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李開復自傳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1W

李開復自傳讀後感【多篇】

《李開復自傳》讀後感 篇一

這是上個月去出差前在亞馬遜上買的電子書,兩本的套裝,是準備在出差途中看的。然後出差的各種路上把《向死而生》看完了,再之後就是各種拖延症終於把《世界因你不同》結束了。

在看書的過程中刷了豆瓣,看到()其中有人説是整本的“雞湯”,或者説是“暢銷書”,不由得心頭一緊,對於“雞湯”和所謂的“暢銷書”都會很謹慎,有這樣的標籤就意味着極其容易踩雷。不過最後感覺還好,如果真的算是“雞湯”的話,那我也還是可以忍受這味道的“雞湯”的。

雖然,看完之後和沒看沒什麼太大的差別,但是當中某些點還是值得仔細思考。Kindle套裝中首先是《向死而生》,然後才是《世界因你不同》,但是我想,我的順序按照李開復老師這兩本書出版的時間來寫吧。《世界因你不同》——改變世界我是改變不了的了,改變自己應該還是能做到的。

我先説看完整本書之後,腦中最直接的一點感受:把整本書當作一個傳奇人物的故事來看還是很不錯的,但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説,能夠借鑑的地方並不多。

為什麼這樣説呢,其實看名人的傳記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畢竟路都始終是別人走的,無法複製。首先李開復老師的天賦、家庭教育、教育環境、生活環境等等,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的因素,都是普通人所不具備的。即便是遇上了“人生的大危機”——微軟的官司和癌症,他也有最專業的律師團隊和醫療團隊提供幫助。

所以,借鑑意義不會有太多,但也引出了看書的另一個作用,通過別人的文字,去了解一些別人的生活方式,往往這些經歷是我們普通人永遠不會觸及到的。

那麼當中有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呢?當然是有的。

首先是李開復老師説的,關於選擇工作的標準:我覺得我是很幸運的,三年前還沒畢業的時候,誤打誤撞的找到了這麼一份工作,雖然到現在影響力還不存在,但是成長和興趣是一直伴隨着工作在一起的`。

有一種説法,説是“毀掉一個興趣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變為職業”,但是當你對工作很感興趣的時候,在工作的時候心情就會很好,即便遇到困難也會當作是一種挑戰,而不會灰心和沮喪。

成長,就是這份工作讓我覺得最神奇的地方了。在工作了三年多,依然能覺得能在工作中不斷的學習,以致於我根本沒有想過需要換個環境繼續學習。

然後,就是這本書的至理名言了:因而,雖然書名叫《世界因你不同》,但是我並沒有開復老師那種“改變世界”的雄心壯志和能力,我只能想想改變自己這檔子事了。説得也沒錯,改變就是需要勇氣的,改變自己更是如此。

那麼問題來了,要怎麼改變呢?那再説吧…

其實自己會有很多無意識的行為習慣,自己想要發現和改變是很困難的,很多時候可能更需要別人能夠提出來,把這種無意識的行為變成有意識的才有可能接着去改變。

最後,不要一味模仿、追隨,我們更需要的是有能夠獨立思考的能力:

最後的最後,很佩服李開復老師,能夠在蘋果、微軟、谷歌這些業界頂尖的大廠任職,而且都做出了不錯的成績,能力真是沒話説。還能跟隨自己內心,不斷尋找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麼一種勇氣同樣值得敬佩。

《向死而生》——我們到底該如何面對死亡?

同樣,最直接的感受:

在死亡面前,即便是科學家也會有很多不科學的想法或者行為,那麼到底這些科不科學,誰知道呢?

上帝是公平的,但也不是那麼太公平。公平在於是人都會生老病死,誰也逃不掉;不公的地方在於資源分配,有的能夠接受更好醫療條件的治療,而有的不行。

對於李開復老師的《向死而生》這書本身沒什麼好説的,無疑就是告誡所有人,需要從年輕就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不然身體欠下的債始終是要還的;讀後感除此之外也有面對疾病、死亡悲傷等重大失落時產生的“五個階段”的心理反應——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和接受。重要的還是心態,以及積極配合治療。

也就在這期間,新聞中總是時不時報道出名人去世的消息,在這些知道這些消息之後,似乎只能願逝者安息,總覺得不是滋味,但又不知應該以什麼心態去面對、甚至是面對親人的離開。

有這麼一些問題我覺得很有意思,但是又都還沒有想明白,先列出來,如果以後有相關的感想再整理吧,其中後面那個是我們公司泉總在羣中提出來的:

如果我們得知自己、或者親人將在不久之後去世,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或者親人死亡這件事?如果是自己的話,那在這段時間中,想要做些什麼才能讓自己覺得此身無憾?如果參加自己的葬禮,會寫怎樣的悼詞總結一生?自己死後想給自己寫怎樣的墓誌銘?

李開復自傳讀後感 篇二

書中從他父母的相識,他的出身開始記述,我發現,只有一篇是關於他的愛情,我想,作為一些八卦一點的人,最喜歡看的可能是名人的情感吧,但是,李開復很平淡,因為他的愛情就只有一次,也就是現在的太太,可謂是一見鍾情吧,呵呵!而其餘的部分基本是在他的求學以及事業經歷上,我想,也許這就是大人物的不同吧,他們不需要過於豐富的情感生活來使自己的傳記厚實!當然,在全書,也會出現一些關於家庭的描述,對於家人、朋友的感激,發自肺腑的情感表達,恰恰使這個富翁的精神層面飽滿起來。

看了這本書,我一個很深的體會就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有機會像他一樣成為這麼特別的人物的。因為我們的環境不同,李開復先生的父母都算是知識分子,具有先進的思想,同時也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開明

的教育,使他11歲就可以去美國求學,我想,這一點客觀的條件,我們一般人還是比較難達到的。作為和李開復先生同時代的我們的爺爺奶奶卻還只是農民,只懂得吃飽穿暖就夠了,孩子的教育成才根本沒在意;而到了我們父母這一代,大多還都是些文化水平比較低的,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能只知道讓孩子要把書讀好,但是也沒有其他更深遠的考慮,經濟能力也比較有限;現在到了我們這一代,我們接受了高等教育,明白了要奮發努力,但是我們知道,我們很難達到李開復先生那個水平了吧,因為先決條件已經決定了我們的起點是有差距的,因此,我想,我們只能寄希望於下一代,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從小就接受先進的思想教育,由我們來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使他們不斷髮展,為國做貢獻。

李開復自傳讀後感 篇三

很久很久沒有感覺到看書的樂趣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拿起了麗琴妹妹送我的李開復的自傳,不知不覺,前後幾個晚上的時間,陸陸續續就把那三百多頁看完了。且不論,kaifu lee(李開復)他是多麼有名的一個商業人物,但是在此之前,我也只是把他和很多例如馬雲、丁磊那些人看作是一樣的,很傳奇很遙遠的人,當然看完它的自傳以後,他在我心目中還是一個傳奇人物,只是讓我對他的印象更加深刻罷了。

這本書的首頁就是他的全家福,兩個女兒、妻子和主人公,就這張照片我就看了老半天,研究照片中的人物,該不會像那些人説的,商人們的炒作吧,但是在我整本書的閲讀過程中,在字裏行間,我深深的體會到了這是一個熱愛家庭的人,他是一個體貼的丈夫、孝順的兒子、慈愛的父親,在他的描述中,我也體會到了,從小接受美國自由化教育的人的家庭模式,孩子和父母之間是平等的朋友關係,正如,其中,當李開復在準備辭去微軟工作去Google工作的時候,他女兒13歲,居然能説出“不用説,我一切都明白”這樣體諒父親同時有這麼成熟的話,真的讓我佩服,相比較這個年齡的中國教育模式教育下的孩子,他們可能天真無邪的向父母要錢,向父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書中從他父母的相識,他的出身開始記述,我發現,只有一篇是關於他的愛情,我想,作為一些八卦一點的人,最喜歡看的可能是名人的情感吧,但是,李開復很平淡,因為他的愛情就只有一次,也就是現在的太太,可謂是一見鍾情吧,呵呵!而其餘的部分基本是在他的求學以及事業經歷上,我想,也許這就是大人物的不同吧,他們不需要過於豐富的情感生活來使自己的傳記厚實!當然,在全書,也會出現一些關於家庭的描述,對於家人、朋友的感激,發自肺腑的情感表達,恰恰使這個富翁的精神層面飽滿起來。

看了這本書,我一個很深的體會就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有機會像他一樣成為這麼特別的人物的。因為我們的環境不同,李開復先生的父母都算是知識分子,具有先進的思想,同時也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開明的教育,使他11歲就可以去美國求學,我想,這一點客觀的條件,我們一般人還是比較難達到的。作為和李開復先生同時代的我們的爺爺奶奶卻還只是農民,只懂得吃飽穿暖就夠了,孩子的教育成才根本沒在意;而到了我們父母這一代,大多還都是些文化水平比較低的,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能只知道讓孩子要把書讀好,但是也沒有其他更深遠的考慮,經濟能力也比較有限;現在到了我們這一代,我們接受了高等教育,明白了要奮發努力,但是我們知道,我們很難達到李開復先生那個水平了吧,因為先決條件已經決定了我們的起點是有差距的,因此,我想,我們只能寄希望於下一代,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從小就接受先進的思想教育,由我們來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使他們不斷髮展,為國做貢獻。因此,我們中國是在一天天的進步,但是現在處於核心地位的人大多還是我們的父母或爺爺一輩,也就是説,還需要等上幾年,等他們退下來了,等我們上去了,對於大多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一代來説,他們及他們的後代和他們後代的後代組成的這一個社會,才可能更加的發達和先進,才可能成為真正的強大,因為全社會的認知水平已經提高上來了。呵呵,貌似想的遠了,總之,這是我看這本書的一個想法,大膽預測一下,當我們成為爺爺奶奶的時候,我們的國家應該是一個開放,強大的世界經濟大國了,到時候走在街上,我們這些爺爺奶奶對那些外國人講英語say hello的時候,那些老外反而要求我們“請問可以講中文嗎”這樣的反應呢!

李開復先生是一個科學家,是語音技術的專家,他的博士論文還是世界級一流的,統計學的方法開闢了語音的新道路,突然想到我先前學過的統計學,想想除了知道這個名詞之外,也沒有真正的實用到生活,真是可惜。我也很喜歡李開復先生的老師,他在對待他這個學生的時候説的“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這也深深的影響着李開復的行為,我記得這句話不是第一次聽到,這也許也説明了,這句話不僅對李先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我以及其他人也產生了反應。

我的大學專業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面臨擇業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沮喪,在這本書裏,我發現了我沮喪的真正原因,我發現,我們學管理真的不應該這麼早,確實是糟蹋了。李先生是數學方面的天才,橋牌高手,大學本科學習法律方向,後來由於發現興趣不對而在哥倫比亞大學寬鬆的轉專業制度下轉到了計算機專業,個人能力得到很大的發揮,後來進入卡內吉梅隆攻讀計算機博士,從事過教師的職業,後來成為年輕的副教授,因為不甘心寫一堆沒用的論文,到了蘋果公司工作,從一個技術科學家,漸漸的開始負責一些項目,漸漸的,摸索管理的方法,最後成為谷歌的職業經理人,這一路,讓我看到了真正管理人才的成長,讓我看到,管理雖然需要理論的學習和掌握,它更加需要實踐的經歷和技術的支持。而對於大學管理者來説,沒有專門的技術,沒有工作的經驗,我們只有那麼些泛泛卻不精通的管理知識,我們怎麼能夠在一家企業或事業單位找到合適的崗位,我們又怎麼能夠要求那些企業單位不惜本錢的在我們身上浪費培養的成本呢?

聽起來確實挺沮喪的,但是,一技之長絕非瞬間蹴成,那麼我們需要什麼來挽回呢,儘量多的爭取到好的成長機會呢?雖然我們和李開復先生的遭遇不同,但是我們仍然能夠學習他的一些經驗和精神,我認為有如下幾點可以作為參考:

一、專業

雖然,我説了我們的管理知識還是很淺薄,實踐經驗又不足,但是,如果想要在自己的專業上找到適合的工作崗位,以後成為職業經理人(我認為對於以後開放發達的中國社會,標準化的流程,職業經理人將會是一個趨勢),專業知識還是需要反覆的温故,起碼,在別人在談論某以理論或根據某種模式來工作的時候,我們能夠很快的明白,並且能在此基礎上有一定的認識。對於李開復先生,他的專業是計算機,他在這方面的專業是精通的,他也曾和我們一樣迷茫過,但是他的卡內基校長説的對,要做就做世界上最好的,所以,我很明白,如果我們真的要趕上美國的水平,我們不不斷的逼迫自己前進,那就等着落後淘汰吧。所以在李開復先生開創微軟中國計算機研究院的時候,他要求招募的研究的博士都要重新做博士項目,以達到一個世界博士應有的研究能力水平,這樣的做法對於中國博士教育普遍落後與美國的現象不無道理。

自然,對於我們學管理出身的中國大學生來説,可能比較有前途的出路是考公務員,這就相當於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管理工作崗位。但是,畢竟公務員不是人人都能考上的,還是有那麼多的我們,可能還有一種選擇,那就是放棄自己的專業,選擇一些其他方面的工作,這樣,也算是在實踐中掌握其他技術,等到組織需要提升你的時候,你先前的管理理論就可以充分的應用起來了,當然在未成為管理別人的管理者的時候,先管理好自己,這也是一門很大的藝術。

二、誠信

李開復先生在書中多次反應的問題就是誠信,人首先要有誠信,對於即將出社會步入職場和已經步入職場的我們,這應該是很重要的一點吧!雖然現在跳槽的人很多,但是畢竟,隨便的跳槽不僅造成時間的浪費,還造成機會成本的損失,同時也會可能面臨想李開復先生一樣糾結的訴訟官司,但是,我們現在的誠信標準還是很不完善,我自然也説不清楚到底怎麼做才是真正的誠信呢?除了不能故意欺騙,那其他還有什麼是不誠信呢?但是,我知道有一點,我還是很矛盾的,在學校,老師或者領導可能有一些就業指標的壓力,他們都告訴我們這些即將畢業的學生,先找到工作再説,先就業再擇業,但是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太不誠信的教育了呢?這不就助長了現在企業單位的跳槽風嗎?

三、從心出發

李開復先生的傳記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應該就是他每次更換崗位的理由吧,那是一種新年,他的座右銘是“勇敢的改變能改變的,寬容的接受不能改變的,並用智慧對兩者進行區別”,在他面對人生低谷的時候,做到了這樣的對不能改變的事情的豁達,也很勇敢的去面對困難,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受到父親的愛國思想的影響,他也一直保持着一顆回報祖國的想法,在中國的高校舉辦過300多場勵志演講,可惜,我們沒有能親身聽到他激情澎湃的演説,不過,我想,他的這份報效祖國的心已經可以深深的打動我了。每個年輕人,像我一樣的年輕人都應該有這樣的理想,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我們希望我們的好的傳統、好的精神、好的技術能夠傳承下去,因此,我們會希望召集更多的同路人,共同為明天奮鬥,在自我達到一定積累的時候,把自己的經驗和收穫和大家分享,這將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情。

我想,我並不會想李開復先生一樣那麼的赫赫有名,那麼的財力雄厚,那麼的受眾人追捧,但是,我想,我可以向他一樣專業,像他一樣對事業保持高度的熱情,對自己不斷的提出挑戰,在面對困難和壓力的時候不倒下,堅強的堅持的把我的快樂和温暖傳遞給我身邊的每一個人。

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自傳讀後感 篇四

記得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是大一時的某週六,那天自己一個人在宿舍,挺無聊的,就在宿舍隨便走走,走到彤的書桌前,看到這本書放在桌面上,一下子被李開復那自信的微笑吸引了,興趣變隨之來,對他有太多的疑問了,也是以前沒接觸過他,於是變產生了閲讀的興趣。為什麼這本書叫做《世界因你不同》呢?這個問題縈繞我腦邊,現在得看看這本書了。利用這兩天,就把這本書看完了,且這是我第一次那麼快看完書的,以前是要一週的時間,答案只有一個,這本書真的很好看,有點愛不釋手。當然,收穫有的,現在分享我看後的感受。

李開復,現任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曾任Google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微軟中國研究院(現為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SGI公司副總裁兼總經理、蘋果電腦公司副總裁等職。他還是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和精英組織百人會的副會長。

李開復,曾先後在蘋果、微軟、Google這樣三家在全球具高度影響力的頂尖IT公司裏擔任高管,其職場經歷本身就構成非常有吸引力的題材,這樣的人一定有其特別並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這樣的成功履歷,他為什麼能做到?怎麼做到?李開復有什麼過人之處?是天賦?是後天努力?還是機緣巧合?或者是命運使然?這些都吸引眾多讀者通過這本書去了解背後的真相。也只有通過這樣的自傳體才能瞭解到更多真實的細節,這正是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而本人也喜歡讀一些成功人士的自傳或者傳記的。

從他小到長大的過程中,我看到是一個名人的“不同”路,總覺得李開復有前天的因素,再加上後天很好的培養,才成就了今天的他。但是看過這本書後,一點想法改變了,就算是再好的背景,後天的培養更重要,他也提到這得感謝他的母親。書中描述,在那個年齡的母親,會給孩子很多包容和理解。因此李開復的幼兒時期的成長環境是很寬鬆自在的。但是,與很多家長的溺愛不同,他的母親同時對李開復是嚴要求的。在李開復保證成績的前提下,給他很大的自由度。即使是在今天,這也算是相當開明的了。而開復在美國接受的教育則給了他一個質的跨越。從開始的克服語言障礙到後來展示數學天賦,一點一滴都沐浴在美式教育之下。當他慢慢開始融入當地的孩子之後,他的傳統中國思想也逐漸發生變化,開始融入西方的元素。這樣的環境下,對他以後的成功有一定的影響。

要説李開復的內容簡直很多,可以這樣説,只看了這本書後,對他的瞭解真的不是很多,但是對他的好感確實增加了。每當看到微薄,都不知不覺的會關注他。總覺得在他身上,自己能學到一些較先進的概念,一些與眾不同的方法。或許這就是《世界因你不同》逐漸給我的影響。是的,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世界可以因你不同的,每個人的價值要得到發揮需要很多的因素,一個人的成功的方法、途徑因每個人不同而有所不同。現在的社會上,隨波逐流的很多,有個性的人很多,但是有自己的個性卻很少人,不知道哪裏看過,説一個人要有個性,但是也要有共性。意思是説你的個性要有實力才能甩出來。否則沒人理會你,把你當笨蛋。總之看過很多有關個性方面的書,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是永遠不會落後的。沒李開復那樣的先天條件,但是可以有後天的努力拼搏,堅持自己的夢想,堅持下去,保持自己的個性。相信有一天在眾多因素的集合下,你也會變成“世界因你不同”。這是我最大的感受。

李開復自傳讀後感 篇五

相信內心的聲音,夢想是發自內心的渴望,選擇源自改變世界的夢想!而重新選擇幫助中國的年輕人圓夢。是出自他“幫助他人實現他們的夢想,是唯一比實現自己的夢想更有意義的事情!李老師開始了從童年到現在這段時間的追憶。寫的非常真實,使我感到自己已經融入他的生活,和他一起經歷了他豐富多彩,富有傳奇色彩的生活!

李開復這個世界級的傳奇人物,以其聰明過人的天賦,良好的家庭薰陶,別具一格探索新奇的個性,加之後天的勤奮和努力,演繹了一場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他總是能很理智的分析自己內心需求,很大膽並且適時地做出人生的重大選擇,超越平常人的思維方式,對新事物,新領域,總是充滿挑戰和激情。

李開復有幸在11歲時留學美國,當時台灣的傳統教育過於死板,能夠前往美國接受先進教育當然是件不容錯過的事。只有11歲的他,鼓起勇氣前往美國,或許這就改變了他的一生。11歲的他,必須努力學好英文才能適應美國的生活,他就每天跟着小夥伴,聽他們説話,不懂就打斷他們,問清楚,小夥伴自然也很樂意去幫助他。就這樣,李開復只用了3個月的時間就可以説上一口流利的英語。正是有着這樣堅持不懈、有困難就想盡一切辦法去完成的精神,使他能夠在未來的路上不斷打敗困難,創造出無數奇蹟。

李開復,將自己經過歲月沉澱的寶貴職場經驗和對人生的感悟,通過自傳的形式授受給後人,希望能帶給更多人的啟示,按照自己成長的道路,將他如何從一個搗蛋的“小皇帝”,11歲的“留學生”,奧巴馬的大學同學,26歲的副教授,33歲的蘋果副總裁,谷歌中國的創始人,走向全球化的職業經理人,成為員工們喜愛的開復總裁,成為學生們尊敬的開復導師。他有着太多傳奇的`經歷,為了他,兩家最大的IT公司對簿公堂。而他的每一次人生選擇,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透過這本自傳,李開復真誠講述了他鮮為人知的成長史、風雨兼程的成功史和燭照人生的心靈史,也首次全面披露了他親歷的蘋果、微軟、谷歌等IT巨頭風雲變幻的內幕。娓娓道來,字字珠璣。抓住一切去探尋生命的意義,總有一天,世界將因你不同。

你或許會感到驚訝,為什麼李開復竟然在那麼多知名企業都擔任過重要職位?李開復絕不是一個自滿的人,他的追求永無止境,這是很多人都無法達到的事。許多人滿足於眼前的利益,而迷失了自我。李開復總是“追隨我心”,他會時常問自己:“眼前的一切是自己想要的嗎?”。這種從“心”選擇的精神,才讓他輾轉於蘋果、微軟、Google等知名企業,最後還回到中國,為了中國大學生而奮鬥。

當我閲讀完這本書時,我徹底被李開復這個人觸動了。這樣一個能夠不管眼前是利益、是麻煩、是官司,總是“追隨我心”,不斷改變自己的定位。不斷改變自己的夢想,一步一步最後創造無數奇蹟。當你達到一個目標時,你會驕傲自滿嗎?當你成功完成一件事時,你會沾沾自喜嗎?當你已經取得成就,你會就此罷休嗎?李開復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我們絕不能夠只滿足於現狀,我們要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努力創造、拼搏、進取,到壽終正寢時,我們要知道我們曾今活過,而且活得有意義。正如《瓦爾登湖》裏面有一句名言:“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所謂成功,並不意味着有多少財富,有多高的職位,而是取決於內心的一種狀態。一個快樂的人經常被認為是一個富有的人。而李開復正是這樣一位成功者,他的成功來源於他良好的教育背景,來源於他輝煌的職場經歷,來源於他堅毅理性的精神,來源於他總是追隨着他的理想,更是來源於他內心的一種從容平靜的快樂。他的生活遠非人們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但是這種快樂讓他在任何情況下,都把握着成功最本質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