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散文《女兒的節儉》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W

第一篇:散文《女兒的節儉》讀後感

散文《女兒的節儉》讀後感

趙秀雲

散文《女兒的節儉》,以其真實的思想感情,從父親的視角敍述了女兒趙柳的成長。這篇散文寫出了作家自已的本真,這樣的作品是有温度的,全篇無一絲雕飾,就像原野上自由綻放的一枝花,純而又純,搖曳於散文天地,展示出親情之間的人格魅力。

生活儘管是生活,但是不同的社會階層,生活的境遇是不相同的。趙柳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她很渺小,但世間渺小的人並非就不偉大。一個渺小的女孩兒,以其獨有的真誠,向災區捐獻了5元錢。當她把那張5元錢的票子交給老師的時候,這個女孩兒哭了起來。老師問;“趙柳,你怎麼哭了?”趙柳邊哭邊説:“媽媽看病沒錢,都是向別人借的。”老師説:“不哭,看病借錢很正常,沒有啥。”簡短的對話,讓我心裏一陣糾結,眼睛裏的淚水好像從心窩裏淌出來,我被趙柳感動了。我看到趙柳有一顆如水晶般透明的心,她摘掉一切假面具,坦誠地告訴老師,那5元錢是借來的。在這裏老師打了官腔,有什麼辦法呢?老師要完成學校交給她的任務,她要求學生捐款,或許她是不得已的,或許她是順口而出,敷衍了事。在此作家寫出了自已的境遇,毫不掩飾地道出實情,沒有任何虛構,這是近期以來未曾有過的閲讀感受。

我掩卷冥思,好像看見那個女孩兒淚眼汪汪地注視着那位老師,老師躲躲閃閃地垂下眼簾,在那一瞬間,我讀懂了趙柳的悲傷,也讀懂了老師的無奈。趙柳的眼淚告訴我,如果拿這5元錢給媽媽看病該多好呵,她是咬着牙把錢交給老師的。她的眼淚是一種痛,是一種無聲的傾訴,她心疼那5元錢,心疼媽媽沒錢看病。這個細節讓讀者忘不了,這就是文學的魅力,也就是藝術的感染力。

有句俗話叫作“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用在趙柳的身上十分準確。一家人搬進了一套設施簡陋的小單元房,雖然面積很小,卻空空蕩蕩,家中無一件家用電器,傢俱也是破舊不堪的幾個物件。即便是這樣,即便省吃儉用,到了月底仍舊接濟不上。快過年了,父親想給女兒買件新衣裳,帶着女兒從這個商店轉到那個商店,女兒總是搖頭。她不是不喜歡那些式樣翻新,花色亮麗的衣裳,只是顧及爸爸媽媽手裏有限的幾個錢。當父親説:“你喜歡什麼樣的款式跟媽媽説吧。”女兒回答:“今年就不買新衣服了,省下錢來買電視機吧。”父親對妻子説:“孩子大了,懂事了,不買就不買吧。”妻子背過身去揉眼睛,父親也低下頭不再言語了。在這裏我看到一個很懂得持家的孩子,她知道什麼最重要,她不是不愛美,她是多麼渴望穿一件新衣裳,像所有的女同學那樣湊在一起互相欣賞,可是她拒絕了。

又如,積攢了許久的錢之後,買來了電冰箱,父親想買些雪糕放在冰箱裏。女兒便説雪糕太貴了,帶着父母到街上買回一副冰棍模型,自已動手製做。還有一個令我難忘的細節,父親在爐子上烤了三個饃,烤好以後,父親給女兒一個,自已吃一個。父親吃完第一個饃後,又去取第二個,女兒卻把吃剩下的半個遞給父親。説:“爸爸,我吃飽了,你吃我的,把那個饃留給媽媽吧。”這就是窮人家的孩子,只有在貧困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才懂得省吃儉用,小小的年紀就當家了。

作家通過一連串的細節,塑造了女兒趙柳的形象,這個形象在社會底層帶有普遍性,也具有典型性。散文《女兒的節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到這是一篇飽含着真情的好文章,全篇沒有任何波壯闊的場景描寫,只有樸素的細節和樸素的文字,更無華麗的辭藻和大套成語的疊加。可貴之處,便在於作家寫出了自已的生活驗。一個沒有感情的人,沒有生活體驗的人,寫不出這樣感動人的作品。

作家是有靈感的,沒有靈感寫出來的東西是蒼白的,是沒有色彩的。趙攀強的文字是從心中流出來的,那是一種自我修養的抒情表達,好的作家都能夠把心挖出來放在一篇作品裏。散文的語言是很講究的,是需要文采的,詞彙的運用須要精心安排,並非一碗白開水。語言難,難就難在自然流暢,不造作,不矯情,質樸自然。趙攀強的散文語言就有這方面的長處,正是因為他的語言樸實無華,沒有陳詞濫調,所以讓我在讀《女兒的節儉》時哭了。

我從《太極城絮語》的附錄中得知,趙攀強先生是從農村成長起來的作家,他無比珍惜自已的工作崗位,從新聞報導到散文創作,他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他的作品來自真實的生活體驗,是有感而發的,篇篇表達着他對親情和人世的愛,通過藝術化的方式闡述了他的真知灼見。如今,他的女兒已經考取了重點大學,生活依然儉樸,相信她的未來一定是有作為的。

趙攀強在寫作上經歷了不少困頓,他的文字即凝結着歡樂,也凝結着痛苦;即飽嘗着憂患,也體驗着酸楚,而他堅忍不拔,永不停步。他遵循着這個原則,發表和出版了兩部散文集,鮮明而生動地描繪出這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圖景,及同一時代人物的人生軌跡,真實地記錄了自身的種種曲折,作品受到了讀者的好評。祝趙攀強創作豐收!

第二篇:散文讀後感

關於人生的些許思考

讀西奧多 羅斯福的《艱辛的人生》有感

41015001 韓旭陽 10級財務管理

不得不説自己是愛讀散文的,雖然不精,閒散而讀,卻感覺足以養志明心。在中國這麼悠久文學散文歷史中徜徉,恰若渺小之一粟,而當感受包含於虛散實聚的散文中的萬象時,千萬種精神充盈於內心,也覺得自己變得無比的自信與強大,或許這也是自己最內在的收穫。

而自己所讀散文大多數是中國的文化涵養而出的散文,卻很少涉獵到國外著名作家的散文。

在這門課中自己可以説是半讀半解地瞭解了一些國外名家的關於組成人生種種的特質的論述。在其中自己印象最深刻也最有所觸動的在論人生的意義那一部分,尤其是《艱辛的人生》。

在《艱辛的人生》中,第一句話的中文翻譯為“一種懶惰懈怠安逸的生活,一種僅僅是由於缺少追求偉大事業的願望或能力而導致的悠閒,這對於國家與人都是沒有價值的”,這句是貫穿整篇文章的內涵句,這也闡述了人生的真正意義在於在世紀的工作中克服艱辛困難,奮力向上,於國家,於社會做出有價值的事情。這是自古以來大多數有作為的人總結與實踐過得真理。

真理亙古不變,但感覺現代之變讓某些青年之心蒙了一層灰塵,變得迷暗混沌,不知所向。他們對於古人薪火相傳的真摯道理用以枯燥概括了之,他們只顧內心急躁地汲汲於富貴奢侈。他們只知坐而論道,對於國家社會只會謾罵嘲諷,而或乾脆漠不關心,只憑自己第一感覺,或者他人之言,對事情種種嚴加牴觸反感。在他們的眼裏自己的價值在於當今嬉笑怒罵,未來生活富貴有餘,其他於己無責無貸。其實他們是自私的,而且甚至對於什麼國家責任社會期許嗤之以鼻,認為那是他們小時候話語口禪。

難道對於國家社會的責任現在談來只是一些玩笑?是與自己毫無相關的空泛之事?難道自己未來的享樂,遠離艱辛苦痛就是自己的最終人生標的?

或許,我們着實要從另外的角度想一下人生意義。在生活中,我們對於國家社會感覺自己是渺小的,甚至覺得自己渺小得不能承受什麼,自己的人生與自己需求契合就足夠了,我們追求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就足夠了。其實結果又是很難是由我們完全決定的,並且結果並不是我們所説的真正的人生意義。真正的意義在於在實際生活的嚴酷鬥爭中獲取勝利。這也是作者羅斯福所説的基本的人生意義。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也就在不停的擔當與付出,在自己無意識中實現了自己對於國家社會的責任與貢獻。

文中作者強調也在題目中書寫的就是艱辛,“生活在安逸中的人最終肯定沒有能力擔當世上之重任。”這也類似中國的儒家所説,“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安逸的生活是人奮鬥的麻藥,會讓人停滯不前。這同樣對於國家也一樣,新的強有力的國家就是在曲折苦難的歷史中崛起的。這也讓我想起了遲子建的《泥濘》那篇散文,當然那是一篇很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當代作家的散文,作者遞進闡述,由淺及深,直至最後的昇華。作者雋永詩意的描述了生活中自然的泥濘,而後繼續寫道人生需要泥濘,乃至一個國家需要泥濘。泥濘是作家對困難的具體化,是對於人生的種種磨難的歸於生活中的直接形象之物。

“冒險去從事偉大的事業,贏得光榮的勝利,即使其中摻雜着失敗,那也遠勝於那些沒有享受過多大快樂也沒遭受多大痛苦的平庸之輩為伍。”當人步入回

首與回憶的遲暮之年時,最能體味到自己人生的意義之所在就是那些成功的幸福與失敗的艱辛,那些從事不朽與偉大的事業的經歷更值得回味。這也就是人生意義最好的感受。

説到人生,讓我又想起了最近出版的林語堂的《人生不過如此》這本散文集,作者以人生優遊者的獨特視角來看待人生與生活,在他的文章中所展現出來的是詩樣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別樣風情讓人印象深刻,並且其中的哲理以一種對於人生釋然的闡述姿態呈現,讓人感觸真實。幾個簡短的概括——我生之初尚無為、若人生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讓人覺得這對於人生詩意的概括到了一種容大而含蓄的境界,回味無窮。那人生中的點點滴滴,事情或大或小,歲月堙沒過後,而今只道是尋常!可經歷其中,當時只道是尋常,這又是何等的大氣!

在於現在,對於自己,我們要做得就是讓自己人生開闊,富有意義。自己的生命於自己的人生,來過,極富燦爛過,歷經失敗過,卻不曾後悔過。

第三篇:散文讀後感

篇一:朱自清散文精選讀後感

在暑假中,我讀了《朱自清散文精選》,透過這本書,我看到了一個更廣闊的視窗。我沉醉於其中,朱自清用他唯美的筆調描繪出了一個完美的意境,不論是美景還是一切生靈,在他筆下,都顯得格外生動。

我特別喜歡的一篇文章就是《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就是《匆匆》中所提到的,朱自清用對比的方式來突出了歲月流逝之快,不錯,世間萬物雖有毀滅的一天,但總會有重生的時候,而我們人,在這世上的時間是有限的,生命不能重來,歲月又何嘗可以倒流呢?上天賜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但在指尖流過的歲月,誰又會在意呢?所以,當一個人的生命走到盡頭時,就會加倍地珍惜僅剩的時間,因為,他知道,他已經浪費了太多的時間了。“時間就是生命”,這是一句真理名言,在朱自清的筆下,就更襯托出了它的價值。

朱自清的文字不僅包含深刻的道理,而且還十分優美,他對景物的描寫可謂是淋漓盡致,彷彿可以活生生地展現在你的眼前了。

篇二:豐子愷散文集讀後感

再讀《豐子愷散文集》,心中不自覺籠上了一層悲哀,來得如此無奈。隱隱約約中,彷彿看到了自己那些無法挽回的歲月,清楚地羅列在眼前。想抓住,卻已飄遠了。那一刻,才發現自己不復是黃金時代的人了。

尤其偏愛 豐老的《送阿寶出黃金時代》,記得他曾在文中説道:“我的孩子們!我憧憬於你們的生活 ,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説出來,使你們自己曉得。可惜到你們懂得我的話的時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這確是一種悲哀!當我提筆寫下這些文字時,便是明白了這道理。於是我開始回憶我的黃金時代,卻發現無畏可愛 的歲月彷彿早已離我而去。或許是我早忘了那樣的生活 ,便也不再去想。可這竟是多麼荒唐的事!不知不覺的幾年以來,天真、無邪漸漸淡出了我的生活。而面孔上,多了一份為重的思考。這沒什麼 不好。知識與那黃金時代相比,少了心中的暢快,少了自己的真性情!我多想在此刻重温一個孩子的温度,但一切都太晚了!説出這番話時,便已與黃金時代劃了一道橫。成長,你能否放慢腳步,讓我感受黃金時代的餘温?

有一絲恐懼,腐住了每一根神經。我有些擔心。“眼看見兒時伴侶中的英雄、好漢,一個個退縮、順從、妥協、屈服起來,到像綿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你們不久也要走這條路呢!”孩童時代的我們只知成長如何是好,充滿羨慕地眼巴巴地望着大人的生活,急於衝破時間的牢籠,奔向下一個目的地。那一刻,我們永遠也不會明白成長的“代價”。或許“綿羊”並不是所有人的選擇,但或多或少,我們丟棄黃金時代的奔放與熱情。或多或少,帶上了世俗的氣息來應和這個世界。這樣的生活又何嘗不是一種壓抑!無奈,只因我不再是黃金時代的人兒了,要學會“生存”。我避不開,躲不掉,只求能否放慢腳步,讓我在黃金時代的在最後末端沾回一些過往的氣息?即使是掩藏其真面目的時刻,也不至於做一隻“綿羊”。

剎那間,彷彿覺得人生像是一場分段的冒險賽,時間像是那隻計時的秒錶。黃金時代,是這場遊戲的開始。因為你不懂遊戲規則,所以犯了錯也不會受到懲罰。只是此刻,我已具備了初學者的水平,不得不步入下一個階段。我必須學會謹慎、小心,卻步是屈服、妥協。

出黃金時代,意味着另一個新的開始。不是不敢向前,想再次留戀過往的美好罷了。讓我們的黃金時代被烙在心底吧。

篇三:餘秋雨散文集讀後感

讀餘秋雨散文,就如讀着一本厚厚的歷史,更有萬象的人生世態和豐富的個人情感。。秋雨 的心是年輕的,他的心又是遲暮的。有着兒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嚮往新奇的心,有了發自內心的對歷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應是美麗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寫的那樣他應該是一個“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會有一顆年輕的心的。

秋雨對夢想的初衷,對歷史的感悟。更是由於他對人類歷史的重視。他追尋的心中的“陽關雪”,他對對待敦煌文明隱沒的遭受蹂躪的過去不再如別人所云的那樣將罪過歸咎於一個無力迴天的王道士。歷史的失落該有歷史的更深層的本質的。歷史的源遠流長也正是因為它有令人悲痛的過去。有了老人的睿智,有了兒童的心情,方有正視歷史的勇氣

初次接觸餘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讀完,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藴折服,他思接千載,天馬行空的聯想,對歷史、對文化滲透着的領悟力,也使餘秋雨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後接觸到他的另幾本着作,談史談鑑的《山居筆記》、闡述立身處世的《霜冷長河》、《行者無疆》,以及對比幾大文明的《千年一歎》,還有類似回憶類的封筆之作《舍我一生》。讀完後,總想寫點什麼 ,而一直未敢動筆,只怕自己的看法太浮淺,甚至落入俗套。在上節課談到寫作風格問題,於是還是想起了餘秋雨,也參考了諸多對餘秋雨寫作風格的評論,也略加自己的一點淺見。淺談一下餘秋雨散文的寫作風格問題,對於我們的寫作也有很多的借鑑意義。

餘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着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與其他 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似,餘的作品更透着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餘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這點也許是最重要的。

典雅、靈動如詩般的語言。餘對語言有一種超強的領悟力和駕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緻語言,並且“語言在抒情中融着歷史理性,在歷史敍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説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

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篇四:清塘荷韻讀後感

這篇《清塘荷韻》是季羨林於86歲高齡時完成的佳作,可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幾顆來自洪湖的蓮子帶着老人的希冀和憐愛躍入了紅湖,一種頑強而高潔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圍中開始萌芽。

如果説周敦頤筆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潔的隱者,朱自清筆下的荷花是撫慰心靈的舞者,那麼,季老筆下的荷花則應該是張揚生命的強者,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我們很難想像,在寂寞的歲月裏,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那蓮子是怎樣暗暗地積蓄着力量,是怎樣將生命的嫩芽鑽出了堅硬的外殼。這芽一旦破殼而出,便以一種驚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頑強與美麗。經過了整整兩年的期待後,在第三年,奇蹟終於出現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圓圓的綠葉。這是生命的使者啊!雖“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卻足以使那顆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絲慰藉。一千多個日夜過去了,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後,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蟬噪城溝水,芙蓉忽已繁”,原來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鋪滿了半個池塘”,放眼望去,滿目的綠荷紅蕖,撩雲逗雨,映日迷霞。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

季老深愛着這滿塘“季荷”,每天數次徜徉於湖畔,默坐靜觀。塘中“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令人萬躁俱寂,陶然於玄思冥想之中。這就是智者與自然的對話,是心靈與自然的交融。“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而此時,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實,微風已拂不起半點漪淪。望着墜落的蓮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寧靜,這便是對生命的徹悟。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它要悄然離去了,那便順應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飄逸,如此灑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態面對生命的消逝,荷花實在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隨着天氣變寒,翠粧褪盡,滿池殘荷,繼而消逝得了無影蹤。此時也不必傷感哀歎,該去的終將會離去,該來的必然會到來。待到來年春水溢,又該是翠蓋千疊,滿塘紅豔了……

篇五: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

今天讀完汪曾祺散文,感觸較深。

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説中國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説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的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麼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雲流水的灑脱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該描寫太多,而應該從環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説他是先在頭腦裏面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後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説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國小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國小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後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在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彆扭,不真實。由於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親》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聯大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 。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看書就是學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篇六:林語堂散文讀後感

原本先讀的是梁實秋的雜文,好多年前就一直都是很喜歡 ,沒有想到,結果是先來寫林語堂的。起因是昨天突然抓到一本林語堂的散文集,然後因為早就知道,梁實秋和林語堂兩個人對寫作的觀點是完全相反的,一個講究規格規矩(梁實秋),一個講究自由 性靈(林語堂)(注,梁實秋曾經 批判過民-國文章 之無序,被郁達夫所反駁,而林語堂是支持(欣賞 )郁達夫的。),既然我 已經看過樑實秋的雜文,自然也要看看風格迥異的林氏作品,才能有個客觀公正的觀點。結果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對兩個人的作品都是非常喜歡的,不止如此,其實兩個人雖然文風對立,個性 完全不同,但是其實都非常講究做人 ,講究文藝的自由精神。

做人方面,梁實秋的已經記得不多,林語堂是明顯要求先學做人,然後昨文的,人品若是不佳,文章再好也是毋庸。而文藝的自由精神,樑一向是不喜政治的,和魯迅的對立也非常嚴重,民-國時期就展開過論戰;林語堂,也終究沒有聽從魯迅在小品文上的勸告,選擇 了一種抒發性情,無關政治的寫作方向 。

林寫旅行,説當不知自己 從何而來,往何處去,才是得了旅行的真諦,是很合我的心意的,因為懂得欣賞,就會發現 美景處處都在,譬如攝行大師的作品,也並非是一定要在新奇特異之處,才能創作的。固定要去某處,欣賞什麼,反而喪失了旅行的意味,不能體會旅行的快樂 ,因為對我等來説,旅行的,是心,心有所悟,心有所感,則旅行就已達到目地。

林寫做人,主要還是推孔孟,也兼老莊,這個其實正是中國的傳統思想之精粹。孟子的性善説,尤其得到 林大師的推崇。孔子講怎麼説君子,講禮儀;孟子講怎麼做大丈夫 ,講仁,智,勇,這些,都是後世所欠缺的,當下風氣敗壞,恐怕終究是要重拾這些古人就已近明白的道理的。

寫到這裏,感覺 晦澀難繼了,讀書 太少,寫的太少,語言文字 功力太差的毛病完全暴露了出來,還得好好讀書多讀書。

第四篇:散文讀後感

rss

版塊介紹:心騖八極,神遊萬仞,散文讀後感。在作者飛揚的思緒裏,你難道不想説幾句?

版主:*空缺中*

文學之路生活之趣願您在這裏有所收穫如果你覺得本站不錯,別忘記推薦給你的朋友,讀後感《散文讀後感》。

tooye!cnnews by discuz!7.2聯繫我們:qq:820141008 email:820141008#(將#改為@)qq:149346549 email:149346549#(將#改為@)

互聯網信息備案編號:蜀icp備09003672號

第五篇:時間的女兒讀後感

這部小説講的是一名對人的長相有特別感受的蘇格蘭場探長,他因為摔斷了腿住院,只能老實躺在病牀上,在年輕的歷史愛好者卡拉丁的幫助下,他通過嚴謹的推理和縝密的分析,查閲了大量的歷史原始資料,一層層揭開了歷史的迷霧,推翻了已經廣為流轉了四百年時間的歷史定論——英國曆史上臭名昭著的理查三世,約克王朝的末代國王,在他哥哥愛德華四世死後,為了篡取王位,他謀殺了囚禁在倫敦塔上的兩個小王子,好保住他的王位。

史學家説這樁謀殺案讓大家改變了對查理的觀感,使英國百姓對他深惡痛絕,這也是為什麼人民會歡迎一個全然陌生的人繼任王位。

而真實的歷史是:理查三世,一位有着治世之才的精幹的擁有傳統美德的血統純正的英格蘭國王,在外敵入侵時,為了保衞他熱愛的國家英勇作戰,卻因為叛徒的叛變在包斯渥戰役中光榮犧牲。

理查死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讚美,後來的人們不知道他對人民的博愛,不知道他對政敵的寬容,不知道他保衞祖國的英勇。在敵對勢力控制的歷史學家的筆下,在鋼叉莫頓這個小人的造謠污衊下,他有了種種莫須有的惡名。並且寫進了歷史,寫進了教科書。在後人的眼中他就是駝子、牀邊故事裏的怪物、純真的毀滅者、邪惡的同義詞。

都鐸王朝結束後,在十七世紀有一個叫巴克的人;十八世紀是賀瑞斯.瓦波;十九世紀是馬克漢為理查翻案,也就是人們知道理查的清白已經好幾百年了。可是,他們的聲音,都如扔進大海去的一塊石頭,很快便悄無聲息了。人們記住的仍然是寫進歷史和教科書裏的邪惡的裏查。

百度百科對理查三世的解釋,

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rd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蘭國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愛德華四世之弟。格洛斯特公爵。1483年成為攝政王,殺害侄子愛德華五世後即位。鎮壓了要求王位繼承權的白金漢公爵叛亂。但是在和里士滿伯爵亨利·都鐸的交戰中,由於部下威廉·斯坦利叛變而失利被殺。約克王朝結束。儘管因為篡位而名聲不好,但是很有政治才能。

小説提到了一個被稱為“湯尼潘帝”的概念

“湯尼潘帝”,鐵伊在《時間的女兒》中提出的名詞,原是南威爾士的一處地名,傳説1910年温斯頓·丘吉爾擔任英國內政部長時,曾派遣軍隊血腥鎮壓當地罷工抗議的礦工,並開槍掃射。然而,事實的真相是,當時派去維持秩序的是倫敦訓練有素的警察,除了雨衣什麼武器也沒帶,唯一的流血事件不過是有一兩個人流了鼻血。儘管如此,但當時每個知道真相的人都不加以辯駁,一個完全不實的故事漸漸變成無法更改的鐵案。歷史,就這樣變了質。

這本小説告訴我們歷史是如何能夠被輕易地改寫。更重要的是,它告訴我們為什麼人們會對歷史失去記憶。改變理查三世這則大湯尼潘帝代價太昂貴了,要翻掉整整四百年,還要包括兩位歷史上的不朽巨人:湯瑪斯·摩爾和威廉·莎士比亞。

《時間的女兒》到底挑起了怎樣的烽火?簡單説,它挑戰了英王理查三世在英國曆史上永恆邪惡象徵的四百年定論,如果鐵伊是對的,那四百年來所有英國人求學生涯所念的歷史教科書裏的記述將完全是胡説八道;被英人譽為聖人、撰寫過不朽名著《烏托邦》、至今仍被認定是英史第一良相的湯瑪斯·摩爾,在此事件中將成為是非不明的老糊塗蛋,或更嚴重,成為諂媚君王亨利七世而不惜歪曲歷史的小人;而曠世大文豪莎士比亞依據摩爾《理查三世史》所寫的名劇《理查三世》,則是一出廉價可笑的大鬧劇。

時間的女兒這本書,從一九五一年擲地如金石出現至今,是否幫助理查三世平反了惡名?改寫了教科書上這段歷史記述?答案當然是沒有。

小説的末尾,引用了高中歷史課本的一段原話:“為了王朝的穩定,都鐸深謀遠慮地將所有可能的王位繼承人趕盡殺絕,特別是那些在亨利七世時仍然活得好好的約克繼承人。這就是都鐸王朝成功的原因,不過直到亨利八世,才將這些人徹底消滅。”

理查三世被冠以謀殺親侄的罪名,他的名字儼然成了邪惡的代名詞。但是亨利七世,他‘深謀遠慮’地消滅了一整個家族,卻被視為精明而有遠見。這也許並不可愛,但是實用、謹慎,而且非常成功。格蘭特放棄了。歷史是一種他永遠都不會懂的東西。史學家的價值觀和他所熟悉的那些價值觀是如此歧異,以至於他無法期望他們之間能達成共識。

從鐵伊的湯尼潘帝(書中還提到很多),鐵伊讓我們進一步曉得,湯尼潘帝不是歷史的偶然特例,它更可能是歷史傳聞鑄造過程某個普遍存在的方式。不是因種種外在限制讓人們無緣看到或找到真相,而是目睹真相的人因奇奇怪怪的心思閉口不談,有機會後來聽到或找到真相的人選擇避開或掩耳不信。

時間的女兒,thedaughteroftime這個書名出自一句英國古諺:thetruthisthedaughteroftime,

真相是時間的女兒從那麼多的湯尼潘帝,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時間,當她生產時,所生的並不只有一個名叫“真相”的獨生千金而已,她還生出更多各式各樣奇奇怪怪的女兒來。

看過時間的女兒這本書,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時間都能生出這麼多各式各樣奇奇怪怪的女兒,我不是歷史學家,也知道很多很多的湯尼潘帝,原因除了鐵伊認為的不是因種種外在限制讓人們無緣看到或找到真相,而是目睹真相的人因奇奇怪怪的心思閉口不談,有機會後來聽到或找到真相的人選擇避開或掩耳不信。或許還有其他原因。

從小事來説,就是當事人,也還有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呢,在陳述事實時,人們天生的趨利避害的心理,讓當事人刻意去講有利於自己的事實,而對於不利於自己的事實,就有意無意的不説,或者輕描淡寫了,更有甚者,完全是捏造事實了。而對於有幸看到事情經過的人來説,他看到的也許只是表面現象,而事情的內在原因卻不太瞭解,根據表面現象去對事情做出是非判斷,雖然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你又能保證你知道的就是事情的本來面貌嗎?你能保證你就站在公平的位置上嗎?

如又有別有用心的人,唯恐天下不亂,添油加醋,事情就越是撲朔迷離,是非難辨了。我們説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小人用暗箭傷人,那就是跳進黃河洗不清了。

所以,遇到一些事情,切不可盲目相信,要有自己的判斷。如果以前你相信無風不起浪,那麼現在你也應該有理由相信,無風也可起浪。前段時間,網絡瘋傳某中學的某個英語女教師與自己所教的900來名男生有染,有名有姓,有女教師的辯解,有受害學生的證言。如果你相信了,那説明你太容易被矇蔽了。果然,沒過幾天,那所學校就鄭重聲明,該校名雖然是真實的,但該校根本沒有那麼個女英語老師,學校準備追究肇事者的責任。

看過時間的女兒這本書,我們能對人性有更深的理解,對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不再盲從,堅持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去判斷,也是一個收穫吧。能引發人們去思考的書,就是好書,如果隔些日子,再重讀,你也許會有新的收穫和體會,讓人餘味無窮。比起那種描寫玄幻,吊足人胃口的偵探小説,看過一遍後,再沒有重讀的理由的書,我認為這確實是一本好書。

對於這本書的寫作語言,作為一名中國讀者去讀英國文學作品,讀起來總感覺不是很流暢,可能是語言習慣的問題吧。不過都過這本書,倒是對傳説中的紳士風度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

紳士風度是西方國家公眾,特別是英國男性公眾所崇尚的基本禮儀規範。要求在公眾交往中注意自己的儀容舉止,風姿優雅,能給人留下彬彬有禮和富有教養的印象。多指男人彬彬有禮的樣子。

這部書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表現出來,當格蘭特希望汀可太太幫他送個字條的時候這樣説:你急着回家嗎?汀可,或者你可以替我跑一趟聖馬丁巷?

卡拉丁與格蘭特第一次見面:“格蘭特先生嗎?我叫布蘭特.卡拉丁。希望沒有打擾你休息。”

當卡拉丁的腳碰到了牀頭櫃時他説:“喔,對不起!我真不小心,我還不習慣我腿的長度。你認為一個二十二歲的人應該已經習慣了他的成長,對不對?”

當卡拉丁在格蘭特病房遇到了瑪塔時:“喔!看來我打擾你們了。我不知道你在這兒,我在走廊碰到自由女神像,她以為你獨自在屋裏,格蘭特先生。”

布蘭特禮貌地將她送到門口,然後折回來,坐在訪客椅上。那感覺就像一個做英國打扮的人在女士離桌後再回到自己座位一樣。

為格蘭特拿了電報,又怕打擾了他睡覺的亞馬遜護士的語言更是經典:

“我知道該怎麼辦,”她説:“我不想打擾你,但我不知道它究竟重不重要。這是封電報,你知道。你沒有辦法抉擇,如果你今晚不看就意味着遲了十二小時,英格翰護士已經下班了,除了十點鐘才會來的布理格護士外,沒人可以幫忙。希望沒有吵醒你,不過你並不是真的睡着了吧,是嗎?”

......

這種語言描寫書中還有很多,好像我們可以看到男士的彬彬有禮,女士的優雅得體。能讓我們感受到正宗的紳士風度也是令人很愉快的。雖然有時候相比我們生活中的樸實的不加掩飾的話語,讓人覺得有些囉嗦。但比起現在很多網絡小説,那直接的讓人感到太赤裸裸了語言要舒服得多。

這部書的導讀中説她的小説立意奇特,充滿人性的温暖,既有奇妙的懸念,又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在推理小説中佔領着一個特殊的重要位置。讀了她的這本小説,能夠讓自己對人性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感覺到傳説中的紳士風度,也是一本值得閲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