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在滬高校師生宗教滲透調查與分析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07W

在滬高校師生宗教滲透調查與分析

在滬高校師生宗教滲透調查與分析

摘要: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前沿陣地。近年來,宗教勢力在高校內進行宗教滲透越發頻繁,嚴重危害校園安全穩定及國家意識形態安全,一些宗教團體通過外籍人士、慈善組織、互聯網媒介、地下組織等對高校師生進行傳教活動。上海高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文化狀況,成為宗教勢力滲透的橋頭堡。因此,上海地區高校師生信仰宗教的人數佔有一定比重,並具有其特殊性。基於此,本研究以在滬5所高校學生與青年教師為對象,調研上海地區高校宗教傳播的基本情況。並在實證調查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出上海地區高校師生羣體中宗教傳播的特點及滲透程度,同時為防範宗教勢力的進一步滲透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上海;高校師生;宗教意識形態;宗教滲透

一、在滬高校師生宗教滲透狀況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調查以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上海建橋學院、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等5所不同層次高校的青年教師、本、專科生為調研對象。在隨機原則下進行抽樣調查。以問卷調查為主,輔以半結構化面談的方式,並通過微信羣、QQ 羣、電子郵箱等網絡媒介來收集相關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以確保資料的準確度和可靠性。此次研究累計發放問卷1500 份,收回有效問卷1250 份(其中有教職員工310份,佔總數24.8%;學生940份,佔總數的75.2%)。男女比例為38.7%和61.3%。其中,學生樣本中,大一學生佔46.2%,大二學生佔42.4%,大三學生佔8.4%,大四學生佔3%;學科專業涉及文科(58%)、理科(17%)、工科(9%)、管理類(13%)、農學(3%)等5個學科;調查對象中黨員和共青團員佔72.6%,共682人,其中黨員學生佔10.2%;此外,城鎮户籍的學生佔57%,農村户籍的學生佔43%。總的來説,此次調查涉獵的範圍廣闊,類型不一,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一定程度上能較為真實的反映上海地區高校師生羣體中的宗教傳播狀況。此次調研的基本信息和分析如下:

一、高校師生信教人數佔有一定比例。在“是否有宗教信仰”的選項中,有明確宗教信仰的青年教師有9人,佔教師總數的3%,其中基督教佔1.3%,佛教佔0.6%,其他類型宗教佔0.3%;學生有56人,佔學生總數的6%,其中基督教佔3.2%,佛教佔1.3%,其他類型宗教佔0.4%;不信教但對宗教比較好奇的學生240人,佔學生總數的25.5%。其中,大一學生的比例高達34%。調查顯示,在滬高校中,大學生信教的傾向性還是比較強烈的,尤其是在新生羣體中有着相當一部分學生具有宗教信仰傾向,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導,那麼在未來,這些新生很有可能會形成一個宗教信仰的團體,他們對自己周邊人羣的輻射與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

二、部分師生對宗教缺乏明確的認識。在有關“宗教能給人帶來什麼”的調查中,選擇“充當精神依託”的青年教師有147人,佔教師總數的47.4%;選“充當精神依託”的學生有204人,佔學生總數的21.7%,認為“不利於現實生活”的有學生310人,佔學生總數的32.9%,認為“沒有任何影響”的有358人,佔學生總數的38%,認為“可使學業事業順利”的有68 人,佔學生總數的7.2%。其中認為“沒有任何影響”的最多,這些學生認為宗教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宗教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能促進社會和諧,另一方面宗教中有關來世、神權、絕對真理等觀點,不利於人們面對當下的工作與生活。

三、師生對宗教滲透的抵禦能力不強。青年教師中選擇“對宗教比較好奇,想接觸”的有53人,佔教師總數的17.1%;學生中選擇“參加過宗教活動”的為108人,佔11.4%,定期參加的28人,佔2.9%。由此可見,高校師生對於宗教滲透所應該具備的防禦能力還是比較薄弱的,宗教意識形態在高校中仍然存在較為寬厚的滲透土壤和空間。

二、在滬高校師生宗教滲透狀況調查的數據分析

1.上海地區宗教滲透的傳播途徑

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940名大學生中,有167名學生曾不同程度地接觸過傳教,佔學生總數的17.7%。高校宗教滲透和學生接觸傳教活動主要為以下幾種:

第一,受家庭影響和民族影響接觸宗教。此類大學生為89名,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學生。佔所有接觸傳教大學生總數的53.2%。因為有的少數民族全民信仰宗教,這類受到家庭和民族影響較大。

第二,校園傳教。在167名曾經接觸過傳教的學生中,有35名學生是在校園中接觸的,佔接觸傳教活動學生總人數的20.9%。校園中宗教傳播的途徑主要是同學介紹、男女朋友影響、室友影響、社會人士進校活動等,尤其是一些學校不禁止外校社會人士入內。由此可見,校園傳教活動還是比較頻繁的,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當然,也有一些外籍人士利用自己的身份進行傳教。在選項“在大學校園裏曾遇到哪些向你傳教的人員?”中,有14名教師和60多位學生選擇“外籍教師和學生”。事實上,一些高校的外籍教師與留學生常常通過學術講座、授課、口語交流等形式,有目的性地向學生們灌輸宗教意識形態,傳播宗教教義與觀念,使得高校學生對宗教由好奇變成極其感興趣之後,再向他們宣傳宗教的核心價值觀,進而將其囊括為自己的一份子。當然,也有一些宗教人士打着慈善的旗號進行傳教。一些宗教組織和傳教人員,通過向經濟困難的學生進行經濟資助,變相的在校園內組織扶貧、助殘等慈善小組,以此來博得這些學生的信任,從而使學生對其產生好感並加入,最後將其發展成為自身組織的一份子。再或者是僱傭一些校外社會人士,以祕密的方式散發傳單和小冊子進行傳教。傳教人利用種種關係,深入學生宿舍、食堂、圖書館,並以交朋友、找老鄉等方式與學生拉近距離,進而宣講教義,傳播一些非馬克思主義的宗教意識形態。更有甚者,一些教員在學校周邊祕密組建地團體進行傳教活動。一些專門的傳教人員在大學周邊租住房屋,並將其改造成為進行傳教活動的據點,並定期的舉行教徒的集會活動,使得傳教組織規模化、擴大化。

第三,互聯網接觸傳教。一些宗教團體專門建立微信羣、QQ羣、網站、公眾號等來進行傳教活動。這種傳播手段呈現出一種逐步上升的趨勢,並且越來越成為校園傳教的主流。在“你遇到過哪些傳教方式?”的調查中,選擇“網絡傳教”的學生為14人,佔接觸宗教傳播人數的8%。宗教團體通過互聯網、微信平台等向學生進行宗教意識形態的灌輸與影響。調查顯示,宗教團體人士專門設立網站開展相關教義的網絡學習。大肆宣揚宗教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剛剛步入大學生活,還未踏入社會的學生們辨別能力較弱,容易因為好奇心和興趣被一些宗教教義所蠱惑與影響,繼而對宗教產生好感甚至淪為信徒。

第四,偶然性接觸。有5名大學生是偶然接觸傳教活動,如偶然翻看宗教書籍、遊玩途中偶然遇到傳教人士等。其中,因為校園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在校園內的地下傳教活動和互聯網傳教活動應該給予一定的重視。

2.上海地區高校師生對於神靈與命運的態度

一般來説,宗教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對神靈存在與否的認知是宗教與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對於神靈的存在與否的判斷不僅能從側面反映出大學生的世界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視出大學生的宗教傾向。在此次調研中,選擇“十分相信神靈存在”的學生有145人,佔受調查總數的15.4%,“比較相信”有96人,佔受調查總數的10.2%, 二者相加總計達到25.6%;選擇“不太相信”的有244人,佔總數的26%。選擇“完全不相信”的為455人,佔48.4%。由此可見,不太相信神靈存在的同學接近80%,即使如此,仍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大學生相信神靈是存在的。在“神靈或命運是否存在”這一問題上, 女生選擇“非常相信”和“比較相信”的為169人,佔總數18%, 男生選擇這兩項的共為71人,佔總數的7.6%,女生的比例遠高於男生,這一結果與高校學生參與祭祀活動的性別劃分比例相一致。數據顯示,女生去廟宇等相關場所以“祈福”的人數為143人,佔總數的15.2%,而男生只有19人,佔總數的2%,男生前往參與祭祀活動大多數是因為考試而前去拜神。因此可以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相較於男生來説,女生由於天生的敏感性,其對於宗教信仰的作用尤其看重, 並且願意相信神靈或命運這種外在的虛幻力量,而男生更願意持有一種實用性的,無神論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3.上海地區高校師生對於宗教的評價

對於宗教信仰的實質,認為宗教信仰是“無害的精神追求”的學生為488人,佔全部被調查人數的52%;認為宗教是“高尚的精神追求”的為75人,佔全部被調查人數的8%;選擇“宗教是精神鴉片、封建迷信”的122人,僅佔全部被調查人數的13%,其它為“不關心,不評價”。這就説明,高校學生對宗教信仰大多保持一種中立的立場,大多數學生認為宗教只是一種沒有壞處的精神追求,至於排斥與否,並不重要。由此反映出上海地區大學生對宗教負面性認識的不足, 應當進一步加強教育與引導。

三、 結論與對策

(一)調查結論

1.宗教勢力滲透方式多元化、隱蔽化和專業化

當下,宗教團體與組織對高校的滲透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宗教勢力滲透方式日趨多元。宗教組織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在上海地區高校進行滲透,手段也進一步更新,他們除了在週末、宗教節日中以文體活動、慈善晚會等形式舉辦針對高校學生的聚會活動從而宣傳宗教教義外,還通過學術研討會、英語角等形式,在外語學習、對話中傳播宗教價值觀。同時,宗教組織善於通過互聯網、電子郵件、微信等現代電子信息通訊技術平台來進行宗教宣傳。其次,滲透方式的隱蔽化。校園傳教者一般都是受到宗教勢力影響的在校學生,他們行動謹慎,以同學、老鄉、朋友作為身份外衣,加強與校園內人員之間的聯繫。以各種聚會、生日宴會、互動學習為掩護。將傳教過程細化於生活之中,潛移默化的向同學、朋友營造出一種信仰宗教的高尚行為。誘導同學、朋友接近宗教,邀請他們去教堂禮拜、集會等。最後,滲透方式的專業化。宗教勢力對上海地區高校的傳教人員都是專門組織和委派的專職教職人員,分工明確細緻,再加上有互聯網技術的支持,將在滬高校的宗教滲透活動依附在慈善事業中,相當專業化。

2.宗教信仰的地域性較強,受傳統影響較深

高校師生的宗教信仰很大程度受民族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學生宗教信仰具有濃厚的區域特色,如西藏籍貫的大學生一般受藏傳佛教的影響比較大,因此多信奉佛教;新疆籍貫的大學生則多信奉伊斯蘭教。其次,家庭與其成長的社會環境也是大學生信教的重要因素。例如浙江温州,二十世紀初温州地區的基督教信徒數量位居全國之首。當地有相當數量的教堂與信徒。事實上,一些温州籍的大學生從小跟隨父母、外婆或者其他親友經常性的出入教堂等祭祀場所,不由自主地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進而“繼承”了父母的信仰,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基督徒[1]。這些學生大多是在父母長輩影響下被動接受了宗教,並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強化宗教行為。因此,無論是受民族因素的影響,還是受家庭與社會環境的薰陶。這類學生自身宗教信仰的形成具備非自發性的特徵。他們從開始參與宗教活動之時並沒有經過太多的思考或是主觀的選擇,往往更多的是一種周圍的潛在的力量去推動他們接受宗教儀式的洗禮。

3.信仰動機的非純粹性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髮展,價值、利益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而中國尚處於社會轉型期、各項制度體系還未健全,功利主義價值取向逐漸抬頭。再加上社會失範、道德滑坡現象層出不窮,整個社會陷入了信仰危機。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身處象牙塔內的大學生在精神生活方面彷彿也陷入了困惑。或是學業、或是生活、或是理想等等。進入校園後的種種不如意以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使得一部分大學生試圖從其它地方尋求慰藉,撫平挫折、困難等帶來的心理創傷及自身環境引發的孤獨與焦慮,宗教這時候便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方面看,高校學生的宗教信仰具有非純粹性,他們對宗教的信仰的需求源於解決自身的精神危機與情感危機。少部分學生甚至把宗教信仰當作麻醉自我的“精神鴉片”,以求醉心自我。有研究者將這種類型的信教者稱為“功利信仰型”[2]

4.對信仰認識的模糊性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什麼是宗教信仰、自己是否有宗教信仰認識不清,誤將燒香祭祀拜佛等迷信行為作為宗教信仰的外在特徵,從而認為自己信仰宗教。其實這部分學生對於宗教的本質仍然不甚瞭解,對宗教典籍、宗教教義、宗教節日等宗教的外在表現形式瞭解很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我們常説的宗教信仰者。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示自己信仰一類宗教,卻從不參加宗教活動。這類學生所謂的信仰更像是受到興趣所驅動,催人向善、充滿人文關懷的教義,形形色色藴含宗教文化的建築物、雕塑、書籍、音樂、繪畫作品以及宗教特有的神祕感吸引着他們。這種魅力像磁石一樣吸引大學生趨向它,探索它,甚至皈依它。

當然,對於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問題,沒有必要談虎色變,引發不必要的恐慌,但也不能高枕無憂,相安無事,始終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要常抓不懈。宗教信仰問題必須從理論和實踐方面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在積極倡導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號召下,政府與學校應採取積極措施,普及宗教知識,給他們更多的關懷,鼓勵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在敵對勢力不斷利用宗教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嚴峻形勢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防止宗教滲透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清宗教滲透的現狀、手段以及當前應對宗教滲透所面臨的困難,應堅持宗教與教育分離原則,從具體國情和實際出發,積極開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無神論宣傳,在習近平新時代宗教工作思想的核心理念“導”的基礎上,積極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多管齊下,積極抵禦宗教滲透。

(二)對策建議

1.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和無神論教育

高校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既是適應新時代青年學生羣體結構變化的需要,也是複雜國內外形勢下保障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需要,更是確保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需要。新形勢下,高校應以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為應對宗教滲透的有利武器。在“課程思政”理念的大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通識課程、公共選修課和專業課程中應當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根據青年學生專業、年級和學科的不同特性,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利用專業課堂和思政課堂不斷提高大學生辨別科學與迷信的能力,增強青年學生對宗教起源、本質、變化、功能、意義等的認知,在青年學生中開展無神論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樹立崇尚科學、相信科學、追求科學的理念。通過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不斷深入開展無神論教育,增強大學生對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傳教進行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灌輸的防範意識,築牢抵禦宗教滲透的思想防線。

2.加強校園管理,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加強高校校園宗教事務管理已經成為各高校防範、抵禦境外敵對勢力宗教滲透的共同認識。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重要基地,肩負着歷史與時代賦予的重任。加強高校校園宗教事務管理,一方面需要高校黨政領導的重視,各級黨組織承擔宗教工作主體責任,形成黨政分工明確、各部門權責清晰,齊抓共管的意識,做到工作有重心、監督有方法、管理有計劃。另一方面,也需要發揮二級學院、外事部門、輔導員、學生組織、班幹部的作用,建立上下一體,有組織、有聯動、有合作的立體防禦體系。在不斷加強校園宗教事務管理的基礎之上,利用第一課堂的知識傳授和第二課堂的課外實踐活動,積極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融入青年學生的生活實際,讓青年學生在課堂內外、生活學習中感知它、領悟它,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青年學生中的價值引領作用,將其作為抵禦境外敵對勢力宗教滲透的堅實盾牌。

3.建立反滲透網絡,積極抵禦宗教滲透

宗教作為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其社會功能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現實中應當用辯證的思維和觀念看待宗教,正視其積極的一面,如精神寄託和心靈慰藉的社會功能。同時,也應該區分正常的宗教活動和非法宗教滲透。在依法治國的框架內,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青年學生正常的宗教信仰,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引導宗教為社會主義建設發揮積極力量。針對境外敵對勢力在高校校園內外開展的宗教滲透和非法傳教,不能被動在發現、阻止、處理中反覆循環,而應該主動出擊,先發制人。從校園內部開始,主動協調和聯合校內各部門的力量在規範校園管理、整肅校園網絡文化、把握意識形態話語權等方面出擊,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以校園為中心,以校園周邊為外延,加強與統戰、民宗、公安等各部門的統籌協調和信息共享,建立校園內外反宗教滲透網絡,配合統戰、民宗、公安部門處理校園周邊非法傳教窩點,保護學生人身安全,保障高校校園及其周邊安全、穩定、和諧,積極抵禦境外敵對勢力利用校園周邊非法傳教窩點開展宗教滲透。


[1]任志傑:《温州地區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的成因與影響分析》,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2]汪慧,衞甜甜:《浙江省大學生宗教信仰實證研究》,《青年探索》,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