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畢業論文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效機制研究

欄目: 畢業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29W

目錄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效機制研究

中文摘要、關鍵詞………………………………………………(1)

英文摘要、關鍵詞………………………………………………(1)

一、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概述……………………………(1)

(一)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進行的基本狀況……………(1)

(二)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主要途徑…………………(2)

(三)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存在的問題…………………(3)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效機制的含義………………………(3)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效機制的含義……………………(3)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效機制的含義的解釋……………(4)

三、加強中小企業文化建設的對策…………………………………(4)

(一)城鄉分割的户籍制度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村勞動力

的轉移就業的穩定性………………………………(4)

(二)農村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缺乏競爭力,造

成就業的不穩定 ………………………(4)

(三)農村勞動力所從事的職業影響了就業穩定性的實現………(5)

(四)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盲目性強化了轉移就業的

不穩定性………………………………………………………(5)

(五)社會保障的缺失使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

缺乏基礎保障……………………………………………………………(5)

(六)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得農村勞動力無法實

現穩定轉移就業…………………………………………………(5)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效機制的構建……………………………(6)

(一)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監察部門,保證農村勞動力

轉移就業的長期穩定……………………………………………(6)

(二)制定規範、科學、公平、合理的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就業的政策………………………………………………………(6)

(三)加強對廣大農村地區的教育培訓,增強農村勞動力

的綜合素質………………………………………………………(6)

(四)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吸納更多農村勞動力本

地轉移就業………………………………………………………(7)

(五)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化進程步伐,增強對農村

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吸納能力……………………………………(7)

(六)強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法制建設,使農村勞

動力轉移就業有保障……………………………………………(7)

參考文獻………………………………………………… (8)

摘 要: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有利於整個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特別是最近幾年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使得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日趨凸顯。如何實現我國農村勞動力平穩長效的轉移就業,成了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廣大學者共同研究和探討的重大課題。本文將就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現狀及途徑基礎上,着重研究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存在的一些不穩定因素,探索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效機制。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現狀對策長效機制

Abstract:Surplus rural labor to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promotion of rural labor employment,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articularly in recent years for the full swing of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makes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employment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ow to achieve China's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of long-term stable employment, became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the majority of scholars to study and explore a major issue. This will transfer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forc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ways, and focused on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exist some unstable factors, and explore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of long-term mechanism.

Key words:rural labor employment statusmeasureslong-term mechanism

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是任何一個不發達國家步入工業化和現代化國家都必須直接面對的問題,但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涉及面廣,具有現實性和長期性,這就要求各國政府準確地把握本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際情況,找出存在的問題,給出相關對策,以促進本國的發展。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其中農民佔80%以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現在還正高速增長着,但隨之而產生了大量急需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如果這些農村勞動力無法順利實行就業轉移就業,一方面會造成社會人心浮躁,最後發展到社會的動盪,試想一下,大量的社會成員沒有穩定的工作,有些甚至是沒有工作,整體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社會不免會出現些亂子;另一方面,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無法實現就業轉移,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大量的正值最佳勞動的黃金年齡的勞動力閒置,不能參與社會社產建設,沒有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為了實現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及創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對待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因此,較完善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效機制,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具有決定全局的重大意義。更為重要的是,解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對於像我國一樣正處於經濟的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極具重要性和緊迫性,我將結合我國實例,探索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長效機制。

一、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概述

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起步於建國初期,經改革開放後發展到現在成了巨大規模,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農村勞動力的貢獻,國家對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也日益重視。

(一)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進行的基本狀況

最近幾年來, 全國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數量每年增加1000—1200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呈現出以下特點:1.外出就業總量出現平穩增長態勢。改革開放以來, 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90年代以來, 外出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迅速增加。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系統的調查推算, 從1995年到2006年, 全國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數量由5066萬人增加到了 11891萬人,從2006年後幾年, 每年勞動力轉移新增人數將維持在500—700萬左右, 增長速度在5%—6%,到了現在的每年增加1000—1200萬人。2.跨省流動數量穩定, 省內流動比例上升。調查顯示, 2006年外出就業勞動力中, 在鄉外縣內就業的佔21.19% , 縣外省內就業的佔 35.13% , 跨省流動的佔 41.16% , 境外就業的佔 1.12%。縣外省內就業的比重比上年上升了 2.1個百分點, 跨省流動的比例下降了 0.13個百分點。農村勞動力跨省流動的去向仍以廣東、浙江、上海、北京為主要目的地。3.外出打工以年輕人為主, 但平均年齡有所上升。調查表明, 外出就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為31歲左右, 遠遠低於全國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年齡。2004年, 外出勞動力的平均年齡為30.11歲, 比農村勞動力平均年齡低6.18歲。2006年外出就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為31.16歲, 比全部農村勞動力低6.15歲, 其中, 男性外出就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為 33.10歲, 女性平均為29.10歲。4.隨着經濟的發展,中國農業結構正在發生積極變化,非農就業的比例上升。以2006年為例, 農村外出就業勞動力從事的主要行業分佈為: 工業 24.14%、商業經營 9.18%、建築業20.17%、運輸業 6.15%、餐飲業 9.14%、美容美髮1.18%、家政服務 1.14%、傷病護理 0.14%、其他服務業25.14%,從事各業的比重近年來變動幅度不大,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正趨增強。。5.農村勞動力外出收入持續增加。2006年, 外出就業農村勞動力月平均工資水平為 958元, 比上年增加 103元, 增長 12.11% , 增幅比上年提高約 6個百分點。其中, 鄉外縣內就業、縣外省內就業和省外就業的勞動力平均月工資分別為908元、973元和961元, 分別比上年增加 82元、123元和 73元,增長率分別為9.19%、14.15%和8.13%。其中, 縣外省內就業工資增長較快, 是縣外省內就業人數增加的重要原因[1]。

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基本趨勢表現為,本鄉內非農就業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業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比例上升,縣級城市和小城鎮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能力有較大增強,農村勞動力跨省就業趨勢明顯,以鄉鎮企業吸收農村勞動力為主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模式逐漸被外出務工和農村個體私營經濟就業方式所取代,外出務工人員就業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產業,勞動輸出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穩定性有所增強。

(二)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主要途徑

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歷經了半個多世紀,出現了多種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途徑,但集中體現在以下主要幾種:

1.通過教育的轉移。教育形成的轉移又可分為兩種:一是通過教育考上高等院校或中等專業技術學校的農村户口的青年學生,他們作為城鎮市民,成了城市勞動力;而是通過國家和社會各界舉辦的各種教育培訓機構,讓農村勞動力具備了一定的專業職能和素質,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

2.通過非主要勞動力市場進行的人力單向流動。這一途徑轉移的勞動力不改變户籍性質,在户籍制度層面上依舊是農民,只是通過農村到城市的這種區域位置的改變和從農業生產到非農業生產的產業轉變,實現向城市的流動,並且僅僅是向城市的單向流動,穩定性很差,但是,這條途徑仍然是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主要途徑。

3.通過鄉鎮企業等形式的就近轉移。它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通過外來投資,佔用農村耕地,同時吸收農村勞動力就業,使農村勞動力完成從農業到非農業的產業轉換;而是農村勞動力利用農業經濟剩餘,農民自己辦企業或合夥辦企業,搞農副產品的加工,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內化。

4.通過新農村建設的轉移。最近幾年,國家大力搞新農村的建設,一方面為農村勞動力創造了大量崗位,使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另一方面,通過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的生活條件,提高農村生活質量,使農村現代化、城市化,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自然轉移就業。

此外,還有一個較重要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途徑就是通過部隊專業[2]。軍隊彙集了大批農家子弟,他們復原後差不多都是需要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但他們很多在部隊提幹後絕大多數又轉移到了地方工作,完成了從農村到城市的轉移就業。

(三)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存在的問題

1.户籍制度的存在,造成了城鄉勞動力市場長期割據。現在僅僅是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而城市勞動力不向農村流動,造成城市勞動力在就業時比農村勞動力有許多優勢,以至於農村勞動力在轉移就業過程中經常遭受歧視,在勞動力市場處於劣勢。

2.國家沒有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納入到統一的國家就業體系,仍然是城鄉分割,重點發展城市的就業問題,使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很難得到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一直以來,國家把就業工作的中心放在城市,重視城鎮居民的就業工作,而忽視了大量急需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於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就出現了盲目無序的混亂狀態。

3.農村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缺乏競爭力。農村勞動力由於素質較低,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職業技能,所以他們在勞動力市場沒有競爭力。主要是因為,一是農村勞動力嚴重的缺乏教育,儘管國家已經開始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政策,但是在廣大農村地區青少年仍然失學嚴重,二是,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培訓虛多實少,國家和社會舉辦的各種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機構大多隻注重形式,很少深入到農村去宣傳、調查,根本不瞭解需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的意願和真實困難,還有就是培訓機構的教學設施差、教師水平參差不齊、以及有些培訓時間太短,導致大量已培訓的農村勞動力根本就沒有很好的掌握職業技能,仍無多大競爭力。

4.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社會管理嚴重缺位[3]。政府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市場服務體系,導致農村勞動力就業信息不暢,經常是無組織、無目標的無效轉移就業,顯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嚴重的不穩定性。

5.已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經常出現剋扣和拖欠農村勞動力工資問題,還有強制加班加工和超時工作的問題,並且農村勞動力工作的勞動和衞生條件惡劣,而且,農村勞動力很難享受到各種社會保障。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效機制的含義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效機制的含義

早在十九世紀初期,美國就已經開始進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而法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也分別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進行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但至今,依然沒有一個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效機制的確切的定義。我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長效機制就是國家和社會建立起專門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統計調查和管理登記機構,及時有效的瞭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現狀、需求、思想狀態,然後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對農村勞動力進行轉移就業,與此同時還要立法保障需要被轉移的和已經轉移了的農村勞動力的合法權益,避免侵害農村勞動力合法權益的現象發生,使農村勞動力在轉移就業過程中不僅在現實生活中有安全感,更為重要的是心理上有安全感,能安心的穩定轉移就業,但最關鍵的還是要設立一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事後監察部門,監督被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是否需要保護和維權,調查被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是否需要進行二次和多次轉移就業,保證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實際效果。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效機制的含義的解釋

在人類社會的任何時代,一項政策或法令的順利實施,肯定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廣泛支持。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作為一個關乎整個國家穩定和發展的大事,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進行統計調查和管理就必須上升到國家直接參與支持的高度,只有這樣才能準確的把握到底有多少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如何有針對性的實施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經統計調查後,對缺乏教育的農村勞動力加大教育的力度,對缺乏職業技能的農村勞動力進行就業培訓,對急需勞動力市場需求信息的農村勞動力給與信息支持以及對有條件的農村地區繼續加強新農村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後,不免會遇到剋扣工資、限制自由流動、遭受職業歧視以及享受不到相應社會保障等問題,這些問題只能通過國家立法明確規定,強制執行才能避免農村勞動力在轉移就業過程中和已轉移就業後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當然,僅僅只關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數量,而不講求質量也是不行的,這就非常有必要設立一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監督檢查部門,及時調查瞭解農村勞動力需轉移就業現狀,找到問題,拿出對策,同時還應該對那些已經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進行跟蹤調查,看是否需要二次甚至是多次轉移就業,總之,一定要保證將農村勞動力長期穩定有效的轉移就業。

三、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不穩定因素

(一)城鄉分割的户籍制度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的穩定性

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國一項重要的人口和勞動力管理制度,從建國開始一直延續至今,雖然在改革開放後我國對户籍制度進行了多次改革,但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現實是勞動力處於城鄉二元割據結構,及勞動力可以在部門之間或僅由農村向城市流動,卻不能進入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進行自由流動。隨着我國經濟的不斷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湧向城市務工,成了農民工,這也是我國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最主要的途徑,然而,這些農村勞動力因為户籍制度的存在,僅僅只是從農村到城市地域的改變和從事農業生產到從事非農業生產這種產業的轉換,本質上還是農民,無法像城市户口的居民一樣享受各種保險,更沒有住房補貼等福利待遇,甚至連農村勞動力的子女都不能正常入學,最後,不得不回鄉務農,當然,此時又會有很多新增農村勞動力奔向城鎮,最終的結果還是迴流到農村務農。像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模式,毫無穩定性和長效性可言,因此,越快解決户籍制度問題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越有好處。

(二)農村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缺乏競爭力,造成就業的不穩定

農村教育的長期滯後,使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和職業技能遠遠落後於市場經濟的市場化改革需求,農村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毫無競爭力,以至於他們經常失業,有些甚至還找不到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人力資源市場,農村勞動力和那些知識分子或技術工人競爭處於劣勢,很難找到一份比較穩定滿意的工作;二是在我們這個企業加速更新換代的年代,企業進行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重組是常事,最先被淘汰的無疑是那些農村勞動力,所以他們的工作極度不穩定;三是來自農村勞動力內部的競爭導致他們工作的不穩定,因為農村勞動力缺乏職業技能,他們能幹的工作往往很有限,有些農村勞動力為了找到一份工作而寧願降低工資等條件以替代他人換取一份工作,而那些被替代的工人幾乎都是農村勞動力,無形中就使他們經常處於失業的危險之中。

(三)農村勞動力所從事的職業影響了就業穩定性的實現

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再加上沒有職業技能,他們進入勞動力市場所從事的職業90%以上都屬於第一、第二產業,大多從事那些髒、亂、差等最底層的工作,例如,建築業中的建築工人,城市衞生環保部門的清潔工、下水道疏通員,工廠企業中的車間工人、保安員等,這些工作的特點是工作又髒又累,基本不需要任何職業技能,就靠身體幹體力活,待遇還較低,因此,他們很容易主動辭職,工作很不穩定。

(四)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盲目性強化了轉移就業的不穩定性

在經濟信息時代的今天,非常講求信息資源的及時有效性,特別是在勞動力市場,必須時時準確的把握勞動力的需求狀態,才能有目標的快速找到合適的工作,然而,在農村地區,由於經濟的落後,交通的閉塞,就沒有任何渠道去了解全國勞動力的需求情況,農村勞動力往往不管城市是否缺勞動力或缺什麼樣的勞動力,就像趕潮流似的一窩蜂地湧向城市,然後就開始漫無目的的找工作,原來在A城市根本不缺勞動力,又聽説B城市急需大量勞動力,於是他們又馬不停蹄的趕到B城市,而B城市缺乏的原來是大量的技工,沒有辦法,那些沒有找到工作的農村勞動力只能再去C城市,但是最終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只能回農村務農,白白浪費高昂的路費不説,還可能耽誤家裏的農活,所以説,農村勞動力不要因一時衝動,沒有任何關於城市勞動力需求的信息就盲目進城務工,這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毫無穩定性。

(五)社會保障的缺失使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缺乏基礎保障

在2009年,國家通過了最新的《社會保險法》,十一五規劃也明確提出了要構建覆蓋全民的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儘管有了政策法規的支持,但是在實際推進過程中,尤其是農村勞動力仍只能享受到少量的社會保障,據調查統計,2005年簽訂勞動合同的農村勞動力人數僅佔已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人數的28.7%,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僅佔13.8%,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只佔10.0%,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村勞動力僅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2.9%[4]。因為農村勞動力很難享受到最基本的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生育保險等一系列最基本的社會保障,他們很容易因工傷、疾病、生育等問題失去工作,再就是即使農村勞動力享受到了一系列的社會保障,但是他們本身的流動性極強,無法實現全國城市間的統一統籌管理,最終他們不得不選擇回到農村,在農村他們至少能享受合作醫療和社會養老保險,相比他們在城市飄着穩定的多。

(六)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得農村勞動力無法實現穩定轉移就業

近十年來,儘管我國農村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其生活條件仍比城市差許多,消費水平比城市低許多,可以這麼説,我國農村還是沒有完全擺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農村勞動力到城市工作,必須解決住房和吃飯問題,而就這兩類消費就能佔到農村勞動力工作的80%--90%,有時甚至是入不敷出。以石家莊為例,石家莊平均工資水平在800—1200元/月,而農村勞動力工資水平肯定低於這個平均工資水平,估計在650—900元/月,但是租一間較普通的民房其價格在350元/月左右,解決最最基本的吃放問題消費也在300元/月以上,由此看來,農村勞動力面對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是無法承受的,還不如回到農村去過的輕鬆自在。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效機制的構建

目前,我國經濟仍在持續高速增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也日趨凸顯,如果我們沒有認真的對待並盡力去解決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它會直接阻礙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和影響我國和諧社會主義的和諧,但是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所涉及的面非常廣,是多形態、多樣化的,所以,只有有了較完善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效機制,才能將我國農村勞動力逐漸轉移就業。

(一)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監察部門,保證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長期穩定

有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監督檢查部門,就能準確的瞭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最新情況,然後隨時調整政策、方案,就能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對農村勞動力進行轉移就業,實在不行,就對農村勞動力進行二次甚至多次轉移就業,一定確保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質量。

(二)制定規範、科學、公平、合理的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政策

首先要進行户籍制度的改革。户籍制度的消除會使農村户籍的農村勞動力獲得更多就業機會、避免遭受就業歧視、在勞動力市場自由流動、取得相關就業保障等保障,因此,國家必須把依附於户籍制度上的相關社會政策的改革作為户籍制度改革的前提條件,以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平等就業。

其次要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既然是全國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應該把農村勞動力就業和城市就業一併納入國民經濟計劃及長期規劃,系統分析,統籌兼顧,做全面的安排[5]。

再次還要抓緊建立統一的的全國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村勞動力的流動轉移就業提供基礎保障。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現代國家的一項基本制度,是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一是建立完善的全國社會保障體系,促進農村勞動力在城市醫療、養老保障,二是針對他們流動性較大的特點,實現全國各省市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夠自由轉接,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到哪裏,都能把相應的社會保障續接,使農村勞動力自由流動無後顧之憂。

最後,政府要出台引導社會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儘快建立勞動密集型的第二產業,尤其是服務性的第三產業,開發充足的就業崗位,增加社會吸收勞動力的能力。

(三)加強對廣大農村地區的教育培訓,增強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

1.嚴格執行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的政策。各相關教育和社會管理部門要密切關注和跟蹤農村青少年的入學、升學及最後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情況,使農村勞動力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2.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資力度。首先,國家和社會共同為農村地區建立起就基本的教育設施,然後,針對農村地區教師水平的良莠不齊,國家和社會應該加強給予農村地區教師的援助,以縮小農村同城市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水平的差距,逐漸地提升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3.國家和社會應強化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增強農村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第一,貫徹落實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陽光工程”。[6]首先,要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陽光工程”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進行廣泛宣講,使廣大農村勞動力明白“陽光工程”的要求、目的和意義。其次,繼續增加財政投入,擴大“陽光工程”的覆蓋範圍,提高補貼標準。在中央財政投入的基礎上,地方財政也要增加扶持力度,力爭做到對每年新增農村勞動力都培訓一遍。第二,要進行市(地)級集中培訓,保證培訓質量。在一個市(地)選定2-4個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施先進的技術職業學校進行有目的的進行集中培訓,一方面能提高培訓質量,另一方面,因學校知名度高,信息渠道廣,信譽好,農村勞動力經培訓後轉移就業有保證。第三,針對不同培訓要區別對待。對那些用工量大、技能要求高的工種,要適當延長培訓時間,提高培訓質量。此外,還可探索培訓補貼機制,可以採取培訓補貼券,直接補貼現金等方式讓農村勞動力能積極參與到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培訓中來。

(四)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吸納更多農村勞動力本地轉移就業

1.嚴格貫徹落實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大肆進行農村基礎設施的新建和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吸收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調整農業產業政策。大力發展農村的農副產品的加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結構調整,充分利用農村農業經濟剩餘投資辦廠,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能,進一步增強農業部門吸收農村勞動力就業的作用,同時也能提高農村的生活質量。3.政策性引導企業去農村投資辦廠。通過外來投資,一是使農村勞動力完成產業的轉換,二是促進農村的發展,實現勞動力的農村----城市和城市----到農村的雙向流動,增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穩定性。

(五)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化進程步伐,增強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吸納能力

1.將已經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同化為城裏人。在適當的時候給以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以特別的教育,提升他們的整體素質和文化水平,儘量讓他們參與到城市的建設和規劃,強化我國城市化進程。2.有選擇性的發展一批小城鎮。以現有的縣城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為基礎,科學規劃,合理分佈,加強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的建設,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緩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壓力。

(六)強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法制建設,使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有保障

1.設立法律援助機構。當農村勞動力在轉移就業過程中若遭受就業歧視或損害他們利益的情況發生,可通過政府和社會設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法律援助幫忙部門解決。2.對已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合法權益立法保護。依法維護農村勞動力的安全和健康,確保他們有勞就有得,依法享受各種社會保障,能穩定轉移就業。

[1]張紅宇.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現狀與政策建議.《理論視野》,2007年第7期

[2] 韓秀華.論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途徑. 三農問題研究《生產力研究》No.19.2008

[3][4]楊滿心.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現狀、問題及對策.經濟研究導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總第53 期,2009 年第15 期

[5]何敏.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對策分析.河南省鶴壁市勞動就業訓練中心.458000

[6] 王小勇,張亞飛,劉國舉,劉新峯.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河南省舞鋼市農業局

主要參考文獻

[1]費孝通.費孝通文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2]曾湘泉,李麗林,我國勞動力市場中就業政策支持,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

[3]鄭功成,中國農民工問題與社會保護,人名出版社,2007

[4]陳聞君《對農民貧困問題的制度性反思》,載於《經濟經緯》,2004年第3期,第113至115頁。

[5]郭勇《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受阻的原因》,載於《農業經濟問題》,2004年第6期,第66至68頁。

[6]張紅宇.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現狀與政策建議.《理論視野》,2007年第7期

[7]劉小容, 王海濤.我國農村勞動力剩餘轉移就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農村經濟與科技2008 年第19 卷第7 期(總第201 期)問題探討

[8]中國經濟網, 《農民工生活質量調查之一: 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2006年12月20日15:09

[9]科林林•馬丁麥克拉肯,羅納德麥奎.《失業時間在偏遠和就業農村勞動力市場》,19卷,第2期,2003年4月

[10]肯尼斯羅伯茨.《職業選擇的決定因素的農村勞動力移民上海》,

12卷,第1期,2003年4月

[11]韓秀華.論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途徑. 三農問題研究《生產力研究》No.19.2008

[12]樑海濱,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7.10

[13]何敏.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對策分析.河南省鶴壁市勞動就業訓練中心.45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