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九年級語文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68W

九年級語文教案多篇

九年級語文上冊《故鄉》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小説人物描寫的方法;

2、學習小説採用對比表現主題的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正確的閲讀習慣;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加強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多元化鏈接,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教學重點

“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

教學難點

“我”離開故鄉時的心情與感受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同學們能不能隨口就湧出幾個寫“故鄉”的詩詞名句來?

(學生髮言)

故鄉,讓離家的遊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遊子的記憶裏沉澱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播放朗讀課件)

同學們,閲讀一篇小説,就如同認識一個人一樣,只有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你才能與他相知交流。從這篇小説中,你讀到了什麼?

學生髮言總結:

1、感知人物

人物: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我”

問題設計:

在眾多人物中,誰是小説主人公?

(眾説紛紜,預計會落在“我”和“閏土”上,讓學生展開辯論)

教師總結:

判斷小説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説中是否通過他來表現小説“主題思想”。這篇小説中閏土處在小説的中心地位,對錶現小説的主題起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閏土是舊中國尚未覺醒的老一代農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滿懷深情地刻畫他,寫他的種種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當時的社會弊端,從而啟發人們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農民問題的重要性,提出要改變農民命運,必須改變整個腐朽的社會制度。

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的作用,一是以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閏土的善良、樸實。二是以楊二嫂的變化説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破產的廣度和深度。楊二嫂是個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過這一形象,人們可以看到隨着農村經濟的破產,小市民階層也日益貧困化的現實。

2、感知情節

線索: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

給學生創造自由發表觀點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三部分——回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

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並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六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説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舊時代中國農民的悲慘生活和精神痛苦。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這一部分寫“我”離開故鄉的心情和感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

3、感知主題

問題設計:

此次回故鄉,“我”的心情如何?為什麼?

(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能圍繞“沉重、失望”,並自圓其説即可。)

教師總結:

闊別故鄉二十餘年,重履故土,內心應是按捺不住的欣喜與激動,而“我”卻以沉重的心情感歎物是人非。在離開故鄉時,發自內心的呼喊:渴望人與人的溝通,渴望新生活。小説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一在故鄉一離故鄉”的順序安排情節,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着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巨大變化,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動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二、剖析人物

《故鄉》,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故鄉給“我”的印象?(生答:變)

問題:那麼,究竟故鄉的什麼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①人變(以閏土為例課件展示)

對比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

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紅腫,頭戴破氈帽,身穿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説話脱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説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

對“我”的態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稀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對“我”恭恭敬敬,稱呼“我”為老爺,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對生活的態度: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悲哀痛苦,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把希望寄託在神靈上。

説明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勞苦大眾在封建傳統觀念轄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②景變(課件展示)

二十年前:這裏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美麗)作者用這美麗的景物作為少年閏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鄉的象徵。與現實中的故鄉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十年後: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陰晦)勾畫了一幅蕭條、荒寂的現實的故鄉冬景圖,初步表現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舊中國農村破產的悲慘狀況,為閏土的悲慘命運安排了典型的環境,烘托了閏土的悲慘命運和“我”的悲涼心情。

問題: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真的不相同嗎?為什麼?

(學生紛紛發表見解)

教師引導:

其實,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那時“我”是以純真少年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罷了,所以世界顯得那樣單純、美好,甚至有一絲神奇。

問題:然而是什麼原因讓“我”覺得記憶中的故鄉如此美麗,而現實中的故鄉卻如此讓人失望呢?

(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

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來自於人的變化:兒時故鄉,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甚至可以説代表了一種“理想”;而現實的“故鄉”卻面目全非,毫無生氣,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純真與温情,變得冷漠、麻木、市儈和猥瑣,使“我”感到“希望”的幻滅,心中無比的“悲哀”。

問題:在表現人物二十年前的關係變化時,你覺得哪些情節最能觸動你的靈魂?

(學生髮言)

分析示例:

一聲“老爺”呼出了小説的主題

兒時親密無間的夥伴,二十多年後的聚首,一聲悲慘而又冰冷的“老爺”生生把兩個本該是“西窗剪燭”“夜話巴山”的朋友隔成了兩個迥異的世界。這中間,隔着的應該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盡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衞也奈何不了的。這也帶給作者深深的思考:

齊讀“我躺着,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三、品味句子含義

“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引導:“我”否定了三種人的生活,寄託了“我”下一代有過上新的美好的生活的殷切希望。三個“辛苦”的內容——“我”:生活不安定、到處奔波忙碌;閏土:貧窮窘迫、愚昧麻木;楊二嫂:生活每況愈下而變得尖酸刻薄、自私勢利、處心積慮。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九年級語文教學通用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覆誦讀,體會詩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瞭解詞中情景交融的特點。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慨,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

1、詞中情景交融的特點。

2、通過反覆誦讀體會作品表達的人生哲理。

三。教學難點:

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味法、創設情境法、競賽法、合作探討法。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欣賞月夜圖片,創設情境

古往今來,月光始終是文人畫士青睞的對象。走進古典詩文的世界,我們發現處處都有月亮的影子。請同學們回憶你知道的古詩文,你想起了哪些有關月亮的詩句呢?

生舉例後師帶讀這些詩句。

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月在古詩裏給人的感覺是温柔多情的:要麼是謙謙君子,要麼是窈窕淑女,要麼象徵着團圓,要麼暗示着分離。詩人們或借月抒寫相思愁緒,或借月表達美好祝願。宋代的文學大家蘇軾對月亮也是情有獨鍾。

回憶蘇軾另一篇短文《記承天寺夜遊》,帶入對新課的學習。在這篇課文中,我們瞭解了蘇軾的豁達樂觀的情懷。這節課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蘇軾,賞明月清輝朗照大地,品經典美文感悟情懷。(板書課題、作者。)

(二)。初步感知

1、指導生明白“水調歌頭”是這首詞的“詞牌名”。一首詞可以沒有題目,但必須要有詞牌名。

2、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裏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足可看出這首詞在文學的影響之大。

3、指導生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到山東密州任太守,政治上不得意,理想和現實發生尖鋭衝突。蘇軾的弟弟蘇轍被貶謫到離蘇軾數百公里的山東濟南,已有七年沒有相見。又加上喪妻別子,心情壓抑,形單影隻。中秋望月,難免抑鬱感傷。

(三)。出示課文的生字,掃清閲讀障礙

(四)。作者簡介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為“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後諡“文忠公”。豪放派詞人,其詩詞對後世影響很大。(可讓生自由發言,然後師總結。)

(五)。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的配樂朗誦,使學生快速進入情境。

2、聽完後請學生思考:在你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3、生配樂自由放聲朗讀。

4、請一名同學為大家朗讀課文。後請大家評價:他讀得怎麼樣?

生自由評價,以此提高同學的聽讀水平。

5、師讀小序,男生上闕,女生下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質疑問難,理清層次

1、師生同讀小序後,提問:小序交代了什麼?(透露了寫作本詞的時間和目的。)

2、從小序的“兼”字可以看出文章至少寫了幾方面內容?

3、投影九幅圖畫,並跟讀。

4、鼓勵生質疑問難,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後小組討論,疏通文義。

5、總結全詞的內容。(對所有問題學生探究、討論,老師巡視、參與、指導)

6、全班同學再齊讀全首詞,歸納總結出作者的心理變化歷程。

(苦悶——矛盾——灑脱——祝願)

7、引導生學習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點。

(七)。與文本對話

詩詞總是以最精煉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因此對文中的精美詞句要會賞析品味。

思考:這首詞中你最喜歡哪一句或哪幾句?喜歡的理由是什麼?(生自由發言,師適當引導)

如:(欣賞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以圓全。但願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無常,自古如此。這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這樣,惟望各自珍重,希望從共賞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釋卻離怨。)

(八)。與作者對話

語言是情感的外殼。欣賞古代詩詞,應該經過語言這條通道,走進作者的內心,領會詞人的情感,這就要求我們與作者對話。此刻,老師提供兩個參考話題,同學們可以據此展開想像:假如此刻你穿過時間隧道站在東坡大師面前,和他談起這首詞,你將對他説些什麼?

出示話題:讀你的詞,其實是在讀你。

1、對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對你的人格,我最欣賞的是……

2、我想對你説……(生自由發言,師適當指導,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九)。作業

1、熟讀背誦課文。

2、把整首詞改寫成散文。

3、根據對詞的意境的理解,給這首詞配一幅插圖(可與同學合作)。

(十)。拓展與延伸

欣賞鄧麗君演唱的歌曲《水調歌頭》,在優美的歌聲中進一步去體會作者的情懷。

(十一)。小結

蘇軾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但他無論走到哪裏都能在江山風月中自得其樂。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豁達樂觀的堅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

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常讀一讀蘇軾吧,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九年級語文教案設計模板 篇三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吳敬梓及《儒林外史》。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節。(重點)

3.學習小説的對比手法。(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儒生周進,考了幾十次連個秀才也沒考上,受盡了困頓和屈辱。一次在貢院撞號飯,口吐鮮血,滿地打滾,鬧得不可開交時,四個商人出於憐憫,替他捐了個監生進場考試。從此他步步高昇。後來他主持秀才考試,一個考了二十多次的老童生引起了周進的高度注意,周進頓生憐憫,為其填了個第一名,這個老童生便是范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范進中舉》。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縣人,清代小説家。出生於官僚地主家庭,年幼聰明,才識過人,不善於治理家業,喜歡慷慨資助別人,與朋友歌吟豪飲。二十三歲中秀才,此後科場一直不利。代表作《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

是我國文學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説。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幹,可是有一箇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習氣,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中心的十八世紀中國社會的風俗畫。

3.朗讀課文,讀準下面加點字的字音。

帶挈(qiè)體統(tǒng)劈手(pī)

醉醺醺(xūn)商酌(zhuó)尖酸(suān)

攀談(pān)桑梓(zǐ)簇擁(cù)

僥倖(jiǎo)權變(quán)軒敞(xuān)

4.詞語解釋

帶挈:挈帶。文中指提攜,意思是“讓人沾我的光,得到好運氣”。

唯唯連聲:連連答應,形容十分恭順。

作揖:拱手行禮。

倒運:事情不順利,倒黴。

狗血噴頭:形容罵得很兇。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覺。

商酌:商量斟酌。

5.閲讀課文,思考問題。

課文是按什麼順序組織材料的?

明確:課文圍繞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對比描寫了范進中舉前後不同的境遇。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請用簡潔的語言梳理小説的主要情節。

明確:開端:范進借錢應試

發展:范進賣雞

__:范進喜極而瘋,胡屠户治瘋

結局:張鄉紳來訪

(二)對比手法

1.閲讀第1-2自然段內容,説説中舉前范進的家境如何。胡屠户和眾鄉鄰對他的態度如何。在這種情況下,他仍偷偷地參加鄉試,這説明了什麼。

明確:家境:每日小菜飯;不知豬油味;餓了兩三天;鄉試無盤費。

胡屠户:鄙視、諷刺、嘲弄:現世寶--癩__--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眾鄉鄰:家裏餓了兩三天,無人關心無人問。

説明了:熱衷功名利祿,沉迷於仕途。

2.閲讀3-12自然段內容,説説中舉後范進的經濟條件發生了怎樣的巨大變化。胡屠户和眾鄉鄰、張鄉紳對他的態度如何。這又説明了什麼。

明確:經濟條件:眾人送米送糧送錢送肉又送房。

胡屠户:巴結奉承:才學高、品貌好、天上星宿、賢婿老爺

眾鄉鄰:極力討好:拿蛋送酒、背米捉雞、搬桌拿椅、飛奔找人、幫忙治瘋

張鄉紳:百般拉攏:稱兄年誼、送銀贈房

這説明了:中舉後范進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得到了提高。

3.小説將范進中舉前後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形成鮮明對比,有何用意?

明確:通過對比,突出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命運的主宰,以及在這種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勢利關係和世態的炎涼,增強了作品的諷刺效果。

四、板書設計

范進中舉中舉前中舉後

范進貧困潦倒衣食無憂、喜極而瘋

胡屠户欺貧愛富阿諛奉承、慷慨大方

鄰人、張鄉紳不聞不問趨炎附勢、巴結攀附

五、課外拓展

1.學習了《范進中舉》後,有同學作了一副對聯的上聯,請你完成下聯和橫批。

上聯:憶往昔,無米無柴,誰肯雪中送炭

下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橫批: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看今朝,有酒有肉,都來錦上添花;世態炎涼

2.“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很多人認為現行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沒什麼區別,學生就是“現代的范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説説你的理解。

示例:不同意。現行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科舉制度不一樣。現行教育就個人而言,是培養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傳授文化技能,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就社會而言,是培養有用人才,服務於社會。而封建科舉制度對個人來説,是名利的競技場;對社會而言,其選拔人才的作用已喪失。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結合情節和人物描寫,分析人物形象。(重點)

2.賞讀小説的精彩句段,賞析細節描寫,學習諷刺手法。(重點)

3.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魯迅説:“迨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説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這是對《儒林外史》進步思想和諷刺藝術的的概括。這一節,我們繼續來學習《范進中舉》。

二、自主預習

諷刺是本文突出的藝術手法。閲讀中把你認為好笑的情節標記出來,想一想笑的背後隱含着什麼。

示例1:范進因中舉喜極而瘋,在捱了一個巴掌後才清醒過來。中舉,對范進來説自然是榮耀之至,但挨巴掌卻是受辱,榮而後辱,這是作者有意鞭撻他的醜惡靈魂,具有極強的諷刺意義。

示例2:寫范進的瘋態:“他爬將起來,又拍着手大笑道……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這些細節生動地揭示了范進內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內心而言,他是個勝利者,他感到揚眉吐氣,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圍的人宣佈自己的宿願已經實現,所以往門外飛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卻是個失敗者,頭髮跌散,兩手黃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湯雞一樣。這就是強烈的諷刺。

示例3:寫胡屠户的貪婪相:“屠户把銀子攥在手裏緊緊的……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裏揣。”這裏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語和動作的矛盾:銀子已經緊緊地攥在手裏了,嘴上卻偏説不要,暴露了這個市儈嗜錢如命的本性。

三、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探究

1.分析范進的形象

(1)選文對范進的塑造主要運用了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描寫,請找出典例,賞析其作用。

明確:

選句1:范進説道:“是了。我也記得是中的第七名。”

提示:范進清醒後什麼都記不得了,但卻清楚地記得“中的是第七名”,這入木三分的諷刺描寫,不僅突出了范進的醜惡形象,而且尖鋭地諷刺和揭露了封建知識分子熱衷功名富貴、甘當封建統治階級爪牙的本質,抨擊了罪惡的科舉制度。

賞析:運用語言描寫,寫出了范進熱衷功名的特點,也表現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之深。

選句2:范進唯唯連聲,叫渾家把腸子煮了,燙起酒來,在茅草棚下坐着。

賞析:運用神態和動作描寫,表現了范進未中舉前對胡屠户的温順,表現了他精神的猥瑣與恭順、麻木。

選句3: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説着,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

賞析:運用了神態、語言、動作描寫,突出了范進得知中舉後,不敢確信、驚喜過望的心理和得意忘形的神態,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之深。

(2)結合上述分析,請概括范進的人物形象。

明確:范進:熱衷功名、懦弱醜陋、虛偽世故。

(3)聯繫作品來看,作者塑造范進這一形象有何深刻用意?

明確:通過塑造范進這一典型人物,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之深。

2.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1)從文中找出描寫胡屠户的精彩語句,品味揣摩,賞析其作用。

選句1: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説道:“該死的畜生!你中了甚麼?”一個嘴巴打將去。

賞析:運用神態、語言、動作描寫,寫出了胡屠户的圓滑世故和趨炎附勢的性格,也間接表現了他深受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

選句2:范進因沒有盤費,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

賞析:運用動作描寫把胡屠户的兇相刻畫得入木三分,傳神地表現了胡屠户對范進蔑視程度已達到極點。

選句3:又轉回頭來望着女兒,説道:“我早上拿了錢來……罵這死砍頭__的奴才!”

賞析:運用了語言描寫,點明瞭胡屠户對范進前倨後恭的原因,體現了他虛偽勢利、趨炎附勢的個性。

選句4:屠户見女婿衣裳後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着頭替他扯了幾十回。

賞析:運用動作(細節)描寫,寫出了胡屠户對中舉之後的女婿極盡巴結奉承之能事,突出了他心靈的卑劣,諷刺意味更足。

(2)結合上述分析,請概括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明確:胡屠户:前倨後恭、趨炎附勢、貪婪虛偽、惟利是圖。

3.結合對眾鄰居的描述,談談眾鄰居、張鄉紳在文中是怎樣的形象。

提示:眾鄰居、張鄉紳對未中舉的范進漠不關心,對中舉後的范進爭相送米送錢送酒送房,可以從中看出這羣人的形象。

明確:趨炎附勢、虛偽世故。

(二)研讀重點語段

閲讀課文第5自然段(“范進不看便罷”至“再為商酌”),回答問題。

1.作者描寫范進喜極而瘋,富有層次,請將這一情節梳理完整。

明確:驚喜--昏厥--瘋跑--跌進泥塘--瘋走集上

2.下面的句子分別對主人公進行了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

(1)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裏,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2)眾__眼望小眼,一齊道:“原來新貴人歡喜瘋了。”

提示:第(1)句是對主人公的動作、外貌描寫,第(2)句則是對主人公的側面描寫。作用要圍繞人物的性格特點解答。

明確:(1)動作、外貌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了范進瘋後的醜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之深,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2)側面描寫;用眾人的表現,烘托范進發瘋的不可思議。

3.“噫!好了!我中了!”請揣摩范進説這句話時的內心活動,用第一人稱描述下來。

示例:“我”終於中舉了,可以擺脱貧窮屈辱了,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了。

4.聯繫全文來看,本段描寫范進和眾人的表現,對突出作品主題有何作用?

明確:刻畫范進發瘋的醜態和眾人趨炎附勢的嘴臉,真實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心靈的毒害以及在封建科舉制度下形成的炎涼世態。

(三)孔乙己與范進比較

我們前面還學過一位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形象--孔乙己。孔乙己與范進有什麼異同之處?

明確:異:范進終於中舉,而孔乙己直到臨死“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

設疑:(1)范進遭胡屠户辱罵還唯唯連聲,而孔乙己在酒客們嘲笑他有偷竊行為時,為什麼硬撐“竊書不能算偷”,范進能在大庭廣眾中尋人買雞,孔乙己卻餓得“臉色青白”也不肯脱下長衫?

(2)范進中舉後,對張鄉紳曲意附和,而孔乙己對人們問他識不識字都不屑回答?

(3)孔乙己窮得要討飯,卻將茴香豆分給孩子,范進卻在胡屠户受銀假謙讓時,又説“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的客氣話?

從疑問中明白范進自卑自賤、圓滑世故、狡詐虛偽,而孔乙己雖窮困卻有清高的傲氣,腐儒之風,帶着些許善良。

同:同受封建科舉的毒害,都迂腐至極,都不會“營生”,對社會的擺佈都同樣的軟弱無力。(質疑:若孔乙己也中了舉,他會怎樣?從而明確兩人的共同之處)

腐朽的科舉制度使讀書人以功名為念,將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費在應試和科場上,致使讀書人只知經書八股,根本沒有真才實學,喪失謀生的本領。

這種制度一面造成一批爬在人民頭上的老爺,一面造成一大批對社會毫無價值的廢物。從另一角度而言,范進和孔乙己猶如一對孿生兄弟,他們命運的差異僅僅是個形式問題,而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中與不中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無論如何都逃不出悲劇的命運(或在福祿中生,或在困頓中死),這是社會的悲劇!

四、板書設計

范進中舉范進:熱衷功名、懦弱醜陋、

虛偽世故

胡屠户:前倨後恭、趨炎附勢、

貪婪虛偽、惟利是圖

五、課外拓展

本文通過多處細節描寫,將范進中舉後發瘋的醜態和胡屠户那種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前倨後恭的市儈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之深,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

請你任選一個場面,細膩地描寫人物的動作和神態,80字以上。

示例:她又看見了一隻蝴蝶,便調皮地奔過去,蝴蝶上下飛舞,她目不轉睛地盯着蝴蝶,蝴蝶終於停在了一朵花上。她躬着背,腳尖小心翼翼地踮着,汗珠從她的臉上滴落下來,她躡手躡腳地走到蝴蝶旁,猛地一彎腰,雙手把花朵上的蝴蝶一捧。又小心地把雙手露出點縫,把頭靠在手縫上看,一不小心讓蝴蝶飛出了雙手。她又急又氣地撅着小嘴,雙手往腰上一插,但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趕另一個目標去了。

中學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四

【學習目標】

1、瞭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作。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3、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4、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增強愛國情感。

【學習重點】

1感情誦讀,品味語言,把握全詩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學習難點】

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的詩人的情感。

2、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自主預習案】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並解釋加橫線的詞語。

錦幛(zhàng ) 荇藻(xìng zǎo ) 蓬蒿(Péng hāo)

蘸着(zhàn)輕撫(fǔ)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螻蟻((lóu yī):“螻蛄和螞蟻,用來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文學常識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生於浙江抗州,是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1929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他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赴法留學回國後,1936年與卞之琳、樑宗岱、馮至等創辦《新詩》月刊。抗戰爆發後,在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編《頂點》。在副刊上編髮了不少動員抗戰的詩歌。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後曾被捕入獄,在獄中受傷致殘,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並寫下了《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心願》、《等待》等詩篇。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災難的歲月》等。他是中國現代象徵派詩歌的代表。無論理論還是創作實踐,都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3、預習質疑:讀了這首詩後,你還有哪些疑問?試寫在下面。

【課內探究案】

情境導入,目標明確

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土地的誓言》嗎?還記得我們看過的日本侵略我領土,屠殺我人民的慘不忍睹畫面嗎,如果大家忘卻了,就請再看一遍,(多媒體顯示畫面),對我們每個中國人來説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億萬中國人被魔掌蹂躪,大好河山被鐵蹄踐踏,中國人民開始了不屈的抗爭,“雨巷”詩人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紙傘”,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不久,被捕入獄,受盡了非人的折磨。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活動目標

1.通過對三年來的有關學習、生活等各種資料的蒐集和整理,讓學生重温國中生活的歡樂與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2.創設一個學生才藝展示的空間,讓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綜合運用得到表現;

3.營造一個情意融融、心靈相通的環境氛圍,提供學生自主組織、積極參與活動的機會,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悦。

活動課程設計

一、成立活動小組

1.教師明確本次活動的學習任務:介紹本次綜合性學習中他們需要蒐集的資料,活動的目的,活動的程序,並就這些內容同學生進行探討,實現師生間的互動與合作。

2.有效合理的分組。

根據活動的需要,成立若干專項小組:

策劃組(2~3人):負責對本次綜合性學習的策劃、組織和調度,管理和督促其他各小組的工作開展。

產生方式:提出要求(明確本次活動的目的與意義,有參與活動的熱情,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有創新的意識,較強的組織能力和調度能力)。同學自薦(學生根據要求自我推薦),師生考評(由教師和全班同學根據其以前的各次綜合性學習的情況,進行考核確定)。

班史編寫組:主編一名;編委五名,負責資料的整理、有關圖片的蒐集和處理、撰寫班級英才小傳、版面設計等內容。要求有工作的熱情、較好的文筆、能熟練操作電腦等;顧問(教師及編寫組邀請的有關人士,如出版社的工作人員等);資料提供;全班同學。

畢業晚會籌備組:主持同學由策劃組同學擔任。

節目組:由全班同學根據其志趣、愛好自由組成,每組人數原則上不超過9人,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負責準備本組的節目。節目要求主題突出、形式多樣、有感染力、有創意。並要在一週內將其確定的節目報策劃組同學處,以供其統籌安排。

二、活動準備時間:2~3周

三、課堂活動

導入:播放電影《城南舊事》裏的那首畢業歌。同學們,聽着這熟悉的旋律,大家一定記起了我們在剛跨入國中學習的第一學期學過的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吧,在課文中,當英子國小畢業時,就是伴着這首驪歌和老師、同學們告別的,一眨眼,國中三年的時光已悄悄過去,我們也站到了分離的路口。本次綜合性學習,是我們在國中三年的語文學習中的最後一次學習活動。既是對國中三年生活的一次愉快的回顧,又是對即將展開的新生活的一番美好憧憬。下面,就讓我們再次回眸那些一起歡笑共同奮鬥過的難忘歲月,重温那份永存於心的舊日温馨吧。

活動一:往日重現

主持人現場採訪。

1.説説你在三年裏碰到的最高興或印象最深刻的事。

2.校園劇表演:國中三年學習生活的片斷(國中生活第一天、八年級的那次運動會、九年級的一次考試)。

3.佳作朗誦:《我的國中生活》、同學小傳──《我班的“體育明星”》。

活動二:今宵難忘

1.唱表現青春和中學生活的歌曲(形式上可以是合唱也可是獨唱,還可以挑選一些曲子自己填詞唱)。

2.表演學生自編自演反映中學生活的相聲、小品。

3.讓學生以舞蹈的形式來反映其學習生活和情感世界。

活動三:同一首歌

1.説句心裏話(與任課老師深情話別)。

2.帶着祝福遠航(師生臨別贈言)。

在《同一首歌》的旋律中結束本次活動。

九年級語文教師的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測、饋贈、樂此不疲”等詞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2、瞭解勃蘭克斯及其創作成就。

能力目標

1、概述四個場面,三大人羣,培養概括提煉,分析歸納的能力。

2、學習通篇為喻,進行説理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

3、寫一段比喻性文字,訓練文字表達能力。

德育目標

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思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

教學重點

1、分析概括四個場面,三大人羣,體驗揣摩人生意義。

2、學習虛擬情景,進行説理的寫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1、揣摩關鍵語句,體會作者對生命珍愛的情感,及讓一生過得有意義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學以致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

教學方法

1、品讀法

2、討論點撥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討,問題探究:延伸拓展,學以致用。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滄海橫流,名垂青史。古往今宋。許多大師用他們的生命和智慧詮釋着人生。奧斯特洛夫斯基説:“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笛卡兒説:“我思故我在。”薩拉説;“生命是一條美麗而曲折的幽徑。”勃蘭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們該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峯呢?勃蘭克斯的《人生》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二、資料助讀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瞻(zhān)望:往遠處看,往將來看。

攫(jué)取:掠奪。

臆(yì)測:主觀的推測。

饋(kuì)贈:贈送。

樂此不疲:因喜歡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學生交流初讀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廣闊領域”和“工場”四個毫不相干的事物連綴成文,並和“人生”聯繫起來,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有些語句比較深奧,我不太能讀懂。

生3:全篇都在探討人生問題,使我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4:文章寫了一幅人生的總體畫面和三種人的活動景象,我覺得還應該有更多的場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

教師總結:看來,中外語言表述的差異給我們的閲讀造成了一定障礙,不過只要我們整體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難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問: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麼?

生1:我覺得非常恰當。人從誕生之日起,便開始了成長奮鬥的歷程。每前進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個台階,我現在正在攀登這座高塔的階梯。

生2:我同意這種觀點。我們在攀登最初幾級階梯時,是比較輕鬆快樂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難度就會越大,或是體力不支或意志不堅定使然。所以“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生3:我覺得人生就如同爬山,“無限風光在險峯”,高塔的頂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風景。

生4:把人生比作高塔,這個比喻一般,還有許多別出心裁的比喻,比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樹,就很新穎。

……

教師小結:文學欣賞從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大家對生活的親身體驗和感悟,會對人生作出不同的詮釋。

2、歸納概括描述的四個場面。

教師把學生分為四個組,每個組負責概述一個場面,由小組代表發言

第一小組:第一個場面是描述人類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歷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這是對立統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輕時的生活經歷,心理感受是新鮮,帶着留戀,帶着對未來的希望;再後來攀登就艱難許多,缺乏新鮮感,不再留戀什麼。

第二小組:第二個場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尋地下坑道的情景。他們渴望去探索許多世紀以來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尋找坑道深處埋藏的礦物,並樂此不疲,非常快樂。

第三小組:第三個場面描述一些人在廣闊的領域開拓進取,開疆闢土,征服人羣的情景。主要運用簡練的筆法,描寫他們的性格和情態,辛勞和勇敢。

第四小組:第四個場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場勞作的情景。他們的工作是那樣瑣碎、微小,但他們是那樣專心、細緻、勤奮,工場不大。但生活的空間很大。

教師小結:作者描寫了人類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幾種人在各種不同領域中奮鬥、勞作的場景。這樣看來,作者把“人生”理解為“奮鬥”和“勞作”。

3、分析三類人的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意念。

學生按剛才的小組討論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組體會“作者在描述這些人羣時,肯定或讚揚了什麼精神”?教師隨機點撥。

五、深入研討,問題探究

1、難句釋疑。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整體把握,探明瞭主旨,但有沒有理解得還不透徹的難句。請摘選出來,互相討論交流。

六、延伸拓展,學以致用

1、古往今來,有多少人面對蒼穹,叩問心頭,人生是什麼?這是一個古老而永恆的話題。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堅貞的志向,曹操橫槊賦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發其人生苦短的慨歎。你會對人生髮出怎樣的感慨呢?會把人生比作什麼?請寫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七、課堂小結

冰心説,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動的一定會成為死湖;不是每一粒種子都長成參天大樹,但不生長的種子一定會成為空殼。活着,是生命的一種形式,珍惜才是對生命最有價值的修飾,珍惜自己,你就能挾卷滾滾沙石,快樂勇敢地奔流,投進大海温馨博大的懷抱;珍惜自己,你就會從地下破土而出,長成一棵小樹,聽到黃鶯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猶如寂然無聲的荒野;人生是永恆的,猶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輝煌的,如果我們轟轟烈烈地走過一生。讓我們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