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齊文化調查報告範本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07W

齊文化調查報告範本多篇

齊文化調查報告篇1

鄉村文化建設調查報告

實現全面小康奮鬥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大力推進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加強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促進農村文明進步。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當今農村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一: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文化建設得到較大發展。

一是加強基礎建設,通過機構改革,各文體服務中心成立了比較穩定的文體協會。藝術團體,基本做到有組織,有活動。

二是文化活動開展較好。2004年全縣各鄉鎮共開展羣眾文體活動380場次,下基層服務服務308場次,舉辦村級文化培訓班61次,放映電影1500場,為農村文化站送書4780冊。

三是特色文化發展突出,以“銅梁龍”文化為內核,積極發掘傳統藝術,打造特色文化精品。

四是羣眾自發文化活動初顯生機。近年,我縣不少集鎮的羣眾自發組織起來,唱歌跳舞,健身娛樂。

二:文化生活貧乏,難以滿足羣眾之需。投入太少,基礎薄弱。存在問題:一是資金投入十份有限。二是隊伍建設不力,文化人才匱乏,制約了農民對文化,科技的渴求。與市場,世界的聯繫。另一方面,文化工作缺人抓,組織開展的活動少,對羣眾自發的.活動引導不力。發展基本處於順其自然,供應不足需要的狀態。

①解決好認識和位置問題,加快農村文化建設。一方面有利於解決當前農民羣眾基本温飽後增加精神文化的需求,提高羣眾文化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促進農村持續協調發展。

②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各級應該把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切實加大投入,逐步改變羣眾文化活動場地,設備,器材和現代傳媒,網絡等硬件設施嚴重不足的狀態。

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要大力發掘社會人才,培養文化骨幹,建立一支紮根基層,融於羣眾的農村文化指導員隊伍,保障農村文化積極健康發展。

④深化改革,轉化職能。要堅持以民為本,確立羣眾文化是基層文化工作重點,並納入各級工作目標考核,確保農村文化建設落實,各事業單位可充分利用現有文化資源,積極開拓文化市場,開展有償服務和文化產品經營市場。不斷增強自我發展實力,利用城市文化資源優勢和輻射作用,加強城鄉文化聯繫,互動,助推農村文化發展,豐富農民羣眾文化生活,是行之有效之路。

★ 中學校園文化建設情況調查報告

★ 農村文化建設調查報告

★ 班級文化建設計劃

★ 班級文化建設方案

★ 班級文化建設標語

★ 班級文化建設工作總結

★ 班級文化建設宣傳標語

★ 國中班級文化建設計劃書

★ 會計現狀的調查報告

★ 民辦學校教師職業現狀調查報告

文檔為doc格式

齊文化調查報告篇2

目的:調查萊州春節民俗

過程:過年走親戚時,調查親戚朋友

內容:

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俗稱過年。而在春節的起源地―中國,春節的習俗也是很多的。從農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為“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為灶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臘月二十三日是辭灶節,又叫掃塵節。

掃塵節,也叫掃塵日。據説此節源於堯舜時代的“掃年”習俗。原本是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到了唐代,“掃年”之風盛行,成了祈求新歲平安吉祥的一種活動,以後才發展成為掃塵節。由於是一種清潔衞生和除害滅病的文明習俗,所以便流傳下來,久而不衰。

掃塵節,北方叫“掃房”或“掃屋”,南方叫“撣塵”或叫“打洋塵”,東北叫“大洗(喜)日”。這天,家家户户都要進行大掃除,洗刷傢俱,粉刷牆壁,糊窗户,貼窗花,掛年畫,除陳布新,迎接新春佳節。掃塵節又叫小除夕、過小年。

膠東人過年,有一個獨特的習俗,就是家家都要蒸大棗餑餑。餑餑表面十字挑出"鼻",嵌入紅棗。菜州一帶,春節上供要製作大棗餑餑,繭餑餑。棗餑餑用來供祖先,財神,菩薩。天地眾神。五個餑餑疊放,臘月三十接神,正月九年級撤供品;正月十五供五個繭餑餑和三個大聖蟲餑餑。供奉時中為祖先,右供財神,左供菩薩,意為多財多子。聖蟲頭部為一圓饅頭形,雞冠,黑眼睛,紅舌頭,軀幹做蛇盤狀。祖先,財神,菩薩面前各放一碗糧食,聖蟲放在盛糧食的碗裏,供奉完後,繭餑餑食用,聖蟲放大糧囤中,直到二月二由孩子們分食之。聖蟲"的"聖",膠東諧音"剩",意為"剩餘",寓意五穀豐登,連年有餘。福山,牟平等地還將"聖蟲"做成公母刺猖狀,口含紅棗,放在米麪缸中,錢櫃衣櫥裏,祈求財物增多,使用不盡。膠東至今保竄着七夕用模子磕"乃果"的習俗。萊州沿海一帶做巧果是在面裏摻上七種食用色磕成,然後油炸,串成串取悦孩子們。中秋節的月餅不僅用於供奉,食用,還用來饋贈親友,互祝團圓,表達祝福。萊州人做月餅時,餅上捏出兔子搗藥的圖案,夜晚,兒童捧着月餅對月唱到:"圓月了,圓月了,一畝地打一石了;月高了;月高了,一年一遭了"。婚後一年內新媳婦,也要從孃家帶回炸面魚,花花巧餅,包子等到婆家,以示祝福。

齊文化調查報告篇3

校園文化是大學生活中的主旋律,建設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學生的生活學習。校園文化從根本上來説是在各種因素的合力下促成的人文氛圍與 人文環境。校園文化從 各個方面反映了學校的建設狀況。建設積極、健康、活躍、嚴肅、認真 的校園文化也是大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大學 校園文化建設,對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培養其高尚的的道德品質,提高其綜合素質是極為重要的。大學校園 文化建設,不但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擴大視野,個人特長得以 發展得以發展,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還能促進在校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綜合素質。

建設和諧、高尚的校園文化還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無所不在的,校園 文化也是如此,它存在於全校師生的全部行為以及人與人的人際關係當中。校園文化也可以分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觀念文化、制度文化的等等。所以説校園我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的工程。 那麼,什麼是校園文化呢?

在我看來,校園文化是一種精神氛圍,大學四年,同學們為了使自己過的充實,想盡各種辦法來利用自己的課餘時間,以免使生活無聊。根據校學生會的調查顯示,有59%的同學在業餘時間“去圖書館或自習室”,有10%的同學“參加校內的科技文藝活動”,6%的同學做兼職,總之大部分同學的業餘時間安排還是比較合理的,讀書和學習是他們最主要的活動,但科技文藝活動方面參與度較低。另為仍有20%的同學在業餘時間“無所事事,經常在寢室”。他們的業餘時間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這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其中的原因可以在作進一步的調查中揭示出來。

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導-------校園學生社團。

在校園社團對繁榮和活躍校園文化的作用方面,大多數的被調查者認為學生會發揮着重要作用,認為作用不大的僅佔很少一部分,由此看來,在大多數學生心中,認為校園社團對校園文化建設有突出的貢獻;但是仍有很少的一部分的被調查者認為學生會在繁榮和活躍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沒有作用,認為有負作用的幾乎沒有,這説明大多數同學支持校園社團對校園文化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就要求學校在加強校園學生社團的建設和管理使其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還應該發現校園學生社團目前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並及時解決問題,克服其負面效應,揚長避短,使校園學生社團成為有力的推動和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媒介。

目前,我校有四十九個學生社團,分為好幾大類。其中較大的社團有綠色家園環保志願者協會和愛心社。綠家是一個環保類的的社團,同時也是我校規模最大的一個社團,由會員三千多人,其中骨幹二百多人。下轄實踐部,信息部,會員部,外聯部,辦公室,宣傳部,知普部七個職能部門;及農學分會,工學分會,資環分會,生科分會,管院分會六大分會。綠色家園環保志願者協會每月都有特色的常規活動,如農學分會的綠家美寢,只要你用二十個廢棄塑料瓶,就可以換一個精美的小盆景,還有每週一次的文明交通活動,在長江路站台維護上下車秩序。此外,綠家還在每月舉行一次清楚校園牛皮癬活動,是我們的校園更加和諧,美麗。愛心社,人數上僅次於綠色家園環保志願者協會,名列第二,他們也有一些常規的或特色的活動,如義務獻血。

大學校園是我們走向社會的最後一站,和諧的校園文化有利於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文化修養和健康的文化情愫,我們也要為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努力。

齊文化調查報告篇4

題 目:青年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和認識程度調查

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都不同程度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從外國的品牌,外國的流行語到外國的生活方式等都成為人們爭相效仿的對象,然而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們是否已經淡忘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呢?這樣下去,中國的傳統文化將被至於何地,中國的傳統文化會不會就此而衰落呢?面對這樣的事實,人們到底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持何種態度呢?

就此問題,我們就在校青年學生做了對中國傳統文化態度的調查。

意義:

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民族、文明中,為什麼只有中華民族、中華文明能延續五千多年?主要就在於它的文化。是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中華民族的文化有這樣的特點,就是在空間上整體地看問題,整體觀;在時間上變化地看問題,發展觀;而且透過現象,尋找本質,深入地辯證地來看問題,本質觀。當代青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承人。瞭解當代青年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有着重要的意義。

一、使當代青年能夠進一步理解中華傳統文化。

二、使當代青年有一種作為中國人的驕傲。

三、使當代青年將自身素質的提高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 四、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更好的繼承下去。

實踐過程:

準備階段:討論調查的問題,制定調查的問卷

實施階段: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分頭展開工作,各盡其責 總結階段:資料整合,整理數據,進行分析

調查過程:

調查形式:問卷調查

我們小組共有四名成員,採用問卷調查形式,共發放問卷60份,收回60份。本次調查對象為年齡為16--25歲的在校青年,主要分佈在高中生和大學生中,採用數據統計方式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

小組成員:張涵穎 王友鳳 蔣晶晶 王偉偉

調查報告主題及內容:

一.問卷數據統計結果及概況:

各題選項詳細情況

第一題:男女比例 第二題:所在年級人數

第三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如下圖所示

調查顯示:大多數(84%)的受訪者對神話故事,古代英雄人物傳奇比較感興趣,認為這些故事和傳奇生動有趣,讓人映像深刻,比較容易記住,而對中國的傳統技藝,如剪紙、刺繡等不太感興趣,只有3%的人對文史戲劇感興趣。這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精髓,即國粹並不受青年人羣的喜愛,在青年人羣中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

第四題:對古代經史子集的態度,如下圖所示

調查顯示:73%的受訪者只是偶爾翻閲古代經史子集,15%的受訪者敬而遠之,甚至有10%的受訪者對之深惡痛絕,僅僅2%的人對此類書籍愛不釋手。這一結果充分反映了青年對待

傳統文化文學的態度,大部分人沒有真正深入研究國學的興趣,可見青年的文學修養,文化內涵亟須提升。

第五題: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瞭解

調查顯示:絕大部分(82%)的受訪者能夠背誦的課外中國古典詩詞不是很多,11%的受訪者能夠背誦的很少。這一結果並不樂觀,對於從小就應該熟知的古典詩詞,青年確不能背誦下來,很大程度上是文學涵養的缺失。

第六題:你喜歡中國戲曲嗎?

調查顯示:72%的受訪者對戲曲的喜歡程度一般,18%不喜歡中國戲曲,僅10%的受訪者表示了自己對戲曲的喜歡。可見青年並不熱衷於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

第七題:説出五個以上中國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調查顯示:78%的受訪者不能列舉出五個以上中國世界文化或自然遺產,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世界文化,自然遺產也是很多,但是這些常識性問題並不為青年所知,局面堪憂。

第八題:對傳統藝術的掌握

調查顯示:47%的受訪者學過一點傳統藝術,如書法,國畫,民族樂器,略懂皮毛,35%的受訪者一點也不懂,15%的受訪者有所掌握,只有3%的受訪者精通一門或幾門傳統藝術。這種傳統文化藝術的極速流失現象充分表明了人們對傳統藝術的不重視。

第九題:接觸感受傳統文化途徑(多選)

調查顯示:青年平時接觸和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途徑多種多樣,其中大多數通過課堂,電影電視,網絡等方式,這表明,在多媒體發展迅速的當代,英特網的現代化媒體設備是青年認知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並有逐步占主導地位的趨勢。

第十一題:傳統文化的現狀態度

調查顯示:一半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還有影響,28%認為這種狀況很難判斷,15%認為傳統文化正在消逝。這一結果表明,青年對傳統文化的流逝現象不以為然,傳統文化的地位岌岌可危,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迫在眉睫。

齊文化調查報告篇5

近幾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縣羣眾文化活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積極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羣眾文化活動,極大的滿足了廣大城鄉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文廣新局專門成立調研組,對我縣羣眾文化生活情況進行專題調研,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認真分析,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全縣城鄉羣眾文化生活基本情況

抓設施,建設載體,創造環境。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不斷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城鄉文化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縣、鄉、村三級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先後建設了總投資1300餘萬元、面積48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大樓,樓內集圖書館、劇場、青少年活動中心、文管所於一體,實現了文化設施集中聯動運作、充分發揮效益的目的,為廣大人民羣眾提供了文化活動陣地;投資200萬元改造了原文工團辦公樓,通過維修改造,縣文化館已具備優越的演出舞台、排練場地、辦公場所和文化接待中心;建設了總投資550萬元,面積251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體育館;投資800餘萬元,改造了縣人民體育場。

為了給農民羣眾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積極促進文化體育五項惠民工程建設。在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上,新建總投資300餘萬元的8個達標鄉鎮綜合文化站,為改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條件,搭建了良好的平台。20xx年,石門鎮文化站被中宣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聯合授予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在農村文化大院建設工程上,目前全縣共創辦農村文化大院148個,覆蓋9個鄉鎮近60%的農村人口。萬寶鎮紅旗民俗村文化大院、石門鎮茶條村、榆樹川村文化大院和二道白河鎮奶頭山村文化大院被省文化廳首批命名為省級農村文化大院建設示範點。在農家書屋建設工程上,從省州爭取資金建設農家書屋176家,實現一村一書屋,農家書屋全覆蓋,有效地解決了農民羣眾看書難求知難的問題。20xx年獲全州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先進集體。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設上,建立總投資130餘萬元的全縣優秀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網絡縣支中心1個、鄉鎮共享工程服務室9個和村基層服務點129個,基本形成了貫通全縣各鄉鎮村屯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網絡。20xx年被省文化廳評為共享工程先進單位。在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上,現已投資80餘萬元修建農民健身場地49個,改變了農民以勞帶健的傳統健身模式。基本實現了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全面覆蓋。

抓活動,營造氛圍,激發熱情。

幾年來,我們通過開展羣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積極弘揚主流人文精神,營造加快發展的濃厚氛圍,先後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單位、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州文化工作先進單位、州文化工作標兵單位。

一是以廣場為陣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活躍城鄉羣眾的業餘生活。充分利用長白山文化博覽城等廣場,每年組織340場廣場文化活動,為羣眾生活增添了濃郁的文化色彩,其中新、紅七月社區黨員文化月、全民廣場健身舞大賽等活動深受各族羣眾的喜愛。

二是調動社區羣眾積極性,活躍社區文化活動。文化館積極協調幫助社區和老年組織,成立業餘活動隊伍。明月鎮兩個街道辦事處所屬的8個社區,均已組建文化活動隊伍,縣老年協會還成立了老年合唱團、老年交誼舞表演隊和朝鮮族舞蹈隊等。這些羣眾性文藝隊伍紮根於基層,活躍在社區,有效推動了羣眾文化活動的開展。

三是農村文化活動蓬勃開展。縣委、縣政府專門成立了農村文化活動領導小組,制定下發了《縣農村文化月活動方案》和《縣農民文藝匯演方案》,每年都利用農閒季節和重要節日,由政府出資舉辦農村文化月和農民文藝匯演活動,通過開展這些活動,農村文化工作的整體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農民文化生活不斷豐富。

四是文化下鄉活動深受歡迎,平均每年演出達50場以上。幾年來,組織開展三下鄉系列活動,其中惠農大集已經成為品牌,深受羣眾歡迎。

五是節慶文化活動凝聚人心。中國朝鮮族第一村民俗旅遊文化節,已經連續舉辦四屆,集文化、體育、旅遊、商貿於一體,充分挖掘和弘揚了朝鮮族民俗文化。石門鎮茶條村原生態朝鮮族民俗風情園隆重開幕,致力於打造文化旅遊新品牌。

抓特色,積極挖掘,打造精品。

長期以來,我縣加強對朝鮮族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和普及。在民族文藝創作方面,《天堂聖水》、《奔向明天》、《牙拍舞》等節目,在全州文藝匯演中榮獲第一名。20xx年,《奔向明天》和《牙拍舞》等節目,在全國迎春花卉展演中獲得金獎;20xx年,朝鮮族民族打擊樂《喜慶農家》,在全州文藝匯演中獲得一等獎;20xx年,《踩地神》榮獲首屆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大賽一等獎。在民族文化傳播方面,民間舞蹈《鶴舞》、《牙拍舞》和民俗遊戲《拔草龍比賽》、《龍頭遊戲》等為代表的一批民俗節目,多次被中央電視台、上海東方電視台、電台等傳媒錄製播放。在民族文化保護方面,我縣已對5類2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有效保護和深入研究,其中《鶴舞》於20xx年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名錄;《牙拍舞》、《拔草龍遊戲》、《龍頭遊戲》、《老白山張氏皮製作技藝》、《兩江口松花硯製作工藝》被列為省保護名錄。萬寶鎮紅旗村被國家民委主任李德洙題詞:中國朝鮮族第一村,文藝工作者依此專門創作了《中國朝鮮族第一村》,現廣為傳唱。20xx年榮獲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

當前我縣羣眾文化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近年來,我縣城鄉文化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相對於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該項事業的長遠發展來説,仍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鄉鎮對文化工作重視不夠,設施利用率較低。

公益場館運營維修經費難以得到保障。

文化專業人才嚴重匱乏,系統人員老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文化事業發展。

進一步繁榮我縣羣眾文化生活的建議

一是進一步加強組織和領導,明確責任,齊抓共管。要建立由縣政府牽頭,文化負責協調聯絡,相關部門參加的全縣文化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使各部門之間建立起協作機制,以便溝通情況,交流工作,統一佈置,形成齊抓、共管、共建的局面,推動全縣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是政府要加大對文化事業的經費投入。縣、鄉鎮兩級財政部門要保證文化事業費的增長不低於當年同級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並逐年有所提高。要保證有影響的重大羣眾文化活動經費的投入,要對主要面向基層的文化館、圖書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日常工作給予必要的經費保障。

三是保護、創新和發展文化遺產。加快建設集長白山歷史、抗聯、松花硯石、非遺展示的長白山文化博物館。保護各民族的名勝古蹟、珍貴文物、重要歷史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優秀民族民間藝術,挖掘、繼承和發展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瀕危消亡的文化遺產實施保護性搶救,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申報工作,促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四是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繁榮文藝創作。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鋭意創新、結構合理,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文化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各類專業性、羣眾性藝術團體,繁榮文化產品創作,推出一批羣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

齊文化調查報告篇6

1.機構行政化

中國農村現階段教育主管機構行政管理人員與學校行政管理人員之和與教師之比是1:1,就是説一個教師在上課,後面就有一個領導在監視着。人多,機構就多,部門就多。不管理是不作為,換句話説,管理管理,不管就沒人“理”。管理了,事務就多,文件就多,會議就多。很多學校安排了專門參加會議、領取各種文件通知的專職駐城辦事人員。有人統計了一下,教師一半時間在課堂,一半時間要應付各種會議、檢查、達標、驗收。兩個一半,這樣算起來,農村基礎教育的人力資源的投入用到孩子身上的只能説是一半的一半。

教育是什麼?教書、育人,教師的事。領導是什麼?不教書,不育人,育教師。所以教師要想生存只有兩種方式:一是要教好書,指哪幹哪;二是要有個領導做保護人,潛規則吧,不然,就得被“育”。教好書不難,多學習,多交流。不被“育”就難了,那麼多的領導在監視你。所以巨大的壓力之下教師大多也分為兩類:一是“老黃牛”,別“思想”;二是“奴隸化”,想方設法變成“主子”。這樣算來,教師隊伍中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的也不是很多。

2.管理行政化

如此龐大的,“鋼架”的,而且“後勁十足”的教育管理機構,還能融下多少“自主”、“創新”的時間和空間呢?教育管理部門就自己去考察,研究,再發文,培訓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向教師發號施令。按章辦事,按文辦事,辦不好就得被“育”。

3.教學行政化

教學行政化表現為:一是為“分”教;二是為了“作業”,上面佈置下來的課題要完成,條條框框要完成,上傳下達傳遞給學生。三是龐大的作業量,龐大的班級學額,龐大的課時數,教師能應付就高手了。還什麼“自主”呀,都“自主”就鬧翻了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