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3W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多篇

《目送》是龍應台再度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那麼關於龍應台《目送》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龍應台《目送》讀後感範文5篇_讀《目送》有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範文(一)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願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覆覆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後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於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龍應台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湧出筆端,躍然紙上。只是讓人不禁為之唏噓的是,父母老後的情形。我甚至覺得在美麗文字的背後,龍應台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時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這個社會是需要關懷老年人的。雖都説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徵,而老,那是英雄遲暮,美人易老時。那是一個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時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時刻。那時,多少預示了人生的悲愴。或者,説的白一點,人,要有個好死!

我非常喜歡《不相信》中所寫的,假如我籠統的隱晦的表達的話,那就是理想主義墮落為現實主義,而轉向實用主義的過程。是理想沿着這一路線演變而歸於世俗的過程。龍應台在文末引用了李叔同的話。我想他是尊重這位弘一大師的。我猜測,她應該非常佩服佛家的圓寂。因為這是將死亡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從容面對。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似乎應對那些主動捨棄生命者抱有尊敬之情。正像蘇格拉底所説,“踏上死亡之途”與“繼續存活”,“孰優孰劣”,“只有神明知道”。

當我們對生老病死充滿疑惑時,李叔同在臨終前“悲欣交集”四字絕筆及偈語或許告訴了我們他的人生體驗。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範文(二)

你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小時候,你牽着他稚嫩的小手,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羣來到維多利亞國小。他用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而你,用深沉的眼眸,注視着他。鈴聲一響,人影錯雜,奔向不同的方向,他放開了你的手,在喧譁的穿梭紛亂的人羣裏,揹着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隨着奔流的人羣走向遠方。但他不斷地回頭,穿過一條無邊無際的時間長河,他的視線和你凝望的眼神隔空交會。

揹着書包的瘦小身影在你的凝望裏消失在門裏。

十多年後,你送十六歲的他到機場,告別時的擁抱,在十幾年時光的沉澱下顯得生澀。

你才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你的深情他已不再熟悉,你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寸往前挪,慢慢地,漸漸地,他的背影消失在你的視線裏。

你一直在等待,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二十一歲的他和你已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即使同路,即使同車,你們之間也只剩下隻言片語。一個高高瘦瘦的背影,內心的世界卻和你一樣波濤深邃,但是,你進不去,你失去了他青春的鑰匙,被拒之門外。

你在凝望,等待他回眸一望,等着他發現你守望的背影,直至淚水朦朧你的雙眼。

你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用追。

你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你的落寞,你的孤寂,你所受的沉默,彷彿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你讀完博士學業回到大學教書的那一天,他用他那輛廉價的小貨車長途送你,但卻把車停在小巷裏,卸下行李後,爬回車裏,準備回去,啟動引擎時搖下車窗對你説:“女兒,爸爸覺得對不起你,這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你望着他離去的車子留下的一團黑煙,黑煙散了,車子遠了,只剩下你和你身邊落寞的皮箱。

十多年後,你推着他的輪椅散步,他已年邁,而你也不再年輕。這曾是小時候的你幻想了多少次的畫面,能和父親和諧地走在草坪上,幸福快樂又肆無忌憚地笑着。而現在你的時間再也不允許你擁抱着他聊天南地北的事,説尋常巷陌那些雞零狗碎的瑣事,你只能望着那個輪椅的背影,一點點,一點點向前,然後沒入門內。

沒有時間傷春悲秋,你轉身,然後繼續奔赴那茫茫的下一站。

不久後,火葬場的爐門前,一個又巨大又沉重的棺木,緩緩地往前移,雨絲被風斜吹着,飄入長廊,濕了你前額的頭髮,你撩開發絲,深深地,深深地凝望着,彷彿要把他所有的一切都裝入腦子,望着大火裏逐漸消失的身影,你才發現這已是最後一次。

你與他的最後一次目送,他已不能回頭,只剩下你孤獨的凝望。

你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用追。

世界以這種方式温柔地前行,而你,在一個個站牌處停留,佇立,目送。不能説,世界是殘忍的,人生哪有什麼恆長的廝守?你目送着父母子女的離開,目送着逐漸消失在光亮裏的身影,他們用背影告訴你:不用追。

其實,你又何嘗不是在目送你自己?生命是一場漫長的旅途,長到無法衡量。你目送着從前的那個青澀的孩子慢慢地遠離你,一點點,一點點走進柔和淺淡的光裏。你凝望着眼前的那個自己,跌跌撞撞地走向遙遠的未來,未來是一片漆黑還是無限光亮,你無從得知。親愛的你,站在生命的中點,目送着從前的,新的自己漸行漸遠。時間一點點蒼老,背影-----清晰,模糊,變淡變淺,終究還是不見了。目送着一個個和你有交集的人在稍作停留後又遠去,卻毋庸置疑的帶給你温暖與美好,他們用背影告訴你:不用追。站在旅途的中點站,你向左看,向右看,不斷地目送着形形色色的人離開,也目送着自己越走越遠。

向左看,向右看,目送在時間裏,沉澱後只剩下記憶。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範文(三)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喜歡龍應台了。透過一本本凝聚着她在生命中不同時刻不同心態的書,一點一滴地觸碰到,她豐富細膩的。

《野火集》中的她,是那樣桀驁而犀利,用鋒茫畢露的文字,呼籲國人為保護環境而努力,為社會腐敗而憤怒。

《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她,是那樣慈愛而温柔,用一個母親的赤誠愛意,温暖孩子成長過程的每一步,給安德烈和飛利浦一個沒有遺憾的童年。

《親愛的安德烈》中的她,是那樣小心翼翼,在安德烈步入青春叛逆期時,用理性的頭腦,謹慎的文字傳達自己的關切,為他分擔成長的煩惱。

而今的龍應台,在《目送》中,有了更加豐富多變的。

這是一本記錄她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温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採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悽楚和傷痛。

翻開這一本《目送》,竟然能讓我從頭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覺——彷彿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輕輕擠一擠,眼淚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圍世界的植物、動物、風景……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絃的那種.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柔軟的時刻。當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她的憂傷卻與日俱增。昔日為了孩子,她辭去文化局長的官職,拋開博士高官的美麗光環,毅然離開,重歸學者作家的生活,僅僅是因為她突然之間的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她是這樣優秀清醒的女人,明確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着怎樣的責任,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所有的精彩,在繁華落盡時,也許留下的不過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一份遺憾。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象她這樣清楚地獲知生命的本象。

在面對孩子時,優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親一樣,困惑而挫敗。不同的是,她聰明和懂得控制的頭腦,使得她在面對孩子的獨立和疏遠時,懂得用壓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們做為一個獨立的人所理應擁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驕傲和鋭氣,在洶湧的母愛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選擇讓步。《母親節》,原本以為會是一個温暖感人的故事,沒想到透過安德烈寄來的一封電郵,讓人在一篇既凸顯了母親的瑣碎,又記錄了母親的無奈的幽默小文中,讀到她心底深處那份無從説起的寂寞。

在面對的父母時,仿若在呵護柔弱的嬰兒,那般的温柔耐心,細細私語。她知道“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卻再也找不到歸程的旅人”,她知道“媽媽想要一個家,不是一個空間,而是一段時光。在那個時光的籠罩裏,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裏正傳來煎魚的滋滋香氣,丈夫從身後捂着她的雙眼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限時快遞拿印章來’……”她年邁衰老甚至開始神志不清的媽媽想要的,只是那樣平淡而幸福的時光,在那段時光裏,凝聚着她一生豐盛的記憶,她的愛情,她的家人,她全部的留戀……

她也在書中寫戰爭的殘酷,貧窮的無奈,寫自己在一日日的生活中,漸漸黯淡下來的激情和慢慢平和的心境,曾經相信和不相信的東西,在陌生的小巷見到的年幼的童工,父親離世後巨大的傷痛,一點一滴細微的觸動……

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着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

她的文字,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從她的文字中,總能讀到一個矛盾的雙面的她,時而鋒利,時而温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

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範文(四)

父女母子之間的緣分,是將你和他手上繫了一根線,他的漸行漸遠不能拉動你,卻有了一絲痛楚,是牽掛,是回憶,是生的意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得,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一個人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記憶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時候:總會看見奶奶一臉不捨的神情,雙手急促纏着圍裙,那時的我總以為:

又不是不會回來,擔心什麼。便一臉不耐煩走開了。卻不曾想這卻是最後一次見面。奶奶因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傷心當生命裏最關心的人走了,我們才知道我們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再也找不回來了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遺憾都只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與釋懷與生命的和解。

小時候,每當遇到兩難時候。我們總是喜歡問爸爸媽媽:你説我選哪一個好?我們總是喜歡把問題丟給父母,當我們長大了,父母老了。我們必須學會一個人面對,然後去解決。

昨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裏,讓他們的眼睛多落點在我們的臉龐上,而不是含淚看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給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與支持,讓他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人過。有些關,只能一人過。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範文(五)

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窗外的雨已經停了。這讓我不得不想起,在書裏,那位母親輕聲的呼喚——雨兒。我不停地在問自己,誰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誰。隔着一條馬路,當我回頭的時候,是誰在那裏,是誰在哪裏輕聲呼喚我。

人們常常説,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嗎?如果又的話,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誰目送,來世我又會目送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嗎?許多年過去,當我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是否會在拐角處回過頭來,然後笑着對母親説——媽;或者,我是否也會在母親悲傷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處?

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常常躺在母親的懷裏,聽母親將她那童年的故事,母親的淚光是啟蒙我的明珠。如今,我們兩人之間卻常常隔着一扇門,我在門裏頭,她在門外。我卻沒有勇氣打開門……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責任。年少時,母親目送孩子離去,年老時,孩子目送母親離去。那又是什麼呢?目送着,背影消失裏,只剩下哀傷和寂寞嗎?不,不會的,我相信不會永遠都是目送的。我想,我會打開那扇門的,我依舊可以像兒時那樣,像兒時那樣依偎母親懷裏,儘管母親不再將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裏,我看見了自己,在歎息作者的哀傷之餘,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麼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後,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後,我目送着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