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課題總結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9W

課題總結多篇

【第1篇】數學課題組活動總結範文

本學期,我們《國小數學教師板塊式培訓的實踐培訓》的研討內容定為:“數的認識”;“常見的量”;“正比例和反比例”三大塊內容。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和各校開展的相關研討課交流,讓我收穫很大。本學期,我也有幸開了一節“數的認識”板塊的課《小數的初步認識》,在學校教研組內的集體備課和課題組的研課交流中,我對這節課也有了新的認識,下面就這節課我來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首先,從教材的知識結構來看,對於“小數的認識”國小階段主要分了兩個階段來學習。第一階段是三年級下冊結合長度單位及元角分來初步認識小數;第二階段安排在四年級上冊系統的學習小數的意義。備課中,對於教材為什麼不選用以元為單位來認識小數而選用以長度單位米來認識小數一開始就成為我思考的重點,後來在教研組集體備課中,我發現教材這樣編排,也就是用測量物體的長度不能得到整數時,更能體現小數產生的必要性,而用元作單位,可能只是為了記錄的簡便,生活的需求。看來,教材的情境選取,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再次,我想談談自己在備這節課時的一些困惑:備這節課時,自己總感覺不知道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這節課有小數的讀法和寫法的介紹及小數意義的介紹,而新教材中卻把讀法和寫法給“模糊”教學了,難度降低了很多,只要求學生能口頭會讀,也沒特別地指導寫法,還要求小數的意義不能脱離現實背景抽象地去學小數。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差不多就按照書上的過程來進行教學,也談不上什麼創意。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書中例1的教學,也就是通過長度單位的換算來充分感知小數的含義,所以我將例1分為三個層次來進行教學:

第一層次教學的目的是想讓學生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來表示。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分米用米作單位可以怎麼表示?學生前面已經學過分數的含義,他們很自然地得出1/10米,這時我認為0.1米的出現屬於知識傳授點,我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重點應放在1/10米和0.1米的關係上,所以這時老師的引導是很必要的:既然1分米可以用1/10米表示,也可以用0.1米表示,那麼很自然地得出1/10米=0.1米,後面再通過3釐米、5釐米用米作單位怎麼表示,讓學生觀察板書後得出一個共性:原來十分之幾都可以用零點幾來表示,小數實際也就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

第二個層次的教學,我認為應比第一層次有所提高,因為學生利用前面知識的遷移很容易得出1釐米用米作單位的話,可以用1/100米來表示。但層次的略有拔高體現在書上的兩道填空題上:

3釐米=(/)米=米 18釐米=(/)米=( )米

這時可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通過反覆的練習,感知歸納出:百分之幾可以用零點几几來表示。

第三個層次的教學1米30釐米,寫成小數是米,我認為可讓學生小組充分討論交流來完成,在反饋時,要讓學生都充分理解1米30釐米為什麼可寫成1.30米或1.3米呢?實際上這個層次的教學就是以第二層次的教學為平台的,因為前面學生已學過30釐米就是0.30米,那麼1米30釐米就是1.30米對學生來説也就容易理解了。

最後,我想談談自己上好課後的一些感受和一些新的體會:

課上好後感覺在教學小數的讀法、找生活中的小數(課外資料)、小數在價格中表示的含義這幾個環節,學生學的還比較紮實。但在教學長度單位中的小數含義時,設計比較牽強,學生對分數與小數的關係理解也不夠透徹,他們對分數與小數之間關係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象上,還沒有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大多數學生只是在重複例題中的轉化方式,,可後來在練習中發現脱離例題中的具體情境時,他們就有些茫然了,課後我想如果在這一環節,我能講深刻一些,再多花一些時間進行強化練習,效果也許會好些。另外,我還有一個感受,例1的整體設計有些欠缺,我應該按書上例題那樣,創設一個具體的問題情境,如小明身高130釐米,現在老師只想用一個單位“米”來表示,怎麼表示呢?可30釐米不到1米,怎麼辦?這樣一來,就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問題的出現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而出現的,讓他們產生學習的需要後再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不是盲目的、沒有目的的去解決老師出的問題,這也是新教材在編排上強調情境教學的目的所在。

總之,通過一學期的課題研究和本節課的研課過程,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課堂的教學不僅是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也是師生共同建構知識的過程,而知識建構的過程如果是學生自主探究所得,一定會領悟深刻,記憶猶新。而這樣的課堂才是富有生氣的課堂!

【第2篇】“小課題”專題研修暨年度彙報活動總結

xx年3月31日至4月3日,xx市首批中國小名教師培養對象於xx第二師範學院參加了為期四天的xx年度首期培訓學習。本期學習內容包括小課題研究專題講座和xx年度學習總結匯報。在這期培訓裏,我們聆聽了xx教育專家費猛倫老師的兩個專題講座:《如何做“小課題”現狀調查》《如何撰寫教育教學案例》。費老師旁徵博引,從“調查方法→調查分類→問卷設計與實施→如何調查”詳盡地為我們講解了如何做“小課題”研究的現狀調查;從“什麼叫教育案例→案例的涵義和特徵→案例開發的步驟.分類→案例寫作的基本規範”形象生動地告知我們如何撰寫教育教學案例。在廣二師的唐志文博士生動活潑的“沙龍”式的專題講座中,我們懂得了《如何梳理研究成果及撰寫文獻》。本期培訓雖然時間短暫,培訓內容也不多,但是我們從精品式的學習中也有所思、有所獲!

小課題大智慧

小課題研究解決的是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而調查研究、分析總結可發現產生問題的根本。調查法是開展課題研究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訪談、學習測評等。調查研究是貫穿研究的全程的。它是發現研究問題的關鍵所在,是推進課題研究的有效方法,是呈現課題研究成果的有效之道。其實,調查研究不僅僅適用於課題研究,同樣適用於日常的課堂教學。我們可以用調查問卷掌握學情,可以借用調查問卷瞭解學習效果,可以用於家校互動評價……

教育案例是呈現小課題研究成果的方式之一。教育案例究竟寫些什麼?自己親歷的、目睹的、聽説的,只要是可以觸動我們的教育之心的真事、實事、好事、壞事都可以成為教育案例的素材。撰寫教育案例從“發現→思考→寫作→思考→啟迪實踐→昇華”這樣的過程,實際就是教育者自身在實踐中思考、分析總結、指導實踐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就是促進教師主動思考、積極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哪怕寫下來的案例達不到發表出版的水準,但在與人分享的過程中可以給人或多或少的啟迪,那它就是有價值的,也必然能促進反思者自身的專業發展。華東師範大學的葉瀾教授説:“寫三十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堅持寫三十年教育反思一定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説的正是此道理。

所有的中國小一線的教師都堪稱實幹家。每節課他們都在真抓實幹,確保40分鐘課堂的實效,確保每一份作業的質量,甚至一道題也與孩子們錙銖必較。可是,在課題申報表中的“文獻綜述”卻難倒了很多老師。為什麼?因為文獻綜述是屬於理論範疇,我們的理論底子可謂是一片空白,讓我們去幹這實在是:巧媳婦難做無米之炊。所以説,只有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有效結合起來才會產生完美。

年度總結不是簡單重複

年度總結不是簡單的重複。在xx年首期名師培訓中,項目組為什麼大張旗鼓組織開展年度彙報?(小組彙報→年度總彙報)我俯首沉思,年度總結匯報又何嘗不是一個生動活潑的教育案例呢?費猛倫老師在他的專題講座中曾講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的學習應該是批判性學習。是的,年度學習彙報,從個人的盤點梳理總結到彙報展示,這應該是一種學習資源的共享,也是一次示範帶學。對我們每個人來説不也是一次錘鍊嗎?但是,我們不僅要直接參加項目組組織的每一項活動,我們更要思考項目組組織這樣學習活動的最原始的意圖是什麼,最終的目標是什麼。學習要見微知著、見賢思齊。在年度彙報中,一項項驕人的業績光鮮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有成功申報國家級省級研究課題的,也有發表多篇論文著作的;有教學成績名列全市前茅的,也有指導的學生作品發表、獲國家級大獎的……炫目的業績,固然令人驚羨。但是,不是所有的“成績”都可以立竿、見影,可以量化表述。當我們把學到先進的教育理念貫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讓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開展得更科學、更人性化;因為教育觀念的轉變,孩子們的學習更輕鬆,更快樂了;年輕教師因為引領一步一步長大、成熟,科組、學校因為引領在悄然中漸顯活力……這些該如何去考量呢?這些要不要考量?“教書育人”,從這個詞語的結構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教學最終的目的是“育人”。“教書育人”它不應是一句口頭禪常掛我們的脣邊,它應是我們日常工作的常態總結!可是今年的年度彙報中,沒有一名教師會重墨濃彩地描繪自己的育人業績。甚是遺憾!

【第3篇】教師課題研究活動總結

本着“科研引領,興教興校”的教育理念,我校召開了“中心校課題研究展示課”活動。本次活動中心校全體教師全員參加,進行了語文、數學、英語等四堂課堂教學展示並進行了研討,歷時一天,活動取得了圓滿的結束,現做總結如下:

一、充分準備 全員參與

本次活動所有教師都參與其中,參與形式分為三種:一是進行現場課堂教學展示,共有四位教師;二是各校課題組代表發言,共十名教師;三是所有教師都參與到本校課題組長組織的研討活動中。全員的參與使所有的研究人員都成為研究的主體,活動的主角,實現了活動的廣泛性和實效性。

二、過程連貫 目的明確

本次活動通過兩個版塊四個環節進行。第一版塊由執教教師現場説課、講課、反思、答辯,第二版塊為各校教師集中現場研討,由各校課題組代表彙報本課題組在對教學工作進行的科學研究的方式、方法和收穫,並代表本課題組對四節展示課中對課題的探究、實踐和效果進行研討。每一個環節都緊緊圍繞自己研究的題目進行分析、預設、生成、闡述、交流,使科研課題真正成為引進新理念的載體,切實改進了教師的教學方式,提高了教學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三、態度認真 取長補短

參加展示課的四位教師,分別來自於三個學校,有公辦教師也有代課教師,在各校領導的積極支持和鼓勵下,分別在本校進行了研課活動,説課的設計意圖呈現清晰,教學展示的時間控制比較準確,教學手段運用了多媒體、教具有圖卡、頭飾、可移動黑板、實物、磁帶,參與態度認真,反思中實事求是、謙虛嚴謹,答辯中勇於展示、注重依據。在集體研討中,各校校長率先研討、彙報,體現出重視、、參與、領航的工作作風。通過積極的引領、認真的參與,使全體教師都得到了較大的收穫,進一步規範了研究過程。

四、反思不足 不斷改進

在本次活動中,收穫了較好的活動效果,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我們關注和改進的不足,如:説課活動中能較為清晰的闡述教學、科研母校、意圖和方法但還不十分全面;課堂教學現場展示中還缺乏一定的教育機智;反思中感悟的問題不很具有代表性;答辯中出發點基本基於預設,沒有清晰的感受到生成效果;彙報交流中概括還不十分精煉,條理不十分清晰,理論高度有待於加強。這些不足也正是我們今後工作中的目標,在今後工作中,我鄉教師將繼續發揚科學、求實的精神,把教育科研工作不斷推進。

【第4篇】2022國小教師數學課題組活動總結

下面給大家帶來文章——2022國小教師數學課題組活動總結。

本學期,我們《國小數學教師板塊式培訓的實踐培訓》的研討內容定為:“數的認識”;“常見的量”;“正比例和反比例”三大塊內容。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和各校開展的相關研討課交流,讓我收穫很大。本學期,我也有幸開了一節“數的認識”板塊的課《小數的初步認識》,在學校教研組內的集體備課和課題組的研課交流中,我對這節課也有了新的認識,下面就這節課我來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首先,從教材的知識結構來看,對於“小數的認識”國小階段主要分了兩個階段來學習。第一階段是三年級下冊結合長度單位及元角分來初步認識小數;第二階段安排在四年級上冊系統的學習小數的意義。備課中,對於教材為什麼不選用以元為單位來認識小數而選用以長度單位米來認識小數一開始就成為我思考的重點,後來在教研組集體備課中,我發現教材這樣編排,也就是用測量物體的長度不能得到整數時,更能體現小數產生的必要性,本站範文網而用元作單位,可能只是為了記錄的簡便,生活的需求。看來,教材的情境選取,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再次,我想談談自己在備這節課時的一些困惑:備這節課時,自己總感覺不知道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這節課有小數的讀法和寫法的介紹及小數意義的介紹,而新教材中卻把讀法和寫法給“模糊”教學了,難度降低了很多,只要求學生能口頭會讀,也沒特別地指導寫法,還要求小數的意義不能脱離現實背景抽象地去學小數。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差不多就按照書上的過程來進行教學,也談不上什麼創意。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書中例1的教學,也就是通過長度單位的換算來充分感知小數的含義,所以我將例1分為三個層次來進行教學。

第一層次教學的目的是想讓學生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來表示。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分米用米作單位可以怎麼表示?學生前面已經學過分數的含義,他們很自然地得出1/10米,這時我認為0.1米的出現屬於知識傳授點,我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重點應放在1/10米和0.1米的關係上,所以這時老師的引導是很必要的:既然1分米可以用1/10米表示,也可以用0.1米表示,那麼很自然地得出1/10米=0.1米,後面再通過3釐米、5釐米用米作單位怎麼表示,讓學生觀察板書後得出一個共性:原來十分之幾都可以用零點幾來表示,本站範文網手機版小數實際也就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

第二個層次的教學,我認為應比第一層次有所提高,因為學生利用前面知識的遷移很容易得出1釐米用米作單位的話,可以用1/100米來表示。但層次的略有拔高體現在書上的兩道填空題上:

3釐米=(/)米=米 18釐米=(/)米=( )米

這時可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通過反覆的練習,感知歸納出:百分之幾可以用零點几几來表示。

第三個層次的教學1米30釐米,寫成小數是米,我認為可讓學生小組充分討論交流來完成,在反饋時,要讓學生都充分理解1米30釐米為什麼可寫成1.30米或1.3米呢?實際上這個層次的教學就是以第二層次的教學為平台的,因為前面學生已學過30釐米就是0.30米,那麼1米30釐米就是1.30米對學生來説也就容易理解了。

最後,我想談談自己上好課後的一些感受和一些新的體會:

課上好後感覺在教學小數的讀法、找生活中的小數(課外資料)、小數在價格中表示的含義這幾個環節,學生學的還比較紮實。但在教學長度單位中的小數含義時,設計比較牽強,學生對分數與小數的關係理解也不夠透徹,他們對分數與小數之間關係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象上,還沒有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大多數學生只是在重複例題中的轉化方式,,可後來在練習中發現脱離例題中的具體情境時,他們就有些茫然了,課後我想如果在這一環節,我能講深刻一些,再多花一些時間進行強化練習,效果也許會好些。

另外,我還有一個感受,例1的整體設計有些欠缺,我應該按書上例題那樣,創設一個具體的問題情境,如小明身高130釐米,現在老師只想用一個單位“米”來表示,怎麼表示呢?可30釐米不到1米,怎麼辦?這樣一來,就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問題的出現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而出現的,讓他們產生學習的需要後再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不是盲目的、沒有目的的去解決老師出的問題,這也是新教材在編排上強調情境教學的目的所在。

總之,通過一學期的課題研究和本節課的研課過程,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課堂的教學不僅是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也是師生共同建構知識的過程,而知識建構的過程如果是學生自主探究所得,一定會領悟深刻,記憶猶新。而這樣的課堂才是富有生氣的課堂!

【第5篇】語言活動中幼兒創造性思維培養的研究子課題中期總結

20xx年9月我園接到總課題組關於申報子課題的電子郵件,積極努力申報,在園長的大力支持下,我園申報的《在語言活動中幼兒創造性思維培養的研究》子課題被批准立項,立項後,園長親子主抓,教科室積極組織實施,通過半年來的實施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現將這一階段的研究情況做一個總結:

一、立項以來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績

1、成立課題組,對參與課題的成員進行相關理論學習。

首先,選拔課題組成員,以年級組長為主要參研人員,組織參研人員進行相關理論學習,瞭解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心理特點,幼兒思維發展特點。其次,有課題實施負責人進行了《幼兒語言活動中創造性思維培養的研究》教師培訓,培訓中分析了我園在語言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運用實例講解了如何在語言活動中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最後提出了課題相關活動要求。通過培訓,明確了課題實施的目標,同時明確了各自的職責。

2、通過家長會及網站向家長宣傳。

由於幼兒園所處位置及家長羣的文化素養結構,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還停留在多教幾個字,多算幾道題的層面上,這是他們評判是否聰明的標準。所以此課題的順利實施需要改變家長的觀念。因此,課題組在開學初召開的家長會上積極向家長介紹研究此課題的目的',4月25日我園邀請一傑早教研究專家李俊傑為家長做《今天我們怎樣教育孩子》的專題講座。另外,課題組利用幼兒園網站上傳一些幼兒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知識,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協助課題的順利實施。

3、開展語言教學研討活動,促課題順利實施。

20xx年4月,課題組根據課題計劃開展了語言教學研討活動。此次活動有園長為教研組長,教科室、保教室及年級組長為成員成立研討團隊,通過説課、觀課展開研討,主要圍繞教師活動的設計、提問以及幼兒思維活動的表現進行研討,研討後做課教師進行修改,修改後在進行試講,已達到最佳效果。通過這樣的研討活動,改變了教師先入為主的觀念,創新教育方法,積極鼓勵幼兒主動參與,激發幼兒積極思維,使幼兒創造性思維得到很好的培養。6月份,我們從中選取了兩節精品課向全區學前教育同行展示,得到了大家的贊同。

4、向薄弱園所送課,將我們的研究成果推廣。

我園在課題實施過程中,積極探索好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如我園在語言活動中把早期閲讀做為我們研究的主要內容,嘗試在教師的引導下鼓勵幼兒自主閲讀,大膽講述,通過自己的思考講述自己的想法、見解等等。通過此次研究,幼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思維活躍,同時也使他們的語言發展有了很大改善。6月底,我園選拔了4名骨幹教師將我們的研究成果——在早期閲讀中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向薄弱園所推廣,通過送課活動,效果明顯,得到了該園教師的一致好評。同時也使課題研究更好的向深層次推進。

二、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我們課題組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一些探索。但由於我們的科研能力有限,理論素養還有待提高,本課題研究的內容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挖掘,研究方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要進一步藉助於遠程培訓、網絡教研、自學等途徑努力提高教師們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更需要專家的專業引領,對我們的研究作出適時評價,為我們研究指明方向。

1、教師課題研究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待提高。

2、在課題實施中教師的參與不能面面俱到,只有部分教師參與。

3、課題的宣傳力度不夠。

三、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為了課題能夠順利實施,圓滿結題課題組及時做出調整。

1、通過一些獎勵制度提高教師的參研積極性。如通過語言優質課比賽激勵教師,論文、案例的評比,承擔觀摩活動進行適當加分等,激發教師的參研熱情。

2、鼓勵教師有專業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轉變,為教師提供優厚的研究條件,以點帶面,逐步做到人人蔘與。

3、加大科研宣傳力度,通過信息報道,網站宣傳,向家長、同行、宣傳,得到家長的認同,同行的認可。

【第6篇】《在繪畫活動中提高幼兒的藝術畫表現力》課題階段總結-幼兒園學

《在繪畫活動中提高幼兒的藝術畫表現力》課題階段總結-幼兒園學

從本學期的繪畫教學活動中,我發現要提高幼兒繪畫的表現能力,首先要激發幼兒“我想畫”的願望,然後學會合理佈局畫面,恰當地運用色彩等都是必要的因素,所以我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如何激發幼兒繪畫教學的藝術表現力。

一、激發幼兒“我想畫”的願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麼,我們針對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徵,選擇恰當的教材,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會本領。每當繪畫活動中,我講解示範時,一雙雙好奇的眼睛盯着黑板,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當我畫出某一形象時,孩子們會高興地拍手,説:“老師,您的本領真大!”,我抓住孩子們的好奇心,鼓勵他們説:“只要你認真學,到時你也能畫出很美的畫”,孩子們會高興地點頭,有了想畫的願望。但真真讓他們作畫時,有的大班的幼兒就犯難,有的幼兒坐在那兒一動不動,有的乾脆叫:“老師,我不會”,針對這種情況,我就及時一一幫助指導他們,久而久之,個別幼兒產生依賴情緒,因此,我在每次作畫時,總是先鼓勵他們:“只要你畫出來,哪怕不太像也沒關係。”他們聽了老師的話就慢慢的畫起來了,我及時肯定他們的進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象晟晨、怡怡等小朋友,原來不動手的幼兒現在也能自己獨立作畫了,象曉曉、靜靜等小朋友的作品很有創意,大部分幼兒能大膽的作畫了,這就讓幼兒從“想畫”到“敢畫”過渡了,最後達到“會畫”的目的,從而為提高繪畫的藝術表現力鋪墊。

四、挖掘幼兒創造的潛能

在繪畫過程中要激發幼兒的內在動力,引導幼兒創造的激情。讓幼兒結合主題自由作畫,將自己的想法滲透在作品中。例:“有趣的手印”系列,在教師指點下幼兒畫出了小鳥、雲彩、小草、雞冠花、樹葉寶寶等等。繪畫時幼兒神情專注,投入地自由發揮。同時我發現孩子們很喜歡在作品中添畫美麗的彩虹,表達自己的內心喜好。每個孩子都有奇妙的創造,如何觸發孩子的創造火花,表現自己美好的願望,由此帶來的成功和驚喜便是孩子們進行創造的動力。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更重視孩子這方面的能力的培養,讓繪畫活動成為一項有創意的活

五、繪畫教學的幾點設想:

(一)豐富活動形式:在今年的教學中,我們嘗試的單色畫、蠟筆水粉畫等形式,在蠟筆畫的基礎上結合水粉進行底色的渲染,先用蠟筆畫好後,用水粉打底,也可以在色紙上作畫。打底色可以運用線條、點狀、色塊狀及整幅塗染的方法來襯托主體,都很受幼兒的'歡迎,讓孩子們看到了不同繪畫方式所體現的不同藝術效果,看到了繪畫中藝術表現的魅力,所以我想在以後的繪畫活動中多嘗試不同繪畫形式,給幼兒提供表現的可能。

(二)提供多種材料:材料上可以用多種形狀的半成品紙,可以有不同的色彩、造型等,還可以進行一些裝飾性的繪畫活動,拓寬幼兒作畫的思路,也可以嘗試吹畫,印染等形式,讓幼兒的作品更豐富多彩,讓幼兒有更多的表現空間。

總之,我發現要提高幼兒繪畫的藝術表現力,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我從培養幼兒的興趣着手,從構圖、色彩等方面啟發幼兒,看到了一定的效果,我班大部分幼兒能大膽作畫,主題物畫的比較大,能圍繞主題適當添畫相關的內容,學會了一定的用色本領,如何更好地培養幼兒繪畫的藝術表現力,有待於在今後的繪畫教學中進一步探索,希望得到專家、同行的指點,共同促進、提高幼兒繪畫的藝術表現力。

【第7篇】大班子課題實施總結《在手工活動中有效提高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研

大班子課題實施總結《在手工活動中有效提高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研

手工活動作為美術活動的一部分,一直以來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幼兒素質教育中,美術手工活動作為幼兒教育特別是幼兒審美教育的內容之一,它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通過幼兒的動手操作,不僅能體現幼兒的主體和幼兒的自主意識,還能豐富手段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將幼兒手工活動搞出特色,以促進幼兒成為健康、聰穎、富有個性的新一代,為每個孩子的成功奠定良好的素質教育。

一、與環境、主題相結合,喚起幼兒的創作慾望

環境對幼兒的發展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對環境的認識,對主題活動的探討,運用毛線表現,能更好地表現自己對環境和主題深入認識。

1、通過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引導幼兒運用材料表現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如,在春天來臨之際,孩子觀察到小草綠了,樹葉發芽了,花兒開放了。於是我引導孩子們用毛線對春天進行粘貼和描繪,孩子粘貼出了春天的小草,鮮豔的花朵。這種聯繫生活進行的活動,符合幼兒的直觀形象思維,而且利於幼兒通過感官直接感知,並能較好的運用材料表現。

2、與主題活動相結合,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為了更好地實施主題活動課程,我利用幼兒園的每個月的活動,如幼兒園四月份的“環保節”,我引導孩子利用一些廢舊的物品製作自己的小工具,提高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如,在“六一節”系列活動中,孩子們用彩紙折成開心帽,做成漂亮的掛飾來佈置教室,在窗户上用打結的方法織網,掛上用毛線做成的小掛飾,用毛線粘貼跳舞唱歌的娃娃,用毛線繞漂亮的像框,將過節時的照片放在裏面,還穿編出各種圖案裝飾教室,使主題充分地凸現出來。

二、提供足夠的操作空間,促進幼兒在探索中自主發展

《綱要》中明確指出:寬餘的場地,充分的探索操作材料,有利於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讓幼兒學會探索,增強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1、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投放不同的材料,供幼兒自主選擇

我們為孩子創設了美工區,由於孩子的能力特點各不相同,一開始,我只給孩子投放了各種顏色的碎毛線,五顏六色的毛線團,孩子一開始可以將線捲成圓形做組合畫面,用碎線裝飾已畫好的形象。經過一段時間,幼兒有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後,我又投入了像框和穿編架,讓幼兒用線來纏繞,又經過一段時間,孩子們的能力進一步發展了,我便投放一些難度較大的,如根據自己的想象用整團毛線的繞、貼,在圓形圈上打結織網等,形式多樣,讓幼兒自主選擇。根據不同時期、不同能力,孩子的不同發展程度逐漸增加材料,由易到難供不同層次幼兒自由選擇,符合幼兒最近發展區,使每個幼兒縱向發展。

2、通過自主探索,讓幼兒在在探索中發展

幼兒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材料進行操作,如在一次織網活動中,我讓孩子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材料進行織網,讓他們自己去嘗試探索,然後讓孩子們説説自己用了什麼材料,怎麼織的,再通過大家一起討論,得出更好的方法,這樣的形式,教師不做任何示範,而作為觀察者、傾聽者、支持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傾聽孩子心聲,必要時給孩子一定的幫助和引導,使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教學活動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本學期我們的實踐活動選用手工方面的題材,如在我的實踐課《變裝的鞋刷》中,我引導孩子利用自己家裏帶來了刷子為題材,請他們在刷子上進行變裝裝飾。在活動中孩子們的想象力豐富,也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對於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也是一次很好的提高與鍛鍊。如在《有趣的手鍊》的活動中,我們請孩子們利用捏的技能引導孩子捏一條有規律的手鍊,對於孩子來説也是一次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在班級的課題實施以來,孩子們的對於手工活動都有了很大的興趣,每次晨間區域活動的時候我們總能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希望孩子們能夠繼續努力,在手工活動中提高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

【第8篇】綜合實踐活動課課題總結

綜合實踐活動課課題總結

技高速發展,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加速到來的今天,基礎教育的內容必須來自於生動的當代生活,單純的課本知識和課堂教學難於滿足現代教育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要走進社會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社會資源中,選取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的

發展。“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研究”就是順應了這一時代教育的要求而適時提出的。其研究目的是:研究收集有利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優質社會資源;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利用社會資源的有效途徑及方法;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利用社會資源後,對學生學習興趣、習慣、方法以及心理素質方面的影響。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創新能力等,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為了使課題得到有效地實施,我校從課程的設置、任課教師的安排、課題組主要成員、課題實施方案、階段研究內容及研究成果都作了細緻、深入的研討與安排。從實驗與研究階段成果看,我們的課題研究是可行的、有益的,是有利於促進學生髮展的,是可推廣實施的。下面將我校對本課題實驗與研究的相關工作及階段研究內容和成果做扼要彙報,敬請教研室領導及相關活動課程專家、領導審閲。

一、簡介活動課程開設及立項課題實驗與研究的組織保障

葛洲壩西陵中學附小,現有25個班級,1148名學生,教師總人數62人,活動課專職教師3人,活動課兼職教師16人。20xx年9月1日,葛洲壩城區進入新課程改革試驗,國小三年級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西陵附小積極加入到課改的浪潮中,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法規,全面落實《課程計劃》。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獨立的課程形態來加以設計和實施,學校給予高度重視,不僅嚴格按葛洲壩教委相關規定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安排專、兼職教師任教,而且成立了綜合實踐活動課教研組,通過多種途徑學習、探索,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能根據相應的課程資源,進行校本開發和實施,力圖體現學校特色,滿足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親歷,注重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學習的時空突破課堂時空的侷限,向社會生活領域和自然環境延伸。促進學生多方面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創造精神。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我校還努力去做好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評價,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的作用。採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強調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對彼此的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進行鑑定。注重把評價作為師生共同學習的機會。學校要求教師要鼓勵每個學生建立自己的綜合實踐活動檔案,以便學生深入地瞭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並能與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體會以及進步的喜悦。通過近兩年的實踐,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課程實施、課程管理,到課程評價已形成系列,並取得了一定成績,受到葛洲壩教委及兄弟學校的高度肯定。

省立項課題《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研究》,得到了葛洲壩教育實業集團教研室的高度重視。我校劉立丹校長(省心理學會會員),葛洲壩教育實業集團教研室主任丁樸(省教學學會物理教學研究會理事)共同擔任此課題實驗與研究的負責人。葛洲壩教育實業集團領導及教研室主任丁樸曾多次到我校蒞臨指導,參與課題的實施與督導。課題組主要成員囊括了學校教學管理的各個層面,它由教務處主任,教科室主任,綜合實踐活動課教研組長,綜合實踐活動課、信息技術課和勞動課教師等7人組成。3—6年級學生是本課題實驗與研究對象,3—6年級班主任也是本課題的參與者與組織者。學校70%的學生及教師加入到此課題的實驗與研究中。此項實驗與研究工作是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中,為此學校擬定了實驗方案,確定了實驗步驟,保證實驗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同時,每月召開一次課題實驗與研究工作會,實驗學生與教師彙報實驗進展,提出遇到的問題,共同討論解決的辦法。本課題除了在人員組織上得到保障以外,學校還投入了一定數量的科研經費,購置了一些在實驗過程中所需的設備(如:電腦、數碼攝象機等)、工具(剪刀、紙張等)、書籍等。對積極參加本課題研究及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物資獎勵。所有這些,調動了教師參與科研工作的積極性,發揮了教師的聰明才智,使本課題的實驗與研究在一種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使每一階段實驗與研究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二、階段實驗與研究的內容及成果

本課題實驗與研究的`主要步驟:

(一)準備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成立課題組,擬定課題方案,進行課題方案論證。

(二)啟動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教育理論及相關文件,經驗材料,學習新課程標準,進行學科綜合現狀調查,擬定具體實施方案。

(三)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實施研究計劃,展示研究成果。本階段是課題研究的重要階段。

前兩個階段已順利完成,目前,實驗正處於第三個階段。在第三階段——實施階段中,依據學生、學校、社區及地理環境,分別進行了三個內容的研究,並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內容一“利用廢舊材料美化校園環境”。

我校地處葛洲壩西壩小島上,學生家庭環境、經濟狀況不一,在學校、家庭中常有一些學習、生活廢舊物,丟之可惜,留之又無用。如何使這些廢舊材料再利用,讓它們來美化我們的生活呢?為此,“利用廢舊材料美化校園環境“這一子課題便應運而生。政教、少先隊先後在全校開展了“巧手扮我家”、“環保小製作”、“爭當環保小衞士”等活動。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動手、動腦,運用勞動技術、繪畫等手段製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裝飾品。在葛洲壩綜合實踐活動課成果展反應能力、審美能力、與他人合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內容二“尋找葛洲壩人的足跡”。

這一課題來源於葛洲壩學生特殊的家庭環境。我校位於宜昌市葛洲壩,緊鄰三峽工程,我校千餘名學生都是“三峽世紀工程”建設者的後代。工程的設施、施工技術人員、當地的風土人情等都為本課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廣泛的社會資源。20xx年10月15日,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科研課題組向全校學生髮出倡議:尋找前輩的足跡,瞭解葛洲壩人為祖國水利事業發展所做的貢獻。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收集到了葛洲壩人曾修建的大壩、大壩的所在地、大壩修建的時間,壩長、壩高、大壩水利發電裝機容量、年發電量、大壩所在地的風土人情、建大壩時的趣聞或感人事蹟,與大壩有關的實物、圖片等。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動用了身邊可利用的調查手段:⑴訪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親人、朋友,或讓他們幫助查找資料;⑵訪問知情的相關人士;⑶查閲書籍、報刊雜誌;⑷網上查詢;⑸讓老師幫助查找等。在課題的實驗與研究中,學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有的製成表格,有的在日記中記載,有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寫了調查報告。通過此課題的實驗與研究,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創新能力等,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20xx年2月,在葛洲壩綜合實踐活動課成果展示中,六年級學生撰寫的調查報告“尋找葛洲壩人的足跡”獲報告類一等獎,學校被評為綜合實踐活動課實驗與研究先進單位。

另外,在進行第二個內容“尋找葛洲壩人的足跡”的實驗與研究時,第一個內容仍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進行。20xx年2月,葛洲壩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展示中,我校的手工製作有8人獲一等獎,6人獲二等獎,8位教師獲優秀輔導獎。

3、內容三“走進三峽,感受三峽文化”。

隨着三峽工程的興建,三峽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三峽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它不僅包含有數千年曆史長河裏沉澱下來的古老文化遺存,還包含有現今三峽建設者所創造的新文化。作為地處宜昌,三峽建設者的後代,他們對三峽有着濃厚的感情,他們更願意親近三峽、走進三峽、感受三峽地區的呼吸和脈動。隨着第二個內容的深入,學生對三峽文化有了濃厚的興趣和願意探究的願望。為此,第三個內容“走進三峽,感受三峽文化”便應運而生。圍繞此內容,政教、少先隊組織學生參觀“三峽大壩”,遊覽“三峽風情園”,感受農家生活。學校語文教研組在充分利用現有課程資源基礎上,努力挖掘三峽區域的詩詞文化資源,提出了“三峽詩詞文化探究”的課程開發方案,此研究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並在實踐中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審美素養。通過此內容地開展,有效利用了本地區域文化,將區域文化資源與綜合實踐活動課有機結合起來,發展了學生動手、動腦、收集信息的能力,學生在實踐體驗和搜索、記憶中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三、下一步實驗與研究工作打算

1.進行階段實驗與研究工作總結,撰寫階段實驗報告或實驗論文。

2.挖掘新的社會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研究。例如:開展長江水污染調查;長江魚類資源掃描;宜昌土特產概況調查等。

3.反思本課題實驗與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4.參加20xx年湖北省活動課程實驗與研究優秀成果評比。

【第9篇】《基於信息技術的綜合實踐活動》實驗課題總結

《基於信息技術的綜合實踐活動》實驗課題總結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從國小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相互聯繫的方面,即: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這意味着,作為以綜合課程為主的國小階段,信息技術教育以整合方式融合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將是信息技術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

為了落實《綱要》對國小信息技術教育的新要求,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研究室與電子工業出版社合作開展了《基於信息技術的綜合實踐活動理論與實驗研究》課題研究。該課題已列入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項目《綜合實踐活動及其師資建設》的子課題,並作為湖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課題立項。經過歷時一年多的課題研究,在全省8個市(區)級實驗區和40多所實驗學校三輪實驗的基礎上,初步完成了城市版和農村版實驗教材的研製工作。

一、課程開發的新理念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實踐課程,其四大指定領域的內容是以融合形態呈現的。其中,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基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方式必須貫穿於活動的全部內容之中;信息技術教育、社區教育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必須以融合的方式設計;同時還需要以綜合主題和綜合項目的形式,把把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進行整合,使之成為學科課程的補充、延伸和實踐性學習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各領域內容整合的方式也是多樣的,既可以採取跨領域的綜合主題方式融合各項內容,也可採取兩兩結合方式,整體設計和實施。本課程的基本構想是把研究性學習與信息技術教育有機整合,力圖實現對信息技術傳統內容模式和教學模式的突破。

課題組旗幟鮮明地提出,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信息技術;把研究目標定位在:探討如何在信息技術平台下,以研究性學習為基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途徑和方法。由於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教育必然要作為當前綜合實踐活動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對國小生進行信息技術教育,主要是進行使用大眾信息技術工具的一般訓練,進行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教育。要改變過去那種把信息技術教育侷限在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層面的弊端,由原來的“專業教育”取向,轉變為“大眾文化教育”取向,把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放在突出的位置,以迴應21世紀信息社會對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

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是目前世界各國教育界達成共識的教育目標。信息素養是信息社會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是滲透於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從廣義上看,要從信息意識情感、信息倫理道德修養、信息科學技術常識、信息技術操作應用能力等四個方面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從狹義上講,要重視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評價信息、表達信息、運用信息和發佈信息的能力,以發展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的整體素質。這種能力與傳統的“讀、寫、算”能力一樣重要,是信息社會對人才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課程學習把綜合主題、綜合項目與信息技術教育有機融合開展的實踐活動,將為這種能力的培養提供十分有利的環境,課程設計也必須圍繞着培養信息素養的各個層面展開。

二、課程學習的新內容

為了實現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總目標,課程根據綜合實踐活動和信息技術教育兩方面要求,統籌考慮課程的學習目標。

研究性學習的目標要求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體驗和經驗;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和責任感;形成主動地發現問題並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國小階段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一般性目標包括:瞭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瞭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能夠在他人在幫助下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件,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課題組認為,在培養信息素質方面,上述兩類目標的指向完全一致。將課程內容編排為一系列與信息處理有關的任務(綜合主題或綜合項目),在任務的設計中,特別是在選擇主題方面,綜合考慮信息技術學習的內在要求,將有可能在完成探究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國小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學習目標。

為此,課程以研究性學習為基本主線,安排了系列主題探究活動,廣泛涉及到科學探究、社會探究和認識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等三大領域,具體表現為不同類型的綜合主題和綜合項目。這些內容既包括了社會實踐學習(社會考察實踐、社區公益服務),也包括了生活學習(生活技能訓練、生活科技與創造活動等),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社會生活,有利於學生親身參與和社會實踐,注意照顧到與本年級學科課程內容的銜接;同時也考慮了能夠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實現探究過程,便於融入信息技術有關學習內容。有計劃地安排了與信息社會關係密切的綜合主題,遴選出培養信息意識、信息常識、信息倫理和信息技術能力的學習內容,如:信息社會的未來、計算機與網絡的發展和應用、遙控與傳感、電腦與網絡文化、信息安全和電腦病毒等等。

三、信息技術學習的新思路

信息技術教育是本課程學習活動的另一主線,重點放在利用信息技術處理完成各種探究任務,突出運用信息技術工具的思想,即:用計算機來學習,而不單純學習計算機。把信息技術當作學生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合作學習、解決問題、構建知識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以及師生之間情感與信息交流的工具。

過去許多中國小信息技術課教材,無論是教學理念、內容編寫,還是學習模式都存在一些問題,如沿襲傳統計算機教材的編寫模式,片面注重傳授知識和操作要領,忽視對學生信息意識情感、信息倫理道德、信息科學技術常識和信息應用能力的培養,不能適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要求。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以往的傳授知識課程的不同點是,傳授知識課程的教學主要圍繞知識進行,學生是“先學後練”;而綜合實踐活動課重點是實踐,在實踐中探究,在實踐中產生對計算機工具(知識與技能)的需要。必須提倡知識時代“幹中學”和“邊幹邊學”的學習理念,用什麼就學什麼,讓學生在用中熟悉和掌握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操作技能。因此,本課程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知識能力水平,按照任務(綜合主題和綜合項目)的需要,有計劃、分階段融入必要的計算機和網絡基礎知識講授和操作技能訓練。例如,在課程單元《我國的橋樑》設計中,以語文課《趙州橋》為創設的情境,要求學生通過實地調查和查找文獻,發現我國還有哪些著名的橋樑,完成信息收集的任務;繼而讓學生學習使用瀏覽器上網,邊幹邊學,在網絡中去尋找橋樑,達到了解因特網是通向信息海洋的“橋樑”的目的。

目前,許多普及程度較高的信息技術,如基於圖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統、所見即所得條件下的文字處理軟件、電子表格和幻燈演示、網絡瀏覽技術等等,其入門的“門檻”較低,為國小生的“幹中學”帶來了可能性。課程設計改變了過去計算機教材講授過多過細,以致成了“軟件説明書”的弊端,為學生留下更多的問題空間,把擴展和提高的學習任務交給學生去自主探究。

目前通行的信息技術教材,其內容大多根據軟件或者硬件功能,分為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操作系統、字處理軟件、畫圖軟件、多媒體、互聯網等模塊。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以學期或者學年為階段,進行各模塊的教學。這種大模塊、整體化的學習思路仍屬於專業教育的範疇,較適合於成人,對於國小生卻不太適應。本課程則把信息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按內容分層,組織為知識單元,並分解為不同等級的模塊,然後,分散在不同年級的綜合主題研究中學習,逐步加深,基本上滿足了《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對國小信息技術教育提出的要求。

四、課程設計的新模式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本課程遵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探究”模式來組織教學和實踐活動,按照創設學習環境和任務驅動的方法設計課程單元,指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選擇多元化的評價和評定方法等等,以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模式,課題組參考和借鑑了國內外許多優秀探究學習範例的方法,如webquest網絡主題探究、intel未來教育、7e學習模式、big6主題探究等,初步形成一種較為規範而開放的課程設計模式。

1、學習單元

《基於信息技術的綜合實踐》課程在“學習單元”的概念下,統籌設計編排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每一“學習單元”表現為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綜合主題”或“綜合項目”,以問題解決為主導,讓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

為了便於操作,學習單元的內容編排是一系列與信息處理有關的主題任務,主要包括信息採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表達、信息發佈、信息評價和信息應用等。每一年級的主題任務都分佈了社會探究、科學探究和認識自我等方面的內容,並且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逐步從單一主題(小任務)向綜合主題(大任務)發展。例如,國小三、四年級必須初步熟悉和學會計算機入門的操作技能,在設計中努力尋找信息技術與主題探究的聯繫點和結合點,以“小任務”的方式(如單一性的“收集信息”)設計學習內容;從國小五年級開始,逐步增強任務的綜合性,以“大任務”的方式(如綜合性的“收集、加工和表達信息”)組織學習內容,強調學生綜合應用已經學到的信息技術。根據不同主題任務的需要,對各年級“學習單元”的時間進行整體安排,分別規劃每一單元所需的課時。

同時,主題的選擇還充分考慮了能夠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實現探究過程,每一主題都便於幫助引入信息技術的有關學習內容。

2、探究學習活動

“學習單元”分別由“基本探究活動”、“信息技術學習活動”、“評價與交流活動”等探究學習活動有機銜接構成,在國小高年級,還增加了“擴展(或延伸)探究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探究學習活動”的設計主線是“基本探究”→(“擴展探究”或“延伸探究”)→“評價與交流”;其支線是“信息技術學習”,各類活動的組織結構參見圖(略)

“基本探究活動”是研究性學習的主線,包括創設情景、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和協作學習等要素;與一般主題探究的區別在於,該活動從主題選擇到實施過程,都儘可能地考慮到運用電腦和網絡等信息技術手段完成各種研究任務。

“信息技術學習活動”的主要意圖是為“基本研究活動”的需要服務;當課程單元進展到其他活動階段,也需要有該活動的學習支持。也就是説,課程單元的主題需要用到什麼就學習什麼,讓學生在“幹”中熟悉和掌握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操作技能。它同樣必須採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進行,“任務驅動”而不是“內容驅動”。它既是本單元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探究過程,用問題引導和組織學生對電腦和網絡技術進行自主探究。同時,也照顧到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推薦的6大模塊分佈,注意電腦網絡技能的銜接,使知識逐步建構成為系統。

“擴展探究活動”或“延伸探究活動”供國小高年級選用。擴展(expand)探究即:發現本主題新的應用。包括利用以前的信息提出新問題,完成新的探究過程,尋找新答案,或者做出新的設計實驗,從而加深對主題概念的理解,以新的視角應用和擴充概念。延伸(extend)探究即:使概念進入其他的.內容領域。包括:從本主題的研究領域中,發現與其他領域相聯繫的概念或新的主題,建立概念與真實世界的聯繫。在高年級增設兩類活動的目的,在於考慮增加主題的綜合性,既可包含本主題探究內容的擴展和延伸,又可以包含信息技術學習內容的擴充和延伸。

“交流與評價活動”將集中進行本單元總結性的表達、交流和評價。評價和交流的內容既包括主題探究,也包括信息技術工具學習。本活動根據不同單元任務的需要,安排了多種形式的表達與交流,對學生動手動腦“做”的表現進行“過程評定”,對以“長作業”方式完成任務的結果進行“總結性評價”,以及對在全班範圍組織的表達交流活動進行表現評定等。評價採用了多元評價方法,如表現評價、實作評定、檔案袋評定與量表評價,既有質性評定,也有量化評價。此外,借鑑intel未來教育“作業模式”的思想,表達、交流和評價也在全部活動中分散安排,並在課堂內完成。學生每完成一個練習,甚至收集到的一幅圖片或一段文字,都被視為一種“作業”,都是為完成總任務所做的工作,要求他們隨時進行組內交流和自我評價

3、活動模塊

每一活動均由不同的“活動模塊”組成,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自主擴充學習的空間。各類探究活動的模塊,保持了大體上的一致性,在不同的單元中,同一類型的學習活動都設置某些共同的“基本模塊”,以便於教師組織教學。如:在“基本探究活動”中,各單元都設置了“情境模塊”、“任務模塊”、“過程模塊”和“資源模塊”等基本模塊。所有模塊均採用兒童化的名稱,如:“我們的行動”、“我們的寶藏”、“跟我做”、“試一試”、“我們都很棒”等。各類探究活動的模塊也保持了一定靈活性,在不同的單元中,各類學習活動都可以根據本單元內容需要,自行設置一些特殊模塊,對名稱和內容不作統一要求。除“基本探究活動”外,其他活動也不要求保持完全一致的模塊。是否設置某一模塊,根據內容需要來決定。

五、課程編排的新體例

課程的編寫體例即學習內容的表達方式和呈現方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的變革”。在編寫體例方面,本課程探索了一種新的學習內容表達和呈現方式,其文本表現為一種“學材”而不是傳統的“教材”,以利於學生和教師組織探究活動,而不是用來組織常規教學。

課程教材打破了目前信息技術教材的傳統體例和編排模式,文本內容包括:活動指導書、閲讀材料、探究記錄本、課堂作業簿、評價手冊、檔案袋索引、資源導航和其他有關項目,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學生指導書”和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成長記錄。

教材還針對不同的學習對象,分別開發了“城市版”和“農村版”。農村版的探究主題貼近農村生活的實際,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以廣義信息素養的培養目標進行課程編排;並且充分考慮到農村國小信息技術設備條件較差的現實狀況,以選修方式設置了最基礎的信息技術學習內容,為農村國小因地制宜地實施信息技術教育開闢了一種新的途徑。

六、課程實驗的新經驗

《基於信息技術的綜合實踐活動》實驗課程的研製,是以課題研究方式組織實施的。為了保證設計和編寫質量,課題組組織了以省級教育科研和教學研究部門的專家牽頭,以國小語文、數學、科學和信息技術等學科特級教師為核心的總課題組(主編組),精心組織框架設計,指導實驗研究工作。

然而,課程編制是否應該吸收廣大教師參與,這是新課程改革中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傳統中國小教師通常被人稱為“教書匠”。作為一種“工匠”,他只能執行那些不從事課堂教學的人所建立的教學理論,他只能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材所規定的內容,傳遞一般性的課程知識,判斷某部分學生是否學到了這些知識。在我國新的課程改革中,把教師和學生排斥在課程教材改革之外,會在很大程度上壓制師生對課程編制和實施過程中發揮創新精神,也會影響到課程制度的創新。美國課程論專家提出課程編制的“集體審議制度”,其目的就是確立教師在課程創新中的地位。應該説,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力軍,是課程創新能否成功的關鍵。課程改革實驗的全過程都需要教師的參與,包括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編排、教材的編寫、課程評價等各個環節。

為此,課題組在全省範圍內,組織了8個實驗區近40所實驗國小的教師參與了課程編制的全過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教師協作研究的有益嘗試。各學校都選擇了各學科優秀教師組成子課題組,分別承擔不同學習單元的設計、編制和實驗工作;廣大教師在總課題組的指導下,從框架構思開始,邊設計,邊實驗,反覆修改和完善,撰寫出研製報告和實驗報告。總課題組專家在各校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整合、改寫和多次調整,以保障課程目標的實現和教材編寫的質量。這種全新的研製方式,不僅為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編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而且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參與課改的積極性,為課程的實施培訓了骨幹力量。

研製一套創新的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材,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我們深感力不從心。衷心期待着廣大教師和學生在使用過程中,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共同做好這項開創性的課程改革工作。

【第10篇】班級子課題小結民間飲食文化在教育活動中的利用-幼兒園教研總結

班級子課題小結民間飲食文化在教育活動中的利用-幼兒園教研總結

我們的子課題研究已經進行了一個學期了,根據我們的研究目標核計劃,我們將研究的內容、重心放在豐富幼兒的遊戲材料,使他們能夠更好的運用各種遊戲材料製作本土食品,併為其提供了廢物箱,讓他們能夠以物代物的進行遊戲,自主的解決遊戲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在“點心店”的角色區中,我們為其準備了各色的橡皮泥來製作青糰子、桔紅糕、蛋糕等常見的民間小吃,此外,為了使遊戲更加貼近生活,我們還為點心師準備了一次性盤子、叉子供客人在點裏品嚐,一次性的飯盒、塑料薄膜用來封口裝盒供客人帶走用,還有塑料刀、空塑料盒子、模具供點心師製作各色點心。

在“土特產商店”的角色區中,我們為其準備了更多的材料,其中更多的利用了廢舊物品。製作襪底酥我們為其提供了牛奶盒子的硬紙板代替馬糞紙,雖然硬了些,幼兒還是可以進行剪、畫的,剪好後用油畫棒塗色,聰明的他們想到再利用記號筆的點代替了灑在上面的芝麻,再利用我們提供的塑料盒子或袋子裝盒打包,就是一盒與明清街街特產店一樣的本土小吃了。這裏也製作青糰子,可製作方法比小吃店複雜,孩子們利用廢舊箱中的綠色皺紋紙、廢紙來製作。廢紙捏團包在裏面,皺紋紙包外面,再用雙面膠固定,放在塑料盤子中,用保鮮膜封好,一盤好看的`青糰子也完工了。糖藕也是好吃的東西,小朋友們從廢舊箱中找到了破襪子和棉花,就開始動手製作,口頭打結,中間用棉花塞滿。尾巴打結處放上一根筷子,用繩子紮緊,好吃的蓮藕做成了。

“娃娃家”中,我們也提供了他們白布和藍色顏料,鼓勵娃娃家的“媽媽”把白布染成藍印花布做圍裙,媽媽很快在玩具櫃找到了積木作模子進行印製,然後放在外面晾乾,很快的一件漂亮的圍裙完工了,媽媽滿意的笑了。其他角色區域中雖然本土化特色並不明顯,但我們也是與這些本土區域相聯繫、流通的,是主題活動的延伸和滲透。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只要給幼兒充分的遊戲材料,再加上適當的指導,幼兒還是非常喜歡這些有難度的操作活動的,通過活動,幼兒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對我們的本土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交往能力、社會性都有所增強,很好的得到了發展。但是,由於操作活動比較多,幼兒專注於製作,與他人的語言交流少了,下學期,我們將繼續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並注意加強其語言交流,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

【第11篇】《在繪畫活動中提高幼兒的藝術畫表現力》課題階段總結-

《在繪畫活動中提高幼兒的藝術畫表現力》課題階段總結-

從本學期的繪畫教學活動中,我發現要提高幼兒繪畫的表現能力,首先要激發幼兒“我想畫”的願望,然後學會合理佈局畫面,恰當地運用色彩等都是必要的因素,所以我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如何激發幼兒繪畫教學的藝術表現力。

一、激發幼兒“我想畫”的願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麼,我們針對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徵,選擇恰當的教材,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會本領。每當繪畫活動中,我講解示範時,一雙雙好奇的眼睛盯着黑板,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當我畫出某一形象時,孩子們會高興地拍手,説:“老師,您的本領真大!”,我抓住孩子們的好奇心,鼓勵他們説:“只要你認真學,到時你也能畫出很美的畫”,孩子們會高興地點頭,有了想畫的願望。但真真讓他們作畫時,有的大班的幼兒就犯難,有的幼兒坐在那兒一動不動,有的乾脆叫:“老師,我不會”,針對這種情況,我就及時一一幫助指導他們,久而久之,個別幼兒產生依賴情緒,因此,我在每次作畫時,總是先鼓勵他們:“只要你畫出來,哪怕不太像也沒關係。”

他們聽了老師的話就慢慢的畫起來了,我及時肯定他們的進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象晟晨、怡怡等小朋友,原來不動手的幼兒現在也能自己獨立作畫了,象曉曉、靜靜等小朋友的作品很有創意,大部分幼兒能大膽的作畫了,這就讓幼兒從“想畫”到“敢畫”過渡了,最後達到“會畫”的目的,從而為提高繪畫的藝術表現力鋪墊。

二、學會合理佈局畫面的本領

在日常的繪畫教學活動中,首先,我從訓練幼兒繪畫的基本功着手。臨摹是美術教學的必由手段。

在此基礎上指導幼兒學會佈局整體畫面,突出主體物,添畫輔助物,養成幼兒從小畫大畫的習慣,圍繞主體物添畫與之相關的物體,並有主次之分。例如繪畫“美麗的孔雀”時,我請幼兒在欣賞作品的時候,重點觀察畫面的佈局,要用對稱的方法繪畫出孔雀的羽毛,注意羽毛的間距,同時,圍繞主題適當添畫相關的內容。在基本技能的訓練方面運用點、線(直線和曲線)及幾何圖形來勾勒出不同的`形象,從中訓練幼兒構圖技能。

三、大膽運用色彩提高作品表現力

在色彩繪畫活動中,色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幅成功的作品裏不開色彩的渲染,在孩子們的世界裏,色彩很能觸動幼兒視覺,幼兒往往有很好的直觀形象記憶,並對色彩明亮、鮮豔的東西能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所以,我們在美術繪畫教學中,培養幼兒對色彩的感覺,還需要認識色彩、感受色彩,培養幼兒運用色彩繪畫的能力,指導幼兒恰當用色的方法,以色塊渲染畫面的內容,練習打底色襯托主體物,用冷暖對比色搭配畫面的色彩讓幼兒感受繪畫作品中的色彩美,從而使幼兒更好地感知色彩豐富多樣的變化。

在繪畫過程中,幫助幼兒學會合理、協調地搭配顏色,知道冷暖色,同種色等,感受色彩的漸變,掌握運用色彩的技能,激發幼兒對色彩的興趣,多帶幼兒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中的色彩美,為自己再繪畫中的色彩運用鋪墊。同時,要及時展出作品,點評色彩美的作品,讓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欣賞,發現色彩在意幅畫中所起的作用,這樣逐步引導幼兒來創造色彩的美,提高繪畫作品的色彩表現力。

色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形象生動逼真的基礎上,再恰當地配上合適協調的顏色,才能成就一幅美觀、有價值的作品,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力。

四、挖掘幼兒創造的潛能

在繪畫過程中要激發幼兒的內在動力,引導幼兒創造的激情。讓幼兒結合主題自由作畫,將自己的想法滲透在作品中。例:“有趣的手印”系列,在教師指點下幼兒畫出了小鳥、雲彩、小草、雞冠花、樹葉寶寶等等。繪畫時幼兒神情專注,投入地自由發揮。同時我發現孩子們很喜歡在作品中添畫美麗的彩虹,表達自己的內心喜好。

每個孩子都有奇妙的創造,如何觸發孩子的創造火花,表現自己美好的願望,由此帶來的成功和驚喜便是孩子們進行創造的動力。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更重視孩子這方面的能力的培養,讓繪畫活動成為一項有創意的活

五、繪畫教學的幾點設想:

(一)豐富活動形式:

在今年的教學中,我們嘗試的單色畫、蠟筆水粉畫等形式,在蠟筆畫的基礎上結合水粉進行底色的渲染,先用蠟筆畫好後,用水粉打底,也可以在色紙上作畫。

打底色可以運用線條、點狀、色塊狀及整幅塗染的方法來襯托主體,都很受幼兒的歡迎,讓孩子們看到了不同繪畫方式所體現的不同藝術效果,看到了繪畫中藝術表現的魅力,所以我想在以後的繪畫活動中多嘗試不同繪畫形式,給幼兒提供表現的可能。

(二)提供多種材料:

材料上可以用多種形狀的半成品紙,可以有不同的色彩、造型等,還可以進行一些裝飾性的繪畫活動,拓寬幼兒作畫的思路,也可以嘗試吹畫,印染等形式,讓幼兒的作品更豐富多彩,讓幼兒有更多的表現空間。

總之,我發現要提高幼兒繪畫的藝術表現力,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我從培養幼兒的興趣着手,從構圖、色彩等方面啟發幼兒,看到了一定的效果,我班大部分幼兒能大膽作畫,主題物畫的比較大,能圍繞主題適當添畫相關的內容,學會了一定的用色本領,如何更好地培養幼兒繪畫的藝術表現力,有待於在今後的繪畫教學中進一步探索,希望得到專家、同行的指點,共同促進、提高幼兒繪畫的藝術表現力。

Tags:多篇 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