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3W

茌平區振興街道中學**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陶行知先生是一個真真正正的、誠誠懇懇的教育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他堅持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

他指出,中國的教育太重書本,和生活沒有聯繫。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

時光悠悠,多少年過去了,我們的教育彷彿離生活更遠了……隨着城市化的發展,農村已經漸漸變成了老一輩的談資,那些個有意思的生活場面也都變成了孩子們眼前一個個遙不可及的夢幻。孩子們“五穀不分”早已經是一種常態……

其實,正如陶先生所説: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另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只有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如今,新課程倡導的也正是這種教育理念。

首先,是“理”的教育。

1.重視教育的“社會性”特點,給學生提供“康健的”生活。

教育的對象是未成年人。他們尚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判斷能力弱,不善於辨別,不懂得選擇,誠如陶行知先生所説:“兒童的生活,是一面社會的鏡子。”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這也告誡我們在實施開放教育、生活教育時,必須堅持“適合於學生、有利於發展”的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其次,是將關注的視野擴展到學校生活以外的範圍,如家庭生活、社區生活,努力構建立體網絡,讓學生擁有一個相對純淨的、與他的認知水平相協調的人際交往空間。

2.重視教育的“逐步成長性”特點,為學生營造“正確合理的”生活。

每個人成長是全方位的,伴隨身高、體重一起變化的是思想和心靈,雖然後者是隱性的,但是老師、家長還有社會也決不能忽視。在本書中,陶先生積極創設“合理的生活”亦即“合理的教育”,讓學生的身心需求得到釋放和滿足:學生需要交流,我們老師就是可以交談的朋友;他們需要傾訴,我們就是忠實的聽眾;他們想要解釋,我們就給予充裕的機會;他們需要玩耍,我們就開展“有效課堂”、“有效作業” 的研究,追求“輕負擔、高質量”。

其次,是愛的教育。

“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熱愛學生,喜歡學生,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的喜悦。

陶行知先生最最反對體罰,“罰非愛,害也”。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

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説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如果我們都能用一顆整個的心去做一件志向所在的事,那樣整個世界都將繽紛爛漫,春和景明,驚喜無限。

“我們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進步,就需膽量放大,將實驗精神,向那未發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的發現出來。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即是創造精神;老師能擁有科學、創造的精神,帶出來的學生還會差嗎?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作為一名教師,我永遠視陶先生為我的榜樣,不僅做到修身養性,愛學習,愛學生,更要像陶先生那樣,“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也做一名教育的研究者,實踐者。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讓學生在玩中學,趣中練,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之才。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堅守初心,躬親共做,躬親共守,愛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