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歷史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精品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43W

歷史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精品教案【多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篇一

教案示例 2教學設計:

全課的教學大致分為兩塊。

第一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讀課文。 2.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①用一句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②用一段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③用幾段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3.學生們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組織討論,認為: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句話説出了課文的內容;②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説出了全文的內容;③課文中關於中路軍、本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説出課文的內容。 4.教師順勢講析:新聞要有標題、要有導語、要有主體。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叫標題: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叫導語;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叫主體。另外,課文開關括號部分叫電頭。新聞的結構,包括標題、電頭、導語、主體。

第二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教師組織討論: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通過討論,同學們認為不行。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一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 2.教師組織討論: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表,等待渡江役勝利之後再發表,不就可以改為“勝利渡江了嗎?同學位 認為不可以,因為這樣的好消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二: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評析:

這個教例簡潔生動、樸實無華而又令人回味,表現出巧妙的教學設計藝術。

這種巧妙的藝術就是:課堂活動既有表象,也有深層次的含義。

這一節課的教學活動生動而熱烈。在第一個教學板塊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暢所欲言,紛紛説出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為學習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個教學板塊中,除了教師講析,點示有關新聞的知識之外,學生同樣也佔有大量的課堂時間,正是由於這樣的安排和處理,從學生角度來説,這一節課可以説是“活動充分,積累豐富”。

然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其課堂活動有着含蓄而又明確的目的性。第一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課文內容進行“再表達”——要求學生“分別用一句話、一段話、幾段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其深層含義呢,則是水到渠成地引出關於新聞結構的知識。第二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於字詞和內容的理解,而教師的意圖則時順理成章地告訴學生關於新聞的兩個特點。

教者這樣的教學藝術設計真有點兒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為了醖釀第二步棋有力搏殺的良機。

實際上這就是教學設計中的立意問題。從教師的主導作用看,正是因為教者“生平多閲歷,胸中有丘壑”,才有了這樣立意高遠的好課。這也告訴我們:在教材相同的情況下,教師的素質是多麼的重要。

(寧鴻彬設計,餘映潮評析) 教案點評: 教例簡潔生動、樸實無華而又令人回味,表現出巧妙的教學設計藝術,即:課堂活動既有表象,也有深層次的含義。 這一節課的教學活動生動而熱烈。在第一個教學板塊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暢所欲言,紛紛説出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為學習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個教學板塊中,除了教師講析,點示有關新聞的知識之外,學生同樣也佔有大量的課堂時間,正是由於這樣的安排和處理,從學生角度來説,這一節課可以説是“活動充分,積累豐富”。 然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其課堂活動有着含蓄而又明確的目的性。第一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課文內容進行“再表達”——要求學生“分別用一句話、一段話、幾段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其深層含義呢,則是水到渠成地引出關於新聞結構的知識。第二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於字詞和內容的理解,而教師的意圖則時順理成章地告訴學生關於新聞的兩個特點。 教者這樣的教學藝術設計真有點兒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為了醖釀第二步棋有力搏殺的良機。

國中語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優秀 篇二

教學目的:

一 瞭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二 體會本文語言簡明、準確的特點。

三 瞭解渡江戰役的經過,接受革命教育。

教學設想:

一 學生初學新聞這種體裁,有必要弄清楚新聞的基本特點和結構。

二 為了便於學生儘快瞭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在教學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這樣的認識規律,不從知識概念切入,而從對課文內容的複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

三 本文語言簡潔、準確,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教材,因此,語言的學習與訓練列為教學重點之一。

四 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生自讀課文(包括讀“預習提示”,以瞭解背景知識)。讀書時,畫出生字詞(或自己解決)。

[説明]熟悉歷史背景,大致瞭解全文內容。

二朗讀課文,或聽朗讀錄音。對照書上的示意圖,進一步瞭解三路大軍渡江戰役的經過。提出要求:對照示意圖,能夠複述渡江戰役的大致過程。

三兩位學生一組,彼此照着示意圖複述渡江戰役的經過。教師巡視,注意發現複述較好的同學,準備請他(她)上黑板前面複述。

四教師出示一張較大些的渡江戰役示意圖(照教材繪製即可),請剛才發現的複述較好的一位同學指圖複述,其他同學靜聽。然後,指出其複述的不確之處。

[説明]利用複述這一方法,引導學生理清三路大軍渡江的情況,從而認清本則新聞主體部分的內容。學生指圖複述時,教師可隨之板書如下:

中路軍

西路軍

東路軍

增強學生認識本文內容的條理性。

五藉助問題,傳授新聞結構的知識。

1、文中哪兩句話概括了同學們剛才複述的內容?

[參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沒有哪一句能夠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師講知識:

1、這則新聞的前兩句是“導語”(板書),它一般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導語在新聞的開頭,一般不長,往往是一兩句話,有時也用一段話。

2、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稱為“主體”,剛才同學們複述內容就是這則新聞的“主體”。評述三路大軍渡江戰鬥的經過,指出我軍勝利渡江的重大意義。

3、新聞還要有“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就是本文標題。標題以凝鍊的語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標題、導語、主體是一則新聞不可缺少的三個部分(如有條件,教師可適當增加些知識給學生,如副標題、結語等)。一則新聞,往往由這三部分構成。

[説明]教師隨着講解,板書:標題、導語、主體。這是傳授知識的環節。作為學生新接觸的一種體裁,講些必要的知識是有用的,不能忽視。在學生對本文內容和構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傳授有關知識,顯得自然,學生接受起來也不太困難。

六通過比較,傳授新聞特點的知識。

1、這則新聞起始,括號裏的內容表明這則新聞報道的單位、時間。這些內容去掉與保留有沒有不同?

[參考答案]

(括號及其中的內容屬於新聞的“電頭”──學生答題後教師再講,這些內容表明所報道的材料的真實性,報道的及時。“預習提示”介紹“22日夜,_同志又撰寫了這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證明了報道的及時。)

2、從這裏我們能看出“新聞”具有怎樣的一個特點?

[參考答案]

(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3、主體部分中,有兩處寫到“至發電時止”。這樣寫説明了什麼?

[參考答案]

(報道準確)

教師板書:真實、及時、準確

這是新聞的三個特點。此外,簡明也是新聞的一個重要特點(板書“簡明”)。渡江戰役頭緒多,戰線廣,但這則新聞卻寫得簡明扼要,並及時報道,使廣大人民羣眾儘快瞭解到戰役的進展。關於簡明扼要問題,課後有短文專門講解,課下閲讀。

[説明]以上完成了教學的第一個內容,即瞭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七體會本文語言表達的一些特點。

1、題目是“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百萬”是實數,還是虛數?

[參考答案]

(是實數。中路軍30萬人;西路軍35萬人;東路軍35萬人)

人數的確切,更體現了報道的真實、準確、嚴密。

2、“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其中,“不含”有什麼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參考答案]

(“不含”在這個表明地點的句子裏,準確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因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則新聞,客觀、真實地報道渡江戰役的經過,但是,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請你找出一兩處帶有較強感_彩的語句,讀一讀。

[説明]以上是體會本文語言上的一些特點。鑑於學生實際情況,條件好的,教師還可以將練習四的部分練習題在課上討論。

八正音、正字。

教師出示已制好的字詞卡片(或寫好詞語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鋭不可當殲滅要塞

[説明]可同時進行字音、字形的比較。如:荻獲殲阡纖(要)塞(阻)塞(堵)塞

九聽_詩《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朗讀或歌曲的錄音。

條件不具備的,由教師朗讀,力圖感染學生,加深對本文內容的理解。

佈置作業

一課後練習二、三。口頭完成。

二課後練習六。書面完成。

【總體説明】

新聞文體知識教學,如何能與新聞的內容結合起來,是本文教案設計時思考的一個問題。結果是:先引導啟發學生找出能夠概括全文內容的語句,而後講授有關“導語”的知識,因為“導語”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夠概括表述全文內容。學生既練習了辨析關鍵語句的能力,又對“導語”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較為清晰的印象,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自然結合在一起。實踐證明教學效果較好。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優質教案 篇三

教學目的

1、瞭解消息的體裁格式和一般特點。

2、學習本文作為消息的兩大語言特點:其一,凝練、概括、準確;其二,鮮明、富於感情色彩。

3、增進對新中國創建歷史的瞭解,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教學設想

這是同學們首次在課文中接觸“消息”這種體裁,整個教學過程要緊緊圍繞住“特點”二字。有關消息的格式體例應以教師介紹為主,對消息的一般特點,可通過教學過程讓學生逐步體會,由師生共同歸納。對本文語言上的兩大特點,可採用比較閲讀、範讀、朗讀的方法處理,使學生在直觀上對其特點形成鮮明印象。尤其對“語言鮮明、富於感情色彩”的特點,要點拔明白其作為消息的獨特之處。應讓學生自己選擇、評析,試寫一、二則消息,通過講評,鞏固所學。

安排兩課時。

教學重點

1、消息的格式要求。

2、本文的語言特點之一:凝練、根據、準確。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解題。

1、指名朗讀“預習提示”所列詞語,注意讀準加黑的形近字,多音字。

2、提問:鋭不可當當真要塞阻塞堵塞各加黑字字義。

3、指名上黑板聽寫,對照課文訂正:蕪、繁、殷、潰、籤、泄、督。

二、教師範讀,理清結構。

1、教師範讀,同學邊聽邊標示表明時間、地點的詞語。

2、同學討論全文層次結構。歸納講解:

開頭括號中的部分是電頭。“新華社”,是消息的發佈者,全稱新華社通訊社,是我國的國家通訊社。“長江前線”,是消息的發佈地點,當時是舉世注目的焦點。“22日22時”,是消息發佈時間,為什麼要精確到“時”?暗示戰局瞬息萬變,人民解放軍在迅速擴大戰果。毛澤東同志撰寫的上一則消息,播發只有二十小時,情況已有很大發展。真實可靠,迅速及時,是消息必具的特點,由電頭便可以看出。

開頭兩句是全文第一層,是消息的導語,總括簡述消息內容。第三句至本文末為第二層,是消息的主體,具體詳述消息內容。本文的主體部分分別介紹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渡江戰況。導語與主體構成總分關係,清晰嚴密。

3、同學結合練習二,分析主體部分結構層次。

提問:主體部分為什麼按“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安排?

歸納:首先,中路軍最早渡江,所以先寫;其次,中、西兩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東路所遇抵抗,較為頑強,所以中、西合寫在前,東路單寫在後。根據時間發展及事件特點安排順序,清晰合理。

提問:詳寫西、東兩路,略寫中路,為什麼?

歸納:如“預習提示”所説,對中路軍戰況前此已有報道,所以本文略寫中路,詳寫西、東兩路,體現着根據實際需要選材的原則。

提問:有哪些語句使三個層次連接成一個整體?

歸納:”20日夜起……首先……21日下午五時起……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銜接一、二層;“戰犯湯恩伯21到蕪湖督戰……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與西路軍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銜接二、三層,使全文連接成一個整體,被統領於導語之下。結構的確十分嚴密。

三、學習本文語言特點之一:

凝練、概括、準確(板書)

本文語言凝縮精練,,高度概括。全文只有五百餘字,但全面、清楚的報導了人民解放軍三路共百萬大軍渡江戰役的偉大歷史場面。時間、地點、人數、敵我態勢一清二楚,同學們可根據報道在課本附圖上一一標示(教師出示“渡江戰役圖”,或用投影打出)。此外,還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原因,預示了戰役前景,語言極為凝練、概括。

請以導語部分為例分析語言的這一特點。

歸納:導語部分連同電頭只65字,精確時間,大軍人數,戰線長度,渡江區域一一報道,“衝破敵陣,橫渡長江”八個字,極有氣勢的寫出渡江戰役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均是”二字概括戰線寬廣,勝利巨大。短短導語概述了偉大事件,洋溢着勝利豪情,突出體現着語言的凝練、概括。這是由體裁和報道內容決定的。

齊讀導語部分,深入體會。

消息是簡要而迅速報道國內外要聞的文體,語言凝練、概括是特定要求。除此之外,準確也是基本要求之一。

歸納:“越過”的對象是靜態的,“突破”,準確表現了戰鬥過程;“到達”,泛,“渡至”,準確表現了水戰進軍的特點;“共”,時限不明,一般化,“24小時內”,時限明確,“即已”,準確表現了神速特點。“現在”,時界相對模糊,“至發電時止”,時界更為確切;“剩下的”,表達內容模糊,“餘部”,軍事術語,準確得體。

請同學們就語言的準確性,在課文中選例分析。

歸納:例如“九江(不含)一詞,準確表明當時九江尚未解放的狀況。又如“我東路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精確到日到時。再如“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準確表現了我軍指揮部運籌帷幄,指戰員胸有成竹的狀況。還有全文最後,對“要塞”則用“控制”,對“長江”則用“封鎖”,對“鐵路”則用”切斷”,詞語搭配準確有力,恰切表明我軍鋭不可當的氣勢。類似例子在這篇五百餘字的短文中到處可見。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同學齊讀全文,進一步體會語言的凝練、概括和準確。

説話,寫文章都要得體,得體之一就是要適合文體。消息要求簡要、迅速、真實,因此語言應當凝練、概括、準確,本文在這方面堪稱典範。除此之外,本文語言還具有鮮明生動,富於感情色彩的特點,同學們課後應結合朗讀,予以體會。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優質教案 篇四

【教學設想】

學生初次接觸“消息”這種文體,應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內容要真實,要用事實説話,來不得半點虛假;二是報道要迅速及時;三是要簡明扼要。

消息報道主要是用事實説話,但也可以插入簡單的議論。主要文體部分的第二層寫完戰況後,插入了簡要的議論,應引導學生反覆思考、細細品味它的作用。

本文語言極富特色:準確、簡明、概括性強;用時又鮮明、生動、富於感情色彩。應引導學生欣賞、學習。

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時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堅決執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全面大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於21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

二、學生自讀課文,並完成以下問題

1、用一句話或一個短語概括這則新聞的內容。

2、用一小段話概括這則新聞的內容。

3、用幾小段話具體介紹這則新聞的內容(討論後總結):

標題:用一句話簡單的概括新聞的內容。

導語:用一小段話較簡潔的説出新聞的內容,常放在新聞的開頭。

主體:用幾段話詳細的介紹新聞的具體內容。

標題、導語、主體,這是新聞不可缺少的三個組成部分。

三、理清文章的脈絡

第一部分(導語):簡述渡江戰役成功。

第二部分(主體):具體介紹三路軍的作戰情況,點明渡江戰役的意義。

四、探索課文

1、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麼作用?

明確:電頭寫明通訊社的名稱、發電時間,説明材料真實可信,消息及時。

新聞的特點:真實、及時、簡潔。

2、新聞的基本特徵是用事實説話,那麼是否可融入作者自己的感情呢?

明確:渡江人數(百萬),渡江區域(1000餘華里),渡江結果(衝破敵陣,橫渡長江)這些都體現了渡江氣勢的雄壯和戰線之長。體現了作者的自豪感。

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導語。

3、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並根據地圖講述作戰情形。

4、本文的主體部分,着重報道人民解放軍渡江的戰鬥情況,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麼中路軍和西路軍放在一起寫?為什麼最後才寫東路軍?

明確:從其結構來看,它是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後,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來安排結構順序的。中路軍和西路軍所遇到的敵軍的抵抗,都比較小,東路軍所遇之抵抗較為頑固,所以中路軍、西路軍放在一起寫,東路軍後寫。而中路軍渡長江行動在前,西路軍在後,因此,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

5、中路、西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哪是詳寫的?哪是略寫的?為什麼要這樣安排?

明確: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於中路軍的詳細報道,此處簡略交待即可轉入下文。

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餘部23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役的前景。

6、本文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評論,評論可分為兩方面,這兩方面的議論為何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

明確:評論中敵人毫無鬥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於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鋭不可當;另一方面和敵人拒絕簽訂和平協議有很大關係。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題不言而喻;後者詳評,是為了把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相區別,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瓦解敵軍。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正是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的直接原因。處着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動渡江戰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於後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役的記敍。

總結:説明文以記敍為主,可插入適當的描寫。

7、研究説明文的語言特點(以本文為例):

⑴準確:

如“1000餘華里”“24小時內”“至發電時止”“餘部”等。

⑵簡潔而具有氣勢:

如導語中“百萬大軍”“衝破敵陣”“橫渡長江”再比如“英勇善戰,鋭不可當”,“敵軍則紛紛潰退,毫無鬥志”。

⑶字裏行間洋溢着勝利的豪情:

總結説明文語言特點是要求準確簡潔。

五、學生總結消息的有關知識,集體朗讀課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優質教案 篇五

教學目的:

一、瞭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二、體會本文語言簡明、準確的特點。

三、瞭解渡江戰役的經過,接受革命教育。

教學設想:

一、學生初學新聞這種體裁,有必要弄清楚新聞的基本特點和結構。

二、為了便於學生儘快瞭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在教學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這樣的認識規律,不從知識概念切入,而從對課文內容的複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

三、本文語言簡潔、準確,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教材,因此,語言的學習與訓練列為教學重點之一。

四、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生自讀課文(包括讀“預習提示”,以瞭解背景知識)。讀書時,畫出生字詞(或自己解決)。

[説明]熟悉歷史背景,大致瞭解全文內容。

二、朗讀課文,或聽朗讀錄音。對照書上的示意圖,進一步瞭解三路大軍渡江戰役的經過。提出要求:對照示意圖,能夠複述渡江戰役的大致過程。

三、兩位學生一組,彼此照着示意圖複述渡江戰役的經過。教師巡視,注意發現複述較好的同學,準備請他(她)上黑板前面複述。

四、教師出示一張較大些的渡江戰役示意圖(照教材繪製即可),請剛才發現的複述較好的一位同學指圖複述,其他同學靜聽。然後,指出其複述的不確之處。

[説明]利用複述這一方法,引導學生理清三路大軍渡江的情況,從而認清本則新聞主體部分的內容。學生指圖複述時,教師可隨之板書如下:

中路軍

西路軍

東路軍

增強學生認識本文內容的條理性。

五、藉助問題,傳授新聞結構的知識。

1、文中哪兩句話概括了同學們剛才複述的內容?

[參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沒有哪一句能夠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師講知識:

1、這則新聞的前兩句是“導語”(板書),它一般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導語在新聞的開頭,一般不長,往往是一兩句話,有時也用一段話。

2、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稱為“主體”,剛才同學們複述內容就是這則新聞的“主體”。評述三路大軍渡江戰鬥的經過,指出我軍勝利渡江的重大意義。

3、新聞還要有“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就是本文標題。標題以凝鍊的語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標題、導語、主體是一則新聞不可缺少的三個部分(如有條件,教師可適當增加些知識給學生,如副標題、結語等)。一則新聞,往往由這三部分構成。

[説明]教師隨着講解,板書:標題、導語、主體。這是傳授知識的環節。作為學生新接觸的一種體裁,講些必要的知識是有用的,不能忽視。在學生對本文內容和構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傳授有關知識,顯得自然,學生接受起來也不太困難。

六、通過比較,傳授新聞特點的知識。

1、這則新聞起始,括號裏的內容表明這則新聞報道的單位、時間。這些內容去掉與保留有沒有不同?

[參考答案]

(括號及其中的內容屬於新聞的“電頭”──學生答題後教師再講,這些內容表明所報道的材料的真實性,報道的及時。“預習提示”介紹“22日夜,毛澤東同志又撰寫了這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證明了報道的及時。)

2、從這裏我們能看出“新聞”具有怎樣的一個特點?

[參考答案]

(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3、主體部分中,有兩處寫到“至發電時止”。這樣寫説明了什麼?

[參考答案]

(報道準確)

教師板書:真實、及時、準確

這是新聞的三個特點。此外,簡明也是新聞的一個重要特點(板書“簡明”)。渡江戰役頭緒多,戰線廣,但這則新聞卻寫得簡明扼要,並及時報道,使廣大人民羣眾儘快瞭解到戰役的進展。關於簡明扼要問題,課後有短文專門講解,課下閲讀。

[説明]以上完成了教學的第一個內容,即瞭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七、體會本文語言表達的一些特點。

1、題目是“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百萬”是實數,還是虛數?

[參考答案]

(是實數。中路軍30萬人;西路軍35萬人;東路軍35萬人)

人數的確切,更體現了報道的真實、準確、嚴密。

2、“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其中,“不含”有什麼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參考答案]

(“不含”在這個表明地點的句子裏,準確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因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則新聞,客觀、真實地報道渡江戰役的經過,但是,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請你找出一兩處帶有較強感情色彩的語句,讀一讀。

[説明]以上是體會本文語言上的一些特點。鑑於學生實際情況,條件好的,教師還可以將練習四的部分練習題在課上討論。

八、正音、正字。

教師出示已制好的字詞卡片(或寫好詞語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鋭不可當殲滅要塞

[説明]可同時進行字音、字形的比較。如:荻獲殲阡纖(要)塞(阻)塞(堵)塞

九、聽毛澤東詩《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朗讀或歌曲的錄音。

條件不具備的,由教師朗讀,力圖感染學生,加深對本文內容的理解。

佈置作業

一、課後練習二、三。口頭完成。

二、課後練習六。書面完成。

【總體説明】

新聞文體知識教學,如何能與新聞的內容結合起來,是本文教案設計時思考的一個問題。結果是:先引導啟發學生找出能夠概括全文內容的語句,而後講授有關“導語”的知識,因為“導語”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夠概括表述全文內容。學生既練習了辨析關鍵語句的能力,又對“導語”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較為清晰的印象,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自然結合在一起。實踐證明教學效果較好。

歷史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優秀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瞭解新聞的結構和特點。標題通常是新聞內容的提要;導語是事件的概述;主體是具體事件的介紹。能在瞭解內容的基礎上,分別指出相關部分,劃出主體部分層次,並進行有表情的朗讀。新聞報道要遵循真實、及時、準確的原則。

2.學會閲讀新聞。讀標題,能迅速抓住主要內容;讀導語,能較詳細瞭解新聞要素(內容概述);讀主體,能細緻全面瞭解新聞內容。

3.嘗試新聞的寫作。

4.在瞭解文章背景的基礎上,結合文章的內容,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

【教學重難點】

1.瞭解新聞的結構和特點。

2.學習閲讀新聞的方法。

3.主體部分材料的組織和結構的安排(難點)。

【教學方法】

綜合運用聽讀、默讀、朗讀等多種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

【課前準備】

1.自我解決生字詞,查閲有關渡江戰役的背景材料。

2.學生每人準備一份報紙。

3.開展“校園採訪”活動,收集校園內新近發生的重要的、有意義的事。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國繁榮富強,在改革開放的的年代裏,流水發出了歡笑,山崗也變得年輕,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可是,我們怎能忘記那過去的一頁,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情景。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你從朗讀中聽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聞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餘華里長江戰線。事件發生的原因:_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_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作戰。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佔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佔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2.文章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三、自讀課文,體會情感

1.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怎樣處理才能讀好這則新聞?(討論、交流)

明確:

朗讀時應莊重,平穩,略帶喜色,標題要讀出氣勢;語速不宜過快,也不宜過慢;要注意標題、導語、主體部分之間及主體部分三個 層次之間的停頓。關鍵在於把握節奏,並作好如下處理。

①“衝破”“橫渡”“英勇善戰”“鋭不可當”等應重讀,讀出勝利的豪情。

②“封鎖”“控制”“切斷”“殲滅”“擊潰”應乾脆利落的重讀,讀出自豪和勝利的喜悦。

③“不料”“紛紛潰退”“毫無鬥志”應讀出奚落,嘲諷的語氣。

2.學生兩兩之間對讀與互評。要求讀準字音,並努力讀出文章的情感和氣勢。

3.推薦2名學生代表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就這兩位同學的儀態、表情及朗讀質量進行評析,提出建設性意見。

四、默讀,瞭解新聞的結構

1.請學生用三種方式表述課文內容。

①用一句話或一個短語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②用一小段(幾句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③用一大段(幾小段)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2.畫出標題、導語、主體三者之間關係示意圖,並指導學習新聞的方法。

板書:

標題——提要(迅速瞭解)

(主標一般是主謂短語。如“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導語——概述(較詳細瞭解)(新聞要素)

主體——擴展(更細緻瞭解)

標題是對導語的概括,導語是對主體的概括。

3.從準備的報紙中挑選一則新聞,運用課內學到的新聞知識,進行瀏覽、粗讀和精讀,進一步辨別新聞的結構,瞭解新聞的特點。

五、咬文嚼字,體會新聞特點

1.思考:

①把標題改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勝利渡長江”或“人民解放軍幾路大軍橫渡長江”行不行?(真實)(準確)

②這則新聞寫完了,先不發表,等渡江線役勝利了之後再發表不就可以用“勝利”二字了嗎?(及時)

2.找語言因素進一步體會新聞的特點。

①電頭(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②時間(及時、準確)

③數字與地名的組合(準確)

……

板書:新聞的特點------真實、及時、準確

六、合作探究,質疑釋疑

1.預設

學生提出的主要問題可能有:

課文主體部分可以劃分為幾個層次?哪個層次寫得最詳?那個層次寫得最簡略?這幾個層次是怎樣銜接的?(可結合渡江戰役示意圖指出三路大軍渡江的起訖點及進軍情況)

2.在探究釋疑的基礎上,適時揭示背景。

(1)明確

文章依次報道了中、西、東三路大軍的戰況,其中東線寫得最詳。首先敵人投入兵力多,“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其次,“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更重要的是這一地區在戰略上有重要意義,直接關係到包圍敵軍,解放南京。

對中路軍所遇敵情寫得簡略。因為重大的國內外新聞,往往具有連續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讀。在毛_同志親自寫的這條消息之前,還有多條消息報道大軍渡江的。其中有一條主要報道了中路軍戰況,所以寫得簡略。

三路大軍之間有時間上的銜接,渡江部隊的銜接,內容上的銜接(在寫到西路軍時,中間又插上一句“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將二者銜接起來)

(2)背景新聞

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二十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鬥於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_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着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獲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戰鬥,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七、回顧小結,暢談學習感受

1.關於新聞知識的

2.關於對戰爭認識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結束語

毛_同志親自撰寫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40年代炮火連天的日子。學習這則新聞,使我們瞭解了歷史,看到了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這對於我們生活在和平環境中,成長在和平環境中的新一代人,無疑是一次戰爭的洗禮。此外,這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簡明準確,感_鮮明,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學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九、課外校園新聞寫作

根據“校園採訪”活動收集的材料,寫一篇新聞報道。

歷史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優秀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瞭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閲讀新聞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層次,體會文章準確、簡潔的語言。

3.通過閲讀課文,瞭解中國歷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發作為一箇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理解新聞內容,把握課文的主題。

2.把握新聞的特點,重點把握新聞的結構,瞭解導語的作用。

(二)教學難點

理解新聞主體部分各層次間的關係。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視頻導入: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歷史畫面。

2.過渡語:剛才同學們看到的就是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歷史畫面,你們看得專心,毛澤東主席更是滿懷豪情,當時就寫了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你們想不想讀一讀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篇八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一 【教學目標】

1、瞭解新聞的結構和特點。標題通常是新聞內容的提要;導語是事件的概述;主體是具體事件的介紹。能在瞭解內容的基礎上,分別指出相關部分,劃出主體部分層次,並進行有表情的朗讀。新聞報道要遵循真實、及時、準確的原則。

2、學會閲讀新聞。讀標題,能迅速抓住主要內容;讀導語,能較詳細瞭解新聞要素(內容概述);讀主體,能細緻全面瞭解新聞內容。

3、嘗試新聞的寫作。

4、在瞭解文章背景的基礎上,結合文章的內容,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 【教學重難點】

1、瞭解新聞的結構和特點。 2.學習閲讀新聞的方法。

3、主體部分材料的組織和結構的安排(難點)。 【教學方法】

綜合運用聽讀、默讀、朗讀等多種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 【課前準備】

1、自我解決生字詞,查閲有關渡江戰役的背景材料。 2.學生每人準備一份報紙。

3、開展“校園採訪”活動,收集校園內新近發生的重要的、有意義的事。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國繁榮富強,在改革開放的的年代裏,流水發出了歡笑,山崗也變得年輕,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可是,我們怎能忘記那過去的一頁,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情景。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你從朗讀中聽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聞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餘華里長江戰線。事件發生的原因: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

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作戰。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佔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佔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2、文章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三、自讀課文,體會情感

1、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怎樣處理才能讀好這則新聞?(討論、交流)

明確:

朗讀時應莊重,平穩,略帶喜色,標題要讀出氣勢;語速不宜過快,也不宜過慢;要注意標題、導語、主體部分之間及主體部分三個層次之間的停頓。關鍵在於把握節奏,並作好如下處理。

①“衝破”“橫渡”“英勇善戰”“鋭不可當”等應重讀,讀出勝利的豪情。

②“封鎖”“控制”“切斷”“殲滅”“擊潰”應乾脆利落的重讀,讀出自豪和勝利的喜悦。 ③“不料”“紛紛潰退”“毫無鬥志”應讀出奚落,嘲諷的語氣。

2、學生兩兩之間對讀與互評。要求讀準字音,並努力讀出文章的情感和氣勢。 3.推薦2名學生代表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就這兩位同學的儀態、表情及朗讀質量進行評析,提出建設性意見。

四、默讀,瞭解新聞的結構 1.請學生用三種方式表述課文內容。

①用一句話或一個短語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②用一小段(幾句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③用一大段(幾小段)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2、畫出標題、導語、主體三者之間關係示意圖,並指導學習新聞的方法。 板書:

標題——提要(迅速瞭解)

(主標一般是主謂短語。如“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導語——概述(較詳細瞭解)(新聞要素) 主體——擴展(更細緻瞭解)

標題是對導語的概括,導語是對主體的概括。

3、從準備的報紙中挑選一則新聞,運用課內學到的新聞知識,進行瀏覽、粗讀和精讀,

進一步辨別新聞的結構,瞭解新聞的特點。

五、咬文嚼字,體會新聞特點 1.思考:

①把標題改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勝利渡長江”或“人民解放軍幾路大軍橫渡長江”行不行?(真實)(準確)

②這則新聞寫完了,先不發表,等渡江線役勝利了之後再發表不就可以用“勝利”二字了嗎?(及時)

2、找語言因素進一步體會新聞的特點。 ①電頭(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②時間(及時、準確) ③數字與地名的組合(準確) ……

板書:新聞的特點------真實、及時、準確

六、合作探究,質疑釋疑 1.預設

學生提出的主要問題可能有:

課文主體部分可以劃分為幾個層次?哪個層次寫得最詳?那個層次寫得最簡略?這幾個層次是怎樣銜接的?(可結合渡江戰役示意圖指出三路大軍渡江的起訖點及進軍情況)

2、在探究釋疑的基礎上,適時揭示背景。 (1)明確

文章依次報道了中、西、東三路大軍的戰況,其中東線寫得最詳。首先敵人投入兵力多,“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其次,“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更重要的是這一地區在戰略上有重要意義,直接關係到包圍敵軍,解放南京。

對中路軍所遇敵情寫得簡略。因為重大的國內外新聞,往往具有連續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讀。在毛xx同志親自寫的這條消息之前,還有多條消息報道大軍渡江的。其中有一條主要報道了中路軍戰況,所以寫得簡略。

三路大軍之間有時間上的銜接,渡江部隊的銜接,內容上的銜接(在寫到西路軍時,中間又插上一句“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將二者銜接起來)

(2)背景新聞

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二十萬人渡過長

江。渡江戰鬥於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着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獲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戰鬥,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七、回顧小結,暢談學習感受 1.關於新聞知識的

2、關於對戰爭認識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結束語

毛xx同志親自撰寫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40年代炮火連天的日子。學習這則新聞,使我們瞭解了歷史,看到了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這對於我們生活在和平環境中,成長在和平環境中的新一代人,無疑是一次戰爭的洗禮。此外,這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簡明準確,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學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九、課外校園新聞寫作

根據“校園採訪”活動收集的材料,寫一篇新聞報道。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二 【知識目標】

1、瞭解新聞的六要素和新聞結構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內容、層次並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簡潔、情感鮮明的特點。

2、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並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能力目標】

1、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運用所學知識閲讀、分析、評價新聞。 【情感目標】

1、感受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2.認識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蹟,認識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

【教學重點】

1、把握消息的結構要素。理解新聞內容和新聞的特點,把握戰爭的主題。

2、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時數】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1949年4月毛xx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二、時代背景介紹

1949年4月20日,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堅決執行毛xx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全面大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於21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渡江戰役開始後,新華社連續發表了毛xx寫的兩則新聞《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消息,就是毛xx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

毛xx,新中國的締造者,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

三、新聞的一般知識

1、新聞的定義:

“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來説,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等;從狹義來説,就是指消息。

新聞(消息)是簡明和迅速報道國內、國際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一種體裁。

2、新聞的分類:新聞通常分為動態新聞、綜合新聞、典型報道和新聞述評四類。其中動態新聞是報紙、廣播最常用的一種。它報道的是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新成就。

3、新聞的基本要求:讓事實説話

A、內容真實準確; B、報道迅速及時; C、立場觀點鮮明; D、語言簡明扼要。

4、新聞結構的五部分:

新聞結構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後二者是輔助部分。

A、標題,就是新聞的題目。新聞的標題可以是單行標題。也可以用雙行或多行標題。 標題的本體是正題(單行標題只有正題,也叫主標),通常是概括新聞中最主要的內容和含意,要求明確、簡練、突出。

正題前可以加上引題(引標),正題後可以加上副題(副標),這樣就形成了雙行或多行標題。

B、導語,就是新聞開頭的第1段或第一兩句話,它一般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鮮的事實告訴讀者。

C、主體,就是新聞的主要部分,它要對導語所概括的事實作比較具體的敍述,用足夠的、典型的材料來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

D、背景,就是指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E、結語,一般指消息的最後一句或最後一段話,是消息的結尾,它依內容的需要,可有可無。

另外,用電訊發出的新聞通常還有個“電頭”。用來交代通訊社的名稱,發電地點和時間。

5、新聞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6、新聞的結構:“倒金字塔”式。

7、新聞的寫法:以記敍為主,有時兼有議論和描寫。

四、初步感知課文

1、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應怎樣讀這則新聞? 學生自瀆、討論、交流。 重點指導:

①全文的朗讀基調:慷慨激昂、豪情萬丈。

②“衝破、橫渡、均是、英勇善戰、鋭不可當”等應重讀,讀出一種勝利的喜悦。 “控制”“封鎖”“切斷”應乾脆利落地重讀,讀出一種自豪與驕傲。

③“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應讀出奚落、嘲諷 的語氣。

2、全班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並努力讀出文章的感情和氣勢。

五、整體把握課文

1、請學生指出這則新聞的六要素,教師補充: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1000餘華里長江戰線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事件起因: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作戰

事件經過與結果:中路軍30萬人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佔領長江南岸。西路軍35萬人渡過三分之二,佔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35萬人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並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2、找出課文的標題、電頭、導語和主體,概括導語和主體的內容。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電頭: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

導語:第一、二句話。簡述渡江戰役勝利成功。

主體:從“20日夜起”到篇末,詳述三路大軍渡江戰鬥的經過,並指出我軍渡江勝利的重要意義。

3、簡要分析標題特點:

標題簡潔概括,提示了報道的要點。“百萬”、“橫渡”兩個詞氣勢磅礴,勝利豪情躍然紙上。

4、簡要分析電頭內容:

電頭交代了通訊社(報社)名稱、發電地點和時間,表明消息來源可靠、材料真實、報道及時。時間精確到“時”,暗示戰役在迅速發展之中。

5、分析導語的語言特點:

“百萬大軍”,寫出了參加渡江戰役人數之多,體現了一種排山倒海、無堅不摧的力量; “從1000餘華里的戰線上”,説明了戰線之長; “衝破敵陣”,“橫渡長江”,表現了攻勢之凌厲,我軍所向披靡,渡江戰役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九江(不含)”一詞,準確表明當時九江尚未解放的狀況。

“均是”二字概括戰線寬廣,勝利巨大。

短短一句導語,概括了報道的全部內容,語言簡潔、洗練。既給讀者以完整鮮明的印象,又領起了下文。

6、分清主體部分的層次,概括各層層意。

第一層(從“20日夜起”到“已渡過30萬人”):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突破地點、渡過人數。

第二層(從“21日下午五時起”到“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情況並加以評論,長我軍士氣,滅敵人威風。

第三層(從“湯恩伯認為“到篇末):寫東路軍渡江情況。

六、齊讀課文,再自由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七、佈置作業:

1、把主體部分的內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隊渡江地點渡江時間渡江兵力渡過兵力

2、背誦《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板書】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新聞 時代背景1949年4月,渡江戰役

新聞(消息)簡明和迅速報道國內、國際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一種體裁。

1、新聞的分類:動態新聞、綜合新聞、典型新聞、新聞述評。

2、新聞的基本要求:讓事實説話 A、內容真實準確; B、報道迅速及時; C、立場觀點鮮明; D、語言簡明扼要。

3、新聞結構的五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標題、導語和主體。

4、新聞六要素: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5、新聞的結構:“倒金字塔”式。

6、新聞的寫法:以記敍為主,有時兼有議論和描寫。 第二課時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一、檢查作業完成情況

二、請學生參照所列表格內容,在渡江形勢圖上正確指出三路軍隊的渡江區域。

三、研討主體部分(結合練習一)

1、主體部分為什麼按“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安排? 首先,中路軍最早渡江,所以先寫;其次,中、西兩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東路所遇抵抗,較為頑強,所以中、西合寫在前,東路單寫在後。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然後寫東路軍,這樣的順序反映了三路大軍開始渡江的時間先後,也體現了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中先從中間突破、再以三路並進的戰略部署。根據時間發展及事件特點安排順序,清晰合理。

2、這三個層次是怎樣緊密銜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語句使三個層次連接成一個整體? 三個層次按時間先後的順序銜接起來,“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時起”和“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時間的詞語,顯示了三個層次所敍事實在時間上的先後相承、緊密銜接。

“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銜接一、二層;“與西路軍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銜接二、三層,第二層的“戰犯湯恩伯21日到蕪湖督戰”與第三層的“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銜接,這些語句使全文連接成一個整體,被統領於導語之下,結構的確十分嚴密。

3、三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哪路詳寫?哪路略寫?為什麼要這樣安排? 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於中路軍的詳細報道,此處簡略交待即可轉入下文。

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餘部'23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役的前景。

東路軍寫得最詳,因為它所遇抵抗“較為頑強”,勝利來之為易,故作詳細報道。一是較具體地寫了戰鬥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果。

三個層次寫得有同有異,有詳有略,在統一中有變化,避免了重複雷同。

4、本文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簡要的議論,分析敵人毫無鬥志的兩個方面的原因(此種情況。.。.。.都很泄氣),這兩方面的議論為何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為什麼? 這處議論透闢地分析了我軍勝利南渡的兩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決定戰爭發展趨勢的關鍵,深化了新聞的思想性。

兩方面的議論一略一詳,是因為“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鋭不可當”,這一方面,在當時已是眾所周知,廣大讀者已經形成共識,可以一筆帶過;而“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使敵

軍官兵“都很泄氣”這一方面,在當時還是一個新出現的情況,有較大的新聞價值,也充分反映了反動陣營內部分崩離析、士氣低落的虛弱本質,值得較為詳細地寫出來。

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問題不言而喻;後者詳評,是為了把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相區別,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同時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正是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的直接原因。此處着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動渡江戰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於後評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役的記敍。

這兩方面的順序不宜顛倒,這是因為作為一篇正面報道我軍渡江戰役戰況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氣後分析敵方士氣,完全合情合理;也因為這樣的順序比較能夠突出作者議論的重點,即作者較為詳細地寫出來的那個方面。

四、引導學生探究本文語言特點(由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加以分析) 本文語言準確、簡明、凝練、概括性強;同時又鮮明、生動、富於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餘字,但全面、清楚的報導了人民解放軍三路共百萬大軍渡江戰役的偉大歷史場面。時間、地點、人數、敵我態勢一清二楚,此外,還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原因,預示了戰役前景。

1、請學生就語言的準確性,在課文中選例分析。(結合練習二的第1題) 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餘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詞準確表現了戰鬥過程,表明有敵軍防守,我軍殲滅或擊潰守敵,衝破敵陣;如用“越過”則不準確,因為其對象是靜態的,表現不出戰鬥經過。

“渡至”一詞含義豐富,有橫渡和到達兩層意思,文字簡潔有力,準確表現了水戰進軍的特點;用“到達”則太泛。

“24小時內即已”,時間明確,含有渡江迅速,作戰順利之意,準確表現了神速特點。如用“共”,則時限不明,一般化。

“至發電時止”,時界比“現在”更為確切。

用“餘部”這一軍事術語比用“剩下的”更為準確得體。

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揚中、鎮壓、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並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用“殲滅”及“擊潰”而不是籠統地説“消滅”或説“打垮”,對“要塞”用“控制”説明江陰要塞已為我所用;對“長江”用“封鎖”,説明不準船隻自由通航;對“鐵路”則用”切

斷”,説明我軍堵住了敵人從鐵路逃跑的退路。詞語搭配準確有力,恰切表明我軍鋭不可當的氣勢。

用詞準確還表現在對某些概念的適當限制上,如西路軍所遇之抵抗是“甚為微弱”,而東路軍所遇之抵抗則“較為頑強”,這就非常恰切地表現了敵我雙方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誇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貶抑敵人,用詞恰到好處。

2、請學生就語言的鮮明生動,富於感情色彩的特點,在課文中選例,並作簡要分析。(結合練習二的第2題) “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充滿嘲諷蔑視的語氣,嘲諷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鞏固性,過低估計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不料”一詞既可見敵人狼狽,又可見我軍神勇,感情色彩鮮明。倘説“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儘管時間表述明白,但毫無感情色彩,且與上一句“21日”重複。

鮮明生動,富於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還很多。例如“百萬大軍”、“1000餘華里”、氣勢豪邁,排山倒海,“衝破”、“橫渡”、“突破”,勝利豪情,激動人心;又如我軍的“英勇善戰”、“鋭不可當”與敵軍的“紛紛潰退,毫無鬥志”,讚揚與藐視之情,對比鮮明;再如“殲滅”、“擊潰”、“佔領”、“控制”、“封鎖”、“切斷”一系列動詞,鮮明的寫出了我軍一個又一個戰果,富有動態,正如大軍如潮,鐵流難當的形勢,雄闊有力,激情昂揚。本文這種語言特點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報道內容的需要。

3、渡江戰役是有世界意義的重大事件,因此語言嚴肅、莊重。很多帶有文言色彩的詞語,在文中顯得鄭重得體。例如:“均是”、“即已”、“業已”、“至……止”、“所遇之”、“甚為”、“然”、“諸縣”等等。同時,這類詞語使全文語言更凝練。

五、齊讀全文,全面體會文章語言特點。

六、課外延伸:

閲讀下面新聞,並與課文作比較。 我軍橫渡長江情景

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3日電前線記者閻吾報道人民解放軍在安慶、蕪湖間某地敵前強渡長江時的情景稱:21日黃昏,江北某地解放軍的陣地上空,突然升起銀光四射的發光彈,頃刻,整個北岸陣地發出了震天動地的雷鳴,從解放軍的炮兵陣地上,無數道火線飛向南岸,接着整個南岸軍的陣地就完全陷於一片火海中。熾烈的炮火映紅了江面和天空。接着,從各個港口湧出了無數只大小船隻。它們立即散佈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飛駛而去。北岸的江邊,站滿了當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軍的指戰員們,大家都屏息凝視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飛起了登陸的信號,槍炮聲、喊殺聲連續不斷。北岸所有的人們立時

迸發出一片歡呼:“過去了!”“過去了!”無數船隻繼續從各港口湧出來,加速向對岸駛去。對岸的解放軍則開始不斷髮出前進的信號,和響起前後各部隊間聯絡的號音。在寬闊的江面上,解放軍的指揮燈不斷閃耀着,漸漸槍炮聲、喊殺聲越來越遠了。工兵們緊張地搭起許多碼頭,無數民工忙着把無數的彈dan藥、器材、糧食、蔬菜送到船上,隨着大軍運過江去。這時,在大江南岸,佈滿着無數匆匆登岸的解放軍,到處可以聽到船工們和解放軍戰士們興奮而親熱的告別聲:“同志們,再見了!”“老鄉們,辛苦了!南京再見!”(原載1949年4月25日《東北日報》) 兩文相同點:兩文都是新聞報道(消息),都報道了渡江戰役情況。兩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歌頌渡江戰役的勝利,嘲弄敵人的無能。兩文都具有報道及時、語言簡潔的特點。

兩文不同點:兩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報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統觀全局,對三路軍分別作介紹;《我》文只對西路軍某部渡江情況作介紹。《人》文介紹渡江情況簡略概括,交代時間、地點、渡江人數、戰役推進情況;《我》文以親歷者的身份對渡江作了詳細、具體的描繪,發光彈升空、炮轟南岸、大小船隻渡江、登岸、羣眾的歡呼、人民的支援……寫得歷歷在目。

《人》文有關於戰略部署、戰事推進的介紹及評論;《我》文只是按時間先後介紹一處戰役情況。《人》文有對於敵軍的分析及政策性極強的分化、瓦解、爭取敵軍的內容,《我》文對敵軍情況幾乎未作報道。《人》文語言凝練、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繪畫的“白描”,深刻生動;《我》文語言樸實無華,描述部分細緻周到,內容充實。

七、佈置作業:

閲讀《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找出文章的標題、電頭、導語和主體,概括導語和主體的內容,並簡要分析其語言特點。

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2日2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21日已有大約30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鬥於20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到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岸。不到24小時,30萬人民解放軍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鬥,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板書】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新聞 中路軍首戰告捷敍(略)銜接緊密

西路軍所向披靡敍議結合(詳)過渡自然 東路軍遭遇頑強抵抗敍(詳)結構嚴謹 語言特點

1、準確、簡明、凝練、概括性強

2、鮮明、生動、富於感情色彩

3、莊重得體 第三課時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一、導入新課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第一年殲滅軍112萬人,1947年6月底,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一部挺進中原,將戰爭引向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滅軍;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裝堅持內線作戰,收復失地。10月10日,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戰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軍152萬人,攻克大批軍重點設防的城市,為與軍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進行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這一則新聞發於1948年11月5日,遼瀋戰役業已勝利結束,電文説:“杜聿明則剛從徐州飛到東北,一戰慘敗,又逃到了葫蘆島”,即指蔣軍在遼瀋戰役中的失敗。淮海戰役是1948年11月6日發起的,這則新聞發電之日正是淮海戰役前夜。

南陽,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我軍解放南陽,軍事上具有重大意義,標誌蔣軍走上了節節敗退的道路,我軍走上了節節勝利的道路。毛xx親自撰寫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説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二、初步感知課文:

1、請一個同學朗讀全文,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他能否讀準字音,能否恰當地運用語調、表達感情,同時思考課文説了哪些內容。

2、全班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努力讀出文章的感情。

三、整體把握課文:

1、指名學生指出這則新聞的六要素: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人物:中原我軍

事件起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於以徐州為中心

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之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被迫棄城南逃。

事件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後進軍,大量殲敵,擴大並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雲棄城南逃,我軍當即佔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2、指出課文的標題、電頭和導語 標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電頭:新華社鄭州1948年11月5日電 導語:第一句話。

3、這則新聞沒有分段,而內容很多,要把握全文內容,需要劃分層次。請試為本文劃分層次,並概括各層的內容。(結合練習三) 第一層(在人民解放軍……我軍當即佔領南陽),是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第二層(南陽為古宛縣……多是出生於南陽一帶),是背景資料,用兩則史料説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第三層(在過去一年中……現又放棄南陽),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第四層(從此……又逃到了葫蘆島),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成績主要有三項:

第一,恢復和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創立了七個軍區,極大地擴大了老根據地。 第二,第二,殲滅了大量的正規部隊,發展了我黨武裝力量。

第三,第三,糾正了“左”的策略,採取了正確的策略,孤立了敵人,鞏固了根據地。 第五層(王凌雲到襄陽—結尾),預言南陽逃敵王凌雲前途黑暗。

讀這一則新聞,可以感知,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以後,我軍完全掌握了全國戰場的主動權,經過一年多英勇奮戰,蔣介石全軍崩潰之勢已成,敗局已無可挽回。

四、問題研究

這一則新聞,為什麼不僅報道解放南陽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的戰績? 南陽解放,是南線人民解放軍一年多來取得偉大勝利的必然結果,所以南陽解放之日正是總結一年多來偉大勝利的最好時機。另一方面,總結一年多來的戰績,也可以説明蔣軍為

什麼棄城南逃。

五、比較《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的異同 兩文的相同點:

①文體相同:都屬於新聞(藉此可以介紹有關新聞的文體知識)。 ②作者相同: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xx。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處於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兩文的不同點:

①具體時間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於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於1948年11月5日,遼瀋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夜。

②具體寫法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敵軍的節節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於歷史上南陽所發生的重要戰事的介紹,點明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構思特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分步敍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歷史與現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④語言風格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佔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雲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着他的”。

六、品味本文語言特點(結合練習二的第3題) 本文語言生動形象。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地區,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樹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據地的發展,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的日益壯大,富有氣勢。這一片段生動形象,森林的形象,枝葉茂盛的形象,讓人形象地感知根據地日益壯大,生氣勃勃。

七、總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讓我們瞭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篇九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朗讀課文;

2、分清課文層次,理解新聞的結構;

3、體會新聞語言的真實準確、簡明、及時等特點。 [自學感悟] 一、一九四九年初,淮海、遼瀋、平津三大戰役結束,我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取得勝利已成定局。但國民黨反動派依然負隅頑抗,在對長江防線經過三個月的苦心經營後,於4月20日悍然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4月21日, 毛澤東和朱德立即發佈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於該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22日2時, 新華社播發了毛澤東撰寫的消息《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報道了中路軍戰況。22日夜,毛澤東又寫了這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二、新聞的特點:新聞這種文體從廣義上來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從狹義上來講,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報道及時的消息。消息有三個特點:1.讓事實説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誇張。2.報道迅速及時。3.簡明扼要。

三、新聞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記敍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四、新聞的結構:新聞的結構有五部分,即標題(分為:主標、引標、副標)、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導語是新聞開頭的

3.本文依次寫了中、西、東三路大軍渡江情況,為什麼這樣安排順序?

二、判斷

1.對本文標題和導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的標題點明瞭軍名、軍隊的數量,並概括了事件。

B.導語從兵力、戰線和戰績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戰役的情況。

C.導語和標題扣得很緊,導語是標題的擴展和具體化。

D.導語點明瞭時間,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戰的熱烈氣氛。

2.對本文中

何推測,不表示任何看法。然而據來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專家們把注意力集中於航天飛機的兩個固體燃料助推器和龐大的主燃料箱上面。據研究了錄像帶的專家説,問題可能出現在外掛燃料箱上。燃料箱中存放着200萬升液態氫和液態氧,用以推動航天飛機進入軌道。爆炸時,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斷裂,把兩個固體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有的專家認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跡象。

1.選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 篇十

一、教學目標

瞭解消息的特點,學習課文簡明生動的語言;學習革命前輩英勇奮鬥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能根據新聞的特徵,理清內容、結構和體會語言的真實準確。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檢查生字詞。

荻dí港獲huò得鋭不可當dāng當dàng真要塞sài阻塞sè

堵塞sè殲jiān滅阡qiān陌纖xiān維潰kuì退匱kuì乏饋kuì贈

2、學生介紹收集的有關渡江戰役的資料。

【目標展示】

瞭解消息的特點,學習課文簡明生動的語言;學習革命前輩英勇奮鬥的精神。

【導入新課】

師朗誦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師講解:詩中的“百萬雄師過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戰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報道渡江戰役的新聞。(板書課題。)

【新知研習】

(一)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閲讀課文,找出文章的導語部分,分析主體部分的層次。

本文按消息的結構特點來寫,標題、導語、主體,層次清楚,堪稱典範。全文可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句),簡述渡江戰役勝利成功。這一部分是導語。

第二部分(從"20日夜起"到文末),詳述三路大軍渡江戰鬥的經過,指出我軍渡江勝利的重大意義。

這是主體部分,以具體的時間、地點、人數説明我軍兵分三路渡江的情況,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20日夜起"到"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地點、渡江人

第二層(從"21日下午5時起"到"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情況並加以評論。

第三層(從"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到文末),寫東路軍渡江情況。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提問:這篇消息的標題有什麼特點?

明確:本文的標題只有正題,沒有引題、副題。這個標題明確、簡練、突出,傳遞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萬大軍”“橫渡”的用語,表現了磅礴的氣勢,充滿了勝利的豪情。

2、電頭起什麼作用?

寫明通訊社的名稱,發電時間,説明材料真實可信,消息及時。

3、主體部分按什麼順序安排材料?為什幺將中路軍與西路軍放在一起寫?先從中路軍寫起?

(讓學生小組討論解決,師生評價。)

本文除按時間順序外,也按事件本身的特點安排結構順序。中路軍和西路軍所遇敵人的抵抗,均甚微弱,東路軍所遇之抵抗卻較為頑強,所以中路西路放在一起先寫,東路後寫。而中路軍渡江行動在前,西路軍在後,況且新華社前已有關於中路軍的詳細報道,此處簡略交代即可轉入下文。因此先寫中路軍,後寫西路軍。

4、本文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評論,評論分兩方面,為何一略一詳?分析了敵人毫無鬥志的原因:

⑴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鋭不可擋。不言而喻。

⑵敵人拒絕簽訂和平協議。為了把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相區別,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

【歸納總結】

詳略得當,寫法有同有異,是這篇新聞的主要特點。

中路軍寫得簡略,西路軍寫得較詳,除具有中路軍所記的內容外,還記敍了我軍佔領南岸廣大地區、進軍方向以及敵軍潰退的情節,分析了我軍勝利的原因。東路軍寫得更詳細,敍述戰況基本上與西路軍相同,同時強調了我軍所取得的重大戰果和這一戰役勝利的重要意義。

【拓展實踐】

揣摩語言的準確鮮明。

如敍述東路軍的戰果,對抵抗之敵,用"殲滅及擊潰",對地區和要塞分別説"佔領"和"控制";對長江是"封鎖",對鐵路線則用"切斷"。

完成練習三(1)。

【預習指導】

預習《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比較兩則消息的異同。

四、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導語:簡述渡江戰役勝利成功

主體:詳述三路大軍戰鬥經過

五、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