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桃花源記》尋美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7W

《桃花源記》尋美新版多篇

説教學重難點 篇一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制定,我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生通過自主研讀和小組合作探究法,學會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樸民風。

2、教學難點:學生通過分析桃花源的描寫語句,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對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嚮往,和對當時軍閥混戰、賦役繁重的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説教學過程 篇二

(一)導入新課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伊始,是課程學習的第一步。良好導入往往充滿激情、引發互動。我將通過提問學生問題來導入課題:提問學生——“有沒有在行程中突然迷路的經歷以及在沒有前進之路時,突然發現三兩處美景,頓時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是怎樣的心情?”通過提問,引出今天的課題《桃花源記》。

(二)整體感知

通過問題導入,學生對文章產生一定興趣,新授環節也水到渠成了。整體感知是學生對文章進行的整體的、宏觀的解讀。此環節主要分為以下兩步:

1、首先,安排學生初讀文章,找出關鍵詞句,解決基本問題——“儼然”“歎惋”“垂髫”;

2、安排學生再次閲讀全文,疏通文意,感知課文內容——通過對桃花源這一理想世界的描繪,展現了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的生活。通過世外桃源的刻畫,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對當時的現實生活的不滿。此程序的設計在於讓學生自主學習疏通文意,提高整理與概括信息能力。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環節是教師傳道授業、答疑解惑、解決重難點問題的重要環節。我將設置如下重難點問題:

重點問題1:

桃花源是曠世美景,更是世外桃源,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學生自主研讀相關段落,教師啟發學生可以分為兩部分回答,學生隨後給出自己的見解——

①自然風光美:“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等體現優美的自然美景和純粹無暇的世外花源;

②人文社會之美:“黃髮垂髫,怡然自樂”“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體現出熱情好客和淳樸的民風。在如此之世外美景中,令人充滿無限嚮往和沉醉。教師隨即補充——此外,還可酌情答“朦朧的意境”之美等。

重點問題2:

桃花源總是令很多人讚不絕口,不同人有什麼態度和做法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態度?

此問題具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準確定位給學生答題區間,學生找到答題範圍且進行嘗試歸納,教師提問學生並轉述回答

①漁人——甚異,欲窮其林——好奇,驚奇以及想要一探究竟;

②太守——遣人隨其往卻不復得路——嚮往,急切之情,無功而返;

③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期望。教師順勢補充——正是由於:當時社會,百姓居無定所,朝野動盪不安,人們對現實社會感到失望與無奈,充滿了對虛幻世界的嚮往與期盼。才會有幻想出來的“桃花源”。

難點問題。作者寫這篇文章,重點是要體現怎樣的意旨?此問題屬於文章主旨情感類的難點問題,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並且相互補充。教師提問學生並轉述學生回答——“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是虛構出來的圖景。教師隨即補充——虛構桃花源,主要是為了反襯社會現實的黑暗和不堪和寄託自己對於和平、安穩和淳樸的社會生活的嚮往。陶淵明心懷大志,想要“救濟蒼生”,但是,政治黑暗,相互傾軋,賦役繁重,一腔熱血無處施展、壯志難酬,加之其性格耿介、清正廉明,不願攀附權貴,因此,自我與現實之間產生極大的隔閡和矛盾,這才想要一個脱離人間的世外桃源。最後,學生總結歸納出——文章體現了作者——對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嚮往,和對當時軍閥混戰、賦役繁重的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環節: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由課內到課外,由理論到實踐。此環節,我將講解滲透有關“世外桃源”的成語。啟示學生——如果用成語概括文章,是“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指的是與世隔絕、不受戰亂危害的美好世界,更是我們嚮往的精神家園或者美好願望。

(五)小結作業

小結作業環節是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的課程回顧、收束與總結過程,小結是收束和總結課文的過程,課下作業是鞏固學習成果的過程。於此,我將採用通過板書總結本次課程:請同學捋順板書內容。課下作業可以佈置為:根據文章內容,概括文章中漁人從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再到離開桃花源的行程。

譯文 篇三

晉朝太元年間,有位武陵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着一條溪流划船前行,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兩岸幾百步內,裏面沒有別的雜樹。地上芳草鮮嫩茂美,滿地落花。漁人見到這片景色很是驚異。於是又向前劃去,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的發源處沒有了,只見那裏有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似乎有光線(透出來)。(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只能勉強通過一個人,再走幾十步,就突然開闊敞亮了。這裏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鍺暢通,雞鳴狗叫聲彼此都能聽到。這裏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無論)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悦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他們)看到漁人,竟大為吃驚,問從哪裏來。(漁人)詳細的回答了。就(有人)邀請(漁人)到他家裏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款待。村中的人聽説來了這麼一個人,都來(向他)打聽消息。(他們)自稱祖先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裏出去,於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説魏晉了。這位漁人一件件的給他們詳細講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大家)都感歎惋惜。其他人各自再請(漁人)到他們家去,都拿酒飯款待。(漁人)在這裏住了幾天,就告辭離開。這裏的人告訴(他)説:“(這裏的事)不必對外面的人説起。”。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來路劃出去,一路上處處做上標記。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原先所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那條路。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德行高尚的人,聽到這件事,高興地打算前往,計劃還未實現,不久因病去世。後來就再沒有去探訪的人了。

説學情 篇四

我們常説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八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有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加之,本文言文篇幅不長而且語言較為流暢易懂,文本理解上難度不大。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着重引導學生學習“事物的美”的歸納方式以及引導學生學習透過背景看文章抽象的情感的方法。

解題 篇五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並記》的組成部分,寫作年代大約是南朝宋永八年級年(公元421),這時陶淵明已經57歲了。他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又由於他長期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記和詩內容一致,但重點和表現手法不同。文章全用客觀的記敍方法,虛構了一些人物和情節,而詩則直接表達了作者對桃花源這個美好淳樸的理想社會的嚮往,以記敍為主,融敍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由於本文的創作,後來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樂的地方,或與外界隔絕,脱離現實鬥爭的幻想境界。在人類發展史上,“桃花源”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理想國度的藍圖之一。

《桃花源記》譯文 篇六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兩岸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別的樹,芳香的青草鮮豔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便捨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漁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田野裏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村裏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詳細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裏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村子裏的人聽説來了這麼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説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着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裏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這裏的人)問如今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説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他們都感歎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裏人告辭。村裏的人告訴他:“(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説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着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説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名叫劉子驥的人,是位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計劃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沒有實現,他不久就病死了。後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拓展閲讀:《桃花源記》的藝術特色 篇七

一、文質兼美、情境俱佳

《桃花源記》雖不是詩作,但也表現了一個詩人明朗清新、樸實自然的文筆。《桃花源記》就文字而言,可謂精矣,筆墨不多,着實讓人百讀不厭。文章以武陵人的行蹤為線索,為我們勾畫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幸福生活美景——世外桃源。究其醉人的藝術魅力在於:

1、動人的意境

所謂意境,就是作者把強烈的感情傾注在描寫的對象上,創造出可見可聞而又使人感動的那種境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創造的意境,便是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其中,我們可以飽覽恬靜優美的生活圖景,欣賞到漁人進入桃花源後所見的一片地廣物豐、和平寧靜的景象,藉以感知桃源中的人們不僅生活愉快,而且“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沒有封建君主的統治,沒有如當時現實生活中的**和災難。作者把自己的進步理想寄託在桃花源的社會裏,從而形象化地描繪出了一個美好的農村生活境界。

2、明晰的線索

《桃花源記》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園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可以説本文是既按空間順序又按時間順序來安排材料的。按空間順序,即由桃花源外寫到內,又從桃花源的內寫到外;按時間順序,即由發現桃花源,寫到訪問桃花源,寫到離開桃花源,寫到再尋桃花源。縱觀全篇思路:發現桃花源——敍寫桃花源——議論桃花源——不能再入桃花源,內容一環套一環,環環緊扣,變幻奇妙,又讓人覺得入情入理。

3、虛擬的情節

第一,漁人來來往往,從不交代確切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姓名。第二,行蹤曲曲折折,走到哪裏算哪裏,忘路之遠近,又竟然忽逢桃林。第三,所見縹縹緲緲,山險口狹,彷彿若有光。第四,際遇閃閃爍爍,衣着悉如外人,卻又不知歷史時事;千言萬語,卻只寫了一句話,那就是囑咐漁人千萬不要泄密;最後,無論民間或官方,無論個人或羣體,都“不復得路”。完整的故事精彩紛呈,自然而然地引人入勝。

4、迭起的懸念

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會怎麼樣?“忽逢桃花林”,為之一喜(一折);接着寫桃林美景,“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又設下懸念,走完桃林了嗎?桃林前面是什麼地方?“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又為之生疑(二折);接着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行動,“初極狹,才通人”,又設下懸念:裏邊有什麼,能走得通嗎?“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為之一驚(三折);接着寫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源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漁人辭去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又設下懸念:漁人出去後給外人説了嗎?“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又為之遺憾(四折);“太守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又設下懸念:找到了嗎?“不復得路”,又為之迷惑不解(五折)。

5、突出的形象

寫桃花林,僅抓住最為醒目的林中之花、地上之草;繪花不採靜態的枝蕾,而取動態的落英;繪草不列草類高矮,而重色澤形態。寫桃花源,僅抓住農耕生活中人們賴以休養生息的土地、屋舍、桑竹等。寫桃源人,僅抓住無自養能力且易受傷害的老人和小孩着墨,老老小小尚且“怡然自樂”,青壯年便不消説了。對於使之“大驚”的“外人”,一是“要”,二又“延”,還“設酒殺雞作食”,淳厚好客之風迎面拂來。從“雞犬相聞”的鬧聲中反映出桃花源社會的和平寧靜;從“皆歎惋”中則可見桃花源人內心中的自我慶幸與滿足。

6、客觀的評價

本文寫於兵連禍結的晉宋交替期間,社會戰亂頻繁,動盪不安,封建剝削殘酷,民不聊生,政治黑暗腐敗,使作者不能施展抱負,在做過幾任小官以後,出於對醜惡官場的厭惡,棄官歸田,過起了隱居田園的生活。十多年的田園生活使作者瞭解了勞動人民的疾苦和願望,對廣大農民的苦難深有感受。出於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反抗,作者寫出了本文。文中虛構的世外桃源,描繪的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的一種精神寄託,也是幹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當然,這種理想境界,不過是一種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而且是一種不可實現的空想。我們不去苛求古人,但不能不認識到這一點。

7、明暢的語言

文中所有的敍述和描寫,儘管是文言,卻曉暢易讀。譬如寫景:“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層次豐富;譬如寫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形象鮮明;譬如寫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活動具體;譬如寫言:“不足為外人道也”,色彩近乎神祕,令人遐想聯翩。

8、深厚的功底

南陽劉敬叔《異苑》(卷一)有一則記載,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極為相似。原文如下:

譯文 篇八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着溪水划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遍地,鮮豔而美麗,落花紛紛(有一説為初開的花繁多美麗)。他對此感到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漁人便捨棄他的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裏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閒快樂。

(那裏的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裏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裏的人聽説來了這麼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説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着妻子兒女和同縣的人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第幾世皇帝,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於)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説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歎起來。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裏人告辭。(臨別時)村裏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説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着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説教學目標 篇九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學生解決文中的`關鍵詞句,以及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解決基本問題;

2、學生通過自主研讀和小組合作探究法,學會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樸民風;

3、學生通過分析桃花源的描寫語句,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對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嚮往,和對當時軍閥混戰、賦役繁重的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