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年中學科協工作總結

欄目: 學校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2.49W

科技教育作為我校的辦學特色,自2006年來,學校藉助高中新課程實驗的同步推進,科協在學校的領導下,配合教務處的工作,共同把學校的科技教育更加深入、有效地開展。各個學科通過研討形成共識:科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科學態度,讓學生有機會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實踐過程中完成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教師應成為學生探究過程的引路人,在科學教育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讓他們理解其他學科學習的重要性,並以此促進學生科學道德、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的養成。學校在2007-2008學年做了以下幾方面積極有益的工作,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學年中學科協工作總結

1. 充分調動教師挖掘課本的科技教育素材。

結合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形勢,兩個基礎年段的各學科、各備課組根據自己的特點,儘可能把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向學生展示各種科學知識形成的不同背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根據本身特點,介紹各個知識的有關科學家,並在學科網站上開闢科學家專欄,讓學生可以自己上網學習。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四個學科每學期都開展環保教育專題研討,力爭在課堂上樹立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取得了較突出的效果。

2. 科技類選修課。

高一年原則上每位教師要開設一門校本選修課,高二年的每位教師要開設一門校本選修和一門任意選修。這一學年中,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與興趣愛好分門別類地開設了自己擅長的選修課,其中科技類佔了近三分之一。特別是,八個科技小組按照指導教師所處年段,統一按照校本選修的要求來開設,促使教師在專業發展上更有針對性。

3.科技類研究性學習。

本年高一年、高二年共開設近百個研究性學習課題,其中科技類課題有近60個,它們大部分是由教師根據自己學科特點,作為延伸與拓展,如《三國演義》的研究、《力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各種傳動裝置的研究》、《天象觀測》;有的是學生根據自己2008年是奧運年而提出課題,並聘請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如《奧運的文化與發展》、《奧運的商機》;有的是由於自己生活環境變化的原因,加上學校提供的設備,而吸引着一些上進心較強的同學,如《樂高機器人研究》、《晉江市鉛污染的調查》、《晉江車禍為何居高不下》,在第四屆泉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中,我校有三個課題獲得市三等獎。在學校第十屆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上,由指導教師與學生共同製作的42塊研究性學習展板吸引了很多參觀學生的眼球;高一年學生林如羣三項發明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

4. 科普講座

按照教務處與教研室的計劃,本學年基礎年段的每個學科必須根據學科特點至少開一次講座,以介紹本學科的前沿研究,而今年由於新分配的教師中有幾位具有研究生或雙學位學歷,藉助第十一屆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為平台,據統計本學年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政治、歷史等教師開設的講座得到參與同學的好評,講座涉及到營養的研究、納米技術及其發展、正確看待中日關係、人類奔月夢想等方面知識,學校還聘請泉州師院戴博士講解有關南極考察的科學意義。

5. 第十一屆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

每年一度的校園科技藝術節,是讓各種智能的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同時也檢驗這一學年的研究性學習、選修課、各學科興趣小組、八個科技類活動小組(車模與航模、電腦機器人、電子製作、環保小分隊、天文地理、生物考察隊、電腦程序設計和網頁設計)的教育教學成果。本屆校園科藝節是在前幾屆活動的基礎上,結合本學期學校工作安排,舉辦的規模較大、活動時間較長、活動項目最多的一屆校園科藝節。在3月31日到4月4日的展示期間,共展出小發明、小製作作品近230件(其中物理37件、化學34件、生物85件、勞技19件),科技小論文210篇(其中語文組55、歷史組72、政治組48、地理組40),科幻小説63篇,英語科技小報36份,研究性學習展板42塊,電腦機器人表演一場,展出學生書畫攝影作品108幅(其中毛筆作品8幅、美術作品40幅、硬筆書法作品55幅、攝影作品15幅),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體育等組還在展示期間舉行猜謎、射飛鏢、投乒乓球、釣魚等互動節目各兩場。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期間先後舉辦了高二英語演講比賽與高一英語晚會各一場,高二年文理科綜合知識競賽兩場,理、化、生實驗操作比賽五場,數、理、化、生、地、史、政治科普知識講座七場,專家講座一場。網絡知識競賽與班級網頁製作競賽各一場、時事政治熱點知識競賽一場、數學競賽兩場,,研究性學習論文答辯兩場,學生成長記錄袋展示兩場,高一年、高二年籃球比賽、高二年體育趣味比賽一場。

6. 校級科研課題。為如期高效地完成國家級課題的研究,學校教研室組織教研組長對兩年來學校校級課題進行結題活動,為完成國家級課題積累一些素材,同時對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給予一定的評價。

成績顯著

由於我校組織的科技興趣小組、學科類興趣小組、選修課與研究性學習日常管理到位,教師積極輔導,因此在各級比賽中成績顯著。初步統計在縣級以上的比賽中有168人次獲獎,其中,有所突破的是高二年王信權等三位學生獲得參加全國化學競賽的複賽資格。楊清海等四位教師在福建省新課程教學案例設計比賽中榮獲一等獎。

五點反思

1. 假期相關輔導教師的培訓:由於科技輔導教師平時都兼課,教學任務較重,學校想利用假期提高他們的輔導水平,但是相關方面的專家比較難聘請。如天文台及金工木工的師資培訓。還有各級新課程培訓、遠程教育對教師真正提高科普方面的技能幫助不理想。

2. 吸引學生的項目還不夠豐富,作為科普教育要是能與體驗式學習結合在一起,相信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更大。

3. 研究性學習論文答辯校級答辯會效果顯著,但由於有更多的課題沒辦法推薦上來,這就要求班級的答辯也能上一個新台階。

4. 實驗基地的聯繫及鞏固:這一年我校學生到社會實踐基地參觀受益非淺。但我們感覺新課程的安排時間太倉促,以至於教師沒辦法安排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況且組織也比較麻煩。

5. 幾年來學校在科技教育的投入也比較多,但教師的主攻方向沒有在這邊,沒有形成精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