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第6課《登岳陽樓》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5.08K

第6課《登岳陽樓》教案(精品多篇)

登岳陽樓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題。

2、體會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特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寫作背景

大曆三年(768)冬,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到達之時正是深冬。此詩為詩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隻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具體分析

1、“昔聞”?“今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悲涼,早就聽聞,現在才去,有沉鬱之感,應和詩人懷才不遇、壯志未酬、漂泊天涯等感觸。也與結尾相合。

2、賞析?“坼”、“浮”二字。

“坼”字,詩人寫得有力,彷彿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衝開、分裂,寫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並且主宰着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着湖水的波動而漂盪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景情

洞庭湖廣闊無垠,煙波浩淼。詩人有不滅的濟世的博大胸襟。

詩人眼中不只是一個洞庭,而是整個吳楚乃至乾坤;詩人胸中不僅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這就使他的這兩句詩比起孟浩然的兩句詩更顯得氣勢不凡,驚天動地。

3、第五、六句寫什麼?

轉寫自己的悽苦情狀。

4、第七、八句寫什麼?

寫詩人憑欄眺望北方,想到那長年不息的戰火和塗炭的生靈,不禁涕淚縱橫,難以抑止。又是憂國憂民的體現.

三、總結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時所見所感。詩人把個人命運和國家憂患聯繫起來,把對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壯闊的自然景色相映襯,意境宏大,情調悲壯,是登岳陽樓的千古名篇。

《登岳陽樓》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2、學會通過反覆誦讀、聯想想象去置身詩境,通過意象聯綴緣景明情。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本詩,瞭解鑑賞古典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瞭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並進一步探究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同風格。

教學過程

一、知人論世

唐代宗大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在四川呆不住了,就坐船順長江東下,到處飄遊到荊州也呆不下,又沿洞庭湖向南飄遊,這時杜甫已58歲,還不到60歲,但身體已衰弱不堪了。右臂偏枯瘦,耳朵聾了,而且是老肺病。他全家都住在小船上,飄泊不定。到了岳陽,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放眼遠眺,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詩。想不到轉過年來的冬天,他就在水上的一條小船裏與世長辭,永遠停止了歌唱。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二、朗讀

三、整體感知

⒈請用明白曉暢的語言疏通文意。

從前聽説過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登上了岳陽城樓。吳楚兩地被洞庭湖分隔在東南兩方,日月星辰好像在洞庭湖上漂浮。親人朋友沒有一個字的音信,年老多病,孤身一人,只有一隻船伴隨着自己。關山以北依然硝煙四起,倚着欄杆我不禁潸然淚下,淚水奔流。

⒉前兩聯和後兩聯所寫內容有何不同?

前兩聯側重於寫景狀物,後兩聯側重於敍事抒情。

四、課內探究

⒈頷聯寫了哪些景物,寫景狀物有何特點?

狀寫吳楚、乾坤、日月之景。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分割於東南,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着大地長天。頷聯寫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雄渾闊大,景象宏偉綺麗。

⒉頸聯、尾聯寫了哪些事,抒發了怎樣的感慨?

由音信斷絕的家事寫到老病飄零的孤苦;由戰亂未止的國事寫到老淚縱橫的悲傷;由個人不幸寫到國家不幸——身世之悲與國家之憂兩相交融。由身家及至國運,表現了詩人愈在個人不幸之時,愈不忘政局國情的高尚品格。

⒊試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鑑賞方法賞析本詩。

問題1:頷聯和頸聯有何內在聯繫?

頷聯寫雄渾闊遠的景象,頸聯寫孤身飄零的身世。景是闊景,情是哀情,以雄渾闊大之景反襯孤身悲苦之情。唯有景之闊大,方能顯出孤身漂泊之小,才能彰顯境遇之悲苦。“日月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於景,隱喻自己長期漂泊無歸的感慨。

問題2:頷聯和尾聯有何內在聯繫?

頷聯氣象宏奇偉麗,壯闊無比;尾聯由身家遭遇及至時事國運,詩人不為個人身世而哭,而為國家危難落淚。從壯闊無比的景中可以窺見杜甫胸襟之高,這是以浩瀚壯闊、無邊無際的景象映襯了詩人心憂黎民、情繫社稷、胸懷天下的博大胸襟。詩人將湖山之勝與家國多難結合起來抒寫,營造了沉雄悲壯的藝術境界。江山的壯闊與胸襟的博大,在詩歌裏互為表裏。雖悲傷,卻不消沉;雖沉鬱,卻不壓抑。

⒋首聯今昔對比有什麼豐富的內涵?

昔日滿懷遊賞之情,詩人想登樓覽景,一展濟蒼生、安黎民的宏偉抱負——憧憬欣喜;今日滿腔流落之苦,匡扶社稷、濟世報國的理想化為泡影——身不由己,悲苦無奈。昔日血氣方剛,才高志遠;今日老病孤舟,壯懷未酬。詩人早聞洞庭盛名,然而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的喜悦,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天下至今兵荒馬亂,因而只能老淚縱橫了。今昔對比抒發了詩人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壯懷難酬的感傷。

五、課外延展

請將杜甫這首詩與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進行比較,兩首詩同時寫登岳陽樓之感,但在詩境和風格方面有什麼不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這首詩寫於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遊岳陽時。開頭寫岳陽樓四周宏麗景象,接着把自己遇赦後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兒高飛帶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彷彿君山銜來好月。然後浮想聯翩,在岳陽樓住宿,飲酒,彷彿在天上人間一般。最後寫樓上涼風習習,衣袖飄飄起舞,多麼瀟灑自如!這首詩寫岳陽樓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麗美好,人的心情輕快歡樂,交融成一個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這個意境與杜甫《登岳陽樓》的沉鬱悲壯有很大不同。

在藝術風格上,杜甫的《登岳陽樓》基本寫實,意旨深厚,又多變化,可用沉鬱頓挫概括。李白這首詩用陪襯、烘托、誇張等手法,想象奇特,筆法灑脱,可用豪放飄逸來概括。

登岳陽樓教案 篇三

一、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設計以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指導思想,根據新課標及新教材的要求,運用任務型教學途徑,設計自主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學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鑑賞詩歌方法,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語文課上得生動活潑,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穫;真正實現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既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維和有深度的交流討論;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責任感,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提升教學的層次和水平。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重在於教會學生“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鑑賞詩歌的方法,讓學生關注寫作背景,把握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通過學習積累一些詩歌中常出現的意象,走進詩境,感悟作者情感,從而達到對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和情感價值的教育。

三、學情分析:

知識準備:佈置給學生關於所要學習篇目的作者,讓學生提前蒐集作者的相關作品和思想,通過蒐集達到學生提前瞭解的過程,也能很好的為營造輕鬆、自主的課堂效果做準備。

能力準備:通過了解作家相關作品和思想,讓學生在預習所要上的篇目時能夠主動思考,做到觸類旁通,在教師教授期間,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交流,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難點的能力,達到課堂的實效性。

情感準備:愛國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讓學生感悟不同詩人所表現的愛國情懷,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結。

四、學法指導:

1、瞭解作家作品、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覆吟誦,掌握詩歌節奏,把握詩歌的景與情,品味詩歌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3、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感悟、討論和講析相結合的方法。

4、教師點撥法。對於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體味詩歌內容。

2、體會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旨。

能力目標: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及“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賞析詩歌,培養學生把握詩歌內容,品味詩歌內涵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杜甫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苦悶心情及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之情。

[教學重點]體會詩歌內容,把握詩歌主旨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由廣景——個人——廣景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式 感悟式 自主式 交流式 點撥式 講析式 比較式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欣賞詩歌,就必須有一定的方法。因為詩歌作為最古老的文學樣式,它有“文學之母”、“語言的鑽石”之美稱。要想體味詩歌的魅力,就必須能準確把握詩歌內涵。今天,我們運用學過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之法來欣賞杜甫的這首《登岳陽樓》。

二、知人論世,背景介紹

1、學生出示自己查閲的作家作品簡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檔案。

2、教師做相關補充。

三、學生整體感知,教師進行方法指導

1、誦讀: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2、抓關鍵字,感知字面意思,口頭表述;

3、聯意象——學生髮揮想像,想像詩歌描述的畫面;

4、觸摸詩人 , 知人論世, 置身詩境 ;

四、具體鑑賞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鑑賞)

1、首聯表面意境簡單,其實寓含深意。運用“知人論世”之法,試作分析?

方法:學生感悟,交流討論(師提示性引導,可聯繫第三聯來結合體會)

【明確】:

①重點抓住“昔”“今”

②聯繫背景及詩人

詩人用了“昔聞”告訴我們過去聽説過洞庭湖水勢浩瀚,名揚海內,但由於戰亂頻繁,身世漂盪,這個願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實現。通過“今上”寫出了自己初登岳陽樓的。喜悦之情,其實意在抒發自己早年抱負難以實現的苦悶!杜甫一生坎坷,雖從來沒有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至今卻一事無成。昔日的抱負,今朝都成了泡影,哪裏還有喜悦?可謂百感交集!

2、第二聯是千古流傳名句。請把本聯與孟浩然的詠洞庭之名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之名句作一對比,看哪首詩的意境寫得更好?

(師可提示孟詩與杜詩的描繪洞庭景物的範圍、胸懷)。

【明確】:孟浩然的詩句寫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氣勢和蓄勢,不僅寫出其廣大浩渺,還充滿了活力。杜甫這一句詩的氣象則更為闊大,其氣度胸襟可説是“雄跨古今”。吳越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分為東南兩地,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蕩着大地長天,一“坼”一“浮”寫出了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闊大,由自然之景寫出自己心憂天下的博大胸懷!所以杜甫的更好!

3、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詩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試分析作者此聯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師提示何謂寬闊到狹窄的意境)。

(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採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及“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法體會)

【明確】:

①由洞庭的廣闊壯麗之景到個人的遭遇與境況。

詩人寫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為家,遠離親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②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傷其淒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不言自明。

4、第三聯中詩人把自己的身世經歷融入裏面,表達自己黯然淒涼的心境,詩人僅僅是因為自身的遭遇而心感悲涼嗎?聯繫尾聯作分析。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採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及“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法體會)

【明確】:

①通過個人而想到國家,(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百姓流離失所)

②個人顛沛流離,老病孤舟,無人賞識,國家戰事頻繁,生靈塗炭,怎能不涕泗交流。意境由狹窄轉為開闊!

5、教師引導學生綜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詩主旨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明確】:通過登岳陽樓的所見所感和對洞庭湖浩瀚汪洋,雄偉壯闊的景象的描寫,觸景傷情,把個人的悲苦,國家的憂患和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景色上下襯托,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五、延伸拓展訓練,比較閲讀

比較閲讀:請將杜甫這首詩與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進行比較,説説它們同是寫登岳陽樓之感,但在詩境和風格方面有什麼不同?(課後思考練習二)

方法:

①學生討論交流、分析

②教師可提示相關內容,在學生討論基礎上點撥

【師點撥】:

①意境方面:李白的詩寫於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遊岳陽時。開頭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接着寫自己遇赦後的愉快心情,雁兒高飛,帶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彷彿君山銜來好月;然後浮想聯翩,在岳陽樓上住宿,飲酒,彷彿在天上人間一樣,最後寫樓上涼風習習。衣袖起舞,瀟灑自如,這首詩寫岳陽樓,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麗美好,人的心情輕快歡樂,交融成一個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境界和杜甫的《登岳陽樓》的沉鬱悲壯不同。

②風格不同:杜甫的基本寫實,意旨深厚又多變化,顯得沉鬱頓挫。李白的用陪襯、烘托和誇張等手法,想象奇特,顯得豪放飄逸!

六、教師引導學生在鑑賞基礎上當堂成誦

七、課堂小結:

杜甫以其沉鬱頓挫的風格,通過情景相襯的方式寫出了自己的苦悶心情和對國家百姓的擔憂之情,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相交融,悲傷卻不消沉,沉鬱卻不壓抑。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淒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地憂慮和關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高尚的愛國詩人形象,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八、作業:

1、將本詩改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有文采)

2、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自學杜甫的《閣夜》

九、板書設計

十、教學反思

1、在一些重點字的理解上師生應多交流,如詞中“坼”和“浮”作者通過這兩個字到底是為了描繪一幅怎樣的圖景,教師應該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感悟,促進學生髮揮學習的主動性。

2、在意境和方法的把握上教師的點撥要到位,採用怎樣的方式要提醒學生,這樣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自我感悟和提升!

課《登岳陽樓》教案 篇四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

這首詩的意境是十分寬闊宏偉的。

詩的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説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特別逼真地描畫出來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經是“漂泊西南天地間”,沒有一個定居之所,只好“以舟為家”了。所以下邊接着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親戚朋友們這時連音信都沒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詩人泛着一葉扁舟到處飄流!從這裏就可以領會到開頭的兩句“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本來含有一個什麼樣的意境了。

這兩句詩,從表面上看來,意境象是很簡單:詩人説他在若干年前就聽得人家説洞庭湖的名勝,今天居然能夠登上岳陽樓,親眼看到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鰲就認為:“‘昔聞’、‘今上’,喜初登也。”(《杜詩詳註》)但僅這樣理解,就把杜詩原來的意境領會得太淺了。這裏並不是寫登臨的喜悦;而是在這平平的敍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懷才不遇,桑田滄海,壯氣蒿萊……許許多多的感觸,才寫出這麼兩句:過去只是耳朵裏聽到有這麼一片洞庭水,哪想到遲暮之年真個就上了這岳陽樓?本來是沉鬱之感,不該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結句的“憑軒涕泗流”連不到一起了。我們知道,杜甫在當時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從來沒有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哪裏想到一事無成,昔日的抱負,今朝都成了泡影!詩裏的“今”、“昔”兩個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這一首詩的結句才寫出:“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眼望着萬里關山,天下到處還動盪在兵荒馬亂裏,詩人倚定了闌干,北望長安,不禁涕泗滂沱,聲淚俱下了。

這首詩,以其意境的開闊宏麗為人稱道,而這意境是從詩人的抱負中來,是從詩人的生活思想中來,也有時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黃生對這一首詩有一段議論,大意説: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景,寫得那麼寬闊廣大,五、六兩句敍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寫得這麼淒涼落寞,詩的意境由廣闊到狹窄,忽然來了一個極大的轉變;這樣,七、八兩句就很難安排了。哪想到詩人忽然把筆力一轉,寫出“戎馬關山北”五個字,這樣的胸襟,和上面“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寫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氣象,就能夠很好地上下襯托起來,斤兩相稱。這樣創造的天才,當然就壓倒了後人,誰也不敢再寫岳陽樓的詩了。

黃生這一段話是從作詩的方法去論杜詩的,把杜詩的意境説成是詩筆一縱一收的產物,説意境的結構是從創作手法的變換中來。這不是探本求源的説法。我們説,詩的意境是詩人的生活思想從各方面凝結而成的,至於創作方法和藝術加工,煉字煉句等等,只能更準確地把意境表達出來,並不能以這些形式上的條件為基礎從而醖釀成詩詞的意境。昔人探討創作問題,偏偏不從生活實踐這方面去考慮,當然就不免倒果為因了。

上一篇:《登岳陽樓》教案

下一篇:杜甫《登岳陽樓》原文和譯文

課《登岳陽樓》教案 篇五

登 嶽 陽 樓

1.誦讀詩歌,體會詩歌語言,感受杜甫沉鬱頓挫的風格。

2.通過背景的瞭解,理解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

3.背誦詩歌,感受詩歌雄渾闊大的意境。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諸君請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陽城東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這正是對岳陽樓的絕美概括。

本詩作於大曆三年(768),為杜甫輾轉顛沛流離之作,這年春天,杜甫從成都流浪到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又出蜀東下,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於冬天輾轉入湘,到了嶽州(今岳陽市)。此詩就是此時詩人的登樓抒懷之作。

1.全詩前後兩聯所寫內容有何不同?

2.全詩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

1.“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一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2.詩的頸聯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

3.結合詩句,説説“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中“坼”與“浮”的表達效果。

4.《金玉詩話》雲:“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鬥麗搜奇者尤眾……然莫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雄壯如在眼前,至讀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雲夢也。”意即“杜詩的境界比孟詩要寬廣得多”。你是否同意這種説法?為什麼?

閲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後面的題目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注】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詩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時所作。

1.這首詩寫登岳陽樓,試簡要分析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請對詩歌頸聯所運用的表現手法作簡要賞析。

參 考 答 案

知識記憶與理解

自主學習導引

1.前兩聯側重寫景,後兩聯側重抒情。

2.景物:洞庭水、岳陽樓、吳楚天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舟、關山、欄杆。這些景物壯闊而悲涼。

思維探究與創新

1.一般認為,詩的開頭兩句表現了杜甫終於實現登樓夙願的愉快。如清人仇兆鰲認為:“‘昔聞’‘今上’,喜初登也。”(《杜詩詳註》)蕭滌非也説:“昔聞其名,今臨其境,言外見得,這也是一件快事。”(《杜甫詩選注》)傅庚生持有不同意見。他認為,杜甫懷着懷才不遇、壯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許許多多的感觸,才寫下這開頭兩句:過去只聽説有洞庭水,到遲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樓。這是沉鬱之感,不是喜悦之情。如果是喜悦之情,與結尾“憑軒涕泗流”也就連不到一起了。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2.頸聯寫詩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曆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無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敍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3.此聯既是實寫,也寓想象。從樓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國東南之地分為兩半,水天相連,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動。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闊而又生動形象。

4.同意。(1)孟浩然詩的意象僅限於雲夢澤、岳陽城,而杜甫詩的意象則拓展到吳楚兩地,甚至把整個宇宙都包容在內。(2)杜甫詩中“坼”“浮”兩字煉得好,廣袤千里的吳楚兩地就是因為有了這片湖,一下子斷裂為二,這氣勢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彷彿都漂浮在這湖水之上緩緩行進,這景象何等恢宏!

技能應用與拓展

1.本詩是詩人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時而作,詩人所表達的是快樂、喜悦的心情。大雁高飛,帶走了我心中的憂愁和苦悶;好月出山,彷彿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大雁多情,君山有意,愁去喜來,令詩人喜出望外。

2.詩歌頸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同時這兩句想象奇特,在雲間“連下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登岳陽樓教案 篇六

一、背景介紹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隻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二、朗讀古詩,讀準字音及節奏

三、初知意象

1、明確大意。

過去就聽説洞庭湖水勢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親朋故舊早不知聞,竟無一字寄給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隻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奔流。

2、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孤舟——孤單漂泊)

3、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描述出來。

四、緣景明情

1、首聯體現出作者怎樣的感情呢?

(詩人身臨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現了今日得上岳陽樓一償夙願的喜悦。)

2、頷聯具體描寫了什麼景象?表現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具體描寫臨樓縱目洞庭湖的壯闊景象。 表現出詩人壯闊的情懷和氣吞山河的氣魄。)

3、“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抒發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

4、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歎自己的身世嗎?從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時的杜甫不只是感歎自己窮愁潦倒、漂泊無依的身世,更為正處在戰火中的祖國“涕泗”橫流。生動地表現出詩人關心人民、關心國家的思想感情。)

5、學完這首詩後,你最喜歡哪一聯?為什麼?

五、拓展提升

1、杜甫、范仲淹筆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賞哪一個?説説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個對你觸動更大?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