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二年級語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26W

國小二年級語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愚公移山》優秀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

2、反覆誦讀,做到熟讀成誦,爛熟於心,出口成章,培養文言語感能力。

3、正確翻譯文言文。

4、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

2、聯繫實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3、對比、襯托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愚公,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裏的一個知名人物,關於他,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為什麼千百年來這個人物被人不斷稱頌?

二、作家作品

列子,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張清靜無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列禦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詳,大體是春秋戰國時代。該書按章節分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個寓言故事組成,寓道於事。

本文體裁是寓言。

三、讀課文,初步把握文章內容。

1、課文朗讀錄音。

2、積累文言詞語

方:

仞(rèn):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且:

面山:

懲(chéng):

塞(sè):

迂(yū):

聚室而謀:。室,

汝:

畢力平險:畢,

指通豫南:指,

漢陰:

雜然相許:雜然,許,

獻疑:

以:

曾(céng):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常與“不”連用。

損: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麼樣?如……何,

且:

焉:

置:

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邊上,隱土北面去。諸,相當於“”。

荷(hè):

夫:成年男子。

叩石墾壤:。叩,

箕畚(jīběn):

孀(shuāng)妻:

遺男:

始:

齔(chèn):

寒暑易節:。易,。節,

始一反焉:反,

四、翻譯課文

1、翻譯

第一遍翻譯:

第二遍翻譯:

五、課堂總結

學習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詞語的解釋,再逐字逐詞正確翻譯。

六、佈置作業

1、練習冊。

2、背誦課文。

參考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萬仞。本來在冀州的南面,河陽的北面。

山北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齡將近九十歲,面對着山居住。(他)苦於山的北面阻塞,出入曲折。他集合全家來商量,説“我和你們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同。愚公的妻子提出了疑問説:“憑藉你的力量,連魁父這樣的小山丘都不能削減,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況且哪裏放置土石呢?”(大家)紛紛地説:“把它扔到渤海邊上,隱土北面。”愚公於是率領子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一個遺腹子,才七八歲,蹦跳着前往幫助他。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優秀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難解的字、詞、句,能讀準“仞、畚、孀、齔、厝、隴”等字。

2、學會辨認一詞多義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暢翻譯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4、讓學生對愚公的舉動發表個人見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2、難點: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簡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傳為列禦寇撰寫。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

2、列禦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虛靜、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三、授新

1、學生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掌握下列實詞:

仞 冀 箕畚 孀 齔 匱 亡 厝 雍 隴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點句子的翻譯和字詞的落實:

年且九十(年紀將近九十歲)

懲山北之塞(苦於大山的阻擋)

雜然相許(大家紛紛表示讚許)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還不能夠搬掉魁父這樣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夏去冬來,經過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瞭)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到不可變通的地步)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麼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麼樣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邊,沒有山嶺阻隔了)

4、複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佈置作業

1、複習、鞏固文中疑難字句的解釋。

2、參照課後練習感知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整體感知

1、逐段朗讀課文,討論分析課文的結構。

第一段:極言太行、王屋兩座山的高大,交代它們的位置。

第二段:具體寫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過。

第三段:寫愚公和智叟的對話。

第四段:寫愚公移山的勝利。

2、本文寫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邁,移山人力偽缺乏,運土路程的遙遠,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為下文移山的艱難作了鋪墊。襯托愚公移山的決心、信心、恆心。

3、愚公是移山的積極倡導者,他對移山的態度自然很堅決,那麼,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麼地方?各用什麼觀點來看待移山這個問題?

智吏認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變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認為人定勝天,山雖龐大但它是死的,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加增;而個人力量雖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則有無限潛力。智叟只用短淺的停滯的觀點看待問題;愚公用長遠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4、從課文看得出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這樣給他們命名,用意何在?

智史與愚公形成鮮明對比。智望之“智”在於認為愚公“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這是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目光短淺,實是愚。愚公之“愚”在於他決定畢生平險、挖山不止。這是造福子孫的大事,愚公目光長遠,且認為子孫元辰而山不加增,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實為明智之舉。智者實愚,愚者實智。顯而易見,這樣命名不僅加重了對比色彩,而且具有諷刺效果,從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有人説這個故事最後還是靠神仙的力量把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還是無能的,你同意嗎?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正是恰恰表現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本文以神話結尾,有什麼作用?

本文采用神話結尾,藉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是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解決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跟宣傳輪迴報應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質的不同。

7、愚公是個什麼樣的人?作者塑造這一形象有什麼寓意?

愚公是一個有遠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不怕吃苦,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過塑造這一形象,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説明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奮鬥的道理。

三、課堂小結

我們常説愚公精神,那麼什麼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懼任何困難的精神;就是敢於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精神。在我們今天的學習和以後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發揚這種精神。因為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將有千萬座“太行”、“王屋”擋住我們前進的道路,如果我們缺乏這種精神,那麼,我們必將一事無成。

四、佈置作業

1、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讀後感。

3、預習《詩經》兩首。

國小二年級語文《愚公移山》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會認讀6個生字,會寫6個字,自主積累四字詞語,重點學習((式疊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閲讀中聯繫上下文,並結合課外資料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

3、使學生懂得:凡是對人民有益的事,無論怎樣艱險,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把理想變為現實。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總會獲得成功的。

三、教學難點

理解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教學準備

生字生詞卡片。

五、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1、出示課題,你們瞭解愚公嗎?誰能介紹介紹你知道的愚公?

2、“移”是什麼意思?你還可以用它組什麼詞?

3、圍繞着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

4、教師梳理學生提的問題。

(1)愚公為什麼要下定決心“移山”?

(2)愚公是怎樣移山的?

(3)移山的工作最後成功了嗎?

(二)讀文感悟。

1、自讀課文,要求:

(1)讀準字音,在文中畫出生字,讀一讀。

(2)小組內互查,讀準生字。

(3)組際間交叉反饋。

2、請七位同學分段讀課文。

要求:其他同學邊聽邊畫出愚公為什麼要下定決心“移山”,移山的工作最後成功了嗎?

3、同學回答問題,教師指導。

(1)你從哪兒讀懂的?把這段讀出來。

(2)出示填空:因為所以愚公要下定決心移山。

(3)移山的工作最後成功了,但是誰幫了他的忙?為什麼天帝要幫他的忙呢?我們一起看看愚公是怎麼移山的,小組學習,突破難點。

(4)組長帶領本組同學讀—自然段。

(5)組員分別畫出愚公做了什麼,説了什麼;鄰居們是怎麼做的;

智叟説了什麼。

(6)在組內讀一讀,想一想愚公是怎樣的一個人。

4、各組彙報,組際交流。

5、重點指導:

(1)指導學生把愚公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的語感讀出來。

(2)練習對話。

(三)思維擴展。

如果愚公是你的鄰居,你是去幫他移山呢,還是勸説他想別的辦法?看到大山被搬走了,人們會對愚公説些什麼呢?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認讀生字的情況。

1、請同學們看課後的生字表,自己先把生字讀一遍,不認識的字可以藉助漢語拼音多讀幾遍,然後把每個生字組成詞再讀。每個生字能組幾個詞就組幾個詞。

2、請同學分段讀課文。(教師從學生讀得正確流利的程度,就能看出學生對生字掌握的情況,還要注意指導學生讀出句子的語氣。)

3、學生自己評價。

(二)瞭解積累詞語的情況。

1、本課“我的詞語庫”中有個詞語,出示詞卡,全班齊讀一遍。

2、説説後三個詞有什麼特點。(式詞語)

3、這樣的詞你還能説出幾個嗎?

(三)指導書寫。

1、學生討論:按結構把八個會寫字分類;不同結構的字應占田字格的什麼位置?

2、教師重點指導:應寫得左窄右寬的字有“抬、神”;應寫得左寬右窄的有“鄰”。應寫得上窄下寬的有“窮”。“齊”字上半部的“文”不應寫得過長。

(四)學生書寫。

(五)反饋。

認讀本課詞語。

國小二年級語文《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篇四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翻譯課文內容,第二課時分析文章的主題。上第二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舉的感想。當時,學生髮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説“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後代造福”,有的説“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還有學生説“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説是不公平的”……這充分説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藴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為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學生朗讀寓言的最後一部分,然後提出愚公的行為為什麼會“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學生再帶着問題“回爐”全文,進行思考。學生從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進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決心之大,具有堅忍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而這些正是感動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後我又順勢問他們“智叟為什麼要反對他的這種做法呢?”學生們踴躍發言,有的説他比較自私,有的説他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 

就在這時,我針對他們的觀點請出一位學生作出總結:愚公移山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為子孫後代造福,他的這種利他主義、堅忍不拔的毅力、鍥而不捨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這也正是這則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課上到這裏,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國小二年級語文《愚公移山》原文 篇五

從前,有個老人叫愚公,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家門前有兩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人們進進出出,要繞很遠很遠的路,很不方便。

愚公決心要搬走這兩座大山。兒孫們聽了齊聲叫好。

他領着一家人挖土搬山。他們挖的挖,抬的抬,幹得非常起勁。鄰居們看見了,也都過來幫忙。一個才七歲的孩子,也蹦蹦跳跳地跑來了。

智叟看見他們幹得又苦又累,就對愚公説:“兩座大山這麼高,你又年老體弱,怎麼能把它們搬走呢?”

愚公笑着説:“我死了以後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以後還有孫子!子子孫孫不停地挖下去,還怕挖不平嗎?

天帝知道了愚公移山的事,很感動,就派了兩個力大無窮的神仙把兩座大山搬走了。

從此,這裏的人們出門再也不用繞道了。

《愚公移山》優秀教案 篇六

教學內容:

《愚公移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科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十四課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理解“直插雲霄”“痴心妄想”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特點分角色朗讀課文。

3、能概括課文大意,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腦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

板書課題:《愚公移山》

(1)、同學們請齊讀課題;這是一篇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師發問:“愚公”是什麼意思?(啟發學生説出:愚蠢的人)

(2)、讀完這個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嗎?(生答,師肯定)

2、那麼愚公為什麼要移山?他到底愚不愚呢?

二、初讀課文,認識字理解詞

1、初讀課文

師: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相信大家的疑問,在課文中會找到答案。

請同學們打開書103頁,自由讀課文,老師要提朗讀要求:讀準字音,不丟字,不添字。遇到不理解的字詞用筆圈出來查查字典,也可以同桌之間互相請教。

認識生字(出示課件)

師:這是本課的生字,誰來讀一讀。指名學生認讀。

師:去掉拼音還能讀出來嗎?(出示課件)通過認讀生字老師看出大家的自學能力都很強,這一點老師要表揚你們。真棒。

解決詞語(課件)

師:現在同學們看這些詞語,當中一定有你們已經解決的,還有你們不理解的。(理解詞語)

體會人物特點,有感情朗讀課文

2、師:課題叫愚公移山,他為什麼要移山?(板書:出行不便)

師:想一想,課文當中都出現了那些人物?他們對愚公想要移山這件事都有什麼不同的意見? 生回答課文中的人物:愚公、子孫們 、妻子、智叟、寡婦家的孩子、

3、重點(一):師問:愚公的妻子同意移山這件事嗎?她是怎麼説的。指學生讀人物的話(出示課件)

師:聽了妻子的話,你覺得他是不同意嗎?(總結出妻子是在關心愚公)

師:愚公的妻子是個非常心細得人,把事情想得很周到,他説出了兩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人少、石頭土塊多沒地方放)

師:愚公是怎樣回答妻子的?(生讀課文),師説明:這説明愚公對移山這件事已是下定決心,移山不改。

師:同學們再讀一遍注意讀出愚公堅定信心語氣。

師:兩山高聳土石量十分大,不填入渤海就難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最好的選擇。(板書:準備移山)

重點(二):師:課文裏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智叟,同學們,從智叟這個名字你想到什麼?(智是智慧的意思)(聰明的老人)

這個聰明的老人他同意愚公移山這件事嗎?生齊:不同意。(板書:困難重重)

師:從哪裏能看出他不同意,他做了什麼?又説了什麼?(學生讀智叟説的話)(出示課件)

分析重點字詞,體會智叟的盛氣凌人,和嘲笑愚公的做法。

學生讀文字。讀出智叟盛氣凌人的感覺。

愚公是怎樣回答智叟的,學生讀文字。(板書:困難重重)

師:這句話是愚公對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決心移山不改的宣言,顯現出他的信心與氣勢。愚公用“子”與“孫”的綿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傳,我雖肉體不在,但我的精神永遠不滅。

4、愚公移山的堅定信念感到了誰?結果怎樣,誰來讀課文?(板書:成功移山)

5、有感情朗讀整篇課文。

6、分角色朗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四、概括全文,體會精神:

1、師:回顧整篇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師:故事中的愚公具有怎樣的精神?

生:不怕困難、為達目的努力奮鬥、鍥而不捨、努力克服困難(相機板書)

2、總結歸納:這則寓言題目為“愚公移山”,其中對愚公並沒有諷刺的意味,看似愚,實則不愚,而是大智;智叟的智就是所謂的“小聰明”,自以為有智慧,實則愚笨,沒有克服困難的智慧,目光短淺。老師希望同學們在學習上要有愚公移山那種不怕困難、鍥而不捨、勇於探索的精神。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圍繞中心,充分闡述自己觀點的能力。

通過課前查找資料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通過討論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通過討論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把自己對問題的看法闡述清楚。

教學難點:

説話要有針對性,能有條理、合乎邏輯地説明自己的觀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故事導入。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錄音播放《愚公移山》的故事,讓學生從中充分體會愚公持之以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二、學習指導語,明確本次口語交際的內容、要求和訓練方式。

先學習題解,然後每個同學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們所傳頌,當代也應該肯定,但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還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語交際以討論的方式進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闡述出自己的觀點。

三、分組。

學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觀點後,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兩組,一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經過時了”觀點;另一組持“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仍需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觀點。

四、組內交流。

兩組同學在各自組內都要分別説説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別列舉事例,組員之間提出意見互相補充。

五、全班討論。

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兩組學生分別闡述各自的觀點。闡述觀點時要有充分的理由,對方如有反駁也可以插話。教師也可以參與討論,在討論中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1、如果在當今的社會中我們還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簡單的事,是否會費時費力,達不到好的效果。

2、在當今社會中我們如果放棄愚公“持之以恆”的精神,人們變得越來越懶惰,科技是否還會繼續進步呢?

六、總結。

可根據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教師為發言最佳小組頒發“最佳合作獎”,為發言最精彩的同學頒發“最佳口才獎”。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篇八

一、設計思路

自主學習落實文言詞句,反覆朗讀感知故事情節,合作學習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它告訴我們要克服困難就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本文描寫生動、形象,善於運用對比手法。

三、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順暢朗讀,瞭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這一藝術形象,領悟其思想意義。

3.拓展思維空間,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的閲讀。

四、教學重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實詞,瞭解文言虛詞“之”“其”“而”的用法。

2.準確翻譯、理解課文。

3.拓展思維空間,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閲讀。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藉助工具書及書本註釋自讀課文,通過生生、師生的合作,解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導入新課

1課前可讓學生欣賞歌曲《愚公移山》。

2這支振奮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則長期在人民中間流傳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學就熟知這個故事,有誰願意給我們講一講這個故事呢?(學生講好後,教師從鼓勵角度進行評價,板書課題,介紹相關知識:《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名寇,又名列禦寇,戰國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話説,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讀文學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讀原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從中品嚐出獨特的滋味。

(二)自讀感知

1藉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停頓正確。(同座組成學習小組相互聽讀,根據要求相互評價。)

2藉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逐字逐句讀懂課文。(自讀中,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書上打上問號,準備向同學、老師求助。教師巡視,隨時瞭解學生自讀的進展情況。)

(三)合作解疑

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應該儘量要求他們自己查工具書解決,或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來解決,教師只解答學生經過努力仍然無法解決的問題。

(四)檢查自讀(可用投影,也可課前打印)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萬仞(rèn)懲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擔者(hè)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應(wú)一厝朔東(cuò)(shuò)

始齔(chèn)無窮匱也(kuì)

雍南(yōng)

2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2)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3辨析多義詞:

(1)焉且焉置土石(哪裏)

有子存焉(呢)

(2)而而山不加增(可是,錶轉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飾)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其如土石何(加強反問語氣)

其妻獻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懼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譯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小組評價

學習小組內,學生相互批改作業,教師巡視,解決學生爭執不下的問題。

(六)誦讀鞏固

(七)佈置作業

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2完成“思考與練習二”。

3反覆誦讀課文,給自己的父母複述這個故事。

第二課時

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的解讀,鞏固文言知識,瞭解不同人物對移山的不同態度,把握愚公這個藝術形象,領會寓言的教育意義。

(一)誦讀導入

(二)研讀新課

上一堂課,同學們認真自讀,提出了不少問題,許多問題由於大家積極動腦,都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可見只要大家積極思考,學習上的許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師將提出一些問題,大家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思考,看看對課文理解得怎麼樣。

1這篇課文中寫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孫、遺男、智叟。(板書)

2愚公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哪個年齡階段的人?那個“遺男”多大了?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將近九十歲。(“且”,將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頭。)

遺男——“始齔”,七八歲。(“始齔”,剛剛換牙,七八歲的光景。)

3愚公為什麼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麼益處?

提示: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益處——“指通豫南,達於漢陰”。(“陰”: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陽”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蔘加了移山勞動?總共幾個人?

提示:參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兒孫中能挑擔的三個人、遺男;總共五個人。

5移山的任務艱鉅嗎?你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務的艱鉅?

提示:(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面積大,高度高,可見土石工程之艱鉅。(2)愚公“年且九十”,遺男“始齔”,“荷擔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總共還只有五個人,就移山這項巨大的工程而言,勞動力極弱,可見要完成任務極其艱鉅。(3)“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叩”“墾”“箕畚”,可見勞動工具落後,完成任務談何容易。(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冬夏換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見運送土石的路途遙遠,勞動何其艱辛。……

(學生只要能結合文本的解讀,體會到移山的艱鉅,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無須拘泥於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艱鉅的移山任務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孫、遺男、智叟他們分別是怎麼説怎麼做的呢?(引導學生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由此可見他們各自持怎樣的態度呢?

提示:(板書加點的字)

(1)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獻疑”——關心、擔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輕視、嘲笑。

(3)(子孫)“雜然相許”;(遺男)“跳往助之”——支持、參與。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講的話差不多,態度似乎也很接近,這是一個教學的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可以通過揣摩朗讀的語氣,結合“獻”與“笑”,“君”與“汝”,“如……何”與“其如……何”等字詞及句式的比較,來實現教學目的。)

7愚公認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麼,他是怎樣駁斥智叟的呢?

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這段話念起來讓人感到特別有力,這是什麼原因呢?

提示:(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頂真”的修辭作用)這段話,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方法,一句頂一句,層層緊扣,增強了語言的力量,充分説明了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

9小組討論:同樣是面對移山這件事,可為什麼愚公和智叟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他有克服困難的決心,有堅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獻自己造福後人的美好願望,所以對移山充滿信心;智叟從靜止的觀點出發,畏懼困難,懷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獲利,從而斷定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學生只要言之有理,就應該給予肯定,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概括。)

10這樣看來,愚公和智叟到底哪個人聰明,哪個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個大智大勇的人,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個鼠目寸光的人。(板書加點字上的引號)

11追問:作者為什麼在這兩人的名字中將“智”和“愚”反過來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兩人的名字中將“智”和“愚”反過來使用,不僅加重了對比色彩,而且具有諷刺的效果。

12故事結尾,兩座山還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説,愚公到底還是無能的人。大家同意這種説法嗎?為什麼?(引導學生從文中找依據)

提示:“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可見愚公移山的決心行動,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誠”——表明愚公的精神連天神都感動了。所以,故事以神話結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時故事的結局也照應了故事的開端。

(三)延伸拓展

討論思考:以現代人的價值觀來看,你認為愚公的做法可取嗎?為什麼?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此題的目的在於鼓勵學生進行多元思維,教師不要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對於學生的明顯偏頻的觀點,教師應該引發學生相互評點或辯論。)

(四)佈置作業

以《“愚公移山”外傳》為題,寫一則小故事,表明自己對某些問題的見解。

《愚公移山》優秀教案 篇九

總體思路設計

一、預習準備階段(早自習讀)

1、10分鐘掌握作品出處,解決生字詞,達到順讀全文;

2、10分鐘後讓一至二名學生試讀,其它同學聽後幫助糾錯;

3、10分鐘瞭解文章大意,將小組疑難問題在前後黑板上寫出,班內共同解決;

4、15分鐘爭取背過文章第三段,先完成的到側面黑板上去寫;

二、預習課(一課時)

1、10分鐘內,早自習沒寫課文背誦的同學到側黑板上去寫;

2、與此同時,前三個組在前黑板上分工寫一二段譯文,後三個組在後黑板上分工寫三四段的譯文,寫完後互看互改;

3、5分鐘讓側黑板完成的同學看前後黑板上的譯文,前後黑板上完成的同學到側黑板糾錯;

4、20分鐘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研讀課文,做好預習筆記;

5、10分鐘排演課本劇,交流預習收穫,交換整理預習筆記;

三、展示課(一課時)

1、10分鐘科代表在側黑板檢測AB組同學重點註釋,其它同學在前後黑板寫與本課有關的展示內容;

2、5分鐘教師點評,學生在小組內進一步準備展示內容;

3、20分鐘學生自由展示;

4、5分鐘教師總結或學生概括本節收穫;

第一課時預習課

一、速讀(注重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點)

1、瞭解文章出處

列禦寇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鄭國人

措施:查找工具書,瞭解即可ke 2、解決生字讀音

懲山北之塞()魁()父箕()畚()窮匱()孀()妻

冀()州始齔()一厝雍()南

措施:結合課下注釋,查找工具書,可採用板示的形式。

二、細讀(掌握文章的大體意思,解決個別疑難)

1、解詞疑難例舉

方()七百里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河陽()之北

達於漢陰()

2、譯句例舉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②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其如土石何?

措施: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討後,將問題寫在黑板上,共同解決。

3、學生翻譯(隨堂檢測)

三、研讀(文本分析,總體把握)

1、複述故事

2、瞭解結構

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寫愚公決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並排除疑難,立即行動;

第三部分:寫愚公駁斥智叟的錯誤觀點;

第四部分:寫愚公的願望得以實現。

3、結合語句分析愚公、智叟形象。

措施:以上讓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一項或幾項,整理在預習筆記上。

4、寫作特色

①通過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可在後面的課本劇中體會)

②語言生動形象

如”跳”既寫出了小孩子那種高興的神態,又側面寫出移山的行動得到了人們的支持,説明移山是廣大人民的願望;”笑”把智叟對愚公的譏笑神態表現的淋漓盡致;”獻疑”説明其妻對愚公的關心和支持。

③對比手法

如愚公智叟命名的對比,二者對移山態度的對比;京城氏之子與智叟態度的對比等等

措施:本文的寫作特色部分,教師應做好相應的預習指導;

也可將研讀部分分到六個小組去重點研究,以提高預習的效率。

四、創讀(獨特感悟,情感展示)

1、排演課本劇

2、多角度深入分析故事的寓意

教師儲備思路:

①人定勝天(夸父逐日、精衞填海、女媧補天等)

②持之以恆,堅持就是勝利;

③志當存高遠;

④躬親實踐,莫紙上談兵;

⑤少説多做;

⑥心誠則靈;

⑦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要想成功,

⑧敢於迎接挑戰;

⑨除了奮鬥,別無選擇;

⑩團結就是力量;

3、提出質疑:當今社會我們還要不要像愚公學習?

措施:創讀部分讓學生從其中三項中選擇其一,或排演,或質疑,或分析,但在預習筆記上都應有書面材料,如排演的導入語、結束語、質疑中闡述觀點的論據,分析寓意的小寫作。

第二課時展示課

一、課前檢測

措施:讓各語文組長和科代表在側黑板及外黑板抽測部分同學的重點字詞;

與此同時,組內其餘同學可到前後黑板設計好自己的板面。

二、導入新課

措施:在多媒體上事先蒐集《愚公移山》的歌曲,課前放給同學們聽,形成濃厚的課堂氛圍;

教師可發動學生來設計導入語。

三、準備展示

措施:學生在組內進一步搞好合作,教師可稍做指導。

四、文本及情感展示

措施:教師做好展示指導及必要的點評,儘可能讓學生先展示與文本有關的內容,後談體會感想等。

五、教師知識儲備(略)

六、教師總結本課,做好對學生的育人工作。

愚公移山(預習)課堂實錄

山東聊城杜郎口中學徐立峯

(課前學生板示課題、課型及本節目標)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科代表導入:《愚公移山》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其中講述了一個叫愚公的老頭為了使自己出行方便,誓將太行王屋搬走而挖山不止,最後終於感動上天助其成功的故事。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有興趣瞭解它的內容,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師:請同學們看一下本節課的預習指導–

生:(齊看黑板,爭搶讀出)

1、速讀:瞭解作者,圈點疑難;

2、細讀:疏通文意,討論交流;

3、研讀:深入分析,總體把握;

4、創讀:獨特感悟,情感生髮。

師:同學們不光能讀出,而且要知道老師出示的目標有何用意。

生:我認為老師還是想按原來我們學習文言文的四部曲,即:讀-譯-析-誦來安排這節課的。

生:可是在老師出示的本節目標中沒有”背誦”,因此我認為這節課不要先急於背過這篇文章。

生:對,我認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主要是在通讀順譯的基礎上,完成對文章的品評賞析。

生:我認為還應該再補充一點,就是老師經常説的一句話”學文貴有所獲”,我們應該在預習筆記上將自己的感悟及時的記錄下來。

(其他生默許)

師:”得之以魚不如得之以漁”剛才的幾位同學能夠將老師的預習設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説明這些同學不僅想學會知識,而且做到了會學知識,值得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

先給同學們10分鐘的時間,速讀課文後,小組合作完成對於作者、作品的瞭解及字詞疑難的解決,做到能夠順讀本文。

(同學們快速讀文,5分鐘後在小組內由組長分工分別查找工具書、教輔材料及其他資料,很多同學都是自己向組長主動要求)

生:我和常璐來查找關於作者的簡介。

生:我和劉倩來查本作品的出處。

組長:其餘的幾個名同學我們分開來查找本文的生字詞。

(有學生先查到後,主動到黑板上去寫,其他生做好記錄)

生(寫):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

生(寫):《列子》全書共載134則,大部分屬於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説。

生(寫):塞se(阻塞)sai(塞住)魁kui父遂sui荷he箕畚ji bei孀shuang齔chen

潰敗匱乏反饋希冀雙翼

(有學生主動站到教室前面邊寫邊説)

生:我還了解到出自《列子》的一個成語:杞人憂天。講的是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天要崩塌下來將無處藏身,因此愁得覺也不睡,飯也不吃。後來就用這個成語比喻不必要的或無根據的憂慮。

生:我還讀過《兩小兒辯日》的故事也出自《列子》,告訴我們片面看問題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瞭解了作者情況並解決了文中的生字詞,特別是能夠聯繫到多音字和形似字,這一點做得非常好,下面由同學們自由來讀一讀課文。

生(搶先一步到教室前面):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生:我來給劉曉同學糾正一個錯誤,應該是聚室而謀(mou)。

劉曉:謝謝楊沙同學!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亡以應。

生:張潔同學在讀”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時斷句不太準確。

生:操蛇之神聞之–無隴斷焉。

(上課15分鐘後,教師開始引導學生試着疏通文意)

師指導:我們在能夠做到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還要知道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同學們可以先試着自己翻譯,然後在小組內交流疑難問題,解決不了的可以寫在側黑板上,但一定要注重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感知,落實到每一個字詞,學會圈劃勾點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分鐘後教師集合各小組長分配不同任務)

師:一至三組重點研究一二自然段,四至六組重點研究三四自然段,每位組長將完成的任務板示在各自的板面上,隨後任意點名本組內的成員講解給大家。

(三位組長為一小組將分到的任務再細分,每組任務更加具體。各組由一名同學到黑板上去寫本組的具體內容,其他成員開始在一起研究一部分,教師在各組之間巡視,瞭解疑難)

生(小組代表走到老師面前):老師,”甚矣,汝之不惠”是不是應該翻譯為”你不聰明真是太厲害了”。

師(走到該小組):翻譯文言文要做到”信達雅”的原則,所以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可以靈活一些,將其翻譯為”你真是太不聰明瞭”。另外這句中的”甚”是形容詞作謂語,放在主語前表強調,”之”為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不翻譯。

(先討論完的同學到黑板上幫其他小組解決疑難,師5分鐘後擊掌示停,同學們自覺集中到教室前面位置)

一組生: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生(邊指邊譯):太行、王屋兩座山縱橫七百里,有萬丈高。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生(強調重點):在這裏”方”指長度,不指周長;

生(補充):”河”在古時是黃河的專稱。

生:”陰””陽”用於表山水的位置時,”陽”指的是山南水北,”陰”指的是山北水南。

生:我們不防這樣來記,(加手勢)假設把我們的教學樓看成是山的話,那麼樓的南面能夠被太陽照射,故稱為”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