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標準格式(多篇)

欄目: 畢業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07W

畢業論文標準格式(多篇)

代酷睿 篇一

第八代i3是四核四線程,如果能在600多元價位(散片),相當於i5-7XXX變相降價到600多元,這是鋭龍出來逼迫intel出的大招。

電腦中最重要的配件是什麼? 篇二

一台電腦有很多配件,最重要的配件是什麼?如果只能選一個,我選電源。儘量選一線品牌的電源,預算不足也要選二線中較好的品牌,最少是正規大廠產品。因為大多數客户關心的都是“CPU型號,內存大小,主板品牌“等,稍微懂點的就問一下電源的功率是好多瓦,而對電源的品牌、型號等關注度較低,而這正是山寨電源的生存空間。電源對一台電腦的穩定性,壽命,安全性等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CPU主要的性能指標 篇三

一、主頻

一個時鐘週期完成的指令數是固定的,所以主頻越高,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了。不過由於各種CPU的內部結構也不盡相同,所以並不能完全用主頻來概括CPU的性能。至於外頻就是系統總線的工作頻率;而倍頻則是指CPU外頻與主頻相差的倍數。用公式表示就是:主頻=外頻×倍頻。我們通常説的賽揚 433、PIII550都是指CPU的主頻而言的。

二、外頻

內存總線的速度對整個系統性能來説很重要,由於內存速度的發展滯後於CPU的發展速度,為了緩解內存帶來的瓶頸,所以出現了二級緩存,來協調兩者之間的差異,而內存總線速度就是指CPU與二級(L2)高速緩存和內存之間的工作頻率。

三、工作電壓

工作電壓指的也就是CPU正常工作所需的電壓。早期CPU由於工藝落後,它們的工作電壓一般為5V,發展到奔騰586時,已經是 3.5V/3.3V/2.8V了,隨着CPU的製造工藝與主頻的提高,CPU的工作電壓有逐步下降的趨勢,Intel最新出品的Coppermine已經採用1.6V的工作電壓了。低電壓能解決耗電過大和發熱過高的問題,這對於筆記本電腦尤其重要。

四、亂序執行和分枝預測

亂序執行是指CPU採用了允許將多條指令不按程序規定的順序分開發送給各相應電路單元處理的技術。分枝是指程序運行時需要改變的節點。分枝有無條件分枝和有條件分枝,其中無條件分枝只需要CPU按指令順序執行,而條件分枝則必須根據處理結果再決定程序運行方向是否改變,因此需要“分枝預測”技術處理的是條件分枝。

五、L1高速緩存

在CPU裏面內置了高速緩存可以提高CPU的運行效率。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不過高速緩衝存儲器均由靜態 RAM組成,結構較複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採用回寫結構的高速緩存。它對讀和寫操作均有可提供緩存。而採用寫通結構的高速緩存,僅對讀操作有效。在486以上的計算機中基本採用了回寫式高速緩存。

六、L2高速緩存

PentiumPro處理器的L2和CPU運行在相同頻率下的,但成本昂貴,所以PentiumII運行在相當於CPU頻率一半下的,容量為512K。為降低成本Intel公司曾生產了一種不帶L2的CPU名為賽揚。

七、製造工藝

PentiumCPU的製造工藝是0.35微米,PII和賽揚可以達到0.25微米,最新的CPU製造工藝可以達到0.18微米,並且將採用銅配線技術,可以極大地提高CPU的集成度和工作頻率。

八、協處理器或者叫數學協處理器

在486以前的CPU裏面,是沒有內置協處理器的。由於協處理器主要的功能就是負責浮點運算,因此386、286、8088等等微機CPU的浮點運算性能都相當落後,自從486以後,CPU一般都內置了協處理器,協處理器的功能也不再侷限於增強浮點運算。現在CPU的浮點單元往往對多媒體指令進行了優化。比如Intel的MMX技術,MMX是“多媒體擴展指令集”的縮寫。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為增強PentiumCPU在音像、圖形和通信應用方面而採取的新技術。為CPU新增加57條MMX指令,把處理多媒體的能力提高了60%左右。

九、流水線技術、超標量

流水線是Intel首次在486芯片中開始使用的。流水線的工作方式就象工業生產上的裝配流水線。在CPU中由5~6個不同功能的電路單元組成一條指

令處理流水線,然後將一條X86指令分成5~6步後再由這些電路單元分別執行,這樣就能實現在一個CPU時鐘週期完成一條指令,因此提高了CPU的運算速度。超流水線是指某型CPU內部的流水線超過通常的5~6步以上,例如Pentiumpro的流水線就長達14步。將流水線設計的步(級)數越多,其完成一條指令的速度越快,因此才能適應工作主頻更高的CPU。超標量是指在一個時鐘週期內CPU可以執行一條以上的指令。這在486或者以前的CPU上是很難想象的,只有Pentium級以上CPU才具有這種超標量結構;這是因為現代的CPU越來越多的採用了RISC技術,所以才會超標量的CPU。

劣質電源作怪 CPU難超頻故障分析排除(一)

手頭不寬恕的朋友在購買機器時都會選擇那種特別能“超”的處理器,再搭配一塊做工好、用料足的好主板,通過超頻使用,即能夠很好的節省手頭的銀子,又能夠得到較高的性能,何樂而不為呢?其實目前對CPU進行超頻已不再是什麼新鮮事了,基本上攢機的朋友都會首選考慮到選購一塊特別能超的處理器。對CPU進行超頻後我們的確得到了很大的`性能提升,但超頻時我們不僅僅要選擇好的主板、內存和CPU,其它的配件也很重要。這不,筆友朋友新組裝的電腦就遇到了故障。

故障表現:去年AMD推出的64位速龍這款處理器相信多數網友都不陌生了吧!這款處理器由於具備很好的超頻性能而被眾多玩家追捧。如今隨着價格的走低,不到六百元的價格着實讓很多用户眼饞。這不,筆者的一位朋友近期就組裝了一台採用AMD速龍3000+處理器的配置。具體的配置如下:64位AMD速龍3000+處理器,金士頓512M×2 DDR400內存,技嘉NF4芯片組主板,希捷酷魚九代160GB SATA硬盤,七彩虹7600GT顯卡。看這台配置,將64位速龍3000+超至2.2GHz應該不是問題(AMD速龍3000+的實際頻率為 1.8GHz)。可朋友只將處理器超至1.96GHz就問題不斷,不是死機就是重啟,根本沒法正常使用。更別説2.2GHz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故障分析與解決:打開朋友的電腦,進入BIOS設置,先把外頻調到200MHz,倍頻恢復到9X(沒有超頻的默認設置),保存退出後電腦重新啟動,能夠順利進行系統,並運行了半個多小時的遊戲後,依舊沒有問題,看到默認不超頻時,系統是沒有問題的。

重新啟動電腦,按DEL鍵進入主板的BIOS設置,將外頻從200MHz調整至210MHz,重新啟動電腦,結果也比較正常,機器能夠正常進行系統並能夠正常的運行大部分的應用程序,此時的CPU主頻為1.89GHz。正次重新啟動,進入BIOS並將倍頻設置為220MHz,此時的CPU主頻為1.98GHz,重新啟動後,雖然機器能夠正常進入系統,但在使用時卻極不穩定,不到半時的時間,就出現了兩次重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難不成是CPU的體質有問題(雖然為同一型號的CPU處理器,但由於出廠時期不同在超頻性能上也不相同),不應該呀,體質再差也應該超到2.0GHz吧。還好筆者也是應用的同一型號的機器,配置除顯卡外,其它的基本相同。於是筆者將這塊CPU取下後,裝到筆者的機器中,並開機進入BIOS設置,直接將外頻設置為250MHz,重新啟動後,機器順利的進入了系統,玩了兩個多小時的遊戲、並運行了 3DMARK,一切正常,相當的穩定,那這又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回到朋友那裏再找原因,第一個值得懷疑的就是內存。但兩根金士頓DDR400 512×2的內存應該沒有問題,為了驗證,筆者順便帶來了自己使用的金邦DDR400內存,換入筆者的機器後再進行測試,問題依舊,頻率依然無法超過1.98GHz,看來內存並沒有問題!

主板由於筆者與朋友用的都是技嘉的NF4標準版,應該不會有任何的問題,那麼到底是哪個部件有問題呢?

不會是電源的問題吧?突然想到了朋友為了節約成本,使用了機箱自帶的電源。電源上可是標稱的 300W啊!還是測試一下。立刻運行電源測試軟件OCCT,30分鐘測試之後,從測試結果圖中,我發現該電源的+5V端已經嚴重負載,電壓波動最高到了 5.24V,幾乎達到了+5V端所能承受的上限(+5V合理波動範圍:4.75V~5.25?V),同時+12V電壓也出現了一定升高,最高到了+12.2V。看來這台電源真不怎麼樣,負載能力較差,況且OCCT的參數我還設定得比較保守,如果將C

PU佔用率調到Highest最高,恐怕連測試都難以堅持下去了

於是再仔細觀察這台雜牌電源,發現這台電源存在嚴重的“縮水”現象,它的各個端口輸出功率實在太小了:+12V~6A、+5V~13A、+3.3V~5A、-5V~0.5A、-12V~0.5A,輸出功率就130W左右,天知道這個數字還有沒有水分,如果有,那它根本就無法支持高功耗的AMD處理器,更別説是超頻了!於是我將自己的長城巨龍360SE電源給朋友換上,CPU外頻立刻穩超166MHz,但是上200MHz就得加0.05V電壓。不過這已經令我滿意了,看來超頻失敗真的是電源在作怪,這麼優秀的CPU差點就被“浪費”了。

抓緊時間去市場中購買了一個品牌的額定功率為300W的電源,換上後再進行測試,這次直接將外頻調到250MHz,重新啟動後機器順利啟動了,運行各種遊戲、應用軟件均沒有問題,至此,問題的真兇水落石出。

故障總結:這是一種常見的超頻故障,目前市場中機箱的品牌非常雜亂,自帶的電源雖然標稱着300W功率的字樣,但實際有些電源的功率連200W都不到,穩定運行都成困難,更何況要超頻呢!因此,電源問題不容忽視啊,尤其是升級CPU、顯卡的朋友,升級之前最好測試一下自己的電源是否能經得住高負荷,千萬不要被電源拖了後腿!

動態處理包括了: 篇四

1、多路分流預測:通過幾個分支對程序流向進行預測,採用多路分流預測算法後,處理器便可參與指令流向的跳轉。它預測下一條指令在內存中位置的精確度可以達到驚人的90%以上。這是因為處理器在取指令時,還會在程序中尋找未來要執行的指令。這個技術可加速向處理器傳送任務。

2、數據流量分析:拋開原程序的順序,分析並重排指令,優化執行順序:處理器讀取經過解碼的軟件指令,判斷該指令能否處理或是否需與其它指令一道處理。然後,處理器再決定如何優化執行順序以便高效地處理和執行指令。

3、猜測執行:通過提前判讀並執行有可能需要的程序指令的方式提高執行速度:當處理器執行指令時(每次五條),採用的是“猜測執行”的方法。這樣可使奔騰II處理器超級處理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提升軟件性能。被處理的軟件指令是建立在猜測分支基礎之上,因此結果也就作為“預測結果”保留起來。一旦其最終狀態能被確定,指令便可返回到其正常順序並保持永久的機器狀態。

cpu主要有什麼性能指標 篇五

CPU主要的性能指標

主頻:即CPU內部核心工作的時鐘頻率,單位一般是兆赫茲(MHz)。這是我們最關心的。一個參數,我們通常所説的233、300、450等就是指它。對於同種類的CPU,主頻越高,CPU的速度就越快,整機的性能就越高。由於內部的結構不同,不同種的CPU之間不能直接通過主頻來比較,而且高主頻的CPU的實際表現性能,還與外頻、緩存等大小有關,帶有特殊指令的CPU,則相對程度地依賴軟件的優化程度。

外頻和倍頻數

外頻即CPU的外部時鐘頻率。CPU的主頻與外頻的關係是:CPU主頻=外頻×倍頻數,外頻是由電腦主板提供的,486的外頻一般是33MHz,40MHz,Pentium主板的外頻一般是66MHz,也有主板支持75各83MHz。而目前Intel公司最新的芯片組440BX可以使用100MHz甚至更高的時鐘頻率。另外VIA公司的MVP3、MVP4,APPLOPRO等一些非Intel的芯片組也開始支持100MHz的外頻,一些主板由於技術精良,工藝先進,可以超頻1/3以上穩定使用,成為超頻愛好者的首選。Intel公司的下一代主板芯片將支持133MHz的外頻,AMD的K7甚至將使用200MHz的外頻。

CPU過熱保護功能引起電腦自動重啟

由於目前市場上大部分主板均有:CPU風扇轉速過低和CPU過熱保護功能。它的作用就是:如果在系統運行的過程中,檢測到CPU風扇轉速低於某一數值,或是CPU温度超過某一度數,電腦自動重啟。這樣,如果電腦開啟了這項功能話,CPU風扇一旦出現問題,電腦就會在使用一段時間後不斷重啟。

檢測方法:將BIOS恢復一下默認設置,關閉上述保護功能,如果電腦不再重啟,就可以確認故障源了。

解決方案:更換CPU散熱器。

“按開機鍵CPU風扇不轉”的故障排除

“按開機鍵CPU風扇不轉”的故障排除

這種故障可以説是最難處理的,尤其是在沒有任何專業設備的情況下,建議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一步步找到原因。

1、檢查電源和重啟按鍵是不是出了物理故障,最常見的是按下去起不來,兩個按鍵的任一個出現這種問題,均可以造成電腦無法正常開機。解決方法只能送修或更換機箱,因為機箱由於集成在機箱內部,普通用户很難修理。

2、打開機箱,將主板BIOS電源拔下,稍等一會,再重新按上,看電腦是否可以正常運行。

3、將主板與機箱的鏈接線全部拔下,用螺絲刀碰觸主板電源控制針(由於有許多針,電源控制針的確認請參照主板説明書,別亂碰,會燒主板的),如果正常開機,證明是機箱開機和重啟鍵的問題。解決方法同上。

4、將電源和主板、光驅、硬盤、軟驅等設備相互之間的數據和電源線全部拔下,將主板背板所有設備,如顯示器、網線、鼠標、鍵盤也全部拔下,吹乾主板電源插座和電源插頭上的灰塵後重新插上,開機。如果可以開機,再將設備一件一件插上,以確認故障源。確認後更新出故障的配件即可解決問題。

以上四步全部試完了,依然不可以確定故障源的話,只能將電腦主機送維修站了。

cpu主要有什麼性能指標 篇六

1.主頻,

主頻也叫時鐘頻率,單位是MHz(或G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處理數據的速度。CPU的主頻=外頻×倍頻係數。很多人認為主頻就決定着CPU的運行速度,這不僅是個片面的,而且對於服務器來講,這個認識也出現了偏差。至今,沒有一條確定的公式能夠實現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兩者之間的數值關係,即使是兩大處理器廠家Intel英特爾和AMD,在這點上也存在着很大的爭議,從Intel的產品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Intel很注重加強自身主頻的發展。像其他的處理器廠家,有人曾經拿過一塊1G的全美達處理器來做比較,運行效率相當於2G的Intel處理器。

所以,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衝信號震盪的速度。在Intel的處理器產品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1GHzItanium芯片能夠表現得差不多跟2.66GHz至強(Xeon)/Opteron一樣快,或是1.5GHzItanium2大約跟4GHzXeon/Opteron一樣快。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總線等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標。

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是有關的,只能説主頻僅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2.外頻,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是MHz。CPU的外頻決定着整塊主板的運行速度。通俗地説,在台式機中,所説的超頻,都是超CPU的外頻(當然一般情況下,CPU的倍頻都是被鎖住的)相信這點是很好理解的。但對於服務器CPU來講,超頻是絕對不允許的。前面説到CPU決定着主板的運行速度,兩者是同步運行的,如果把服務器CPU超頻了,改變了外頻,會產生異步運行,(台式機很多主板都支持異步運行)這樣會造成整個服務器系統的不穩定。

目前的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與主板前端總線不是同步速度的,而外頻與前端總線(FSB)頻率又很容易被混為一談,下面的前端總線介紹談談兩者的區別。

3.前端總線(FSB)頻率,

前端總線(FSB)頻率(即總線頻率)是直接影響CPU與內存直接數據交換速度。有一條公式可以計算,即數據帶寬=(總線頻率×數據位寬)/8,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比方,現在的支持64位的至強Nocona,前端總線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數據傳輸最大帶寬是6.4GB/秒。

外頻與前端總線(FSB)頻率的區別:前端總線的速度指的是數據傳輸的速度,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也就是説,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衝信號在每秒鐘震盪一億次;而100MHz前端總線指的是每秒鐘CPU可接受的數據傳輸量是100MHz×64bit÷8bit/Byte=800MB/s。

其實現在“HyperTransport”構架的出現,讓這種實際意義上的前端總線(FSB)頻率發生了變化。IA-32架構必須有三大重要的構件:內存控制器Hub(MCH),I/O控制器Hub和PCIHub,像Intel很典型的芯片組Intel7501、Intel7505芯片組,為雙至強處理器量身定做的,它們所包含的MCH為CPU提供了頻率為533MHz的前端總線,配合DDR內存,前端總線帶寬可達到4.3GB/秒。但隨着處理器性能不斷提高同時給系統架構帶來了很多問題。而“HyperTransport”構架不但解決了問題,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總線帶寬,比方AMDOpteron處理器,靈活的HyperTransportI/O總線體系結構讓它整合了內存控制器,使處理器不通過系統總線傳給芯片組而直接和內存交換數據。這樣的話,前端總線(FSB)頻率在AMDOpteron處理器就不知道從何談起了。

的位和字長,

位:在數字電路和電腦技術中採用二進制,代碼只有“0”和“1”,其中無論是“0”或是“1”在CPU中都是一“位”。

字長:電腦技術中對CPU在單位時間內(同一時間)能一次處理的二進制數的位數叫字長。所以能處理字長為8位數據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單位時間內處理字長為32位的二進制數據。字節和字長的區別:由於常用的英文字符用8位二進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將8位稱為一個字節。字長的長度是不固定的,對於不同的CPU、字長的長度也不一樣。8位的CPU一次只能處理一個字節,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處理4個字節,同理字長為64位的CPU一次可以處理8個字節。

5.倍頻係數,

倍頻係數是指CPU主頻與外頻之間的相對比例關係。在相同的外頻下,倍頻越高CPU的頻率也越高。但實際上,在相同外頻的前提下,高倍頻的CPU本身意義並不大。這是因為CPU與系統之間數據傳輸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倍頻而得到高主頻的CPU就會出現明顯的“瓶頸”效應―CPU從系統中得到數據的極限速度不能夠滿足CPU運算的速度。一般除了工程樣版的Intel的CPU都是鎖了倍頻的,少量的如Inter酷睿2核心的奔騰雙核E6500K和一些至尊版的CPU不鎖倍頻,而AMD之前都沒有鎖,現在AMD推出了黑盒版CPU(即不鎖倍頻版本,用户可以自由調節倍頻,調節倍頻的超頻方式比調節外頻穩定得多)。

CPU主要的性能指標: 篇七

第一、主頻,倍頻,外頻。經常聽別人説:“這個CPU的頻率是多少多少。。。。”其實這個泛指的頻率是指CPU的主頻,主頻也就是CPU的時鐘頻率,英文全稱:CPU Clock Speed,簡單地説也就是CPU運算時的工作頻率。一般説來,主頻越高,一個時鐘週期裏面完成的指令數也越多,當然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了。不過由於各種各樣的CPU它們的內部結構也不盡相同,所以並非所有的時鐘頻率相同的CPU的性能都一樣。至於外頻就是系統總線的工作頻率;而倍頻則是指CPU外頻與主頻相差的倍數。三者是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的:主頻=外頻x倍頻。

第二:內存總線速度,英文全稱是Memory-Bus Speed。CPU處理的數據是從哪裏來的呢?學過一點計算機基本原理的朋友們都會清楚,是從主存儲器那裏來的,而主存儲器指的就是我們平常所説的內存了。一般我們放在外存(磁盤或者各種存儲介質)上面的資料都要通過內存,再進入CPU進行處理的。所以與內存之間的通道棗內存總線的速度對整個系統性能就顯得很重要了,由於內存和CPU之間的運行速度或多或少會有差異,因此便出現了二級緩存,來協調兩者之間的差異,而內存總線速度就是指CPU與二級(L2)高速緩存和內存之間的通信速度。

第三、擴展總線速度,英文全稱是Expansion-Bus Speed。擴展總線指的就是指安裝在微機系統上的局部總線如VESA或PCI總線,我們打開電腦的時候會看見一些插槽般的東西,這些就是擴展槽,而擴展總線就是CPU聯繫這些外部設備的橋樑。

第四:工作電壓,英文全稱是:Supply Voltage。任何電器在工作的時候都需要電,自然也會有額定的電壓,CPU當然也不例外了,工作電壓指的也就是CPU正常工作所需的電壓。早期CPU(286棗486時代)的工作電壓一般為5V,那是因為當時的製造工藝相對落後,以致於CPU的發熱量太大,弄得壽命減短。隨着CPU的製造工藝與主頻的提高,近年來各種CPU的工作電壓有逐步下降的趨勢,以解決發熱過高的問題。

第五:地址總線寬度。地址總線寬度決定了CPU可以訪問的物理地址空間,簡單地説就是CPU到底能夠使用多大容量的內存。16位的微機我們就不用説了,但是對於386以上的微機系統,地址線的寬度為32位,最多可以直接訪問4096 MB(4GB)的物理空間。而今天能夠用上1GB內存的人還沒有多少個呢(服務器除外)。

第六:數據總線寬度。數據總線負責整個系統的數據流量的大小,而數據總線寬度則決定了CPU與二級高速緩存、內存以及輸入/輸出設備之間一次數據傳輸的信息量。

第七:協處理器。在486以前的CPU裏面,是沒有內置協處理器的。由於協處理器主要的功能就是負責浮點運算,因此386、286、8088等等微機CPU的浮點運算性能都相當落後,相信接觸過386的朋友都知道主板上可以另外加一個外置協處理器,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浮點運算的功能。自從486以後,CPU一般都內置了協處理器,協處理器的功能也不再侷限於增強浮點運算,含有內置協處理器的CPU,可以加快特定類型的數值計算,某些需要進行復雜計算的軟件系統,如高版本的AUTO CAD就需要協處理器支持。

第八:超標量。超標量是指在一個時鐘週期內CPU可以執行一條以上的指令。這在486或者以前的CPU上是很難想象的,只有Pentium級以上CPU才具有這種超標量結構;486以下的CPU屬於低標量結構,即在這類CPU內執行一條指令至少需要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時鐘週期。

第九:L1高速緩存,也就是我們經常説的一級高速緩存。在CPU裏面內置了高速緩存可以提高CPU的運行效率,這也正是486DLC比386DX-40快的原因。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容量越大,性能也相對會提高不少,所以這也正是一些公司力爭加大L1級高速緩衝存儲器容量的原因。不過高速緩衝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複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本文來自腳本之家

第十:採用回寫(Write Back)結構的高速緩存。它對讀和寫操作均有效,速度較快。而採用寫通(Write-through)結構的高速緩存,僅對讀操作有效。

第十一:動態處理。動態處理是應用在高能奔騰處理器中的新技術,創造性地把三項專為提高處理器對數據的操作效率而設計的技術融合在一起。這三項技術是多路分流預測、數據流量分析和猜測執行。動態處理並不是簡單執行一串指令,而是通過操作數據來提高處理器的工作效率。

cpu主要有什麼性能指標: 篇八

CPU是整個微機系統的核心,它往往是各種檔次微機的代名詞,CPU的性能大致上反 映出微機的性能,因此它的性能指標十分重要。CPU主要的性能指標有:

(1)主頻即CPU的時鐘頻率(CPU Clock Speed)。一般説來,主頻越高,CPU的速度越 快。由於內部結構不同,並非所有的時鐘頻率相同的CPU的性能都一樣。

(2)內存總線速度(Memory-Bus Speed) 指CPU與二級(L2)高速緩存和內存之間的通信 速度。

(3)擴展總線速度(Expansion-Bus Speed) 指安裝在微機系統上的局部總線如VESA或 PCI總線接口卡的工作速度。

(4)工作電壓(Supply Voltage) 指CPU正常工作所需的電壓。早期CPU的工作電壓一 般為5V,隨着CPU主頻的提高,CPU工作電壓有逐步下降的趨勢,以解決發熱過高的問 題。

(5)地址總線寬度決定了CPU可以訪問的物理地址空間,對於486以上的微機系統,地 址線的寬度為32位,最多可以直接訪問4096 MB的物理空間。

(6)數據總線寬度決定了CPU與二級高速緩存、內存以及輸入/輸出設備之間一次數據 傳輸的信息量。

(7)內置協處理器含有內置協處理器的CPU,可以加快特定類型的數值計算,某些需 要進行復雜計算的軟件系統,如高版本的AUTO CAD就需要協處理器支持。

(8)超標量是指在一個時鐘週期內CPU可以執行一條以上的指令。Pentium級以上CPU 均具有超標量結構;而486以下的CPU屬於低標量結構,即在這類CPU內執行一條指令至 少需要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時鐘週期。

(9)L1高速緩存即一級高速緩存。內置高速緩存可以提高CPU的運行效率,這也正是4 86DLC比386DX-40快的原因。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 這也正是一些公司力爭加大L1級高速緩衝存儲器容量的原因。不過高速緩衝存儲器均 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複雜,在CPU 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

(10)採用回寫(Write Back)結構的高速緩存它對讀和寫操作均有效,速度較快。而 採用寫通(Write-through)結構的高速緩存,僅對讀操作有效。

cpu主要有什麼性能指標 篇九

系統時鐘頻率(主頻)

計算機內部有一個時鐘發生器不斷地發出電脈衝信號,控制各個器件的工作節拍。系統每秒鐘產生的時鐘脈衝個數稱為時鐘頻率,單位為赫茲(Hz)。主頻對計算機指令的執行速度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系統時鐘頻率越高,整個機器的工作速度也就越快。CPU的主頻就是指CPU能適應的時鐘頻率,或者就是該CPU的標準工作頻率。

指令週期

指令週期是指計算機執行一條指令所用的時間。一個完整的指令週期包括:取指令、解釋指令、執行指令3個操作步驟。指令週期越短,指令的執行速度越快。

字長

字長是CPU一次能存儲、運算的二進制數據的位數。字長決定了CPU內寄存器和總線的數據寬度,字長較大的計算機在一個指令週期比字長較短的計算機處理更多的數據。單位時間內處理的數據越多,CPU的性能就越好。日前主流的Pentium系列都是64位的微機,其字長為64位。

CPU緩存

CPU的運算速度是內存存取速度的成百上千倍,所以在程序執行過程中,CPU經常要停下來等待內存數據的讀取。為了提高計算機的整體性能,CPU芯片生產商在CPU內部增加了一種存儲容量較小的快速存儲器(SRAM),以緩解內存與CPU之間的速度差異,這種存儲器就是CPU緩存(cache)。緩存越大,每次與內存交換的數據量就越大,CPU性能就越好。在執行程序時,內存首先將大量的數據送到緩存中,CPU再從緩存中讀取數據,由於緩存的讀取速度與CPU幾乎一樣快,這樣CPU在讀取數據時就不用長時間等待。

CPU性能參數 篇十

計算機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由CPU的性能決定,而CPU的性能主要體現在其運行程序的速度上。影響運行速度的性能指標包括CPU的工作頻率、Cache容量、指令系統和邏輯結構等參數。

主頻

主頻也叫時鐘頻率,單位是兆赫(MHz)或千兆赫(G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處理數據的速度。通常,主頻越高,CPU處理數據的速度就越快。

CPU的主頻=外頻×倍頻係數。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存在一定的關係,但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關係。 所以,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衝信號震盪的速度。在Intel的處理器產品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1 GHz Itanium芯片能夠表現得差不多跟2.66 GHz至強(Xeon)/Opteron一樣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約跟4 GHz Xeon/Opteron一樣快。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總線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標。

外頻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是MHz。CPU的外頻決定着整塊主板的運行速度。通俗地説,在台式機中,所説的超頻,都是超CPU的外頻(當然一般情況下,CPU的倍頻都是被鎖住的)相信這點是很好理解的。但對於服務器CPU來講,超頻是絕對不允許的。前面説到CPU決定着主板的運行速度,兩者是同步運行的,如果把服務器CPU超頻了,改變了外頻,會產生異步運行,(台式機很多主板都支持異步運行)這樣會造成整個服務器系統的不穩定。

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與主板前端總線不是同步速度的,而外頻與前端總線(FSB)頻率又很容易被混為一談。

總線頻率

前端總線(FSB)是將CPU連接到北橋芯片的總線。前端總線(FSB)頻率(即總線頻率)是直接影響CPU與內存直接數據交換速度。有一條公式可以計算,即數據帶寬=(總線頻率×數據位寬)/8,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比方,支持64位的至強Nocona,前端總線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數據傳輸最大帶寬是6.4GB/秒。

外頻與前端總線(FSB)頻率的區別:前端總線的速度指的是數據傳輸的速度,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也就是説,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衝信號在每秒鐘震盪一億次;而100MHz前端總線指的是每秒鐘CPU可接受的數據傳輸量是100MHz×64bit÷8bit/Byte=800MB/s。

倍頻係數

倍頻係數是指CPU主頻與外頻之間的相對比例關係。在相同的外頻下,倍頻越高CPU的頻率也越高。但實際上,在相同外頻的前提下,高倍頻的CPU本身意義並不大。這是因為CPU與系統之間數據傳輸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主頻而得到高倍頻的CPU就會出現明顯的“瓶頸”效應-CPU從系統中得到數據的極限速度不能夠滿足CPU運算的速度。一般除了工程樣版的Intel的CPU都是鎖了倍頻的,少量的如Intel酷睿2核心的奔騰雙核E6500K和一些至尊版的CPU不鎖倍頻,而AMD之前都沒有鎖,AMD推出了黑盒版CPU(即不鎖倍頻版本,用户可以自由調節倍頻,調節倍頻的超頻方式比調節外頻穩定得多)。

緩存

緩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標之一,而且緩存的結構和大小對CPU速度的影響非常大,CPU內緩存的運行頻率極高,一般是和處理器同頻運作,工作效率遠遠大於系統內存和硬盤。實際工作時,CPU往往需要重複讀取同樣的數據塊,而緩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內部讀取數據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內存或者硬盤上尋找,以此提高系統性能。但是由於CPU芯片面積和成本的因素來考慮,緩存都很小。

L1 Cache(一級緩存)是CPU第一層高速緩存,分為數據緩存和指令緩存。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不過高速緩衝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複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服務器CPU的L1緩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 Cache(二級緩存)是CPU的第二層高速緩存,分內部和外部兩種芯片。內部的芯片二級緩存運行速度與主頻相同,而外部的二級緩存則只有主頻的一半。L2高速緩存容量也會影響CPU的性能,原則是越大越好,以前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筆記本電腦中也可以達到2M,而服務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緩存更高,可以達到8M以上。

L3 Cache(三級緩存),分為兩種,早期的是外置,內存延遲,同時提升大數據量計算時處理器的性能。降低內存延遲和提升大數據量計算能力對遊戲都很有幫助。而在服務器領域增加L3緩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顯著的提升。比方具有較大L3緩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內存會更有效,故它比較慢的磁盤I/O子系統可以處理更多的數據請求。具有較大L3緩存的處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統緩存行為及較短消息和處理器隊列長度。

其實最早的L3緩存被應用在AMD發佈的K6-III處理器上,當時的L3緩存受限於製造工藝,並沒有被集成進芯片內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夠和系統總線頻率同步的L3緩存同主內存其實差不了多少。後來使用L3緩存的是英特爾為服務器市場所推出的Itanium處理器。接着就是P4EE和至強MP。Intel還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緩存的Itanium2處理器,和以後24MB L3緩存的雙核心Itanium2處理器。

但基本上L3緩存對處理器的性能提高顯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備1MB L3緩存的Xeon MP處理器卻仍然不是Opteron的對手,由此可見前端總線的增加,要比緩存增加帶來更有效的性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