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全縣文化產業發展監測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7W

全縣文化產業發展監測報告

全縣文化產業發展監測報告

文化產業被譽為“朝陽產業”和“綠色產業”,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地方高質量發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標準,也是納入市對縣的重要考核指標。近年來,全縣文化產業平穩運行、逐年向好,為全縣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2018年文化產業運行情況

(一)產業總量持續上升。2018年,全縣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7.06億元,同比增長6.2%。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2.3%。文化產業在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逐步成為推動全縣國民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文化主體逐步增多。全縣文化企業持續保持逐步攀升的發展勢頭。截止2018年,全縣累計在冊文化產業單位997個,同比增長11.4%,從2015年以來年平均增速保持10%以上。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法人單位24個,與2015年相比,增加6個,年均增長10.1%。期末從業人員由2015年的576人上升至902人;年均增長16.1%。

(三)產業門類不斷豐富。文化產業包含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傳播渠道、文化投資運營、文化娛樂休閒服務、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文化裝備生產、文化消費終端生產9個類別。墊江除文化投資運營外,其餘8個門類都有長足發展。其中,文化裝備生產、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兩個類別體量較大,發展勢頭較好。兩個類別企業個數分別為3個、4個,佔規上企業總數的12.5%、16.7%;完成營業收入1.8億元、1.65億元,佔規上文化產業總收入的39.1%、35.9%。

2018年全縣規上文化產業各類別營業收入統計表

類別

規上文化企業個數

營業收入(億元)

佔比

(%)

新聞信息服務

2

0.06

1.3

內容創作生產

4

0.11

2.4

創意設計服務

1

0.08

1.7

文化傳播渠道

1

0.39

8.5

文化娛樂休閒服務

5

0.22

4.8

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

4

1.65

35.9

文化裝備生產

3

1.80

39.1

文化消費終端生產

4

0.29

6.3

合計

24

4.6

100

(四)重點產業特色鮮明。全縣文化產業的加快發展,培育和成長了一批有較強影響力和墊江獨特元素的文化企業。比如文化製造業中的鐘表公司,是全市唯一的鐘表製造企業。再比如牡丹櫻花世界,是全市最大的以牡丹為主題的旅遊企業,再加之石磨豆花小鎮、大石竹編、趙牛肉、角雕等工藝、美食文化產業和產品,都充分彰顯了墊江的文化特色,擴大了墊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時,有效拓展了全縣產業發展空間,拉動整個產業快速發展。

二、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產業基礎薄弱。全縣文化產業發展集聚程度不夠,整體仍處於 “小、散、弱”的起步階段。2018年,全縣文化產業增加值僅佔GDP的2.3%,對GDP的貢獻率僅為0.8%。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僅為6.2%,這幾個核心指標與全國、全市的平均水平均有較大差距。

二是規模企業不增反降。2018年,全縣在庫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單位24個,僅佔文化產業總數的2.8%。到2019年,本就為數不多的企業個數急劇減少,目前在庫單位僅15個,佔比下降至1.7%,營業收入5000萬以上單位僅餘3個,難以對文化產業形成有效拉動,對全縣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也無法形成穩定支撐。

三是文化創意競爭力不強。全縣規上文化產業多以包裝印刷等傳統制造業和家用視聽設備、辦公用品批發零售等商貿業為主。有墊江特色的竹編、角雕等特色傳統文化產品商品化程度較低,市場開發有限,產業的體量不大。以信息化、數字化為核心的軟件設計、影視動漫製作、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仍處於起步階段。全縣文化產業的產業結構、產業貢獻率、產業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四是產業人才缺乏。全縣文化產業單位從業人員普遍學歷較低,多侷限於基礎操作,高端技術型人才屈指可數。全縣規上文化產業單位從業人員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24人,佔總人數的2.7%;中級及以上技能人員5人,佔總人數的0.6%。特別是軟件開發製作、文化創意等行業高技能人才隊伍極度缺乏,缺少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和行業“領軍人”。

三、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意見

(一)濃厚文化產業發展氛圍。充分激發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作用,對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提升城市軟實力的促進作用。加大對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營造發展文化產業的濃厚氛圍,凝聚發展共識,增強發展文化產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明確工作牽頭部門,建立健全產業發展保障機制,從資金、税收、土地、金融、人才等方面為產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撐;加大對文化產業的考核力度,力爭到“十三五”末,全縣文化產業發展達到或超過全市平均水平,在渝東北考核組穩居前列。

(二)發展重點文化產業。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充分發揮牡丹花、石磨豆花、温泉鹽浴、竹編、角雕等特色文化產品的引領和帶頭作用,延伸文化產業鏈。例如,舉辦美食文化節、牡丹花品鑑會、民俗工藝傳承展覽等活動,在熱點景區增設空中花廊、工藝製作館、水上游樂中心等更多高質量的體驗類休閒娛樂項目,調整文化服務業在產業結構中的佔比。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積極探索“互聯網+文化”發展模式,加快推進文化產業“線上線下”雙向融合發展,主打網絡遊戲、現代旅遊、數字藝術等新興文化產業,提升產業市場適應力,增強產業發展後勁。做大傳統文化產業。加大對鐘錶、印刷、視聽設備製造等重點文化製造業的技術幫扶和政策支持,鼓勵行業向周邊區縣發展,擴大行業市場容量,帶動產業內部其他各行業協同發展。

(三)培育重點文化企業。活躍的市場主體,是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要寬鬆發展環境,深入實施減税降費、小微企業發展等政策,支持各類產業主體活躍發展。要大力支持文化企業“小升規”,力爭每年新升規文化企業2個以上,為全縣文化產業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要培育重點文化產業,着重圍繞旅遊文化產品製造、地方特色優勢文化產業等行業,挖掘現有規模企業的文化消費增長點,進一步提升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打造一批有競爭優勢、有特色品牌、有發展潛力的重點文化企業,通過重點產業和企業引領,帶動一大批小微企業集聚,促進全縣文化產業提升競爭力、擴大影響力。

(四)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文化是最具“融合力”的產業,要緊緊把握髮展趨勢,着力做好三個融合發展。一是推進文化產業與旅遊融合發展。推進文化資源向旅遊產品轉化,開發康體養生、運動健身、文化娛樂等旅遊休閒產品,以牡丹花海景區、迎風湖濕地公園、太極養生園、金華山旅遊景區為依託,不斷提升旅遊景區增值服務的體驗性和互動性,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提升旅遊休閒消費水平;二是推進文化產業與現代科技融合發展。加快產業與新興技術的融合發展,將3D打印、全息投影等高新技術廣泛應用於印刷出版、旅遊、影視等傳統領域,推進這些行業在內容創作、傳播方式和生產手段等方面創新,拓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和市場開發潛能。三是推進文化產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鼓勵商場、餐飲、酒店等服務行業強化創意設計,提供具有文化特色的體驗式消費項目;引導傳統書店、電影院、演藝場所等引入特色文化元素,打造商務服務與休閒文化高度融合的綜合消費場所;鼓勵商貿企業利用現代流通方式,發展定製服務、無實體店鋪銷售等新業態,推行標準化、連鎖化經營。

(五)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把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作為發展我縣文化產業的有力抓手,對潛力企業和規模企業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實施“引進來”“走出去”雙保險策略,大力招攬高端技術和管理型人才,培養和建立一批文化創意、網絡製作、市場營銷等高質量人才隊伍,打破傳統經銷模式束縛,帶動產業藉助“互聯網”的“東風”,開拓新興市場。鼓勵本土文化產業人才“走出去”,積極參加各項技能培訓,借鑑文化產業發達地區經驗,取長補短,在人才隊伍“質”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