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愚公移山的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32W

愚公移山的教案(多篇)

佈置作業 篇一

1.以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公》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後感。

2.有人説,愚公精神就是苦幹精神,僅有苦幹是遠遠不夠的,苦幹加巧幹才等於成功。你如何評價這種觀點,寫一段話闡明你的觀戰場點。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篇二

設計理念

這是一則古代寓言故事,新課標強調課堂上學生的主動參與,要求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生活與情感體驗。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設計要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教學的各環節都應緊扣單元主題。課文教學過程結束後,目標的達成度高。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古詩文從不同角度回答“人應該有怎樣的品格與志趣”的問題,所選課文都需師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與胸襟。《愚公移山》選自《列子》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學們已學過《兩小兒辯日》、《杞人憂天》等作品,對這篇文章也饒有閲讀興趣。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大意;多讀熟讀,積累常見文言詞語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因此,執教這篇課文,要在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知大意,積累詞語,並悟出寓言的深層寓意,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在發散思維、獨立思考能力不斷提升的關鍵階段,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慾較強,已基本具備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經過一年多的文言古詩文學習,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和實詞虛詞感知能力,因此,我通過反覆誦讀的方式,調動學生獨立思考,通過集體智慧瞭解文章大意,從中感悟愚公精神為主要內容,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通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重語氣、節奏的變化;結合註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文中重點實詞虛詞。

2、過程與方法目標:加強誦讀訓練,通過反覆誦讀加深理解,培養文言語感;準確分析文中人物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有何異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和把握寓言的寓意,並感知愚公精神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

教學重點

1、結合註釋,疏通文意,積累詞語。

2、準確分析文中人物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有何異同。

教學難點

體會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

教學方法

朗讀法、角色扮演法、點評法、歸納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多媒體太行山美景圖片)?

本環節設計思路為:學生通過在欣賞氣勢磅礴、景色優美的太行山圖片,感知山的高大魁梧,教師引領學生走進大山,有一位老人想把這座大山移走,究竟為何?讓我們一共學習《愚公移山》。

二、反覆誦讀

1、學生齊讀,教師仔細聆聽,以便糾正字音。

2、教師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範讀,邊讀邊強調易錯讀音。

3、學生自由朗讀,強化整體感知。

4、同學之間互評,指出展示同學的優缺點,師生共同朗讀相關內容,進一步體會語氣、節奏、停連等細節。

三、整體感知,概括主要內容(多媒體展示)

1、通過閲讀課文,快速搶答:

散步的季節?散步的地點?散步的人物?(板書涉及到的人物)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事情是如何解決的?

2、將以上搶答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成文章的主要內容,要求簡潔、明瞭。

四、創作背景(多媒體展示)

1、學生展示課下蒐集的關於本文的創作背景。

2、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蒐集的背景。此環節意在讓同學們感知如何選取素材來寫作,創作背景有助於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品讀課文、分析人物、體味親情(多媒體展示)

1、分析文中提到的四個人物,請同學們評價一下,他們都是怎樣的人?

師生互動,邊交流邊書寫板書(詳見板書)在賞析過程中,不斷強化“讀”的環節,反覆朗讀課文內容,感知人物形象。

2、歸納“幸福家庭祕訣”:尊重、體諒、信任、為他人着想、互敬互愛、不斤斤計較……正如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六、研讀賞析,揣摩景物描寫(多媒體展示)

此環節意在向學生滲透景物描寫的方法和作用,為文中表現人物的形象起到烘托作用。請同學們朗讀並賞析文中寫景的句子,探討景物描寫的意義所在。請全體女同學用你們柔美、細膩的語氣去演繹這美麗的春景。(女生齊讀)

七、把握主旨,寫法借鑑(多媒體展示)

本文內容較為淺顯,此環節請學生歸納文章主旨,並自然地引出“以小見大”的寫法,為寫作課程做好鋪墊。

文章記敍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0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折射出人性中最閃光的地方,“以小見大”地開掘出頌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之深意。這種寫作手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八、課堂小結(多媒體展示)

同學們,家是社會中的最小單位,但他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請全體男同學齊讀第八自然段,用你們淳厚的嗓音,男子漢的氣概去詮釋中年人身上肩負的責任。

男生齊讀,之後分析“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的深刻含義。

九、課後作業,感悟親情(多媒體展示)

孩子們,對於孝敬長輩,絕不僅僅停留在作者的筆下,更不僅僅停留在今天這堂語文課上,學習語文的精髓要落實到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今天的作業是,回家為你的長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捶背、洗腳、洗衣、梳頭、揉肩等),並將這一過程及自己的感受和長輩的反應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老師在這裏期待着你們沉甸甸的收穫!

課堂小結 篇三

教師朗誦《愚公移山》歌詞: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面對着王屋與太行,憑着是一身肝膽。

講起來不是那奇聞,談起來不是笑淡,望望頭土: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面對着滿堂兒孫,了卻了心中祈願。

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為你感歎。

多媒體顯示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學生齊讀。結束全文學習。

德育目標 篇四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愚公移山》優秀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瞭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難解的字、詞、句,能讀準“仞、畚、孀、齔、厝、隴”等字。

2、學會辨認一詞多義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暢翻譯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4、讓學生對愚公的舉動發表個人見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2、難點: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簡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傳為列禦寇撰寫。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

2、列禦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虛靜、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三、授新

1、學生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掌握下列實詞:

仞 冀 箕畚 孀 齔 匱 亡 厝 雍 隴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點句子的翻譯和字詞的落實:

年且九十(年紀將近九十歲)

懲山北之塞(苦於大山的阻擋)

雜然相許(大家紛紛表示讚許)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還不能夠搬掉魁父這樣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夏去冬來,經過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瞭)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到不可變通的地步)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麼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麼樣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邊,沒有山嶺阻隔了)

4、複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佈置作業

1、複習、鞏固文中疑難字句的解釋。

2、參照課後練習感知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整體感知

1、逐段朗讀課文,討論分析課文的結構。

第一段:極言太行、王屋兩座山的高大,交代它們的位置。

第二段:具體寫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過。

第三段:寫愚公和智叟的對話。

第四段:寫愚公移山的勝利。

2、本文寫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邁,移山人力偽缺乏,運土路程的遙遠,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為下文移山的艱難作了鋪墊。襯托愚公移山的決心、信心、恆心。

3、愚公是移山的積極倡導者,他對移山的態度自然很堅決,那麼,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麼地方?各用什麼觀點來看待移山這個問題?

智吏認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變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認為人定勝天,山雖龐大但它是死的,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加增;而個人力量雖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則有無限潛力。智叟只用短淺的停滯的觀點看待問題;愚公用長遠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4、從課文看得出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這樣給他們命名,用意何在?

智史與愚公形成鮮明對比。智望之“智”在於認為愚公“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這是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目光短淺,實是愚。愚公之“愚”在於他決定畢生平險、挖山不止。這是造福子孫的大事,愚公目光長遠,且認為子孫元辰而山不加增,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實為明智之舉。智者實愚,愚者實智。顯而易見,這樣命名不僅加重了對比色彩,而且具有諷刺效果,從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有人説這個故事最後還是靠神仙的力量把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還是無能的,你同意嗎?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正是恰恰表現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本文以神話結尾,有什麼作用?

本文采用神話結尾,藉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是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解決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跟宣傳輪迴報應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質的不同。

7、愚公是個什麼樣的人?作者塑造這一形象有什麼寓意?

愚公是一個有遠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不怕吃苦,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過塑造這一形象,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説明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奮鬥的道理。

三、課堂小結

我們常説愚公精神,那麼什麼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懼任何困難的精神;就是敢於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精神。在我們今天的學習和以後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發揚這種精神。因為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將有千萬座“太行”、“王屋”擋住我們前進的道路,如果我們缺乏這種精神,那麼,我們必將一事無成。

四、佈置作業

1、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讀後感。

3、預習《詩經》兩首。

《愚公移山》優秀教案 篇六

一、初識作者

《列子》一書,在漢代以後已有所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説符》),是東晉人張湛輯注的。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説,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憂天》《紀昌學射》等,都是兩千多年以前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觀點的作品,是十分可貴的文化遺產。

二、創作背景

本文選自《列子8226;湯問》(《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先後著文二十篇,約十萬字。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寓言是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説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常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其特點為:

(1)篇幅一般比較短小,語言凝練,結構簡單而富有表現力;

(2)具有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

(3)故事具有虛構性;

(4)常用擬人、比喻、誇張、象徵等手法。

三、課文精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解析】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段析】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解析】北山下面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在山的對面居住着。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遠,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説:“我和你們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異口同聲地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説:“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丘都不能削減,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去呢?”眾人説:“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段析】第二部分: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解析】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説:“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的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歎説:“你的思想真頑固,頑固到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法回答。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解析】握着蛇的山神聽説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報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那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四、寫作技法

1.運用對比和襯托的寫法。

在對比方面,最突出的是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後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以殘年餘力”去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作者在命名上還特意將這兩個人物加以顛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為“智”。這一顛倒,不僅加重了對比的色調,而且增強了諷刺的效果。此外的對比還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剛七八歲,聽説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則是“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

首先,在命名上就有對比的效果,一個愚公,一個智叟,實際的行為卻相反,起到加強諷刺的效果。其次,愚公有造福子孫後代大眾的遠大抱負,而智叟卻只從年齡上、自然威力上考慮到移山的困難,沒有遠大的理想,只有平庸的思想。再次,在實際的做法中,愚公有堅定信念,堅持不懈地努力的精神,而智叟不但不出力,反而橫加嘲諷和譏笑。兩相對比,效果更強烈。

在襯托方面,文中開篇介紹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雄偉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時間的綿長,這些都襯托了愚公移山的決心,以及不怕困難,勇於改造自然、戰勝自然的魄力。此外,結尾寫操蛇之神的“懼”,以及天帝的“感”,也從側面襯托了愚公移山的決心堅不可摧。

2.故事安排巧妙,引人入勝。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卻寫得曲折多姿,波瀾起伏,加之行文緊湊,筆墨舒灑自如,令人讀後興味盎然。文章擺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寫愚公“聚室而謀”,全家人紛紛表示贊成,接着本該是行動起來移山,誰知愚公之妻獻疑,產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不解決,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決。經過討論,商量了辦法,出現了移山勞動的盛況。接着本該是苦戰不休,不料跳出來個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礙,老愚公就和智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這樣既凸顯了愚公精神的可貴,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五、拓展閲讀

列子射箭

列禦寇為伯昏無人表演射箭。他拉滿了弓弦,把裝滿水的杯子放在拿弓的手肘上,然後射出箭去。一箭連着一箭,前一箭剛射出,後一箭已拉滿弦。在這個時候,他全神貫注,像木偶一樣一動也不動。伯昏無人説:“你這是有心的射箭,而不是無心的射箭。如果我和你登上高山,走在搖晃的巖石上,面臨着萬丈深淵,你還能射嗎?”

於是伯昏無人便領他登上高山,走在搖晃的巖石上。當臨近萬丈深淵時,伯昏無人背對着深淵往後退,雙腳已有三分之二懸空了,才拱手作揖,請列禦寇上來。列禦寇早巳嚇得趴倒在地,汗水流到了腳後跟。伯昏無人説:“修養最高的人,朝上能看到青天,往下能潛入黃泉。他遨遊八方,精神和真氣都不會改變,現在你全身發抖,心中十分恐懼,你的這種心理也太糟糕了!”

六、知識點歸納

一、文學常識

1、本文選自《列子8226;湯問》。

2、《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點詞語解釋

1、年且九十;且:將近

2、懲山北之塞;懲:苦於塞:阻塞

3、雜然相許;雜然:紛紛許:贊同

4、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曾:連……都;損:削減丘:土堆

5、且焉置土石;且:連詞,況且焉:疑問代詞,哪裏

6、投諸渤海之尾;諸:之於

7、叩石墾壤叩:敲,鑿

8、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易:交換節:季節

9、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固:頑固徹:通

10、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窮匱:窮盡

三、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沒有

4、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無隴斷焉“隴”通“壟”,高地

四、古今異義詞

1、河陽之北

河:古義:黃河今義:泛指一般河流

陽:古義:山之南,水之北今義:太陽(衡陽)

2、達於漢陰

陰:古義:山之北,水之南今義:陰天(江陰)

3、指通豫南

指:古義:直今義:手指

4、雖我之死

雖: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5、無隴斷焉

隴斷:古義:山岡阻隔今義:把持獨佔

五、詞類活用

1、面山而居面:名詞用作動詞,面向,面對着

2、吾與汝畢力平險畢:形容詞用作動詞,用盡險:形容詞用作名詞,險峻的大山

3、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箕畚:名詞用作狀語,用箕畚裝(土石)

六、理解性填空

1、對於愚公移山,人們的態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眾,初定計劃時其家人“雜然相許”,深入研究時其妻“獻疑”,移山過程中鄰人之遺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對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堅信移山成功的依據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駁論部分。“智叟”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文中列舉的論據是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來駁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話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駁的方式是駁論據;其結果是河曲智叟亡以應。

七、重點語句翻譯

1、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瞭。

3、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憑您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樣呢?

4、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苦於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

5、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比不上。

6、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還愁什麼挖不平呢?

《愚公移山》優秀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理解人類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培養心志堅毅的精神和敢於挑戰困難、戰勝困難的精神。

2、瞭解寓言的特點。理解故事的對話、情節、懸念等知識。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人類征服自然的願望、信心和毅力。

難點:對愚公的評價,對愚公精神的認識。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反覆閲讀、熟悉課文,藉助工具書認識生字詞;有條件的從網上查閲有關作者、《列子》的資料,以備課堂交流。

2、教師查閲、準備有關作者、作品的資料,包括課文錄音、徐悲鴻的畫《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

教學方法:

以討論為主,加強朗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示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這是一首同學們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説了中國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達了後代人對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説,生活的道路只有兩種,一種是大路,一種是小路,但是不論哪種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會有荊棘、有坎坷,面對荊棘坎坷,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選自《列子》的課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樣對待困難的。

二、瞭解作者、作品。

學生根據預習時查到的資料,簡單介紹作家、作品,然後由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列子》,相傳為戰國時期的列禦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見,今本《列子》八篇,從它的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看來,可能是晉人的作品。它的內容多是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説等,其中有許多故事直到今天還膾炙人口,由這些故事還形成了不少成語,如杞人憂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播放課文錄音或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感知理解課文,體驗課文的語感和人物的情感,並且把不會讀或讀不準的字音注到課本上。

(二)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要求初步區分敍述語言和人物對話的不同,儘量理解課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課文,揣摩詞句。

(一)學生對照課文註釋試着翻譯課文,要求儘量直譯,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組討論。教師巡視,參與學生的討論,解答學生的疑難。

補充註釋的字詞:

1、面山而居 面:面對。

2、損魁父之丘 損:減少、削減。

3、叩石墾壤 墾:挖。

4、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曾:簡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 加:增加。

(二)學生分為小組,各小組推舉一人翻譯課文,看看哪個小組譯得最好。其餘同學對照課文,評價翻譯的準確性,並指出不夠準確的地方,糾正自己譯得不準確的地方。

(三)學生討論,找出課文中與現代漢語表達不同的句子,説説現代漢語中是怎樣表達的。

若學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讓學生討論。

1、聚室而謀。——(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裏商量。(省略句)

2、雜然相許。——(全家人)紛紛表示贊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對太行山王屋山能怎麼樣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於是率領三個能挑擔子的子孫。(定語後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瞭。(主謂倒裝句。對比“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理解倒裝句的強調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麼挖不平呢?(賓語前置句)

7、帝感其誠。——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了。(被動句)

(説明:以上句子牽涉到多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但由於學生剛接觸到文言文,只要講清其特殊之處、現代漢語中怎麼表達即可,目的在培養學生的語感,為今後的學習積累一些材料,而不必講述特殊句式的名稱。)

五、朗讀體會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要求讀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對比以下帶“曰”的句子,學生討論可以在各個“曰”字前加上什麼樣的狀語,應該用哪種語氣來讀“曰”字後的對話。

1、聚室而謀曰

2、其妻獻疑曰

3、雜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長息曰

説明:

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議,態度是誠懇的,“曰”字前可加上“誠懇”等詞,讀後面的對話要突出商量的口吻。

2、句中愚公的妻子雖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對具體的問題沒有解決的辦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擔心、猶豫”等詞,讀這句時要讀出她擔心、猶豫的心理。

3、句是眾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堅定”“異口同聲”等詞,讀後面的對話語氣要肯定。

4、句中河曲智叟對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還有諷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應該是諷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諷刺”等詞語,朗讀時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氣。

5、句是愚公的回答,從“長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認為智叟是可歎可悲的,“雖我之死”以後的幾句話則是表明態度,“曰”字前可以加上“歎息而又堅定”等詞語,要讀得充滿信心,語氣堅定。

還可以從各人的用詞中引導學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態度:

其妻——獻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殘年餘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長息、汝、固、不可徹、曾不若、雖、何苦

説明:其妻用“獻疑”“君”等詞,表現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説明她的擔心。智叟用“汝”表現他態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問句,與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問句在語氣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長息”表示他對智叟頑固的悲歎,“雖我之死”幾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見,學生有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應該肯定。

投影徐悲鴻的畫《愚公移山》,讓學生加深理解。

(三)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讀出人物的情感態度。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理解課文。

六、課外作業。

(一)朗讀並背誦課文中愚公反駁智叟的話。

(二)解釋“閲讀練習探究”第四題,掌握其中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導入示例。

上節課我們對《愚公移山》這篇課文進行了初步的探究,相信同學們讀了這篇課文都有許多的感想。今天這節課我們就想讓大家來交流這些想法。

二、研讀、探究課文的內容。

(一)研討的問題之一: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主要寫愚公移山的故事。你認為愚公移山會成功嗎?

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分小組討論,形成自己的看法,推選代表發言討論,要求有理有據。

學生可能出現的看法:

1、愚公移山一定會成功。理由是愚公決心大,又能堅持不懈,全家齊上陣,又有鄰居相助。山不會再增高,而愚公的子子孫孫是無窮盡的。

2、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愚公雖然有堅定的決心,但是他們的移山力量實在是太小了:

①工具簡陋,只有鋤頭、畚箕之類;

②人數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數鄰居(如智叟之類估計是不會參加挖山勞動的);

③從現代科學來看,山也不是永遠不變的東西,它也有增高的可能,而這在地質上的微小變化,也會給移山帶來無法克服的困難。

教師可以傾聽學生的意見,不要忙於下結論。

(二)研討的問題之二:同學們都闡述了自己對於移山是否成功的看法,那麼作者的看法是什麼呢?再次讀課文體會。

學生討論發言。

教師引導:作者的看法應該是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的。課文中智叟在愚公的反駁下“亡以應”、結果天帝派神仙幫助愚公移走了兩座山等,都表明了作者的態度。

(三)研討的問題之三:對愚公移山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課文後“閲讀練習”就引述了四種不同的看法。請同學們讀讀,談談你同意這些看法嗎?你還有其他看法嗎?説説你的理由。

學生可能還會有其他看法,如:

1、愚公移山破壞生態環境。

2、愚公移山在經濟上是不合算的。

教師引導:

1、這篇課文是兩千年前的人寫的,不能以今天的科學發展去衡量當時人的思想、行為。但是不管科技怎樣地發達,效率效益如何的重要,人類永遠都會遭遇各種的困難。怎樣對待困難,怎樣克服艱難險阻,永遠是我們需要正視的問題。

2、從現實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這些看法(包括練習中的四個看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從愚公的行動看,要挖去兩座山確實不容易,最後兩座山也不是愚公憑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幫助移走。

3、但是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討現實中移山的可能性和操作方法,而是通過這個故事來闡明一個道理: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只要正視困難,敢於挑戰困難,堅持不懈,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精神長期以來成了鼓舞人民鬥爭的力量。1945年6月,毛澤東同志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引用這則寓言鼓勵全黨同志完成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兩座大山。

(四)研討的問題之四:既然作者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為什麼又把他稱為“愚”,而把智叟稱為“智”呢?

教師引導:從現實的、世俗的角度看,愚公確實是愚蠢的,而智叟是明智的,但從對待困難的精神看,愚公又是聰明的,而智叟是愚蠢的。這樣的取名一語雙關,是按世俗的角度來命名,又是用反語的手法,對世俗的看法加以諷刺。

三、研讀、探究課文的寫法。

《愚公移山》是人們千古流傳的名篇,你讀了以後,認為在寫法上有哪些可以借鑑的呢?以小組開展討論。

學生討論後分小組發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教師可以補充以下幾點:

1、選材十分集中。移山是一件巨大的工程,時間也應該是相當長的,但是故事沒有過多地描寫勞動的經過,而只集中寫愚公全家商議的過程、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和事情的結果,特別是比較詳細地描寫了人物的對話,用對話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可謂詳略得當。

2、成功運用對比手法。故事中有多組對比:山又高又大與愚公的年紀、移山的人數、幼小的助手對比,愚公與智叟對比,移山的難度與最後的結果對比等。

3、故事情節的曲折多姿。故事開頭似乎很順利,愚公提出移山,全家都同意,而且馬上行動,但就在這時“其妻獻疑”,出現了第一波折;經過全家人的商議,解決了這個問題,又出現了智叟的干擾,這是第二次波折;最後神仙相助可以視為又一次轉折。一篇300來字的故事,設置了幾處轉折,引人入勝。每一次的轉折都引起了讀者的關心,這種寫法就是設置懸念。懸念的設置使故事更加引人入勝。

教師小結寓言的特點:這篇課文通過故事來闡明道理,這種文體我們叫它寓言。寓言常常借遠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

四、課外作業

(一)課外閲讀中國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等,體會寓言的特點。

(二)完成配套的《伴你學語文》中本課作業。

《愚公移山》優秀教案 篇八

總體思路設計

一、預習準備階段(早自習讀)

1、10分鐘掌握作品出處,解決生字詞,達到順讀全文;

2、10分鐘後讓一至二名學生試讀,其它同學聽後幫助糾錯;

3、10分鐘瞭解文章大意,將小組疑難問題在前後黑板上寫出,班內共同解決;

4、15分鐘爭取背過文章第三段,先完成的到側面黑板上去寫;

二、預習課(一課時)

1、10分鐘內,早自習沒寫課文背誦的同學到側黑板上去寫;

2、與此同時,前三個組在前黑板上分工寫一二段譯文,後三個組在後黑板上分工寫三四段的譯文,寫完後互看互改;

3、5分鐘讓側黑板完成的同學看前後黑板上的譯文,前後黑板上完成的同學到側黑板糾錯;

4、20分鐘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研讀課文,做好預習筆記;

5、10分鐘排演課本劇,交流預習收穫,交換整理預習筆記;

三、展示課(一課時)

1、10分鐘科代表在側黑板檢測AB組同學重點註釋,其它同學在前後黑板寫與本課有關的展示內容;

2、5分鐘教師點評,學生在小組內進一步準備展示內容;

3、20分鐘學生自由展示;

4、5分鐘教師總結或學生概括本節收穫;

第一課時預習課

一、速讀(注重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點)

1、瞭解文章出處

列禦寇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鄭國人

措施:查找工具書,瞭解即可ke 2、解決生字讀音

懲山北之塞()魁()父箕()畚()窮匱()孀()妻

冀()州始齔()一厝雍()南

措施:結合課下注釋,查找工具書,可採用板示的形式。

二、細讀(掌握文章的大體意思,解決個別疑難)

1、解詞疑難例舉

方()七百里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河陽()之北

達於漢陰()

2、譯句例舉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②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其如土石何?

措施: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討後,將問題寫在黑板上,共同解決。

3、學生翻譯(隨堂檢測)

三、研讀(文本分析,總體把握)

1、複述故事

2、瞭解結構

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寫愚公決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並排除疑難,立即行動;

第三部分:寫愚公駁斥智叟的錯誤觀點;

第四部分:寫愚公的願望得以實現。

3、結合語句分析愚公、智叟形象。

措施:以上讓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一項或幾項,整理在預習筆記上。

4、寫作特色

①通過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可在後面的課本劇中體會)

②語言生動形象

如”跳”既寫出了小孩子那種高興的神態,又側面寫出移山的行動得到了人們的支持,説明移山是廣大人民的願望;”笑”把智叟對愚公的譏笑神態表現的淋漓盡致;”獻疑”説明其妻對愚公的關心和支持。

③對比手法

如愚公智叟命名的對比,二者對移山態度的對比;京城氏之子與智叟態度的對比等等

措施:本文的寫作特色部分,教師應做好相應的預習指導;

也可將研讀部分分到六個小組去重點研究,以提高預習的效率。

四、創讀(獨特感悟,情感展示)

1、排演課本劇

2、多角度深入分析故事的寓意

教師儲備思路:

①人定勝天(夸父逐日、精衞填海、女媧補天等)

②持之以恆,堅持就是勝利;

③志當存高遠;

④躬親實踐,莫紙上談兵;

⑤少説多做;

⑥心誠則靈;

⑦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要想成功,

⑧敢於迎接挑戰;

⑨除了奮鬥,別無選擇;

⑩團結就是力量;

3、提出質疑:當今社會我們還要不要像愚公學習?

措施:創讀部分讓學生從其中三項中選擇其一,或排演,或質疑,或分析,但在預習筆記上都應有書面材料,如排演的導入語、結束語、質疑中闡述觀點的論據,分析寓意的小寫作。

第二課時展示課

一、課前檢測

措施:讓各語文組長和科代表在側黑板及外黑板抽測部分同學的重點字詞;

與此同時,組內其餘同學可到前後黑板設計好自己的板面。

二、導入新課

措施:在多媒體上事先蒐集《愚公移山》的歌曲,課前放給同學們聽,形成濃厚的課堂氛圍;

教師可發動學生來設計導入語。

三、準備展示

措施:學生在組內進一步搞好合作,教師可稍做指導。

四、文本及情感展示

措施:教師做好展示指導及必要的點評,儘可能讓學生先展示與文本有關的內容,後談體會感想等。

五、教師知識儲備(略)

六、教師總結本課,做好對學生的育人工作。

愚公移山(預習)課堂實錄

山東聊城杜郎口中學徐立峯

(課前學生板示課題、課型及本節目標)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科代表導入:《愚公移山》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其中講述了一個叫愚公的老頭為了使自己出行方便,誓將太行王屋搬走而挖山不止,最後終於感動上天助其成功的故事。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有興趣瞭解它的內容,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師:請同學們看一下本節課的預習指導–

生:(齊看黑板,爭搶讀出)

1、速讀:瞭解作者,圈點疑難;

2、細讀:疏通文意,討論交流;

3、研讀:深入分析,總體把握;

4、創讀:獨特感悟,情感生髮。

師:同學們不光能讀出,而且要知道老師出示的目標有何用意。

生:我認為老師還是想按原來我們學習文言文的四部曲,即:讀-譯-析-誦來安排這節課的。

生:可是在老師出示的本節目標中沒有”背誦”,因此我認為這節課不要先急於背過這篇文章。

生:對,我認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主要是在通讀順譯的基礎上,完成對文章的品評賞析。

生:我認為還應該再補充一點,就是老師經常説的一句話”學文貴有所獲”,我們應該在預習筆記上將自己的感悟及時的記錄下來。

(其他生默許)

師:”得之以魚不如得之以漁”剛才的幾位同學能夠將老師的預習設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説明這些同學不僅想學會知識,而且做到了會學知識,值得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

先給同學們10分鐘的時間,速讀課文後,小組合作完成對於作者、作品的瞭解及字詞疑難的解決,做到能夠順讀本文。

(同學們快速讀文,5分鐘後在小組內由組長分工分別查找工具書、教輔材料及其他資料,很多同學都是自己向組長主動要求)

生:我和常璐來查找關於作者的簡介。

生:我和劉倩來查本作品的出處。

組長:其餘的幾個名同學我們分開來查找本文的生字詞。

(有學生先查到後,主動到黑板上去寫,其他生做好記錄)

生(寫):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

生(寫):《列子》全書共載134則,大部分屬於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説。

生(寫):塞se(阻塞)sai(塞住)魁kui父遂sui荷he箕畚ji bei孀shuang齔chen

潰敗匱乏反饋希冀雙翼

(有學生主動站到教室前面邊寫邊説)

生:我還了解到出自《列子》的一個成語:杞人憂天。講的是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天要崩塌下來將無處藏身,因此愁得覺也不睡,飯也不吃。後來就用這個成語比喻不必要的或無根據的憂慮。

生:我還讀過《兩小兒辯日》的故事也出自《列子》,告訴我們片面看問題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瞭解了作者情況並解決了文中的生字詞,特別是能夠聯繫到多音字和形似字,這一點做得非常好,下面由同學們自由來讀一讀課文。

生(搶先一步到教室前面):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生:我來給劉曉同學糾正一個錯誤,應該是聚室而謀(mou)。

劉曉:謝謝楊沙同學!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亡以應。

生:張潔同學在讀”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時斷句不太準確。

生:操蛇之神聞之–無隴斷焉。

(上課15分鐘後,教師開始引導學生試着疏通文意)

師指導:我們在能夠做到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還要知道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同學們可以先試着自己翻譯,然後在小組內交流疑難問題,解決不了的可以寫在側黑板上,但一定要注重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感知,落實到每一個字詞,學會圈劃勾點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分鐘後教師集合各小組長分配不同任務)

師:一至三組重點研究一二自然段,四至六組重點研究三四自然段,每位組長將完成的任務板示在各自的板面上,隨後任意點名本組內的成員講解給大家。

(三位組長為一小組將分到的任務再細分,每組任務更加具體。各組由一名同學到黑板上去寫本組的具體內容,其他成員開始在一起研究一部分,教師在各組之間巡視,瞭解疑難)

生(小組代表走到老師面前):老師,”甚矣,汝之不惠”是不是應該翻譯為”你不聰明真是太厲害了”。

師(走到該小組):翻譯文言文要做到”信達雅”的原則,所以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可以靈活一些,將其翻譯為”你真是太不聰明瞭”。另外這句中的”甚”是形容詞作謂語,放在主語前表強調,”之”為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不翻譯。

(先討論完的同學到黑板上幫其他小組解決疑難,師5分鐘後擊掌示停,同學們自覺集中到教室前面位置)

一組生: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生(邊指邊譯):太行、王屋兩座山縱橫七百里,有萬丈高。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生(強調重點):在這裏”方”指長度,不指周長;

生(補充):”河”在古時是黃河的專稱。

生:”陰””陽”用於表山水的位置時,”陽”指的是山南水北,”陰”指的是山北水南。

生:我們不防這樣來記,(加手勢)假設把我們的教學樓看成是山的話,那麼樓的南面能夠被太陽照射,故稱為”陽&

《愚公移山》優秀教案 篇九

教學內容:

《愚公移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科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十四課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理解“直插雲霄”“痴心妄想”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特點分角色朗讀課文。

3、能概括課文大意,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腦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

板書課題:《愚公移山》

(1)、同學們請齊讀課題;這是一篇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師發問:“愚公”是什麼意思?(啟發學生説出:愚蠢的人)

(2)、讀完這個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嗎?(生答,師肯定)

2、那麼愚公為什麼要移山?他到底愚不愚呢?

二、初讀課文,認識字理解詞

1、初讀課文

師: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相信大家的疑問,在課文中會找到答案。

請同學們打開書103頁,自由讀課文,老師要提朗讀要求:讀準字音,不丟字,不添字。遇到不理解的字詞用筆圈出來查查字典,也可以同桌之間互相請教。

認識生字(出示課件)

師:這是本課的生字,誰來讀一讀。指名學生認讀。

師:去掉拼音還能讀出來嗎?(出示課件)通過認讀生字老師看出大家的自學能力都很強,這一點老師要表揚你們。真棒。

解決詞語(課件)

師:現在同學們看這些詞語,當中一定有你們已經解決的,還有你們不理解的。(理解詞語)

體會人物特點,有感情朗讀課文

2、師:課題叫愚公移山,他為什麼要移山?(板書:出行不便)

師:想一想,課文當中都出現了那些人物?他們對愚公想要移山這件事都有什麼不同的意見? 生回答課文中的人物:愚公、子孫們 、妻子、智叟、寡婦家的孩子、

3、重點(一):師問:愚公的妻子同意移山這件事嗎?她是怎麼説的。指學生讀人物的話(出示課件)

師:聽了妻子的話,你覺得他是不同意嗎?(總結出妻子是在關心愚公)

師:愚公的妻子是個非常心細得人,把事情想得很周到,他説出了兩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人少、石頭土塊多沒地方放)

師:愚公是怎樣回答妻子的?(生讀課文),師説明:這説明愚公對移山這件事已是下定決心,移山不改。

師:同學們再讀一遍注意讀出愚公堅定信心語氣。

師:兩山高聳土石量十分大,不填入渤海就難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最好的選擇。(板書:準備移山)

重點(二):師:課文裏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智叟,同學們,從智叟這個名字你想到什麼?(智是智慧的意思)(聰明的老人)

這個聰明的老人他同意愚公移山這件事嗎?生齊:不同意。(板書:困難重重)

師:從哪裏能看出他不同意,他做了什麼?又説了什麼?(學生讀智叟説的話)(出示課件)

分析重點字詞,體會智叟的盛氣凌人,和嘲笑愚公的做法。

學生讀文字。讀出智叟盛氣凌人的感覺。

愚公是怎樣回答智叟的,學生讀文字。(板書:困難重重)

師:這句話是愚公對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決心移山不改的宣言,顯現出他的信心與氣勢。愚公用“子”與“孫”的綿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傳,我雖肉體不在,但我的精神永遠不滅。

4、愚公移山的堅定信念感到了誰?結果怎樣,誰來讀課文?(板書:成功移山)

5、有感情朗讀整篇課文。

6、分角色朗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四、概括全文,體會精神:

1、師:回顧整篇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師:故事中的愚公具有怎樣的精神?

生:不怕困難、為達目的努力奮鬥、鍥而不捨、努力克服困難(相機板書)

2、總結歸納:這則寓言題目為“愚公移山”,其中對愚公並沒有諷刺的意味,看似愚,實則不愚,而是大智;智叟的智就是所謂的“小聰明”,自以為有智慧,實則愚笨,沒有克服困難的智慧,目光短淺。老師希望同學們在學習上要有愚公移山那種不怕困難、鍥而不捨、勇於探索的精神。

國中語文《愚公移山》教案 篇十

教學目的:

一、重點學習下列文言詞句:

實詞——方、仞、陰、陽、懲、君、汝、孀、齔、長息、窮匱、加(增)、何苦、亡(以應)。

虛詞——且、焉、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樹立為祖國“四化”建設努力奮鬥的思想。

教學設想:

一、佈置自讀,要求:憑藉工具書和課文註解逐字逐句讀懂課文,同時記下疑問,準備在老師教讀時提出。自讀在課內進行。

二、試改變由教師逐句串講的傳統教法,在學生認真自讀的基礎上,從抓字、詞、句入手,逐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務使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人物形象獲得完整、鮮明的印象。

三、講讀過程根據“以思維訓練帶動語言學習,以語言學習促進思維訓練”的設想,儘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詞、句教學和對學生的思維訓練結合起來,做到在發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實基礎知識。

四、“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葉聖陶:《語文教育書簡》),減輕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着眼於培養學生自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時(包括課內自讀。如自讀放在課外進行,只需要安排兩教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解題,瞭解“寓言”的體裁特點。

二、學生自讀全文。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解題。

(一)板書課題:愚公移山。

(二)佈置學生看本文題注,瞭解文章出處。

(三)提問:什麼是“寓言”?(學生查詞典,先説明“寓”字的含義,然後根據詞典中“寓言”的條目説明這是一種什麼體裁。)

(四)教師小結,同時佈置自讀:大家查了詞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則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這是我們學習本文的一個有利條件。這一堂課,請同學們藉助於詞典和課本的註解,逐字逐句讀懂課文,然後想一想:這個故事寄寓着什麼深刻的道理?我們應該從中受到什麼教育?自讀中有什麼疑問,請大家在書上打個問號,準備下一節課提出。

二、學生自讀。教師板書要特別注意的詞語(見“教學目的一”),學生邊讀邊在這些詞語下加着重號。教師行間巡視,隨時瞭解學生自讀情況。

三、佈置作業:朗讀全文,要求讀準字音,不讀破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