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散文的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03K

散文的讀後感(精彩多篇)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篇一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澀的,美酒是辛辣的,它們雖然味道同,但都能給大家帶來美好的享受,被人回味無窮。《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些似清茶,有些像咖啡,有些是一杯回味無窮的美酒。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散文就是《背影》,讀得時候差一點就悄然落淚,這篇散文通過描寫爸爸送兒子遠行的一幕,表現了父子之間的真摯情感,爸爸那背影真被人心痛啊,在晚霞的照影下,爸爸為馬上遠程的兒子買橘子這件感人的事,讓大夥看的清了解楚的。而《匆匆》講述了時間流逝之快,並且時間不可以倒流。告訴大家:昨天是作廢的支票,明天是未發行的債務,只有今天才是黃金。所以,大家必須要把握住今天;而《荷塘月色》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襯托荷花,描寫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讀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才會細細品味着荷花的美,朱自清先生把荷花描述的那樣美,想來你也動心了吧?

折服於朱自清的文字操控能力,我過去也試着模仿他的文風,不過寫出來的無非是無病呻吟的風花雪月,徒有其表卻無內容,只好作罷,還是品讀為佳品讀朱自清散文,彷彿品讀那一方絕唱,總能在字裏行間收成滿滿的感動,被人在喧譁的都市中探尋片刻的寧靜,彷彿找到了心靈的歸屬,着實是一場精神上的洗禮。而現在的的社會,大多數人在念書的過程中漸漸偏離了怎麼樣唸書的軌道,這個時候可以讀一下朱自清的作品,畢竟經典之所以為經典,還是有肯定的價值意義的。

散文讀後感 篇二

忘川飛渡,逝水流年。

沿着母親河的源頭,漂流而下,從《詩經》“坎坎伐檀”的江邊,到《史記》“金戈鐵馬”的楚河漢界;拍着《水經注》的浪花,撫摸《地動儀》的蟾蜍,看到了您堅硬的動脈——青藏高原,還有那古道長亭的古樸淡雅,野渡孤舟的忽近忽遠,一望無際大平原上的千重波浪……

在爬滿甲骨文的鐘鼎之上,讀您童年的靈性;在佈滿烽火的長城之上,讀您青春的豪放;在綴滿詩意與科學的大地之上,讀您壯年的豐稔。如今,一縷華夏風,為奧運增添風情,聽那問候如潮,看那自豪笑臉,温暖八方高朋。“水立方”的一池清水淨括一片藍天,雄偉“鳥巢”競放科技芬芳!一管羊毫飽蘸13億人的智慧,一撇一捺當驚世界殊!

祖國,走過流年逝水!在圓明園燒焦的廢墟之上,我看到的是一攤血;在“致遠艦”的殘骸上,我看到的是一團未熄的火,在南京大屠殺的紀念碑前,我呼吸到的是恥辱啊!但我的祖國!您沒有沉沒,在亞細亞的東部,您用寬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將炎黃子孫攬於懷中,用茅草和土磚修復殘缺的歲月,用野菜和稀粥餵養飢餓的生命。國父孫中山,在黑夜裏開始運籌治國方略;毛澤東,在貧弱的土地上,支撐民族的骨骼與脊樑;鄧小平,炯炯目光中流露出鋼鐵般的意志,指引多災多難的您,從世紀的風雨中神奇地走過!走過!

沿着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過壺口,闖關東,走三峽,奔東海。在河西走廊,華北平原,我看到您風雨兼程的超越;珠峯上奧運的聖火温暖了千年的積雪;草樹密匝的西雙版納,椰風氤氲的海南瓊島……都在述説您的崇高與巍峨……儘管,還有輟學孩子渴望的目光,還有下崗工人無奈的訴説,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讓您心殤,讓您流淚,但這更加讓您感到生命的偉大,人性的光輝。

余光中先生説:“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是的,我們以《詩經》為歌喉,以《論語》為節律,以《橘頌》為音韻,吟唱您歷史恢宏的歲月;我們以古風與樂府、律詩與散曲,以京劇與楚歌、梆子與鼓詞,吟誦您壯麗如畫的山河。我們以嶽武穆的一曲《滿江紅》,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氣歌》,以魯迅的一聲《吶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唱響您不屈的尊嚴與神聖。用心敲響編鐘,於是那渾厚而清亮的音韻,穿越五千年的歲月,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陽,海之濱,泛起層層漣漪,響起陣陣回聲,在億萬炎黃子孫的心中凝結一個主題:祖國,母親!

祖**親,您一定記得瞿爽手中的那束野花,方誌敏身上的那份清貧,趙一曼骨骼中的那股堅貞,楊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劉志丹胸前的那塊補丁,劉胡蘭就義時的那枝紅梅,焦裕祿窗前的那盞油燈,孔繁森雪原上的那串腳印!那麼就讓我們用野花、清貧、堅貞、草根、補丁、紅梅、油燈、腳印編織成的交響樂,唱響您的堅韌與頑強,唱響您的靈魂與精神!

黃河雄、黃山壯、長江長、崑崙莽。萬里山河浩浩蕩蕩從天安門前走過,那是雷鋒的兄弟,那是任長霞的麗影,那是中華民族最壯美的方陣!仰望藍天,“神舟飛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峽工程,天路神奇。

親愛的祖國,五千年的藴涵和積澱,60年的揚棄和繼承,30年的改革與發展,一個東方巨人,做到了可以説“不!”您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和平與發展是您的心聲!您不卑不亢不躁不驚,以坦蕩豁達和深邃、閒靜,闊步迎接一個又一個黎明!

祖國,親愛的祖國!讓我們以采薇採茶採桑的手編彩織錦,讓我們以喊江喊海的喉嚨,在陽光明媚的早晨,唱響國歌和飄揚的五星紅旗,唱響千百年來澎湃的激情。

瞧,細雨如煙的春天,燕子在風中飛來飛去。聽,陣陣煦風送來了激越悠揚的歌聲:“在愛裏,在情裏,痛苦幸福我呼喚着你。在歌裏,在夢裏,生死相依我苦戀着你……縱然我撲倒在地,一顆心依然舉着你。晨曦中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裏……”

散文讀後感 篇三

前幾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巴金散文集》。

有人説,好的散文清新得像萋萋芳草,絢麗的如同璀璨的霞光,純真得猶如初生嬰兒般的吻,深邃得彷彿韻在骨子裏的事。

巴金寫的《再見罷,我不幸的鄉土喲!》帶我進入了巴金他心靈深處的那一片深深的愛國情懷,文中開頭兩段:説了故土對巴金的養育之恩,故土給了巴金的扶持、給了巴金的衣食、給了巴金的苦樂、給了巴金的親人、給了巴金的朋友、給了巴金的幸福、給了巴金知識後痛苦的源泉……寫的最後一段話:再見罷,我不幸的鄉土喲!我恨你,又不得不愛你。這句話巴金把他的內心世界,説的十分透澈。恨他,是因為要離開他,卻不能挽留住;不得不愛他,是因為巴金對故土十分的喜愛。矛盾的心理,不得不讓巴金走進痛苦的深淵。

另外,巴金寫的《我的夢》帶我進入他那堅持寫文章的理想。巴金他也有放棄的想法:有一個心理在阻擋他前進的理想,在敲擊他心中豎立的信念,在關上窗户,迎來“放棄”的客人,把“信念”趕走在門外。但是巴金從不受心中的阻攔,把那個阻擋的心理推開;把豎立的“信念”修的更加堅固;打開窗户,迎來“信念”的客人,把“放棄”趕走在門外。為了寫出更好的文章,巴金放棄了常人所擁有的:光明、愛、自由、幸福,把這些美好的東西全都拋棄了。而選擇了整天在書堆中,勤奮的寫文章,為了寫出更好的作品,不斷的努力、堅持、奮鬥、克服……我認為巴金他堅持寫文章的想法是那麼偉大!讓我不得不十分敬佩巴金。

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許多這樣的例子,有不計其數的人也像巴金一樣,有着永遠不放棄的信念,為了考上好的大學而努力學習,為了找到好的工作而努力奮鬥,為了登上高峯而努力堅持,為了心中的夢想去克服困難……

我希望每個人能像巴金一樣,有着永不抹滅的信念,去面對生活中困難的事情。

散文讀後感 篇四

初讀《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雋永的文章精華,猶如一道清泉,在這浮華人世裏滌盪心塵、開啟心智。應對世事紛亂、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體驗和思考,將佛理修養化作完美情緒。會心便是契會於心,是將執着的分別之情超越,融會入以乘的心地,在無言中冥合真諦。

翻開書頁,將目錄掃視了幾遍,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發芽的情緒》,初看這個題目,心中充滿疑惑:植物發芽怎樣還會有情緒呢?帶着這個疑問,我走進了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有一年,我在武陵農場打工,為果農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時候也已是冬天了。過了一個月後,果實摘完了,我卻愛上了那裏的風土,經過果園主人的許可,我能夠在倉庫裏一向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實還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離開了,可在走時卻看見兩棵果樹沒有發出新芽,枝丫枯乾,它們已經死了。我覺得很疑惑,便問果園主人,他也不明白為什麼。細細品讀這篇文章,這一篇探索人生真諦的隨筆。看看問題,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從年輕人的角度而言,由於社會經驗缺乏,往往在成績面前沾沾自喜、驕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卻經不起考驗,灰心喪氣、失去信心。作者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我的見解,認為一個人取得成績固然重要,或者説是一種財富,但在受到挫折時,就很少有人認為也是一種財富了。他認為:“一個人假如一生都沒有成功過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沒有失敗過也不開心。沒有失敗過和沒有成功過,其實都一樣,未能真正領會真實的人生。”於是作者把體驗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作為人生的重要經驗。對於沒有體驗過失敗的青年人,在某種程度上“求敗”,迎接各種磨難,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敗之後才會有求得“發芽的情緒”,求得將來的更好發展,這對人的成長來説至關重要。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間的波折其實也和果樹一樣,有時候我們面臨了冬天的肅殺,卻還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裏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遠持續春天的情緒等待發芽的人才能勇敢地過冬,才能在流血之後還能繁葉滿樹,然後結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實。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遠的陽光燦爛。應對人生、應對未來,我們務必慎重,務必認真對待,充分思考一切問題,認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環節,周密細緻地制定我們的計劃,慎重確定我們的一切應對措施,預防任何坎坷的到來、任何挫折的降臨。這樣,事到臨頭,我們才不至於手忙腳亂、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來了,挫折到了,我們大可不必以為天塌下來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笑迎一切挑戰,應對一切挫折,將風浪與挫折拋在身後,闖過去,前面必定是陽光燦爛,前面必定是坦蕩如砥。

我們若一向盯着坎坷、盯着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裏的陰影,那麼,坎坷與挫折就會被放大,就會像山一樣地壓倒我們。

舉輕若重,我們慎重地對待一切。

舉重若輕,我們簡單地應對世界。

一個人,時時將腳印背在身上,自我會被壓垮倒下;將腳印丟在身後,昂首走過去,這才是應有的人生態度!

散文讀後感 篇五

《匆匆》是篇關於要珍惜時間的散文,真實題如其文。《匆匆》這篇文章的寓意和“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含義是一樣的。

《匆匆》誕生於朱自清的筆下,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他的散文成就很高,寫景抒情,意境清新優雅,語言質樸有風采。他的散文是中國現代散文的典範。《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歷來秦淮河》鄧散文名篇,均以詩意盎然著稱於世。有詩集《雪朝》(與人合著),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洲雜記》、《你我》等。

《匆匆》主要是描寫了日子一去不復返的特點,以及作者對八千多日子來去匆匆和稍縱即逝的歎息。全文緊緊圍繞着“匆匆”兒子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最後作者感悟而發憤,並流露出對時間流逝的無奈何惋惜。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描寫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流逝的痕跡。最後一句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何對已逝的日子的深深留念。“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着些什麼痕跡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日子就是“吹散了”、“蒸融了”般消縱即逝。體現了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時光去感受時光的流逝。“我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裸的回去罷了,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隱含的,是作者不敢虛擲光陰、力求上進的精神。

時間真是匆匆一去不復返啊!我們轉眼間就將要畢業了,就將要離開我們的母校,就將步入國中的生活,然而自己好像沒有學過什麼,知識坐在教室裏聽課,腦袋並沒有什麼反應。國小即將畢業,在之前學過的東西,如霧般,摸不着,如幕布後的人,看不着。可我還是像以前一樣,慢慢地吃飯,慢慢地步伐,慢慢地筆速,一切都是慢慢地,只想用慢慢來充實內心的空虛,讓自己不再為什麼考試的但系。

就是因為即將來臨的考試,讓我想到以前,在那時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免了我現在的麻煩,課室,時間不會倒流。但讀了《匆匆》後,我已經懂得了時間的珍貴,要充分利用時間才能和時間並肩而行的道理。

散文讀後感 篇六

樑先生淡雅從容,典型一紳士,持杖岸立,口銜煙斗,含笑窺樂。

樑的散文:瑣碎。沒有故事情節,全憑見識,將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瑣事拼湊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點,雜而不亂,抖開斑斕。他下筆,東一鱗西一爪,若雲裏神龍,飄忽不定,反而沒有編故事的斧痕匠氣,觸類旁通,信手捻來,隨心所欲,東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氣,一瀉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幾件瑣事,很巧妙地觸電,通了!任何瑣碎小事,一落梁氏筆下,便衍化成滋潤豐沛的長文。因為雜,讀者永遠新鮮不厭倦,恨不能一氣讀完。樑的行文看似輕鬆灑脱,沒有樑的學貫中西的淵博學識,這一手是學不到家的,這是一絕。也有人效顰,結果墮入羅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來,散文到了梁實秋手裏,又聳起一座里程碑。彷彿沒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開樑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個雜貨鋪,亂七八糟的貨都齊了。怒、髒、鼾、胖、並洗澡、理髮,都是生活瑣事,也是他佳作的題目。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都攬入筆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諺語:撿入籃裏都是菜,這是高廚的本事。經他妙筆點睛,化龍飛舞,這不能不歸功於他的淵博與機敏。樑講究生活的趣味,他總能從最平凡的生活小事發現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後筆鋒一轉,洋洋灑灑,談笑風生,不時閃爍出機智,忍俊不禁開涮幾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經歷,一經點出其中的閃光點,自然引起普遍共鳴。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簡潔、文采斐然、文筆活潑,深得讀者珍玩。瑣事入筆,典雅出鋒,這是樑文的成功之處。

梁實秋又是大學者,莎士比亞全集漢譯本第一人,主編的《遠東英漢大詞典》更是華人學者研讀西方文化的必備參考詞典。但他寫作從不掉書袋,沒有頭巾氣的酸。他常常信手捻來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還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樸素,充實文章的知識含量,是調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讀性。時下一些寫手,才看了幾篇引文,甚至見了廣告上幾句古代詩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著”,企圖點綴出文章的源遠流長,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曬書的窮酸相。一罈回味尚可的米酒曬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灑了。

散文讀後感 篇七

看了張愛玲《造人》,我特別欣賞她對孩子的感悟。她説她對小孩是尊重與恐懼。小孩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糊塗。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為人。青年的特點是善忘,往往把兒童心理忘得乾乾淨淨,他們把小孩看做有趣的小傻子,可笑又可愛的累贅。他們不覺得孩子的眼睛的可怕———那麼認真的眼睛,像末日審判的時候,天使的眼睛。

我們都低估了我們的孩子。在他們蹣跚學步的時候,已經有很有評判力,知道最細緻的痛苦和快樂。愛玲説:“我記得很清楚,小時候怎樣渴望把我所知道的全部吐露出來,把長輩們大大的嚇唬一下。”我也清楚得記得我小時候的一幕幕:父母人是多麼的健忘和説話不負責任。把他們對我許過的願幾乎忘掉,或老不兑現,這引起了我深深的不滿。他們忙於外出幹活,疲於和親戚鄰居禮尚往來,憂心於他們彼此間的磕磕畔畔,苦惱各種社會關係的處理。埋怨不聽話的孩子不給他們爭氣。他們無暇顧及我的所想和所想,不理解我的痛苦和快樂。他們毫不掩飾他們暴烈的脾氣,惡毒的言語。他們除了對面包和麪子的關心以及我們生病時的照顧,我和父母們幾乎沒有什麼精神交流。有的只是命令和服從,發氣和反抗。因此我是孤獨,寂寞的。在我生活的環境裏,更多的是仇恨,委屈,和不滿。對於這些只想在心裏,卻無法向人傾訴。也不知道這些可以傾訴,於是全部壓在心底,不斷淤積。

孩子是怎樣扭曲的心靈,是怎樣的秉性,這樣只顧生了又生,養兒防老的世界裏,是沒有去關注的。但孩子清楚地記得這一切是怎樣造成的,父母以及周邊的大人是怎樣對待他們,他們又怎樣的讓孩子們窒息,難以忍受的。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篇八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朱自清的散文清爽、樸實、優美,雖然是本站,卻另有一番韻味。在朱自清的所有散文中,我最喜歡也最令我感動的便是《背影》了。

《背影》講述的是朱自清的爸爸送朱自清去北京的故事。爸爸因為事忙,本已説定不送朱自清,可爸爸中就放心不下他。爸爸送她上車,囑咐他路上小心,夜裏警惕些,不要受涼,又託茶房照顧他。爸爸臨走時,想給兒子買橘子,留着他路上吃。爸爸蹣跚地走到鐵道邊,因為身材肥胖,非常努力才爬上月台,為他買橘子,朱自清非常感動,他看着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身影。不由得留下了眼淚。

這雖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朱自清卻感覺到了來爸爸真摯的愛,特別讀了爸爸的來信後,淚如泉湧,浮想聯翩,“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身影”於是情鬱於中,發之於外,寫下了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之作。

《背影》為何能那樣深深的感動我呢?由於文中描述的父子真情,讓我想到了父親、母親對我的愛,他們關心大家的學習,關心我的健康,關心我的成長,關心我的很多方面,回為父親、母親對我無私的愛,我感觸良多;我實在是太不理解父親、母親了,甚至有時還會對他們發脾氣,我太不應該了!

《背影》教會了我很多,它讓我瞭解,爸爸媽媽無時無刻都在關心着大家,只不過大家領會的太膚淺了。

散文讀後感 篇九

雪小禪説:“一個人看透人世間是荒涼徹骨的,看清人生是滿目瘡疤的,如果心底間還有永遠在的善良和温暖,她一步步走下去,看到的風景仍然是明亮的。”

人到中年便是如此,一個人坐在秋的午後,陽光落進窗子裏,看時光安靜地流淌,用一杯茶與秋色對飲,感覺出幾分温暖,心境詩意,生活安逸閒適。

忽然覺得,秋天的風觸動心絃,原來,美好的生活,會給人不一樣的感覺,歲月的流逝竟然慢了下來,所謂的時光靜好,只剩下温柔,滄桑與變遷都變得如此緩慢,彷彿時間都已經禁止了,年華都忘了老去。

在這個秋季,能夠遠離浮躁與喧囂擯棄紛繁與嘈雜,讓躁動的心,浮躁的心情安靜下來,時光靜謐,生活安閒,真是一種歲月靜好了。

我覺得中年人是最懂生活的,平凡的生活,恬淡的日子,總是中年人的最愛,淡然的情懷,不愠不火,不急不躁,就如一股小溪,穿行在山野,清流浣花,山林幽靜,少了瀚海煙波的滄桑,而多了幾分空靈與悠然。

此刻,我坐在秋光裏晾曬自己,用喜歡的心境與面對簡單清澈的時光,手邊一杯清茶,耳邊禪音一縷,目光所及之處,任所有的繁華,隨季節輾轉成蕭瑟,隨風中落葉蹁躚而過。

就這樣偷閒半日,不動聲色地,等陽光再暖一點,任歲月的風吹乾了往事的水墨,在生命的箋紙上,露出泛黃的記憶,把一份中年闌珊的斑駁,跌落在生活的光影裏。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人生歲月,時光流逝,任憑你如何不捨,也只能讓它無情地流走,看着它頭也不回,消失在遠方。

散文讀後感 篇十

我很崇拜畢淑敏,特別愛讀她的散文集。有人這樣評價她:在熱鬧而浮躁的文壇,畢淑敏似乎自立門户,不能把她歸屬於任何一個派別;她不以學問見長,也不以前衞的語言標榜;她不是江南的清山秀水,也不是草原上的黑駿馬,她似乎是從五千年的文化傳統中走來,但又不全是傳統文化的迴歸。她把日常生活中極為平常的事物作為審美客體,把人人都經歷的事情寫得妙趣橫生。這種樸實無華的文風,很有一點“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在暑假裏,再次讀了《畢淑敏散文》,和她一起分享了心靈的顫動,畢淑敏以散文的形式,以詩一般的文字告訴我們“愛”是世界上最有記憶的金屬,她是那麼具有奪目的光澤,是那麼具有多豔的色彩。“愛”是人世間最最具有情感,最最具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愛怕什麼》是畢淑敏的散文名篇,被現代人稱為“心理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我對文章產生了特有的激動,或許是畢淑敏在字裏行間對我的打動,第一次,我真真地對“愛”有那樣的按捺不住的衝動,肯定地説,正是畢淑敏對“愛”的深刻理解打動了我。

“愛一樁事業,就奮不顧身地投入。愛一個人,就斬釘截鐵地追求。愛一個民族,就挫骨揚灰地獻身。愛一種信仰,就至死不悔。”從畢淑敏對“愛”的詮釋中,不難看出她對“愛”那種獨有釋懷。

閲讀這篇散文,感覺畢淑敏對“愛”的解釋特別具有生活的氣息,特別具有人性的舒漫,使“愛”更具有人性之魂。在她的筆下,“愛”怕撒謊,“愛”怕沉默,“愛”怕猶豫,“愛”怕模稜兩可,“愛”怕沙上建塔,“愛”怕無源之水,“愛”怕假冒偽劣,“愛”怕刻意求工。“説了愛的許多毛病,愛豈不一無是處?”其實不然,畢淑敏在散文中用了大量的“愛是什麼”從廣泛的多視角詮釋了“愛”的博大、“愛”的堅固、“愛”的力量和宏大。文中對“愛”的強調,足以保有一份人世間的真“愛”真“情”,能使孕育萬物之生活的草原生長出能力、勇氣、智慧、才幹、友誼、關懷……保有一份真“愛”,就是照耀人生長明的温暖的燈。

從閲讀畢淑敏的散文中,我更多的體味是教師應該如何對學生傾注愛,傾注多少“愛”,是“一生”還是“一時”。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傾注的是畢生的精力和愛,教師更應具有母親的博大情懷和終生的“愛”,因為教師的職業就是以“愛”的呵護,“愛”的德行,照耀學生們前行的道路。

我在畢淑敏散文中,體味到“愛”的真諦——“愛是神奇的化學試劑能讓苦難變得香甜,能讓一分鐘永駐成永遠,能讓平凡的容顏貌若天仙,能讓喃喃細雨雅過雷鳴電閃。”

“愛”是教育者的情懷,“愛”是教師的職業特性,“愛”是靈魂工程師們的之情,“愛”是學生成長的土壤,“愛”是學生快樂的源泉。“愛”是孕育萬物的草原。在這裏,能長出能力、勇氣、智慧、才幹、友誼、關懷……所有人間的美德和屬於大自然的美麗天分,愛都會贈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