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愚公移山》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36W

《愚公移山》教案精品多篇

《愚公移山》優秀教案 篇一

總體思路設計

一、預習準備階段(早自習讀)

1、10分鐘掌握作品出處,解決生字詞,達到順讀全文;

2、10分鐘後讓一至二名學生試讀,其它同學聽後幫助糾錯;

3、10分鐘瞭解文章大意,將小組疑難問題在前後黑板上寫出,班內共同解決;

4、15分鐘爭取背過文章第三段,先完成的到側面黑板上去寫;

二、預習課(一課時)

1、10分鐘內,早自習沒寫課文背誦的同學到側黑板上去寫;

2、與此同時,前三個組在前黑板上分工寫一二段譯文,後三個組在後黑板上分工寫三四段的譯文,寫完後互看互改;

3、5分鐘讓側黑板完成的同學看前後黑板上的譯文,前後黑板上完成的同學到側黑板糾錯;

4、20分鐘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研讀課文,做好預習筆記;

5、10分鐘排演課本劇,交流預習收穫,交換整理預習筆記;

三、展示課(一課時)

1、10分鐘科代表在側黑板檢測AB組同學重點註釋,其它同學在前後黑板寫與本課有關的展示內容;

2、5分鐘教師點評,學生在小組內進一步準備展示內容;

3、20分鐘學生自由展示;

4、5分鐘教師總結或學生概括本節收穫;

第一課時預習課

一、速讀(注重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點)

1、瞭解文章出處

列禦寇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鄭國人

措施:查找工具書,瞭解即可ke 2、解決生字讀音

懲山北之塞()魁()父箕()畚()窮匱()孀()妻

冀()州始齔()一厝雍()南

措施:結合課下注釋,查找工具書,可採用板示的形式。

二、細讀(掌握文章的大體意思,解決個別疑難)

1、解詞疑難例舉

方()七百里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河陽()之北

達於漢陰()

2、譯句例舉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②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其如土石何?

措施: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討後,將問題寫在黑板上,共同解決。

3、學生翻譯(隨堂檢測)

三、研讀(文本分析,總體把握)

1、複述故事

2、瞭解結構

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寫愚公決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並排除疑難,立即行動;

第三部分:寫愚公駁斥智叟的錯誤觀點;

第四部分:寫愚公的願望得以實現。

3、結合語句分析愚公、智叟形象。

措施:以上讓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一項或幾項,整理在預習筆記上。

4、寫作特色

①通過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可在後面的課本劇中體會)

②語言生動形象

如”跳”既寫出了小孩子那種高興的神態,又側面寫出移山的行動得到了人們的支持,説明移山是廣大人民的願望;”笑”把智叟對愚公的譏笑神態表現的淋漓盡致;”獻疑”説明其妻對愚公的關心和支持。

③對比手法

如愚公智叟命名的對比,二者對移山態度的對比;京城氏之子與智叟態度的對比等等

措施:本文的寫作特色部分,教師應做好相應的預習指導

也可將研讀部分分到六個小組去重點研究,以提高預習的效率。

四、創讀(獨特感悟,情感展示)

1、排演課本劇

2、多角度深入分析故事的寓意

教師儲備思路:

①人定勝天(夸父逐日、精衞填海、女媧補天等)

②持之以恆,堅持就是勝利;

③志當存高遠;

④躬親實踐,莫紙上談兵;

⑤少説多做;

⑥心誠則靈;

⑦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要想成功,

⑧敢於迎接挑戰;

⑨除了奮鬥,別無選擇;

⑩團結就是力量;

3、提出質疑:當今社會我們還要不要像愚公學習?

措施:創讀部分讓學生從其中三項中選擇其一,或排演,或質疑,或分析,但在預習筆記上都應有書面材料,如排演的導入語、結束語、質疑中闡述觀點的論據,分析寓意的小寫作。

第二課時展示課

一、課前檢測

措施:讓各語文組長和科代表在側黑板及外黑板抽測部分同學的重點字詞;

與此同時,組內其餘同學可到前後黑板設計好自己的板面。

二、導入新課

措施:在多媒體上事先蒐集《愚公移山》的歌曲,課前放給同學們聽,形成濃厚的課堂氛圍;

教師可發動學生來設計導入語。

三、準備展示

措施:學生在組內進一步搞好合作,教師可稍做指導。

四、文本及情感展示

措施:教師做好展示指導及必要的點評,儘可能讓學生先展示與文本有關的內容,後談體會感想等。

五、教師知識儲備(略)

六、教師總結本課,做好對學生的育人工作。

愚公移山(預習)課堂實錄

山東聊城杜郎口中學徐立峯

(課前學生板示課題、課型及本節目標)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科代表導入:《愚公移山》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其中講述了一個叫愚公的老頭為了使自己出行方便,誓將太行王屋搬走而挖山不止,最後終於感動上天助其成功的故事。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有興趣瞭解它的內容,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師:請同學們看一下本節課的預習指導–

生:(齊看黑板,爭搶讀出)

1、速讀:瞭解作者,圈點疑難;

2、細讀:疏通文意,討論交流;

3、研讀:深入分析,總體把握;

4、創讀:獨特感悟,情感生髮。

師:同學們不光能讀出,而且要知道老師出示的目標有何用意。

生:我認為老師還是想按原來我們學習文言文的四部曲,即:讀-譯-析-誦來安排這節課的。

生:可是在老師出示的本節目標中沒有”背誦”,因此我認為這節課不要先急於背過這篇文章。

生:對,我認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主要是在通讀順譯的基礎上,完成對文章的品評賞析。

生:我認為還應該再補充一點,就是老師經常説的一句話”學文貴有所獲”,我們應該在預習筆記上將自己的感悟及時的記錄下來。

(其他生默許)

師:”得之以魚不如得之以漁”剛才的幾位同學能夠將老師的預習設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説明這些同學不僅想學會知識,而且做到了會學知識,值得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

先給同學們10分鐘的時間,速讀課文後,小組合作完成對於作者、作品的瞭解及字詞疑難的解決,做到能夠順讀本文。

(同學們快速讀文,5分鐘後在小組內由組長分工分別查找工具書、教輔材料及其他資料,很多同學都是自己向組長主動要求)

生:我和常璐來查找關於作者的簡介。

生:我和劉倩來查本作品的出處。

組長:其餘的幾個名同學我們分開來查找本文的生字詞。

(有學生先查到後,主動到黑板上去寫,其他生做好記錄)

生(寫):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

生(寫):《列子》全書共載134則,大部分屬於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説。

生(寫):塞se(阻塞)sai(塞住)魁kui父遂sui荷he箕畚ji bei孀shuang齔chen

潰敗匱乏反饋希冀雙翼

(有學生主動站到教室前面邊寫邊説)

生:我還了解到出自《列子》的一個成語:杞人憂天。講的是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天要崩塌下來將無處藏身,因此愁得覺也不睡,飯也不吃。後來就用這個成語比喻不必要的或無根據的憂慮。

生:我還讀過《兩小兒辯日》的故事也出自《列子》,告訴我們片面看問題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瞭解了作者情況並解決了文中的生字詞,特別是能夠聯繫到多音字和形似字,這一點做得非常好,下面由同學們自由來讀一讀課文。

生(搶先一步到教室前面):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生:我來給劉曉同學糾正一個錯誤,應該是聚室而謀(mou)。

劉曉:謝謝楊沙同學!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亡以應。

生:張潔同學在讀”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時斷句不太準確。

生:操蛇之神聞之–無隴斷焉。

(上課15分鐘後,教師開始引導學生試着疏通文意)

師指導:我們在能夠做到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還要知道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同學們可以先試着自己翻譯,然後在小組內交流疑難問題,解決不了的可以寫在側黑板上,但一定要注重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感知,落實到每一個字詞,學會圈劃勾點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分鐘後教師集合各小組長分配不同任務)

師:一至三組重點研究一二自然段,四至六組重點研究三四自然段,每位組長將完成的任務板示在各自的板面上,隨後任意點名本組內的成員講解給大家。

(三位組長為一小組將分到的任務再細分,每組任務更加具體。各組由一名同學到黑板上去寫本組的具體內容,其他成員開始在一起研究一部分,教師在各組之間巡視,瞭解疑難)

生(小組代表走到老師面前):老師,”甚矣,汝之不惠”是不是應該翻譯為”你不聰明真是太厲害了”。

師(走到該小組):翻譯文言文要做到”信達雅”的原則,所以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可以靈活一些,將其翻譯為”你真是太不聰明瞭”。另外這句中的”甚”是形容詞作謂語,放在主語前表強調,”之”為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不翻譯。

(先討論完的同學到黑板上幫其他小組解決疑難,師5分鐘後擊掌示停,同學們自覺集中到教室前面位置)

一組生: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生(邊指邊譯):太行、王屋兩座山縱橫七百里,有萬丈高。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生(強調重點):在這裏”方”指長度,不指周長;

生(補充):”河”在古時是黃河的專稱。

生:”陰””陽”用於表山水的位置時,”陽”指的是山南水北,”陰”指的是山北水南。

生:我們不防這樣來記,(加手勢)假設把我們的教學樓看成是山的話,那麼樓的南面能夠被太陽照射,故稱為”陽&

國中語文《愚公移山》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理解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標:文言文的誦讀;運用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學習古代人民戰勝艱難險阻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二、教學重點:理解本文寓意及愚公精神。

三、教學難點: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課時安排:

五、教學方法:討論法;問答法;講解法

六、教學設計與內容

第一課時

一、課程導入(3分鐘)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聽過“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話呢?(生:聽過。)那我請位同學為我們複述一下這個故事。(生:這個故事講得是唐朝的大詩人李白,他小時候不喜歡讀書。有一天,乘老師不在屋裏,便悄悄的溜出門去玩。他來到山下的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頭上磨一根很粗的鐵杵。李白就覺得很納悶,就上前問她:“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老婆婆説:“我在磨針呢。”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麼粗大,怎麼可能磨成細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説:“只要天天磨,鐵杵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聰明的李白聽後,再聯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慚愧,於是變轉身回到書屋努力學習。從此,他在心裏牢牢的記住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圖強,用功學習。)講得非常好。那你們知道這則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呢?(生:只要我們有恆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沒錯,這則故事告訴的正是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我想大家應該也做得到。好,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與這則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認真體會一下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

二、文學常識(2分鐘)

從文中註解①我們看到這則寓言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了很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我們今天所學的這篇《愚公移山》就是古代

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寓言這種體裁的特點是寄託一定的道理在一種比喻性的虛構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意味。

三、字詞(4分鐘)

下面大家先自由朗讀一篇課文結合文章註釋將不懂得讀的字註上音,如果註解中沒有,就先劃出來,等一下我們一起解決。??

大家都讀完了嗎?(生:讀完了。)那你們有哪些不會讀的字詞呢?(生: ??)(在這篇課文中以下字詞的讀音應提醒學生注意):

萬仞(rèn) 懲(chěng) 塞(sè) 迂(yū) 荷(hè)擔者 箕畚(jīběn)

窮匱(kuì) 亡(wú)以應 厝(cuò) 孀(shuāng)妻 齔(chèn) 叟(sǒu)

??(結合註釋解釋:塞:多音字,阻塞。 荷:多音字,扛。 亡:通假字,通“無”。 ??)

四、朗讀課文(2分鐘)

接下來大家一起朗讀一下這篇課文,看看這篇文章講的是什麼故事?

五、疏通文意(8分鐘)

大家讀得非常好,大家讀完了這篇文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疏通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家結合文章註釋看下文中有哪些字詞句是大家有疑問的,現在大家跟同桌互相討論,試着翻譯一下整篇課文。(??)

大家都看完了嗎?有沒有哪些字詞句在你們討論中沒能得到共識或不能讓你給理解的呢?(可能會有疑問,根據學生提出一一解答。)

因為這篇文章的。字詞比較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説了,就請4位同學為我們翻譯一下這篇課文吧。(本文為自讀課文,全文大意由學生自己疏通,教師只從旁指點即可。)

【生1: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生2:北山有一個愚公,年紀將近有九十歲了,面對着山居住。(他)苦於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説:“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

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説:“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麼樣呢?況且土石放到哪裏去呢?”大家紛紛説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於是愚公就率領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簸箕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交換,才往返一趟。

生3:河曲的智叟笑着勸阻愚公説:“你太不聰明瞭。憑你在世上這最後的幾年,剩下的這麼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剷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長地歎息説:“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可是山卻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麼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生4:山神聽説了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根據學生的翻譯,對於翻譯不到位的地方稍作解釋。)(在翻譯其間結合課後練習二分別點出一詞多義字“方” 、“且” 、“曾” 、“固” 、“亡”等。)

六、總結(1分鐘)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較完整的知道了整篇課文所敍述出的寓言故事。在下節課上我們將深入瞭解整篇寓言故事以及它所敍述的道理。對於愚公與智叟這兩位主人公也將作出詳細的解説,所以請同學們課後認真思考下這篇寓言通過愚公與智叟這兩位主人公向我們詮釋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篇三

設計理念

這是一則古代寓言故事,新課標強調課堂上學生的主動參與,要求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生活與情感體驗。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設計要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教學的各環節都應緊扣單元主題。課文教學過程結束後,目標的達成度高。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古詩文從不同角度回答“人應該有怎樣的品格與志趣”的問題,所選課文都需師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與胸襟。《愚公移山》選自《列子》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學們已學過《兩小兒辯日》、《杞人憂天》等作品,對這篇文章也饒有閲讀興趣。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大意;多讀熟讀,積累常見文言詞語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因此,執教這篇課文,要在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知大意,積累詞語,並悟出寓言的深層寓意,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在發散思維、獨立思考能力不斷提升的關鍵階段,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慾較強,已基本具備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經過一年多的文言古詩文學習,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和實詞虛詞感知能力,因此,我通過反覆誦讀的方式,調動學生獨立思考,通過集體智慧瞭解文章大意,從中感悟愚公精神為主要內容,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通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重語氣、節奏的變化;結合註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文中重點實詞虛詞。

2、過程與方法目標:加強誦讀訓練,通過反覆誦讀加深理解,培養文言語感;準確分析文中人物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有何異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和把握寓言的寓意,並感知愚公精神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

教學重點

1、結合註釋,疏通文意,積累詞語。

2、準確分析文中人物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有何異同。

教學難點

體會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

教學方法

朗讀法、角色扮演法、點評法、歸納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多媒體太行山美景圖片)?

本環節設計思路為:學生通過在欣賞氣勢磅礴、景色優美的太行山圖片,感知山的高大魁梧,教師引領學生走進大山,有一位老人想把這座大山移走,究竟為何?讓我們一共學習《愚公移山》。

二、反覆誦讀

1、學生齊讀,教師仔細聆聽,以便糾正字音。

2、教師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範讀,邊讀邊強調易錯讀音。

3、學生自由朗讀,強化整體感知。

4、同學之間互評,指出展示同學的優缺點,師生共同朗讀相關內容,進一步體會語氣、節奏、停連等細節。

三、整體感知,概括主要內容(多媒體展示)

1、通過閲讀課文,快速搶答:

散步的季節?散步的地點?散步的人物?(板書涉及到的人物)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事情是如何解決的?

2、將以上搶答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成文章的主要內容,要求簡潔、明瞭。

四、創作背景(多媒體展示)

1、學生展示課下蒐集的關於本文的創作背景。

2、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蒐集的背景。此環節意在讓同學們感知如何選取素材來寫作,創作背景有助於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品讀課文、分析人物、體味親情(多媒體展示)

1、分析文中提到的四個人物,請同學們評價一下,他們都是怎樣的人?

師生互動,邊交流邊書寫板書(詳見板書)在賞析過程中,不斷強化“讀”的環節,反覆朗讀課文內容,感知人物形象。

2、歸納“幸福家庭祕訣”:尊重、體諒、信任、為他人着想、互敬互愛、不斤斤計較……正如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六、研讀賞析,揣摩景物描寫(多媒體展示)

此環節意在向學生滲透景物描寫的方法和作用,為文中表現人物的形象起到烘托作用。請同學們朗讀並賞析文中寫景的句子,探討景物描寫的意義所在。請全體女同學用你們柔美、細膩的語氣去演繹這美麗的春景。(女生齊讀)

七、把握主旨,寫法借鑑(多媒體展示)

本文內容較為淺顯,此環節請學生歸納文章主旨,並自然地引出“以小見大”的寫法,為寫作課程做好鋪墊。

文章記敍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0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折射出人性中最閃光的地方,“以小見大”地開掘出頌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之深意。這種寫作手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八、課堂小結(多媒體展示)

同學們,家是社會中的最小單位,但他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請全體男同學齊讀第八自然段,用你們淳厚的嗓音,男子漢的氣概去詮釋中年人身上肩負的責任。

男生齊讀,之後分析“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的深刻含義。

九、課後作業,感悟親情(多媒體展示)

孩子們,對於孝敬長輩,絕不僅僅停留在作者的筆下,更不僅僅停留在今天這堂語文課上,學習語文的精髓要落實到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今天的作業是,回家為你的長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捶背、洗腳、洗衣、梳頭、揉肩等),並將這一過程及自己的感受和長輩的反應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老師在這裏期待着你們沉甸甸的收穫!

德育目標 篇四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八年級上冊語文《愚公移山》教案設計 篇五

知識與能力

積累古詩詞,增加文化積澱,培養對古詩詞的鑑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反覆誦讀,理解詩歌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加文化積澱,培養對中國古典詩詞的興趣,提高審美情趣。

重點

整體把握全詩,理解詩歌思想內涵和精神境界。

難點

正確理解詩歌內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詩歌的朗讀音頻材料多媒體課件

3課時

陶淵明《〈飲酒〉(其五)》

古往今來,官場上多少人為了仕途而爭名奪利,為了升遷而不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殘害親人,但是卻有少數文人墨客鄙棄世俗,厭惡官場,辭官回鄉,歸隱田園,過着“世與我相違,復駕言兮求”“人生行樂耳,何須富貴時”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一首田園詩《飲酒》。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説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後親友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九江柴桑(九江縣)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1、聽音頻朗讀,讀準字音,劃出節奏。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小組討論,通譯全詩。

居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

問怎麼能做到這樣呢?因為心與世俗遠離,自然就覺得地處偏遠了。

在東邊的籬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見南邊的廬山。

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一片濛濛的霧靄中,越發覺得美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藉着暮色結伴飛向林間的巢穴。

這裏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沒有合適的語言表達。

3、分析每句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樂;三四句恬靜而閒適;五六句滿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長而感慨。

1、詩歌前四句寫“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遠”,“心遠”有什麼含義?為什麼“心遠”?遠離什麼?

“心遠”包含:心志高遠,淡泊名利,寧靜處世。這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達觀的生活態度(酌貪泉而覺爽,處涸澤以猶歡)這就是陶淵明不朽的精神堡壘。

詩人身居人世,但無俗事紛擾,是因為心境超脱世俗,不為名利所惑,遠離官場,遠離塵俗。這四句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淨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

2、理解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神來的寫景之筆,描寫詩人在東邊的籬笆下專心而悠閒地採摘菊花,偶一抬頭,無意間便能望見悠遠超然的南山。兩句刻畫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形象。這不是一個“採菊”一般的動作,而是包含着詩人超凡脱俗、熱愛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潔的情操。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描寫了什麼?有何深意?

這兩句屬景物描寫。描寫了夕陽西下,山色迷人,飛鳥結伴,知倦還巢。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場,追名逐利,樂不思返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懷抱。此兩句雖寫景,實則抒懷,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人應知“返璞歸真”。

4、如何理解最後兩句?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麼語言形容出來,只可意會,妙不可言。這兩句詩,直抒胸臆,點明主旨:萬物運轉,各得其所,人生真義,返璞歸真,這才是人生的真諦。

作者通過田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遠離世俗生活的悠閒自得,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飲酒(其五)

心遠地偏——遠離塵世、超凡脱俗

採菊見山——熱愛自然、心境恬淡

山氣飛鳥——自然之景、歸隱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義、返璞歸真

杜甫《春望》

猜猜他是誰?

他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唐帝國由盛轉衰的年代,他的詩多沉鬱頓挫,他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的現實,被譽為“詩史”,大家説他是誰?

杜甫,字子美,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生活在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他的詩反映時事,思想深刻,境界廣闊,有強烈正義感和鮮明傾向性,風格沉鬱頓挫,形式多樣。由於他的詩真實地反映了所處的時代,後世稱為“詩史”;又由於他憂國憂民,被譽為“詩聖”。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詩人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後,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鳥語花香,長安城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而詩人與家人久別,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1、初讀詩歌,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聽音頻朗讀,老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

2、對照註釋,查閲資料,弄懂每一句詩的含義。

(1)詩的首聯選取了哪些意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國都、山河、草木。描繪出山河依舊、國都殘破不堪、一片荒涼蕭條的景象。表現出詩人對山河破碎的憂憤。

(2)詩的頷聯寫到“花”“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鳥語花香的景象本是賞心悦目的,讓人欣喜的,可詩人面對此情此景卻“濺淚”“驚心”,可見詩人內心傷感的程度之深。此句詩,詩人以樂景襯哀情,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傷痛之情。

(3)詩的頸聯以敍事為主,“連三月”“抵萬金”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誇張。極言戰爭時間之長,家書之珍貴。表達了詩人深切的思家思鄉之情。

(4)尾聯選取了哪些意象?描繪了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白頭”的意象,“搔”的動作,刻畫了一個因焦慮、傷感而頻頻搔頭的詩人形象,突出詩人傷時、憂國、思家、悲己的心情。

這首詩描寫了都城淪陷後春日遠眺中見到的荒涼、冷落的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親的情懷,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

首聯寫景對比憂國

頷聯寫景反襯傷時

頸聯敍事誇張思家

尾聯描寫誇張悲己

李賀《雁門太守行》

今天,我們先玩一個搶答遊戲。請聽題:①他是唐代詩人;②他年少早逝,一生只活了27年;③他被後人稱為“詩鬼”;④他的詩常以描寫想象中的或聽説的戰爭場面,表達自己為國而死的決心和立功的壯志。請問他是誰?今天我們學習他寫的一首詩《雁門太守行》。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陽縣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年少時在詩歌創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詩鬼”之稱。

《雁門太守行》:樂府舊題,多寫邊塞征戰之事,表現愛國之情。作此詩李賀僅17歲。

1、教師範讀,同學自由朗讀,注意朗讀節奏。

2、這首詩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描繪了邊塞緊張的戰鬥氣氛,敍寫了從白天到夜晚的戰鬥全過程,突出將士浴血奮戰的勇武形象,歌頌將士們誓死報國的愛國熱情。

感受意境美。

1、詩人構思大膽,把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高度集中在一個晝夜的時間裏加以表現。詩中寫了三個時間段,請你找出來。

白天——傍晚——夜裏。

2、詩人分別描寫了哪三個畫面?請你按照時間順序概括出來。

白天——首聯:敵軍壓境,官軍戒備森嚴;

傍晚——頷聯:激戰後的慘烈;

夜裏——頸聯:官軍夜襲敵軍陣地。

3、現在人們常用“黑雲壓城城欲摧”這句話形容局勢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樣的氣氛?

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以比喻和誇張手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

次句寫城內守軍披堅執鋭、嚴陣以待的情形,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裏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這裏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

4、時間從白天到傍晚,激戰過後氣氛從緊張到悲壯蒼涼,作者從哪兩個角度表現了激戰過後的蒼涼氣氛?

從聽覺、視覺兩方面描寫戰場,嗚咽的角聲,紫紅的秋色,創造出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渲染了戰場悲壯的氣氛和戰爭的殘酷,把激戰中的邊塞風光寫得很壯美。

5、時間從傍晚到深夜,官軍夜襲敵軍陣地。請設想“半卷紅旗”是怎樣的景象,作者捕捉這個景象入詩要表現什麼?

半卷紅旗是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是風勢很大,捲起紅旗便於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無所畏懼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壯懷激烈的豪情。

6、尾聯用典寓意,有什麼作用?

用戰國時期燕昭王置千金於黃金台上以招賢才的典故,既與戰爭的地點相吻合,又是對天子和將士的稱頌,表現了將士們奮勇殺敵、報效朝廷的決心。

本詩有聲有色地描寫了從白天到夜晚的戰鬥全過程。景物鮮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壯慘烈的氣氛,突出將士浴血奮戰的勇武形象,歌頌將士們誓死報國的愛國熱情。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形勢危急(比喻、誇張)

角聲、凝夜紫——悲壯慘烈(視覺、聽覺)

臨易水、黃金台——誓死報國(運用典故)

杜牧《赤壁》

赤壁,是我們所熟知的地方,這裏在三國時期曾經發生過一場惡戰,即赤壁之戰。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作者杜牧對發生於幾百年前的赤壁之戰的評論,借史詠懷,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

杜牧,是晚唐的詩人,和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反覆朗讀詩歌,讀準字音和節奏。

2、這首詩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借赤壁之戰留下的一把折斷的戟引發議論,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

1、《赤壁》開頭為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繫,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其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藴含着強烈的意念。沙裏沉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出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作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最後兩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最後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歎歷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還有另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李清照《漁家傲》

1、指點學生背誦前四首古詩。

2、説説《雁門太守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詩、宋詞更是這座瑰麗花園中的兩朵奇葩。前兩節課我們已經領略了盛唐詩歌的風味,那麼,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首宋詞——李清照的《漁家傲》。

李清照(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山東省濟南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有《漱玉詞》輯本。

1、讀準字音

帆(fān)殷勤(yīnqín)嗟(jiē)謾(màn)

2、讀出節奏

3、這首詞的內容是什麼?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

1、這首詞,詩人敍寫了一次夢境,作者在夢中看到了什麼?做了什麼?

(1)看到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寫天、雲、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湧的波濤、瀰漫的雲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颳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於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採奠定了基調。

(2)看到了天帝: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彷彿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温和、關心民眾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漂泊無依,如今天帝這麼關照她,使她感到多麼温暖啊!這次竟然得到訴説的機會了。這就引出了詞的下片,由她訴説自己的困難和心願。

(3)還夢到自己回答天帝的垂問:“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意思是説,我告訴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遠,現在已到了黃昏,還沒有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麼用呢?上句“路長嗟日暮”,出自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者藉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一個“嗟”字,生動地表現出她那彷徨憂慮的神態。下句,“謾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這一句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慨歎自己有才而不能為世所用,有懷才不遇之感;二是慨歎社會**,文章無用。

2、作者既然有這樣苦衷,她希望怎樣解脱呢?請看:“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齷齪的社會。叫風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萬里風”句,出自《莊子•逍遙遊》:“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風名。“九”是虛數,是“多”的意思。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樣飛旋輕快的小舟。“三山”,指傳説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個神山。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3、作者為什麼夢想到三山中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願?

儘管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實現和施展,找不到出路。“三山中”是仙境,那裏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悽和痛苦。可見她的夢想仙境,正是她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表現,對理想社會的嚮往。

這首詞,全詞通過對夢境的描寫,表達了詞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悽和痛苦的理想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把屈原《離騷》、莊子《逍遙遊》以至神話傳説寫進詞中,使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融為一體,構成氣度恢宏、格調雄奇的意境,具有明顯的豪放派風格,閃爍着浪漫主義的光輝。

漁家傲

李清照

詞人夢中所見所聞:海天相接、瑰奇雄偉

詞人的理想和抱負:辛苦求索、未見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1、詩文總有魂,教師在教授詩歌時,如能迅速把握詩的精魂,往往能提煉出課之魂。

2、在詩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升自己分析處理教材的能力,在整合中簡化教學頭緒,在整合中擴大教學的容量,在整合中豐富學生的思維層次。

3、課因簡潔而美麗,因速度而美,因深入而美,因靈動而美。“一劍封喉”“一矢中的”確實應該是教學的一種神奇絕美的境界吧!

課堂小結 篇六

教師朗誦《愚公移山》歌詞: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面對着王屋與太行,憑着是一身肝膽。

講起來不是那奇聞,談起來不是笑淡,望望頭土: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面對着滿堂兒孫,了卻了心中祈願。

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為你感歎。

多媒體顯示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學生齊讀。結束全文學習。

《愚公移山》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一、分析故事情節,人物和寫作特色。

二、領會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現實意義。

三、熟讀並背誦課文。

四、深入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設想:

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註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着通過學生質疑、教師設疑的方式,細研課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然後以完成文後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後,在學生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熟讀並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難點: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

第一教時;瞭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詞、句、理解詞性活用現象和古字通假。講讀故事情節,體會愚公精神。在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比較人物性格。

第二教時;拓展閲讀與實踐。在深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古為今用,推成出新,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一、複習回顧,解釋下列重點詞語:

二、導入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為列禦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

列禦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思想家,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四、通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複習回顧,解釋下列重點詞語:

a、“方”七百里(方圓,指面積。這裏周圍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c 、“陽”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d 、“陰”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e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削減)

f、“如”太行、王屋“何” (把……怎麼樣)

g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土筐)

h、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指山上的草木)

i、汝心之“固” (固執、頑固)

j、“雖”我之死(即使)

k 、“何”苦而不平(愁)

2、詞性活用、一詞多意、通假字

a、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動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着。

b、一詞多意

且年且九十(將近) ;且焉置土石(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裏) ;始一反焉(語氣詞)

c 、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河曲智臾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3、講讀故事情節,體會愚公精神

a、愚公家周圍的環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b、愚公為什麼要移去這兩座山?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 、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種程度?

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d 、愚公這一壯舉是否得到家人或鄰里的贊同,從哪裏看出來?

(1)雜然相許

(2)雜曰。

(3)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e 、大家都知道,對於愚公來説移山是艱難的,難在何處?

(1)“年且九十”(説明年老)

(2)“指通豫南,達於漢陰”(説明移山目標之宏偉)

(3)“其妻獻疑的理由”(説明移山困難之多)

(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説明搬運土石路途遙遠)

小結:這一節突出了愚公的“畢力平險”的大無畏精神和廣泛的羣眾基礎

4、討論愚公與智叟的觀點

a、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裏?

智叟:“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那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智叟:眼前的停滯的'觀點。

愚公:長遠的,發展的觀點。

c 、也有人説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寓言只是用假託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幹”來要求愚公

小結:愚公和智叟的對話,進一步表現了愚公移山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心。

《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譯及譯文練習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譯: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譯: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着山居住。(他)苦於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

3.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譯: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説:“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

4.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譯: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説:“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裏去呢?”

5.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

譯:大家紛紛説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愚公移山》最有意思的就數愚公與智叟孰智孰愚的討論了。放手讓學生去談,學生可以談出很多精彩的見解。但教師的工作是在學生略顯零亂的回答中梳理歸納思維的脈絡,幫助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提升思維的品質,這就是有挑戰性的地方,也就是課的亮點所在。

愚公智叟到底誰更聰明?學生們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結論自然莫衷一是。在這個時候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即在這篇文章中評價智慧與否的標準應當是什麼。

愚公面對的問題是大山的橫亙,出行受到阻礙要繞遠路。那麼問題的核心就是誰的看法有助於解決問題。智叟的話看似有理,但實際上回避了問題,毫無建設性的意見,無益於問題的解決,遇到問題不能解決,恐怕很難稱得上是智慧的。

如果不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退而求其次,能夠有與眾不同的看法也還可以稱得上智慧。但是我們分析智叟的話語,智叟的議論從能力薄弱和焉置土石兩個方面來展開,而這個問題在之前愚公的妻子早就提過了,且如出一轍,智叟的話語無非是拾人牙慧,並無過人的見識。如果這也叫“智”,那麼愚公的妻子就應該被成為“智嫗”了,這顯然是荒唐的。

抓住是否有利於解決問題這一點來評價智慧和愚笨,思路就比較清晰,問題也比較容易講清楚,學生的思考也能上一個台階。然而再提到小智小愚,大智大愚,愚不可及,大智若愚等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智和愚的辯證思考,讓學生體悟到除了現代科學能夠測算的所謂智商,智和愚還包含了很多文化的哲學的因素,並非能夠孤立片面的看待評價的。

愚公移山優秀教案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⑵ 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標:

⑴ 反覆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⑵ 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3、德育目標: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教學難點】

1、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辯論法。

3、品讀法。

4、理讀法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5、延伸拓展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欣賞樂曲愚公移山)

同學們,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大家都吟唱自如,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家喻户曉,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故事,去感受那愚公精神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範背誦課文。學生循聲跟讀。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根據註釋提示,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4、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分發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應一厝朔東無隴斷焉

⑵ 對加粗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懲山北之塞( )

A、處罰

B、警戒

C、苦於

出入之迂也()

A、繞遠

B、迂腐

C、困難

指通豫南( )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雜然相許()

A、允許

B、贊成

C、答應

且焉置土石()

A、哪裏

B、乃、才

C、語氣助詞

⑶ 一詞多義:

① 方七百里方其遠出海門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②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d、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吾義固不殺人

③ 河曲智叟亡以應以君之力f、其如土石何其妻獻疑

④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於帝

⑷ 翻譯下列句子:

① 甚矣,汝之不惠!

②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③ 投渚渤海之尾。

④ 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學生自由回答,其餘學生評價或補充。

5、教師播放教學圖片,每顯示一幅,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或朗讀課文相關片斷。

第一幅:二山雄立圖第二幅:在家庭會議上第三幅:畢力平險圖第四幅:愚公智叟辯難圖

第五幅:神靈移山圖

三、再讀課文,完成下列內容結構圖

兩山規模、位置方七百里,高萬仞;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愚公移山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移山目標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移山方式叩石墾壤,箕畚運

移山時間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移山移山衝突愚公、智叟

移山結局無隴斷

四、思讀課文,理解寓意

1、學生分兩組,展開課堂辯論。

辯題:愚公、智叟到底誰愚?

正方:愚公實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辯詞選摘:

正方:愚公實愚

兩座山雄偉高大,實難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況且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幫忙;工具落後,敲石挖土,用箕畚裝了土石遠運山外;路途遙遠。運土石到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艱苦奮鬥的精神;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確知移山之利,有長期奮鬥的思想準備;有子孫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有發展變化的觀點;感動天帝,將山搬走,顯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師總結:經過一番激烈的辯駁,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學生討論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於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恆心和毅力。

大小、多少是相對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成功、失敗亦如此。

五、佈置作業

説説下列詞的古今異義:

懲、陽、陰、諸、毛、已

第二課時

一、分角色朗讀,理解人物態度

1、指導朗讀,理解人物對待移山的不同態度

⑴ 愚公之妻和智叟説的話差不多,能否用相同的語氣、語調來讀?

不能。愚公之妻是獻疑,是對丈夫關心;智叟卻笑而止之,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

⑵ 子孫和京城氏之子的態度又是如何?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子孫是雜然相許,説明眾人熱情高漲,積極參與;京城氏之子是跳往助之,説明孩子的天真和熱心參與態度。

2、提問:如何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

學生自由發言。

生1: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這反映了作者階級的侷限性。

生3: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藉助想象、寄託於神話向自然鬥爭並取得勝利的願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為高大、感人。

教師點撥: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二、品讀課文,把握本文的藝術特徵

關於對比、襯托手法:

學生討論,明確: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後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説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於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説明移山勞動的艱鉅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三、研讀課文,總結昇華

教師提問: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學生髮言,教師總結: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幹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裏會有神舟六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裏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裏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裏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四、學生齊讀

結束全文學習

五、佈置作業

1、以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公》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後感。

2、有人説,愚公精神就是苦幹精神,僅有苦幹是遠遠不夠的,苦幹加巧幹才等於成功。你如何評價這種觀點?寫一段話闡明你的觀點。

【板書】

子孫 雜、許

妻子 獻疑

遺男 跳、助

愚公──遂率──移山──笑、止──智叟

(不愚) (不智)

國小二年級語文《愚公移山》原文 篇九

從前,有個老人叫愚公,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家門前有兩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人們進進出出,要繞很遠很遠的路,很不方便。

愚公決心要搬走這兩座大山。兒孫們聽了齊聲叫好。

他領着一家人挖土搬山。他們挖的挖,抬的抬,幹得非常起勁。鄰居們看見了,也都過來幫忙。一個才七歲的孩子,也蹦蹦跳跳地跑來了。

智叟看見他們幹得又苦又累,就對愚公説:“兩座大山這麼高,你又年老體弱,怎麼能把它們搬走呢?”

愚公笑着説:“我死了以後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以後還有孫子!子子孫孫不停地挖下去,還怕挖不平嗎?

天帝知道了愚公移山的事,很感動,就派了兩個力大無窮的神仙把兩座大山搬走了。

從此,這裏的人們出門再也不用繞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