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一問一世界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39W

第一篇:《一問一世界》讀書筆記

一問一世界讀書筆記

《一問一世界》是有楊瀾和朱冰著作的,但其中收錄的多是楊瀾的經歷與成長。我關注楊瀾時她已經離開鳳凰台,在上海台工作。但是從幾年前的“楊瀾訪談錄”,到現在的“天下女人”,她用人文觀看待世界,發掘人性的真善美,無時無刻不散發出一名成熟女性的魅力。

通過閲讀這本書,我不僅更加了解了楊瀾傳奇的一生,更從中學習到了一名成功女性背後所要付出的努力。

一、懂得選擇,懂得放棄,選擇了就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1994年,楊瀾放棄了紅極一時“正大綜藝”,選擇了遠渡重洋去哥倫比亞大學進修。而正是這一次再度學習的經歷,為她之後的主持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讓她在面對希拉里、克林頓這些站在世界之巔的人時能夠從容應對。現在的我們,何嘗不是常常站在選擇的十字路口。我們要做的就是即使再難也要自己做出選擇,學會放棄;否則,拖沓到要別人幫我們抉擇時,不管結果是什麼都是痛苦的。只有做出自己的選擇,然後盡力去做好當下的事,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走得踏實穩當。

二、一切都不會是偶然發生,功課很重要。一個好的主持人不論何時何地都要有話題,有問題。細心挖掘被採訪者的每一個故事,用共鳴感烘托氣氛,在遇到尷尬問題時才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耐心回答。同樣我們需要真誠對人,在言語對話之間就能增加情感交流。楊瀾在訪問世界級名人時,時常放棄手稿,順着對方的思路問下去。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不用自己的條條框框(好 範文網:)約束別人,發展自己隨機應變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三、團隊的力量十分重要。在“楊瀾訪談錄”上海工作室成立之初,正因為有曹景行等一行人,先進的思想,優良的策劃,才能讓結合了東西方知性美的楊瀾在浦江之邊盡情綻放。在一個團隊之總,可能拋頭露面受盡鮮花與掌聲的只有一小部分人,然而榮譽並不是第一位的,如何實現人生價值,用自己的能力去成就事業,才是最值得我們思考和努力的。承認別人的貢獻,接受別人的監督,“1+1>2”的效應是在和諧的合作氛圍下才能達到的。謹記這一點,我們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輕鬆。

楊瀾是一位值得每一個想成為睿智優雅的女性的人學習的榜樣,《一問一世界》更是一本值得我再三閲讀與學習的書。

第二篇:一問一世界讀書報告

讀書報告

報告題目

姓名:

學號:

專業班級:

指導教師:

讀書時間:世有疑惑,必須發問 ——你問的真的那麼有“遠見”?李海鴻100409013010級交通一班胡雪海11月——12月1

世有疑惑,必須發問

——你問的真的那麼有“遠見”?

書名:《一問一世界》

作者:楊瀾

出 版 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頁數:272

內容摘要:

本書共六個部分,每個部分所講述的都包括不同“職場”人物,基本涵蓋了《楊瀾訪談錄》的訪談嘉賓集中的若干領域:國際政治、商業、文化、女界、體育、藝術。

楊瀾以自身經驗闡述 “為何去問”、 “如何去問”、“問後如何”三個方面,與我們分享了不同“職場”的不同人士成功的背後以及《楊瀾訪談錄》成功的背後。

本書中楊瀾講述了她從1990年到峯2014年的生命跨越和歲月流轉;她與克林頓、李光耀、韋爾奇、基辛格等政界高端人物的交往祕辛;與韓寒、席慕容、陳道明、蔡康永、張學友等文藝界人士的深入交談;普拉西多.多明戈、比爾.蓋茨、金嘉楠、蔣昌建等商業界知名人士的會面;與王光美、小澤征爾、高敏等堅韌的女性的親密交往。她如何在每次訪談以及人生的每個節點瀟灑地轉換;她對贏的重新理解與感悟;她的20年非常媒體生涯和她眼中的媒體江湖。

關鍵詞:訪談、傳媒、職場、成功

正文:

個人的命運與時代的演進讓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楊瀾和這個時代的真相。即使如楊瀾所説,“真相,只能接近,而不敢妄稱得到”。楊瀾靠着“在‘記錄一個人和他的時代’的主旨之下,儘可能地貼近‘心靈的真實’”這樣一個信念,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訪談,一句又一句的發問,一次又一次地跨越。

她的媒體生涯以提問為主,充滿了挑戰,也分外有趣。這是她留給我深深回味的東西,同時引發了我對《楊瀾訪談錄》深深的好奇之心,也引發了讀者對楊瀾本人成功的進一步的思考。我在想,是否有一天楊瀾可以做一期節目來訪談她自己,或許楊瀾早已這麼想過,而《一問一世界》就是對她自己的一次成功訪談。

我始終在想,在她訪問過那麼多知名人士的過程,每一次她都能從容應對,每一次提問都那麼有遠見嗎?諸如在生活中,要與一個人,與一個陌生人進行溝通,發問是必須的,只有不斷髮問,溝通才能延續;而只有是那些能讓雙方都感興趣的發問才能讓彼此饒有興趣地溝通。一次訪談更是這樣,每一個問題很可能關係到下一秒的對話,可能會遭遇冷場,那麼這又如何應對。楊瀾,真的是一個提問高手?

今天的一個優質報道是如何把一個孤立的時間放在一個有着一定時間和時代背景的座標上,給觀眾一個思考的框架。而對於楊瀾面臨的還不只是去給觀眾一個思考的平台,還要滿足思考背後的受訪者所作出的思考,否則節目是索然無味的,觀眾的思考也會過於狹隘。

要想使提的問題有質量,更進一步和受訪者溝通,那麼相關知識就要更加豐富。而這一點恰是楊瀾帶着身孕迫切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的主要原因,或許正是這樣真的讓她的提問上升了一個檔次。在採訪過500多名國內外知名人士,各行各業,也並不是她通過深造就能把知識的空缺填補完整的。正如她在訪談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時,她根本不懂什麼“磁場驅使絕緣體向整數量子霍爾效應轉換過程的普遍性”,她又如何深入科學?那麼她只能問“你做過什麼”,“想做什麼”,“今後能做什麼”,“成功的祕訣是什麼”這些問題不見得有多高端。而這本書所陳述的卻多是和訪談有關的,但它卻那麼有吸引力,這也恰是楊瀾訪談的高明。

對楊瀾來説,某種意義上,世界是用來問的。而她的好奇心就像如今的商界、職場的競爭一樣,強烈得無可救藥。通過人物訪談揭示歷史的真相、心靈的真實,以開放的視野,文化的包容,關注個體的困境與成長,成為了楊瀾的不懈追求。楊瀾在每一次訪談過程中都保持一顆好奇心,她將此次訪談看作一次旅行,用簡單的問題,引發受訪者的深度思考,帶給觀眾精神或感官上的熾熱。這不是一朝一夕的經驗之談,是她20年來的傳媒生涯的結晶,所謂“功到深處,柳暗花明”正是如此。那種在訪談時的優雅氣質和瀟灑轉換每一個話題的節點,是楊瀾的迷人的氣息,也是本書所散發出的魅力。毋庸置疑,楊瀾自身的經歷以及楊瀾的價值觀也其展示的最有價值的思想內涵。

在楊瀾看來,所謂遠見在於當事人是否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

決定。

世有疑惑,必須發問。楊瀾的發問並非句句高端,次次前沿,但她在每次提問是確實拿捏得當,她的發問似乎的確是有遠見——有洞察力的。

作為主持人和記者,楊瀾以提問為主,並以提問為樂。而提問,不一定來自於無知,相反有時候知道的越多,才會問出更有價值的問題。但在一個短短的採訪不可能得到全部事實,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全袒露真實的自己的。雖然已經採訪過500多名知名人士,但楊瀾每每接觸的受訪嘉賓並非在她的專業領域,她對不知道的還是沒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於是,每次的提問都拋不開心靈故事,挖掘主人公內心真實的想法,而那些真正不為人知的故事始終是個謎。

所以,楊瀾的發問並非真的那麼有遠見,能讓每一才訪談都能環環相扣;能讓每一個問題都出人意料,拍手叫絕;能讓一次訪談解開層層內心謎團。

有多麼讓人難以置信的提問就有多麼讓你難以置信、拍案叫絕的回答。楊瀾,只是用一顆好奇心敲開了受訪者的心扉;這,絕非每一個人都能做到,這是楊瀾一個人的魅力,是《楊瀾訪談錄》的藝術,是《一問一世界》的跌宕起伏。

附註:

參考文獻包括《楊瀾訪談錄》節目視頻

朱冰語評

部分訪談嘉賓的資

第三篇:一問一世界

第十屆全市基礎教育改革徵文大賽

一問一世界

——課堂因新生成問題而精彩

曾容電話:15922652146

重慶市永川區勝利國小

論文類別:學科教學類學段:國小學科:語文

摘要:“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給予學生一些自主的時間,尊重他們的想法,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提問習慣。課堂會因他們而充滿智慧和激情,世界也會因他們而更精彩。 關鍵詞:提問質疑進步成長智慧

至今我都能清晰地記得五年級上冊所上的那堂教研課——《毛主席在花山》。為了上好那堂課我做足了功夫,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在課堂上的導入語、過渡語、小結語和總結語都是經過我反覆推敲,精心編排設計而來,我對上課的“台詞”早已做到爛熟於胸。因此整堂課環環相扣,步步為營。可以説是圓滿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後來在點評的時候,我才發現聰明反被聰明誤,整堂課一開頭就被我帶入了虛假的繁榮。

在揭示課題的環節我是這樣安排的:

1、課前播放歌曲《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剛才歌曲中在歌唱誰?(毛主席)

2、你對毛主席都有哪些瞭解?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引導對本組課文有個大致瞭解。)

3、引入課題。板書。

第二個環節我設計的是釋題,瞭解時代背景。於是我問道:同學們看到課題你想問些什麼?按照我的思路,學生應該問:“花山”是什麼地方?課文寫毛主席在花山幹什麼?果不出所料,我大加讚賞了一番後本想直接進入下一個環節,沒想到最後一排的顏林把手舉得老高,大有不答問題不罷休的架勢。我只好讓他提問,“為什麼課題不叫‘毛

澤東在花山’而要説‘毛主席在花山’?”問題還沒説完我頭腦變一片空白,因為緊張,也因為預設不足,更因為我課堂應變等諸多因素,我只得將這個問題含糊其辭過去了。或許覺得我有些敷衍塞責,顏林一下子沒了剛才的那股激情。而我也顧不得這麼多,繼續按照我的教學思路時而提問,時而講解;學生時而回答,時而朗讀。最後主席慈祥的笑容、親切的交談,熟練的動作------彷彿真進入了我們心靈的最深處。

課後交流,教研室李主任語重心長地對我説:“那個同學提出的問題‘為什麼課題不叫毛澤東在花山?’是一個最佳的入題點,《毛主席在花山》從稱呼上就可以反映出老百姓對毛澤東的愛戴,一方面也隱含着毛主席和人民羣眾打成一片。新生成的問題本來會讓這堂課更精彩,你卻忽視了。平時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從真正意義上去尊重學生,學生有時候會是我們最好的老師。這樣的課堂説到底仍是教師在唱主角,學生仍是被動的學習。”聽罷,我慚愧不已。

這讓我想起一本書《一問一世界》,楊瀾以提問為生,以提問為樂,可見問題意識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多麼重要。反思我的課堂教學,習慣於精心設計好問題,讓學生一步步跟着我們的思路走。時不時為了開放我們的課堂,體現以生為本,也會留給學生提問的時間,但那都是為了迎合教改的需要,最後還是一個“請君入甕”,而真正是學生最想問最需要知道的問題卻被我們拋之腦後。以至於最後學生“如何提問,為何要提問,提什麼問題?”變成了他們猜測老師需要他們怎麼提問而逐漸沒有了自己的主張。

在後來的教學中,我摒棄了固有的教學模式和思路。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提問,讓學生的交流和彙報所獲得的信息和存在的疑惑來及時調整我的教學思路。漸漸的學生敢於提問,敢於質疑,甚至敢於爭論。有時候可能完不成教學任務,但在這些提問爭論中課堂越來越精彩,也讓學生走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五年級下冊時,我又上了一堂教研課——《彩色的非洲》,課堂上同學們帶着在座的老師去領略完非洲的五彩斑斕,感受到它的古樸自然、神祕美麗,正好下課鈴聲響起。我鬆了一口氣準備下課。有個同學“刷”地站起來説:“老師,儘管非洲多姿多彩,為什麼很多人都不喜歡非洲?” “因為非洲太貧窮太落後了,還經常打仗。我也不喜歡。”有人搶答道。話語一出,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就是就是,在《瑞恩的夢想》裏,飲用水嚴重缺乏。”“我看到電視裏非洲兒童沒吃的穿的,很可憐”“還是我們國家好,沒戰爭,有飯吃有衣服穿”(對比中愛國情懷出來了)-------看他們説得差不多了,我示意他們安靜下來,沉重地對他們説:“非洲是彩色的,色彩斑斕,多姿多彩。但非洲也正如你們所瞭解的,疾病、戰亂、貧窮落後??仍然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面臨的嚴峻

問題。相比之下,我們的生活是多麼幸福!非洲的兒童多希望能像我們一樣,他們渴望健康,他們渴望你伸出友愛,援助之手,共同保護和建設這片奇異而又淳樸的的土地。同學們國強則民安,珍惜現在所擁有,努力學習,把自己變強,把國家變強,才能幫助自己,幫助他人。”教室裏陷入了沉思。後來,李主任高興的對我説:“我看到了你學生的進步,更看到你的成長。”而我知道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終點。

葉瀾教授説:“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在課堂上,我們不妨多給予學生一些自主的時間,尊重他們的想法,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提問習慣。讓他們敢想敢問敢説,課堂會因他們而充滿智慧和激情,世界也會因他們而更精彩。

第四篇:一問一世界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很喜歡楊瀾在開篇的一段話:當你為了一個理想去奮鬥,而且經歷過挫折的時候,我認為你對整個世界的理解,會更深一步......是的,這是人生非常寶貴的財富,一個人經歷過很大的歡喜,也經歷過很大的挫折,但是他還是能夠站起來,重新回到要做的事情上來,我覺得這是對一個人很大的考驗,我體會很深。

《一問一世界》是楊瀾入行20年的傳記作品,立體展現楊瀾20年非常媒體生涯,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楊瀾和楊瀾眼中的時代真相。在本書中,楊瀾回顧了自己從1990年到2014年的生命跨越和歲月流轉;她與基辛格、克林頓、布萊爾、老布什、李光耀、韋爾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祕辛;她如何在人生每個節點自由瀟灑地轉換;她對“贏”的重新理解和體悟;她的20年非常媒體生涯和她眼中的傳媒江湖??真實呈現她的“陽光二十載”:與電視偶然結緣、離開央視、出國留學、創辦陽光衞視、《楊瀾訪談錄》、申奧形象大使??楊瀾對自己20年媒體人生的審視與展望:以提問為生的她,對“贏”有了新的感悟;對“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對“問”有了執著的迴歸。

確實,我喜歡楊瀾,是因為她有種獨特的氣質與魅力。雖然這本書是楊瀾和朱冰一起著作的,但我更多的是關注楊瀾的經歷與建議,也許這就是一位你所欽佩的人對你的影響。自從收到這本書後,我就喜歡在靜靜的夜裏,坐在牀上,認真地閲讀每一章節的內容,因為只有在夜裏時,我才能靜下心來,體會書中內容。我喜歡慢慢的閲讀,只有那樣我才能感受到她的體會與經驗,讀後也會想,當在自己遇到這中情況,我會怎麼辦。楊瀾用自己一步一步走來的事實激勵着我前進。

書中摘錄了很多楊瀾採訪成功人士後的真實感觸,每個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有不願言及的心痛,在字裏行間都能感受到她對真實人性的探求。書中還有很多對傳媒行業的回顧和對前景的展望,淺讀幾章節就有如此多的感慨,我想這本書還是值得去品讀的。

楊瀾確實是一位傳奇女士,她是一位融合了東西方知性美的女性,她用她的人文觀看待世界,發掘人性的真善美。我之所以欽佩她,不是因為她華麗的成功,而是因為她一路走來,面對人生的態度,還有應對各種問題的靈活應變,在適當的時候懂得選擇。她所獲得的一切不是靠運氣,而是她朝着堅定目標,不懈地努力獲得的。

不管你走上了哪條職業大路,首先要對得起自己的心,只要認定了就不要在行動的時候後悔,堅持不懈的努力是實現夢想的必要條件,豁達的心態是享受追夢的靜心劑。長江後浪推前浪,楊瀾固然是一個成功女性的典範,她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一個值得每個女人學習的人。我們要自勉。

《一問一世界》,用這個書名,真實絕。楊瀾二十年的採訪生涯,一個字概況—“問”,問成了十年世人矚目的《楊瀾訪談錄》,訪談了許多傑出的人物,讓我們更好地、更真地認識了這個世界。“世有疑惑,必須發問”。

書中,楊瀾敍述了自己訪談的經過,也從一個個影響了世界的人物身上揭示歷史的真-相,心靈的真實,認識了世界。

我最受感動的是這一段內容:“從美國學習回來以後1998年我加入了鳳凰衞視,作為製片人和主持人制作《楊瀾訪談錄》的前身《楊瀾工作室》。我當時就是希望能做中國電視史上第一個一對一的高端訪談節目。其實那個時候自己也不過才27歲,不乏幼稚之處,但是我很有熱情。當時香港電台有一套紀錄片給我的影響很深,叫《傑出華人系列》。這個系列是以紀錄片的方式尋訪了世界各地的各個領域傑出的華人,從李嘉誠到貝聿銘等等。我當時就覺得應該把優秀的華人所做出的傑出的成就通過訪談的形式記錄下來。所以在最初的兩年,基本上誰成功我就採訪誰,而採訪的內容不過就是講你怎麼成功的?是刻苦啦,堅持啦,有伯樂啦等等,講的是一個個成功者的故事。直到1999年我採訪華裔諾貝爾物理獎的獲得者崔琦先生,我的觀念才發生了轉變。那是個初春的雨天,天氣很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

校園裏安詳寧靜,小松鼠上躥下跳地覓食嬉戲。崔琦是沉靜的,毫無喜形於色的神情,甚至還有一點害羞,一再為已經生疏的中文抱歉。他試圖用最簡單的語言向我這個門外漢解釋他和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發現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強磁場中共同相互作用的電子能形成具有分數分子電荷的新型粒子。我聽得一頭霧水,還含含糊糊地點着頭,心想如此懸殊的知識結構,這個採訪可怎麼做啊?我試圖進入他的人生經歷,他告訴我他出生在在河南寶豐縣,乳名叫“驢娃兒”,直到10歲也沒有出過自己的村子,每天幫助父親做農活養豬放羊。12歲的時候,他的姐姐介紹一個機會可以讓他到香港的教會學校去讀書。他的父親是一位不識字的農民,覺得家裏就那麼一個兒子,已經到了幫着幹農活的時候,不願意放兒子走。但他的母親對兒子有更高的期待,堅持要把兒子送出去念書。小崔琦捨不得離開家,母親就安慰他説,下次麥收的時候你就可以回來了。然後把家裏剩下的一點糧食給他做了幾個饃裝在小包袱裏。這樣小崔琦就跟着親戚遠走他鄉,坐了一個星期的火車到了香港。但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再也沒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而他的父母就在50年代末的大饑荒中活活餓死了。我問崔琦:“有沒有想過如果當年母親沒有堅持把你送出來讀書,今天的崔琦將會怎樣?”我期待的回答是,知識改變命運等等。但是他卻説:“其實我寧願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如果我還留在農村,留在父母身邊,家裏有一個兒子畢竟不一樣,也許他們不至於餓死吧。”我聽了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諾貝爾獎也好,科學的成就也好,社會的承認也好,都不足以彌補他的失去和永遠的心痛。”

楊瀾真的善問,也最能找到人性的真實。讀這本書,認識真實的世界,尋找真正的自己,收益頗多。

第五篇:一問一世界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昨夜奮戰到2;50,終於粗略地看完了楊瀾的《一問一世界》,合上書卻沒有一絲睏意,書中一個個故事衝擊着我的大腦,要講出個一二來,還組織不好語言,但一種衝擊力、一種精神久久存留在我的腦海中。可能就像學生,走出校園,忘掉知識所剩下的東西就是你的所得吧。讀了這本書,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美麗”和“漂亮”的區別,就像語聞所説,楊瀾並不漂亮,但她很美。在楊瀾的身上,我看到了女人的知性美、女性美、內斂美、高貴美。她的執着進取、她的大氣理性我想應該深深地留在每一位讀者的心中。

文中涉及到楊瀾採訪過的嘉賓500多位,涉及國際政治、商業、文化、女界、體育、藝術六個門類,好多我已不能記起人物的全名,但楊瀾獨到的見解卻深深地留在我的腦海裏。比如英國查爾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盡人皆知,戴安娜王妃的死眾説紛紜,在楊瀾看來,他們的婚姻卻是高跟鞋和泥土地之間的牴觸。熱衷於社交時尚的戴安娜喜歡穿着高跟鞋,穿梭在大都市衣香鬢影的舞會上,而充滿“泥土氣”的查爾斯彷彿是來自維多利亞時代,他最終與有相同愛好的卡米拉相攜而行。短短的一段文字不僅讓我感慨,更讓我釋然,在道德評價面前,是否應該加入一些對人性的理解。

在女性對待家庭和事業的問題上,楊瀾稱,挑兩桶水比挑一桶水要輕鬆得多,事業和家庭不能偏廢。多麼形象又清楚的闡釋!在男性主宰的政壇中,女性領袖的風采總是特別引人注目。無論是素有“鐵娘子”之稱的國務委員陳至立,還是曾有“瑞典政壇新星”之稱的安娜.林德,抑或是被評為“在世最偉大的新西蘭人”的新西蘭前總理海倫.克拉克,都是在事業與家庭的雙軌上實現了完美的平衡。而在楊瀾身上,我再一次地深刻感受了她身體力行着對事業和家庭的闡釋。有着眾多令人眼花繚亂頭銜的楊瀾,最驕傲的是在2014年初,在《好主婦》雜誌發起的一項有20多萬讀者參與投票的評選活動中,以遙遙領先的票數而取得的“最理想的新好主婦偶像”。在博客上,楊瀾貼出了一篇名為《為事業、生活支三招》的文章,分享自己的心得。這樣事業有成的名人,在如此繁忙中都能做到事業家庭兩不誤,崇敬之意再次油然而生。

掩卷合書,《一問一世界》留給我太多太多的精神食糧,不免寫此淺薄之文,聊表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