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7W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精品多篇)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一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滕王閣序》

文帝十四年,一位滿腔熱血的青年參軍抗擊匈奴,他的心裏秉承着無數人們從古自今的夢想—建功立業,名垂青史。可造化弄人,世事無常。漢文帝的一次評價"可惜你生不逢時,如果在漢高祖時期,萬户侯豈在話下!”這無意之語就如同魔咒一樣伴隨了李廣的一生。但歷史同樣給了我們一個活靈活現的李廣,一個兼併傳奇與悲劇的人生。

他有勇有謀,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沉着應對,準確地揣摩到了敵人的心思,懾退敵人。輾轉於各邊郡間,任太守一職,守衞大漢王朝邊境長達四十餘年,作戰勇猛,連匈奴都不敢來侵犯。花甲之年,仍能飛身奪胡兒馬匹與弓箭,真是令人敬佩!

他體恤將士,深受將士愛戴。賞賜通通分給部下,士兵不全喝到水,他就不喝。士兵沒全吃到飯,他就不吃。他對將士寬厚和氣不苛刻,讓許多將士樂於效命。

他箭術高超,生於射箭世家,自幼學箭,臂長如猿,平日以射箭為消遣。世皆驚歎—李廣為將,才氣無雙。世世受射,射無不當。射箭有射虎之威,入石之效。

但他也心胸狹隘,酒醉過陵亭,路有都尉阻,扣留陵亭下。天子招李廣,任其為太守,都尉隨其去,誰知招殺手。

他性情高傲,置身於沙場中,對朝廷於不聞不顧。這也是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期李蔡、衞青、乃至霍去病都漸漸得賞地封侯,可他,過錯沒人保,苦功不相成。

終究李廣是一個不完美的人,但不完美方顯真實。四十餘年的光陰逝去了,曾今意氣風發的青年也變成壯志未酬的老年人。四十餘年讓百姓免遭塗炭,四十餘年使國土免遭踐踏,難哉!難哉!他這一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統治者卻不理不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他逝去了,百姓和將士們的淚水方能體現他的功勛卓著,只有人民才能給予最公正的評價。

歷史是公平的,只有時間才能丈量李廣的偉大。後代的帝王們有的奉他為先祖,有的為他修寺廟等等。至今他的形象仍活躍於文字上,他的英姿浮也仍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二

夜讀《李將軍列傳》,二千年前的故人故事在燈下猶如活過來一般。讀第一遍,便為李將軍功勛卓著,卻長期遭受壓抑,最終被迫自殺的不幸遭遇而扼腕痛惜。讀第二遍,又被李將軍的美好德行而深深感染。讀第三遍,不覺出了一身的冷汗,一代名將李廣的高風亮節足以使我輩凡夫俗子永生景仰。

李廣作為將軍,一生征戰沙場,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他英勇善戰,智勇雙全,帶兵有道,常常為兵士做出表率。當李廣帶着百來騎兵追擊射鵰者的時候,憑着自己高超的射術,殺死兩個,活捉一個。把他捆綁上馬之後,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這樣的緊急關頭,李廣的百名騎兵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可李廣卻鎮定自若,出奇謀退了敵兵,保全了部隊。真可謂有勇有謀,緊急關頭現大智,在士兵前做出了表率。

李將軍又是一個重情重義、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將軍。李廣的俸祿為兩千石,四十餘年,家裏卻沒有多餘的錢財。每受賞賜,他總是和士兵們一起分享。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李廣對士兵寬厚和緩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都甘願在他麾下,“鹹樂為之死”。所以每次戰鬥,李廣的部下總能擰成一股繩,奮不顧身,英勇殺敵。

李將軍還是一個敢於負起責任的人。在最後一次和衞青共同對付匈奴的時候,衞青讓朋友公孫敖和自己一起攻打單于,而把李廣調開,讓他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迴繞遠,最終迷失道路。衞青派長史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而李廣卻説:“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在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去了之後,因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而拔刀自刎了。一代名將,就這樣含冤而死。

掩卷沉思,從李廣的品性和遭遇延伸開去,我們可以獲益良多。一個人一身中會或多或少地遇到困難和挫折,如何去處理和麪對這些事情和問題呢?是冷靜的沉着,不以個人得失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準繩,還是斤斤計較功名利祿的索取和獲得?

當今這個時代,李廣這樣的品質是十分欠缺的。他的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現代人的正好相反;他的重情重義、大智大勇,現代人的薄情寡義、膽小怕事;他的寧可自刎,也不願受辱,現代人的鮮廉寡恥、虛偽透頂。

記得父親曾對我説起過他的青年時代。當時我們農場裏不管是幹部還是羣眾,大家都一起勞作,甚至一起吃睡,相處十分融洽。但是現在不同了,場裏的領導幹部一年也難得去幾趟下面各個村子裏,更別説是一起勞動了。偶爾去一趟,也只是隔着車窗向外望一下,沒有深入瞭解。前後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想,不管什麼年代,幹羣關係、幹部作風都應該是關鍵的問題吧。倘若做幹部的能有李將軍的表率作用,能有愛民如子的品性,我們親愛的祖國是不是會前進得更快些?農村經濟的狀況是不是會大有好轉?

現代人很少有少有能負起責任的。一個公司裏出了問題,主管就會説,這是張經理的錯,是李經理的錯。一個小孩偷了別人的東西,被人抓住後,他會説,這是我媽媽的錯,她沒有給我買最好的。一個學生成績下滑,她會説,這是我爸爸的錯,他沒有給我請家教。這就是沒有負起責任。

日本有家三菱公司,在上海開了一家分店。進入上海市場之後,市場佔有額迅速增加,沒過多久,就搶佔了大部分的電梯市場。上海原先那家最大的電梯公司尋找原因,一直沒有找到。後來才發現是這樣的:三菱公司的員工都能負起責任,這已經成為了他們公司的文化。當顧客打電話説電梯出了問題,三菱公司的員工説的第一句話是,這是我們的錯,我馬上趕來。便開始找原因,開始維修。結果發現是使用電梯不當造成的。然而我們來聽聽別人是怎麼説的:“這是我們的錯,是我們沒有讓您很清楚電梯的使用。”結果用户很不好意思。

上海電梯公司不是這樣的。當顧客要求維修時,他們首先會反問幾次,不是吧?怎麼會呢?上次不是好好的嗎?然後極不情願地緩慢過去,檢查完之後,他們告訴顧客,這是那些該死的裝電梯的錯。顧客於是問,你們是幹什麼的?我們是修電梯的。他們回答。

所以,負起責任,講究誠信不僅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是一張通行證,在經濟領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和諧。

李廣的品性值得我們學習,也促使我們反思。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三

《李將軍列傳》是史記中耳熟能詳的名篇,主角是名垂千古的李廣將軍。司馬遷以飽含深情的筆觸,詳盡刻畫了李廣及李家命運的跌宕起伏和悲慘的結局,感慨世事難料與命運的不公,讀罷無不令人扼腕歎息。

司馬遷最漂亮的是結尾處的評論: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鄉之。”一句話,李廣老實人一個,功勞很多但命運多舛,雖未封侯但也被後人所惦記。

一、名為讚譽,實是無聲的感歎和無理天問。

細讀《史記》,太史公對悲劇人物都有非常高的讚譽,有的甚至言過其實,如後人也有人説,其實李廣的功和才能被司馬遷誇大了。司馬遷有着濃重的悲劇英雄情結。在《史記》中司馬遷寫了大大小小一共120個悲劇人物。比如英勇無比的楚霸王,命運多舛的李廣,懷才不遇投江自盡的屈原,等等。

司馬遷為何對悲劇人物會如此情有獨衷?我想,這應該從更寬闊的視角去思考,去找答案。

對於悲劇,阿里士多得曾説,“它能夠藉助於引起人們的憐憫之情和恐懼之情,來使人們的靈魂得到淨化和陶冶”,所以至少在西方文藝界中,悲劇是非常重要的題材,最著名的如希臘悲劇。很多人看來,悲劇的重要性遠超喜劇。原因是喜劇隱瞞不幸,悲劇讓人直面苦難,而人類總體上是悲大於喜。即使在當今社會,科技如此發達,而面對自然災害等,人類很多時候還是感到無能無力,就遑論古代了。苦難遠遠多於歡樂,而有時我自己也在想,快樂其實是不存在的,而苦難往往卻是樂觀事實。

不僅如此,人類看重悲劇,是因為大家看到悲劇的主角其實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恐懼和憂傷。悲劇凸顯的是命運對人的操縱和玩弄,但更是人類對命運不桀的抗爭。在看到人類的共同命運出現以後,人們就比較不會與別人斤斤計較了。這是悲劇的力量!

同樣,太史公在悲劇中表現了崇高的人對於命運的抗爭。即使命運不可戰勝,但人的意志同樣是不可屈服的,需要通過主觀努力來抗爭。李廣就是這樣一位典型,儘管結果未隧人願。李廣早年賦閒在家無所事事,也不忘時常練習武藝,隨時準備披甲上陣,為國分憂。一旦有機會,就會努力去爭取。雖然未能功成名就,但卻敗猶榮啊,猶為值得尊敬。魯迅先生説“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大概説的就是這樣一些人物。

二、李廣難封緣數奇?

成功=才能+命運。才能是必要條件,命好是充分因素。一般而言,人生的四種結局:1)才能和機會都俱備。功成名就,衣錦還鄉。2)有才能與機會,懷才不遇,壯志難酬。3)沒才能過才能一般,但賊多機會。也能成功。而史記中的很多人,雖然才能平平,但命很好,最後得以封侯,位列九卿。如前面提到的張丞相、周昌、申屠嘉等人,還有公孫弘,司馬遷説“行義雖修,然亦遇時”。4)沒才能又沒機會,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卻是很多芸芸眾生的現實。

唐代詩人王維説“衞青不敗由天命,李廣難封緣數奇。”所謂數奇,就是俗稱的命不好。縱觀李的一生,並非沒有機會,但總是事與願違,無功而返,與成功擦肩而過。

李將軍的悲,提到最多的恰恰在於“不遇時”。從漢文帝十四年至漢武帝元狩四年,李廣歷經三朝,從軍四十七年,大小七十餘。文帝説,“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户侯豈足道哉”,文帝真是一語成讖啊。第二次,漠北之戰前,李廣曾主動請戰於漢武帝,武帝以為他命運不好沒有同意。但是在李廣的再三請求下武帝才勉強同意。而武帝之所以認為李廣“數奇”,也是由於李廣戰績之不堪所導致的。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大的偶然性。

第三次,漢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軍出塞。衞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各帥一路,每軍一萬人。本來這次出塞,四個人都有機會靠優異的成績獲得主帥的位置。但是運氣和個人素質讓四個人遇到了不同的情況。公孫賀在塞外旅遊一圈,無功而返。公孫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損兵七千。李廣最倒黴,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單于主力,不僅兵敗而且被俘。後來靠個人的機智和勇武才逃脱。衞青的運氣和戰略眼光都很好,長途奔襲,端了基本不設防的匈奴聖地龍城。所以有人認為,名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飛將,並不是指李廣,而是指衞青。

李廣參加的最後一次大戰役,衞青已經是主帥了。因為受武帝囑咐不能用李廣為先鋒,也為了給新失侯的好友一個立功機會,衞青拒絕了李廣擔任前鋒的要求,而令其側路襲擊。但是李廣的壞運氣再次發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這時的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自己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參加大型戰役了。不僅沒立成功封成侯,還要面對軍法處那些筆桿子的羞辱。絕望加羞恥,致使他引刀自剄,一代悲情名將就此隕落。

但細想一下,李廣在與匈奴對陣時,很多時候都陰差陽錯,未能立功,但在追逐射鵰手、被俘後設計逃脱等方面並非數奇,只不過謝謝場景都與立功無關,很多的是體現李廣自己的個人英雄主義。

三、究竟是什麼導致李廣難封?

除了數奇這個因素,究竟還有哪些因素,導致李廣難封?

第一,功不夠。西漢封侯標準有以下幾點:1)捕斬敵軍重要首領:如王、相、將軍、閼氏等;2)斬敵千級以上;3)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4)父親在戰鬥中做出重大貢獻,兒子可以獲封侯。所以説衞青兒子身在襁褓得以封侯,是沾了父親戰功赫赫的光;而霍去病17歲獲封冠軍侯,更是因其一戰成名,僅首戰就斬敵2028人,還多次俘虜匈奴的王、相、將軍。所以説他們獲封都是符合西漢的封侯標準的,而非是倚仗外戚的身份和漢武帝的偏愛。再以李廣的平生戰績對照此標準:李廣在文景兩朝主要負責的是對匈的防守工作,而武帝時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卻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縱觀李廣在七十餘戰中的表現,雖然是英勇無雙,對敵人有極大的震懾作用,但均是殲敵不夠,也未能俘獲敵方重要首領,甚至還有不少敗績,沒有封侯達到資格。

而漢高祖劉邦曾與羣臣殺白馬盟誓“非劉不王,非功不侯”,這對整個漢朝歷史的約束是極大的,司馬遷與李廣相似的人生經歷,使他對李廣極為同情,為他單獨列傳,突出了李廣的英勇善戰,才華橫溢,然而對戰功卻大多用“殺首虜多”等模糊語言表述,而李廣無有大功,是終其一生不得封侯的重要原因。

第二、上錯船。景帝時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當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功揚名。這本是李廣封侯的最佳機會,可是李廣卻私自接受樑孝王的將軍印信,回朝後,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樑孝王是漢景帝的政治競爭對手,樑孝王甚至一度通過竇太后逼文帝傳位於他,要不是竇嬰及時阻止,文帝很難下台階。樑孝王此舉不過是希望李廣能支持他爭奪帝位,李廣竟糊塗到接受他的將軍印信,漢景帝不處罰他實已十分仁慈了。

第三、不迎上。漢武帝希望開疆拓土,本身更喜愛青年將領擔當大任。漢武帝前中期很喜歡衞青,封他做大將軍,為軍政最高統帥,而當霍去病湧現出來後,衞青就被漢武帝冷落了。而李廣多次出戰匈奴無有勝績,還有全軍覆沒被生擒的歷史,以至於最後每次有人向漢武帝舉薦李廣,漢武帝都不確信李廣的能力。

第四、氣度窄。李廣在家閒居時,曾有一天外出打獵,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説:“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説:“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於是天子就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

我們不清楚李廣要殺霸陵令的理由,因為客觀上人家是忠於職守,雖然主觀上可能有趨炎附勢的心態,但也不至於要誅殺的地步。在這一點上李廣與韓安國和韓信相比,都差太多。

話説一次韓安國因犯法被判罪,蒙縣的獄吏田甲侮辱韓安國。韓安國説:“死灰難道就不會復燃嗎?”田甲説:“要是再燃燒就撒一泡尿澆滅它。”過了不久,樑國內史的職位空缺,漢朝廷派使者任命韓安國為樑國內史,從囚徒中起家擔任二千石級的官員。田甲棄官逃跑了。韓安國説:“田甲不回來就任,我就要夷滅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謝罪。韓安國笑着説:“你可以撒尿了!像你們這些人值得我懲辦嗎?”最後友好地對待他。宰相肚裏能撐船啊!

即使同為武將,韓信也無李廣不同。韓信落魄時,淮陰屠户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説:“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説:“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後來韓信召見曾經讓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年輕人,任用他做了中尉。

第五、愛冒險。李廣武藝超羣,英勇過人,卻愛逞匹夫之勇,做為將軍,經常一個人衝上去與敵人拼殺,置大軍於不顧,經常與部下失去聯絡,另外,李廣帶兵習慣率性而為,軍紀不嚴,對作戰沒有策略和部署,只是一味衝殺,所以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多次看到李廣在戰役中憑藉自身的好武藝和好箭法擊退敵人,卻看不到他統領軍隊集體作戰的描述。比如,李廣射箭的確無人能及,但他的辦法是,見到敵人逼近,不在幾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發,一發箭敵人立即應弦倒下。因此,他帶兵出擊多次被圍困受辱,射猛虎也被虎撲傷。

李廣非常自負。他在鎮守隴西時,公孫昆訝向皇帝哭訴説,“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所以,無論是逞勇退匈奴神鵰能手,還是射石博虎,或是被俘後奪騎逃脱,都是如此。作為一名軍人,李廣無疑是傑出的,但作為統帥,或許是不夠優秀的。

第六、殺已降。有一次,李廣曾與星座大師王朔談及自己未能封侯的原因,李廣自己説:“我過去做隴西太守時,羌人曾經反叛,我誘降了他們,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歁詐的方法在一天裏把他們殺死了。直到現在最悔恨的只有這一件事。”王朔説:“罪禍沒有比殺投降的人再大的了,這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第七、不轉型。無法適應從被動防禦到主動進攻的轉變:文景時期,李廣正值能征慣戰的年歲,經常打出以少勝多的漂亮戰役,但當時西漢的國力尚不足以支持大規模的對匈奴作戰,所以李廣的用兵主要是以防守為主,難以建功。而到了武帝時期,西漢歷兵秣馬主動進攻匈奴時,李廣難以適應大規模騎兵作戰,習慣了陣地戰的李廣也難以適應長途奔襲,伺機殺敵的新型戰法,所以敗多勝少。在最後一次漠北大戰中竟然迷路,説明李廣不適合草原作戰,而同期的衞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從無迷路,而且每次都有戰功,差別顯而易見。

四、愛兵如子,帶軍有方,卻敗多勝少。

大家懷念李廣,其中一個因素是李廣愛兵和別具一格的帶兵方法。

比如,李廣很廉潔,得到賞賜常常分給部下,飲食與士卒在一起。李廣一生到死,任俸祿兩千石的官四十餘年,家裏沒有剩餘的錢財。李廣帶兵,每到缺糧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過水,他不到水邊去;士卒不全吃過飯,他不吃飯。他待人寬厚不苛刻,士卒因此愛戴他樂於為他出力。

另外,李廣帶兵自有一套。他和程不識從前都任邊郡太守併兼管軍隊駐防,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時侯,李廣行軍無嚴格隊列、陣勢,靠近水草豐盛的地方駐紮軍隊,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衞,幕府簡化各種文書簿冊,但他遠遠地佈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過危險。程不識對隊伍編制、行軍隊列駐營陣勢要求很嚴格,夜裏打更,文書軍吏處理考績等公文簿冊毫不含糊,甚至通宵達旦,軍隊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險。

程不識説:“李廣治軍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進犯,他就無法阻擋了。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樂,都甘心為他拼命。我的軍隊雖軍務繁忙,但敵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時,李廣、程不識都是漢朝邊郡名將,但匈奴害怕李廣的謀略,士兵也大多願跟隨李廣,而以跟隨程不識為苦。

但是,結果卻正如司馬光評論的那樣,“效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作為一名軍人,如果最終無法取勝,也是最大的悲哀。人説“慈不帶兵”,李廣的確做到了,但卻也沒有給下屬創造很多升官加爵的機會。但不論如何,在封建時代,將軍能夠如此體惜和平等地對待士兵,是難言可貴的啊!

五、封與不封,其實結果都一樣。

如果説難封是李廣一個人的不幸,而他們李家有的封侯,結果還不如李廣。李廣大兒子、二兒子都比李廣死的早,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李廣經歷過。李廣弟弟李蔡才能聲望不及他,但靠自己努力,也終於擠進丞相行列,只是後來犯罪,被責令自殺。李廣自己難封,也被迫自殺。

小兒子李敢,為父報仇,打傷衞青,雖未被衞青追究,但卻被霍去病故意設計射死,漢武帝也沒有追究,僅作為一樁“鹿撞死事故”草草息事寧人。孫子李陵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進攻匈奴。敵不寡眾,彈盡糧絕,被俘。單于愛才,將女兒嫁給李陵。結果被當朝視為“漢奸”。滿門抄斬,李家聲名自此敗壞。過去凡在李家門下做過賓客的,都為李陵事感到羞恥。司馬遷為李陵説一句公正話,也慘遭宮刑。

但其實,李家精忠,不亞嶽武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不信,後來唐朝李淵和李世民都追李廣李敢為先祖,此為後話。

封侯者,未必善終,未豐者,卻活在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