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經濟論文

當前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分析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經濟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9W

當前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分析論文新版多篇

《 綠色經濟下低碳經濟發展思考 》 篇一

摘要:近年來,隨着國內環境的持續惡化,空氣污染現象日益嚴重,國家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提倡綠色、低碳和環保。綠色經濟的現實形態與形象概括即為低碳經濟,發展低碳經濟是推動我國科學發展的戰略任務與迫切要求。本文針對綠色經濟下如何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進行探討與分析,同時制定部分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綠色經濟; 低碳經濟發展

低碳經濟指的是從最大限度上降低石油、煤炭等消耗碳類資源的經濟,其本質特徵為低污染、低排放和低能耗,核心是通過對技術的創新,儘量減少碳類氣體的排放,以綠色經濟為根本,緩解氣候變暖,並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與清潔發展。因此,國家經濟部門應積極提倡企業採用綠色能源技術,形成低碳經濟發展體系。

一、提高低碳經濟認識,制定低碳經濟發展規劃

在綠色經濟環境下,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將低碳經濟發展與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與生態文明有機整合起來,促使健康經濟得以健康發展。首先,國家各級政府部門應提高對低碳經濟發展的認識,制定一套完整的規劃,通過大力宣傳,樹立低碳發展與低碳經濟的新概念,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以及低碳生活的緊迫性、重要性與必要性的觀念深入人心,產生廣泛的羣眾基礎,並自覺參與行動。同時,各級政府部門應將低碳經濟發展與推進低碳生活放在日程議事上來,制定一套合理的發展規劃;制定一些硬性指標來約束公民,促使他們樹立節能減排意識,並將其納入低碳經濟的發展措施與發展目標。通過對綠色經濟的大力宣傳,低碳經濟發展在廣大公民中產生一定的影響力,讓他們支持政府提出的綠色經濟理念,從而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二、加強綠色技術創新,形成低碳經濟技術體系

近年來,氣候經常出現異常現象,全球氣温逐漸升高,為應對氣候變化對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我國大力提倡加強對綠色能源技術的創新,全力發展綠色經濟,形成一個低碳和無碳的經濟發展體系。這就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加強對無碳技術、低碳技術、綠色生產技術與綠色能源技術的扶持,提升重視程度,增加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以綠色經濟為主導,全力構建低碳經濟發展體系。同時,各級政府部門應大力推進和高度重視先進低碳技術與綠色能源技術的創新、研發、運用和推廣,從而形成一套綠色經濟下的低碳經濟發展體系,以此保證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與壯大。另外,在加強綠色技術創新過程中,科研工作十分重要,所以,國家經濟部門應與科研部門和環保部門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和開發綠色能源技術,保證低碳經濟技術體系的完整性與科學性。

三、加強綠色制度創新,形成低碳發展體制機制

在綠色經濟條件下,為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與壯大,國家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綠色經濟制度的創新,形成一個低碳和無碳發展體制機制,通過對綠色經濟制度的創新,促使低碳經濟能夠快速而平穩的健康發展。因此,政府部門應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的構建低碳經濟發展體制機制,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制度,使其符合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主要包括與低碳經濟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體制、綠色管理體制、綠色能源技術和綠色科技體制、綠色心態體制、節能減排體制、節能環境產生髮展體制以及綠色產業結構體制等,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綠色能源技術、清潔發展和低碳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另外,當這一套體制機制制定完畢之後,在執行過程中應加大力度,其中各級政府部門需起到較好的調控、監督、管理和執行等作用,保證各項綠色制度的有效實施與落實。

四、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政府主導公民廣泛參與

現階段,綠色經濟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低碳經濟與無碳經濟是國內經濟發展趨勢,要想保證我國低碳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政府與公民的作用都不容忽視,應以政府為主導,促使公民廣泛參與,積極主動培養國家綠色經濟制度的實施與執行。從本質上講,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社會生產方式的進步與變革,還是人類消費方式與社會生活方式的科學轉變。所以,促進低碳經濟發展,需公民廣泛參與,人人有責,使其成為大眾化的經濟發展形式。其中,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公民轉變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促使全民樹立低碳經濟發展意識,使低碳生活成為一種基本的社會公德,營造一個良好的低碳消費習慣與生活方式氛圍;同時,政府部門與各種社會組織應採用各種有效的手段,引導公民廣泛參與低碳生活,轉變消費方式與生活方式。

五、結語

在綠色經濟背景下,我國實施低碳經濟發展已是刻不容緩、勢在必行,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因此,我國應全力推進經濟轉型,提倡綠色能源技術,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技術創新,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參考文獻:

[1]王衞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規制研究[D].河南師範大學,2013.

[2]劉亞平。從綠色經濟視域探究我國低碳經濟發展[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6,01:86-87.

[3]王玲。問題與對策: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工具研究[D].華中師範大學,2013.

當前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分析論文 篇二

一、低碳經濟與農業金融生態環境

所謂低碳經濟指的是以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為指導,通過新能源開發與利用、產業結構調整、制度及技術創新等途徑,以達到減少高碳能源的使用以及温室氣體排放的目的。“低碳經濟”是一個先進的概念,有助於減緩和控制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對於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言具有相當積極的現實意義。農業金融生態環境是為農村經濟生存和發展提供包括資金融通在內的一系列金融服務的所有金融機構,和農村經濟有關聯的諸多因素彼此作用和相互交融而產生的一種具有動態特點及一定均衡性的綜合系統。

二、低碳經濟時期河南省農業金融生態環境現狀

1.農村金融機構穩健運行,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現階段,河南農村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小型農村金融機構(如農村商業銀行等),另一類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如各種農村資金互助社等)。2013年,河南省農村金融機構無論在資產規模方面,還是在利潤方面,均呈持續上升趨勢,銀行業機構體系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機構個數明顯增多,從業人員也穩中有升。2013年,河南省小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額為8078億元,較2009年上升3730億元;河南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為411億元,較2009年上升253億元。

2.創新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持續提升

以農村金融創新示範縣(市)爭創為代表的諸多活動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地方政府投身農村金融創新工作的積極性,不僅打開了創新思路,而且改善了縣域範圍內的金融生態環境,使得農村金融服務質量不斷上升,從而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本省“三化”協同發展中所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截至2012年末,河南省農村金融領域的8大類產品等獲得了全方位的推廣,在省內的1874家和農業金融有關的網點中得以嘗試,不僅實現了金融產品多樣化,而且實現了服務對象層次化,同時還實現了參與主體多元化等基本目標。值得一提的是,涉農貸款餘額穩步增長,為2008年的2倍。

3.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2011年,河南省頒佈和實施了《河南省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評價辦法》,選取以行政服務環境為代表的諸多視角對轄區內的109個縣(市)所取得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成效予以全面且客觀的評價。2012年,河南省初步建立了省轄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並對縣域評價制度予以進一步完善,使得全省社會信用體系的構建前進了一大步。截至2013年末,河南省的徵信系統初見規模,已經為本省4554萬自然人建立了與之對應的信用檔案。

三、低碳經濟時期河南省農業金融面臨的低碳困境

1.農村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偏低

河南省屬於傳統農業大省,在推進現代農業的進程中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仍舊以家庭式自給性生產模式為主,因而在農業生產和發展中缺乏足夠的競爭力。就農業生產條件而言,缺乏和現代化農業有機匹配的基礎以及保障性設施,所以,農業生產表現出極為顯著的弱質產業特徵,甚至可以認為農業風險無處不在,上述問題將會給農民貸款帶來直接且嚴重的阻礙。最近幾年,部分地區的農村信用社在支農工作中,將支持重心放在了“大户”(如種養業大户等)身上,然而相當一部分地區由於農業產業化經營較晚,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大部分農民仍舊從事着分散形式的農業生產活動。這種家庭式小規模農業經營模式很難獲得當地金融機構的資金和政策的傾斜。

2.法律環境有待完善

對於農業金融生態環境而言,法律制度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保障,同時發揮着積極的推動作用。現階段,農村金融法制環境尚存在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基礎薄弱問題尤為嚴重,給農村金融生態的正常運行和高效運行帶來了諸多不利的影響。首先,農村法制建設起步較晚,以農户這一羣體為主的債務人由於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制約法律觀念較為淡薄,因而人為逃廢債等不良狀況屢見報端,如此一來,給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的債權保障問題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其次,與農村金融組織相關的立法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金融組織的建立和進一步發展。

3.社會信用體系尚不健全

對於農業金融環境建設而言,“誠信”是其基本內容與核心內容。而在河南,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在速度上還無法跟得上經濟發展的腳步,偽劣產品、虛假廣告以及價格欺詐等諸多不講信用現象層出不窮,給市場的正常秩序帶來了極大的干擾,一方面有損河南的健康形象,另一方面對全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了嚴重製約。究其根本在於信用立法工作相對滯後,信用評估程序不嚴,社會整體缺乏足夠的信用意識。社會信用的嚴重缺失,在很大程度提高了商業銀行的運作風險,使其有錢不敢貸,與此同時,企業和農户缺錢借不着,並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給全省農業金融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阻礙。

4.農村金融產品種類單調

農村金融產品相對偏少,金融服務種類僅有少數的幾種,部分地區甚至只有存款業務和貸款業務,中間業務少之又少;農民貸款難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最近幾年,農村信用社雖然在積極嘗試諸如小額農貸發放辦法,然而受當前管理體制的制約,貸款程序仍舊十分複雜和繁瑣。與此同時,受農村融資渠道狹窄的制約,部分地區的農村信用社甚至處於壟斷經營地位,因而在審批方面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在處理農户貸款業務時經常採取利率上浮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獲取貸款的成本;農户很難獲得大額貸款。農村資金需求規模不斷增大,現階段的小額度貸款越來越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如此將會對農業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產生十分不利的負面影響。

5.業務和管理人才缺乏

對以村鎮銀行為代表的諸多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而言,由於起步相對較晚,仍舊屬於新興事物的範疇,因而人們對其瞭解還不夠全面與深入,所以,這一類金融機構在引入人才方面仍舊面臨一定的困難,如目前急需的業務以及管理人才很難引進,因而更多的情況下,僅能通過內部培訓或者以老帶新等方式來暫時緩解和應對專業人才短缺問題。由此可見,業務以及管理人才的缺乏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此類金融機構的進一步發展,使得以村鎮銀行為代表的諸多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日常業務的處理中,沒有人手和時間對本機構的長遠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導致其發展之路堪憂。

四、基於低碳經濟時期農業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措施

1.推動農村經濟體發展,為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奠定基礎

河南省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表現出來的一系列問題中,最為關鍵的還是農業本身的弱質性問題,而最根本的措施便是推動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其核心在於不斷提升農民的經濟實力,一方面要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強化農民抵禦風險的能力。現階段,國家特別重視“三農”問題,並採取了一系列具體且有效的措施,包括降低税費負擔,提高種糧補貼以及推動農村富餘勞動向城市的輸入等,明顯提高了農民的整體收入水平。在不斷強化支農力度的同時,國家還積極強化農民抵禦各種農業風險的能力。首先,改變農民生產長期存在的分散性問題,從而規避傳統市場交易過程中的弱勢弊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念和模式為農民生產模式的轉變指明瞭前進的方向。政府有必要在法律、政策以及資金等諸多方面提供幫助,大力推動不同形式的產業化組織模式的建立、發展和創新。其次,為農民生產提供最先進的技術以及最新的市場動向,從而強化農民對市場的適應能力。再次,應建立健全以農業保險制度為代表的相關保障制度,從而為農民的生產活動保駕護航,有效抵禦來自自然和社會的各類風險。

2.加快法制建設進程,為農業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工作保駕護航

在推動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的工作中,法律制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一,應重視並推動與農村經濟金融建設有關的立法工作,對以《物權法》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規進行不斷地修訂與完善。以《商業銀行法》為基礎,結合農村金融的發展現狀,儘快制定和實施《合作金融法》一類的法律法規。第二,應積極宣揚依法行政的理念,並真正落實到位。在開展農業金融事務的工作中,應認真履行“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原則,作為地方政府應積極扭轉自身的地方保護主義思想,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第三,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處力度,進一步加大違約成本,從而嚴厲打擊以逃債、賴債以及廢債為代表的各種失信行為,從而有效維護守信者的各項合法權益,彰顯法律的嚴肅性和威脅力。最後,應大力推動農村金融市場的進一完善,通過市場機制來懲處那些失信者,從而規範他們的行為,使其自覺遵守相關原則。

3.做好社會信用環境整治工作,構建一個理想的社會信用體系

首先,應重視並加快地方金融立法。不斷強化執法部門執行能力,有效落實各類金融案件的偵破等工作,從而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不受非法侵害,進而起到維護農業金融生態環境穩定的目的。其次,應重視並加強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健全,積極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信用文化氛圍。大力支持企業以及個人徵信系統建設和完善,採集企業以及個人的信用信息,並加以整理,從而有目的且有計劃地將質量檢驗信息、繳税信息以及案件判決信息等詳細統統納入企業以及個人徵信系統,為金融機構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信息支持。再次,應建立健全守信激勵以及失信懲戒機制。對信用表現良好的市場主體,政府有關部門在諸如項目審批等一系列工作中予以優先考慮,金融機構在授信額度、期限以及利率方面予以一定幅度的優惠;對於那些信用較差的市場主體,一方面應藉助新聞媒體等方式進行曝光,同時聯合各金融機構對其進行相應的信用制裁,另若其不講信用給社會帶了損失,司法部門應根據法律法規追究其法律責任。

4.創新農村金融產品,積極推出符合農村市場需要的中間業務

首先,創新支持土地流轉信貸產品。大力推行國家頒佈的惠農政策,選取那些實力雄厚、影響力大、思路開闊的農村土地流轉大户為主要的扶持對象。其次,創新大額支農貸款產品。立足於本省糧油生產等支柱產業,對農村信貸投向進行優化調整,大力扶持糧食生產大户等的發展,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地發掘他們的模範帶頭作用。再次,創新小額支農貸款品種以及貸款方式。除去常規的農户聯保貸款之外,還可以適當推出一些新型貸款,如大學生返鄉創業貸款等,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在貸款方式上,建議採用農户小額貸款“一卡通”的做法,將農户貸款和銀行卡有機地捆綁在一起,在授信額度方面採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環放貸”的管理辦法,如此一來,能夠最大程度保障隨用隨貸,使得貸款更加效率和方便。立足於“三農”經濟中“生產→供應→銷售”不同環節的金融需求,提供結算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以及產品,從而滿足不同地區以及不同羣體的農村金融的實際需求。

5.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農業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提供人力支持

對於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而言,人才是當仁不讓的關鍵因素,政府和各類機構應重視並落實專業金融人才的培養工作,並將其安排到適宜的崗位中去。就政府視角而言,應該建立一個適宜專業人才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氛圍,同時制定和實施一系列適宜的鼓勵政策。對於引進到機構的專業人才,一方面機構本身應給予理想待遇,另一方面政府應額外給予相應的獎勵;對於在職人員,政府相關主管部門應提供一定的免費培訓機會,與此同時,對於企業自行組織相關培訓,應按照相關標準給予一定數額的補貼,從而調動培訓組織者以及被培訓人員的參與熱情。積極引進專業人才和大力培養專業人才兩項工作並行開展,才能夠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從而保障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分析論文 篇三

摘要

科學地認識發展低碳農業經濟,對於明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和途徑,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生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目標,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國是農業大國,目前正處在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以農業機械化為特徵的石化農業正在快速發展。同時,面臨保護生態環境的緊迫形勢。因此,如何發展,要從國情出發,儘快提高對發展低碳經濟的認識,積極創造發展低碳經濟的條件,力爭早日步入低碳農業的發展道路。基於此,就發展低碳農業闡述一些認識。

關鍵詞:

低碳農業; 低碳經濟; 發展方式

1、地球碳庫中的碳物質形態

地球上的碳物質以多種形態存在於不同的碳庫中。第一種是氣態的二氧化碳。主要存在於大氣層的碳庫中。第二種是物態的有機碳。植物在光照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第三種是物態的化石碳。石油、天然氣和煤,也稱化石能源。第四種是物態、無機的碳酸鹽礦藏。這些固體形態的碳酸鹽經淋溶作用溶解於水,進入河、湖、庫、海等水體中,成為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的碳源,被植物所利用,轉化為有機物。上述4種碳物質的存在形態,在地球上進行着不停的循環和轉化。其中,以生物圈中有機碳的代謝循環過程最為活躍,而且不消耗化石能源,而是以消耗化學能為主,而且在低温條件下進行,反應温和、快捷、不產生噪聲、不污染環境。植物是消耗二氧化碳的主渠道,而礦質能源的燃燒,則是二氧化碳大量釋放的主渠道,是積聚温室氣體的主要來源。減少礦質能源的利用,並把工業的二氧化碳貯存起來,轉化為碳肥,為植物生長提供營養(如森林、草地、海洋施肥),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則是發展低碳經濟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2、什麼是低碳經濟和低碳農業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是未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低碳農業,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發展低碳經濟,提出了相對於石化農業的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新模式,其目的是以最少的温室氣體排放量,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最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低碳農業通過全新的經濟活動,實現能源的節約、資源的循環利用、吸納其他產業、獲取碳匯交易收入等綜合效益,把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發展低碳農業經濟的途徑

3.1 低碳農業是以低能耗、低物耗、高產出為特徵的農業,是以礦質能源資源的節約利用、高效利用為前提的農業發展方式 首先,節水、節地、節能型的農業產業,是低碳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倡導的方法和途徑。第二,精準農業技術(包括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蟲等)是低碳農業發展中所必須的技術支撐。要充分應用新技術新工藝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少礦質能源消耗,充分利用生物科技資源提高農業產品品質。第三,必須把節約能源資源貫穿於農業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包括從技術方案的選擇、設備的選型,到生產過程組織、監控和產品採收、加工、銷售、消費等過程中。第四,特別要發展節地型、節水型農業和節糧型養殖業,並對農業廢棄物(副產品)進行集約化、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轉化,提高生物質的利用率和效益。

3.2 科學配置資源發展低碳農業 一是要節約、高效利用能源和資源,淘汰那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技術措施和生產方式。二是要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和效益,提高吸納、消化、轉化二氧化碳的效率。三是要增加光合產物的產出和效益,從源頭上提高二氧化碳的利用率和效益。把大氣碳庫中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轉化為有機物,滿足人類衣、食、住的物質需求。把大氣碳庫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碳庫中的有機碳。

3.3 遵循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發展低碳農業 要重視構建循環農業產業鏈,強化各種原料產品深度加工和農業廢棄物的集約化處理和轉化,實現原料產品、副產品及廢棄物的升值和增效。在延伸產業鏈,減少廢棄物排放的同時,實現農業的高效益,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到循環農業的發展和運營過程之中、統一農業發展、農村及城鎮消費方式的轉變過程之中。

3.4 節約資源、能源發展低碳農業 一是節約耕地,發展利用非耕地資源的設施農業、立體農業、水體農業,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城鎮化發展提供土地資源的保障。二是節約化石能源,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要摒棄或淘汰高能耗、高物耗和浪費淡水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實現節能、減排和高效益的目的。三是農業機械要遵循節約燃油、節省原材料、一機多用的原則,並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實現低碳高效的目標。四是選用優質、高產、高效、節水、節能的新品種,從源頭上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和產出,節約淡水資源。五是設備、工藝的選擇必須遵循節能、節水、節電和低噪音的原則。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現代食品加工技術中節能型、節水型先進技術,通過整合組裝,形成系列化的、工業化的高新技術,用於低碳加工工業。

3.5 保護生態環境發展低碳農業 從保護生態環境入手,淨化、優化農業生產環境和農牧民居住環境,以環境的淨化優化來提升農作物、養殖業的產品品質。

當前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分析論文 篇四

1、低碳農業的必要性

1.1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的重要內容

首先,低碳農業是實現固碳的最好方式。氣候變暖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是由過度的工業化生產造成二氧化碳等温室氣體過多造成的。固碳的目的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還人類一個健康的自然環境。無數實踐表明,生物固碳是最好方式。發展低碳農業,通過選種、育種等科學技術,促進植物的健康生長,增強儲碳能力。其次,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的重要實現形式。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耕地正以每年1.93萬hm2的速度縮減,在世界上排名第四,而聯合國的一項調查顯示,低碳農業可有效減少温室氣體排放。

1.2低碳農業是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方向

現代農業是根據生產力發展而劃分的,工業機器的應用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是科學與農業的整合。現代農業對農業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農業科學現代化、節能減排技術、環保技術、清潔能源等,都在現代化農業的範圍之內。通過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高土地覆蓋率,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進行安全、高效的農業生產是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方向。

2、農業經濟結構現存的問題

2.1農業基礎薄弱

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國家在這方面的資金投入較少。如果農業基礎設施落後,就無法保障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特別是一些貧窮地區的道路條件較差,農產品無法順利運輸出去[1]。目前,在雲南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缺乏投入,導致農田水利發展遲緩;種植物大多以自身需要為主,未形成規模化生產;農業機械價格高,在國家補助不足的情況下,很難進行大面積的推廣。

2.2農業科學技術、服務落後

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仍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農業合作的較少,種植的產品較單一,對作物品種選擇隨意性強,缺乏專業的指導和種植經驗。地方的龍頭加工企業,主要致力於農產品的加工與市場流通,對初級農業重視不夠,缺乏培育、服務理念。沒有建立風險共擔的先進管理機制,無法保持整體系統的良性發展,進一步影響了農業產業的縱深發展。

2.3農產品加工與營銷服務落後

農民生產的方式傳統,注重量的生產,輕視產品質量。在市面上看到的農產品大多是初級產品,沒有外部包裝,更沒有形成有價值的品牌,所以,附加值十分低。產品的保存週期較短,在市場波動出現問題時,很容易造成損失。在銷售方面,沒有形成系統的營銷體系,營銷手段匱乏,渠道不夠暢通,使農產品的效益大打折扣。

3、農業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的建議

3.1做好調整規劃,增強低碳意識

相關部門應統一組織機構,以低碳為主題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對農業結構進行重新規劃,優先發展具有戰略地位的農業經濟,同時,還要注重優勢資源的利用。在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財政部門要加大資金投入,提高基礎設施的完整性,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模式,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對於貧困地區,應加大投入力度,儘快推進機械化進程,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和服務能力。以農業科技為依託,不斷提升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農產品生產,實行標準化管理,走品牌化發展之路。

3.2積極推廣農業低碳技術

建立低碳服務農業推廣中心,幫助農民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廢棄物等,形成可循環的生態農業。加強優質豐產、種苗優良、農產品加工等先進實用技術的集成與推廣普及。大力推廣先進的農業機械,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加強產學研結合,利用高校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先進的農業生產力。積極推廣秸稈還田、改善土壤生態環境等先進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減少温度氣體排放。

3.3構建現代農業組織經營體系

首先,大力發展農民新型合作組織。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着力提高覆蓋面,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其次,實施農業規模化經營。轉變傳統的家庭作業方式,以土地承包關係為基礎,發展集中型的規模經營生產,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最後,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羣是產品競爭力的體現。在農產區建立集羣的加工企業,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形成巨大的競爭力。引導企業自主創新,形成品牌,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4、結語

總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是中國的必然選擇。我國農業經濟低碳化發展任重道遠,是一項長遠而持久的任務,必須持之以恆,優化農業經濟結構,使之可持續發展,創造美好的家園。

低碳經濟的發展論文 篇五

1.快速城鎮化與低碳經濟的內涵與關聯

1、快速城鎮化的內涵

2014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54.77%,按此前的速度發展,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將達到60%,相比發達國家來説,我國的城鎮化平均速度快了一倍多。西部地區城鎮化率比起全國平均水平來説有一定距離,2014年廣西按城鎮常住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率為46.01%,低於全國平均水平8.76%,但廣西的城鎮化率卻正處於快速推進的階段。從1978年到2014年,廣西城鎮常住人口從360萬增加到2187萬,城鎮化率從10.64%提高到46.01%,年均提高0.98個百分點,尤其是2004年以後城鎮化增速明顯加快,年均提高1.6個百分點。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廣西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改善,人居環境等明顯提升,但是對GDP總量的追求使得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長期存在,以提高效率和經濟增長質量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久久被壓制而難以施行。因此,建設方式粗放,管理水平不高,空間開發無序,重經濟、輕環境,重建設、輕管理,重地上、輕地下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生態空間不足等城市病逐漸顯現。

2、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概念是在2003年英國的《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中所提出。低碳經濟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針對嚴重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經濟所產生的全球氣候變暖、生存環境惡化等問題所提出來的,目的是要通過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技術創新、能源開發等手段,促使經濟社會朝着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方向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並非貧困經濟,是要求人們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走向富裕,低碳經濟也並不是説不能發展重工業,而是要提高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碳效率。有些人認為,發展低碳經濟就會降低生活水準,不能開小車,不能住大房子,不能吹空調等。事實上,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能源使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緩解全球温室氣體排放,增強國內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需要。

3、快速城鎮化與低碳經濟的關聯

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也被作為解決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途徑。快速城鎮化的發展計劃一擬定,隨之而來面臨的是城鎮化進程中糧食安全、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的挑戰,因為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會產生城市經濟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使得城市能源消費急劇增加,碳排放量增大,城市基礎設施和住宅需求增多。同時,我國經濟近幾十年來的高速發展,日益突顯出一些體制性、深層次的問題,如產業結構升級遲緩、經濟建設方式粗放、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國際技術競爭日趨激烈等。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只能尋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來調整產業結構、創新發展方式、增強經濟內循環能力,而低碳經濟是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道路,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然選擇。

2.廣西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1.廣西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1、體制機制方面十二五期間,廣西結合區情,制定實施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節能減排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廣西區合同能源管理獎勵資金管理具體實施辦法》等地方性法規,為節能減排提供了專項資金支持,也促進了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此外,為了推動產業轉型和建設美麗廣西,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開展以環境倒逼機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攻堅戰的決定》《美麗廣西生態鄉村活動指導意見》及三個配套文件《村屯綠化專項活動工作指南》《飲水淨化專項活動工作指南》和《道路硬化專項活動工作指南》,促進廣西走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道路。

2、節能減排方面近幾年,廣西在節能減排方面卓有成效。2014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比上年增長4.6%,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3.7%。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9.3%。全年總用水量290.9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6%。其中,生活用水增長2.4%,工業用水減少30.2%,農業用水下降0.1%,生態補水下降23.0%。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185.6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64.3立方米,人均用水量611立方米。年末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405.5萬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長6.0%;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6.5%,提高2.1個百分點。2013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43.8萬噸,比上年減少3.36萬噸,截至2014年底,全區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計完成了十二五目標任務的103%、71%、233%和22%。在監測的14個城市中,空氣質量均達到二級以上(含二級)標準。在監測的14個城市中,城市區域環境質量較好的有8個,佔57.1%,輕度污染的有6個,佔42.9%。

3、林業碳匯方面豐富的森林資源,是建設美麗廣西的根基,也是發展生態經濟的家底。截至到2014年,廣西林地總面積2.366億畝,活立木蓄積量6.8億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積量6.4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2.1%,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8倍,在全國排名依然第三。2014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積299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有146萬公頃,保持十二五以來年均增長約0.6個百分點的態勢,年均增加森林面積達200多萬畝。此外,全區已獲批准的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達到25個,全區建成自然保護區達到77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2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有135.27萬公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29.65平方公里。

3.廣西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快速城鎮化促使碳排放升級健康的城鎮化應該是經濟城鎮化、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的協調發展,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要以經濟城鎮化為基礎。而在目前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廣西乃至全國的城鎮化模式都較多趨向於土地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人口城鎮化相對緩慢,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矛盾重重。究其原因,當前廣西經濟城鎮化還是沿襲了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以消耗大量的資源能源為代價,大量接納大城市淘汰掉的高能耗、重污染的落後產能,使得碳排放量上升;土地城鎮化實際上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在城市土地緊張的局勢下,城郊的耕地成為建設用地的主要來源,這相當於增加了碳排放源;人口城鎮化就是人口從鄉村地區流入城鎮以及人口在城鎮的集中,這必然導致城鎮居住人口的增加。日益增加的城鎮人口和逐漸提高的生活水平使得能源消費、基礎設施和住房的需求在不斷升級,碳排放有增無減。如建築施工過程中能耗大、碳排放量高,建築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持續產生;消費過程中房子越大越好、夏天空調越冷越好、汽車排量越高越好。雖説發展中國家70%的碳排放是企業排放,30%是居民排放,但隨着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高碳消費產生的碳排放是不可小覷的。

2、低碳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不足低碳技術是能夠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温室氣體排放、減少能源消耗的新技術。具體分為三種類型:減碳技術、無碳技術和去碳技術。廣西低碳經濟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對低碳技術的研發創新能力較弱。現有低碳技術基本上靠引進,照搬照用的低碳技術往往出現水土不服,使用效果不理想。因此,自主研發適合廣西本土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的低碳技術刻不容緩。廣西的能源供給結構主要是由原煤、原油、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等構成,能源消耗以煤炭為主,其次是原油、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等。而煤炭、原油的消耗量越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汽體的排放量也越多,這就需要我們根據自身能源狀況,利用低碳技術不斷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將以煤炭、原油消耗為主的能源結構向以太陽能、風能、沼氣、生物質等清潔能源消耗為主的能源結構。但目前廣西的低碳技術在創新和應用方面還存在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廣西低碳經濟的發展。

3、體制機制有待完善低碳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來發揮引導作用。廣西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有力的扶持政策和配套的支撐體系,如企業在投入低碳項目時應獲得政府一定程度的資金投入,當地金融機構應在政府的補償機制下優先給予企業低碳項目的財力支撐,而目前廣西在低碳經濟發展方面的扶持政策非常有限,金融支持力度不夠,低碳技術人才也嚴重缺乏,企業選擇低碳項目的熱情度不高,這些因素都制約着廣西低碳經濟的順利發展。雖然當前廣西低碳經濟發展方面制定了一些鼓勵政策和節能減排的補償機制,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難以實行,導致鼓勵政策和補償機制名存實亡。因此,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法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4.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廣西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1、倡導低碳消費

倡導低碳消費,首先得樹立低碳意識。這需要政府、企業和居民三者合力才能達到好的效果。政府具有極強的公信力,其消費理念對企業和公眾低碳意識的形成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因此,政府應樹立榜樣,政府採購選擇節能減排的產品或服務,辦公樓宇實行低碳化改造,行政辦公儘量選擇無紙化綠色辦公。企業要以生產低碳產品、提供低碳服務作為生產目標,從各個環節入手建立低能耗、低排放的生產模式,為消費者提供放心的低碳產品和服務。居民消費不容忽視,隨着城鎮化的快速進行,城鎮居民逐漸增多,而城鎮居民是消費羣體中的主要力量,因此,廣西城鎮居民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費意識的形成對廣西低碳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而隨着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高生活質量的追求,城鎮居民消費需求愈發膨脹,攀比之風盛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環境污染情況越發嚴重。因此,轉變城鎮居民的消費理念,需要通過媒體或公益宣傳來讓低碳生活深入人心,讓城鎮居民改變傳統無節制、奢侈、過度消費,形成低碳消費、低碳出行等低碳生活模式。

2、創新低碳技術

低碳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能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温室氣體的排放。為促進廣西低碳技術的創新與發展,首先要擴大低碳技術研究隊伍,集聚高校、科研所等研究資源,為新能源、清潔能源等低碳、無碳能源的技術開發提供人才儲備。而目前廣西低碳技術人才嚴重缺乏,要想擴張隊伍、集聚資源還得從薪酬激勵、研發環境方面來下功夫。其二,政府應加大低碳技術研發投入,成立專門組織研發節能減排、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技術,立足工業、能源供應、交通、建築等領域,創新低碳技術推進工業企業清潔生產,設立專項基金來研究新能源利用技術,大力開發快速交通等運量大、節能型的交通工具,推廣建築節能技術等。

3、發展低碳產業

發展低碳經濟就得發展低碳產業,目前廣西產業結構呈現出第一產業穩步下降,第二產業穩步上升,第三產業先增後降的趨勢,而第二產業在三產中的碳排放量較高,第一、三產業碳排放量相對較少。因此,廣西低碳產業的發展要求我們控制第二產業的碳排放量,同時應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着手:

一是要謹慎承接產業轉移,重點承接低能耗、低排放產;

二是淘汰落後產能,限制高耗能新上項目;

三是建立耗能企業監管模式,對未達標企業實行停產改造;

四是大力培育新興產業;

五是改造傳統服務業,發展現代服務業;

六是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4、推進碳匯建設

廣西應進一步推進城鎮綠化、村屯綠化工作,加強城市園林建設,提高林木覆蓋率,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城市綠化空間。同時應促進造林、護林機制的完善,強化廣西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按照《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碳匯計量監測技術指南》有關規定從技術準備工作、工作組織保障、技術方案執行、遙感判讀區劃、監測報告編寫等方面嚴格執行。

5、完善體制機制

首先應制定廣西低碳經濟發展規劃,在發展規劃中明確低碳發展的各項指標和相應的監督機制和考核辦法,在發展規劃的基礎上還應制定交通、工業、建築等領域的專項發展規劃,給各領域低碳發展確立標準。

其二,應健全廣西低碳發展的法規體系,制定有利於低碳產業、低碳技術發展的有效政策和措施,在税收政策、投融資政策、政府補貼等方面加大對低碳項目的支持力度。

其三,應建立廣西碳交易機制,根據廣西經濟圈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確定廣西經濟圈的碳減排總體目標,並建立起碳排放交易市場來開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氣體的市場交易。

低碳經濟的發展論文 篇六

一、低碳經濟發展的模式分析

1、源頭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源頭性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在生產過程裏選取原材料時,通過低碳化以及無碳化的形式生產產品。詳細來講,這個流程就是低碳化的原材料、生產加工、產品、消費。這樣形式最大特徵是,強調了源頭的控制。也可以説,要通過源頭來控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質的排放。這樣的形式和循環經濟的思想大致相同,可是依舊具有一定的區別。首先,兩個模式的目的並不相同,循環經濟強調的是充分利用資源,低碳經濟強調的不只是充分利用資源,還包括強調環境保護,特別是氣候環境。其次源頭控制的重點並不相同,循環經濟採取的源頭控制注重的是資源在當前技術環境裏是否可以被完全運用,而低碳經濟不但要考量資源能否被完全利用的問題,還要考量生產資料的選擇性。所以,相對於循環經濟來講,低碳經濟更為嚴格。

2、過程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過程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在進行生產加工的過程裏,儘量通過低碳化或者無碳化的形式進行生產活動。詳細來講,指的是原材料、低碳型生產加工、產品、消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裏最大的優勢就是在生產過程裏注重技術的作用,也就是低碳或者無碳化的技術。低碳技術包含了電力、交通、冶金、石化、建築、化工等關於温室氣體排放行業的節能以及提升效能的技術,還包含了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運用、煤層氣的勘探研發、油氣資源等方面所研發的技術。總之,只要將温室氣體排放現象進行合理的控制,都屬於低碳技術。而過程型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是要把各類節能、高效且有利於降低温室氣體排放技術進行合理應用。這對於技術的開發、資金投入等給予了新的要求。

3、產出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主要強調的是所生產的產品污染要小,對人類以及環境影響不大,對於目標方面應當加以控制和管理。在這個模式中,其流程為原材料、生產加工、低碳型產品、消費。對於產出性模式,產品應當加強簡約化、標準化、友好性以及實用性。

4、消費性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產品在進行消費時,應當採取綠色、環保、低碳的形式,儘量降低污染或者最好無污染。這個模式的流程是原材料、生產加工、產品、低碳式消費。並且,這個模式將綠色環保作為標準,進行各類消費活動。

5、優化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注重的是在原材料的獲取、加工、產品構成和消費的所有環節當中,都要儘可能做到低碳或者無碳。所以,這個模式的流程是低碳化原材料、低碳型的生產加工、低碳型的產品、低碳式的消費。這個模式對於環境是最好的形式。可是,這個模式一定要存在技術、理論、經濟三點才可以推行。

二、實施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措施

1、節能優先,提升能源運用效率。當前,經濟發展迅速提高,可是卻付出了大量的資源以及使得生態遭受了巨大的破壞。這證明了我國能源利用非常浪費,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通過生態文明的方向來看,積極運用每一度電、每一方天然氣、每一桶石油遠遠比開採更多的煤、天然氣以及石油要有意義和價值。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一定要本着節能優先的戰略方針。不但要將具有高耗的產業及生產工藝進行淘汰,還要對照明設備、家用電器、工業鍋爐以及工業電動機等方面的技術加以改進,提升熱的有效利用以及提升能源轉換效率。只有積極推動節能,才可以通過能源提供安全、環境的保護,並制止温室氣體排放的多方面目標的體現。

2、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對於我國化石能源當今這種煤豐富、油貧瘠、氣缺乏的狀況決定了煤炭可以成為能源消費的主體。所以,以煤炭為主要的能源消費結構在短期內無法進行改變。這就需要在消費之前對煤炭採取低碳化以及無碳化的處理,降低燃燒過程裏碳的排放量。在這個形勢下,加快發展天然氣,適當進行核電、水電、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以及地熱能等一些可再生的能源,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裏的比率,會是開展低碳經濟的主要方向。

3、創建碳基金,鼓勵低碳技術的研發。碳基金是通過政府基金以及民間基金兩個形式進行,政府基金是靠政府出錢,民間基金是靠社會捐贈。碳基金的目的在於注重碳匯的加強,關注透過幫助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並通過這個過程找到低碳技術的商機,進而有利於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社會。碳基金的資金使用在投資方面通常有以下三個目標:首先,加快地毯技術的研發;其次,促進技術的商業化發展;再次,投資孵化器。我國的碳基金模式應當將政府的投資作為主要方式,再通過不同渠道進行籌資,依照企業的模式運行。碳基金公司透過不同的方式獲得碳技術,估算減排潛力以及技術的成熟程度,激勵技術的創新,不斷創建低碳經濟市場,用來加快長期的減排。

4、建立國家碳交易機制。對於我國不同的功能區域來講,有的區域屬於生態屏障區、有的區域屬於生態受益區、按照國際採用的碳源、碳匯進行規則的平衡,生態受益區在享受生態效益額同時,還要將外部效益多出的合理份額補償於生態保護區。其原則是碳源比碳匯大的地區應當依照國家制定的價格或者雙方協商的價格對碳源小於碳匯的地區進行碳排放額的購買,用來平衡各地區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三、結束語

低碳經濟的各個模式具備各自的特點。因為各地區的情況有別,使得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具備本質上的區別。在選擇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時,應當通過實際狀況,對區域經濟進行綜合式考量。

四、低碳趨勢與快遞行業發展現狀矛盾分析

1.貨物的運輸

快遞運輸屬於物流運輸範疇,在運輸方面是具有典型非低碳特點的,主要表現為:

(1)公路、航空的運輸作為主要依賴形式,能量消耗龐大:快遞以快為重,從而快遞企業只做到快,別的東西都淪為次要。航空、公路運輸在快遞運輸中被頻繁使用,加上由於快遞是點對點的服務,航空運輸往往與公路運輸形成聯合運輸,而這大大加強了在快遞運作工程中的能源消耗與污染排放。

(2)運輸使用車的科研水平不足從當前情況來講,我國機動車科研水平較低,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的研發水平又遠遠比不上內燃機車的研發水平,甚至落後國際平均水平7年以上。混合動力車節能能力最強,在這方面我國的研發水平造成了我國貨運車輛動力能源單一,大量尾氣排除,並由於路橋費政策不夠健全,機動車嚴重超載,車輛故障頻發。

(3)政策法規統一性不足由於快遞服務涉及全國每個角落,但各地區的運輸政策標準不一,這成為了運輸成本不可估量的重要因素,引起的重複建設不可勝數。不同地區對於機動車輛的運輸指標要求各異,比如,在二線城市可以通行的機動運輸工具不能進入一線城市,北方可以通行的機動車輛不能進入南方等,引發了多次裝卸、運輸操作,導致了運輸的“二次污染”。

(4)信息系統建立缺陷較大快遞公司擁有自己專屬的貨物信息系統,高端的系統中對GPS也有了深入的使用,但快遞公司的信息系統對於運輸工具的作用只侷限於監控並沒有實施在車輛調配的科學高度,單純的追求“快”的快遞運輸卻演變成了高空載率的不良後果。

(5)運輸人員的培訓落後目前從事快遞業務的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總的來説過於偏低,因此對於運輸人員培訓的安全意識的培訓被予以很高的重視,而對於低碳、環保、綠色方面的培訓卻不予重視,甚至為零,管理手段多以反金錢撒謊能夠的獎勵和鼓勵為住這種單純的經濟化管理手段是達不到持久效果的。

2.貨物包裝問題凸顯

快遞企業中的包裝材料種類繁雜,功能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牛皮紙軟信封、白皮紙硬信封、塑料袋、紙箱、發泡薄膜袋、編織袋、打包用的膠帶等,用於包裝的材料,對於快遞公司,表面上是免費提供給顧客的服務而實際上,其價值已經體現在了客户所支付的運費當中。目前包裝凸顯的污染問題集中於以下幾點:

(1)過於浪費在實際的操作中,快遞公司為了為達到分揀快速的目的,提供的信封、塑料袋、紙箱等材料尺寸同意,但是客觀存在的貨物的形狀不一,尺寸多樣無法被固定尺寸的材料所滿足,因此“大包裝小貨”情況頻發,“大材小用”數不勝數,這是實際包裝操作中隨處可見的問題。

(2)缺乏環保性在快遞企業包裝過程常用的材料中,可再生能源,可再利用能源很少,除了信封與紙箱,塑料的使用佔據大部分,因此在使用過程中,材料使用一次就被廢棄的概率很高,從低碳、環保、綠色方面看,將會長生極大量的對環境造成高度污染的現象。

(3)使用不合理在實際操作中包裝是不進行收費的,即並不存在另外的包裝費用收取,因此會在快遞公司所涉及的人員,例如和工作人員和客户心中營造出包裝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由快遞企業無償提供的錯覺,這會鼓勵工作人員與客户在意識這上並不重視包裝過程中使用材料的客觀成本,導致對包裝所使用的材料極度浪費,不合理使用,重複包裝、過度包裝現象頻發不止。

3.運單使用合理性過低

目前國內快遞公司已經拋棄過去的五聯單的運單而多數使用的是四聯單(寄件方、收件分公司、派件分公司、收件人各1聯),採用無碳紙製造技術,最後一聯使用貼紙,前後共有五層紙張一共是四層紙張。在快遞過程中倉庫、公司、發貨地、收貨地等,由於快遞工作人員素質較低,明文規定不足,缺少標準化管理,制度更加不夠完善,貼紙、以及使用過的運單遺留紙張被不分場合地隨意丟棄,對環境的傷害極大,紙張雖然並不大,積少成多,也是一項極大的浪費。

五、快遞企業的未來發展模式

目前對於低碳經濟下符合低碳要求及具備低碳特點的快遞,其觀念大都是從低碳經濟延伸出來,而關於低碳型快遞的敍述並沒有比較科學的定義。根據低碳經濟的發展訴求以及現有實踐,我們認為,快遞即將採取的低碳化發展模式應符合在物流過程中始終追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目的,利用高效科技、再生能源手段和節能減排技術逐步祛除物流活動中碳的過量排放,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傷害,提高物流資源的利用效率的特點,因此,我們結合上文對於快遞企業現狀與低碳經濟發展要求的矛盾分析。本着迎合低碳發展高潮的態度,我們將快遞企業未來的發展模式分為以下三種:

(1)生產低碳型:指在快遞操作的生產過程,實現低碳化或無碳化主要體現在物流過程中的低碳性。如,低碳運輸、低碳配送、低碳包裝,低碳分揀等。

(2)產出低碳型:指在物流的產出過程中達到低碳化或無碳化,重點強調逐步祛除對人、環境的低碳化,從而從整體上降碳排放量。如:通過利用相關的技術手段降低尾氣污染、提高廢棄物回收率與再利用率等。

(3)輔助低碳型:指在快遞輔助行為當中也要保持低碳化或無碳化,包括在人員素質的培訓,制度的健全完善,綠色、環保理念的灌輸等,儘可能地減少污染或無污染。

六、總結

總的來説,理想的發展模式是指從源頭到過程到產出消費全過程實行低碳化,這是對環境最為有利和友好的發展模式,然而需具備理論、技術以及經濟等方面的可行性,才能得以全面貫徹落實。我們應深入探究低碳經濟社會背景下,快遞企業按原模式發展的矛盾所在,從問題出發找準低碳模式的發展方向,為適應未來殘酷的行業競爭和完善的社會環境做好準備。

低碳經濟的發展論文 篇七

低碳經濟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經濟質量、環境保護水平都有質的提升和轉變,是對傳統能源利用、產業結構的挑戰。為您編輯了“森林低碳經濟的發展簡論”

引言

低碳經濟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經濟質量、環境保護水平都有質的提升和轉變,是對傳統能源利用、產業結構的挑戰。森林在低碳經濟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林產加工等可通過新技術、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開發生物質能源來達到低排放,減少因非法採伐等引起的森林破壞、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通過科學規劃增加森林面積,利用科學經營提升森林質量,增強碳匯功能;建立造林與更新長效機制,處理好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使經營主體保持積極性,使森林經營與林農致富緊密結合,實現持續碳匯。本文就森林低碳經濟的發展談幾點粗淺認識。

1.發展森林低碳經濟的作用

1、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碳庫

森林在生長過程中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森林植物體內和森林土壤中。同時,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穩定。同樣,木材及木製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庫,固碳的時間可達幾十年、上百年。統計分析表明,通過植樹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遠低於核能、風能和生物質燃料等各種工業活動減排的成本。

2、森林是地球表面利用太陽能的最大載體

森林每年固定的太陽能總量佔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固定太陽能總量的多一半,這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寶庫。樹苗長成大樹,不僅吸收、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時吸收和儲藏了太陽能。因此,選用那些易繁殖、萌發力強、能固氮、生長快、熱值高、用途多和抗性強的樹種,以大密度造林的方法,使薪炭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和陽光,就可以達到固碳儲能的目的。

3、消除各種污染源排放

很多森林植物由於結構複雜,樹葉表面不平,多絨毛,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能夠吸收有害氣體和吸附大量飄塵。杜鵑、木槿、紫薇等植物能夠吸收二氧化硫、氯氣、氯化氫、氧化鋅等有害氣體。鬆屬、圓柏屬、雲杉屬、樺木等許多森林植物能放出大量殺菌素,可殺死各種疾病的病原菌。採用人工措施或者噴灑各種殺蟲劑或殺菌藥來消除環境污染,不僅要付出能耗,而且需要較高的成本。

4、減少了人工措施的土石方工程

人們投資、投勞耗用水泥、鋼材以及其他材料和化石能耗修建各種攔水、蓄水工程,不僅耗費了大量化石能源,而且產生了污染。當使用壽命結束時,清理報廢工程仍然需要消耗能源。森林攔蓄降水,調節徑流,減少洪澇災害的成本遠低於修建水庫的成本。森林蓄水的同時,減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養分損失,從而大大降低了農林業發展對化工產品和化石燃料的需求,減少了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温室氣體排放。

5、降低生態系統調控的物質與能源消耗

近年來,氣象災害發生的頻率有增加的趨勢。採用人工措施增雨、調水、防洪、減災,不僅需要投入較多的勞動力,更需要大量的物質與能量投入。森林能夠調節氣候,降低或減緩洪澇、乾旱災害,保持和維護有利的生產環境,減少了化石養分或能耗投入,使農作物和畜牧業在比較自然的狀態下發展並獲得高收益,從而降低了災害控制和恢復成本,減少了生態系統調控的物質和能源消耗。

6、改善人類生活環境

森林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對人類生存有着良好的影響,森林生態環境直接作用於人的視覺、聽覺、嗅覺,使人精神放鬆,增進人體健康。同時,森林也是人們旅遊、爬山、遠足,甚至探險的場所。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條件下,意味着用於調温、調濕、滯塵的各種人工設備使用數量和時間的減少及其能耗和温室氣體排放數量的降低。

7、林產品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僅次於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戰略性能源資源,森林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點,而且還有佔地少、一次種植持續利用的優勢,是大有希望的新興的綠色能源。森林提供的木材作為生物類的材料,以及各種非木質林產品,不論作為能源,還是作為生產、生活資料,都是一種低碳經濟材料。在石油、煤日益枯竭的情況下,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能源替代戰略的重要選擇。

2.促進森林低碳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1、加快造林綠化步伐

圍繞《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和《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加大生態建設投入。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及長江和沿海防護林體系、防沙治沙、濕地及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商品林基地建設等林業重點工程。制定和實施造林綠化規劃綱要,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油茶等木本糧油等林業重點工程。健全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實行木材加工產品“下鄉”補貼試點,推動低碳經濟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在增加森林面積的同時,增加森林碳匯。

2、實施森林經營工程

目前,我國大多數森林屬於生物量密度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積很低,這是增加森林碳匯的最大潛力之所在。在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將森林經營作為我國林業建設的重中之重,這既符合國際林業發展的趨勢和要求,也是未來氣候談判增匯減排的重要籌碼。因此,應儘快啟動《全國森林經營工程》,同時應積極發展農林複合經營,提高森林蓄積量,增加森林碳匯。

3、開展碳匯造林試點

在現有造林規劃的基礎上,開展碳匯造林試點。碳匯造林即在設定了基線的土地上,對造林和森林經營以及林木生長的全過程都進行碳匯計量和監測的營造林活動,探索具有中國特色並與國際規則接軌的營造林模式。建立與“三可”(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匯計量監測技術體系,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增匯固碳和中國温室氣體減排開展“三可”奠定基礎。

4、提供科技支撐

深入開展森林對氣候變化響應的基礎研究。加強林業減排增匯的技術潛力與成本效益分析;繼續加強森林災害發生機理和防控對策研究;加強氣候變化情景下森林、濕地、荒漠、城市綠地等生態系統的適應性問題研究並提出適應技術對策;加強森林作為重要可再生能源庫的研究和開發利用。通過科研,推進科技興林、科技富林、科技強林的進程,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積極貢獻。

5、引導全社會參與低碳發展

森林在維護氣候安全、生態安全、物種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糧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關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林業被提到了事關人類生存與發展、前途與命運的戰略高度。聯合國糧農組織前總幹事薩烏馬指出:“森林是人類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應廣泛宣傳林業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優勢,充分調動企業、公眾參與植樹造林、保護森林等活動的積極性,通過林業措施,實踐低碳生產和低碳生活。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潛力巨大,在應對氣候變化當中能夠作出巨大的貢獻,特別是跟低碳經濟結合起來。我國現有森林植被的貯碳量只相當於潛在貯碳量價值的40%多。通過強化森林經營管理,提高森林的質量,能夠大大增加森林生態系統的貯碳能力。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實踐 篇八

在低碳經濟的實踐上,英國作為低碳經濟的先行國,在2006年通過了全球第一個有關低碳經濟的法案一《氣候變化法草案》,制定了到2020年減少碳排放30%,到2050年減少碳排放60%的目標。日本、丹麥和挪威等國的低碳經濟和低碳技術也取得了迅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果。國內對低碳經濟的實踐則主要集中於碳交易和創建低碳城市。

(1)碳交易。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總額達280億美元,交易的二氧化碳量達到了13億噸。目前全球有四個交易所專門從事碳金融的交易,包括歐盟的EUETS、澳大利亞的NewSouthWales、美國的ChicagoClimateExchange和英國的UKErrs等。此外,還有很多知名金融機構活躍在這些市場上,包括荷蘭銀行(ABNAMRO)、巴克利(BarclaysCapita1)、高盛(GoldmanSachs)、MorganStanley和UBS等。美國的ChicagoClimateExchange是全球第一個也是北美唯一自願性參與温室氣體減排量交易,並對減排量承擔法律約束力的組織和市場交易平台,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時開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種温室氣體減排交易的市場。在中國,2006年興業銀行基於品牌和市場價值與IFC合作簽署了《能源效率融資項目(CHUEE)合作協議》(即《損失分擔協議》),成為國內首家推出“能效貸款”產品的商業銀行。根據該協議,IFC向興業銀行提供2億元人民幣的本金損失分擔,以支持最高可達4.6億元人民幣的貸款組合,興業銀行則以IFC認定的節能、環保型企業和項目為基礎發放貸款,IFC則為貸款項目提供相關的技術援助和業績激勵,而中國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則分別推出了“掛鈎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額度期貨價格”的理財產品。

(2)低碳城市的創建。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清潔技術、綠色規劃、綠色建築和綠色消費等一系列要素構成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2008年,國家發改委與聯合國自然基金會開始“低碳城市發展”的全面推廣,上海和保定成為首批試點城市,由國家發改委、建設部、科技部、環保總局、商務部等專家組成的項目技術顧問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續能源生產的“電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貢獻。廣東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請專家研究低碳經濟,欲申報國家低碳經濟區。

低碳經濟的發展論文 篇九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但環境污染等問題越來越嚴峻,隨着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步提高,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領導者,作為風暴的中心地帶,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承擔的環境責任備受關注,因此企業在不斷地追求經濟效益的過程中,環境會計應運而生,它所注重的不僅僅是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和持續發展,更致力於環境的保護。本文以低碳經濟下的環境會計為主體,通過介紹環境會計的相關知識以及研究背景,對環境會計問題展開分析,緊接着結合環境會計的現狀,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文末展望了會計發展的前景。

關鍵詞】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會計

城市碳排放量的增加和PM2.5的升高以及資源的稀缺,為人類敲響了警鐘,使得學者們加快了對環境會計研究的步伐。20世紀70年代,環境會計出現在歷史舞台中,將研究重點放在低碳經濟下的環境會計這一領域,轉變了傳統觀念,人們開始用前瞻性的長遠眼光看待經濟問題,不僅僅是為了當代人的生存,更重要的是為了子孫後代,因此“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對環境會計的研究勢在必行。環境會計是一門前沿性學科,通過會計方法、程序和技術等,達到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將經濟發展與環境會計相結合,更加符合當今社會的理念—發展低碳經濟。

一、環境會計相關理論綜述

(一)環境會計的定義

環境會計是促使低碳經濟能夠不斷髮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它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國家法律法規等為基準計量並記錄與環境有關的成本費用,如環境防治等,進而綜合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與企業財務成果相互作用的一門新興學科。

(二)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

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應及時、準確的對外公開,為企業內外部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和決策者提供完整的報告,從而幫助企業實現節能減排與利潤的最大化。據統計,我國每年因環境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約540億美元,合理的確認、計量和報告企業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制約,是解決我國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環境會計的目標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手抓,使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發展,使企業充分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保護環境是為子孫後代造福,也有利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環境會計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環境會計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提出的一門新興學科,在經歷了四十多年的發展後,基本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各國研究者陸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而我國企業環境會計研究的起步較晚,初期的重視度不夠,因此尚處於萌芽階段。雖然,各級政府對環境會計日漸重視並且加大投入,但環境會計仍存在問題。

一是道德問題。個別企業缺乏責任感,認為環境保護與“我”沒關係,只要有利可賺就行,視金錢為至上目標而肆意排放污水、排放廢氣,亂砍亂伐,非法捕抓動物等。個別企業濫用資源,使資源的使用速度大於再生速度,尤其是一些依靠自然資源為主要產業結構的區域。

二是制度問題。有關環境會計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無法保障環境會計制度的落實,如對違法的企業懲處力度不夠,有些企業甚至鑽法律的空子,逃避制裁和懲處,同時未建立與環境會計相匹配的業績考核體系,使環境會計的實施受到阻礙。

三是監管問題。環境會計還沒有明確的監管機構,監管的力度小,監管的範圍模糊並且公平性有待提高。

四是信息披露問題。從現有數據來看,我國企業通過年度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進行環境信息披露的比例比較低,披露的環境信息的內容較為簡單,缺乏貨幣性環境信息的披露,且披露的方式不統一。

五是信息傳播問題。個別企業信息滯後,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小企業,還沒有在企業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環境會計體制機制。

六是教育問題。企業環境會計涉及多種學科,它所需要的是高學歷、跨學科有相關經驗的高端複合型人才,並且我國各類高校目前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因此缺乏在環境會計方面有造詣的高素質人才。

三、完善環境會計的對策建議

第一,借鑑發達國家環境會計發展經驗,取長補短,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第二,廣泛宣傳、加強教育,將環境保護的理念深化到企業中去使每個企業都建立、健全一套環境會計制度。第三,完善環境會計法律法規,使違法者得到懲處。明確企業承擔的法律責任,促使企業不斷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重視政府的推動作用,政府部門應當加大監管力度,推出一系列加強環境的治理,加快科技的創新等政策條例,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第四,對自然資源的使用應該徵税税費,提高企業節約資源的意識,完善應徵收排污費、污水和垃圾處理費等税收範圍和徵收標準。第五,加大對環境會計的財政投入,設立有關環境治理專項基金,給予因環境問題經濟困難甚至瀕臨破產的企業一定的財政補貼;給予對環境保護貢獻突出的企業一定的獎勵和榮譽。第六,各高等院校應開設有關環境會計的課程並且培養環境會計專業高端人才。第七,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沒有統一的標準,應確定並完善披露的項目、內容等,避免企業因害怕受到負面影響而漏報、錯報,對於無法計量的項目應當以報表附註形式進行説明。

四、環境會計的前景展望

環境會計的開展相當必要,在傳統會計中,只有可計量的才能在會計報表中加以反映,而如空氣、海洋等難以計量的物質,這不僅使利潤虛增,更使一些企業對環境資源不加節制的使用。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需求日漸增長,資源卻減少不斷,人類應加強重視環境發展,環境會計的發展前景光明。眾人拾柴火焰高,環境保護應該全社會共同行動,會計界應該與其他相關部門聯起手來,多溝通、多交流。我國環境會計的研究應當結合我國國情與實際,根據我國特定的經濟制度環境,深入探討和挖掘環境會計與我國現階段轉型經濟固有特徵的契合點,並結合國際會計的發展,探索獨創的環境會計模式。

五、總結

改革的東風吹遍神州大地,中國正處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機遇中,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一些企業看到了機遇,大力發展生產力,然而一些企業全身心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卻忽略了環境的保護,人們抵制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也促進了環境會計的建設。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環境會計,企業經濟發展需要環境會計,中國會計事業發展需要環境會計,因此環境會計的建立滿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需要,我們應該瞭解和借鑑國外環境會計的寶貴經驗,進一步提高認識,並結合我國國情,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會計制度。總的來説,我國在環境會計這一學科上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未來仍任重道遠。只要我們持之以恆,不斷探索、實踐、歸納、總結、反思,就一定能夠突破這一領域,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和諧社會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