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聆聽藝術,提升國小生音樂欣賞力的催化劑

欄目: 學校管理公文 / 發佈於: / 人氣:2.46W

聆聽藝術,提升國小生音樂欣賞力的催化劑

聆聽藝術,提升國小生音樂欣賞力的催化劑

[摘要]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我們的音樂教育既不是為了培養作曲家,更不是為了培養演奏家,而是培養合格的聽眾。”聆聽可以讓學生體驗不同的音樂風格,感受音響效果背後的藝術美,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和昇華。聆聽是音樂課堂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感知音樂、欣賞音樂、創造音樂的必要途徑。

[關鍵詞]國小音樂,欣賞,聆聽;教學策略

[引言]: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專注聆聽是音樂審美的前提。美國著名的音樂家艾倫·科普蘭説過:“你要理解音樂,再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了。”從教以來,我一直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培養學生在藝術方面的愛好與修養是我們一線音樂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一、音樂聆聽的重要性

音樂是需要靜下心聆聽和感悟的,培養國小生良好的聆聽能力,有助於培養國小生的音樂欣賞力。

(一)培養國小生音樂欣賞力

筆者在多年的國小音樂教學發現,低年級的欣賞課紀律往往不夠好,相對於唱歌課來説,學生容易坐不住,並且不知樂曲所以然,更加不懂如何欣賞,所以根據這一現象,引導學生正確聆聽就顯得尤為重要。

比如:在欣賞賀綠汀的鋼琴曲《牧童短笛》時,我先出示一組圖片,並請學生聯繫圖片編故事,按照故事的發展進行分段聆聽。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了全曲有三段,在聆聽中結合圖片編織成完整的故事,對樂曲形成了更深的理解,就像一幅淳樸的中國鄉村風景畫展現在眼前。由此看來,教師在欣賞課中是主導作用,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和有效聆聽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欣賞課。

(二)突破音樂知識難點

在國小低年級階段,大多數學生都對新鮮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雖然這樣的表現欲和積極性是我們鼓勵的,但學生沒有經過深入學習和指導無法到達教學目標,而且錯誤的發聲方式和演唱姿態一旦形成很難改掉。所以教師要及時的進行指導和幫助,為學生積累正確的音樂記憶。

比如筆者在教唱《小螺號》時,由於這首歌曲大多數學生都耳熟能詳。所以在聆聽環節要注意學生情緒體驗,以故事背景做切入點,引導學生聆聽歌曲回憶海邊嬉戲的場景,體會樂曲中更深層的內涵。在聆聽之前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海邊的故事,為歌曲打下童話背景,引導學生用“聽故事的耳朵”去聽。初聽時,我提的問題是“歌曲裏有哪些場景,你的感受如何?”;復聽時,提出“用手指在空中畫出旋律線,並説説哪裏的音調有趣?”,引導學生認識波音、滑音,從而更好、更迅速的解決了難點。再聽時,請學生輕輕哼唱,進一步體驗波音、滑音的音調變換和旋律特點,不僅進一步昇華了主題情感,還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二、促進聆聽和欣賞的方式

在國小音樂欣賞課中,教師要結合國小生們的生活體驗,通過故事情景和背景介紹,引導國小生們更好地欣賞音樂作品。

(一)結合生活體驗,展開音樂欣賞

國小生們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習慣於和生活場景關聯起來。教師可以創設契合音樂主題的生活場景,激發國小生們的音樂共鳴。

在學習音樂《村晚》時,結合農村學生的生活體驗來學習,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首先請學生一邊聽一邊發揮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副畫面?是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畫面中有哪些人物、景物?學生會根據所聽到的來回答:這是一個傍晚,長滿了綠草的池塘幾乎要溢出了塘岸,青山銜着落日把影子倒映在水中,牧童橫騎在牛背上,隨口吹着短笛緩緩地回家。學生聽到的每一個旋律都在不斷的編織着這個圖景,貼合平時生活中的經歷,很快能把自己代入歌曲中,同時教師加以語言引導,使學生聽着音樂彷彿自己就是這美好畫卷中的一員。

(二)瞭解樂曲背景,感知音樂內涵

教材中有些樂曲距今年代久遠,生活在美好年代的學生很難有深刻的理解。為了更好的欣賞音樂,感知音樂內涵,要引導學生先了解樂曲創造的年代、背景、創作意圖等。

比如《牧羊姑娘》是金砂創作於1946年的歌曲,作品如泣如訴,敍述了舊社會的一個窮苦牧羊女的淒涼生活,反應了舊社會裏弱者的現實寫照。我首先引出曲子中的主要樂器——雙簧管,再引出樂曲的創作背景,充分演繹了牧羊女的悲慘遭遇。引導學生分段聆聽,結合創作背景感知音樂,體會每部分的情緒特點。樂曲第一部分用雙簧管獨奏出牧羊女內心哀怨的情緒。音色憂鬱悲傷,旋律由高向低進行,不斷的渲染牧羊女不幸的遭遇,使得聽者落淚。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聆聽節奏旋律的變換,節奏活潑、豐富了一些,旋律走向略上揚,音樂色彩稍明亮,這或許是牧羊女對往日美好生活的回憶,也可能是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在雙簧管獨奏的華彩段之後,哀怨、心酸的主題旋律的出現,交織出可憐的牧羊女和飢餓的羊兒的悲慘命運。

(三)通過敍述故事,感受音樂魅力

國小音樂教材中收入了不少西方古典音樂作品,這些樂曲對年紀小、知識閲歷尚淺的低年級學生來説很枯燥,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出現排斥情緒,我們可以通過敍述故事,把樂曲當做故事書來讀,從而逐步引導學生領略樂曲的獨特魅力。

如學習海頓的《驚愕交響曲》時,教師可以在聆聽樂曲之前,以敍述故事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在歐洲中世紀的音樂會裏,經常來聽的大都是上流社會的貴婦,她們不懂欣賞音樂卻來附庸風雅,還經常打瞌睡,海頓對此感到非常生氣。於是他創作了一部新曲子,第一樂章速度節奏都很輕巧流暢,第二樂章速度變慢,而且開頭是弱起,聽眾感覺和以往作品沒什麼兩樣,便又昏昏欲睡。就在此時,樂隊突然驚雷似的爆發出巨大音量,把正在打瞌睡的貴婦們嚇了一跳,第三樂章和第四樂章旋律更加跳動歡快,彷彿全場都在舞池中跳舞,一曲演奏讓貴婦哈哈大笑。從此人們把海頓演奏的這首樂曲叫做《驚愕交響曲》。

三、國小音樂聆聽的具體實施策略

培養國小生的音樂聆聽能力,教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策略,首先讓國小生們整體感知音樂,然後有針對性地欣賞和體驗音樂。在深度聆聽的過程中,不斷地感知和挖掘音樂作品所藴含的美感,提升音樂欣賞力。

(一)初次聆聽,整體感知音樂

初聽是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第一印象,在這個過程要注重音樂情緒及風格特點的奠定。教師要設計具有指向性的問題和有效的活動,指導學生聆聽音樂時要注意作品的情緒、節奏等方面,給接下來的教學環節做好充足的準備。

例如教學《久不唱歌忘記歌》時,我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① 初聽這首樂曲,歌曲速度有什麼特點?② 歌詞有什麼特點?③ 會給人什麼樣的情緒情感?問題從直觀到抽象,由淺入深,讓學生獲得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打好了基礎,培養了學生音樂感知能力。

(二)深入聆聽,體驗理解音樂

在初步聆聽的基礎上要設計多樣化聆聽,要調動多種感官體驗理解音樂,從各方面投入欣賞和學習。

下面是我在實際教學《青蛙音樂會》中再次深入聆聽的片段:師:引子中青蛙們共鳴叫了幾次?生:4 次。師:請你們再聽一聽這四遍叫聲都一樣嗎?生:不一樣,第四遍最後多叫了一聲。師:你們能模仿一下嗎?(生一邊哼唱蛙聲,一邊畫旋律線)學生通過深入聆聽,調動多種感官進一步欣賞,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同時融入哼唱以及動手畫旋律線可以讓學生體會旋律的高低走向、節奏長短的變化,從而直觀的體驗音樂情緒,培養了學生欣賞音樂的習慣和自主分析音樂的能力。

(三)反覆聆聽,鑑賞感悟音樂

教師要在反覆聆聽的環節走入學生當中去,總結學生的音樂體驗,形成正確的音樂審美和音樂評價,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音樂鑑賞能力和表達能力,還可以促進教師從中得出教學經驗,有利於教師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優化教學。

總結:

在音樂學習中,反覆聆聽有利於加深學生對作品的完整感受、情感體驗和音樂記憶,從而深化對樂曲的理解,形成更為多層次的音樂體驗。通過敍述故事,讓看似複雜的音樂變得平易近人,讓學生有興趣的初步感受音樂,讓音樂的魅力緩緩注入學生內心。音樂是情感的藝術,主要傳播方式是聲音,只有通過聆聽才能欣賞音樂、理解音樂。在聆聽活動中多讓學生去感悟體會,去表現創造,這樣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