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嚴歌苓《芳華》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8W

嚴歌苓《芳華》讀後感多篇

嚴歌苓《芳華》讀後感1

初識嚴歌苓,之於《芳華》。馮導的才華與情懷賦予《芳華》鮮活的生命力,引起一代人的年華記憶與感傷。

不言而喻,人們總會驚歎於馮導背後的女人、《芳華》背後的女作家——嚴歌苓。

簡單直接的描述這本書,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上海,一名中國女子,在兩個猶太男子之間的情愛糾結。

故事的原型起源於1993年,嚴歌苓和先生去柏林旅遊,發現柏林牆一個展覽館裏“陳列”着很多故事。“有一個故事説的是一個小夥子跟一個女孩子在東柏林訂了婚,小夥子先到了西柏林,他深愛着他的未婚妻。一次很偶然的機會,他在歐洲見到一個女孩子,非常像他的未婚妻,他就勾引了她,把她帶到東柏林,偷了她的護照,讓他的未婚妻假冒那個歐洲女孩,用歐洲女孩的護照過了關。”

在文中的關係則是,主人公玫愛上剛逃到上海的猶太男子彼得,在“終極解決方案”就要實施之際,玫為了讓彼得去美國,臨時抓了個與彼得十分相像的傑克布做救星,最終玫用彼得的錢救了傑克布,用傑克布的護照讓彼得去了美國。

對這本書的簡要評價和感悟如下:

1、特殊背景的深刻描述

儘管故事的主線以愛情為主,可作者將其與二戰時期、混亂不堪的上海相結合,描述的是寄居者之間的愛情。文中除了對男女愛情發展狀態及心境的描述細緻入微之外,也將讀者帶入到二戰時期特殊的背景下,更加深讀者對於人物心理和人性的理解。

小説中有這樣的描述:“首先告訴你的這個上海,就是一船一船的猶太難民卸貨一樣傾瀉在碼頭上……一船接一船的猶太佬靠上了上海的岸……有時候,在上海靠岸的遠洋輪嘩啦一下打開底艙,裏面裝成緊緊實實:一個巨大的人餅。那就是從集中營直接上的‘貨’……告訴你的這個上海,有百分之八是白種人。這個上海的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勉強把有英國國籍的塞法迪猶太闊佬看做人,猶太闊佬又把俄國流亡的猶太人勉強當人看,而所有這些人再把有錢的中國人勉強當人看,把沒錢的中國人完全不當人。再來看看中國人。中國人在這裏指上海人。上海人把江北佬、安徽佬,所有外地佬勉強當人看,而把巡捕房的錫克人當‘紅頭阿三’,把歐洲來的猶太難民當‘猶太癟三’。假如中國有個説法是‘三教九流’,那麼上海是‘九教二十七流’。”

這樣的描述為主人公的出場和之後的選擇做了充足的鋪墊。也不難理解,在這樣的困境下,女主人公玫所愛之人—彼得,為逃離這個終將不屬於他的城市的不擇手段和靈活應付,與另外一個深愛玫的猶太人—傑克布的樂觀正直、自我發現並自我成全、對玫義無反顧的愛形成鮮明對比。

2、愛情之外的親情

除了對於三位主角的情愛關係進行描述之外,文中對於枚與父親及繼母的親情也讓人心有觸動。

玫十二歲時母親逝世,父親後來找了一個上海本地女人凱瑟琳,凱瑟琳只比玫大六歲,玫打心眼裏瞧不上小家子氣愛慕虛榮的繼母。此後,便有了玫為避開繼母而離家出走。遇到彼得。玫性格里的任性驕縱是父親對他的寵愛。

正如文中所説:“我們父女都有別人不認識的一個方面,這個方面只有父女面對時才活過來。一旦我和父親以我們血緣中特有的面目出現,一切都盡在不言中。沒有比那種理解、原諒、接受更徹底了。冒犯還沒出現,就已經被原諒了,不管我一生還有多少歧路要走,我爸爸這個時候看着我,全部提前接受。”就是這樣無言偉大,讓人動容的親情。

儘管玫不喜歡繼母,但後來在父親離開上海,她與繼母相依為命的日子裏,繼母表現出一種長輩般對玫的關心。甚至在勸説玫認識到傑克布才是真的愛她的時候,不惜出賣自己的祕密。只為了玫好,讓她認真考慮清楚,傑克布是出去做強盜都會讓她無憂憂慮過好日子的人,才是真的愛她。在越來越艱難的貧窮日子裏,繼母也大方的將自己的積蓄拿出來維持一家的開支。

3、親情之上的愛國與正義

作者除了對男女愛情和家庭親情描述之外,還有在特殊背景下,抗戰愛國人士的犧牲和努力。文中以一位年輕的闊少年温世海為典型代表。世海小小年紀,脱離優越的家庭而選擇做一個隨時有生命危險、前途未定的遊擊分子,不惜一切代價,奉獻着自己的力量,可見這個男孩的勇氣可嘉、愛國之心。

後來,也有深愛玫的傑克布加入到這場正義與非正義的抗爭中去。

4、愛情下的人性窺探

作者除了對男女愛情和家庭親情描述之外,還有在特殊背景下,抗戰愛國人士的犧牲和努力。文中以一位年輕的闊少年温世海為典型代表。世海小小年紀,脱離優越的家庭而選擇做一個隨時有生命危險、前途未定的遊擊分子,不惜代價奉獻自己的力量,可見這個男孩的勇氣可嘉、愛國情懷。

作者對於玫與彼得、傑克布的愛情糾葛與其中的人性變化環環相扣,描寫的直接鮮明、接地氣。玫在經歷與彼得的一見鍾情之後,慢慢認清彼得的精明能幹與唯利是圖之後,將自己與彼得狂歡之後的平靜描寫為一種“自我厭惡”。

彼得把錢往他手裏一塞,毫不愧疚地開始他一天十四小時的辛勤工作,而玫則開始漫長的一整天的自我厭惡。作者描寫道:“他每天活得井井有條,每個行為完成一項任務,每個任務離預答的目的地更進一步,可我玩完了什麼都完了。”

與此相反,是傑克布對玫的疼愛有加,是不管自己遭遇怎樣的不幸和困難,都保持的樂觀,在與玫約會時,總是花光自己的錢給玫點一桌子她愛吃的東西,是願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保護照顧玫的男子漢。

最終,玫在一次次的掙扎糾結中,選擇了傑克布,也愛上了傑克布。

故事講到這裏,就結束了,歡迎有同感的你,留下你的感悟。

日漸升温,春暖花開的日子裏,願你踏實做好自己的事情,珍惜那些值得的。

嚴歌苓《芳華》讀後感2

《芳華》是讓人百感交集的一本書。還是第一次完整地讀完一本嚴歌苓的書。果然文字功底深厚,很多描寫,我都覺得很神來之筆。

對於書中的她/他們,第一感覺是羨慕,羨慕那麼深邃的,捆綁的,無法從記憶中抹去的芳華。無論如何,這段時光都是她/他們一生的回憶。有回憶,有痕跡總是好的。

同時很悲傷,悲傷於人的難以切割的腹黑和重口鑠金,積毀銷骨的能力。試問自己如果是林丁丁,會如何?會真的不同嗎?我想多半不會。丁丁對於“觸摸事件”的反應,應該説是正常的吧,在我看來。這樣一想,心中更是涼涼的。

同時很心疼劉峯,這麼美好的男孩子,樂於助人,堅毅執着,默默守護自己的感情,也勇於表達。他的好是點點滴滴壘起來的,卻一下了子轟然倒塌。這陰差陽錯的偏差,輕輕地刮落一張多米洛,淚奔……

同時很遺憾,主人公劉峯幫助了很多人,救贖了很多人,比如小曼,比如小慧。可是他沒有完成自我救贖。或許他認為那是自己對那份最真的,讓他丟了半條命的感情的堅守吧。可是我們旁觀者可以看到他的逃避和他自身的侷限性。難道不是嗎?縱然一切的劇情都如是發展,只要他能和他自己的女兒有一個更親密的父與女的關係,更負責地給女兒一些超出往家寄錢的一點點關愛。那麼即使媳婦跑了,他還是有個女兒的,可以有一個更舒心,幸福的晚年,哪怕還是死於癌症,會不會安詳些?如果,如果可以這樣,總是會讓人在一次次淚奔中,有個暖暖的笑容。

嚴歌苓《芳華》讀後感3

原諒我的後知後覺,現在才讀完《芳華》。好像每次都是這樣,有什麼熱鬧的事,我總是會等人羣散開之後才會前去看看。我不喜歡熱鬧,不喜歡擁擠。

劉峯死了,他終於解脱了,彷彿他活着就是為了拯救別人,他習慣了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卻不被善待的人。其他文工團曾經的花朵,他們都離婚成單身了,心裏有點高興。小曼,還會帶着思念繼續活着。我看完小説以後,我最大的感觸是,當她們老了的時候,總是會一遍遍談起在文工團芳華時代的趣事、糗事,一遍遍的回憶加自我解讀,記憶活了,每次都不一樣。或許她們現在覺得之前做的特別荒唐,但是在我們每個人的芳華里,似乎都是這麼稀裏糊塗,做着長大後看着不靠譜的事情。如果,每個階段都那麼理智,都那麼正確,那當我們老了的時候,我們回憶什麼,我們談論什麼?是的,曾將堅持的,現在覺得一點都不重要了。

每當想起自己芳華時代,也會覺得滑稽、羞澀,但是一點都不會後悔。我想到了男人和女人。一個男人當他是個窮小子的時候,他會為你排很長的隊只為買一杯你喜歡的奶茶,他會在坐公交車的時候用胳膊為你擋住擁擠的人羣,他會在過馬路的時候牽着你的手讓你走在左邊,他會記得你的例假為你沏一杯紅糖水,他會陪你逛街吃小吃。他會喜歡你卻不敢靠近你,遠遠地疼着你,因為男人的自信來自於金錢,當他看到別人開着豪車,自己只能和你擠公交車的時候,他不自信了,他愛的卑微而温暖。男人後來有錢了,他認識了形形色色的女人,突然覺得被伺候、奉承,感覺那麼好,他自信了。他給她錢,讓她去買喜歡的東西。他自以為的這就是給她的最好的幸福。突然覺得有些難過,為什麼愛情不能那麼純粹,無所求又有所求。求一顆始終如一的純粹的心。劉峯愛了林丁丁一輩子,或許當他離開文工團的時候就不愛了,可他固執不敢去愛別人。何小曼(沈小曼)愛了劉峯一輩子,可是一直沒有開口。就這樣,錯過了就是一輩子,就成了活的記憶。那些順風順水、所謂正確的事似乎不被記憶識別。

《芳華》不是讓我們捨棄善良,而是更善於去識別善良,去善待善良。因為覺得可惜才會珍惜。珍惜身邊每個善良的人。

嚴歌苓《芳華》讀後感4

工作的繁忙和時間的碎片化讓我很難再認真讀一本完整的書,更別説一本已經“用精彩的熒幕化”加工過的書,也許是眾捧的輿論再一次點燃了我喜歡另闢蹊徑的風格,我緊趕時間,讀完了《芳華》。

書中主人公:劉峯是個不到一米七、熱心且倒黴的山東土包(角色選取的話我覺得“保安周濤”最合適),林丁丁是個林黛玉般嬌柔卻總藏心機的綠婊(當然是年輕時的迅哥),何小曼(電影中名字更改為何小萍)是一個黝黑嬌小的古怪小強(年輕時的國際章),而女配們郝淑雯的潑辣性感(這個角色倒是現在女演員們擅長的)以及文中“我”(要找個臉盲的)的敢説敢想和不食人間煙火。這麼一羣富有個性色彩的人物聚在一個壓抑的年代、一個枯燥的場所,之間發生些奇奇怪怪的故事也是必然現象,佐之書裏三十年時間跨度之火一淬,一部多可喜又多可悲的欲揚先抑(亦或欲抑先揚)的小説就橫空出世。

嚴歌苓骨子裏是西化的,又生在中國最先進開放的上海,無論是作書文風還是文中的我(何穗子)都是一副——你隨意熱鬧,我自己過好的不屑情趣。山東人在這類作者(香蕉華僑、南方散文家等)的筆下已經成了——楞、窮、憨的代表,也怪我們山東自己不爭氣,近幾年出來的明星草帽姐、大衣哥都帶着這樣的“時尚”節奏,所以我一看到劉峯,再一看到林丁丁和何穗子,我失望的説為何總是脱不開這個固有的文學圈套。

故事非常簡單,文字一般蒼白,人物略有虛假,但讀完卻充滿戲劇和回味。我想了很久,嚴歌苓的《芳華》是何中能量讓如此多跟那個年代、那個藝術圈毫無瓜葛的讀者深陷其中?

讀者討論説《芳華》是欲揚先抑,然後按人物線層層剝離,讓我們看到劉峯一生的不幸流離,看到林丁丁自作孽不可活的愛恨遭遇,還有何小曼“范進”+“醜女無敵”的逆襲及發狂之旅,人物性格的反反覆覆,人物經歷的層層疊疊,終於在時間過去了三十年後一錘定音——芳華已逝,往事如煙。文中那段唯一令人稱道的愛情:何小曼和劉峯的夕陽戀成了這本書唯一的温暖之處,在文中的結尾給這些歷經滄桑的文藝兵一個美好善終。

所以在這裏,我也學一下嚴歌苓的欲揚先抑。

我不愛好文藝,對前半部分的敍述提不起興趣,直到文章濃墨重彩的先到了何小曼及其父親的悲慘經歷,才戳中了我憤世嫉俗的脊樑,感悟到大家“寫人”手法的情感細膩,也讓我想到同樣戳中這段歷史痛點的“文革狂人”食指郭路生:“還不都是怪那個年代啊?你説這些好端端的人,被那個時代無情的扔上去又拋下來,有人掙扎的爬起,有人就此沉淪,還有一大部分人變成了那個永遠叫不醒的裝睡人。”

電影總是要顧及藝術和票房,所以當看到電影裏的長腿黃軒和乾淨整潔的芭蕾宿舍時我慶幸自己是先閲讀的書,再欣賞的電影,我在電影裏更多的看到了美好和懷念,而書中更多的是遺憾和釋懷,關於那段芳華,在書中卻一點也不芳,可再不稀罕它它也是自己的唯一的那段青春啊,於是作者抱着愛恨交織的姿態去俯瞰這段歷史,畢竟出生在大上海的嚴歌苓不能因為喜怒沖淡了顏色,所以文風草草浮浮,敍述平平淡淡,矛盾一喜一悲。

所以在這裏,對待這本書,我也學一下嚴歌苓的矛盾體。

嚴歌苓《芳華》讀後感5

12月22號,在漢莎航空各種理由的延誤中,我讀完了嚴歌苓的小説《芳華》。

説起來,嚴歌苓的小説近幾年我都不怎麼讀了。可能是年紀漸長,經歷了幾場真正的生離死別,於是就很吃不消特別悲情的文藝作品。記得讀過她的最後一本小説是《小姨多鶴》,基本上是一手書一手紙巾讀下來的,眼睛哭腫了不止一次。之後有一陣子,一想到這書的一些情節還是會忍不住悲從中來。不得不説,作者的筆力實在是上佳的。所以當看到炒得沸沸揚揚的電影《芳華》原作是嚴歌苓的時候,我毫不猶豫買了電子版的書但是並沒有打算立刻看。隨着電影的上映,朋友圈裏越來越多褒貶不一的評論弄得我心癢難耐,於是終於決定翻出小説來自己看完再做評價。

這本小説用一種平淡的,娓娓道來的語調,在一些看似不經意的輕描淡寫中,道盡了人性的複雜,世態的炎涼。仔細想想,小説裏面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壞人,但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有着些上不得枱面的陰暗小心思。一旦遇到合適的,冠冕堂皇的環境,這些小心思便能將集體中的大多數人迅速串聯起來,從而造成對某些人不可逆轉的惡劣後果。而受害者們,可能他們都不知道該怪罪誰!這樣看似冤無頭,債無主的事件中,每個做了惡的人其實心裏是有數的。一個正常的,有良知的人,其實是很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即使被大環境所迫,不得不跟着一起做點壞事,他在之後的人生裏還是會愧疚,且很可能愧疚一生的。不作惡説起來容易,做起來貌似也不難,但有時候堅持是需要立刻付出代價的。可是堅持不住的,可能之後付出的代價更高昂。

小説中提出了一個很奇怪的悖論。文中主人公劉峯是個天生的好人。基本哪裏有需要,哪裏就有他的身影。任勞任怨不求回報。可是一個人如果太好了大家就會覺得他不真實,像一個假人。幾乎所有人都在意識或是潛意識裏認為他一定是偽裝了自己,希望他出點什麼事情。不然一個像你我,甚至不如你我的人怎麼可能做到像神一樣!於是當所謂的‘觸摸’事件發生之後,所有人都不約而同鬆了一口氣,放下了一顆心,説:看吧,看吧,還不就是個齷齪的普通人,裝什麼裝!而這樣一個人的跌落神壇註定是會直落地獄的。因為人間是給凡人留的,留給他們仰望聖人,唾棄惡人。

文中寫到那個英雄事蹟被極度誇大的姑娘。在她發瘋之前有一句話深深震撼了我。文中寫到:‘(她有點不明白,自己)明明活着,怎麼就進入了這種永垂不朽的狀態!’這個意思細思極恐。那一分鐘我有一念閃過:雷鋒同志如果沒有在那麼年輕的時候去世,不知道還會不會永垂不朽……

男主人公劉峯是結過婚,有個女兒的。他許多年四處流浪,辛苦賺錢寄回老家把她養大,但在劉峯的追悼會上,他女兒劉倩的冷漠看得人心酸。這個被她父親辛苦養大的姑娘對父親的感情是疏遠還帶着不理解和鄙夷的。可是看到這裏,我還是之前那個非常無力的感覺,面對這樣一個局面,我不知道該埋怨誰!

就在這種緩慢流淌的無力感,糾結感以及憂傷感中,我看到了書的結尾。不期然地,最後幾段真正觸動到了我的內心,終於是流下了眼淚。也難怪有人説,這世上最能賺人眼淚的就是悲情的故事。而嚴歌苓這本書如此地不催淚也有點出乎我的意料。

看完小説之後,我的整體感覺是非常正面的。一個篇幅不長的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激烈的感情衝突,甚至小説的寫作手法都有一點報告文學的影子,可是裏面那許多隱藏在表面文字之後的,沒有書寫出來的,深沉很多的感情和反思卻一直牽引着我把書一口氣看完了,還蠻過癮的。嚴歌苓再一次用她的故事證明了她就是一個好作家。

在小説開篇不久,我看到一個情節,當時就決定了,不要去看電影。小説中寫到文工團的練功房,説姑娘們穿着燈籠褲在練功。作為在70年代末已經很能記得一些事情的人,我記憶中,那時候就算是大夏天,校園裏,公園裏,很多職業的,業餘的熱愛各種運動的男男女女都穿着那種飄飄動的,棉綢的,藍色,黑色的燈籠褲。一來通風透氣,二來,吸汗。而文工團裏,常年在地板上揮汗如雨的人就更要防止汗水流到地板上吧?不然一打滑,不得摔傷?而想到馮導的電影海報上那一條條白花花的大腿,就覺得自己一點也不信服。所以,電影不看也罷。

不過,小説還是好看的。非常推薦!

嚴歌苓《芳華》讀後感6

雙休日兩天,把《芳華》一書看完了,相對於電影而言,書描寫的人物更精,時間跨度更長,情節也更細,而且書中所表達的反思與思考也更深刻。不得不説,嚴歌苓的書的確令人不忍釋卷,看起來不累,但卻也透着一股淡淡的悲觀與哀愁。寫的不僅僅是文工團的青春芳華,可能也正是那一整個時代人的青春芳華。不是嗎?在當時的中國,各行各業都有劉峯這樣的“活雷鋒”,也有林丁丁這樣的利已主義者,既有小曼這樣的被團隊排斥者,也有蕭穗子這樣冷眼旁觀者。

時代:平凡背叛

“我們是信仰平凡即偉大的一代人,平凡就是功勞,就是精英,好幾十年我們平凡得美滋滋的。時代有它不可告人的用心,教導我們平凡了更平凡,似乎我們生來還不夠平凡。”“正如那個時代對於人的要求:全因為他平凡,被塑成平凡的塑像,擱在冰冷的基座上。非得強調他的平凡,定性他的平凡,才能確保那份平凡的不變。平凡了,才好使喚;對我們來説,平凡的劉峯真是好使喚。”

“於是誤了他一生,尤其他一生的真愛。因為偏偏天下女人在心底裏,都是不信平凡的。”

從人性的角度來説,因為大家平凡,沒有個性,千人一面,正如工廠機器上的螺絲釘,因為個性的泯滅,才能讓政治動員來得如此迅猛與高效。而也正是因為政治性高於個性的存在,才會有那麼多悲劇的產生。

郝淑雯和蕭穗子在文末的對話:“我們那時候真夠操蛋的',把背叛當正義。”“那就是背叛的時代。時代操蛋。”“我背叛你的時候,真覺得滿腔正義。”

當時的時代,試圖控制一切,所以鼓勵互相舉報,鼓勵互相背叛,鼓勵互相監督。所以,有林丁丁對劉峯的背叛,有少俊對蕭穗子的背叛,有惠雅玲對劉峯的背叛,有眾人對劉峯的背叛。這一切背叛讓我們對人性有了更深的認識與思考。

劉峯:一個時代的好人

一旦被擺上了神壇,就被綁上了祭壇!

“那個劉峯,為我們修這個做那個,不停地做一堆無成就的瑣屑事物,而做本身就是成就,日積月累,一大堆的無成就就是他的成就,他是個當今誰也不需要、誰也不尊重的人了,這種人就叫好人。”

他對所有人好,對自己心儀的對象小心翼翼地表達着好感,對髒活累活搶着幹,堅持着不麻煩任何人,堅持着幫助所有人。這樣的高大全,因為一個偶然的事件,而變成一個眾人打罵的自我分析與定位的“最難聽的壞話是劉峯自己説出來的,他説他學雷鋒,內心是個資產階級的茅坑,臭得招蒼蠅,髒得生蛆。”

劉峯是一個好人,而且是身邊的好人,但是作為人,他應該有七情六慾,應該有缺點,而因為宣傳的需要,將他的優點與成就無限放大與神化,也就造成了眾人對這種神化的人的懷疑,而一旦羣眾發現這種神化破滅的時候,那就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文中所言:“一旦發現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羣會格外擁擠。我們高不了,我們要靠一個一直高的人低下去來拔高,要靠相互借膽來體味我們的的高。為什麼會對劉峯那樣?我們那羣可憐蟲,十幾二十歲,都缺乏做人的看家本領,只有在融為集體、相互借膽迫害一個人的時候,才覺得個人強大一些。”

這與《烏合之眾》所言完全一致:“昨天受羣眾擁戴的英雄一旦失敗,今天就會受到侮辱。當然名望越高,反應就會越強烈。在這種情況下,羣眾就會把末路英雄視為自己的同類,為自己曾向一個已不復存在的權威低頭哈腰而進行報復。”“人一到羣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羣體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小曼:缺乏關愛的浮萍

自小缺少父愛,於是便偏執般的渴求母愛,甚至不惜用重感冒來換取母親的一個久久的擁抱。寄人籬下的非人生活與現實讓她堅定地離開了家。然而在文工團裏,她依然找不到歸宿與認可,他是團隊中的異類與被排斥者,“一個始終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識得善良,也最能珍視善良。”所以,她在劉峯即將離開文工團時,是唯一一個去送他的人。也是她,在劉峯老了生病的時候,仍然留在在他身邊照顧着他。由於小曼缺乏愛,所以,當劉峯在眾人嫌棄小曼“餿臭”的時候,站出來自願和她搭檔時,她的心,便永遠地系在他身上。只是,劉峯,那個會愛的劉峯,在林丁丁喊救命的時候,就死了。

林丁丁:柔弱雙面人

雖然外表柔弱,但卻有着與那個時代主旨精神不同的小女人該有的心思與算計。在文工團的目的就是為了婚姻攀上高枝,可惜命運與她開了一個玩笑,一婚的時候高攀上了將軍之子,但卻在將軍家中不受待見。二婚的時候遠渡澳洲,卻在異國三年,黯然回國,最後只能成為幫人看護豪宅的保姆。因為觸碰事件,因為她的告發與坦白,改變了劉峯的人生軌跡。而在她的心目中,劉峯是神,是遠離他們的另類,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活雷鋒。所以他説了句:“什麼人都可以碰,就活雷鋒不行”這,或許可以解釋她對劉峯的觸碰為何如此反感。而退伍後她的所做所為,讓人不由得懷疑文工團裏的她或許是一個演技高明的雙面人。

郝淑雯:光鮮背後的陰暗

讀到後面,才覺得這個人物也很立體與飽滿。在團隊中,她是分隊長,負責管理與協調這羣小兵,但與此同時,她也是團隊的一員,也有着這個團隊中的個性與屬性。所以,她能為維護團隊面子,揪出那個“弄虛作假”的人,也能為了奇異的“競爭心理”,勾引了蕭穗子的男友,並説服男友,一起出賣了蕭穗子。這不由得讓我們對那個告密與背叛的時代感到不可思議。

《芳華》一書,描寫的羣體很特殊,但其實文工團所發生的種種遭遇,正是那四十年中國改革大潮中的縮影。在那個日新月異,一日三變的時代裏,每個人都在演繹着不同尋常的自已。每個人都面臨着打碎自己,並重構自己的使命。緬懷過去的青春,是一種情懷,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自我嘲笑。每一個人的青春年華不是這樣的呢?或許正是由於青春年華的青澀、單純、自我才讓青春顯得那樣的彌足珍貴,也才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以及更加憧憬即將到來的未來!

嚴歌苓《芳華》讀後感7

小説讀完了,故事的結局很悲涼,文工團裏的那幾個女孩都沒有活出幸福的人生。郝淑雯算是嫁的比較好的一個了,丈夫下海經商致富,但最終還是離婚了;小穗子也就是作者自己,文中沒有過多的描述,靠寫作為生,過的也一般;林丁丁千挑萬選,先嫁給一個軍事科學院研究生,卻不被婆家人待見且丈夫懦弱,最後離婚,而後嫁給一個居住國外的潮汕人,也以離婚告終;何小嫚嫁給排長,而後她精神失常,丈夫犧牲,最後一個人踽踽獨行,老來與劉峯相依為伴,沒有名分。

《芳華》,她們哪來芬芳的年華,有的是人間的滄桑與淒涼。

二十歲的劉峯遇上二十歲的林丁丁,默默地為她做了那麼多事情,默默地對她好了那麼久,自以為水到渠成的表白卻以林丁丁哭着喊“救命”結束,以被罰上前線告終。劉峯有沒有用盡全力去愛林丁丁,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因為這個女人,劉峯的命運來了個大逆轉,並以失去一隻手臂作為代價,更慘痛的代價應該是對那顆曾經青春萌動的心的打擊吧。傷的越深,記得越牢,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劉峯這一生算是沒法忘記這個女人了。

後來的劉峯,娶了售票員為妻育女,而後,妻跑而未見心中波瀾;遇見小惠結一段緣,但也就僅僅是身體的喜歡,我甚至都認為劉峯對小惠連身體的喜歡都沒有,畢竟他與小惠的相識也僅是因為他這個老好人可憐這個髮廊女;老來與何小嫚相依為伴,卻從未碰過她,病危的劉峯,還為小嫚做了不少事情——換竿子、砌地磚、修燈泡、叮囑換碗,讀來感動。小穗子説,“劉峯的心是愛她的,疼她,憐惜她”,是的,劉峯是愛小嫚的,但是這種愛不是愛情,是親情,是戰友情。如果劉峯真的是愛情那種愛小嫚,應該是身體和心都愛她的,除非劉峯認為小嫚是那種不可褻瀆的女神,而事實上小嫚從來就不是劉峯心中的女神,林丁丁才是。終其一生,小嫚就這樣愛着劉峯,而老來能陪伴在他身邊,即使沒有名分,對小嫚來説,她心裏應該也是滿足的吧。

我想,如果當年的劉峯愛的不是林丁丁而是郝淑雯,又或者如果當年劉峯愛着林丁丁的時候而正好林丁丁也愛着他,故事的結局會很不一樣,他們是不是都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呢。但是,故事沒有如果,生活也沒有如果。終究是人物的性格決定了他們人生的走向和遭遇。

都説愛對了人,每天都是晴天。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才知道你愛對了人?假如你真的愛錯了人,是不是真的只能自暴自棄?你的選擇,你作主。

每個人都有或曾有青春,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芳華。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嚴歌苓《芳華》讀後感8

看完《芳華》,感悟極深。

先説劉峯,外號雷又峯。正如他的外號一樣,活雷鋒,生活處處為他人着想,髒活累活搶着幹,軍隊的幹部,全軍學習的榜樣。無時無刻不在為他人,為集體奉獻着自己。在外人看起來光彩奪目的他,其實內心也是自卑的,我想正是因為他的自卑,善良,導致後來“觸摸事件”的結局。

林丁丁,文工團主唱,夢想嫁個首長的兒子,或者富二代,且要有能力。我想這也是後來她被嫌棄的因吧!小曼,一個從小被嫌棄,被犧牲,渴望愛的孩子,自從父親自殺後,一直都在唾棄中長大,外號“拖油瓶”,繼父家中多餘的人,懷揣着擺脱家的夢想來到文工團,以為再不會受到,然而卻又成為大家唾棄的對象,直到劉峯的離去,使她徹底對周圍的人寒心。小説中劉峯對林丁丁的追求林丁丁對生活的嚮往小曼對劉峯的心動交織在故事的發展中……

直到觸摸事件之後劉峯在越戰的勇敢小曼對文工團的放棄及在越戰的拼命兩位對生活喪失希望,向死而生的人再次的相遇,想死的遭遇使他們更能理解對方,我想結婚與否也就無所謂,重要的是互相同情的兩個人能夠扶持,回憶起自己已逝去的芳華里,對方都曾是自己心中的安慰,是生命中的一抹亮點,使痛苦的遭遇回憶起來不再傷人。第一人稱的蕭穗子與郝淑雯在文工團的明爭暗鬥,後來兩人的相遇也是一笑泯恩仇,置身當時仇深似海,放在當前一笑而過,這是她們曾經綻放過的芳華,不過分後悔當初,也不糾結當下。

我想再有回到從前的話,劉峯依然會選擇接受觸摸事件,郝淑雯依然會曖昧蕭穗子男友,小曼依然會向死而生……結尾劉峯的死去,並不代表芳華已經結束,畢竟我們的芳華正在以我們的姿態綻放着,無論結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