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18年江西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進展及2019年工作思路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4W

 

2018年江西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進展及2019年工作思路

一、2018年工作進展

(一)對標對錶推進了各項責任任務

對照《江西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2018年工作要點》(贛發改電[2018]94號)任務分工,省氣象局較好地完成了2項牽頭負責、6項配合實施任務。

1.如期推動《江西省氣候資源保護和利用條例》出台。推動《江西省氣候資源保護和利用條例》正式出台,於今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省人大農委、法工委、法制委、省政府法制辦、省氣象局等5部門聯合召開全省的宣傳和貫徹落實會。省人大副主任龔建華,省政府副省長鬍強等領導參加了會議並做重要講話,省市縣各級人大、政府領導及十五個部門、十五家中央及省級媒體,全省總共兩千多人蔘加了條例的宣傳貫徹落實會,在全省掀起了條例宣貫熱潮。根據今年國家組織的三個生態文明試驗區中期評估專家組反饋,江西試驗區許多典型經驗做法在全國具有示範意義,特別是氣候資源保護開發等方面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2. 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作業工程。聯合省發改委、省防火辦等建立了生態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制,人影作業從季節性向全年常態化轉變,作業目的從抗旱防雹單一減災型向生態涵養與修復、改善空氣質量、保障水資源安全等趨利避害綜合型轉型。全年共開展生態型人影作業917次,受到各級黨委政府高度讚許。

3.配合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圍繞打贏打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聯合環保部門建立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區域聯合預報預警機制,並就深化大氣污染監測科研、應對氣候變化、強化森林火點與秸稈燃燒監測等方面合作達成共識。開展了基於氣象條件分析的大氣擴散條件預報、大氣污染源解析決策服務,獲易煉紅副省長、劉強副省長的批示。加強了樂平工業園區專業氣象台業務運行,為園區大氣污染防治和生產調度提供了保障。

4. 配合開展農產品標準化及可追溯體系建設。配合省質監局出台《江西省加快農產品標準化及可追溯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等。將開展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服務工作列入省農業氣象中心和5個省級特色農產品氣象中心目標考核體系予以推動。目前已編制形成江西省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技術規範,明確了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方法、評價流程、標識管理等。在豐城試點推出稻米氣候品質評價服務,在贛南試點開展了臍橙氣候品質認證與貼標服務。

5.初步建成生態氣象大數據平台。共享了環保、水文、林業和中科院千煙洲試驗站、江西師範大學南磯山濕地生態觀測站等部門和機構的實時生態觀測數據,涵蓋大氣污染、水質、水文、森林生態、濕地生態、農田生態等六種生態類型及氣象觀測數據,同時整合了氣象部門自有氣象觀測站網數據和自建的森林生態、高山梯度、高山草甸、大氣污染物、負離子、酸雨、紫外線等20餘種數據,基於CIMISS環境開發建成了江西省生態氣象大數據平台,可作為“生態雲”大數據建設重要組成內容。

6. 全力推動全域旅遊發展。策應江西全域旅遊戰略,挖掘旅遊氣候資源,推出了“中國天然氧吧”“尋找避暑旅遊目的地”等活動,在婺源、井岡山分別推出油菜花、杜鵑花花期預報,在廬山開展了雲海、霧凇、積雪等特色氣象景觀概率預報。指導資溪縣、崇義縣、廬山市和上饒市銅鈸山國家森林公園4地成功獲評2018年“中國天然氧吧”稱號。組織編制了“天然氧吧”地方標準並通過審查,規範了負氧離子應用與發佈工作。聯合江西日報社、中國氣象頻道等成功舉辦首屆江西尋找“避暑旅遊目的地”活動,12個景區(鄉鎮)入選,參評景區管委會和鄉鎮黨委稱讚“氣象工作融入了社會,接了地氣”,江西日報社評價“氣象部門搭建了一個交流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分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加快推進江西全域旅遊的大平台”。

7. 配合做好2018年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認真履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評部門職責,牽頭會同省環保廳制訂“霾日數”專項考評細則,並報送省生態辦。根據《2018年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實施意見》《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細則(暫行)》等文件規定,牽頭完成了首次“霾日數”專項考核。

8. 加強與國家部委溝通對接,爭取國家生態文明領域試點示範和重大項目資金向我省傾斜。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向中國氣象局彙報和銜接,中國氣象局正式批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氣象保障服務試點方案》。目前,中國氣象局在推進《“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規劃》實施過程中,已對江西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和先行示範區建設的氣象服務保障做出相關安排,2018年安排245萬元試點經費。在相關專項設計中,也明確氣象保障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的重點制度建設納入中國氣象局改革重點。

(二)發揮優勢做好了氣候資源利用服務和生態環境監管

1.助力氣候變化治理。配合省發改委開展對各設區市政府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責任現場考核,作為第三方機構參與全省碳交易企業碳排放核查,承擔農業温室氣體清單編制,參與低碳示範縣區、低碳景區評審等。牽頭探索典型生態領域功能價值化,完成森林、濕地、流域、碳匯等功能價值試評估報告。編制氣候變化監測公報和氣候變化對江西森林生產力影響報告。完成氣候變化對鄱陽湖流域水循環因子影響的定量評估等。優化了生態質量氣象評價指標,按季、年開展全省分縣市的生態質量氣象評價。完成南昌市氣候承載力評估。完成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對全省森林生產力影響定量評估。

2.夯實生態環境監管基礎。確定了“基地+站網”的生態氣象觀測體系建設模式,推進武功山高山草甸氣象與生態環境監測站、鄱陽湖濕地生態氣象觀測基地、井岡山森林火險氣象服務示範基地和南昌農業氣象試驗站外場試驗基地建設和運行,為典型生態系統功能監測、評價和保護提供基礎數據。建成風雲3號氣象衞星地面接收和應用系統,動態開展植被、作物長勢、鄱陽湖水域面積等遙感監測,為生態環境監測和評估提供重要依據。

3.優化綠色生態農業氣象服務。開展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500餘項。聯合省農業廳推進全國柑橘氣象服務中心建設和運行,完成信豐臍橙基地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跨省災害調查預警和評估服務,初步形成輻射帶動和服務能力。推進省農業氣象中心和5個特色農產品氣象中心業務建設,強化了優質稻、油茶、茶葉、棉油、蔬菜等精細化服務。推出雷應國稻米、贛南臍橙等氣候品質評價,有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4.提升生態氣象技術支撐能力。爭取省委組織部、省科協批覆設立江西省生態氣象中心院士工作站,聯合中國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在江西共建生態氣象創新中心,成立以院士和國內著名權威專家擔綱的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技術專家組,經省科協批准在靖安建立了生態氣象科技服務站,為破解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的科學技術難題,促進我省氣象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保障。

5.發揮江西生態氣象品牌效應。今年3月聯合省生態辦成功舉辦了以首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氣象保障服務論壇,邀請國內知名生態專家和福建、貴州兩省共同研討相關政策和服務技術。連續三年承辦“綠鏡頭·發現中國”走進江西活動,僅2018年在國家級、地方媒體發表新聞報道80餘篇、專版2個,有效宣傳了江西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擴大了影響。11月,聯合省生態文明辦承辦了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工作推進會,在會議中全面展示了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江西樣板”,受到中國氣象局和省政府領導、與會代表們的一致好評,樹立了江西生態良好形象。

二、2019年工作思路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試點為抓手,聚焦四項能力、五個體系建設,奮力推進以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為特色的氣象現代化,為譜寫新時代江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新畫卷,貢獻氣象智慧!

一是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氣象保障服務試點。貫徹落實劉奇書記“充分發揮氣象部門‘眼睛’作用”的要求,按照試點設計,從江西重要的綠色城鎮化、工業綠色化、綠色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安全入手,以氣象現代化為依託,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大力實施“眼睛行動”,聚焦綠色發展與生態安全氣象服務供給能力、典型生態氣象綜合觀測能力、生態文明氣象科技支撐能力、生態文明氣象法治能力、生態氣象科普宣傳能力等五個能力提升,奮力打造一批“有內涵、拿得出、叫得響”的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態氣象建設氣象服務品牌,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性成果。

二是做好精細化氣候資源普查。貫徹落實《江西省氣候資源保護和利用條例》,開展全省氣候資源狀況精細化普查,摸清氣候資源的擁有狀況、分佈和可利用程度、氣候災害類型和出現機率、氣候資源功能、價值以及氣候承載力等“家底”,在此基礎上開展精細化氣候資源區劃,繪成全省自然氣候資源“一張圖”,為助力我省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雙向通道提供資源基礎。

三是推進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認真落實《關於加快推進由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邁進的實施意見》,做好江西旅遊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工作,重點做好雲海、彩虹、雨凇、霧凇、雪等特色氣象景觀預報,繼續開展“尋找避暑旅遊目的地”活動和“中國天然氧吧”評選推薦活動,推動1個國家氣象公園和2項國家氣候標誌創建和宣傳,推進典型生態領域功能價值評估,同時加強空中雲水資源開發利用,發展森林防火、生態涵養與修復等生態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維護和提高我省森林、濕地、流域等重點生態領域功能。

四是強化生態氣象科技支撐。加快推進生態氣象院士工作站、院士擔綱組長的技術支持專家組、氣科院生態氣象創新江西分中心等的實轉,充分發揮生態氣象創新團隊和江西省生態氣象中心作用,加強生態環境氣象業務體系建設和關鍵技術、平台研發,提速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的“創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