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台北人》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54K

目錄

《台北人》讀後感
第一篇:台北人讀後感第二篇:《台北人》讀後感第三篇:台北人第四篇:台北人(台北人的精神家園)第五篇:台北人簡析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台北人讀後感

台北人讀後感

在還沒有讀完《台北人》的時候,我就想把這本書吼着對周圍的人説,快看看這本書。現在仍然這樣想,像個祥林嫂一樣,兜售這本書一樣。本書作者白先勇,裏面是一個個短篇小説,每篇刻畫一個人物,講述一段過往。與其説是一本書,不如説是一個合集,在我來説,失敗之處是在最後的最後加入了一篇別人的讀後感和分析,典型的學究式分析,是我所不喜歡的。所以,看這本書,或者看任何書之前,不要去看別人的評價,不要去看別人的分析,我喜歡自己去感受,也許你看完還是讀不懂,但終究有一天,某一個瞬間,書中的一些情節,一句話會給予你一個解釋,也許,這解釋並不是作者的初衷,但一部作品的本身,除了傳達作者的初衷,偉大之處也正在於給予每個人不同的養分。我個人始終倔強的覺得,那些研究派所分析出來的東西,興許並不是作者的初衷,一個故事,分析出來各種目的,各種隱喻,其實也許作者就是單單純純的想説個故事罷了。所以,如果你讀到個故事,但沒有感受到深處的震撼,那並沒有什麼干係,我們不再是高中生,不需要分析文章目的和宗旨,也不需要段落概況,也許剛巧,作者就是告訴了你這麼個故事,至於你的所得,誰又能知道它在你的身體裏會發生什麼化學反應呢?

實在不想把它寫成一篇我所討厭的分析性讀後感,也是因為沒那個能力去分析人物背景和傳達的東西,所以就單純的覺得很震撼,然後真誠的推薦個周圍的人。讓每個人自己去認識,結識,書中一個個像是站在你面前一樣的各色人等。

第二篇:《台北人》讀後感

台北人讀後感

這幾天晚上睡覺前都會讀2篇《台北人》,書中一共涵14個短篇,作者白先勇。書裏講的全部都是身在台北的大陸人,估計也是經常在綜藝節目裏聽到明星口中的那個“眷村”裏的小人物的故事。

一直都挺喜歡看灣灣作家寫的東西,文筆總是覺得更加細膩、柔軟一些,比如三毛、比如亦舒、比如白先勇。讀完總是有一股意猶未盡的感覺,並伴隨着淡淡的憂傷和優雅。 可以看出作者真的是鬧市中一個純淨的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真正的精神貴族。

我發現在睡前讀《台北人》實在是很不明智的,14個短篇裏的14組人物都有一個共同點,身處大時代背景下的破落窘態。印象最深的不外乎《永遠的尹雪豔》,清高冷漠,貌似永遠不老,腦海中立刻浮現手拿一把羽毛扇子,烈焰紅脣搖曳在上海百樂門微微一笑的尹雪豔;桂林遷去台北的盧先生,明明心有所屬,明哲保身,念念不忘大陸的夢中情人,卻落得晚節不保、一生淒涼;《遊園驚夢》中錢夫人身處鬧熱的筵席,卻心在前塵往事的回憶當中,時代的衝擊令人不禁唏噓過去的舊時光,英雄末路,美人遲暮是世間最無可奈何的悲涼。

某人跟我説白先勇是男同性戀(這本書也是他介紹我看的),我説怪不得呢,哪有一個直男的能如此細膩地描繪一座城市的滿腹心事,哪有一個直男的能將各種女性描寫得更勝幾分、粗細有致呢。總覺得他是喜歡清瘦、孱弱的女子的,對那些美好的女性形象加以了很多憐惜,但是卻無一例外,每一個人都沒有得到十全十美的幸福。

我是個懷舊的人,從這本書裏看到了白先勇對舊時光的念念不忘,左手現實,右手回憶,就這樣在觥籌交錯的光線表面下,沉湎於過去而不可自拔。

第三篇:台北人

白先勇:《台北人》

翻開白先勇的《台北人》,映入眼簾的第一句話就是:“紀念先父先母以及他們那個憂患重重的年代!”不經在想是怎樣的一個年代,讓作者及他的父母難以忘懷,需要用一定的文字來記錄他們走過的那些獨一無二的日子,他們在那個年代經歷了怎樣的故事,需要向後輩們點點講述來撫慰自己飽經風霜的心靈,是怎樣特殊的往事讓作者藉此篇小説來表達對父母以及那些共同生活在憂患重重年代裏的先輩們的敬意,同時也向我們這些未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們緩緩道來怎樣的情節,傳遞何種感情呢?帶着這些疑問翻閲這十四個短篇小説,發現它們共同描述了內戰前後的故事,講述了那個戰爭年代裏各色各樣,有着不同經歷的人們的迥異的生活。戰爭,動亂,分離,死亡,冷漠,這些是這本小説的大背景,幾乎每篇文章都涉及到人性在憂患中或大放光芒或肆意扭曲,在時代大背景裏,人們都是浮游生物,渺小,低微,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無法預測明天會有怎樣的悲哀降臨在自己身上,無法阻止憂患重重的年代的前進或倒退的腳步,無力的人們在惡劣的環境中為了生存就上演各種戲碼,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人生大舞台上展現魅力,讓自己成為不可替代的人物,旦角或丑角,我們無從評判,畢竟我們未經歷過那個年代,我們不知道當自己面臨那些境況時會做出怎樣的選擇。《一把青》裏的主人公朱青因戰爭爆發而喪失了新婚丈夫郭軫,在師孃的精心照顧下才放棄輕生的念頭,多年之後在台北和師孃再次相遇的朱青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膽怯害羞,一身透明紫紗灑金片的旗袍,一雙足有三寸高的高跟鞋,一扭,全身的金鎖片便閃閃發光起來,贏得滿堂喝彩的朱青再也不會因為情人小顧的去世而悲傷,沉迷於麻將和廚藝的她對生死置若罔聞,戰爭把她的憐憫慈悲一點點消磨耗盡,多情善感的她如今只求精彩快樂的過今天和以後,我不知道她是否真的快樂,可在戰爭中又有幾個人能真正的説“我很快樂”呢?另一個深受戰爭殘害的是《花橋榮記》中的盧先生,他把自己省吃儉用給孩子補課辛苦積攢的錢給香港表哥偷渡未婚妻,滿心期待用十根條子五萬五千塊換來自己的幸福,不曾想表哥騙了他,他頹廢了消沉了,曾經潔身自好的他為發泄憤怒找到了洗衣婆阿春,不曾想被阿春暴打,咬掉大半個耳朵,他的人生因為戰爭而從幸福頂端顛落到窮困潦倒,小説結尾處作者寫道學生裝清秀乾淨的盧先生和水秀靈透的未婚妻肩並肩依偎在花橋的美麗照片反襯諷刺了戰爭給他們和那個年代人們帶來的極大的悲傷痛苦,我想象不到若沒有戰爭郎才美貌的他兩是多麼幸福的一對。

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首詩的意思是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長滿野草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晉代時王導謝安兩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築巢卻飛入尋常老百姓之家。延伸意指今朝昔比,物是人非,曾經穿梭於富貴堂前的大人物現如今只能徘徊於世俗人家。正如《紅樓夢》中寫道:“陋室空堂,當年笏滿牀;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繁華喧囂,熱鬧非凡都已是忘不掉的回憶,在戰爭的摧殘下滿載歡樂的歌舞場已是煙消雲散,空空如也。《台北人》中,無論是見證了台兒莊勝利的老長官賴鳴升還是享盡榮華富貴的錢夫人,抑或是參加過五四運動的吳柱國吳教授,每篇小説的主人公身上都有一部轟轟烈烈的歷史,都是“舊時王謝堂前燕”,可如今都“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們雖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卻念念不忘曾經在大陸經歷的金雕玉砌,紙醉金迷的繁華。曾經是每個重大場合的核心人物,曾經統領萬千人馬,曾經一呼百應的寵兒,那些數不盡的曾經是他們今天、此刻得以生存的支柱,是他們自豪的可以炫耀的資本,是他們人生燦爛輝煌的證明,所以每個人都忘不了曾經的

光彩動人。賴鳴升雖成了伙伕頭,卻忍不住每次在歲除之際向劉營長家裏人炫耀自己台兒莊戰役時光榮的得到的胸口上的傷疤,他説:“俞老弟,我賴鳴升打了一輩子的仗,勛章倒沒有撈着半個。可是這個玩意兒卻比‘青天白日’還要稀罕呢!憑了這個玩意兒,我就有資格和你講‘台兒莊’。沒有這個東西的人,也想混説嗎?”他以傷疤為榮,這是他向大家誇耀自己英勇偉大的資格,所以他認為自己就是唯一有資格講述台兒莊戰役的人,他需要用這些輝煌的過去贏得別人的崇拜誇讚,並藉此忘記自己現在的渺小,用酒和無法釋懷的過去來麻痺自己,支撐他走到生命的盡頭。《國葬》中的秦義方也是一個無法從過去的記憶中走出來正視今天的典型代表,他總覺得自己是李浩然將軍最貼心的副官,在李將軍靈堂前應該得到眾人的尊重與擁戴,可是走進靈堂看到少爺臉上的漠然,不甚相識的模樣使他放棄了拍拍少爺肩膀的想法;他以跟隨將軍東征西站三十年卻不曾倒下的強健的身體為驕傲,卻不曾知道在大家眼裏他只是個連鬚眉都是全白的拄着枴杖的不中用的老人,通過這些對比,作者諷刺了秦義方和《台北人》中很多人走不出過去,活不在當下的逃避怯懦心理。

《台北人》中,尹雪豔、金大班、王雄、餘教授等人,他們都是為躲避戰爭從大陸搬到台灣,進而在台灣定居,這樣的他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土生土長的“台北人”,雖然搬到了台北,可是大陸的很多風俗習慣都被他們延續傳承了,並沒有完全拋棄原有生活方式融入當地。麻將、美食、旗袍、舞廳、戲曲,上海,南京等地繁華落幕,一切陳習陋俗都搬到了台北,地點變了,往事依舊上演。人們只不過習慣了身邊不斷的死亡離散,漸漸喪失了本性,迷失了自我,習慣了冷眼看世間百態。《遊園驚夢》裏深闊的竇公館花園,精巧的紅木几椅,銀灰灑硃砂的薄紗旗袍,一樣富麗堂皇的公館,一樣不失魅力的旗袍,錢夫人、桂枝香竇夫人、天辣椒蔣碧月、程參謀他們一樣愛聽戲曲,期待具有梅派真傳的錢夫人高唱一曲《遊園驚夢》,不一樣的是錢夫人再也開不了口,唱不出來令錢鵬志享受萬分的崑曲了,不一樣的是親妹妹月月紅搶走了本屬於她的鄭彥青,應證了桂枝香的感慨:是親妹子才專揀自己的姐姐往腳下踹呢!不一樣的是台灣的絲綢哪裏及得上大陸貨那麼細緻,那麼柔熟。其實在她們心裏,比不上大陸的東西豈止是絲綢呢?身在台北,心在大陸的他們真的算不上“台北人”。我想用“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它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這句話來形容那個年代裏很多個“台北人”再貼切不過了。

白先勇在《台北人》中大量採用了第三人稱轉述的形式促進小説情節的發展,《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裏,作者從“我”的角度講述了舅媽家的故事,在“我”一次次的去舅媽家中,見證了王雄與麗兒從親密無間的夥伴到逐漸分開,記錄了王雄從認真細心地園丁到殘忍兇手的轉變,最後也是“我”看到麗兒和一羣女伴在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從中穿來穿去。《思舊賦》中,通過羅伯孃和順恩嫂兩個人的講述,我們知道了李長官一家的興衰榮辱故事,就像魯迅先生在小説《藥》中採用雙線結構一樣,白先勇先生在此也用了明線、暗線兩條線索推進了故事的發展,讓我們在聆聽羅伯孃和順恩嫂的談話中知道李家小姐拋棄親人和一個有妻子的人私奔了,桂喜和小王在夫人“初七”還沒做完時就偷走夫人一箱玉器逃跑了,少爺也變成只會流口水的傻子,曾經風光一時的李家再也站不起來了。用第三人稱講述故事,從別人的角度看事態的發展變化是《台北人》的一個寫作特點,想象大家一起坐在茶樓裏,慢悠悠的品着茶,一個人用緩緩的語調講述着一個動亂年代裏遙遠的故事,傾聽者的心境情感隨着講述者語調的變化,情節的發展而上下波動,或激動萬分,或低吟沉思,惋惜故事中人物的命運,感歎戰爭帶來的悲

傷,採用這樣的寫法畫面感很強。

附:

《台北人》的十四篇小説題目

《永遠的尹雪豔》《一把青》《歲除》《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思舊賦》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梁父吟》《孤戀花》《花橋榮記》《秋思》 《滿天裏亮晶晶的星星》《遊園驚夢》《冬夜》《國葬》

第四篇:台北人(台北人的精神家園)

“台北人”的精神家園

《台北人》中那些或華美豔麗、或樸素憨厚的形形色色的台北人是那個時代留給白先勇先生最好的禮物,白先勇先生則是那個時代裏“台北人”最真誠的赤子。他用細膩的筆觸、柔軟的心靈、人道主義關護和宗教式的關切體悟着那個時代裏大小人物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人情的確自有冷暖,而當愛恨遇到飽含温情的無奈,生命也最終選擇流向廣闊恬靜的河流,沖淡出一種無苦無怨,無愛無歡的況味。留下的盡是經歷世事後的人情練達;人世跌宕後生命的平和與柔軟。 上海百樂門裏那個被“五陵年少”簇擁着的伊雪豔,擁有着冷豔的外表,使得身邊所有的花花男子盡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那是個擁有眾星捧月般的厚愛,而能儀容舉止不失親和和優雅的女子。即使是風塵,也能把女人練達優雅的一面演繹到讓人心生敬意和憐愛。白先勇先生賦予她美麗和迷人的地方是“數不清,也講不盡”的。那如三月微風般的步調走得進“風月,”撐得起官場。而她身處的那個時代呢?浩浩蕩蕩。此刻她又顯得如此渺小,不經風霜。他們在時代風雲的席捲中是無力的,軟弱的,甚至無力去選擇自己生命的軌跡。上海昔日的繁華和榮耀敗落了,而台北的雨季此時更是綿長而淒涼。年華易老,這一切對於一個如花如玉的女子看來是一件多麼艱苦而難熬的事情。然而當你在落日的傍晚,驟雨初霽的晴空下,看到台北新公館門前悠然踱步的伊雪豔,你會立刻感覺到白先生賦予的一個女人的美和優雅已經融進了她的骨子裏、血液裏,也融進了這個滄桑鉅變的世界。有她的地方,就能給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多一點點温柔和優雅,讓人頓生一種“末世不見荒涼,歲盡依舊不衰”悽美之感。與之華美,她多一份真實和質樸;與之浮世,她地氣重生,更暖人心。於是,敗落的與之相處的高官們笑了,打心眼兒裏喜歡她;與之走過繁華,走過荒涼的舊友笑了,她們相互攙扶,

人情更暖。

此刻,我明白了“永遠的伊雪豔”的真正含義白先勇先生想要留給那個世界一個最知性、最温情的女子。人世鉅變也好,改朝換代也罷,所有的無常當中,她是那個唯一不變的伊雪豔。在昔日的荒園裏,她是那個永遠不荒的“明星,”容光璀璨,但不刺眼。

“青春欉誰人愛,變成落葉相思栽。” 《孤戀花》的韻味太苦,澀味直逼人心,又讓你深感歷史沉浮之命運痛楚而又能表現出通達的不露聲色。台北金華街的人行道上少不了來來往往的風塵女子。獵奇好豔的男人們個個心懷鬼胎,欲獵盡其豔,有表現出不屑一顧、嗤之以鼻。娟娟是那個時代中少女的悲劇的化生,同樣是個體生命無法抵抗的外力,娟娟彷彿是打小就泡在這滿是苦味的潭水中的。她想努力掙扎,後來又慢慢地選擇放棄掙扎,逆來順受。服從成了她唯一應對這個世界的方法。肉體和靈魂的折磨對她的摧殘不停地走向極致,而此刻的她依舊是笑着的,冷笑着,輕輕一觸碰或一撫慰,便能使她呵出淚來。讓人憐憫和心疼。男人們獸性的一面令她們聞之喪膽,可又必須去面對,只是因為她是這個世界的弱者,她只能用一種最卑微的姿態活着。她遲遲沒有輕生,受盡凌辱卻選擇繼續活着,我覺得最悽美的解釋是:已經看淡生死和人世,她破釜沉舟,將自己束成一團,時刻準備付之一炬,唯一念想的是,她想看看命運到底還能有多慘。回味起來,這彷彿成了一種悲劇英雄式的守望。與命運一決高下。

在慢三慢四温柔的樂聲中,在紅綠紛呈的燈光下,金兆麗度過了她舞娘生涯的最後一夜,她將走出那充滿放浪醜惡和心酸屈辱的舞池。金大班在舞池的最後一次旋轉,我們體味到了另外一種人生,屬於"金大班"們的人生。她"在風月場

中打了二十年的滾",從上海的"百樂門"到台北的"夜巴黎",她經歷過大紅大紫,也經歷過無數沉淪。金兆麗最初真誠的愛情給了那位叫月如的大學生,這是她最純潔的情感經歷。為此,她搶天呼地,痛不欲生,然而卻失敗了。她失去了月如,也失去了他們的愛情結晶,那個已經成型的男胎。由此,她看透"賣腰的"永遠與愛無緣的殘酷事實,構成她一生中最沉重的打擊。接下來的二十年,金兆麗陷入了墮落的泥沼。為了那似乎遙不可及的真情,她"多走了二十年的遠路"。然而,事實的殘酷叫她不得不失去熱望,世上甚至沒有什麼能夠打動她的心了,包括對她痴心一篇的秦雄。她沒有功夫談戀愛,"連真正的男人都可以不要了"。秦雄的愛,給她帶來的只是惆悵與感慨,她再也沒有勇氣迎合與付出了。與秦雄擁有過的温存纏綿,輕易且無奈地輸給陳發榮的家財。當她最後在舞池中温柔地貼着那陌生男人的臉時,就好比貼着過去、夢幻,藉此得到一絲安慰。由此她的精神生活在曲終人散後就此死亡。我們在那個是非難定的滾滾紅塵中看到一個生命演繹着與真情的抗爭。

桂林東門外花橋頭相思成災的書生;《一把青》裏的朱青,多年後,已由素樸羞澀的少女變得美豔妖嬈,卻還是喜歡空軍的小夥子,在靈魂深處,她還是和當年那個愛他卻死於抗戰的空軍飛行員郭軫生 活在一起;《歲除》中,賴名升喝着金門的高粱,唸叨的是台兒莊的榮光,時間和空間都錯位了;《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裏,王雄對乖戾任性的麗兒一往情深, 念念不忘中,麗兒是家鄉小妹仔的倒影; 《花橋榮記》裏的盧先生一直懷戀的是留在大陸的戀人;《國葬》裏將軍已逝,老副官秦義方看到的是一身玄色袈裟的舊日同袍,説的是不堪回首的慘敗往事;《梁父吟》裏是一個已神衰氣虧的老人,追憶辛亥年間少年意氣的風雲;《台北人》整篇就是一個《思舊賦》,不像身在台北,倒像金陵的一場舊夢,

倒映在悠悠秦淮河水中,夕陽斜處,粼粼閃耀流淌六朝的金粉。只是事已換,物已移,人已非,留下的只有衰草舊院,天色沉沉。;她/他們都是時代更迭下的大小人物,美人遲暮,英雄末路。她們別無選擇,隨遇而安,心中存一份對幸福的堅守和追求,無奈命運弄人,人世無常又豈是你我笑談就能定奪。

生命終結之前,她們把命運的苦難演繹出悲劇成悲、演繹成美。此刻彷彿生命的走向終結是一種最好的解脱。因為,她們的苦海無邊,無岸可泊,無路可會。

白先勇先生的作品讓人心酸的地方就在於此,最脆弱的個體生命,在最無助的時候,笑給你看。她們苦笑着,笑的還很美。繁華與荒涼並行,人世悲苦走向極致,然後無聲無息的沉默下來,彷彿告訴你一切都是沒有盡頭的。她們都安靜地消融進地平線,重新迴歸生活。白先生毫不避諱苦難,有悲天憫人地去發掘人物的閃光點。多一份宗教式的悲憫。

正是這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看得見的、聽得見、覺得出的人,幾乎構成了一部“民國史”( 【白先勇筆下的女人】,於梨華 )這些事物都不是白先勇先生直接告訴我們的,而是讀者自己去體會的,這是那個時代的荒園,以及荒園裏消隕、但不敗的花。

第五篇:台北人簡析

《台北人》開題報告

一、選題名稱:

不同階層在戰爭背景下因喪失而體現的社會問題

二、選題意義:

民國是一箇中國近代史上動盪不安的時期,而時代背景下的人是無力的,唯有在時代的洪流中求得自保。所珍視的東西離自己而遠去,內心逐漸被絕望所佔據,只有緊緊地抱住頭,恐懼着。於是,人的良知和同情心也在不知不覺中所淡漠。秦癲子,李半城,盧先生,榮掌櫃(《花橋榮記》),甚至是樸公(《梁父吟》),同為失意者,他們都失去了曾經自己所追求的、自己所擁有的珍視之物(人)。在這樣的環境下,道德、人性才能夠真正顯現出來,暴露出其本質。

不得不説,秦癩子是一個十分難以評價的人物。曾經有三妻四妾的他好歹也是一任知縣,但是在戰亂之後,勉勉強強才找到的公職也因為他的貪色而無以為繼“他原在市政府做得好好的,跑去調戲人家女職員,給開除了,就這樣瘋了起來,我看八成是花痴!”最終,在洪水中死於非命,“從溝底把秦癩子鈎了起來,他裹得一身的污泥,硬邦邦的,像個四腳朝天的大烏龜,誰也不知道他是什麼時候掉到溝裏去的”。雖然這個人物讓筆者着實感到一絲不快,但是這些和他的現實落差、最終命運放在天平上比較,不得不説,難以衡量。但是,面對失去,他選擇了放任,也必然會因為自己的放任而最終失去更多。 説到失去的落差感,沒有人會比李半城更加理解其中的深意了。戰亂之前,“從前在柳州做大木材生意,人都叫他‘李半城’,説是城裏的房子,他佔了一半”,榮華富貴,然而戰亂之後,半城的地契成了一堆廢紙,當年的富甲一方到了連飯都吃不起的地步,妻離子散,孤苦伶仃。直到一個早上,“就在我們巷子口那個小公園裏一棵大枯樹上,老頭子吊在上頭,一雙破棉鞋落在地上,一頂黑氈帽滾跌在旁邊”。面對失去,他所展現的,是無力。

上述二人屬於社會中的下層羣體。然而他們與一般的下層羣體又不同。由於當時的時代背景,他們曾經可能擁有過的財富、權利喪失一空,窮困潦倒。對於當時的社會狀況給他們造成的影響,他們過去的經歷反而會給他們帶來落差感從而影響他們對於自身現實狀況的判斷,使他們更加難以面對現實。於是,就有了秦癩子的妄想成瘋、李半城的無奈自殺。

盧先生在逃難到台灣之前,是廣西桂林大户人家的公子,衣食無憂;在逃難到台灣後,經歷與青梅竹馬的訂婚妻子分別的他本身已是舉步維艱,當了老師加上自己養雞才有了餬口的能力;然而,當他拿出自己積攢十四年的存款希望把自己的妻子偷渡入台灣時,拿了錢答應一定辦成的表哥卻——“他表哥把他的錢吞掉了,他託人去問,他表哥竟説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至此,盧先生最後一點的理智和道德被憤怒、絕望徹底沖垮,先是和洗衣女阿春的混亂關係,在揭發和別人偷情的阿春之後在扭打中受了重傷,“三腳兩跳她便騎到了盧先生身上,連撕帶扯,一口過去,把盧先生的耳朵咬掉了大半個”,

對學生的泄怒使他失去了工作,憤怒使他更加趨向死亡。於是,在一個早上,他永遠的沉睡了。面對失去,他所選擇的是與之抗爭,但很不幸的,他被徹底的打垮了。

較之所有這些角色,黃掌櫃(“黃天榮的米粉,桂林城裏,誰人不知”)的生活已經算是非常不錯的了。從小出生在一個相對富足的家庭,嫁給了一個軍官,享受了一段相當安閒的生活;戰亂中,隻身一人逃到台灣,開了一間小飯店。雖説已經大不如前了,但是作為一個女人,在沒有一個家庭保護的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能夠自力更生,這本身就是一種值得慶幸的好運氣。事實上,她不僅自給自足,還有能力幫助別人渡過難關,比方説自己的侄女秀華。面對生活,她努力抗爭,在那個不易的時代不易地活着。

上述的兩人屬於社會中的中產階級。雖説是中產階級,但是他們的生活、境遇、結局卻完全不同。他們往往都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勉強用自己的辛苦換回報酬,堅持着在戰亂之中餬口度日。但是作為圖科可以領會的他們之間最大的差別是他們的精神狀態。正如盧先生,他的心境從一開始對於訂婚妻子的堅定到後來14年積蓄被親人騙走,再到遇見阿春前後的事件,從平緩走向低谷在走向更低谷。從老闆娘的一些用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老闆娘在經歷了諸多生死離別之後從最初的自誇桂林到文章最後去取盧先生的照片這兩個細微變化,她對於生活的那份憧憬在一點點地被打碎,逐漸走向不得不面對現實的道路。

樸公可以算得上是那個時代處於社會上層的人物,然而即使是這樣,他也有他的失落。一個七旬的老者,在那個年代可以説是罕見了,他的時日已無多,更何況他的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了。但是,作為一個退居二線的國民黨高層,作為一個已經賦閒在家的暮年老人,我們可以看出許多蛛絲馬跡:首先是他的“副官”,或許在軍隊外時機已經沒有必要在意昔日軍階相稱了吧;其次,樸公家的那幾幅書卷也相當有意思:

下聯書明瞭日期:民國十五年北伐誓師前夕。聯語錄的是國父遺囑: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須努力

最後便是他口若懸河的武昌起義。一個連一盤棋都沒有體力下完的老人,談起往事卻是如此生龍活虎,不得不説這其間有一些特殊的含義。這些細節聯繫上他的過去身份,我發現了他的“所失”——政治理想的實現可能。的確,國共一仗把國軍打上了台灣島,“收復”大陸已經不再可能,但是作為一個尚未破裂的夢,這些軍人堅定地相信着,自己還會回去,但在酒醒夢碎之時,也不相信着。

三個階層,三種命運。在戰火紛飛的時代,人人都只能儘自己所能去保護自己所珍視的東西,而無力的人,便只有沉浸在回憶和幻想的虛無中,雖然有時他們有積極進取的選項,但是他們甘願為幻想而放棄。然而無論你再怎麼無助,都沒有任何人會真正給與關懷。他人所想的,只是儘可能地不擇手段地活着。可是我們沒有權利去指責他們。人吃人的年代 ,連應當負起責任的社會上層都顯得那麼無力和不作為,連社會本身都有無法面對,連政府的力量都顯得那麼渺小,作為一個深陷弱肉強食法則的社會人如果不把自己變成掠食的狼,就會變成他人的羊羔。

三、輔助與參考

《台北人》——《歲除》 《梁父吟》 《花橋榮記》

《(一篇好範文帶來更多輕鬆)論白先勇<台北人>的感傷主義情懷及其藝術表現手法》

以下更多相關範文也很不錯:

《台北人》書評

淺析《台北人》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淺析《台北人》中的悲劇藝術

淺析《台北人》中的三個對立面

葛朗台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