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有關捨生取義的議論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7W

有關捨生取義的議論文

篇一:捨生取義,從我做起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一文中説:“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這是影響中國人幾千年的至理名言。孟子這裏所講的捨生取義,就是為了正義的事業不惜犧牲生命。

在中國古代的文作品中,有許多關於捨生取義的故事。如《三國演義》中的吉平,他忠於漢室,不滿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欲與國舅董承等人共謀諸曹。送藥下毒的計劃沒有成功,曹操讓他招出指使之人。吉平血流滿階,痛罵曹賊,撞階而死。在羅貫中筆下,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

在近代,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

中國科學界元勛,“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為了祖國的國防事業,毅然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帶着“相當於五個山地師”的智慧,回到中國。如果她留在美國,他必然有豐厚的物質條件,然而如果他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今日的`錢學森,可能只是千萬留洋學子中普通乃至平庸的一員。

再來看外國的例子。

美國獨立戰爭時有一位叫做黑爾內森,在英軍的酷刑之下寧死不屈,最終被殘忍地絞死。他説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這一生唯一一件遺憾的事就是隻有一條生命獻給祖國。”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古今中外因捨身取義而青史留名的不乏其人。從個人角度來看,他們失去的東西是彌足珍貴的,但他們獲得的東西,卻不是用金錢可以買來的。

我們生活在與他們完全不同的時代裏,我們不會像古人那樣去“盡忠”,也不會像烈士在腥風血雨中獻身。那麼,“捨生取義”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説又是何意呢?

在今天的和平環境中,我們雖不致犧牲生命,但“捨生取義”並非離我們。

他們身上那種永遠不向惡勢力低頭,為中國發展奉獻自己一生的精神,是我們前進道路上永不泯滅的光芒!

篇二:捨生取義的議論文

千年前,一位文人寫下了一篇關於“生”與“義”的文章,千年來,這篇文章被人們傳唱,膾炙人口,於是便有了捨生取義,於是便有了無數的人們為了正義而獻出了生命。

當我看到捨生取義,我想到了文天祥,想到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決心;想到了林則徐被貶新疆,仍抱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信念;想到了譚嗣同面對死亡,發出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吶喊;也想到了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志向。

展望古今,歷史長河上並不缺少捨生取義的人:文天祥、譚嗣同、劉胡蘭、秋瑾……仔細想一想,為正義而獻身於革命中的人還真不少,尤其是28歲就英勇就義的夏明翰那一句“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的誓言。是啊!為了正義,奮不顧身的人是千千萬萬的,正如同飛蛾追逐火光,追逐炙熱,絲毫不怕這火是不是會無情的焚燒着他們那柔弱的身軀!

可是,值得一提的是:取義不一定捨生,魚與熊掌可兼得?雖然會失去些利益,可生命是革命的本錢,有了生命,還會有什麼實現不了呢?

於是,我想起這樣的一個人: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為了讓他所在的朝代有自己的史書,他選擇了苟活,花了15年的時間,完成了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他,就是司馬遷!

為了一個並無交好的李陵觸怒龍顏,的確沒有人能夠理解,甚至有的人心中會這樣想:“一個傻瓜,為了一個不相識的人惱怒了皇上,必要嗎?”可是,我卻認為司馬遷是對的,他與李陵之間雖無有意,但他站出來為李陵辯解卻是大義!是因為他的職業是記錄歷史而歷史必須是真實的!於是,他站出來為李陵辯解,皇上大怒,下令將他貶入大牢,聽候發落。此時,他仍不後悔,可是他必須在生與死中作出選擇。生,他將會受宮刑,從此屈辱的活着;而死,他將不能再繼續記錄歷史!

為了歷史,為了後人能夠更清楚的瞭解歷史,他選擇了生,貧賤的活着,但他用餘生編撰成“史家之絕唱”的《史記》,讓我們瞭解了先人們的故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可是,我要説取熊掌不一定要舍魚,魚與熊掌可得兼。

有時候,選擇死確實比選擇生要容易得多,但真正的勇敢不是為了某件事壯烈得死去,而是為了某件事卑賤的活着。因為見慣了這個世界上太多的轟轟烈烈,所以更喜歡平平淡淡地選擇生會更好——取義不一定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