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九年級化學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5.86K

九年級化學教案(多篇)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鐵、鋁、銅等常見金屬與氧氣的反應現象。

2、初步認識常見金屬與鹽酸、硫酸的置換反應,以及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能用置換反應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能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

2、課堂中,教師組織、引導和點撥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討論交流,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

3、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並能用圖表和化學語言表達有關的信息。

4、初步學會運用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五彩紛呈的化學現象的觀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勇於創新實踐、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3、瞭解化學與日常生活和生產的密切關係,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在有趣的實驗與老師的點撥中輕鬆掌握化學知識,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常見金屬的化學性質。

難點:初步運用金屬的化學性質,掌握新的化學反應及反應類型。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實驗用具:鎂條、鋁片、銅片、鐵片、酒精燈、坩堝鉗、火柴、砂紙、稀HCl、稀H2SO4、試管(若干)。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鐵、鎂等金屬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以及化學方程式。

二、新課導入

師:鋁和鐵相比較,具有哪些優良性能?為什麼飲料罐通常都用鋁做而不用鐵?

目前一些人在一些黃金市場能用黃銅冒充黃金進行詐騙,為什麼有些人會上當?可用什麼辦法來鑑別它們呢?

生甲:黃銅與黃金的密度不同,測一下它們的密度即可區別。

生乙:黃銅與黃金的硬度不同,把它們互相刻畫,硬度大的為黃銅,小的為黃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煉”。用火燒一下,變黑的為黃銅,不變色的為黃金。

……

師:甲、乙兩種方法利用的是金屬的物理性質,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屬的化學性質。

師: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屬,就需瞭解金屬的各種性質。上個課題我們學習和研究了金屬的物理性質,本節課我們來學習金屬的化學性質。

[板書]課題2 金屬的化學性質

三、新課教學

金屬的化學性質

[板書]一、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課件展示黃金項鍊、銀戒指、學生用的小刀、鎂條等金屬物品。學生觀察其表面顏色。

師:是誰給純淨的金屬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氣!

師:確切地講,是空氣中的氧氣。

【實驗探究1】

步驟:1.分別把鎂條、鋁片、銅片用砂紙打磨後放在空氣中,過一段時間觀察並記錄現象。

2、用坩堝鉗夾住鎂條、鋁片、銅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並記錄現象。

現象:1.鎂條、鋁片表面變暗,銅無變化。

2、鎂條在空氣中劇烈燃燒;鋁片表面失去光澤;銅片表面變黑。

結論:金屬可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

[學生活動]請三位同學上黑板書寫: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師:鐵在純氧中點燃能反應嗎?若能,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板書]3Fe+2O2Fe3O4

師:根據上面的反應,我們可得出金屬具有什麼樣的化學性質?

生:金屬能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

[討論]大多數金屬都能與氧氣發生反應,但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相同嗎?

生:鎂、鋁等在常温下就能與氧氣反應;鐵、銅等在常温下幾乎不與氧氣反應,但在高温時能與氧氣反應;“真金不怕火煉”説明金即使在高温時也不與氧氣反應。

[講解]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性質除了可用於鑑別物質(如黃銅與黃金的鑑別)外,還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鋁具有很好的抗腐蝕性能,就是由於鋁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在其表面生成一層緻密的氧化鋁薄膜,從而阻止鋁的進一步氧化。鋁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裏產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並被廣泛應用,除了因為改進了鋁的冶煉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鋁的密度較小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鋁的抗腐蝕性能好。

師:鋁的化學性質很活潑,為什麼通常鋁製品卻很耐腐蝕?為什麼不宜用鋼刷、砂等來擦洗鋁製品?

生:鋁製品耐腐蝕是由於鋁可以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使其表面形成一層緻密的氧化鋁保護膜;若用鋼刷、砂等來擦洗鋁製品,容易把氧化鋁薄膜除掉,從而起不到保護作用。

師:我們平常所説的“電化鋁”實際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鋁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鋁保護層的鋁製品。

九年級化學課程教案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初步瞭解有關氮氣和稀有氣體的一些主要用途。

2、瞭解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強對空氣污染的防治。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瞭解空氣的組成。

2、介紹空氣污染的嚴重危害,以增加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用品

水槽、鐘罩、燃燒匙、酒精燈、紅磷。

教學過程

(提問)

①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電燈發光(物理變化)爆炸(舉例説明,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②判斷下列例子哪個是描述性質?哪個是表述變化的?

(講解)通常鎂燃燒,酒精燃燒都是在空氣中進行的。

(提問)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

(板書)第一節 空氣

一、空氣的組成和用途

(演示)實驗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提問)①實驗現象

②為什麼紅磷燃燒時只消耗鐘罩內氣體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閲讀)課本有關內容,並簡介人類對氧氣的認識過程。

(板書)

二、空氣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燒產生的煙霧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煙霧

③汽車排氣形成的煙霧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氣體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①工業三廢的回收與處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講解)

1、由於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應”對自然界的影響。

2、臭氧“空洞”的形成──對自然界的影響等。

[作業] 略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對水的三態變化的微觀解釋和原因分析。

2、通過分析水分子的運動與水的三態變化之間的關係,認識水分子的特徵。

教學起點分析:知道水能發生三態變化和發生這些變化的條件,相當一部分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但是不瞭解分子的特徵,不能自發地從微觀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質的變化,對於水的凝結、蒸發等司空見慣的不易產生探究衝動。教學的起點應當定位於對水的三態變化的微觀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如我們為什麼覺察不到水的蒸發的?水在什麼情況下更容易蒸發?在蒸發過程中,水分子發生什麼變化?

教學過程 :

[師]同學們喜歡潺潺的小溪、奔騰的江河、波濤洶湧的大海嗎?

[生]喜歡。

[問]它們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生]水(水分子)。

[師]水是由什麼組成的?

[生]水是由水分子組成的。

[師]你知道一個水分子的大小嗎?

[生]不知道。

[投影]一滴水。(只一滴水,就約含有1021個水分子)。

[師]這樣小的分子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沒有小小的水分子,哪有晶瑩的水滴,又怎麼會有奔騰的江河 ,洶湧的大海呢?

[設問]那水分子有什麼特徵?

為什麼有時會幻作朵朵白雲,有時又能化做綿綿細雨、皚皚白雪?

[生]狀態變化。

[師]水變成雲、雨、雪是水的存在狀態發生變化的結果。

[投影]第一節 水分子的三態變化

水的三態變化

[板書]水的三態變化

[投影]出示目標

[投影]封閉在針筒中的水。設想把封閉在針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態的水就會變為水蒸氣,體積會明顯增大。

[問]請大家猜想一下,在這個過程中,水分子會發生什麼變化?

[學生猜想]水分子本身變大了? 水分子間的間隔變大了?

水分子的數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熱都衝到針筒的那一端去了?

[師]下面我們來研究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 國中學習方法?

先來觀察:不同狀態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

[問]從圖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同桌之間相互交流)

(學生七嘴八舌)固態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動

液態的水:水分子無序排列,在一定體積內較自由地運動

氣態的水:水分子自由運動,充滿整個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間擴散

分子間的間隔不同

[師]小結:分子間的間隔不同,物質在氣態時分子間的間隔比在固態液態時要大得多

[説明]圖中的質量是不相同的,圖中水分子的個數也不相同,圖示的

目的僅在於表示分子的間隔不同,所以,同一質量的水在變為

水蒸氣時,分子本身沒變,分子間的距離,分子的排列方式,

通過剛才的研究:大家來小結一下。

[板書]水由固→液→氣時

分子數目 分子間的距離

不變 改變

分子大小 分子的排列方式

[問]這樣的變化是變化還是變化?

[生]物理變化

[投影]生活景象(路邊斑斑水跡,太陽光照下,一會兒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問]這是什麼原因?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四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2)初步認識物質結構學習中的模型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瞭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樹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2)瞭解人類對原子結構的探索。

二、教學重難點

知道原子的結構,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三、預學設計

在預習的基礎上對下列問題進行思考並形成自己的觀點: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提出自己的假設。

(2)預習“聯想與啟示”,試着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四、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入: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參加反應的物質的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新的物質的過程。那麼不同的原子(如氫原子和氧原子)有什麼差異呢?上述問題的答案要從原子的內部去尋找,這就涉及到又一個新的問題: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提出你的假設。

思考假設:我想:原子是一個實心球。原子象一個乒乓球。原子象一個氣球。原子是一個空心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原子結構的求知慾講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個沒有內部結構的圓球。但是,經過20世紀整整一個世紀的努力,科學家們不但打開了原子的大門,而且發現小小的原子內部結構複雜,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經發現了很多種,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類對原子內部結構的認識是一部壯麗的史詩——1897年湯姆生髮現電子,説明原子並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核。結合聯想和啟示,播放α粒子轟擊金箔的動畫。你能試着對上述實驗現象進行解釋嗎?交流討論:大多數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説明金原子內部有很大的空間,α粒子一穿而過。一小部分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路線,發生了偏轉。説明原子內部有帶正電荷的粒子存在。有極少部分粒子反彈回去,説明運動中遇到了堅硬的不可穿透的質點,這説明原子中有一個很小的核,因為核很小,所以只有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回去。瞭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提問:金屬是否帶電? 構成金屬的原子是否帶電?為什麼原子不帶電呢?思考回答閲讀:P67—P68及拓展視野多媒體演示:原子內部結構交流討論: 原子的結構結論: 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利用模型學習物質結構總結:盤點收穫回憶、總結、發言形成原子的結構練習:看屏幕,做練習學以致用。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會列舉化學與社會的關係的例子。

2、初步體驗化學探究的過程,學會觀察、對比和分析,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參與交流與討論。

3、初步形成探究的慾望,意識到科學精神與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交流討論。

教學重點、難點:實驗的探究。

教學過程:

設置化學情景:展示化學在古代的成就,説明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化學。

一、化學幫助我們正確認識物質

1、我們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裏,每天我們都在與多種多樣的物質打交道。引導學生從衣、食、住、行的角度討論身邊的物質,如:水、空氣、食物、燃料和衣物,現代科學的發展,提供給人類更多的新物質:塑料、橡膠、各種各樣的合成材料,這些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

討論:人們身邊的物質,激發學生的興趣。

2、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物質是怎樣得來的?為什麼不同的物質性質不同?某些綠色植物是如何將水、二氧化碳轉化成澱粉?澱粉、蛋白質、脂肪在人體中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們吃的食鹽和食醋中含有什麼成份?

3、觀察與思考:碳酸氫銨的分解

閲讀:學生分析推測。

實驗:碳酸氫銨的分解,簡單介紹儀器。

學生觀察現象:白色碳酸氫銨固體逐漸減少、試管口有白汽冒出,聞到刺激性氣味。體驗實驗結果並與剛才的分析作比較,讓學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學的重要。

二、化學指導人類合理利用資源

1、觀察與思考:鐵絲生鏽

現象:鐵絲生鏽了,燒杯中紅色的水倒吸入導管中。

初步分析實驗説明了什麼?讓學生明確,觀察是化學學習的重要環節,要學會觀察。

2、體會化學工業的作用

觀察與思考:火柴的燃燒

比較實驗現象的差異:火柴燃燒後紅色的液體顏色變淡而木柴燃燒後則沒有明顯變化,引導學生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重視理解環境問題。

三、化學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

把學生引進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黴素的發現,DNA結構的發現,克隆多利綿羊,高能燃料可以推進火箭,半導體硅晶片可用以造計算機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導纖維,高強度陶瓷可製成航天飛機的防熱瓦、納米材料等。交流化學科學的發展,列舉生活中的例子。

練習與實踐:P9123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涵義。

(2)會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線,查閲相關物質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據給定的數據繪製溶解度曲線。

(3)知道影響氣體溶解度的一些因素,會利用有關氣體溶解度的知識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觀察、分析實驗現象,並能歸納出相應的概念。

(2)學習通過實驗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的辯證思想。

(2)樹立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的觀點。

【教學重點】

利用溶解度曲線獲得相關信息。

【教學難點】

1、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含義。

2、利用溶解度曲線獲得相關信息。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等。

【複習提問】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為什麼只有在“兩個一定條件”下,它們才有確定意義?

【交流回答】

改變條件可以使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

【導入新課】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不同物質在同一溶劑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這節課我們就從量的角度研究物質的溶解能力。

【活動與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燒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燒杯中加入KN03都達到飽和狀態。比較NaCl與KN03溶解的量,並討論能否在該條件下定量地比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達到飽和狀態。比較它們溶質的量,討論能否在該條件下定量地比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飽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製成不飽和溶液。比較二者溶解的量,討論能否在該條件下定量地比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歸納總結】

定量描述物質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

①在一定温度下;

②等量的溶劑裏,人們統一規定:在100g溶劑裏

③溶液為飽和狀態;

④單位為g。

固體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裏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

②100g溶劑裏;

③溶液為飽和狀態;

④溶質的質量。

【提出問題】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瞭解平時所説的“易溶”、“難溶”與溶解度的關係嗎?請看下面資料。

【課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對大小(20℃時的溶解度)

【提出問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溶解度,那麼溶解度是怎樣表示的呢?

【課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結】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種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觀,不能表示物質在任意温度時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觀表示某物質溶解度隨温度變化的 趨向,下面我們尋找另一種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線。

【活動與探究2】

請同學按教材P36~P37要求繪製溶解度曲線,並討論回答相關問題。

【歸納總結】

通過溶解度曲線,可以判斷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温度影響的變化情況,可以比較不同物質在同一温度時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温度時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線所表示的意義:

1、溶解度的三種情況:

(1)大多數物質的溶解度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數物質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響不大,如NaCl。

(3)極少數物質的溶解度隨温度的升高而減小,如Ca(0H),。

2、交點P表示,在該温度下,A、B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3、影響固體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問題】

我們研究了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那麼氣體物質的溶解度又該如何表示呢?

【課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討論,並回答有關問題。

2、燒開水時,鍋底有很多小氣泡,為什麼?這説明了什麼?

【交流回答】

1、氣體的溶解度與壓強有關。壓強越小,溶解度越小;壓強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氣體的溶解度與温度有關。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練習討論】

如何增加養魚池水中的含氧量?

【學生活動】

利用所學知識和閲讀教材P38~P39資料討論回答。

課後小結

【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了固體、氣體物質的溶解度的概念,瞭解了固體溶解度的相對大小,溶解度曲線及其應用,並且通過 活動與探究總結出了影響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們還可利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課後習題

【佈置作業】

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並提醒學生預習下一節的內容。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七

碳與氧化銅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

收集材料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和概括。

在此反應中哪種物質得氧?發生了什麼反應?具有什麼性質?而另一種物質呢?

在此反應中碳得氧,發生了氧化反應,具有還原性。氧化銅失氧,發生了還原反應,具有氧化性。

聽老師講解

對問題從多個角度進行認識。引導學生體會化學實驗是獲取化學知識和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證明實踐出真知的真理性。

三。碳的還原性

1.C + 2CuO△2Cu + CO2↑

屬於什麼基本反應類型?

2.C + CO2高温2CO

鍊鐵,介紹此反應的實際應用。

記錄筆記

看多媒體播放的資料

理論應用於實際,瞭解生活和生產中的問題。

本節課知識重點。

整理筆記

及時總結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下列用途利用碳的什麼性質?

1、木頭電線杆或木樁在埋入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頭表面稍稍烤焦。這是為什麼?

2、用煤取暖

3、用焦炭鍊鐵

思考並回答

鞏固所學知識

評價學生的表現,與學生交流,提出希望。

學生談心得體會

對本節課學生的表現及時總結與評價,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八

回憶實驗現象、結論、寫出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通過複習,温故而之心。

用煤爐燒煤取暖。

在過去條件不好的時候,冬季人們為了抵禦嚴寒,常常在室內用煤爐燒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會發生“煤氣”中毒事件,你們能猜測一下“煤氣”是什麼嗎?“煤氣”又是怎樣產生的?四個人一小組討論一下,討論的主題不僅要找到“煤氣”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氣”是怎樣產生的?

(聯繫生活實際,認識“煤氣”中毒事件產生的原因。)思考、討論、回答

聯繫生活實際,認識身邊物質的科學知識,結合已有知識和經驗分析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認識。

2、不完全燃燒——O2不充足

2C+ O2點燃2CO(O2不充足

根據“煤氣”中毒事件產生的原因,可採取什麼措施預防此類事件發生呢?

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燒時,如果氧氣不足都會產生CO,所以,預防“煤氣”中毒採取的措施之一是:煙道通暢燃氣熱水器使用時,使室內保持良好通風,有充足的氧氣,使燃料充分燃燒。

上述碳的可燃性中,碳與氧氣反應既可生成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九

學習目標:

理解溶液的概念,會判斷常見溶液的溶質和溶劑。

侯課:

請同學們把書本準備好,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準備上課。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並出示目標。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來學習溶液的形成(一)。

二、先學:

(一)出示自學指導。{1分鐘}

(投影)自學指導:請同學們認真默讀教材P26-28內容,思考:

1、什麼叫溶液(溶質、溶劑)?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鈉溶液中,溶質和溶劑分別是什麼?

2、同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性是否相同?不同物質在同一溶劑中溶解性是否相同?

3、怎樣確定溶液中溶質和溶劑?

5分鐘後比一比誰能正確背誦上述知識點並解答相應的習題。

(二)檢查自學效果

1、課本P32習題 一、選擇題1-3 二、填空題

2、觀察下列實驗現象,從溶質角度分析可得到什麼結論

P27 實驗9-2 P28 實驗9-3

三、後教

(1)先交換課本後更正。

請同學們仔細看這兩名同學的板演,發現錯誤並會更正的請舉手。(指明優生更正)

(2)討論:(先讓優生“兵教兵”,優生講的不對或不全的,教師更正或補充)

評選擇題:

分別説明溶液的特點,溶質和溶劑,引出溶質、溶劑的概念,並歸納溶液的組成和性質。

評填空題:

鞏固學生關於溶劑,溶質的概念,加深對於概念的理解。

評第三題:

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記錄實驗現象,並分析由此得出的結論。(溶質可以是固體、氣體、液體。)

四、當堂訓練,導學案P30-31

必做題1-13

選做題14-15

五、精講、點撥,更正、小結。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