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李開復辭職報告

欄目: 辭職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72W

第一篇:李開復辭職報告

李開復辭職報告

李開復辭職報告

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我本人未來計劃的一項艱難決定。今天晚些時候,我將宣佈從微軟公司離任,轉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工作。想到即將告別這份不可思議的工作,離開四年來我有幸在微軟遇到的諸位傑出的同事,我心情頗為沉重。

我們共同完成了很多人認為無法完成的工作。在短短的幾年裏,我們確定了推進微軟中華區業務發展的清晰而穩固的戰略框架。我們的銷售增長了幾乎一倍,大中華區的銷售收入突破了10億美元。過去的三年裏,在中國大陸,我們將銷售(含coverec oems)業績提高了兩倍,併為2014財年實現10億美元的目標做好了準備。我們將未經授權的電腦使用率(cpu)降低了20多了百分點;新僱用了幾百名員工;將業務運營擴展到了中國大陸、香港、台灣15個以上的城市。我們還加強了同客户和合作夥伴的關係,不僅在本地區乃至全球改變了人們看待微軟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我們運用我們的技術幫助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許許多多的人改善他們的生活和生計。一路走來。從你們每個人身上,我學到了很多;你們使我無法忘記我在微軟經歷。

誠然,變化總會伴隨着一些不確定。但是,有一點我堅信不疑,那就是,公司有能力延續我們已經開始了的成功,我們已經制定了經過仔細斟酌的交接計劃,並出世界最好的領導團隊來完成。我對目前的管理團隊及其戰略充滿信心,畢竟big rocks計劃已經就為。毫無疑問,在不久的將來,微軟大中華區談論不再是10億美元的突破,而是50億美元新紀錄的創造。

今天下午四點,我們將在現代汽車大廈召開全體員工大會介紹我的計劃和詳細的工作交接方案。最後,我想對微軟大中華區的每一位員工表達我深深的謝意,感謝你們的辛勤工作,感謝你們為我們的成功所做的貢獻。

第二篇:李開復

李開復《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

讀了李開復 《做最好的自己》這本書後,感覺很不同。《做最好的自己》一書用縝密的邏輯和真實的案例闡釋了成功的祕訣。李開復博士結合自己人生的經歷和事業成功的經驗,寫給中國的青少年,是幫助他們實現成功的方向指引。印象最深的是李開復先生提出的“成功同心圓”的理念。他是這樣闡釋的: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首先擁有正確的價值觀,這是“同心圓”的中心。

李開復老師闡述了“成功”一詞的真正含義,成功是多元化的,衡量成功的標準有很多種,但最根本的標準應該是:該行為是否對社會、對他人或對自己有益,是否能讓一個人在自主選擇的過程中,不斷超越自己,並由此獲得最大的快樂。真正的成功人士並不是僅僅靠知識、創意等外在素質贏得成功,他們成功的經驗在於,他們具備了某些最根本的、最有價值的素質或品格,他們獲得成功的內因幾乎都可以用“成功同心圓”來解釋。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先要學會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是指導所有態度和行為的根本因素。如果一個人的價值觀不正確,無論他怎樣努力,都會像南轅北轍的趕車人那樣離成功越來越遠;如果一個人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他就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如果一個人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就意味着他可以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

做出正確的抉擇;如果一個人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就意味着他是一個有道德、講誠信、負責任的人,是一個值得信賴、值得託付的人。

在“真誠”這條貫穿全書的主線上,李開復博士向我們講述了許多影響自己成長或為自己的成功助力的真實故事,也第一次完整、全面地向我們公開了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面臨幾次重要抉擇時的心靈歷程。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有正確的人生態度。態度是一個人所具有的核心價值觀在現實社會和他人心目中的映射結果。現在社會需要積極向上、勇於參與、勇於挑戰的人,只要擁有積極的態度,樂觀面對人生;遠離被動的習慣,從小事做起;對自己負責,把握自己的命運;積極嘗試,邂逅機遇;充分準備,把握機遇;積極爭取,創造機遇;積極地推銷自己;要敢於面對失敗和挫折;融會中西,協調均衡,成功就不會太遠。

李開復認為:一個人的最重要的素質不是智力,而是品格。有容德乃大,無求品自高。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有追尋理想、發現興趣、有效執行、努力學習、人際交流和合作溝通等行為。我們在追尋成功的時候,要以勇氣指導自己追尋理想、以自信培養興趣、以自省指導有效執行、以積極的態度努力學習、以同理心指導人際交流、以寬廣的胸懷促進團隊合作與相互溝通。我們要善於接受不同的思想和意見,善於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缺陷,善於從各種不同的思

潮中汲取力量。我們要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以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真正體現自我的價值。

在我們的平常生活裏,我們每個人都扮演的多個不同的角色,我們是孩子,是長輩,是同事,是同學,是朋友,是愛人,在每個角色圈裏都需要我們用心去相處,去呵護每個角色圈的氛圍。雖然我在今後的工作中不一定會做到完美,但這段經歷將記錄我人生最重要的歷程。我們工作的最終目的就是把工作做好,在相應的時間裏,實現最大的效益。我們的選擇、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超越、我們的熱情都建立在立即工作和立即行動上,只有行動才會讓這一切變成現實。我們應該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態度,積極主動、充滿自信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有效的執行領導給予的各項任務,學會與同事之間、合作溝通,保持終身的努力學習,為了電力事業的發展,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第三篇:李開復

李開復吐露了心聲:“我不想再有老闆了!”自己是自己老闆的李開復離職創業最大

的風險就是他自己

採訪 | 本刊記者 金錯刀 林濤

文 | 本刊記者 林濤 攝影 | 李冰

內部員工眼裏的李開復是一個好老闆。去年11月,他去印度出差,經過20小時的轉機飛行,他到達班加羅爾機場才發現祕書忘了給他辦理印度簽證,折回北京後,他沒對祕書發火,只是告訴她“下不為例”,祕書自己倒是哭得難以自持,一直耿耿於懷。為化解祕書的愧疚,李開復幾天之後在出發去崑崙飯店參加會議前,故意去問祕書,“請問崑崙飯店的簽證幫我申請了嗎?”大笑之後,是下屬被化開的心結。技術人員眼裏的李開復是個懂得工程師文化的管理者,他最經常對工程師説的一句話是,“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另一句話則是,“你有什麼想法?有什麼我可以幫助你的?”一位高管和兩個普通谷歌工程師都想到做音樂搜索卻得不到其他人支持,他們去找李開復,李對這個產品也很疑惑,但是他説,“如果你理解了其中的困難之後仍願意投入,那我就支持你。”後來音樂搜索成為谷歌

的一個重要產品。

這樣一個人有一天突然離開谷歌創業時會發生什麼情況?

第一、他的祕書堅定地要跟他走,他答應了。其他人也提出想跟他走,他婉拒了,因

為留在谷歌的待遇更加優厚。

第二、工程師們對其趨之若鶩,在李開復宣佈離職創業的當天,創新工場收到7000封

求職信。

第三、媒體對李開復創業的報道鋪天蓋地而來,即使是平日裏最尖刻的評論者,對於

李開復此次的辭職創業也只是提出善意的提醒。

第四、還有比這更完美的辭職創業案例嗎?

上一次李開復辭職同樣轟動全球,李開復也因此成為媒體封面人物,但那不是他的個

人意願,當時的李開復只是微軟和谷歌這兩大巨頭之間鬥爭的夾心餅。

在9月5日離職消息泄露之前的兩週,李開復每天晚上3點會醒來上網,除了查收投資人的郵件,更重要的事情是“看看網上有沒有負面新聞,消息有沒有泄露出去。”李開復顯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這次離職充滿了危機。”他感歎,隨後他反問,“你不覺得嗎?”

外界當然不會有這樣的感覺,翻閲各種媒體鋪天蓋地的對李開復的評價,使用的“最負面”的一個詞彙也只是“爭議”,而所謂“爭議”,不過是暗指李開復善於經營名聲,乃至有些炒作成分。李開復愛惜名譽眾所周知,在谷歌中國幾年,谷歌不時遭受明槍暗箭,最讓李開復難以釋懷的是對他個人私德的惡意攻擊,例如谷歌公司一次集體晚交個人税款被演繹成“李開復逃税”,這樣報道讓他“很受傷”。很難指責李開復愛惜名譽有什麼過錯,李開復經常去大學演講,如果事關谷歌的推廣和招聘,相關費用由公司支出,如果只是個人性

質演講,他會自己承擔費用。

李開復對個人品牌的小心呵護在他自立門户時收到了回報。他的創業計劃5年耗資8億人民幣,當他拿出自己的創業計劃時,風險投資商中經合集團立刻同意了投資入股,認識了8年的朋友,鴻海集團郭台銘也成為了李開復創業項目的最大股東,據説鴻海向李開復的

創新工場投資了500萬美元。

郭台銘甚至是李開復創業的一個重要推手,2014年他們溝通的一個重點是互聯網。在過去,製造業大佬郭台銘的思路是“硬的才是大生意”,軟件、互聯網不是大生意。2014年5月,郭台銘甚至專門跑到北京找李開復聊google的商業模式跟文化,“我都不是很確定軟件跟互聯網到底能不能賺很多錢,這次我相信了。”郭台銘曾經問李開復,你會不會出

來開這樣一個公司,我很想來支持你。

李開復又去找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youtube創始人陳士駿以及新東方集團董事長俞敏洪 時,也得到了他們的投資支持。柳傳志提了個問題給李開復:你把創業者跟創業想法分開了,會不會讓他欠缺激情?李開復做了一個簡要的回答。一個月時間,李開復已經湊齊

了前期所需的2億元資金。

採訪結束時,我們問李開復:“在你職業生涯中,哪一次是你最兇險的一跳?”

李開復説:“還是微軟那一次。”

但是,李開復的創業一跳,最“兇險”考驗在後面。

李開復從2014年夏天開始考慮結束自己的經理人生涯,從一個大學教師,到加盟蘋果、sgi、微軟,並最終成為谷歌的全球高級副總裁,李開復的職業經理人之路在谷歌已經走到了最高點。但是在度過開創谷歌中國的激情時期後,在谷歌的最後一年李開復萌生退意。與微軟一樣,谷歌在中國的商業運作被諸多政治因素所影響,而谷歌在全球的一貫做法又與中國當地的政策有着種種衝突,這導致谷歌在中國動輒被罰,微軟在中國受挫之後,比爾·蓋茨和鮑爾默還不時前來中國修補示好,而谷歌公司的兩位創始人布林與佩奇至今尚未踏上過

中國的土地。

他最初的選擇毫無懸念,像許多職業經理人那樣籌集一筆基金從事風險投資,就在他快要找到投資人的關口,雷曼兄弟轟然破產,計劃中的風險投資基金頓時沒了下文。不與谷歌續約又不去做投資,擺在李開復面前的路剩下三條:去另外一家跨國公司,去民營企業,

去創業。

這四條路徑也是“打工皇帝”唐駿眼中的明星ceo的關鍵退出路徑,甚至是“一種無奈”,唐駿向《中國企業家》解讀説,去跨國公司,“你必須要比原來的企業好一點,職位要稍微高一點,一般都是很難。關鍵是,你是微軟的,到ibm還不一定做得來,ibm還不要

你,hp的你到微軟來,微軟也不一定要你,這個很尷尬。”

去民營企業,唐駿説,“民企的道路是非常坎坷,艱難,而且是很不容易,不是一般

的水土不服,會有很大的差異,不能叫落差,巨大的差異。”

去創業,唐駿認為,“這是最艱難的路徑。要做出一個三到五家的相對來説有那麼一點點小成功的公司,是很難的一件事,也許一家都做不了。難題在這個公司是不是可持續的

商業模式,是不是可盈利的商業模式,是不是可複製的商業模式。”

選擇最險那條路的李開復在拍攝照片時,向我們吐露了心聲,“我不想再有老闆了!” 他想過用一小筆資金從事天使投資,這是因為他看到美國科技創業公司有40%的投資來自天使投資。美國硅谷的創業模式是建立在一個信息流暢、人脈資源豐富的環境之下,“因為聰明人都認識聰明人,很開放,願意分享信息,有idea找一個vc,有人幫你牽線,你自己牽線,一下就拿到錢”。而“中國人相對比較不願意分享信息,我有好的點子,我不告訴

你,我認識好的人,我自己留着,我不介紹給你”。

不過李開復並不甘於做單純的天使投資人,“可以説周鴻、雷軍,或者鄧鋒在扮演這個角色,李開復加入這個行列。但是從三個天使變成四個天使,幫助不大。”他想,“能不

能規模化天使?”

今年6月,李開復在住院的時候回想自己這一生,“哪些時代我最快樂?”得到的答案是“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創造google中國的時候,還有就是創建微軟研究院的時候,這兩

年是我最快樂的時候。”於是他想到了做“一個公司是我永遠在創造公司。”

兩者結合,他決定做一個創新工場,批量製造創新公司。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信

息技術行業是創新工場重點關注的項目。

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就像是一個科技公司和天使投資的混合體,他自己稱其為“有組織的天使投資和創新產品”,在這個平台上,李開復的任務是“整合”,“我分別要來優化好的想法,好的創業者,好的工程師。”他説,一旦項目孵化成熟,創新工場將會對其投資,並且將整個團隊剝離出公司,獨立出來的公司可以接受風險投資走上市的道路,也可以被出

售給其他公司。

這種模式可以充分發揮李開復在高科技項目上的管理經驗,各種資源整合優勢,正如他在谷歌所做的。不過這個看起來理想的模式目前看來也有着明顯缺陷,例如提出項目的人最後未必是項目的主導者,這顯然會傷害創業者的動力。還有,在創新工場平台上的創業者並不需要自己投資資金,相反,他們還能在創新工場裏拿到一筆足夠生活所需的工資,這樣會不會導致創業者的潛力得不到足夠的激發?“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李開復回答,“我覺得可以讓他出錢,但是我覺得要看個人的經濟狀況。”創新工場的模式還有很多盲點,李開復並非沒有看到,“我也可以考慮,但是這是未來的,現在什麼都考慮的話,我就沒有時間做事情了,其實就是説什麼事情都要理解一個道理,你不可能一網打盡。”他説。 這些問題並不真正值得擔心,商業模式的調整空間很大。最大的麻煩其實在於,李開復這個模範職業經理人,能夠在自己創業時找到狼性,有足夠“狠”勁嗎?

“節省、拼命工作,你也可以把它當做一種狠。”李開復回答。他舉例説,當初在買創新工場域名時,對方開價2600美元,就是這個看起來完全可以接受的數字,李開復最後硬是把價格砍到了1000美元。公司的辦公場地也是他自己去談判。“我找回了我的激情。”

他説,“過去的一個星期左右,我每天只睡四個小時,但是我一點都不累。”

接下來,他用一長串排比句展示了自己“狠”的一面,“我能不能把表現不好的人fire(開除)掉?毫無疑問,過去我也可以。我能不能做一些不道德的事去欺負競爭對手?這個我不能。我能不能比較本土化的去做事情?我絕對可以。我會不會拼命工作,然後要求員工也拼命工作?我會。我會不會拍桌子罵人?我不會。但是我會不會用很嚴格的標準去告訴員

工,你如果達不到這個,會有嚴重的後果?這個我會。”

曾經創業過的唐駿,這樣看李開復的創業大敵,“最大的敵人是他自己。中國不缺市場,中國不缺人才,但是中國就是缺真的可能把握市場機遇的這些人。”

自己買域名、自己租場地、親自給工程師買盒飯,李開復從來沒有挺起身段擺譜,但

他能像中國的創業者敏鋭發現、野蠻生長嗎?

“其實我們的賭注就是我能看得清楚那些工程師、創業者和想法,然後我能把他們撮合在一起,這個是很少有人能比得上我的。”他説,“同時我也承認那種過度野蠻,尤其下

三濫的事情,可能是我比不上其他人的地方,我希望前者比後者遠遠更重要。”

不過他話鋒一轉,“我可能能做的那些野蠻的東西,超過你的想像。”

第四篇:李開復

從心選擇的智慧

——《李開復:從心選擇的智慧》讀後感

國際商學院 09307167 魏亞倩

人的一生將會面臨無數的選擇,每一步走出都決定着“人生下一步”這個嚴肅的命題。很多的中國青年都在不同的場合問我,怎樣才能擁有選擇的智慧,我的答案就是,反覆叩問自己的內心,向人生更遠的地方看去,而不是被眼前的喧囂所迷惑。

——李開復

對於李開復的身份我一直有着疑惑,最初知道這個人是因為他寫的幾本著作《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不同》等,於是在我的認知裏他是一個學者、教育家的形象,事實證明,在中國大學生中,他確實以這樣的形象出現的機會居多。他總是致力於治療當代中國大學生出現的“疑難雜症”,幫助學生們解疑答惑,成為我們心靈的導師。但是後來才發現,他的真實身份是一個高級職業經理人,更令人吃驚的是,他大學所學的專業是計算機,是的,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專業技術人員,眾所周知的語音識別系統就有他的功勞在裏面。這真是一個矛盾的人,能文能武、懂文懂理,既能做研究,又能做管理,更甚者還能侃侃而談,成為一代教育家。在我心裏,他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為他的成就、為他的心。

提到李開復,不得不提到他在事業之路上所作的幾次關鍵性的選擇,我想正是由於這幾次正確的選擇,才成就了他的成功人生。正如李開復自己所言“你未來的人生之路,就在你的每一次選擇之中”,選擇,於己於他都有重要的影響,選擇的好與壞,決定了未來的人生成功或者失敗、輝煌或者平庸。我們先來看一下李開復的幾次重大抉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幾次選擇對他未來發展之路的影響。

第一次產生於大學裏的專業選擇問題,李開復一開始進到哥倫比亞大學選擇的是法律專業,抱着子承父業的想法,想要在法律界、政界獲得一定的地位,但在後來的學習中,也像我們大家一樣有過迷茫和懷疑,不確定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但值得慶幸的是,迷茫過後李開復終於找到了自己興趣的落腳點,不是機關算盡的政治生活,不是脣槍舌劍的律師生涯,而是可以安靜做研究的計算機技術人員。於是李開復跳槽到了計算機系,儘管當時的計算機系非常簡陋,但找到方向的李開復還是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甚至為大學裏的教授所尊崇。與法律專業相比,計算機專業在當時屬於生僻領域,似乎看不到很好的發展就業前景。但李開復卻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它,也選擇了以後人生的發展方向。一片樹林裏分出了兩條路,而他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他的人生道路。

從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的李開復,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相繼修完碩士博士學位,並致力於在大學中從事教學研究工作,當時的李開復確實是想成為知名教授的, 1

加上那是計算機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似乎大學教授這份工作是最適合、最穩妥的。但是當蘋果對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當蘋果問他“你要改變世界呢?還是用你的餘生寫那些論文?”李開復毫不猶豫作出了選擇——加盟蘋果,來到蘋果,由一名科學家成為一名工程師。做出這個選擇,一方面源於李開復目光遠大,看到蘋果所代表的未來計算機行業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是一個熱愛挑戰、不安於現狀的人。從此,李開復真正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也開始了從科學家到職業經理人的轉變之路。繼蘋果之後,李開復相繼任職於sgi、微軟、google幾個計算機行業的領頭公司,完成了從研究人員到職業經理人的完美蜕變。在這期間也曾多次來到中國,拓展職業發展領域,也同時為中國的大學生帶來指導與希望。

李開復第三次人生中的重要抉擇是在2014年9月7日,離開google,自己創辦了創新工場。真是一個大膽的選擇,不僅是因為他離開了谷歌這樣一個全球知名的公司、放棄了高位厚祿,更是因為他創辦了令人費解的所謂“創新工場”,恐怕李開復是這個行業的先驅了,很少有人弄清楚“創新工場”所代表的意義。李開復自己認為這是一項非常興奮的工作,因為他所做的工作在中國還沒有成功的先例,這是中國發展非常需要的,在這裏也可以看出李開復的中國情結,他對中國始終有着很深的感情。在創新工場裏,他把有想法、有技術能力的年輕人的各自特點組合起來,做出好的產品,然後幫他們找ceo,幫他們談投資,談合作,引進商務資源和公共關係,這對於中國年輕人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呀!

這三次選擇對於李開復的人生影響巨大,每一次都決定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我們看到似乎每一次李開復都做出了對自己最好的選擇,雖然有些選擇的效果不能馬上看到,但事後來看,我們不得不佩服李開復的前瞻性。

正確的人生選擇需要用心、需要智慧,人生願景是做出正確選擇的前提。擁有美好的人生願景不僅可以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而且能夠擁有高品質的生活質量。人生願景隨着年齡、知識、環境等不同處於不斷的進步和完善中。李開復的人生願景是這樣的“在我接觸中國的學生之前,我一直認為我的墓誌銘是:把複雜的技術做得讓人人可以使用。但是,當我發現我在學生中有很大的影響力的時候,我覺得,我可能更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是,通過寫作、網絡、演講,幫助更多的青年學生找到他們自己的路,自己的心。如果今天我只能刻一句話,我希望我的墓誌銘上不是説李開復是科學家或企業家,而是説李開復是一個熱心教育者,他在中國崛起的時代,經過寫作、演講、網站,幫助了中國青年學生,他們親切地叫他‘開復老師’”。我們可以看到隨着經歷的豐富,他的目標從造福人類的技術人員到心靈導師也是在變化的。有正確的人生願景才能指導我們作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認識你自己能更好地從心開始選擇。李開復從法律系轉到計算機系、從大學跳槽到企業,這幾次選擇正是由於他對自己有清晰的人生定位、自我定位,明白自己的興

趣愛好、長處所在。他曾寫過一本很暢銷、很有名的書《做最好的自己》,打動和影響了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和中國青年。他對自我意識的宣揚,與具有強烈自我意識和自我認知的西方文化背景有關。對於橫跨兩個文化斷面的李開復來説,他的這種跨文化的背景也讓他更好地幫助很多人認識自己。

良師益友對於我們作出正確的人生選擇具有重要意義。父親的民族精神使得愛國觀念在李開復頭腦中紮根,成為他一次次來到中國的動力;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教授的“make a difference”使他受益匪淺,李開復的一生都在致力於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他認為“人生只有一次,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響力,能夠幫助自己、幫助家庭、幫助國家、幫助世界、幫助後人,能夠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有效率,能夠為他們帶來幸福和快樂”。另外,哥倫比亞大學的通才教育、卡內基梅隆大學學生選擇老師的行為以及喬布斯的言行都對李開復有莫大的影響。

回味失敗經歷能幫助做出更好的選擇。俗話説“失敗乃成功之母”,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超越失敗,是李開復迅速從蘋果和sgi的陰影中走出來的祕訣。來到當時美國人畏之為艱途的中國組建微軟研究院,是接受新的挑戰,更是以退為進,為自己贏得調整的時間和機會,才有了最後的成功。對於我們而言,最害怕的不是貧窮,而是失敗。謙虛地認識到可能遇到的困難,正確對待失敗並超越失敗,能使我們在生命的沉浮中得以順利生存,也是在成長過程的珍貴一課。

用心選擇,取得成功,更加需要永不言棄的精神,一旦選擇就要別無選擇的堅持下去。1948年,丘吉爾在牛津大學發表了他一生中最簡潔、也是最精彩的一次演講。面對學生們和各大媒體殷切的目光,丘吉爾説道:“我成功的祕訣有三個:第一是,絕不放棄;第二是,絕不、絕不放棄;第三是,絕不、絕不、絕不放棄!我的演講結束了。”説完他走下講台,會場上沉默了一分鐘後,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對於那些能夠取得傑出成就的人來説,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堅持。堅持未必一定能成功,但沒有恆久的堅持則註定要失敗。李開復在堅持自己選擇的同時,也會遇到來自導師、上級、同事的不同意見的影響,在眾多的外部誘惑和干擾面前,如果稍有鬆懈,今天的李開復可能就會是另一個樣子。

用心選擇的智慧,最重要的是,擁有跟隨內心與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與直覺多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第五篇:李開復向比爾·蓋茨作述職報告

1999年12月

1998年,我受微軟公司和比爾·蓋茨先生的委託,隻身一人來到北京負責籌建微軟中國研究院。同年11月5日,微軟中國研究院宣佈成立,迄今已整整一年了。過去的一年裏,我們不僅使微軟中國研究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且已具有相當的規模,而且在學術研究領域也已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就。現在,全院員工正充滿信心的向既定的目標邁進:在中國建成一個世界一流、亞洲最高水準的計算機科學研究機構。

比爾·蓋茨先生一直十分重視微軟研究院的工作。在他的支持下,研究院的成長非常迅速。從1991年成立到今天,研究院已從最初的1個人發展壯大為擁有450位研究人員的世界知名的基礎研究機構。 微軟分佈在全球的四個研究院都是通過我的老闆 – 負責微軟研究院事務的雷斯特博士直接向比爾彙報。這在整個公司中獨一無二。

在微軟,能向比爾·蓋茨直接做彙報被看作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因為緊張的工作日程使他沒有時間與每一位主管面談,也無法過問公司每一個正在進行的項目。對於研究課題,儘管他情有獨鍾,但每年也只能考察其中的八到十個主要項目。而即便是對於這些項目,他通常也只會在項目開展兩年以後,到項目有突破性進展時再聽取彙報。

因此當得知我們將有機會直接向比爾作述職報告時,我深知這對於我和微軟中國研究院都至關重要。我必須全力以赴。

比爾對微軟中國研究院的關心

比爾是成立微軟中國研究院的倡導者。自1990年以來,他先後6次來中國訪問,深刻體會到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並最終促成微軟在北京開設了其在海外的第二家基礎研究機構。

研究院成立之後,他一直通過不同途徑瞭解我們的工作進展。在一次公司全體會議上,比爾向在場的三萬名員工特別提到,“我們在北京設有一家研究院,它的研究開展的非常好。” 在另一個高層戰略會議上,比爾自豪地告訴其他高級主管,“我敢打賭你們都不知道,在微軟中國研究院,我們擁有許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體研究方面的專家。” 上個月,我出乎意料地收到了專為比爾制定微軟戰略的高級副總裁craig mundie的電子郵件。craig説比爾要求他儘快來微軟中國研究院看看,因為比爾已從各方面聽到了中國研究院的出色表現。所以微軟的戰略必須融進微軟中國研究院的情況。

以上所有的情形對我來説意義重大。一位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在日理萬機的工作狀況下, 仍然盡力在瞭解我們的工作進展,支持我們的研究工作。這使我深信公司和研究院的未來將無限光明。

我將全力以赴

我對這次彙報的準備十分認真,因為這不僅僅關係到我個人,也關係到公司總體的研究策略。國慶休假期間,除了十月一日參加國慶觀禮外,我利用餘下的幾天時間撰寫了彙報的第一稿。同時,我與美國雷德蒙研究院的同事也通了多次電話,得到以下一些有益的建議:

從一個項目説起,説明該項目面臨的挑戰及它對微軟的重要性。

· 詳述我們工作的創新性 (與其他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不同,比爾瞭解幾乎所有的技術細節。當然,不能太細化,因為比爾的時間實在太寶貴了)。

· 隨時準備回答比爾提出的“尖鋭”問題。

· 因為比爾的知識面非常廣泛,你別想説一些模稜兩可的話矇混過關。

· 當然,比爾對研究工作非常支持,他會抱着對我們工作的高度信任而來,除非我們自己證明我們不配這樣的信任。

我還準備了會上需發放的材料:講稿、背景資料、剪報、報章評述和我們的研究成果清單。

我有一小時的時間向比爾作彙報。我想講述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微軟中國研究院的現狀和工作進展;第二,我們在尋求更好的計算機中文輸入方面所做的工作。

1999年10月18日,我同從北京來的其他6位研究員,來到赫赫有名的“比爾湖”旁8號樓的董事廳,向比爾·蓋茨作彙報。

我的彙報

關於研究院的發展、建設以及未來的工作重點,我向比爾介紹了我們的6“p”策略。這6個“p”分別是研究人才(people)、 合作項目(programs)、學術著作(publications)、發明專利(patents)、技術原型(prototypes)和技術轉移 (product impact)。

比爾對這一節的介紹很感興趣,在我已進入其他主題時,他還在認真地閲讀我提供的有關人才方面的背景材料。我再一次深刻體會到比爾對人才的愛惜,這確實是微軟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在介紹過程中,比爾問道:“儘管我們想從中國的大學招到最好的人才,但與各大學保持良好的關係對我們也同等重要。你們是怎樣平衡兩者間的關係的呢?” 藉此機會我向他介紹了我們與國內各高校和學術機構進行的有關合作。如軟件捐贈計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簽訂的聯合基金協議、今年六月舉行的“21世紀的計算”學術研討會、訪問研究員計劃以及暑期短期學生實習計劃等。比爾認真地做着筆記。特別是在談到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合作時,負責微軟研究院事務的副總裁雷斯特博士評論到,“很遺憾其他國家沒有象中國這樣開明的基金委領導。” 我感到我們向比爾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帶來鉅變的又一生動的例證。我告訴他,我們招收的人員絕大多數都很年輕,很有潛質,他們能夠留在中國從事基礎研究是大多數人都願意看到的。我向他表明,我們從不主動到中國的高等學府或科研單位招聘資深人員,但如果有人主動來求職,我們一定會認真考慮每一份申請。比爾還詳細地詢問了人員招聘可能面臨的其他問題,諸如户口。我一面驚訝於比爾對中國的瞭解,一面告訴他,中國在過去的幾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十幾年前,人們想要換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但現在,改革開放已使人們能把個人的發展需求放在首位。

我告訴比爾,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在國際一流刊物上發表了28篇論文,並將出版第一本微軟中國研究院的論文集。在過去的半年中,我們在國際及本地學術會議上作了11個主題演講,計劃提交49項專利申請。比爾十分仔細地聽着,並詳細地做了筆記。

接着,我談到了微軟中國研究院非常獨特的一個方面 - 技術原型。我向比爾闡述了其在基礎研究中的諸多重要性。我認為技術原型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研究成果,使我們以更快的速度將前沿的高科技成果轉化成為產品,造福普通百姓。這方面,微軟中國研究院凌小寧博士帶領的軟件開發小組所從事的工作至關重要,他們的方法是,以com架構為基礎設計所有的技術原型。研究人員只需側重於有關研究方面的各項問題,並用com模塊實現他們的研究算法。開發小組與研究員一起清晰地定義這些模塊的api,負責解決有關用户界面和系統方面的問題,並將有關的com模塊用系統的方法集成起來。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1) 它使研究人員只需做他們最擅長做的研究,而不是開發; (2) 它提供了清晰的api,使不同的研究小組可以協同工作; (3) 它使未來的原型開發和產品轉化變得更加容易。

比爾對這套方法很感興趣,他把那張幻燈片拿出來放在自己一邊,並特別做了筆記。與我的想法一致,他也認為我們應該讓每一位研究員做他們最擅長的事。一些公司,包括一些在中國開設研究中心的外企,僱基礎研究人員做產品開發。我認為這是非常不合適的。

最後,我談到了微軟中國研究院的研究方向:新一代多媒體、新一代用户界面和新一代信息處理技術。

在介紹多媒體的研究方向時,比爾問道:“微軟研究院已在音頻技術方面取得了成功 (ms audio),以後在圖像技術和其他多媒體技術方面可要靠你們了!”他特別詢問了北京與美國雷德蒙研究院之間的協作和信息共享情況,並特別強調,美國總部應該充分利用北京研究院在多媒體人才方面的優勢,主動去克服距離所造成的不便。他認為整個公司應該有一個總體地利用各種多媒體技術的規劃,並希望北京能夠以其在多媒體人才方面的優勢,使公司在這個方面的研究能有所突破。

在彙報過程中,我向他詳述了我們為改進輸入而在語言模型、用户界面和語音識別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當我談到拼音輸入的自動糾正時,他馬上問道:“為什麼我們不能用語音技術蒐集數據,並對打字錯誤建模?” 而這個方法,正是我講稿的下一頁要提出的新算法!由於這方面的彙報涉及到許多產品和技術方面的問題,比爾和我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看得出來,他對中文輸入十分感興趣。

我還向他談到應該尋求一種革命性的方法,徹底改進計算機和信息家電的用户界面,最大程度地體現人類自然語言的發展。

比爾非常支持這一想法,他深刻地理解世界不斷變化的進程,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無窮商機。在短時期內最大限度地實現產品兼容和獲取利潤並不是正確的做法。他深刻地理解到要作出好的研究,我們的雙手不能被現有的方法所束縛,我們必須有探索未知的勇氣和自由。當我告訴他,我們認為類似的研究大約需五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對主流市場產生影響時,他看起來非常有耐心。

我告訴比爾,由於我們剛剛起步,現階段我們離技術轉移還有一定距離。儘管如此,已經有10多個產品小組對我們的多項研究成果表示出興趣,一些技術在三至五年內肯定可以轉化為產品。

比爾最後的評價

彙報接近尾聲時,雷斯特博士向比爾詢問我們是否應該在一小時末準時結束會議,比爾説 “不,我還想聽聽。我還有 45分鐘”。 我想我們一定佔用了他的午餐時間!

彙報結束時,他情不自禁地説道: “super impressive! (太出色了!)” 這句話無疑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好總結和最大鼓勵。 在我離開會議室時,他親切地問我,“能夠聘用那麼多傑出的人才並與他們一起工作一定是其樂無窮吧。” 其實,這正是我在微軟工作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