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改革開放史和中國工運史專題黨課講稿

欄目: 領導講話稿 / 發佈於: / 人氣:2.59W

同志們:

改革開放史和中國工運史專題黨課講稿

我們知道,改革開放是我們黨歷經千難成就的一番偉業。在此期間我們涉過無數險灘、啃下無數硬骨頭,這其中無不閃現着“敢想、敢做、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創新精神和特殊時代意義。下面我對黨的改革開放史和中國工運史進行再探討、再研究、再闡釋。那麼,接下來我將圍繞三個方面來講授我們黨領導下的改革開放史和中國工運史。如有不當之處,希望同志們批評指正。

一、改革開放的業績與成就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依舊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當時,農村人口占國家總人口的比重高達83%,並且這些人口可以説是屬於絕對貧困人口。再加上社會主義經歷了艱難的曲折探索階段,中國當時的社會經濟情勢不容樂觀。正是在這樣一種極端困難的狀況下,中國領導和人民開始冷靜地反思國家的命運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發展模式應運而生。由此,中國走上了一條不同於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開放之路。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風雨兼程,砥礪前行。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在此前提下,依據國情新變化不斷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進行調整與完善,持續推進改革開放縱深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憑藉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變了世界對我國古老的看法和態度。

——經濟質量顯著提升。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我國經濟以創新、創造、創業聯動模式,實現了再升級。在技術創新引擎推動下,已經擁有更多自主知識產權,併成為全球互聯網應用業態的領先國家。創新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我國經歷了從“觸電”“觸網”到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變化。

——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在改革開放後的四十多年砥礪奮進中,我們黨充分調動全國各族人民幹事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決了億萬人民羣眾的温飽問題。可以説,國民生活水平由貧窮到温飽再到整體小康,實現了質的飛躍。

——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如今,社會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是轉變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表明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已改變社會矛盾的層次,基礎性社會矛盾得以破解。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此後,我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行動計劃,統籌謀劃、加強組織,優化科技事業發展總體佈局,不斷打造出具有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發達國家現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學、計算機、通信、製造業等方面,已經領先於世界先進水平。通過成功研製航母、無人機、隱形戰機等,我國已在世界上成為不可忽視的科技大國。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改革開放助力推動思想文化的開放,中國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得到極大繁榮和發展。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人民精神層面和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充實,社會思想文化包容性與日俱增,國家文化軟實力得以極大提升。中國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傳遞出好聲音,綻放出華麗色彩。

——民生改革闊步前進。國家進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義務教育。不斷加大醫療投入,實施新醫療政策。大力開展新農村建設,施行精準扶貧,徹底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四十多年來的民生改革,實現了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同志們,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説,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髮展,躋身世界發展圈層。不得不説,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找到的適合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道路選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的偉大歷史性創造。同時,改革開放也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實踐一再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是黨和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開放成功的原因分析

四十多年以來,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多項經濟指標躍居世界第一。總體上來説,中國已從一個農業國轉型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大國,也基本完成了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這些成績的取得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紮紮實實的基礎之上。下面,我就改革開放的成功,主要講四點原因。

(一)發展道路的正確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適合我國國情的獨特發展道路,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又同時兼備中國特色。其一,在社會主義方向的指引下,中國走共同富裕的發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強起來,但最終的奮鬥目標依舊是實現共同富裕。由此,國家在扶貧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關政策,採取實施很多舉措。旨在通過精準脱貧措施,把中國建成一個沒有絕對貧困人口的國家。四十多年來,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績。新增就業崗位和受教育機會、改善社會保障、縮小城鄉差距等,都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利好結果。其二,中國的發展道路顯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國有企業發展、政府管理經濟活動等方面,國家一方面以人民為中心,另一方面堅持一定程度的調控力。同樣是採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於外國的是,中國從自身歷史、文化、傳統出發,並未照抄照搬三權分立,而是打造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三位一體民主政治模式。在經濟領域,中國始終堅持宏觀調控,卻也給與市場經濟極大寬鬆發展空間。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又能夠發揮市場獨特的魅力。另外,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源遠流長,流傳下來的治國學説在當前德治與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陣中起到了協調平衡的功效,對秩序與規則之間的關係、社會網絡與發展之間的關係等具有相當大的影響。這使得中國製度約束和道德規範呈現出地域特色、國家特徵。

(二)市場改革取向的堅持。在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決於中國對市場改革取向的堅持。這是全世界範圍內有目共睹的見證和決策。從1978年開始,中國就堅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條以市場為主導的改革路線。起初,中國積極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努力搞活商品經濟。隨之,在意識到市場經濟的重要性後,逐步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與制度。當然,中國並未徹底將計劃體制與制度的東西全盤否定。政府一方面推進市場經濟,另一方面也極力促使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新舊兩種經濟體制和制度共存,進一步發揮融合經濟模式的相互補充作用。如此,通過推行漸進式改革,既推進了改革,又得以在動態過程中使計劃與市場達到一種比較均衡的狀態,從而有力地維護了經濟社會穩定秩序。當前,中國市場取向改革不斷進行深化,形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發展格局。隨着中國總體的經濟自由度逐步提高,國家的經濟改革事業同步向好。而且,國人對市場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經沒有異議了。

(三)經濟重心工作的發展。改革開放的重要決策就是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從階級鬥爭轉到經濟發展工作上來,實現了國家工作重點的特大轉移。這明確了不論是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還是中國的各級政府,都要狠抓經濟發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從和服務於這一重心工作。面對全國上下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中國積極研判海外投資形勢,主動尋找投資機會。通過引入大量外資,中國當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業機會不計其數。尤其是沿海地區城市,當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相應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費水平和檔次。當中國各地掀起爭相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熱潮之後,各個區域的經濟增長都極為明顯,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廣大城郊地區,基礎設施也很快建設起來。隨後,中國的製造業在城市和農村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

(四)全球開放化進程的融入。在中國改革開放期間,全球的交融程度與日俱增。我國就此不斷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友好交往,積極融入全球開放化的進程之中。第一融入階段,引進外國直接投資。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國積極引進外來投資,加強中國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項目。其中,依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條件,中國沿海的廣東、福建、上海等地發展最快。伴隨着工業開發區的大量建立,許多村莊很快就轉變為全球的製造基地。較為顯著的例子是,東莞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國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資達到高峯,基本確定了“世界工廠”的地位。第二融入階段,對接世界貿易規則與產業鏈。從2001年加入WTO開始,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中國完成了世界貿易圈層的接納和就位過程。中國通過將自身貿易規則與世貿規則相接洽和融通,贏得了西方發達國家貿易規則的接納。這對於中國更好地融入全球貿易圈是極為有利的。同時,中國同世界在價值鏈上實現了對接,成為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讓世界貿易越來越離不開中國。在全球貿易圈中,中國製造業的真實價值得到了驗證和體現。製造業的增加值超過了美國,GDP總量也同時超過了日本。中國終而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大國。第三融入階段,藉助“一帶一路”戰略主動開放。從2013年開始,中國憑藉資金、實用技術和專業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與世界其他國家共建“一帶一路”戰略體系和機制,促進全球在基礎設施、貿易投資、金融財經、人文社會等方面的互聯互通,實現相互支持與相互促進的聯動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的開放、創新、包容發展,加強文明對話,最終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進程開局良好,效果不錯。

三、改革開放的未來思考

世界的發展形勢是跌宕起伏的。中國的改革開放下一步如何發展?”當然,中國的改革只能繼續深化,開放的大門也絕對不能關閉,而應越開越大。

第一,中國要向國人、世界表明改革開放的堅定意志決心。中國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諾諾、受人擺佈的“東亞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發展中大國。我們有理由自豪和驕傲,但也更要有相應的底氣和行動。中國要進一步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不斷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主動增加並擴大進口渠道與途徑。中國要以實際行動打開全新升級的對外開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動經濟全球化並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第二,中國要通過新一輪擴大開放來為全球經濟化樹立“中國榜樣”。面臨世界保護主義“逆流”衝擊和封鎖,全球經濟化和自由貿易亟需國際社會共同堅守。對此,中國要採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創造更加開放的條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在實施擴大開放重大舉措時,要秉持“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儘快落實。須知,擴大開放的舉措都由中國自主決定,絕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響。那麼,中國務必要儘快使開放政策“落地開花”,為世界各國升級開放“打樣兒”。

第三,中國要勇於打破國際固守保護主義和精緻利己主義的“零和思維”戰略桎梏。中國基於自身發展需要,自主作出這樣的戰略抉擇:“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不單單是中國針對自我發展的聲音,更是對全球經濟化的威脅元素髮出的吶喊和警告。針對某些將一國利益凌駕於世界利益之上的競爭對手,乃至敵人或破壞者,中國要敢於發聲,呼籲世界他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對話,增進相互瞭解,實現文明交流互鑑,千方百計地杜絕對抗與損害。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中國要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堅持開放融通、互利共贏,造福各國人民。

同志們,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總目標,就是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對我國的改革開放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需要我們國人為人類社會和平與發展重大課題提供“中國方案”; 需要我們國人把握和平合作,變革創新的時代潮流; 需要我們國人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同志們,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説過,我們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在新時期新時代,我們要推動對外開放再擴大、深化改革再出發。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影響力日益上升的新興國家,需要打開國門進入世界。同樣,龐大的世界市場也需要中國的加入與經營。我們要向世界宣示新時代中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意志和重大舉措。

同志們,新時代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號角已經吹響,與世界交融發展的新畫卷已經展開。作為公路養護公職人員,我們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改革開放的發展永不止步,我們需要立足公路養護工作職崗位,認真履職、敢於當擔,做好本職工作,推動公路養護工作高質量發展,共同譜寫公路管養新篇章。

這節黨課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