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13K

第一篇: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餘華 《第七天》

新星出版社2014年6月版

人間的最後一片淨土存在於死無葬生之地

——讀餘華《第七天》有感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舊約 創世紀》

主人公,男,楊飛,41歲,已死。其養父,楊金彪,已死。其前妻,李青,已死。其好友及鄰居,已死。

第一天,生命的逝去。楊飛的靈魂遊蕩在人間,從轟然倒塌的廢墟中爬起,看到家門口貼着通知去殯儀館火化的紙條,帶上預約號“a3”,前往殯儀館。

殯儀館,分為普通區、貴賓區和vip區。

分別對應着普通人、有錢人和有權人。

分別陳設着塑料白椅、高檔沙發、豪華套房。

分別享有着幾百元的骨灰盒和幾百元的壽衣和死無葬身之地、幾萬元的骨灰盒和幾萬元的壽衣和高端洋氣的墓地、價值連城的骨灰盒和價值連城的壽衣和永垂不朽的墓地。

普通人默默低語,走向國產焚屍爐,有錢人大聲喧譁,走向進口焚屍爐,有權人昂首挺胸,不需要焚屍。他們需要政府維繫着自己是因公事勞碌而死的謊言,確保自己的遺體完好無損流傳千古。

楊飛就是沒有墓地的普通人。沒有墓地,去向何方?

就這樣,他從殯儀館茫然地走出,繼續遊蕩。

第二天,婚姻。前妻(本站 推薦)李青,白富美,深受上級賞識,經常出入上流社會的應酬場合。但她很是清高,義無反顧地愛上了一無所有老實巴交的屌絲楊飛,心甘情願地照顧雙方父母,死心塌地跟在楊飛身邊兩年多,正準備要孩子的時候,她心中的野心被一個海歸博士給點燃,她一邊不斷欺騙自己一邊填平欲壑,卻還是帶着愧疚離了婚。

隨後被那博士傳染上性病,再婚後的生活也極其不幸福,與海歸分居後捧着自己破碎的心靈,甘願被某官員包養,官員出事後,只顧自己逃走,李青落網前在家中浴缸自殺。

遊蕩在塵世間的李青又回到一開始的出租屋,遇到楊飛,不斷地懷念着這個小屋的温馨,楊飛懷抱的温暖,開始眷戀活着。最後,因為要趕去一場為她準備的盛大的葬禮,她很快就離開了。

第三天,親情。楊飛是從火車廁所裏生出來的,生母一個不小心,將他從蹲坑的洞裏漏了出去,但他幸運地活在了火車車輪中間的鐵軌上。扳道工楊金彪當時21歲,看到了這個剛剛出生不久的孩子,頓生憐愛之情將其抱走,含辛茹苦拉扯大。

當生父生母將其接去北方過好日子時,楊金彪滿含笑意爽快答應了。但是,住在那個看似寬敞,卻充斥着兄弟姐妹夫妻間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吵架聲的房子裏,他的心揪得緊緊的,沒滿一個月就回到養父身邊。後來又變賣家產為養父治病,最終養父穿着唯一一套像樣的鐵道制服,遊蕩到當年準備丟棄楊飛的地方,默默死去。死後為了等楊飛到殯儀館,成為了一個陰間引導員。

第四、五、六、七天,人間百態。暴力強拆,羣眾集體抗議,政府卻唆使警察偽裝成民眾對政府大樓打砸搶,好讓政府有理由逮捕他們。在小飯館裏,權貴們肆意吃喝賒賬,威逼利誘榨取更多利益。為貫徹計劃生育,醫院強行引產,將27個未成形的嬰兒隨意丟棄入河水中,李月珍大媽為伸張正義卻被預謀殺害。打工女鼠妹為了讓男友承認自己買了部假iphone跳樓自殺,男友為了贖罪給她買塊墓地去賣腎,最終也死於黑心診所的刀下,等等。

這本書裏充斥着兩個字:絕望。但顯然,這些都是曾經發生在社會中的真事,只不過這樣極端的例子社會還是較少的,但卻的的確確讓人覺得荒誕。“與現實的荒誕相比,小説的

荒誕真是小巫見大巫!”中國這個社會,從對毛澤東一人個人崇拜的單細胞窮王國變成現在價值觀混亂物慾橫流的社會,用40年時間,就走完了西方國家400年的歷程,足見其浮躁,或者説,這本就很荒唐。

或許這個社會,正像這部小説描繪的那樣, 正在走向一場盛大的死亡。在道德底線淪喪的背後,我們感動地看到,正是這一羣死無葬身之地的平凡人,堅守着人間裏最後一片淨土,堅守着一種舊式文人的清高甚至是迂腐,堅守着沒被強權利益所壓垮的最後一份骨氣。

荒誕的現實必然會令人嗟歎不已。我們就走在這樣的現實裏,一邊是燈紅酒綠,一邊是斷壁殘垣。或者説,我們置身在一個奇怪的劇院裏,同一個舞台上,半邊正在演出喜劇,半邊正在演出悲劇。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相信,這些可愛的靈魂,正在引領着我們,在這齣戲裏上演更多幕喜劇。

22120146 高遠

第二篇:餘華《第七天》讀後感1000字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很久沒逛書店,上週與同學慕名前往北大東門的萬聖書園買書,聽到一箇中國美女給一個外國人推薦餘華的《活着》,順便説了一下《第七天》這本書,説還沒來得及看,不知道好不好。那是第一次聽説《第七天》這本書。然後,根據虹膜理論,走到哪裏似乎都能聽到《第七天》這本書,當代小説、文學理論專題這樣的課上都有提到,懷着好奇的心,放下手中卡夫卡《城堡》,到網上下載了電子版的。

不得不説主角的身份讓我想起了國中看的一本兒童故事《天藍色的彼岸》,都是靈魂,找尋着人間的遺蹟,但是作為一本兒童讀物,《天藍色的彼岸》更多的是描寫美好的天堂和人間的温暖,而餘華的《第七天》與其説描寫的是人間,不如説描寫的是地獄。很多指責餘華這部作品的人都説這只是微博上熱點事件的集合,但是我在想,任何一個不是生活在當代中國,不是親眼看到這些報道,參與這些討論的人都會覺得這些事件不可思議。再有想象力的編劇都難寫出這麼多可笑可歎的情節。只是餘華用一種比較極端的方式——所有的事都集中在了楊飛的身邊——這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我們每個人都活得這麼平凡,就算遇到一兩件這樣的事是可能的,但是所有的悲劇都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時候就太戲劇了。但是,正是這種荒誕的戲劇性,才是具震撼力。

我一邊閲讀,一邊將《第七天》中的事件樁樁件件的和現實中的事件對上號,我發現對於很多事,我都有過評論,但是評論之後呢,憤怒、無奈,然後將目光轉向另一件讓我憤怒無奈的事情上。好像我每件事情都參與了,但是,有什麼用呢?這樣的事情仍是層出不窮。

對這本書的指責的人很多,但是我還是選擇了翻開這本書,並且我很慶幸自己沒有受到其他人評價的影響,靜靜的看着這個“微博段子”大集錦。因為是以一個死人的視角寫的,當然開篇就和身後大事聯繫上來,死不起,死後的排場、等級……一邊罵着荒唐,一邊又悲哀的想到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事情,於是我就在這一邊罵一邊感慨的心情中看着這本。我是感性的人,看到楊金彪為了楊飛所作的犧牲,甚至最後為了不拖累楊飛選擇離家出走,我落淚了。其他事情都離我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楊家父子這樣的悲劇在我的身邊的的確確是發生了的。鄰居家的爺爺查出罹患食道癌,在80歲的生日當晚用一個麻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管這本書的內容是什麼,總之記錄了我們這個社會的光怪陸離。小説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當我們讀到他的時候,回想起那些事件,還能給我們警醒。而微博的更新速度太快,我們的視線很容易被轉移。

要是在去萬聖書園之前我看了這本書的話,我一定會建議那個外國人別買這本書,怎麼説呢,家醜不可外揚。

第三篇:餘華《第七天》

對餘華其他作品有興趣的可跳到我之前發的文章:《活着》,裏面附有相關下載地址。

聽網絡上及出書的人説:比《活着》更絕望,比《兄弟》更荒誕。

開始的時候我也不認識餘華,最近買了kindle,amazon推了一本暢銷書我,之前感覺在網絡上有接觸過“第七天”這詞,於是搜了一下。

發覺就是如上網所説,比活着更絕望,比兄弟更荒誕。距上一本書兄弟隔了有7年之久才出的一本書。畢竟現在紙質書市場不太好,但是聽説出版商有這書都趕緊下單,最後銷售排名居前,暢銷書之一。就由於這種種,所以我才覺得這書值得一看。以下是個人書評,文筆不太好,見諒。

第一天,看了幾個小時,大概3個吧,看完了“第一天”,“第二天”,剛開始,覺得寫法很特意,看的時候一時適應不來,因為一開始,你就已經死了,但還“活着”,“活着”去處理自己的身後事,接着的內容也是説平常百姓的活動與中國現在權勢與經濟,我個人感覺是暗示中國的經濟發展的不協調,生買不起房,死買不起墓地,真是“死不起”-引用裏面的話,第二點是説官員的fb及生活和權勢、錢能買起一切,包括天安門的碑刻成自己的墓碑。。。“第二天”,接着就是尋找是如何死掉的,談了一下死前的美好生活,還有一個前妻,第二天未時遇見上了,因為她也死了。為什麼會死,是因為看着李青(前妻)自殺而失神,沒逃離出爆炸現場,直接地來説,用他的話説:是因為一張報紙而死的。

第三天,去回憶他自己的出生,生父生母。現在的養父(父親)與回憶成長的時光,病重後養父自己離家出走了。

第四天,遊蕩到死無葬生之地,接着是尋找父親的過程。裏面提出了一個問題:死後去墓地就能安息,但現在這樣無墓地,無骨灰盒,無家的遊蕩是永生?

第五天,找到了父親,原來是他們相互尋找,但不相同的世界,父親就是在離家的當天黃昏走去了另一個世界。

第六天,講述鼠妹(劉梅)的故事,也是那個遊蕩地區的第一個走向安息之地,因為她男朋友為她買了墓地,讓她安息。

第七天,鼠標男朋友的和她的故事,也寫出了一個窮人賺快錢的方法-賣腎。最後,由於賣腎的事,沒有得到好的後續醫療,也來到了那一個世界,碰見了我,知道了鼠妹也來了這。然而可惜的是,鼠妹前一天去安息之地了,伍超今天才來,相互錯過了。最後他問:這是哪?我説:死無葬身之地。

第四篇:讀餘華《第七天有感》

觀“開學第一課”有感

如果説學校教我們的知識是枝幹與葉芽的話,那麼,開學第一課,教我們的就是如何伸展好根系,一邊涉獵更多的養分,穩好根基與生長方向。

夢想,無疑就是這樣一類東西,正如聖經上説,信心就像一粒芥菜種,種在地裏的時候,雖比地上的百種都小,但種上以後,就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它的蔭下。夢想也如此,至少,我們對未來不再迷茫,至少,我們有了前進的方向。挫折只能是踏板,困難的高牆只能讓我們站的更高,看得更遠。 有夢想就有動力。

我驚異於付麗娟的跳傘夢,更令我歎服的是她對這個夢想所付出的努力,才14歲的少年啊,正是我們上國中的年齡,享受不到同齡人打遊戲,成羣結隊出遊的樂趣,也享受不到徜徉在書海的閒適。要訓練,整天的訓練,累了也不能停下。是什麼給了她如此的毅力,是什麼讓她把青春堵在了飛翔上,是夢想,只能是夢想,有夢,就有遠方。 夢想,需要堅持。

廖智給了我們最好的詮釋,本應該在地震的陰影中過完一生的他她,憑着夢想,併為之堅持,讓舞蹈,在她的身上煥發除了另一種光輝。可以説。苦難打垮了她,但沒有徹底打敗她,是夢想,把他拉出了泥潭。她站起來了!困難給她披上了一件綵衣,我們説,夢想,造就了她。

有夢想就能出彩。

這並不絕對,機會只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朗朗替補的故事讓我懂得了任何出彩的背後,是等待的漫漫長夜,與黑夜中苦練準備的風雪。

我要做個有夢想的少年,趁着我還會想象;我要做個持之以恆的少年,趁着我還有大把的時間;我更要做個抓住機會的少年,趁着這美好的時代!

第五篇:餘華《第七天》讀書筆記

餘華《第七天》讀書筆記

對於一部作品,除了語言結構等基本功以外,我們經常使用的“好小説的標準”是:打動人的內心和作家的社會意識。用這樣的標準衡量,《第七天》算是一部好小説。感傷悲苦是這部小説的根本,楊飛這樣一個孤苦無依的魂魄,生前努力地存在,死後努力地尋找。在一個強勢紛雜的外部世界中,小人物的掙扎努力無疑是令人同情的。作品營造的“死無葬身之地”裏熙熙攘攘的無處安息的靈魂,更是給人荒涼之感。活在世上的小人物,生命是最終的底線,也是最慷慨的代價,任何一個看似偶然的小的變動,就能要了他們的命。突然被砸死的自己,自殺的前妻,因為一個山寨手機跳樓的鼠妹,車禍喪生的年輕人,被喚作醫療垃圾的二十七個嬰兒……反倒是父親,因為癌症而死,稍微給這些死亡增添了一些倫常的必然。

對個體命運的關注,是餘華一貫的堅持。《活着》是零度寫歷史,是個體在歷史中的掙扎;《第七天》是零距離地寫現實,是個體在社會中的掙扎。只是這一次,他站到現實中間來了。也許是因為太近了,滿篇都是現實發生過的激烈事件,人們才會説他“用新聞串燒來彌補素材不足”。

在我看來卻是作家在用他自己的方式,解讀現實。當然,我們不能評價這部作品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力作,也不能將餘華比肩於托爾斯泰、巴爾扎克,他不是那種可以用氣勢磅礴的宏大敍事來批判現實的作家,但他是餘華,是用《活着》的藝術靈感來創作《第七天》的餘華。他曾説:“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裏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

靈魂的訴説和新聞事件的密集,也許恰是對現實的一種荒誕表達。以前的生活和時代都樸素而單一,現實往往沒有作家想象出來的生活更新鮮精彩。但是近幾年,社會的鉅變讓我們驚歎:生活早就超越了想象。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生活中處處都是突如其來的荒誕。

再説題材,小人物在現實中的掙扎,雖然並不新鮮,但卻是傳統寫作最為關注、也是最容易上手的題材。同樣的掙扎,在前幾年的作品中,多少能讓人看到些希望,比如福貴,雖然遭受了所有的災難,他還活着。到了《第七天》,這些掙扎的盡頭,都是絕望。楊飛,這個生不逢時、死亦不逢時的魂靈,在橫向的社會層面遭遇、見證了所有極端的苦難。他遇到的所有人,都是草根,都生活在惶恐中。小説中最無爭議的部分,是作者對父子感情的建構,這不僅是作品最大的情感支撐,也是被各方聲音肯定的亮點。淋漓盡致地寫父子情深,在歷來的作品中,除了朱自清的《背影》,就數這對父子了。如果楊飛的生活中還有一點亮色,那就是父親對他的愛。小説裏滿是對父子情深的各種描述,不經意間觸動內心。“我乘坐的火車駛離車站時,他站在那裏看着離去的火車揮手,雖然站台上有很多人在來去,可是我覺得他是孤單一人站在那裏。”“第二天我父親不辭而別,他走得無聲無息,連一張紙條也沒有留下,拖着自己所剩無幾的生命離我遠去。”

從對父子關係的建構上,也能看出餘華不再是當年那個先鋒派的旗手了,因為當年先鋒創作中很重要的母題是:殺死父親。如今幾十年過去,父子講和了。這些都顯示了餘華創作中温暖的內核,雖然滿目瘡痍,但堅信人性良善或者説是希望還在。

讀《第七天》,讓我總忍不住想到方方的《塗自強的個人悲傷》,作品瀰漫的也是同樣的悲傷、壓抑而絕望。小説結尾處寫着:塗自強從未鬆懈,卻也從未得到。這句話不只點了方方自己小説的題,也點了《第七天》的題,更點中了這個時代小人物命運的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