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芳華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31K

芳華讀後感多篇

芳華讀後感1

原諒我的後知後覺,現在才讀完《芳華》。好像每次都是這樣,有什麼熱鬧的事,我總是會等人羣散開之後才會前去看看。我不喜歡熱鬧,不喜歡擁擠。

劉峯死了,他終於解脱了,彷彿他活着就是為了拯救別人,他習慣了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卻不被善待的人。其他文工團曾經的花朵,他們都離婚成單身了,心裏有點高興。小曼,還會帶着思念繼續活着。我看完小説以後,我最大的感觸是,當她們老了的時候,總是會一遍遍談起在文工團芳華時代的趣事、糗事,一遍遍的回憶加自我解讀,記憶活了,每次都不一樣。或許她們現在覺得之前做的特別荒唐,但是在我們每個人的芳華里,似乎都是這麼稀裏糊塗,做着長大後看着不靠譜的事情。如果,每個階段都那麼理智,都那麼正確,那當我們老了的時候,我們回憶什麼,我們談論什麼?是的,曾將堅持的,現在覺得一點都不重要了。

每當想起自己芳華時代,也會覺得滑稽、羞澀,但是一點都不會後悔。我想到了男人和女人。一個男人當他是個窮小子的時候,他會為你排很長的隊只為買一杯你喜歡的奶茶,他會在坐公交車的時候用胳膊為你擋住擁擠的人羣,他會在過馬路的時候牽着你的手讓你走在左邊,他會記得你的例假為你沏一杯紅糖水,他會陪你逛街吃小吃。他會喜歡你卻不敢靠近你,遠遠地疼着你,因為男人的自信來自於金錢,當他看到別人開着豪車,自己只能和你擠公交車的時候,他不自信了,他愛的卑微而温暖。男人後來有錢了,他認識了形形色色的女人,突然覺得被伺候、奉承,感覺那麼好,他自信了。他給她錢,讓她去買喜歡的東西。他自以為的這就是給她的最好的幸福。突然覺得有些難過,為什麼愛情不能那麼純粹,無所求又有所求。求一顆始終如一的純粹的心。劉峯愛了林丁丁一輩子,或許當他離開文工團的時候就不愛了,可他固執不敢去愛別人。何小曼(沈小曼)愛了劉峯一輩子,可是一直沒有開口。就這樣,錯過了就是一輩子,就成了活的記憶。那些順風順水、所謂正確的事似乎不被記憶識別。

《芳華》不是讓我們捨棄善良,而是更善於去識別善良,去善待善良。因為覺得可惜才會珍惜。珍惜身邊每個善良的人。

芳華讀後感2

看完《芳華》,想寫個讀後感,僅此獻給我們正在綻放的芳華。先説劉峯,外號雷又峯。正如他的外號一樣,活雷鋒,生活處處為他人着想,髒活累活搶着幹,軍隊的幹部,全軍學習的榜樣。無時無刻不在為他人,為集體奉獻着自己。在外人看起來光彩奪目的他,其實內心也是自卑的,我想正是因為他的自卑,善良,導致後來“觸摸事件”的結局。

林丁丁,文工團主唱,夢想嫁個首長的兒子,或者富二代,且要有能力。我想這也是後來她被嫌棄的因吧!小曼,一個從小被嫌棄,被犧牲,渴望愛的孩子,自從父親自殺後,一直都在唾棄中長大,外號“拖油瓶”,繼父家中多餘的人,懷揣着擺脱家的夢想來到文工團,以為再不會受到,然而卻又成為大家唾棄的對象,直到劉峯的離去,使她徹底對周圍的人寒心。小説中劉峯對林丁丁的追求林丁丁對生活的嚮往小曼對劉峯的心動交織在故事的發展中……

直到觸摸事件之後劉峯在越戰的勇敢小曼對文工團的放棄及在越戰的拼命兩位對生活喪失希望,向死而生的人再次的相遇,想死的遭遇使他們更能理解對方,我想結婚與否也就無所謂,重要的是互相同情的兩個人能夠扶持,回憶起自己已逝去的芳華里,對方都曾是自己心中的安慰,是生命中的.一抹亮點,使痛苦的遭遇回憶起來不再傷人。第一人稱的蕭穗子與郝淑雯在文工團的明爭暗鬥,後來兩人的相遇也是一笑泯恩仇,置身當時仇深似海,放在當前一笑而過,這是她們曾經綻放過的芳華,不過分後悔當初,也不糾結當下。

我想再有回到從前的話,劉峯依然會選擇接受觸摸事件,郝淑雯依然會曖昧蕭穗子男友,小曼依然會向死而生……結尾劉峯的死去,並不代表芳華已經結束,畢竟我們的芳華正在以我們的姿態綻放着,無論結局如何。

芳華讀後感3

作者的整個故事都是圍繞着劉峯發展的,唯一一個除劉峯外仔細描寫了成長經歷的人物就是何小嫚,可以從穗子多年後對待小嫚與丁丁的態度差別看出,她是喜歡小嫚的,儘管小嫚當年身上有着諸多小毛病,但作者因為她對劉峯的尊敬而愛她。在劉峯活着的時代,小嫚是唯一一個識得並且珍視劉峯善良的人。她彌補了作者無能為力的遺憾,以她自己微薄的能力,為良知為理性盡了自己的力,她代表着一個時代對劉峯微薄的彌補,讓人不那麼絕望的唯一一點彌補。

作品中最讓人感到壓抑的還是時代,在那個政治隨意控制那些年輕而不成熟的大腦的時代,很少有人能夠逃避開那些非理性的漩渦,無論你是否理智,最終都難以逃避那些激昂的紅色風暴。或許作品的意義就在於讓多年後的我們去更清醒地看到人性,看到政治鬥爭的可怕。無論是何種思想意識形態,一旦被國家拾起,冠以絕對正確,真理正義的名頭,便有可能變得可怕起來,它會吞噬其它思想,讓人們有話不敢説,當年那般激烈的非理性風潮或許在今日不會再發生,但類似的價值觀灌入,或許至今都沒有停止,正在以一種略微温和的方式潤物細無聲。

但我們這個時代畢竟進步了,我們有太多的渠道去豐富自己,太多的渠道去了解這個世界,讀史以明智,小説中的歷史也是一種歷史,有時候它會比寫在歷史書上的歷史更加真實,生動,殘酷,活靈活現。

那些年的芳華已逝,但作品依然可以向一代又一代人傾訴當年的故事,故事讓我們多一些思考和理性。但願我們再遇到身邊的"劉峯",能夠珍惜他,善待他,能夠讓他有一個不同的歸宿,也讓我們的心裏不留遺憾,或許這也是對作者最大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