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竹產業調研報告範本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47W

竹產業調研報告範本多篇

竹產業調研報告篇1

一、產業發展現狀

八里十河村地處__鎮南部20公里處,與竹林關、土門、毛裏崗接壤,地處偏遠,土地資源貧乏,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225户,849人,勞動力601人,享受低保户84户170人,有耕地714畝,人均佔有糧400公斤,年人均純收入1860元。

全村現有山茱萸900畝,全村山茱萸大户15户,户均10畝650株,掛果樹佔47.5%,年產34萬元;核桃100畝,年產5萬元;年出欄商品豬240頭,年出欄5—10頭以上的6户,全村基本達到户均養1頭豬,年產24萬元;勞務輸出350人次,其中:1年以上外出務工的達132人,半年以上達94人,半年以下124人次,年收入70萬元。勞務和山茱萸已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為農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農村產業的長足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活力。八里十河村通外水泥路工程正在立項,有35%農户住進寬敞明亮的小洋平房,電話、彩電、摩托車的普及率均達到60%以上。湧現出了一批產業大户。洪溝組黃恩娃,栽植山茱萸樹12畝,年收入1。2萬元。椒樹窪組周保林,豬年出欄10頭,收入1.1萬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思想認識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村組幹部羣眾創業精神差,滿足現狀,“小農思想”嚴重,只圖吹糠見米、立竿見影之效,特別是大部分青壯認為發展林果業、養豬業,週期長、投入大、見效慢、費力費時、受市場控制大,從而形成勞務大發展,其它產業比重嚴重失衡,阻礙了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2、產業項目少,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現該村林果業、養豬業仍停留在家庭小經濟狀態,做大做強意識不夠,年用於發展產業的投入比重很少,僅佔年投入量的15%;風險意識和發展意識不足,年養豬與林果發展規模增長率僅有10%;村組幹部在市場開拓與產業項目引進等方面缺乏創造,等米下鍋思想嚴重;勞務輸出地分散,沒有當地帶頭人,難以形成勞務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雖然羣眾種植山茱萸、核桃的積極性高,但由於農户文化素質低、經營分散、技術推廣滯後、資金等投入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蟲害防治難以正常進行,年損失率在20%以上,導致產品產量低、質量差,造成了廣種薄收。

4、林果規模小,基地建園不足、水平低,良種比例小。集中連片50畝以上的,沒有1處,良種栽植面積不到20%。

5、加工水平低下。山茱萸、核桃僅限於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簡單,產品附加值低,導致產值效益低下。

6、市場混亂,經營效益不佳。由於缺乏統一的營銷系統和營銷隊伍,尚未形成產供銷體系,專業合作組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因缺乏信息和科學的市場預測,造成產品搶購搶銷或滯銷的混亂局面,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低,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7、圈舍改造不平衡,生豬存欄少,適繁母豬比例嚴重不足,難以滿足當地養豬業的良性循環發展。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強化領導,形成工作合力。鎮、村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駐村工作隊,並把“一村一品”工作納入全年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範圍,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工作任務,形成政府主導、羣眾主體的`“一村一品”發展格局。

二是廣泛宣傳,制定工作規劃。充分利用廣播、標語、板報、會議、宣傳材料等進行了廣泛宣傳,組織各級幹部和產業帶頭人開展學習培訓,使廣大幹部羣眾認識到發展一村一品,對於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進一步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了幹部羣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立足本村資源優勢,突出特色,制定出“一村一品”發展規劃,指導“一村一品”健康發展。

三是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科技培訓,今年舉辦培訓班2次,培訓320人(次),印發技術資料420份,提高了農民科技致富能力。實施科技入户工程,積極培育科技示範户。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加快農村人才培養,實現人才強村新突破。

四是分類指導,實現重點突破。按照“畜牧抓發展,林果抓科管,菌藥抓營銷,勞務抓培訓”的工作思路和“一業突破,長短結合”的方針,採取“抓大户建小區,抓協會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營銷促增收”的辦法,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開展服務,突出重點,全力推進“一村一品”實現突破性發展。

五是抓點示範,輻射帶動。堅持從示範帶動入手,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示範户。

六是組建合作組織,實行品牌經營。成立勞務和山茱萸產業合作社,為農户提供服務,拓展市場空間,樹立產業品牌形象,形成產業發展聚能效應,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為農民發展農村經濟的主要載體。

四、產業發展的計劃和對策

一是以農民培訓為突破口,加大農村人才戰略的實施力度。把會管理、懂經營、羣眾信得過的能人選進村兩委會班子,採取形式多樣的辦法推廣實用致富技術,培育一批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力爭3—5年培訓每組3—5人技術能手和1—2人勞務帶頭人。

二是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建立市場營銷體系和營銷隊伍,擴大品牌效應。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努力提高農户組織化程度,提高經營效益。

三是以產業合作社建設為突破口,加大農業產業化發展力度。建立農村產業合作社,力爭儘快實現龍頭企業+協會+基地+農户,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開發路子,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效益。

四是以開發品牌為突破口,加大市場開拓工作力度。引導農户要切實轉變觀念,樹立發展意識、風險

意識、品牌意識。一方面要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的開發力度,另一方面要創建品牌效應。

五是以建立信息服務體系,加大農業信息化的推進力度。以產業合作社、產業大户為重點,建立科學規範的利益機制,用市場手段抵禦市場風險。

六是爭取國家惠農政策,加大項目引進力度。以產業合作社的名義申報項目,爭取資金,用資金使產業發展再上台階。特別是在化肥、山茱萸剝皮機、病蟲害防治器具方面的惠農補帖、扶持資金上給予投入。

七是面向市場,擴大規模,狠抓良種建設。鼓勵羣眾培育良種育苗,力爭在3年內發展良種核桃300畝,山茱萸500畝,改造核桃100畝;大力建設標準化、衞生化圈舍,引導羣眾擴大適繁母豬規模,加大良種瘦肉型豬引進力度,平抑仔豬市場價格,力爭每户平均存欄2—5頭。

八是壯大勞務產業,開發勞務品牌。根據該村外出務工羣眾較多的實際,以協會為平台,內引外聯合作單位,大力培訓青壯年勞力,擴大年勞務規模,努力打造勞務品牌。

竹產業調研報告篇2

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業發展,增強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和諧社會的需要。近年來,東坡鄉始終把發展“三農”問題擺在首要位置,按照圍繞“三農”調結構、抓特色、增效益的思路,認真貫徹中央的指示精神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充分利用河谷光熱資源,依靠科技進步,突出地方特色,進一步完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落實惠農政策,切實穩定民心,充分調動農民投身農業、開發農業的積極性,全鄉農業產業化獲得長足發展。

一、全鄉概況

xx鄉地處金沙江畔,位於武定縣城西北部,距縣城108公里,鄉域國土面積168平方公里,東鄰萬德鄉和發窩鄉,南接田心鄉和高橋鎮,西與環州鄉接壤,北與元謀縣姜驛鄉隔江(金沙江)相望,是武定目前唯一的民族鄉。境內居住着漢、傣、彝、苗、傈僳、拉祜、白等7種民族,少數民族約佔總人口的81%。境內地形地貌複雜,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勐果河、沙拉河、環州河三河南北縱貫全境,形成四山夾三河的低熱河谷地形。立體氣候明顯,最低海拔950米(甲利),最高海拔2240米(大蕎地)。年平均氣温25—28℃,年平均降雨量580—650毫米,氣候炎熱,常年無霜,宜廣泛種植香蕉、香巴蕉、花生、番茄、洋葱、玫瑰茄、芒果、人生果、酸角、冬早包穀、冬早蔬菜等各類多種經濟林果及熱區作物。20xx年,全鄉轄8個村民委員會,60個自然村,75個村民小組。有4003户,14389人。其中,農業户3659户,農業人口14032人,佔總人口的95.7%。現有耕地面積14845畝,其中水田5335畝,旱地9510畝,人均1.05畝。糧食總產量598萬千克,人均有糧353千克,工農業總產值517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全鄉經濟總收入為30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44元。由於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農業農村發展後勁不足,經濟社會發展速度緩慢,鄉級財政收支困難重重等諸多原因,故是一個集貧困、山區、民族、宗教為一體的典型的民族貧困鄉。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鄉以優質香蕉、優質稻、冬玉米等為代表的農業產業化取得了較大進展。通過認真總結我鄉近十多年來冬農開發和熱壩作物栽培經驗,細化發展目標,狠抓措施落實,優化區域佈局,發揮河谷優勢。在“優質化、市場化、產業化”上狠下功夫,在“優質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點,狠抓優質香蕉、優質水稻、優質菜豆、冬早玉米、熱區水果基地建設,培育拳頭產業,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區域特色農業,取得了顯著成效。

1、種植業內部結構明顯優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點,規模經營”的發展思路,堅持穩水稻,保香蕉,增定單,重冬季農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調整主要糧經作物的作物結構、品種結構。到20xx年優質稻面積達到3640畝,產量205.5萬公斤,產值308.25萬元。優質香蕉面積4020畝,產值350萬元。冬玉米麪積由1200畝,產值112萬元,優質菜豆麪積1000畝,產值161萬元,花生1280畝,產值62.5萬元。我鄉已經發展為全縣最大的香蕉生產基地,糧經作物品種結構、品質結構明顯優化。

2、科技措施、良種良法在農業產業化發展應用上成效顯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訓力度,做好新型農民培訓。20xx年共組織各種培訓350場(包括專題培訓及以會代訓)、黑板報48期,合計受訓羣眾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廣大人民羣眾的種植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意識。

二是水稻良種桂朝系列、楚粳系列面積達4000畝,多櫱壯秧、扣種稀薄、單行條栽、雙龍出海等措施的應用率達98%以上。

三是做好特產農業、訂單農業的引導和指導服務工作。配合縣農廣校完成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作。共培訓24場次,培訓農户215人,合計150人畢業獲得“綠色證書”。

3、特色、優勢產業框架基本構建

經過近十年的探索,特色產業、優勢產業框架基本形成。依託低冬季熱河谷光温水資源,注重冬季農業開發,形成了河谷冬玉米、冬番茄、優質菜豆為主的特色農業種植帶,20xx年發展種植了1100畝冬玉米,1000畝優質菜豆,350畝冬番茄。利用夏季光熱資源,在河谷兩岸發展優質花生1200畝,玫瑰茄450畝,優質柑桔300畝,龍眼150畝,大青棗450畝,石榴450畝,形成了河谷熱區水果種植帶。

三、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我鄉農業產業化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和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諸多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大。表現為優勢產業少且規模小,缺乏具有示範和品牌效應的基地典型,產業競爭力弱。種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規模農户家庭經營為主體,種植品種散而且規模小,制約了生產效率。個體經濟實力弱,難以抗拒自然和市場所帶來的雙重風險,導致收入增長困難。

二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後續發展力量不足。近幾年,我鄉發展產業規模小,在引進龍頭企業開發產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難,尤其是缺少跨行業、跨地區的規模大、知名度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在我鄉投資帶動,導致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發展後勁不足。產品在產、供、銷等環節上不能很好地銜接。

三是基礎設施薄弱,制約農業產業發展。我鄉農村水、路等基礎設施滯後,造成“有水不能用,產品運不出”,旱季河水從谷底流過,半坡農地缺水嚴重。雨季時常斷路,造成農產品滯壓,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

四是勞動者素質偏低。表現為由於農户分散種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術和市場導向,優質高效農業意思淡薄,種植品種雜、亂,管理水平低,造成農業產出率低,農產品質量差,嚴重影響了羣眾生產積極性,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

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制約了我鄉農業產業化進程,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深入研究,落實措施,挖掘潛力,破解發展難題。

四、今後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中一件帶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主要目標。當前,我鄉的農業產業化正處於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牢牢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生態環境建設、擴大內需、移民搬遷扶持等機遇,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戰略和“十一五”發展規劃,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為目標,突出特色和重點,狠抓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環節,採取切實有效的對策和措施,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

1、優化農業區域佈局。遵循“面向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原則,圍繞農業結構調整戰略,結合東坡鄉農業產業化發展五大基地建設(即優質稻、優質香蕉、冬玉米、優質菜豆、優質河谷水果基地),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優化農業區域佈局。依託我鄉低熱河谷資源,重點發展優質香蕉、優質稻、無公害菜豆、雙低油菜、中藥材、熱區水果等特色主導產業,按照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生產要求,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2、培育主導產業。

一是發展優質香蕉。在所所卡、東坡、東甸、白馬口、莊房發展優質香蕉3500畝。

二是發展優質水稻。在所所卡、東坡、東甸、白馬口、莊房、達卧6個村委會夏季發展高檔優質稻4000畝。

三是發展冬玉米。9月中旬在所所卡、東坡、莊房3個村委會利用秋熱發展地膜冬玉米1000畝。

四是發展無公害菜豆。利用秋季光熱資源在東甸、白馬口發展無公害菜豆1000畝。

五是發展玫瑰茄。在白馬口、以赤叨、東甸發展優質玫瑰茄1000畝。

3、發展特色產業。按照農業結構調整戰略和“十一五”發展規劃,把農業產業化戰略與農業結構調整、扶貧開發、移民後期扶持等有機結合起來,根據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打破行政區域界限,統一規劃,統一品種,優化農業區域化佈局。在達卧、東坡、發展優質柑桔300畝,石榴300畝。在東坡、所所卡、東甸、白馬口發展優質芒果200畝,大青棗350畝。

4、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認真落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村重專大户的優惠扶持政策,引進龍頭企業到我鄉發展番茄、香葱、甜脆玉米生產基地,並進行加工生產。大力培育農產品運銷中介人和經紀人隊伍,培養一大批農村種養加銷重專户,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

5、提高農業科技含量。鼓勵農業、畜牧、科技、林業、扶貧等部門及龍頭企業等參與到農業產業化發展中來。大力開展農業科技知識技能培訓,舉辦新型農民培訓班,結合鄉情突出特色,有針對性地對農村勞動者進行集中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

竹產業調研報告篇3

農業特色產業作為促進麗江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角,長期以來,市委、政府及相關部門都將其與全市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緊密結合在一起,立足實際,依託區位、資源優勢,抓項目、建基地、扶龍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強農村經濟造血功能,切實加快了全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步伐。

一、麗江市農業概況

麗江市土地面積21219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佔全市總面積的92.3%,轄古城、玉龍、永勝、華坪、寧蒗一區四縣,共63個鄉鎮、辦事處,450個居(村)委會,5121個居(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11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7.6萬人,佔86%,22個少數民族,人口66.1萬人,佔58%;據統計部門統計,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積為140.18萬畝,農作物總播面積為229.95萬畝,糧食總產40.14萬噸,農業總產值22.9萬元(當年價),其中畜牧業產值8.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53元。

麗江市區位優勢較好,環境無污染,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境內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體氣候特徵明顯,生物資源富足多樣,具有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採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來,市委、政府堅持走特色化、區域化的發展道路,深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鞏固傳統產業,提升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依託產業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圍繞龍頭建基地,把基地建設與特色產業培育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初,我市提出推進六個一工程,狠抓八項措施的農業發展思路,更有力的促進了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

(一)產業發展採用新模式

根據麗江實際,通過採用各種類型與組織模式推動農特產業發展:以龍頭企業帶動的公司+協會+基地+農户的形式;以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户的形式;四位一體型的企業產業聯合會+大户+農民的形式;通過培育專業市場帶動發展的形式;以特色產業帶動的公司+特色產業+農户的形式;以農業園區帶動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示範農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力度,提高產業化經營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務體系,興辦各類科研生產經營實體,加快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充分調動各部門科技人員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積極性,吸引年輕的農業科技人才投入科技興農事業。同時,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農民素質,切實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培養他們的市場經濟意識。通過不同的形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經營管理水平,學會運用先進科學技術。

(三)積極發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聯結機制,維護好農民利益

通過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項政策措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完善分配製度,維護好各個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鼓勵龍頭企業設立風險資金,採取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户建立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是提高麗江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重要舉措。通過名牌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儘快形成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具體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目標。着力提升農業產業經營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五)建設六個一工程

1、認定一批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全市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家,其中1户為國家級龍頭企業,7户為省級龍頭企業,且均享有產品外貿經營進出口權,30户為市級龍頭企業,都給予了相應的扶持。全市38個國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提供就業人數達4000多人,能帶動農户20多萬户。

2、建設一批市級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末,全市共有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80萬畝,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萬畝左右、加工型馬鈴薯6萬畝、優質米基地10萬畝、雜豆芸豆10萬畝,油菜7萬多畝。

3、發展一批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市現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約170個,會員達12700人,切實提高了我市農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化程度。

4、樹立一批農村能人和科技帶頭人:全市共有農村能人34人,科技帶頭人25人,他們通過科技服務、大辦特色示範樣板、創辦農產品基地等,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顯著的示範帶動作用。

5、創建一批麗江農產品品牌:全市共註冊商標的農產品共有37家37個產品,農產品發展呈現出品類齊全、快速發展的趨勢。

6、培育一批種養殖業大户:我市種養殖業大户已發展到797户(其中種植業大户

333户,養殖業大户464户),種植作物涉及到糧食、蔬菜、林果、花卉、藥材、烤煙等各類糧食、經濟作物,大户種植面積達5萬畝左右,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規範管理的水平,促進了單產的提高,實現了增產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項措施

1、推廣經驗促增收:近年來,經過開拓性的探索和實踐,找到了促進農民增收和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一些典型經驗:如玉龍縣的魯甸經驗,期納鎮滿官村黨建帶村建,村建帶民建、支部+協會、企業帶動轉移勞動力的經驗,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成為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經驗。

2、宣傳惠農政策促增收:通過及時貫徹減免農業税、下發糧食直補資金、實行購機補貼等政策,減輕了農民負擔。

3、調整結構促增收:在穩定糧食總產、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圍繞龍頭企業的原料需求,從早、巧、晚、特四個方面來調整結構,打時間差、節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優質稻、烤煙、青梅、甘蔗、畜牧業、冬早蔬菜、魔芋等重點產業,積極培育紅花、特色中藥材、朝鮮薊、花卉等新興產業,因地制宜,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路子,使農業產業發展做到突出重點,各具特色,適度規模發展,充分發揮了各地的區域優勢,使農業生產的優勢產品向優勢產業集中,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以實現區域產業的產業效益、基地建設的規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務促增收:大力推廣了農業新技術和優質高產新品種。

5、圍繞市場促增效。

6、勞務經濟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減災保增收。

三、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政府及農業部門根據麗江實際,確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藥材、野生菌、雜糧、優質米、烤煙、魔芋、畜牧,勞轉十大特色產業加以大力發展扶持,並相應在全市範圍內選定授予了玉龍縣魯甸藥材之鄉、太安馬鈴薯之鄉,古城區七河生豬養殖之鄉,永勝縣三川優質米之鄉、期納冬早蔬菜之鄉,華坪縣榮將芒果之鄉,寧蒗縣新營盤蘋果之鄉七個重點產業鄉鎮,積極引導農户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道路。

(一)種植業

1、水果產業

全市水果面積29萬畝,年水果總產量11.74萬噸,總產值1.85億元。

①蘋果產業:目前,我市蘋果面積穩定在8萬畝左右,產量2.6萬噸,產值5000萬元。其中,寧蒗縣5萬畝,玉龍縣1.8萬畝,永勝縣0.5萬畝,華坪縣0.3萬畝,古城區0.4萬畝,其中,寧蒗縣的一萬畝已通過無公害食品生產認證,兩萬畝a級綠色食品蘋果基地的認證工作正在進行之中,蘋果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產區羣眾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寧蒗縣新營盤鄉產值超萬元的農户就有160多户,且有省級龍頭企業寧蒗縣龍德綠色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積極開展蘋果產業的綜合服務工作,帶動了當地產業的發展。計劃到20xx年,全市蘋果面積在鞏固的前提下發展至13萬畝,實現產值4億元左右。

②優質晚熟芒果產業:全市芒果總面積4.42萬畝,總產量0.83萬噸,總產值2438萬元。主要分佈區華坪縣是雲南省獨有的優質晚熟芒果生產區,生產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澤鮮、品質優而深受消費者歡迎。近年來,市、縣農業部門加快了芒果產業科技推廣和品種改良步伐,篩選優質晚熟芒果品種在最適宜區種植;組建了以芒果營銷加工為主要經營項目的華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及華坪縣芒果專業技術協會,並註冊了金川紅芒果商標;,華坪縣還獲得了1萬畝綠色食品芒果生產基地認證;如今該產業已成為華坪縣新農村建設的首選產業。計劃到20xx年全市芒果面積增加到6萬畝,產值實現2.4億元以上。

③雪桃產業:麗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優良特性,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經濟價值較高。開發主要以新知圖書城下屬的麗江雪桃開發有限公司為主。目前已在拉市鄉建成畝雪桃生產示範基地,300畝雪桃優質苗木生產基地,盛果期畝產可達4000公斤左右,大面積平均畝產公斤左右。計劃到20xx年全市雪桃面積發展至3萬畝,預計產值1.5億元左右。

④青梅產業:麗江現有青梅面積5.98萬畝,產量1.38萬噸,產值145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寧蒗縣兩縣。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和綠丫頭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兩家省級龍頭企業從事青梅生產加工。計劃到20xx年全市青梅面積發展至3萬畝,產值達8000萬元。

⑤龍眼產業:永勝縣是雲南省唯一的龍眼基地縣,現有面積1.46萬畝,產量0.3萬噸,產值900萬元。目前正積極開展品種改良及應用一系列綜合配套技術的提質增效工作,並已見成效。力爭在xx期間使基地全部良種化,從而使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2、蔬菜產業

我市現有蔬菜面積13萬畝,產值1.2億元。

①冬早蔬菜產業:十五規劃期間,我市冬早蔬菜開發以金沙江沿岸鄉鎮為主,我市已種植冬早蔬菜5萬畝。到20xx年,擬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萬畝。

②夏秋蔬菜產業:,我市種植夏秋冷涼蔬菜6萬畝。力爭到20xx將年全市名、特、優蔬菜播種面積突破至20萬畝(無公害蔬菜面積15萬畝),產量50萬噸,創立麗江無公害蔬菜品牌,實現產值3億元。

3、藥材產業

麗江是名副其實的藥材之鄉。椐不完全統計,至底,麗江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的企業有八家,從事採購銷售的個體户有1000多户,種植户有6000多户,種植面積3.6萬畝,年產各種藥材6500公擔,野生藥材5000公擔。麗江中藥材種植產業化發展以雲木香、雲南重婁、巖白菜、白芨等四個種類為主。在期間,計劃建成四種中藥材種植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值6億元。

4、野生菌產業

我市廣大山區和半山區有較多品種的野生菌,目前企業加工的品種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採集到近1000噸,產值在3000多萬元。期間計劃在玉龍、寧蒗及永勝三縣的高寒冷涼山區建立5萬畝高檔名貴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龍頭企業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設施,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創建麗江天然無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麗江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永勝雷特生物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省市級龍頭從事各種野生菌的貿易活動。計劃到20xx年使該產業成為年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的出口創匯產業。

5、優質芸豆雜豆產業

小宗糧豆(芸豆、燕麥、小雞豆)是麗江市的特色作物和優質品種,以玉龍縣aa級的芸豆生產基地,古城區為主的雞豆(小扁豆)生產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較高的聲譽和生產發展潛力。至底,我市芸豆種植面積8.36萬畝,產值3000萬元。其中玉龍縣種植有芸豆6萬畝,是雲南省最早、面積最大的aa級有機芸豆基地,是麗江直接出口創匯最主要的農產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安勝外貿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企業從事該產業的開發,帶動農户發展。

為使麗江大粒型芸豆在質量、品種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芸豆產業成為高寒冷涼山區的支柱產業,在期間將建成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品種較為齊全的芸豆引、育、繁試驗基地,我市將建成26萬畝的優質芸豆和雜豆生產基地,計劃產值達到9000萬元左右。

6、優質水稻產業

我市水稻面積佔糧食作物面積的16.2%,產量佔30%,今後,繼續保持水稻種植面積32萬畝,單產由現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總產量1.38億公斤,確保糧食的生產安全。計劃期間,全市建成優質稻生產基地20萬畝,預計生產優質米1億公斤,實現產值3億元以上。

7、烤煙產業

我市的烤煙產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到底,已累計種植123.76萬畝,收購煙葉233.05萬擔,農民收入77786.8萬元,財政收入19389.6萬元。我市煙葉在外觀和內在質量上都贏得了省外煙廠好評,呈現出暢銷的良好局面。根據麗江市烤煙種植區劃提供的數據,全市有最適宜區、適宜區和次適宜區烤煙種植面積近82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54%。其中最適宜區和適宜區共有耕地43萬畝,按正常三年兩頭輪作要求,考慮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煙土地的40%種煙,全市每年可種植烤煙17萬畝,現有烤房32294座,煙葉收購站點39個,常年從事烤煙生產、收購各類技術人員1800多人,煙區廣大煙農也掌握了烤煙生產技術,加速發展烤煙生產的條件已經具備。十一·五期間烤煙生產的基本發展思路是:抓住機遇,優化佈局,提高單產、質量、效益、加快發展,把我市煙葉收購指標爭取到30萬擔,進入全國重點種煙發展區域。

8、魔芋產業

目前,我市種植魔芋8000畝,產量1.5萬噸,產值2300萬元。我市正大力開展綠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機魔芋的基地建設,引進精粉加工先進技術與設備,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永勝縣鬆坪鄉的魔芋通過日本國的有機食品認證,產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在進行該產業的生產與加工活動。計劃到20xx年建成魔芋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量9萬噸,產值1.3億元。

9、馬鈴薯產業

我市特有的立體型氣候資源,促使我市建設馬鈴薯生產基地有兩種方式,一是秋收馬鈴薯生產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乾熱河谷為中心的冬早馬鈴薯生產基地。全市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在22萬畝左右,其中優質專用馬鈴薯10萬畝,產值100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縣、寧蒗縣、永勝縣。麗江市從1998年開始進行脱毒馬鈴薯種薯基地建設,具有較好的種薯繁育設施條件,具備年生產試管苗200萬苗,微型薯800萬粒的生產能力。計劃到20xx年全市馬鈴薯種植發展至30萬畝,總產30萬噸,產值2億元。引導扶持建立1-2個馬鈴薯深加工企業。

10、優質油菜產業

我市主要有以玉龍縣和古城區為主的油菜生產基地,分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區為重點的秋收油菜基地,種植油菜2.5萬畝,其中冬油菜1畝,秋油菜13000畝,秋油菜籽產量1300噸,產值3100萬元。目前,公司正積極在魯甸籌建菜籽油深加工項目,創建有機油、生態油品牌。到20xx年規劃末建成油菜生產基地6萬畝,預計產量3700噸,產值1億元。

(二)畜牧業

1、黑山羊產業

我市先後開展了4個養羊綜合區,優勢肉羊產業帶玉龍縣種羊場、永勝種羊場建設,加強了養羊綜合配套技術的推廣,促進了麗江黑山羊產業的發展。,我市黑山羊存欄90多萬隻,預計羊存欄達103.79萬隻,出欄肉羊36.35萬隻,肉產值達757萬元。年外銷山羊17萬隻。

2、黑頭山羊產業

黑頭山羊是寧蒗縣地方優良品種,是當地農民羣眾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產生活資料和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從1995年立項開展供種基地項目建設來,通過近幾年的實施,建立了核心羣種羊場,扶持建立擴繁種羊專業户106户。黑頭山羊羣體數由1995年的2.7萬隻增至目前的3.4萬隻,增長25.9%。年對外提供種羊1260只,出欄肉羊1.2萬隻,經濟收入達500多萬元。

3、菊苣養豬產業

為了推動種草養畜,發展生態養殖業,玉龍縣畜牧局引進鈺滇菊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入駐拉市鄉培植龍頭企業,並建立拉市鄉菊苣養豬基地,成立了拉市鄉養豬協會,建立了年出欄肉豬1000頭的養殖場,積極探索公司+基地+協會+農户的生產經營模式。共推廣種植菊苣4056畝,發展菊苣養豬4.1萬頭。目前菊苣養豬已通過省廳無公害產地認證。鈺滇公司在市區農貿市場開辦了2個菊苣豬肉專營門市,產品供不應求。

4、華坪白毛烏骨雞產業

華坪白毛烏骨雞具有耐粗飼、味美、滋補等特性,為了保護和開發利用華坪白毛烏骨雞地方優良品種,在省廳的扶持下,培育和發展了烏骨雞選育養殖場2家,規模養殖户20户,促進了華坪烏骨雞的健康發展。華坪縣肉雞存欄48萬隻,出欄96萬隻,產值1516萬元。

5、蜂產業

我市蜂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通過養蜂基地建設,中蜂科學飼養綜示區項目建設,扶持建立永勝滇峯蜂業公司,滇峯蜂業公司收購蜂品150餘噸,完成銷售收入200多萬元。

6、麗江三川火腿產業

麗江三川火腿產業通過幾年努力得到發展狀大、產品的產量及效益通年增加,並獲得了中國專利新技術博覽金獎、中國名牌產品、首屆中國民營企交易指定產品、雲南省放心食品自營進出口權等多項殊榮。麗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噸,產值達6540萬隻,實現銷售收入6300萬元。

竹產業調研報告篇4

五年來,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結合本鎮實際,確立了工業強鎮、項目支撐、產業富民、體制創新的發展思路,注重發展以牛羊禽、保護地、經濟林為主的農業產業,不斷加強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作,大力發展商貿產業。經過鎮黨委、政府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廣大農民收入顯著提高,鎮財税收入屢創新高,主導產業得到了極大發展,全鎮經濟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

一、主導產業發展現狀

(一)農業及農村經濟成效顯著

此前,是個名副其實的農業大鎮,廣大農民以種糧為生,雖然能夠解決温飽問題,但經濟收入不高,正常年景人均年收入僅為2450元,是全縣平均水平的72%。20xx年,新一屆黨委、政府根據山多地少、農業人口比重大、種植結構單—的實際情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自願為原則、以農民增收為目標,把發展農業產業化作為調整和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重大舉措和促進農民增收、富民興鎮的重點工程來抓,不斷加大農業投入,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注重抓好設施農業、畜牧養殖和經濟林等特色產業,並着力培育龍頭企業和專業市場,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明顯成效。

2、服務體系正在形成。以招商引資為依託,以小城鎮建設為平台,建成了全縣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場和農產品交易市場,交易客户和交易額持續增加,並影響和輻射到了建昌、凌源等鄰近市縣,甚至遠到河北、河南等地。同時,鎮政府實施龍頭帶動,不斷強化科技培訓,創新服務體系,使農户生產與大市場之間得以有效銜接,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3、管理機制日漸完善。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工作。切實加強領導,成立了專門的農業產業化辦公室,並組織專業人員深入調研,制定了產業化發展規劃,成立了由主抓農業副鎮長負責的產業化領導小組,使全鎮農業產業化進程得以有序進行。

4、合作經濟不斷髮展。到目前為止,全鎮有各類農民經紀人100餘人。農機、蔬菜等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正在積極籌建中,農民經紀人隊伍不斷壯大,這些都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些不但有力地促進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且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使農民收入不斷提高。

(二)工業實力逐步增強

資源匱乏,搞項目建設缺乏先天優勢。然而鎮黨委、政府一班人抓住主題不動搖,堅定不移地走工業強鎮、項目支撐之路,並把項目建設作為唯此為大、唯此為先、唯此為重的天字號工程來抓。

首先,鎮黨委政府成立了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小組,由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抽調得力人員成立了項目建設辦公室,專職負責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並進一步明確了獎懲制度。

其次,廣泛開展宣傳工作,統一全鎮幹部羣眾的思想認識,使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在全鎮形成了重商、親商、留商、富商、安商的社會氛圍。

第三,創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在工作中注重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真情打動客商,以熱情服務感動客商,使客商招得來、留得住。

四是優化招商環境,增強招商競爭力。我鎮正積極進行冶金園區的籌建工作,現在園區的整體規劃已經完成,太溝8萬千伏安變電項目也已完成,配水、通路等工程正在啟動,為承接項目做好了先期準備。

五是嚴格考核獎懲,形成良好的導向機制。鎮黨委、政府研究出台了《招商引資獎勵辦法》等制度,真正讓招商引資有功人員經濟上得實惠,政治上得榮譽。同時,注重把後備幹部調往招商一線進行培養鍛鍊。幾年來,已有多名同志因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作成績突出被提拔重用,從而在全鎮上下形成了按招商引資實績排位次、定獎懲、用幹部的選人用人導向機制,有力地促進了招商引資工作的發展。

20xx年以來,我鎮共引進**廠、**有限公司、等投資億元以上的規模企業6家(落户其他鄉鎮和工業園區2個),項目總投資4、47億元,年產值達5、8億元,年利税380萬元,不但填補了我鎮項目建設的空白,而且有力地拉動了全鎮經濟的發展。

(三)第三產業與各項民生事業協調發展

2、旅遊業成為新農村建設、帶動農民致富、增加農民收入的亮點。近年來,我鎮重點發展以旅遊、觀光、休閒一體、以等為主體的旅遊景點,初步形成了以農村風貌、民族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遊業。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方面

1、農民收入增幅較慢,經濟作物如特色果業、棚菜生產等在農業結構中的比重還較低,特色農業經濟凸顯不夠明顯。

2、基地建設滯後,規模效益不明顯。受長期以來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的傳統模式影響,導致產業規模小而分散,很難形成種養大户,客觀上制約了產業化發展,不利於形成規模、形成基地。

3、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農户與龍頭企業、龍頭公司和中介組織之間關係鬆散,甚至因為部分企業的信譽、服務等問題,農民對產業化的推進有一定的戒備心理。

4、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目前我鎮還未形成規範、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註冊專業中介組織較少,農民經紀人大部分文化層次和業務素質不高,因銷售渠道不暢造成豐產不豐收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挫傷了羣眾發展農業產業的積極性。

(二)工業方面

1、引進項目品種較單一。目前我鎮引進的項目以冶煉為主,品種單一,且大多數為初級加工,產品附加值較低,對地方財政税收、社會就業貢獻較小,對自然資源依賴性大,企業發展後勁不足。

2、建設用地面臨緊缺矛盾。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土地存量不足,廠房用地缺乏。主要是國家加大對土地徵用的嚴格控制,項目徵地手續越來越嚴格;二是項目用地徵用難度大。除了徵地手續越來越嚴格以外,羣眾徵地拆遷牴觸心理越來越強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項目用地已成為招商引資最重要也是最艱難的工作,並直接決定着已籤項目能否落地投產,如何超常規運作項目用地已成為當前要務。

(三)第三產業方面

1、結構不盡合理。我鎮批發零售、貿易、餐飲等傳統產業所佔比重偏大,房地產、旅遊服務等新興第三產業比重偏小,難以起到支撐作用。

?2、產業層次偏低,與其他鄉鎮相比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規模小、水平低、素質差,且發展不平衡。從企業組織形式看,從事第三產業以個人私營經濟為主,且投資多限於商業和餐飲業,且註冊資金不多;從發展水平上看,規模小、檔次低、小打小鬧多,高技術、高附加值、有競爭力的企業較少,涉及新興產業更少,這些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我鎮第三產業的發展。

3、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滯後,投入不足,影響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我鎮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但有些旅遊景點因為資金缺乏,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差,配套服務不健全,還沒有形成多元化、特色化、規模化的旅遊點。

4、第三產業中從業人員素質偏低,市場經濟知識匱乏,缺乏懂管理、會管理的人才,再加上資金緊缺,使第三產業難以形成規模發展,而且由於綜合服務業發展緩慢,專業批發市場少,難以形成產銷對接。

三、保證措施及扶持政策

(一)繼續把富民強鎮作為各項工作的最終立足點和落腳點。積極發展設施農業建設,落實惠農政策,給農民發展產業以最大的優惠條件,強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加快專業村和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培訓農民經紀人,帶動農民實現由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的轉變,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坑農害農行為,為農業生產在農機農技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多渠道轉移農村勞動力,通過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發展經濟,增加工作崗位,以多元化的經濟模式擴大就業容量。

(二)繼續把項目建設作為主攻方向。一是要堅持項目建設不動搖,堅持把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作為全鎮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轉變觀念,改進工作方法,樹立新的思想觀念,進一步解放思想,根據我鎮的實際和特點,切實建立科學的招商引資服務體系,明確部門職能,改進招商方式方法和策略,提高招商引資的效率。繼續加大對外宣傳和推介力度,不斷提高影響力,進一步營造招商引資的濃厚氛圍。二是要加快園區建設進度,搭建承接平台。加強與規劃、土地、水利、電力等部門的協調,進一步完善園區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三是逐步調整項目建設整體佈局。要突出招商選資,除常規企業外,讓一些技術含量高、貢獻力大的企業落户我鎮。圍繞冶金園區的優勢,深度推進產業招商,重點引進能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形成產業生產配套的大項目,推介一批能帶動全鎮產業整體發展的重點項目,以新的理念、新的舉措推動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作再上新台階。

(三)繼續營造第三產業發展的寬鬆環境。一是要在註冊資本、經營範圍、經營場所、經營方式等方面進一步放寬限制。允許各種形式的資本進入,從投資經營和政策等方面為第三產業企業提供公平和競爭環境,積極吸引外來資金。二是建議上級政府部門加強審批制度改革,簡化辦公程序,改進審批辦法;三是要突出重點,鼓勵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進一步推進鄉鎮企業第三產業實現快速增長。因為第三產業行業多、差異大,要從實際出發,實行重點突破,尤其是結合冶金園區的成立,重點發展房地產開發業、現代物流業和社會服務業等對經濟帶動較大的重點行業。在發展商貿流通業方面,要大力推行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構建集約便利的現代零售服務體系,積極培育、建設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和特色市場,實現大流通帶動大市場、大市場促進大生產,在發展現代物流業方面,要整合現有資源,通過兼併、收購、聯合等多種方式,組建社會化、專業化的大型物流企業,逐步健全完善配送體系,在發展農村服務業方面,要大力發展旅遊、初級衞生保健、信息諮詢、商品中介服務項目,大力加強農村小城鎮建設,實行貿工農一體化。

4、整合資源,進一步加快新興第三產業發展。

主要是做大做強旅遊業,加大旅遊資源開發整合力度,把旅遊開發建設同城鎮建設、文化產業開發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我縣生態旅遊資源,發展休閒度假遊、鄂倫春風情遊,構建鄉村旅遊新格局,同時加快旅遊管理體制創新和經營機制改革,應用市場機制加大景點建設力度。

竹產業調研報告篇5

一. 產業化扶貧的現狀

從2003年到2007年的五年間,我縣累計用於產業化扶貧的新增財政扶貧資金(不包括老區建設資金和以工代賑資金)760.8萬元。這些資金按照項目文件中的用途進行分類:第一,用於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也就是實施了整村推進貧困村面上的種植業和養殖業264萬元。第二。用於柑橘產業化建設184萬元,其中60萬元用於廣大農户基地建設、124萬元用於龍頭企業。第三,46萬元用於魔芋產業龍頭企業建設和大户。第四,46.3萬元用於蔬菜產業龍頭企業和大户。第五,68.9萬元用於生豬產業化建設的龍頭企業和大户。第六,14萬元用於茶葉產業龍頭企業。第七,40.5萬元用於藥材產業化建設。第八,18萬元用於桑蠶產業化龍頭企業。第九, 48萬元用於山羊及其它。另外還有31.1萬元用於商業其它非產業化扶貧方面。

到2007年底,全縣的農業龍頭企業有16家被評為州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其中多仁食品有限公司被評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魔芋加工企業多仁食品有限公司、中藥飲片加工企業時珍堂巴東藥業有限責任公司、金果坪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綠野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鵬程繭絲綢有限公司、恆興公司是我縣各特色產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這些企業效益好,發展前景廣,對產業的帶動性強。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廣大貧困農民實現農業產業化的橋樑和紐帶,到2007年底,全縣已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3個,擁有會(社)員1922人,可以帶動農户25368户。野花坪蔬菜專業合作社催化產生了全縣的蔬菜龍頭企業——綠野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從而壯大和發展了我縣的蔬菜產業,同時也使成千上萬的貧困農民擺脱貧困走向了富裕。剛剛驗收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野三關大湖壩村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引導下,在縣直對口幫扶單位的支持和配合下,通過村黨支部、村委會及其廣大村民的努力成立了永久蔬菜專業合作社。永久蔬菜專業合作社不僅只是帶領本村農民脱貧致富,而且還帶動了周邊其它六個村的蔬菜產業發展;周邊六個村的農户也志願加入到了永久蔬菜專業合作社,在蔬菜產業的帶動下也擺脱了貧困。永久蔬菜專業合作社是地方政權與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有機融合的典範,不僅經濟有了飛躍發展,而且還有效的促進了精神文明。官渡口鎮魏家 村村民楊敏採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辦法發展生豬產業,通過幾年的努力現在已經擁有一萬頭規模的養豬場一個、年產2000噸飼料加工廠一座,並且還在八個行政村組建了雙敏養豬專業合作社,涉及農户327户。雙敏養豬專業合作社對本社成員實行供飼料、供仔豬、供技術的三供措施,有效帶動了官渡口生豬產業的發展。

五年間累計用於產業化扶貧的新增財政扶貧資金760.8萬元,按照使用效果進行分類。第一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好、對產業帶動明顯並起到了產業化扶貧作用效果的資金投入有:1.綠野經濟發展有限公司 20 萬元;2.多仁食品有限公司7.5萬元;3.雙敏飼料有限公司7.5萬元;4.金果坪茶葉有限責任公司8萬元;5.鵬程蠶絲綢有限公司18萬元。以上五項合計61萬元,佔產業化扶貧資金總額的8.02%。第二類,用於整村推進貧困村的產業化建設資金264萬元(平均每個村3萬元),除野花坪村和大湖壩村的產業化扶貧效果明顯以外,其餘的村產業化扶貧效果不明顯。效果不明顯的主要原因是整村推進的扶貧資金額度小,為了達到其它驗收標準而沒有用於發展生產或者説產業化建設上面,但資金使用公開透明,總的扶貧效果很好。第三類,用於柑橘產業帶基地建設的60萬元,目前還無法判斷其效果。第四類,用於科技示範、柑橘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的124萬元(兩個企業),目前產業龍頭沒有形成,科技示範作用不明顯,資金使用情況不詳。第五,剩餘的344.8萬元產業化扶貧資金,佔五年來產業化扶貧資金總額的45.32%,沒有發現業主的申請文件及其相關資料,沒有發現立項的文件,沒有發現項目實施過程中檢查督辦的記錄,沒有發現項目竣工驗收的文本及其相關資料,沒有發現項目效益的隻字片言;縣扶貧辦具體從事項目管理工作的扶貧股也沒有人知道這些項目的來龍去脈,現在只能在檔案中查到上級主管部門的批文和下撥資金的通知文件。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我縣的產業化扶貧可以概括為:上級重視,農民期盼;有人先行,成效顯著。但是,有限的扶貧資金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項目管理極端混亂。

二.產業化扶貧的工作方向

產業化扶貧是國家制定的一體兩翼扶貧開發戰略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從實踐還是從戰略上都完全可以肯定:實現廣泛而且高度的農業產業化是廣大貧困農民徹底擺脱貧困的落腳點和歸宿。產業化扶貧不僅涉及到千家萬户而且最主要和最複雜的是涉及到千變萬化和激烈競爭的市場,產業化扶貧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圓滿完成複雜而艱鉅的產業化扶貧任務,應該從以下六個方面着手開展工作。

首先,重新提高認識,增強廣大幹部和羣眾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產業化扶貧的目的就是要使貧困地區的社會經濟從本質上得到提升,改變傳統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社會的現狀,從而實現富裕文明的共同願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產業化扶貧和貧困地區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目標是相同的,因此,產業化扶貧理所當然的應當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落腳點。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是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如果不實現產業化不僅不能融入市場經濟的廣闊舞台而且只會更加貧窮和落後。要加大宣傳力度使貧困地區的廣大幹部和羣眾充分認識到產業化扶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形成共識與合力。只要萬眾一心並齊心協力,產業化扶貧就一定會出現新的可喜局面。

第二,廣泛發動羣眾,提高農民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程度。廣大貧困農民都是純樸善良的,但是小農意識和局部眼前利益仍然還是很普遍,從而導致產業化扶貧所需要的社會化協作生產的合作意識不強。產業化扶貧的最終結果肯定會給廣大貧困農民帶來巨大的利益和好處,但是在這個巨大利益和好處還沒有實施之前廣大羣眾的懷疑觀望態度我們應該理解。為了解除羣眾的觀望懷疑,我們一方面要做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工作,另一方面就是要設置現實的利益引導機制。這個現實的利益引導驅使機制就是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行無償的財政資金扶持,讓農民沒有風險可以享受到合作經濟帶來的更大利益。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而且相應的產業也就會自然形成。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僅可以避免盲目發展龍頭企業的經濟風險,而且貧困農民的主體地位和經濟利益也更加有保障。巴東的成功案例已經證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可以促使產業龍頭企業的形成,產業龍頭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也離不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支持與配合。

第三,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正確引導。無論是從自然地理環境還是從社會經濟發展現狀貧困地區每處都不盡相同,這一客觀現實決定了產業化扶貧必須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和採用統一的方法模式。對於產業的確定要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氣候條件和農民的種植(養殖)習慣並結合市場發展前景,彙集相關方面的專家進行綜合分析和論證。在此基礎上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和扶貧資源的可能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也就是要制定出科學可行的產業化扶貧規劃。科學可行的產業化扶貧規劃不僅能夠對廣大農民起到正確引導的作用,而且還可以吸引社會資本及其生產要素參與到規劃產業建設之中。真正科學合理的產業化扶貧規劃完全可以使我們有限的財政扶貧資金起到引窩蛋的作用,有利於最大限度地發揮扶貧資金的效益。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化扶貧規劃還可以避免盲目決策帶來的損失,同時也還可以防範套取和貪污扶貧款現象的發生。

第四,對外開放,融入市場。打開山門招引八方商客,這並不是什麼新觀點和新方法,而是別人無數成功經驗的總結。改革開放已經有三十年,我們之所以仍然還很貧窮就是因為對外開放不夠、融入市場不夠。產業化扶貧就是要通過對外開放、融入市場使我們的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從而達到脱貧致富的目的。現在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對外開放?怎樣融入市場?儘管對外開放融入市場涉及到眾多一系列複雜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利用我們現在已有的條件可以做很多有益於對外開放融入市場的工作。縣鄉所有扶貧幹部都配置有電腦,利用互聯網絡將我們產業化扶貧的具體項目進行廣泛的發佈,幫助項目單位尋找合作的客商和市場。我們擁有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客商擁有市場優勢和資本優勢;尋求優勢互補、實行互利共贏不僅只是我們產業化扶貧項目的需要,而且也是客商壯大發展的需要。只要我們廣大扶貧幹部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就一定有能力和可能為產業化扶貧項目打開進入市場的大門。即使是我們達不到這一理想之目的,但至少可以避免盲人騎瞎馬的產業化扶貧。

第五,依靠科技,揚長避短,發揮特色,提高市場競爭能力。貧困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條件決定和限制了大宗農產品不可能具有市場競爭優勢,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和遵從這一客觀現實。但是客觀公正的大自然同樣也賜予了我們眾多別具特色的農業品種。產業化扶貧就是要將這些別具特色的農產品發展成為產業,並且形成現實有效的經濟支柱。有批量的不值錢,而值錢的沒有批量。這就是貧困地區農業經濟現狀高度準確的表述,前者屬於產業鏈條不健全,而後者屬於產業還未起步;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需要進行產業化扶貧。要依靠廣大農業科技人員並充分發揮他們在產業化扶貧中的作用,要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為他們搭建施展才華的舞台,要使產業化扶貧政策和項目向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傾斜。只要我們的產業化扶貧政策能夠真正發揮最廣大科技人員的作用,並且選準特色優勢農業資源進行產業開發,我們應該堅信貧困地區的特色農業產業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不會遜色於發達地區的大宗農產品。

第六,增加產業化扶貧公共需求的投入,搞好必要的公共需求配套服務。大量的事實充分證明,凡是產業化扶貧有起色和搞得很好的項目都不是依靠的扶貧資金,而凡是準備依靠扶貧資金搞的所謂產業化扶貧項目沒有一個有起色;事實上僅僅依靠有限的財政扶貧資金也不可能實現產業化。但是,所有產業化扶貧項目都需要公共投入,而這些公共投入對於項目業主一般都是不願投入和風險相對較大的投入,因為這些公共投入多半不會形成有形資產,也不會有直接的收益。目前產業化扶貧項目普遍缺乏公共投入,即使有起色的產業化扶貧項目也不例外。這些公共投入包括:產業化扶貧項目的可行性研究論證、科學合理的產業化扶貧規劃、規劃產業的對外宣傳和廣告、相關必要的技術和信息、生產經營人員的技能培訓、獎勵和激勵基金、宣傳發動和組織羣眾、以及必要的水、電、路等硬件建設諸方面。我們有限的財政扶貧資金必須而且可能在公共投入方面有所作為,這樣不僅可以體現服務型政府的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對產業化扶貧會起到又好又快健康發展的作用。

三.存在的困難及其對策

搞產業化扶貧最大的困難和障礙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完全可以肯定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會説是缺少資金。只要高度負責的對產業化扶貧進行認真仔細地研究就會發現——缺少資金説是錯誤的。其實,我們進行產業化扶貧最大的困難和障礙是廣大民眾普遍缺乏堅定不移的創業精神和具有開拓創新並且有奉獻精神的眾多領頭人。要有效克服這些困難和障礙需要採取以下四個方面的對策。

第一,要營造一種全民創業文化氛圍。產業化扶貧需要創業文化的引導,要實現最充分更廣泛的產業化扶貧,成敗的關鍵在於廣大民眾實現產業化的強烈願望和鍥而不捨的頑強追求。要把這種強烈願望和頑強追求精神熔鑄成為一種不畏艱險、勇於開拓、大膽創新、敢為人先、務求實效的產業化扶貧之魂。凡有識之士都注意到了浙江經濟繁榮的背後,創業文化在起着強大的驅動作用。這種創業文化是一種人文環境氛圍,是一種人們普遍認可並追求的價值觀。我們的創業文化要使貧困地區的人們普遍有一種危機感和尋求突破、求得生存、爭取繁榮的強烈慾望——這些浸透人心的觀念,有助於孕育出智慧之花和財富之果。扶貧開發創業文化還包括行之有效的快速形成貧困地區獲取社會平均利潤和高額壟斷利潤的長期穩定可靠的來源渠道的方法——也就是如何使我們的產業發展成為經濟戰略聯盟網絡體系的科學方法。這個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比給予資金扶持更重要更起作用。

第二,要發現、培養和啟用農村能人。農村確實存在一批能人,他們認識問題深刻,事情看得比較長遠,具有積極進取精神,對於新生事物反應敏鋭,對種植(養殖)技術熟悉有的甚至還很精通,對市場也有了解有的甚至闖蕩市場多年;在當地普遍具有感召力和號召力,他們的家境在當地顯得比較富裕,這些就是農村能人的標誌。我們的產業化扶貧需要得到這批農村能人的支持,我們的產業化扶貧政策要使他們看到更大的希望和更加美好的光明前景,我們所設置的產業化扶貧項目要有利於他們帶領廣大農民參與到產業化扶貧中來。要廣泛宣傳產業化扶貧政策,教育廣大農民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產業化扶貧並不是給錢給物,而只是幫助他們尋找一條走向廣闊市場的道路。事情需要他們自己去做,路需要他們自己去走。

第三,要召回一批學有所成並且在發達地區打拼和訓練有素的大、中專學生返鄉創業。產業化扶貧就是要培養和造就一支貧困地區的創業大軍,而這一批學有所成並且訓練有素的學生就是這支創業大軍的代表和先鋒。思鄉之情人皆有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家鄉富裕文明也是人之常情,廣大莘莘學子的這種情懷甚至更濃。我們的產業化扶貧政策要激起他們更加濃厚的思鄉情懷,促使他們更加熱愛家鄉,並且義無反顧地回來建設家鄉。要為他們搭建施展才華的舞台,要使他們充分地認識到家鄉產業化扶貧的巨大發展潛力和光明前景,要使他們對產業化扶貧有一種責任感、使命感和歸宿感。對於即使人不能回來的心也要招回來,要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使他們在技術、信息、市場以及資金等方面對產業化扶貧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第四,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扶貧資金激發廣大民眾投身於產業化扶貧的熱情。巴東產業化扶貧的現狀不僅不能激發這種熱情,反而令人心寒——在項目的運行過程中嚴重違反項目管理程序、高度暗箱操作,故意製造混亂破壞正常項目管理秩序,千方百計躲避正常的監督和管理,最終沒有扶貧效果。針對如此現狀,只要稍微具備正常邏輯思維的人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暗箱操縱者有故意貪污扶貧款的主觀企圖;從鉅額扶貧資金如同石沉大海、不了了之的結果來看,掌控產業化扶貧項目的暗箱操縱者有貪污扶貧款或者夥同項目業主貪污扶貧款的重大嫌疑。儘管我們的調查研究無權對此定性結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一客觀事實給我們的產業化扶貧帶來了陰影和阻力。如果明知有問題而不查處,這本身就是對這種行為的默許承認和支持,勢必仿效者會越來越多,即使人們不仿效也很難形成對產業化扶貧的高度熱情。

為了激發廣大民眾投身於產業化扶貧的熱情,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有限扶貧資金的效益,為了扶貧項目的規範化管理,建議在紀檢監察部門的主持下對調查期存在疑問的扶貧項目進行清理和整頓。

竹產業調研報告篇6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畜牧業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併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畜牧業是我市農業生產中的傳統產業,在為農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農業特色產業之一,是我市未來重點經營的產業項目。深化特色產業的發展,對我市今後的經濟提升有着重要意義。

一、產業現狀

1、生產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重視下,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創建畜牧大縣為載體,以農民增收、牧業增效為目的,不斷優化畜牧產業結構、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重點抓好畜牧產業化建設、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畜牧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建設進程,不斷增強畜牧經濟綜合實力,實現了畜牧產業快速發展,

,全市生豬存欄65萬頭,牛、羊分別存欄8.3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195萬羽,長毛兔存欄12萬隻;全年生豬出欄85萬頭,出籠家禽298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2億元,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1550元。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業發展有五個方面的明顯進步:

(1)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有突破性發展。通過政府強力推進,惠牧政策拉動、辦試點帶動、激活了民間資本投資畜牧業的熱情,標準化規模養殖勢頭強勁。建成萬頭豬場一個、生豬標準化150養殖模式豬舍30棟、10萬套種雞場一個、1萬隻以上的蛋雞場10個。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營鎮召開畜牧產業發展推進會,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開規模化養殖現場會,從而我市的規模養殖有了亮點、激發了羣眾投資畜牧業、發展畜牧業的熱情和積極性,帶動了全市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

(2)畜禽品種改良有明顯進步(20xx最新招商引資情況調研報告)。近三年,市政府列支專款,每年引購良種公豬20頭投放到養殖大户,建好了100個生豬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豬達到5.8萬頭,能繁母豬可以突破6萬頭,加快了生豬品改進程,生豬三元雜交率達到65%以上。

(3)動物防疫工作成效明顯,沒有發生大的疫情。近年來,國際國內動物疫情形勢嚴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動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與各鄉鎮政府簽訂了動物防疫工作責任狀,並將動物防疫工作納入市對鄉鎮的經濟工作綜合考核內容,同時落實了相關的防疫工作經費,防疫的質量和效果明顯好於往年。

(4)黨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實。一是落實了中央的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創建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利政辦發2號)文件出台的六項獎勵扶持政策得到了較好的宣傳和落實。

(5)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多仁多實業有限公司年屠宰禽類加工300萬隻的生產線於6月正式投產,產品銷路看好,目前正着手準備遷入工業園區;土家牧業有限公司30萬頭生豬肉聯加工廠項目建設,目前已完成總投資800萬元,完成了徵地60畝、三通一平、規劃設計和簽訂了設備採購合同,主體工程即將動工,可在底前建成投產;樂福畜產有限公司購銷加工兔毛450噸,實現銷售收入5500萬元;五洲牧業有限公司年產5萬噸飼料加工廠正在安裝和調試設備,預計在本月下旬正式投產。這些企業的建設、發展、壯大,改變了過去我市無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格局,拉動了畜牧產業的發展。

(6)畜牧隊伍建設有明顯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全市600多名集體獸醫人員的養老保險得到落實,解決了集體獸醫老有所養問題,調動了在崗獸醫人員的從業積極性;二是畜牧系統的行風建設有所提高。,認真執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積極參加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和兩提高、兩滿意、創服務性機關的主題教育,畜牧局迅速在新聞媒體公開作出五項承諾,其主要一項是製作了便民服務卡,將局長、局技術人員、鄉鎮畜牧服務中心主任的電話號碼製成便民服務卡、發放到養殖大户,做到有問必答、有求必應、有難必幫,使畜牧系統幹部職工服務三農的意識增強,使社會關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門工作的關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統職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觀、隊伍的思想作風有所好轉、行業的服務形象有所提升。三是當前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正紮實有效推進,必將增強隊伍的發展意識、服務意識,提高隊伍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問題

(1)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畜牧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從生豬產業發展情況看,生豬肉聯加工龍頭企業還未建成投產,沒有品牌,更沒有知名品牌,也沒有一家有品牌、上規模的飼料加工企業,公司+基地+農户的經營組織形式尚未形成,產業鏈條脱節,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低。同時,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畜牧業生產結構仍很單一,主要是生豬生產,佔85%以上,沒有很好地利用我市豐富的草山草坡資源,優勢資源利用不夠,草地牧

城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範文第2頁

業發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萬畝,且集中成片,理論載畜量20萬個牛單位,實際載畜量11萬個牛單位,目前,市內10萬畝以上的四大草場僅齊嶽山的少部分被建設利用,寒池、麻山、嚴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開發,存在草多畜少、草場資源浪費的情況,草食畜牧業發展差距大、發展空間大。

(2)畜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規模養殖是推動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力量,決定着畜牧業發展水平,而我市規模養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進展緩慢,畜牧產業發展成敗在防疫,畜禽規模化養殖往往造成氣味難聞、水體污染。一方面,土地調整難,土地流轉難,導致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難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難,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糞污排放量大,一個萬頭規模養豬場的糞污處理設施建設成本約為200萬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養殖户不願投入。因此,發展規模化養殖要研究污染治理問題迫在眉睫。目前養殖場(小區)糞污處理主要通過建沼氣池和簡單的沉澱處理後直接排放,很難做到達標排放,對環境和人畜飲水安全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3)動物防疫基礎不牢。目前動物疫情形勢複雜嚴峻,保障畜牧產業健康發展的任務艱鉅。一是當前重大動物疫情形勢總體呈疫源分佈廣、毒株變異快、外疫威脅大的特點,一旦市場價格下滑,一些養殖户綜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發大範圍疫情的可能,如生豬口蹄疫、藍耳病、豬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勢十分嚴峻,不僅動物發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難度越來越大;二是我市與周邊六縣市接壤,邊境線長。隨着社會總需求的擴大,地區間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於各地區防疫水平的差異,加之重大動物疫病的互通機制沒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區之間動物疫病傳播,增大了防控的難度。三是村級防疫隊伍不穩定。目前我市的村級動物防疫從業人員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齡在49歲左右,從文化程度看,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佔30%、國中文化程度的佔50%、國小文化程度的佔20%,業務素質低。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畜牧獸醫基層隊伍建設,年投入獸醫防疫員報酬已達150萬元,但全市有575個村,防疫員人均報酬相對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頭生豬:春秋兩季,要各打三針、掛耳標,要求一頭一針、一苗一針、一針一消毒,還要填寫免疫檔案),技術要求高,年輕的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從業,年老的迫於無奈還在從事,防疫工作面臨人員斷層的問題。注射防疫的質量和效果難以保證。

(4)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段不硬。近年來,隨着市外一些地方蘇丹紅、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產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國家開始實施行政問責制,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工作責任重大,工作難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問題,國家給部門職能分工是分段執法。一頭生豬從飼養到餐桌,有4個部門監管:從飼養到屠宰環節由畜牧部門監管;城市定點屠宰的行業監管是商務部門;屠宰後上市銷售由工商部門監管;消費者(機關、學校、企業、賓館等)購買到烹飪食品上餐桌的衞生監管由衞生部門負責。管理部門多,執法部門的配合、銜接上難免有真空,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的監管到位難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門的檢疫(畜禽屠宰檢疫、活畜運輸檢疫)執法上,目前檢疫人員仍是靠肉眼、手感、經驗判斷,加之,動物疫病有潛伏期的特點,缺少快速、科學的檢疫檢測設施設備,檢疫的手段落後,檢疫的準確度不高,檢疫執法的説服力不強,國家農業部在執法裝備、設施設備的購置投入上向中央爭取的政策不夠、爭取的投入不夠。三是在飼養環節,對違禁藥品添加的監管難度大。養殖檔案的建立工作才剛剛起步,加之,我市現在仍以散養為主,規模養殖發展不夠,疫源的可追溯體系至今還沒有建立起來,監管的難度大;同時,飼料生產企業、經營行業的監管部門多(有畜牧、工商、質檢等部門),監管執法的力度不強,手段也不硬。

二、發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州委、州政府建設百億元畜牧產業總體目標要求,大力發展生豬生產,突破性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家禽業,積極發展特種養殖,奮力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切實壯大畜牧業經濟塊頭,鞏固農業經濟半壁河山基礎,實現創建畜牧大縣目標。

2、奮鬥目標

全市生豬存欄達到65萬頭(其中能繁母豬達到6萬頭),牛、羊存欄分別達到8.5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200萬羽,長毛兔存欄15萬隻;全年生豬出欄90萬頭,出籠家禽450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3億元,人平牧業增加收入100元。

到20xx年、全市出欄生豬120萬頭以上(能繁母豬存欄8萬頭),生豬規模養殖出欄達到40%以上,牛、羊出欄分別達到10萬頭、6萬隻以上,家禽出籠500萬羽,長毛兔存欄20萬隻,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8億元,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比重達50%,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元以上。

三、發展措施

1、全面建設良種繁育體系。以萬頭豬場和規模養殖大户為依託,全面加強生豬三羣一站建設,重點抓好生豬生產羣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設,同時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種保護和品種改良工作。

2、全面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以汪營五洲牧業的萬頭豬場、團堡金牧民族牧業有限公司萬頭豬場建成投產營運為抓手,以利中盆地為中心,着力建設生豬規模養殖帶,到20xx年,力爭建成萬頭豬場2個、5000頭豬場2個、3000頭豬場10個、50—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户達到户,建成生豬150養殖模式圈舍300棟;家禽養殖以東城、涼霧、汪營、南坪為中心,建成常年存籠蛋雞3萬羽的20户,年出籠肉雞1萬羽的50户,突破出欄生豬100萬頭、家禽出籠500萬羽的大關。同時大力扶持畜禽產銷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積極引導養殖大户、畜牧經紀人創辦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各類畜產品經營中介服務組織,努力提高畜牧產業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

3、全面普及實用科學技術。在全市大力推廣良種繁育、健康養殖、疫病防控等實用技術,努力提高科技興牧水平,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培訓各級技術骨幹。根據利川實際,我們要着力推廣生豬人工授精、養豬三料一補、生物發酵牀養豬、牛凍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飼養、土雞散養、飼草三貯一化、草場改良、規模養殖場程序免疫等十項技術。

4、全面培植市場主體。一是積極支持現有的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二是招商引資,引進知名企業到利川投資興建畜產品加工企業;三是積極發展中介組織,培養經紀人;四是抓好市場對接,發展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

5、全面防控重大動物疫病。圍繞不發生大範圍的重大動物疫情的目標,抓好五個到位:一是認識到位,樹立養重於防、防重於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員到位,配齊、配強並管理好村級防疫員;三是設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驗室建設,配齊動物檢疫必需的設備設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爭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補針抓好抓實,逐年提高防疫的質量和效果。

6、全面實施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高度重視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強獸藥、飼料等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管理;二是加強畜產品流通環節的檢疫監管;三是加強屠宰環節的檢疫監管;四是加大畜禽產品的抽檢力度。

7、全面加強項目建設。一是搶抓中央擴大內需和湖北省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機遇,多上項目、爭大項目;二是優化項目儲備;三是圍繞鏈接產業鏈全方位實施產前、產中、產後招商引資。

8、全面落實惠牧政策。認真落實好中央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和省政府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獎勵政策,會同財政部門及時兑現到場、到户。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兑現《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創建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項扶持生豬生產的獎勵扶持政策,促進生豬生產大發展,其內容是:對每新建一棟標準化150模式豬舍的,給予5000元補貼;對人平出欄肥豬1.5頭,户平飼養能繁母豬0.4頭以上的鄉鎮,獎勵3萬元;對年出欄肥豬500頭以上、1000頭以上、頭以上的養殖大户分別獎勵3000元、5000元、1萬元;對生豬營銷組織(大户)的獎勵標準在表彰時另行制定;對新建飼養良種母豬100頭以上的養豬場(户),一次性獎勵1萬元;人工授精每配種受孕1頭母豬,獎勵生豬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豬30萬頭規模的畜產品加工企業,獎勵100萬元(作資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強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紮實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提高業務技術素質,提高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強鄉鎮畜牧服務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着力改善基層畜牧獸醫人員的工作、生活環境;三是進一步深化獸醫服務體系改革,千方百計調動基層防疫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竹產業調研報告篇7

“文化產業”是21世紀國際公認的最有發展前途的“朝陽產業”或“未來取向產業”,是知識經濟的核心產業之一,具有環境污染少、資源消耗低等特點,符合持續發展和綠色經濟的要求,對於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綜合國力和區域競爭力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作用日益突出。

20xx年10月,“文化產業”這一概念在黨十五屆五中通過的《中共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出現,這是“文化產業”第一次在文件中使用,建議提出了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任務和要求。20xx年11月,發展文化產業又被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寫進了黨的十六大報告,報告同時對文化產業的地位和作用、發展目標和手段、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關係做了全面論述。自此,文化產業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黨的十七報告更是明確提出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羣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為文化產業發展明確了方向。

近年來,根據浙江省十屆三次會議提出的“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省”的戰略目標和xx市建設“海洋文化名城”的要求,我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文化產業已逐漸成為推動舟山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滿足人民羣眾文化需求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全面瞭解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xx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xx市統計局聯合開展了一次文化產業發展調研活動,以發現問題,認清形勢,尋找對策,推動我市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一、xx市文化產業發展調研的基本情況

(一)xx市文化產業發展調研的目的意義

目前,xx市文化產業正面臨着良好的發展形勢,發展文化產業,特別是海洋文化產業,對於加快我市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適時開展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工作,將有利於:

1、映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包括髮展規模、發展水平及其在我市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發現不足,尋找對策,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2、提高文化產業在信息收集和分析方面的科學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為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及各文化行業間的同度量對比分析,提供統計數據和分析資料。

通過全面調查分析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情況,為市、市政府提供文化產業宏觀管理方面準確、客觀的政策依據以及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建議。

(二)xx市文化產業發展調研的基本情況。

1、關於“文化產業”概念的界定和範圍的劃分。

關於“文化產業”概念的界定和範圍的劃分,學術界觀點眾多。黨的十六召開之前,習慣於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20xx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發了《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兩者都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20xx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界定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

在文化產業範圍的劃定方面,20xx年9月,文化部《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將演藝業、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以及藝術培訓業等九行業門類納入文化產業的管理範圍。20xx年3月29日,國家統計局下發《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將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範圍分為“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核心層”包括新聞、書報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電影、文藝表演、文化演出場館、文物及文化保護、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羣眾文化服務、文化研究、文化社團及其他文化等;“外圍層”包括互聯網、旅行社服務、旅遊景點文化服務、室內娛樂、遊樂園、休閒健身娛樂、網吧、文化中介代理、文化產品租賃和拍賣、廣告、會展服務等;“相關層”包括文具、照相器材、樂器、玩具、遊藝器材、紙張、膠片膠捲、磁帶、光盤、印刷設備、廣播電視設備、家用視聽設備、工藝品的生產和銷售等。

2、關於文化產業發展調研的概況。

此次調研中,我們根據國家統計局對文化產業的行業劃分和統計範圍,制定了《xx市文化產業調查實施方案》,以統一的範圍、統計口徑,規範數據來源渠道,保證統計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科學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為了能正確映文化產業發展狀況,此次調查統計的時間跨度設定為三年,即2004至20xx年,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軌跡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並從財務狀況、業務活動、就業人員和補充指標等4個方面對文化產業進行描述:

(1)財務狀況指標:主要映文化產業的資產、收支和經營狀況,包括文化產品生產企業指標、文化產品流通企業指標、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文化服務企業指標、執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文化單位指標。

(2)業務活動指標:主要映文化產業主要業務活動的狀況和規模。

(3)就業人員指標:主要映文化產業就業人員的數量、結構等情況。

(4)補充指標:主要映居民文化消費支出情況。

二、xx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xx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情況

近年來,xx市文化產業得到了較快速度地發展,文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就業人數增加,其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的貢獻也進一步顯現,創造的增加值較快增長。20xx年,全市文化產業單位共有3232家,文化產業總產出22.42億元,從業人數2.52萬人,資產總規模16.84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9.47億元,文化產業税收(不包括旅遊景點門票收入,下同)5707萬元。到了20xx年,全市文化產業總產出30.億元,從業人員2.66萬人,資產總規模18.54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13.00億元,文化產業税收7844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長32.4%、5.4%、10.1%、33.0%和37.4%,年均增速分別為15.1%、2.7%、4.9%、15.3%和17.2%。

然而,文化產業總體情況與xx市經濟取得的輝煌成績相比,仍顯落後。近年來,我市以海洋經濟為龍頭,經濟實現了跨越發展,突出“二、三、一”產業發展導向,以船舶工業為代表的臨港工業實現了迅猛發展,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迅速提升,全市gdp在第二產業快速發展的帶動下取得了驕人成績。在這種情況下,文化產業儘管有較快發展,但在全市gdp中所佔的份額卻略有下降,20xx年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4.10%,20xx年佔4.01%,20xx年為3.88%。文化產業發展的潛力高有得到充分挖掘,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餘地。

(二)xx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情況。

1、分層次看xx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

從文化產業的三個層次看,20xx年全市文化產業核心層總產出4.40億元,從業人數0.35萬人,總資產7.40億元,增加值1.69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的比重分別為14.35%、13.16%、39.90%和12.97%;文化產業外圍層總產出12.45億元,從業人數0.57萬人,總資產7.65億元,增加值7.59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的比重分別為40.61%、21.33%、41.25%和58.39%;文化產業相關層總產出13.80億元,從業人數1.74萬人,總資產3.49億元,增加值3.72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的比重分別為45.04%、65.51%、18.85%和28.%。文化產業外圍層在全市文化產業中佔居份額,文化產業相關層次之,文化產業核心層所佔份額最小,與20xx年相比,三個層所佔份額結構基本保持穩定。

2、分行業看xx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

從增加值來看,文化休閒娛樂服務中的風景名勝區管理業所佔份額,20xx年風景名勝區管理業實現增加值6.04億元,所佔比重為46.45%;第二位是玩具製造業,實現增加值1.38億元,所佔比重為10.59%;第三位勝藝美術品製造業,實現增加值1.24億元,所佔比重為9.51%;第四位是室內娛樂業,實現增加值0.59億元,所佔比重為4.55%;第五位是電視業,實現增加值0.45億元,所佔比重為3.46%。與20xx年比較,前五位行業沒有變化,但從總體發展趨勢看,除工藝美術製造業所佔份額比20xx年略有下降,其餘四個行業增加值所佔比重均比20xx年有所上升,風景名勝區管理業上升0.2個百分點,玩具製造業上升0.92個百分點,室內娛樂業上升0.31個百分點,電視業上升0.05個百分點。

3、分註冊類型看xx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

從企事業單位(包括風景名勝管理區)註冊類型看,國有單位佔居絕對優勢。20xx年國有單位實現增加值6.93億元,所佔比重為70.62%,比2004年提高0.3個百分點;私人有限責任公司位居第二位,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0.74億元,所佔比重為7.58%,與20xx年比發展最快,份額提升最多,兩年所佔份額提高0.51個百分點;第三位為其他有限責任公司,實現增加值0.65億元,所佔份額為6.58%,比20xx年提高0.32個百分點;第四位為港澳台合資經營企業,實現增加值0.38億元,所佔份額3.89%,比20xx年下降0.1個百分點。

4、分具體行業看xx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

核心層中印刷業總產出為16072.23萬元,從業人數796人,總資產為8143.25萬元,實現增加值2755.68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34.1%、2.4%、16.4%、36.3%;圖書零售業總產出為4251.26萬元,從業人數237人,總資產為4687.07萬元,實現增加值1491.80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33.8%、4.4%、9.9%、35.7%;專業社團總產出為2223.46萬元,從業人數361人,總資產為1955.65萬元,實現增加值1495.98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25.4%、4.0%、3.6%、26.6%;羣文活動單位總產出為1772.74萬元,從業人數235人,總資產為1145.63萬元,實現增加值1150.39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10.3%、0.4%、2.0%、10.7%。

外圍層中室內娛樂業總產出為13128.91萬元,從業人數1955人,總資產為9527.63萬元,實現增加值5920.22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43.9%、14.5%、12.9%、47.3%;旅行社總產出為30980.9萬元,從業人數1023人,總資產為19477.21萬元,實現增加值3412.28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42.1%、10.5%、10.0%、44.6%;廣告業總產出為7803.72萬元,從業人數710人,總資產為5558.79萬元,實現增加值2507.69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58.1%、12.3%、21.6%、59.7%;計算機服務業總產出為3247.06萬元,從業人數439人,總資產為3220.80萬元,實現增加值1542.00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14.3%、0.2%、0.9%、14.9%。

相關層中玩具生產總產出為83093.38萬元,從業人數3355人,總資產為10307.42萬元,實現增加值13761.02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42.1%、10.0%、14.5%、50.4%;工藝品生產總產出為16162.68萬元,從業人數9804人,總資產為125.27萬元,實現增加值12355.48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29.3%、2.4%、6.3%、32.0%;文化家用電器零售總產出為14846.89萬元,從業人數943人,總資產為9539.09萬元,實現增加值3188.89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36.3%、4.0%、8.5%、35.4%;工藝品零售總產出為2816.08萬元,從業人數638人,總資產為604.78萬元,實現增加值2396.66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27.7%、2.6%、8.0%、29.7%。

(三)xx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成效。

近年來舟山文化產業發展呈上升趨勢,取得了很成效,特別是在發展中突出海洋特色,有力地促進了我市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具體表現在:

1、海洋文化旅遊業的主導地位日益突出,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製造業和批零貿易業也開始起步,舟山海洋特色的文化產業初具雛形。

全市依託海洋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着力建設具有海島特徵、海洋文化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和實施,力發展海洋文化旅遊業,舟山國際沙雕節、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海洋美食文化節、金庸武俠文化節等一批海島度假旅遊、節慶旅遊迅速崛起,已成為全市重要的支柱產業。同時,以海洋、佛教為特徵的工藝美術品製造、銷售初露倪端,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2、文化產業發展擴展了海洋經濟外延,豐富了海洋經濟文化內涵,提升了海洋經濟的品質,增強了海洋經濟綜合競爭力。

文化產業是一個跨行業產業,範圍廣泛,具有較強的產業輻射性和滲透力,與其他產業的關聯度較強,如文化旅遊業、文化產品製造業就同時涉及旅遊業和製造業,其發展也就為舟山經濟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此外,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經濟增長方式,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對全市第三產業的增長及其比重的提高起到了推動作用,使我市產業結構更趨合理,促進了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20xx年全市文化產業税收達7844萬元,比20xx年增長37.4%,佔財政總收入比重為2.1%,佔地方財政一般收入比重為3.2%。

3、文化產業發展豐富、拓展了海洋文化內涵,提升了海洋文化品質,為海洋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文化實現其社會價值提供了有效途徑,拓展了海洋文化的生存發展空間,提升了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價值。近年來舟山依託海洋文化資源,成功舉辦了“中國舟山國際沙雕節”、“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促使舟山旅遊業從主推佛教文化逐漸轉向海洋文化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在促進舟山旅遊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進一步挖掘了海洋文化的內涵;依託民間民俗資源,舉辦了“中國沈家門漁港民間民俗會”,將原本散落於民間的民俗文化藝術進行加工提煉和集中展示,形成了特的文化景觀,在吸引量市民、外地遊客觀摩欣賞的同時,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亦提升了傳統民俗文化的品味,拓展了文化的空間,為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文化產業發展在滿足羣眾精神文化需求、推動社會就業結構轉型、促進社會協調發展方面,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改變,人們已不再滿足於過去單一的文化消費。文化產業的興起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精神文化產品,滿足了人民羣眾多元化的文化消費需求。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不斷髮展也有效推動了人民羣眾的文化消費進一步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改善人民的消費結構,提高羣眾文化消費品味、個人素質及其整體生活質量。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在為人們提供豐富精神食糧的同時,也提升了人的精神文化素質,從而極地促進了舟山社會和諧發展。

5、發展文化產業成為建設海洋文化名城的重要突破口。

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如鳥之兩翼共同構成了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名城既要有繁榮的文化事業,又要有發達的文化產業,只有兩者比翼齊飛,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才是名副其實的海洋文化名城。發展文化產業是繁榮文化事業的有效途徑。發展文化產業,有效地推進文化企業單位在用人機制、分配製度以及工作方式、運作思路方面的變革,使文化事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獲得生機與活力。同時,可以有效吸引社會力量辦文化,使部分文化經營單位從公益性單位中剝離出來,緩解政府財力不足的壓力,使政府集中力量辦好公益性文化事業,實現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共同發展進步,共同促進海洋文化名城建設。

三、xx市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觀念落後,重文化事業而輕文化產業,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在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關係上,過去一直存在二元對立的思維誤區,過分強調文化經營單位的事業性質及其公益性,而忽略了文化的產業性質,給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思想障礙。後來“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的雙重定位,也存在着難以克服的矛盾,難於完全做到規範的企業化管理和運作。正是由於過去一直迴避文化產業化的提法,認為跟市場聯繫起來,就會削弱文化的'宣傳功能,背棄社會屬性,從而導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消極被動,成長速度慢,創新力度小,被搶佔了市場先機。

重文化事業而輕文化產業,忽視了文化的產業性質,抑制了文化產業的市場發育,影響了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的自我成長,致使文化產業整體發展不充分。

(二)文化產業發展機制不活,體制不順,阻礙了文化產業按市場化要求實現自我發展。

文化管理機制不活,體制不順,傳統的文化單位尚在事業管理體制中運營,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相互膠着,難以將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真正分離,阻礙了文化產業按市場化要求實現自我發展。一是文化管理部門的文化產業促進職能不明確,兼有文化行業管理、發展文化事業和促進文化產業的三重職能,是典型的政資、政事、政企不分。二是社會文化市場主體還沒有完全納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視野,對市、縣(區)的文化企業缺乏資源整合,對社會文化產業單位更是底數不清。

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是相互關聯的兩個範疇,都以文化為內容,然而性質、目標、方式、策略都各不相同,膠着與混淆的結果是嚴重影響了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產業化、企業化進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中可以通過產業方式運作的部分,必然是經營性文化,這是由文化產業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公益性文化具有公共屬性,偏重於滿足社會公眾需要,不以盈利為目標,不能被納入產業軌道,應由非產業化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常常膠着在一起,既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壯,也使文化事業發展跟不上社會和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儘快理順文化管理體制,對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當務之急。

(三)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主體較弱,內部發展不平衡。

文化產業內部層級發展不平衡,“核心層”及“相關層”所佔比重較小,特別是“核心層”,作為文化產業主體部分,其增加值所佔比重明顯偏低。

20xx年全市文化產業“外圍層”(包括網絡文化服務、文化休閒娛樂服務及其他文化服務)的增加值佔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高達58.39%,從業人員佔21.33%,資產佔41.25%,而文化產業“核心層”增加值僅佔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的12.97%,從業人員僅佔13.16%,資產僅佔39.90%。文化產業“相關層”的增加值也只佔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的28.%,從業人員只佔65.51%,資產只佔18.85%。

從外圍層內部行業來看,風景名勝區管理業佔絕部分份額,佔外圍層的78.4%,外圍層除此之外的其他文化產業所佔比重則相對偏低,文化產業外圍層內部同樣存在發展不均衡問題。

(四)文化產業的經濟總量較小,人均經濟效能較低。

20xx年,全市文化產業總產出30.億元,從業人數2.66萬人,資產總規模18.54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13.00億元,僅佔gdp的3.88%。其中,“核心層”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僅為1.69億元,“外圍層”的文化產業增加值也只有7.59億元,而且主要是旅遊景點管理的收入,若扣除旅遊門票部分,“外圍層”的文化產業增加值也僅有1.億元。

20xx年,全市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人均創造增加值只有4.89萬元,低於全市6.00萬元的平均水平。其中文化產業核心層的從業人員人均創造增加值為4.83萬元,而文化產業相關層則僅有2.14萬元。總體上説,我市文化產業人均創造經濟效益的能力還比較弱,其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

(五)文化產業經營單位規模較小,人才匱乏,缺乏規模產業集團。

xx市文化產業單位的規模偏小、人員偏少。據統計,20xx年,平均每個文化產業單位僅有從業人員7.80人,年增加值上千萬元的單位寥寥無幾,年增加值在百萬元以上的也是屈指可數。從單位性質來看,個體經營户所佔25.2%,到20xx年也還佔24.5%,經營單位的綜合競爭能力、創新能力不強。

xx市文化產業人才匱乏。根據20xx年全市人才資源調查資料顯示,文化產業就業人員中人才比重為43.66%,略高於全市平均水平5.61個百分點。但同年教育行業的人才比重為91.21%,衞生行業的人才比重為86.30%,分別高於文化產業人才比重47.55、42.個百分點。文化產業的高層次人才更是奇缺,20xx年全市從事文化產業的高級人才只有59人,佔全市高級人才的比重僅為2.3%,與教育、衞生等人才密集度高的行業相比有很差距,與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極不對稱。

xx市文化產業單位的規模偏小,人才匱乏,尚缺乏有核心競爭力的規模文化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缺少有示範帶動作用的文化產業龍頭企業。

(六)文化產業缺乏長期發展規劃和明確的發展目標。

目前,我市發展文化產業的思路和對策缺乏明晰性。尚未形成文化產業發展長期規劃和明確的發展目標。在產業發展目標上,沒有根據自身文化優勢確立重點扶植和發展的產業。如文化旅遊業、節慶會展業、文化娛樂業等都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和實力,應給予重點培育和扶植。在產業發展形態上,由於文化產業沒有形成明晰的發展規劃和實施步驟,導致了社會投資文化產業的不穩定性,出現了社會力量搶灘文化產業市場的盲目性、無序性和不規範性。如在社會文化產業中,羣眾通俗文化發展迅速,一些經營者急功近利,違規操作,致使守法經營者遭受影響,其投資積極性和發展的穩定性減弱,嚴重影響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七)羣眾文化消費力弱,水平較低,制約了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20xx年全市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分別僅佔消費性支出的14.1%和16.2%(由於統計中無法將教育消費剔除,因此僅能用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進行表述),若將教育消費剔除,估計城鎮居民純文化娛樂消費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不足6%。人們沒有主動花錢消費文化的觀念,文化娛樂消費仍處於彈性較的次要位置。

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會迅速增長。20xx年我市人均gdp達到4320美元,文化消費潛力很,潛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喚醒並急需將其轉化為現實購買力。目前,羣眾多元性文化消費需求沒有得到全面啟動,文化市場也還存在供需缺口,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定位及功能單一,與居民多維文化消費預期之間存在較落差。

(八)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不完善,體系尚未形成。

一個產業的發展需要相應的政策扶持和引導。目前,我市雖然從市場準入、財政支持、税收優惠、工商管理等方面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從總體上看,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在投融資、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等方面明顯不足。有些文化產業政策過於原則,缺乏實施細則,沒有及時出台相關配套政策,沒有提供保障措施,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難以貫徹落實。

四、xx市文化產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

(一)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上升,作用日益突出。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文化產業作為知識經濟的核心產業之一,對於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綜合國力和區域競爭力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據有關方面預測,中國的文化產業市場年均產值可達4800億元,目前僅有1800億元,尚有3000億元發展空間。《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中提出的優化文化產業結構佈局的設想是:以建設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城市為核心,加快產業整合,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三文化產業帶;積極發展我國西南、西北地區等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羣;推進科學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加快文化產業優化升級步伐,促進我國文化產業加入國際文化產業分工體系,不斷提高國際化水平。1999年浙江省正式提出“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省”的目標,突破了原來單一地看到文化產品意識形態屬性和經濟價值。20xx年,浙江省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826.93億元,佔全省gdp的7.4%。目前,杭州、寧波、紹興等地紛紛開始制定和實施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十七報告也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目標和方向,可以預見,文化產業的發展將迎來一個新的春天。

(二)舟山經濟迅速崛起,實現全面跨越發展,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資基礎。

20xx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3億元,年均增長16.3%,增長速度連續三年位居全省第一;人均生產總值突破4000美元,達到34475元,全省排名從第8位躍居第5位。20xx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21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5元,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333元。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隨之高漲。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又增強了消費者潛在的購買能力,潛在的文化消費市場正逐步擴。這預示着,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文化產品與服務需求的收入彈性將會高起,文化產業的發展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

(三)橋經濟時代為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舟山陸連島工程將於20xx年完成,20xx年正式通車。橋的建成通車直接加強了舟山與滬、杭、甬長三角經濟圈的緊密聯繫,使舟山的經濟發展模式從相對孤立、封閉、島域分割、資源共享程度低的傳統島嶼向更為開放的現代海洋經濟轉型。橋突破了地域限制,延伸了發展空間,提升了海島城市發展定位,能夠加快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橋加速了資源要素的整合和優化配置,降低了我市企業投資和生產的成本,為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五、xx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轉變觀念,推進文化體制,加快文化產業發展。

長期以來,將文化事業職能和文化產業功能相混淆的體制性障礙,是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打破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增強文化單位自身發展活力,根本就在於。不斷推進文化體制是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之源。

從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深化文化體制,破除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逐步建立有利於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有利於推動文化創新,有利於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將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區分開來,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根本任務是為人民羣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羣眾最基本的文化需求。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應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限度地發揮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社會效益。經營性文化產業的主要任務則是繁榮文化市場,滿足人民羣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應堅持面向市場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着力推動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

(二)立足現實,發揮資源優勢,推進文化產業不斷髮展。

得天厚的“漁、港、景”資源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藴,是我市發展文化產業最直接的資源優勢。

舟山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和長江出海口的交匯處,背靠滬、杭、甬,面向太平洋,踞中國陸海岸線中心,是長江流域對外開放的主要門户和通道。這裏“得漁豐”----是我國第一漁場“舟山漁場”的中心,人稱“東海魚倉”;“得*優”----港域水深廣闊,航道順暢、良港天成;“得景秀”----擁有兩個風景名勝區和兩個省級風景名勝區。舟山“漁、港、景”等海洋資源聞名遐邇,已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深水港口物流基地、水產品加工貿易基地和海洋旅遊勝地。20xx年,實現港口貨物吞吐量11414萬噸,水產加工業產值150.3億元,接待國內外遊客1152.8萬人次,創旅遊收入73.0億元。豐富的漁港景自然資源和迅猛發展的產業經濟,為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撐和動力。

特的地域特點孕育了舟山特、燦爛的海洋文化,形成了諸如海洋佛教文化、海洋歷史文化、海洋景觀文化、海洋名人文化、海洋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海洋文化資源是人類海洋生活的遺蹟和結晶,它不僅與人類的海洋經濟生產活動密不可分,也使成海洋文化自然環境的內容和實現海洋文化開發、利用的基礎。應進一步挖掘、整合、發揮海洋文化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推動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抓住機遇,解放思想,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目標。

橋經濟時代的來臨,為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要利用橋溝通吸納功能,為產業發展所必需的要素提供更有力的支撐,並加強與上海及周邊地區在經濟、科技、信息等方面的聯繫和交流,使上海的科技研發能力、資金、信息等要素條件為我市文化產業服務。要藉助橋的溝通,把舟山海洋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海洋經濟優勢,培育海洋文化產業競爭新高地,形成海洋文化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將舟山本地企業生產的產品在更範圍內銷售,提高舟山在長三角經濟圈中的地位,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發揮更的作用。

面對橋經濟時代的發展機遇,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制定文化產業發展的長遠規劃,從而為文化產業發展指明前進的方向,有效調動各種資源實現產業目標,克服產業發展中的盲目性與隨意性。要積極發揮政府部門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劃、組織、管理、協調、引導等功能,儘快制定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確定重點發展的行業門類項目,完成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整體設計。緊緊圍繞產業化生產方式這個核心問題,按照產業化運作規律,制定具有前瞻性、戰略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發展規劃,促進文化產業形成新的佈局結構、新的管理體制和新的運作機制。

文化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尚有待制定,這裏我們僅根據舟山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發展現狀,初步提出“十一五”期間xx市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即“十一五”期末實現海洋文化產業的各項指標顯著提高,產業比重不斷增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逐漸加強,文化產業整體水平、綜合實力和佔gdp的比重居全省前列;產業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建立起覆蓋全市、結構合理、機制靈活、技術先進、優勢明顯的文化產業體系,產業佈局和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形成3-4個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主導產業,培育並建立2-3個特色鮮明、規模較、核心競爭力突出的文化產業園區,一批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龍頭企業嶄露頭角,海洋文化產品對外輸出的力度不斷加;文化產業年均增長速度快於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升至6%以上,城鄉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佔總消費支出的比例達到10%左右。海洋文化產業逐步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第三產業業的支柱產業。

(四)發展文化產業重點行業,推動形成品牌產業和主導產業。

文化產業範圍廣泛,內容豐富,發展文化產業需突出重點,分明主次。我市文化產業發展需根據海洋文化的特點及優勢,精心選擇一批具有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實行政策傾斜,重點突破,做做強,使其成為展示我市城市風采和綜合競爭力的“城市名片”,以此帶動文化產業全面發展。經分析,這些文化產業主要有:

1、文化旅遊業

編排具有濃郁舟山地方特色的一台海洋文化戲和一批精緻的小戲,充實旅遊景區文藝表演的內容,進一步蒐集整理民間民俗文化,編撰舟山文化旅遊系列叢書,加強宣介力度;開發文化主題旅遊島,如“沙島”、“俠島”、“泥島”等;挖掘整理並推出“漁歌”、“歌”、“佛歌”等系列產品;建立海洋民俗村展示我市漁業博物館,包括漁村生活習俗、漁業生產習俗、漁鄉信仰習俗、漁鄉禮儀習俗、漁船發展史(漁具、船模)、漁業文化與藝術史等內容;精心策劃組織特色文物及藝術展覽,突出精品陳列,加強文物資源的開發、整合和利用,啟動以文物與旅遊結合拉動文化旅遊業發展的戰略;利用上海世博會、杭州休博會、北京奧運會舉辦的有利時機,主攻濱海休閒度假旅遊,把舟山建設成為長三角洲影響力的海洋休閒度假基地和國際知名的海洋文化旅遊目的地。

2、節慶會展業

採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模式,把節慶活動納入市場經濟的軌道,遵循市場規律,建立“投資回報”機制,吸引企業、財團和媒體參與,通過市場化運作,形成節慶會展的良性循環。進一步整合資源,統一包裝、統一宣傳。在實行這一模式中,各方明確己任,各負其責,如政府負責協調、宣傳、安全、制定政策等,真正使各項工作按部就班地進行,確保節慶會展活動順利進行並取得圓滿成果。

我市國際沙雕節,從第4屆起,引入市場運作機制,成立了舟山國際沙雕公司,該公司策劃、組織、實施沙雕節及相關經營業務,使節慶活動越辦越好。要進一步將舟山國際沙雕節的成功經驗推介到其他節慶會展活動中,加強對“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海洋美食文化”以及定海的雙擁文化節、普陀的民俗民間會、岱山的中國海洋文化節和嵊泗的貽貝節等節慶會展活動的組織策劃,進一步提高其舉辦水平和影響力。

3、文化娛樂業

進一步運用法律、行政、輿論的手段引導文化娛樂業健康穩定地發展,着力加強和改進歌舞娛樂場所管理,切實解決娛樂場所散、小、亂、差問題。積極推廣自助消費的量販式歌舞娛樂場所,鼓勵娛樂企業走超市化、規模化、品牌化和連鎖經營之路。引導歌舞娛樂場所向商業區和旅遊區發展,嚴格歌舞娛樂場所申辦程序,實行審核公示制度等。

加快新城海洋文化中心及其他相關文化設施的規劃和建設進程,優先建設圖書館、博物館等城市標誌性建築。型、綜合性的文化娛樂設施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及早規劃、及早立項、及早開工建設。

4、演藝業

依託華東演出協作機制,進一步優化組合,合理配置資源,形成集創作、演出、經營、場所、設計、製作、中介等產、供、銷於一體的文化藝術產業集團,努力開發挖掘演出市場潛力,不僅與省內各演出團體合作,並且與省外甚至國外的演出團體合作,建立統一的營銷機制,降低經營演出成本,以求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積極發揮市演出公司龍頭中介機構的作用,加強在引進、外聯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把具有鮮明海洋文化特色和海島民俗風情的劇目帶出舟山,將陸文化的優秀經典作品引入海島,形成海洋文化與陸文化交流融合的良好機制。

5、藝術培訓業

藝術培訓業是兩個效益並收的產業,也是最能體現和發揮文化優勢和特長的潛在資源,市場潛力極。要把藝術培訓作為一項產業來做,積極發揮羣藝館、文化館人才資源等各方面的優勢,提高藝術培訓社會化程度。優化藝術培訓資源配置,形成國家辦與社會辦相結合,藝術表演、藝術欣賞與藝術教育相結合的藝術培訓市場,使藝術培訓成為人民羣眾的日常文化消費之一。

6、文博業

在做好文物保護、文物搶救工作的前提下,加快全市文物資源的整合、開發、改造和利用工作。以各級文物館、博物館、名人故居為依託,建立以文物複製品生產銷售、文化展覽和文化景點旅遊開發相結合的文博產業體系。努力開發、利用各個歷史文化遺產,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旅遊景點,以展示全市歷史文化、佛教文化、事文化、海洋文化的魅力。充分利用現有和潛在的文物藏品和資源以及場館設備,在做好藏品巡展之外,廣泛引進國內外珍貴文物和藝術品展覽。

7、影視業

近年來,舟山通過廣泛吸收民營資本,投資興建了全國第一座海島拍攝基地----桃花島射鵰影視城,目前已成為集影視拍攝、旅遊、休閒、娛樂為一體的風景點。下一步要依託桃花影視城及其成功經驗,積極探索海洋、海島影視業發展的新模式,進一步改善影視拍攝的軟、硬環境,力引進影視製片人到舟山拍攝影視劇,提高海島影視拍攝基地的知名度,並帶動朱家尖等地影視業的發展。

8、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包含廣告、建築、設計、工藝品、影視、音樂、表演、出版、遊戲等,舟山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觀音故事、海洋動物故事等都是動漫、設計、影視、音樂、遊戲等創意產業直接靈感的源泉。應通過進一步優化軟、硬環境,制定優惠的扶持政策,積極引進文化創意企業落户舟山海島。

竹產業調研報告篇8

一、基本情況

我市8户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根據2003年市政府要求,經市農業局、市鄉鎮企業局考察調研、評選後,於2004年初確定的。這8户龍頭企業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經濟特色,產品品質較好,有的產品擁有專利技術,有的產品在全國性的評比中獲得金獎,如:市金橋食品有限公司“毛大”牌苦蕎飯和薑茶獲2004年全國農產品加工貿易博覽會金獎,苦蕎飯獲國家專利;水城姜業發展有限公司“山明”薑茶系列產品,通過了國家商檢局出口認證,該企業2005年3月還被中國農業銀行、國家扶貧辦評為國家扶貧龍頭企業;六枝特區種子公司與省農學院聯合開發生產的“西山”系列雜交玉米種子,七個品種已經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六枝特區糧食加工廠的“滴水灘”大米(富硒米),2003年在中國(淮安)優質米博覽會上獲《優質產品證書》,並獲得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水城縣茶葉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水城春”系列,其中“水城春-鳳羽”獲第四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優質茶稱號,近期開發的“倚天劍”、“神州香”上市後很受市場青睞;盤縣裕龍種業有限公司獨家開發生產的“盤玉”系列雜交玉米種子,產品除滿足本縣需求外還推廣輻射到生態類型相似的富源、沾益、水城、興義、普安、晴隆、興仁、安龍、威寧等縣(市)。

二、財政扶持資金投入、使用及效益情況

為加快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引導市級龍頭企業新產品開發、新技術引用、先進設備引進以及原料基地建設,擴大生產和銷售,使我市龍頭企業做大做強,2004年市財政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安排農業產業化經營專項資金和企業挖潛改造資金共113萬元用於補助扶持8户市級龍頭企業。

通過查閲賬目,實地檢查生產車間項目改造建設、項目基地生產建設情況,並對企業生產經營情況進行調研,8户龍頭企業扶持及改造項目已完成和基本完成的有水城縣姜業發展有限公司等6户企業。通過項目實施,6户龍頭企業均不同程度地在生產能力、技術能力、企業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得到一定提高。項目資金未下撥到位、項目未啟動的有2户,分別是:鐘山區金河乳業有限公司、盤縣紅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市安排金河乳業有限公司技改項目補助資金10萬元已由市財政於2004年12月撥付到位,龍頭項目扶持資金5萬元通過市農業局下撥到鐘山區農業局後,由於金河乳業有限公司欠鐘山區農業局設備款5萬多元和奶牛基地鮮奶款2萬多元,鐘山區農業局未將資金下撥到企業。金河乳業有限公司由於技改項目資金未籌集到位,技改項目沒有啟動實施。至檢查日止撥付到位的10萬元技改項目補助資金在企業財務賬上;市安排紅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產業化專項資金8萬元通過市農業局已下撥盤縣農業局,但至檢查日止,資金仍滯留在盤縣農業局賬上未使用。

三、我市龍頭企業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市把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放在“三農”工作的重要位置,作為重要工作來抓,並取得了一定成績。龍頭企業在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也面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龍頭企業規模偏小,輻射帶動作用有限。8户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資產總額達到1000萬元以上的僅有2户,銷售收入達到500萬元的也僅有2户,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二是部分企業管理方式、生產方式落後,技術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強,發展後勁不足,企業成長速度緩慢。

三是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產品市場佔有率不高,輻射面不寬,市場制約因素明顯。

四是企業從業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還不高,個別企業產權制度尚未明晰;企業財務管理普遍較為混亂,帳簿不健全,會計信息不真實,核算隨意性較大。

五是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沒有建立,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