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從全球局勢進行宏觀分析解讀黨的十九大

欄目: 愛國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1.62W

通常很多從事宏觀分析的人士,對全球局勢的研判,着重於經濟和金融層面比較多。對於政治層,涉足的比較少。要麼就是,僅僅只看地緣政治。今天我們對全球宏觀形勢進行多層立體複合分析來解讀我們黨的十九大部分報告。

從全球局勢進行宏觀分析解讀黨的十九大

第一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首先看歷史,新中國成立之初,身邊就站了倆帝國,美國和蘇聯。歷史現實決定了我們的政治現實,政治現實又決定了我們的經濟現實。

如果我們不理會這兩個強國,就會被他們遏制,甚至於絞殺。所以,中國必須在這倆帝國之間找平衡來保命,來發展。現在世界貿易已經失衡,中美捆綁在一起的利益會逐步解綁。從思想到文化,從經濟到生活,方方面面都會解綁。

這就造成了很多人的思想震盪,中國和美國利益解綁了,豈不是要回到和蘇聯利益捆綁的老路上去了?這是一種典型的二級管思維,非此即彼,非美即蘇,理解不了還有第三種可能。蘇聯早就死了,和美國利益解綁,無論如何也回不到蘇聯哪一套,中國和美國利益解綁,是為了擺脱他,做回自己,當初和美國利益綁在一起,不過是為了利益,這只是一樁生意。現在生意快做完了,我們也就要準備各數各的錢,各回各的家了。

做生意,最忌諱感情用事,國與國之間的生意,更是如此。在美國利益捆綁的這些年,很多人難免會對美國產生感情,認為美國對中國有恩,還有人甚至認為蘇聯對中國也有恩,這就是典型的感情用事。中國得來的來自美蘇的一切技術支援,都是用血和恥辱換來的,都是等價交換。

朝鮮戰場、越南戰場、南海撞機,都是因為美蘇的霸權所致,並不是中國主動要拿鮮血來做籌碼。其實當時是,中國那麼窮,除了命和屈辱,沒有其他的東西可以和他們交換。

中國沒有左派,也沒有右派,用法國大革命的政治形態來套用當下的中國,是不切實際的。中國只有蘇聯派、美國派和中國派。在和蘇聯派利益捆綁的時候,是蘇聯派佔上風;在和美國利益捆綁的時候,是美國派佔上風,等和美國這一輪利益捆綁解綁完畢,中國派會完全佔據上風,就憑我們的國力。

中國派,在文化、政治,經濟、金融、軍事等各方面,將全面體現中國利益和中國意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不用再低頭哈腰地為了能和別人接軌,從黑髮熬成白髮地談入世。中國派要走地是中國的特色道路,要體現的是中國的精神,要建立的是中國標準,未來不是我們再求着跟別人接軌,而是別人求着跟我們接軌。這就是中國道路。

在新時代,中國大路朝天,不與帝國主義共享未來。

 

第二解讀“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

中國的經濟擴張還沒有結束,因為中國目前還有一小半人口沒有城市化,生活水平還比較低。要把整個中國全面城市化,中國還需要做更多的生意,賺更多的錢。歐美這些發達國家的市場,在中國龐大的產能衝擊下,已經飽和,中國要把剩下的一半人口,全部城市化,就得需要一塊更大得經濟版圖。而做生意得方法,也得和以前不同。

中國的經濟擴張,是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中國經濟擴張的行軍圖,和美國的帝國霸權版圖,是重合的。對中美關係而言,雙方都繞不過這個衝突。中國想做大生意,因為商路和美國的帝國版圖重合,美國的遏制迫使中國不得不走上持劍經商之路。中國的行為是從生存出發,美國的行為是從維持出發,這樣的衝突無法避免,無法調和,甚至互相都難以理解對方。

 中美關係一到蜜月期,中國經濟就會大爆發。美國一看中國活得滋潤,馬上就緊接着一個遏制期,而一到遏制期,中國的軍力就會大爆發。

 這是個前所未有得大時代,中國經濟將以劍為犁,深耕整個亞歐非世界島,怎樣才能讓14億中國人都過上發達國家那樣的日子?這就是答案,除此沒有其他道路可走。在大秦帝國的擴張模式中,是種更多的地,打更多的仗,打贏了就佔更多的地,種更的地再打更多的仗,直到統一中國。中國經濟未來的擴張模式,與此類似,做更多的生意,掙更多的錢,掙更多的錢,造更多的戰鬥機和軍艦,用戰鬥機和軍艦畫更大的經濟地圖,再去做更多的生意掙更多的錢。

 

第三解讀“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首先我們要了解全球化產業鏈分工的三元結構,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產業鏈分工是一個三元結構的體系,分別由消費國、生產國、資源國構成。典型的消費國是美國和南歐等國;典型的生產國是中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典型的資源國是俄羅斯、巴西、和中東石油生產國等。

美國處於全球化分工體系的最高頂端,不僅負責向全球提供輸出需求,還輸出流動性、制度與技術方面的標準和協議,負責全球化的全局統籌與組織。美國輸出的制度,由三部分構成:在政治制度上是聯合國,在經濟和金融維度上是全球貨幣體系,在貿易維護上是世界貿易組織。這就是全球化生產與協作的頂層設計。

同樣作為消費國,歐洲各國和美國相比,則是純粹的債務型消費,它們並沒有對全球分工提供實質性價值的東西,只是歐元區內部的全球流動性再循環鏈條上的一環,負責把德國國際收支的盈餘花掉。這樣,歐元區就可以作為一個整體與美國在表面上形成均衡,不至於因為德國的盈餘太多,而導致歐美之間嚴重的失衡。歐元的升值壓力,也就不會太大。

生產國在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化體系中,歷史上一共出現三代:第一代是德日,美國選擇工業化德國和日本,一方面是因為這兩個國家工業基礎雄厚,還有就是因為德日都是制衡蘇聯陣營的前沿。

隨着德日的如日中天,生產國積累了大量的貿易順差和盈餘,而美國則被逆差和赤字壓得喘不過氣來,這是美國主導全球化體系下第一次嚴重的國際收支失衡。於是美國與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和歐共體簽署了《盧浮宮協議》,於是日本失去了二十多年,而德國卻在短暫的不適後能再次奮起,是因為德國找到了內部平衡收支盈餘的其他歐洲國家。日本在亞洲人緣不好,所以找個躺着花錢的合夥人都找不到。

德日失勢後,由於忌憚他們繼續積累盈餘和資本後主導區域一體化,在美國的全球帝國版圖中形成割據勢力,美國便在20世紀90年代啟動了第二代生產國。第二代生產國就是以亞洲四小虎為代表的東南亞各國,這些小國來充當生產國,美國就不用擔心它們將來發達了會形成割據勢力。

但這些小國來充當生產國有個比較大的缺陷,它們對全球流動性的環流表現得過於敏感,再加上各國間缺乏一體化意識,在美元流動性退潮後,它們為了保命選擇了不顧死活的相互踩踏,就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亞洲金融危機過後,東南亞諸多生產國一蹶不振,隨着全球化進程的升級,它們的體量在產能和效率上也沒法滿足全球化大生產。在這場金融危機中,中國頂住了,並承諾人民幣長期不貶值,這對外資來説是一個低風險、高收益的官方承諾,為中國贏得了不少的口碑和信任。危機過後,中國成了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化分工體系中的第三代生產國。

中國作為生產國加入全球分工體系後,憑藉全要素的優勢瞬間超車了東南亞的競爭對手。難道美國不擔心德日曾經的那一幕會重演嗎,當然擔心,所以美國死死卡住入世這一關。在入世前後,美國不停地對中國進行各種底線和底牌測試,讓中國納投名狀、表忠心。1996年台海危機、“銀河號”事件、轟炸南斯拉夫大使館、南海撞機事件等都是這種測試地體現。中國忍辱負重、沒有辜負美國的戰略預期和判斷,終於在2000年初拿到了正式入場券,成功入世。這就是中國原始積累的起點。每每想起,仍不免感到心酸。

從2001年中國人入世到現在17年過去了,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中國不會有今天,包括大部分中國人自己。在美國的預想和願景中,中國應該一方面成為他的血汗苦力,另一方面則會淪為他的經濟殖民地,但結果出人意料,中國非但沒有成為美國的經濟殖民地,還在產能技術和資本各方面完成了積累,美國的反應是什麼呢?他後悔了,他一定漏算了什麼,他漏算的是中國的人口規模效應,以及中國人可怕的全要素生產率。所以他要搞亞太再平衡、要搞TPP,要重新制定規則,要中國讓出更多利益,並大幅抬高中國再入局的代價。

中國會接受嗎?當然不答應,中國已經不是那個一平如洗的國度了。這一形勢對美國而言,不僅在其全球帝國版圖中出現了割據勢力,還出現了一個可怕的與之分庭抗禮的競爭對手。用當年《廣場協議》,和《盧浮宮協議》對付中國也沒有用,雖然中國再美國的一再施壓下禮節性的讓人民幣有序升值,但這僅止於禮節,並無法根本消除中美之間的貿易失衡。

 

2016年

序號

國家

GDP

人均GDP

人口

1

美國

18.03萬億

57436

3.227

2

中國

11萬億

8113

14.05

3

日本

4.38萬億

38917

1.268

4

德國

3.36萬億

41902

0.798

5

英國

2.86萬億

40096

0.6504

6

法國

2.42萬億

38128

0.6701

7

印度

2.09萬億

1723

13.04

8

意大利

1.82萬億

30507

0.6055

9

巴西

1.77萬億

8727

2.0529

10

加拿大

1.55萬億

42210

0.3587

注意發達國家的人口排序

所以我們完全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現在無比接近。

以上是我對十九打報告的三點解讀。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