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周國平散文的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5W

周國平散文的讀後感(多篇)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篇一

周國平是我很喜愛的作家。看他的書是高三時候的事,現在回想起來,他的書陪伴我整個的高三生活,用思考與哲理給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靜的清泉。周國平的散文集《安靜》,對比昔日的“守望”和“朝聖”,似乎來得更為純粹和徹底。我喜歡《安靜》,不僅緣於這個詩意化的詞語,更是驚羨“安靜”這樣一種境界。周國平在書中説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脱了外在的虛名浮行的誘惑。”正是這種對追求的執著讓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靜的無比珍貴。

依照通常的情況,安靜這個命題到了哲學家手裏,總會演繹成生存與死亡的掙扎。然而在周國平卻能輕而易舉地將安靜的氛圍融入到書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讓我剛打開書頁,就已經不能釋手。在周國平的隨性抒寫下,安靜成了一種天然的存在。年齡長久的提煉和沉積,讓其內心更為充盈,使其生命擺脱浮躁而逐漸趨於安靜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篇二

"凡是真正愛書的人,想必都領略過那種澄明的心境。夜深人靜,獨坐燈下,攤開一冊喜歡的書,漸覺塵囂遠遁,雜念皆消,忘卻了自己也獲得了自己。"——周國平

隨着年齡漸長,生活閲歷和人生感悟的增多,對很多事情多了許多無奈,就像《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的一句台詞,"人生真是諷刺,一個人竟然真的會變成自己曾經最反感的樣子",而這種變化是保護自己的有效途徑,雖然無奈,確實有效。可是,夜深人靜輾轉反側時,也會討厭現在的樣子,而拯救自己的只有書。讀書,不似與人交談,不用擔心別人沒時間、沒心情,甚至遇冷碰壁,只要你有時間,有想法,就可以坐下來,靜靜地讀上許久,尤其是經典,多為濃縮精華,句句透着哲理,好似長者娓娓道來人生道理,輕鬆愜意,又受益頗多。

而周國平的散文就是其中之一,遇到人生的坎,想不開,過不去時,我喜歡讀讀他的文章,很多時候都會深有感悟。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困於自身想法出不來,煩惱、痛苦、鬱悶也就接踵而至。讀周國平的散文,讓我懂得,人活一世,活着是一個態度,正如周國平所説,"我的人生觀若要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真性情。我從來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標,覺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沒有虛度了人生。所謂真性情,一面是對個性和內在精神價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對外在功利的看輕","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重的是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實際利益,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所以,端正態度,活出性情,活得充實而有意義,才不枉此生,也會因此更積極地看待人生浮沉、世間百態。

所以説,讀書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去感悟社會、體味人生,也會更容易更清醒地去認識自身、活出自己。社會愈加現代與科技,人們卻愈加煩惱與高壓,一劑很好的良方就是書,讀好書,好讀書,很多事情就會看得透,想得開,人生的路也會更好走些。

與書相伴,人生幸哉!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篇三

在眾多文學體裁裏,我最偏愛的便是散文。散文篇幅較短、語言精煉、主旨明確,睡前幾篇是最好不過了,有時還能隨着作者寥寥數筆所勾勒的風景入眠。近段時間,我閲讀了許多周國平的散文,喜歡的便是有時那稍微幾句話便可反覆忖度的餘味。

印象較為深刻的一篇就是聊到“戀家”。我是一個家庭觀念很重的人,家對我而言除了意味着棲息的地方,還意味着動力的源泉。有首詩曾説“家是一隻船,在漂流中有了親愛”。若把人生比喻成渡河,那麼家便是我的小船,它承載着我穿過漫長的歲月,讓我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不會感到陌生、恐懼。可這隻船又不是簡單的船,而是由我和我的愛人們共同組建的船。就像機器的零部件有着工作週期一樣,我的小船也有。人生變幻莫測,或許就在某一階段突發了零部件的毀壞,我感到彷徨、焦慮甚至沮喪,可船上其他的功能區仍推動着我向河的對岸駛去。直到現在,每當想到那些在我的生命中匆匆而過的人,還是免不了一頓感傷。不過再回歸現實,望望眼前人便又感到欣慰:慶幸你們還在。人生就是生與死之間的迭代,在給予人失志般打擊的同時,又重新給予人堅持的意義。我無法理清對於家庭的熱愛到底是來自於對愛人們的熱愛,還是來自於對自己的熱愛。當一個人過於愛自己時,是狂妄;當一個人過於愛別人時,是卑微。而這個分寸的把握,卻真是家庭之哲學。我接觸過許多的家庭,作為一名教師,也能更加直觀的認識到家庭對於人的成長重要。在國小教育上,人們總是強調快樂童年、輕鬆教學,可往往忽視了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其實人對於家庭的依戀從孩童時期便形成了,家庭意識的淺薄也是在這一時期成型。在對孩子的培養過程中,我會強調讓他感受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嘗試讓自我能感到滿足的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有足夠豐富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所帶來的愉悦是可以伴隨一生的。物質世界的確是多樣並且誘人,但是對於人這一生命體而言,過於繁雜、奢華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精神世界的混沌。

精神世界的充盈也來自本體對生活與自我的熱愛,我們對生活的熱愛正是來自那些觸手可及、擺在眼前的瞬間。年輕的時候,我渴望如火花般絢爛的生活,可融入了生活才發現:生活不過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日復一日地自我尋找人生價值。可即使這樣,仍有人選擇擁抱最真切的自我,乘着一葉扁舟完成自己的航程。

我認為這個世界上不存在詩意生活,所謂詩意大多數只是平凡生活中令人恰逢温柔的一隅罷了。生活的本質就是人類所存活的載體,當片刻的感性視角消散,眼前的生活仍是那副平淡模樣。可我相信精神世界能夠賦予生活的除了詩意,還有更多我們個體所崇尚的美麗。其重點,都在於“我”。如同周國平所説:衣裳換來換去,我還是我。無論是對家的依戀,還是對生活的熱愛,或者是對工作的執着,其實都來自於本我。當我對自己有了執着的追求之後,那麼我所渴望的便有了寄託。其實又如何去展示給外界、怎樣去證明,都已經變得無關緊要了。就如同開始所講的一樣,過河的只有自己一個人,船上的部件都只是生命中的匆匆過客,他們存在週期、也有自己的旅途。

同家人們出去散步時,有時彼此一句話也不説,就閒閒散散地走着,我也感到心情十分愜意,那麼此刻是生活本就充滿詩意,還是我這怡人之感渲染了此刻生活呢?我想應該是後者吧。這便是我讀過周國平散文之後的真切體會了。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篇四

我喜歡讀一些散文作品,因為不需要鼓搗繁瑣不堪的文法。我也喜歡哲學,但對於枯燥抽象的邏輯思辯,仍不免心懷恐懼。幸而,徜徉在文藝與哲學間,我找到了比較適宜的地方,那就是周國平的哲理散文。

説到散文,很多人都會想起朱自清等大師的作品。其實,周國平的哲理散文在當代散文界亦佔有一席之地,具有較高的精神價值和文學水準。《安靜》、《守望的距離》和《各自的朝聖路》在圖書市場上的輝煌業績很能説明這一點。桌邊案頭放上幾本,閒時信手一拈,讀上幾段,對我來説,這不能不説是一種美的享受。

這種享受來自於周國平散文中透射出的思想光芒,也來自於對他哲學邊緣書寫人生的認同。老子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好象世間的道理和真諦都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描述,都是非空非有的。周國平卻以一個智者的清醒目光審視、搜尋和探求着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自己的筆端記錄着生命中的喜怒哀樂,用一顆細膩的心靈去感受萬變的世界,詮釋自我、他人、生命的真正意義。我覺得,他把哲學的反映和文學的感應有機結合起來,頗有中國古代“格物致知”的意味。生活是永遠大於文學的,生活也永遠泛於哲學。不能説他一定找到了所有的生活真諦,但是,我卻分享了他記下的那些人生境遇和感悟,感受了他對人生意義的獨特領悟和堅守,領略了他更加閃放的自我個性光華。這是一種體味,一種享受,一種美。我們需要這樣的作家,我們需要這樣的作品,來幫助我們解析生活的元素。

讀周國平散文作品,自然不自然地嚮往起他那種豐富的安靜。“不管世界多麼熱鬧,熱鬧永遠只佔據世界的一小部分,熱鬧之外的世界無邊無際,那裏有着我的位置,一個安靜的位置。”從他的字裏行間,透出那種站在哲學邊緣書寫人生的文人的特殊氣質。人生最好的境界便是豐富的安靜。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所以變得豐富;因為擺脱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所以又能得到安靜。很多時候,我們在世界上闖蕩,去建功立業,去探險獵奇,去覓情求愛,惟獨忘記了安靜,那種思想上的安靜,內心世界的安靜。其實,這不是我們沒有具有過內心生活的稟賦,不是我們沒有能力把外部生活的收穫變成心靈的財富,而是我們主動放棄了對自己精神家園的捍衞,放棄了對內心豐富情感需求的守望。或許,這是很多人的可悲之處吧。

讀周國平的散文作品,也感受到其中藴涵着的鮮活生命質感,那種對自然生命的熱切呼喚。心與心的距離是最近的,也是最遠的。人與人的交往,常常因為不夠坦然而變得淺薄;情感的交流常常由於不夠坦誠而陷於蒼白。在讀周國平的作品時,卻感受不出這樣的淺薄和蒼白。這是因為他的的真性情,他的毫不做作。“性情所鑠,陶染所凝”。人一旦返回了自己的自然生命,一種單純的生命意識就會湧動,由於擺脱了種種意念的侷限,自然能隨觸而應、隨感而通,往往又引起了我們情感上的共鳴。

我們一直都在路上走,走着走着,偶爾會説説話,唱唱歌,為自己走過的那一程,也為自己與眾不同的前行。正如周國平在《各自的朝聖路》中所説的,“每一條朝聖的路都是每一個朝聖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如果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聖路上,你其實並不孤獨……”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篇五

一直覺得哲學是門高深的學問,研究哲學是男人的事。女人,只需走進在哲學引領下的某門子科學。

在朋友的啟迪下,走進了周國平。現在正讀着他的第五本書,以後還會讀他的第六本、第七本。本想等讀完他的全部著作再來寫這篇文章,但一股激流在心中湧動,就像地下奔突的巖漿急需找到一個噴發口,只有噴射而出,才會感覺到自我的放鬆。

周國平的散文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大家都把他的散文稱作哲學散文。如果但讓你去讀哲學,你可能會覺得枯燥無味,但把哲學的道理寄託在散文裏,你就會覺得在品味文化的咖啡,不僅不厭倦,而且會進入亢奮。每天讀着他,都能從他的思想裏獲得一些光明。有他的文章陪伴着我前行,在生活裏沒有了悲傷、沒有了厭倦。那些文章安撫着我浮躁的心,是一劑療傷的心靈良藥,哪怕正歇斯底里,它都能攙扶着你走進平靜。

沉穩的、凝重的哲學力量在散文這條長河裏緩緩流淌,在河的兩岸,你會領略到綠色的原野和守望原野的人們。乘着他給你帶來的諾亞方舟,去發現生活,發現自我,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在他載你前行的旅程裏慢慢成長。

他讓我懂得了孤獨和無聊的區別。無聊是無所事事的空虛,孤獨是不斷思索的充實。走進孤獨的人是最富有的人,走進孤獨的人生是最豐富的人生。在孤獨裏,你會靜下心來,進入書的世界,與一切高尚的心靈對話。雖然你聽不到對方的聲音,但你已觸摸到他的脈搏,你會在不知不覺裏讓自己的脈搏和作家的脈搏一起起跳、一起奔流。在那種境界裏,你已經忘卻你是作家,還是作家是你。在孤獨裏,你會沉思人生,不用像解答難題一樣去苦思冥想,一個生活的細節湧上心頭,一個深深的哲理便隨之誕生,你悟出的這個哲理就不只是對這一生活細節的解釋,而是對你人生裏想不開的諸多事的詮釋。在孤獨裏,你的思索會挑撥夜的燈芯,在倏然一亮之間,光明會帶你走進豁然開朗。你會看到一個嶄新的自我正向你走來,一個成熟的自我正向你走來。如果你是一棵茁壯的樹,他的思想就是你樹根下的一泓清泉。

他的散文讓你發現永恆。人,只是茫茫宇宙裏的一粒微塵。風飄過,落在何方就在何方,沒有人找到你落定的方向。但只要你在飄逸的過程裏,留下飛逝的痕跡,就像流星劃過天空,留下它優美的弧線,你就獲得了永恆。從藝術家的角度看,永恆就在他們的作品裏,那裏留下了他們深邃的精神思維;從平凡人的角度看,永恆就在為社會留下的財富里,這種 財富就是你給他人帶來的人生啟示和影響。在他的散文裏,我發現了人生的方向,發現了往永恆去的通道。

他的散文會讓你守護好人間真情。對於愛情,他沒有傳遞給你從一而終的概念。人心是塊調色板,你想要什麼樣的愛情,全在你的心手之間。心靈則手巧,你可以在心裏繪鮮花爛漫的愛情之春,也可以描摹雨後的彩虹之夏;你可以在心裏珍藏楓葉醉人的愛情之秋,也可以鋪展粉粧玉砌的純情之冬。雖然你不一定擁有,但允許你期待,允許你放一隻愛情之舟,到心的彼岸。在放舟的同時,他的散文又牽引你走回真實的世界,這裏有和你同牀共枕的愛人,有相擁而寢給你帶來安全感踏實感不離你不棄你的愛人。你會看到孩子盛開的笑顏,活潑的身影。家是一部百看不厭的演片,每一組畫面都可以帶你回到美麗的從前。沒有矯揉,沒有造作,每天都在演繹着生活的真實和生動。

從他的散文裏,我還收穫了。想寫些什麼,太陽已經升起,而我的靈魂只屬於夜晚和凌晨。在初陽裏,我是朝露,思維在陽光裏慢慢萎縮。我只能在孤獨和寂寞裏與他對話,在那裏我靜靜地注視着他的散文,他的散文也默默地注視着我。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篇六

毫無疑問,周國平的散文集《寶貝,寶貝》是其眾多作品中又一部讓人讀之手難釋卷,感動不已的作品,字裏行間充盈着的父愛,不斷完成着對讀者父性抑或是母性的召喚。

《寶貝,寶貝》真實地記錄了周國平的女兒“啾啾”成長的經歷,雖然都是些零碎的細節,讀來卻並不覺得支離破碎,絲毫沒有“流水賬”之感。書中那些精彩的描寫時常會帶給我新生命從誕生到逐漸成長的驚喜。孩子充滿神性智慧的天真表達與童稚的聲音,還有孩子面對一件事情的天真表現與迥異的思維……無不帶給我對生命的感動和思考。

我在讀《寶貝,寶貝》時剛剛做了父親。初為人父的緊張和喜悦讓我在捧讀《寶貝,寶貝》時更多了一份別樣的感悟。書裏所描述的一些細節,引發了我對自己孩子未來成長的無限遐想,是不是將來我也會像周國平無微不至地愛“啾啾”一樣做一個“痴情的父親”,兒子會不會也像“啾啾”一樣有着成長的無限喜悦和些許煩惱,會不會也像“啾啾”一樣健康、聰明、可愛,甚至如“啾啾”一般優秀。也許會吧,我清楚地知道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經歷都是不能複製的。但是,我從《寶貝,寶貝》中獲得的一個重要啟示是——孩子的成長應該是自由的,但這絕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不聞不問,而是需要積極的引導和悉心的照料。愛的方式不是一方高高在上對另一方的簡單給予,更不是施捨,而是一種交融,一種心靈的對話與交流,一種精神的互動與契合。簡言之,就是要讓孩子無時無刻不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關懷,因為成長不僅僅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成長需要”陽光、空氣和雨露”。

《寶貝,寶貝》帶給我的另一個啟示是記錄下孩子成長的那些精彩瞬間,無論對孩子而言還是對父母而言都是一種寶貴的財富,而對所有的父母而言則提供了一個“這一個”的成長樣態,他們或可從中獲得啟發。於是,我也有了記錄孩子成長的衝動,儘管我做得並不好,但是我仍從無聊的工作中儘可能地抽出時間做了一些點滴的記錄。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成長中的好多事情如果不及時記錄下來,時間久了,就會一點點地淡忘直至淹沒在時間的長河裏了無痕跡,讓我們在將來對其中的細節怎麼也回想不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講,對孩子成長經歷的記錄每一次幾乎都是搶救性的。妻子做得比我好,她準備了個本子,試圖記錄下孩子成長的每一個值得回憶與回味的瞬間。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詩人和思想家,因為在他們身上往往同時交織着神性與人性,他們經常會説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歎為神來之筆的話語。啾啾説:“媽媽,你小時候不認識爸爸吧?爸爸也不認識你吧?有一天,你見到了爸爸,説:‘哈,你不是啾啾的爸爸嗎?’爸爸也説:‘哈,你不是啾啾的媽媽嗎?’你們就認識了。”一段充滿童真的話語,卻很好地表達了她對爸爸媽媽原本陌路而後相遇相識、相知相愛的理解,成為了一個關於愛情的幽默闡釋。啾啾説:“我吃過雪,是天上的味兒。雲的味兒,太陽的味兒,月亮的味兒。因為月亮的味兒多,所以雪是冷的。”這段話跟以前讀過的一個孩子説曬過的被子裏有太陽的味道簡直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啾啾還説出了“為什麼”。啾啾説:“時間是一陣一陣過去的。比方説,我剛才説的話,剛才還在,現在已經沒有了,我想留下它,但留不下來了,想找也找不回來了。這就是時間。”真是難為一個孩子説出如此哲學味道十足的話來,這表明她已經不知不覺地開始思考時間與生命這樣沉重的話題,但是經過她的嘴説出來卻怎麼也覺不出沉重來,只是感覺不要讓時間白白地溜走才好。啾啾説:“等到我長大了,爸爸媽媽老了,我帶你們去商場買東西,對你們好。我長大了會是個小美人,小美人帶着你們去買老人穿的好看的衣服,漂亮的鞋子,不給你們穿那種難看的黑鞋子。我還帶你們去玩,冬天的時候,你們坐在冰撬的小板凳上,我划着走,特別好玩,你們會説:有啾瞅這個女兒可真好呀!”這段話,我們能夠感覺得到充滿童趣的話語裏已經承載了將來要反哺父母的設想,相信啾啾的父母聽了一定會感動不已。

《寶貝,寶貝》一書中像這樣精彩的片段俯拾皆是。我猜想,啾啾長大了一定會慶幸自己有一位如此細膩痴情的父親,她會為擁有記錄自己成長印記的《寶貝,寶貝》而幸福得一塌糊塗。

我的孩子也在不斷地成長,或許我也該把那些雜七雜八的事情好好理一理,提起筆為孩子多寫些什麼了……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篇七

又是一年的寒假,屋外是陰冷暗沉的肅殺,寒冷的天氣似乎能夠凍結一切,卻不曾凍結我的的記憶……我窩在温暖的房間裏看着書,在書中我能夠找到些許寬慰,對於內心的困惑,尋求合宜的答案。

還記得那時樹木葱蘢,維葉萋萋。一位同學與我發生爭執,扇了我一巴掌。我深覺自尊受到了極大的侮辱,於是秉着“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舊訓又扇了回去。後來我們雖然經過了老師的調節互相道了歉,但是對於她的行為還是令我所詬病。很多時候,我在走廊走過的時候,緊鎖着眉頭,從她身邊低頭匆匆而過。相比起她所期待的令我敬畏的心情,更多的還是嫌隙。

直到當我讀到了這樣一句話“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讓他打吧。”一開始,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很是詫異。極富鬥爭精神的人啊,這難道不是奴隸哲學嗎?於是,濃郁好奇心驅使着我繼續往下讀:

“因為利益的爭奪,觀念的差異,隔膜,誤會,等等。一句話,因為狹隘。一切恨都溯源於人的侷限,都證明了人的侷限。愛在哪裏?就在於超越了人侷限的地方。”讀到這裏,我體會到了作者寬廣的胸懷,併為我的狹隘而羞愧。

“因為,天父使太陽照好人,也同樣照壞人;降雨給行善的,也給作惡的。假如你們只愛那些愛你們的人,上帝又何必獎賞你們呢?”讀到這裏,我體會到了博愛的偉大。本能地去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在的國家,這有什麼難的呢?難的是超越這些侷限,不受狹隘和習俗的支配地去愛。

那麼,一味地寬容忍讓,是否就代表着懦弱呢?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直到我讀了林清玄《飛鴿的早晨》這篇文章,我才領悟。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的那一天,多少南京同胞為日本軍閥所殺,每年的這一天,全國多少人民共同悼念!那時候,全國都瀰漫着仇恨與報復的情緒:“雖然説被艱苦得來的勝利所掩蓋,但如果沒有蔣主席在重慶的這段宣言表明政府的態度,留在中國的日本人就不可收拾了。”蔣介石的行為與日本軍閥在南京大肆屠殺形成鮮明的對比,即打臉了日本軍閥,彰顯我國聖人孔子主張的仁政觀念,又體現並傳揚了“不念舊惡”及“與人為善”為我國民族傳統至高至貴之德行,這種寬宏大度的胸懷實在值得敬佩。

“我們一貫聲言,我們只認日本黷武的軍閥為敵,不以日本的人民為敵。今天敵軍已被我們盟邦共同打倒了,我們當然要嚴密責成他忠實執行所有的投降條款。但是,我們不要報復,更不可對敵無辜人民加以侮辱。我們只有對他們的納粹軍閥所愚弄所驅迫而表示憐憫,使他們能自拔於錯誤與罪惡。”這不正是超越侷限的愛嗎?在網絡上,我時常看到某些自恃為愛國的人,謾罵日本人。或許他們心中不是沒有愛,只是不知如何去愛。就好像從前的我,為了給好朋友出氣而惹惱了那位同學。想到這裏,我大徹大悟。

如果連殺死同胞的血海深仇都可以不計較,我僅僅被扇了一巴掌,算的了什麼呢?自尊心嗎?蔣介石在重慶的宣言,作出退讓的態度,照樣被後人贊為寬容大度。有人打了你的右臉,你就一定要打回去嗎?冤冤相報,何時了結呢?或許“把左臉也送上去”只一是種比喻,意思是要我們遠離狹隘。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正真成為了我們身軀及精神的主人,而計較的人只念着自己被打的右臉,他就成為了他右臉的奴隸。我當然不要做“右臉的奴隸”。我相信,在右臉被打後把左臉遞上去的姿態也是可以充滿尊嚴的。

可是,一味地寬容忍讓,使人恣意無畏呢?

我在尋找,寬容與底線這兩者的平衡。究竟怎樣,才是最好的狀態?有一天,我聽到了這樣一件事情:媽媽是公司裏一名財務,她老闆娘是江蘇人,做手機的。老闆娘有一個親戚,她很信任他,以至於讓他去看管倉庫這樣的重地。但是這個親戚好賭成性,不學好,每次拉貨的時候偷偷拿走幾部蘋果手機,久而久之,媽媽和幾位同事發現賬目對不上了,公司虧損很大。老闆娘當然知道是他拿的手機。除了他,沒人這麼輕易就能拿到手機。念在多年老鄉的情面上,老闆娘沒有馬上報警,只是私下和他溝通而已,可他絲毫不知悔改,説反正沒有證據。老闆娘對他説過,如果他不承認的話她就要報警了,他仍然無動於衷。最後,警察調查下來,手機確實是他拿的,他賠了公司50萬,還要坐三年牢。

起初,我覺得這個老闆娘太狠心,為了金錢利益可以不顧親情。後來,我仔細想了一想,這個看倉庫的人好賭成性,已是昏了頭腦,又為了要錢,去偷親戚家的錢,哪裏還有親情可言?如果善良之心不能將他感化的話,或許只有在監獄裏面能讓他清醒,安靜地懺悔吧。

在書中,我領會到了為人處事要有一顆寬容的心,一種正確的方式和一條堅定的底線。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篇八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我熱愛書籍,因為讀書彷彿是與高尚的人在對話,我從中獲益匪淺。我仰慕名人嚴謹的邏輯與細膩的情感,在他們的作品中,我感受到的是他們的精神世界,或喜,或悲。在閲讀時,我感到自己彷彿已經變成了作家的血液,在迅速流動,貫穿每一個角落,而那些文字彷彿變成了細胞,在我的血液中遨遊。我喜歡這種感覺,可以説是迷戀,而令我感觸最深的便是周國平。在他的世界裏,我深深沉迷。

悲觀

周國平的散文極為細膩,富有哲理。但是現實生活中,命運彷彿對他不公。他女兒出生不久,剛開始牙牙學語,便夭折了。為了表達自己的悲痛、自己的遺憾、自己對女兒的愛與祝福,他寫成了一部回憶錄。我們可以想想,當週國平面對病牀上只會喊“疼”的女兒自己卻束手無策的時候是怎樣的感覺。“心非木石豈無感”,一般人已經臨近崩潰了,何況是心理如此細膩的他。他內心深處將會泛起多大的波瀾?面對自己的至親至愛,他內心將會承受多大的打擊?不知有沒有資格,我想説:“我懂”。

執著

在他的散文中,我懂了許多的道理與哲理,他有許多作品都勸勉大家人生要有執着的精神。他説悲觀只是一時的,人生總要執着。執着會拯救悲觀,執着在人生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決定着人能否有機會來實現人生的價值。生命需要執着,是的,任何生命都需要執着。執着是成功的最基本因素。他説悲觀主義是一條錯誤的路,冥思苦想的人生是虛無的,想一輩子也還是那麼一回事,反而失去了生命的樂趣。但是他也説,並不能一味的執着,這樣也會離智慧越來越遠。當時,我還不懂。

超脱

我不理解他的那句話,但是我後來明白了。一個人不能一味的執着,這樣便會產生悲觀,悲觀的心理產生愈多,就愈不能執着。這怎麼辦呢?他説就把自己分成兩個,一個讓他去執着,不顧一切;另一個則現實,讓現實去生活,讓執着去追求,超脱一切,變得忘我。

悲觀,執著,超脱,三種因素始終存在着。那便是我心中的周國平。在他的世界,我深深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