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93W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精品多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優質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利用文本學習,感受新聞的文體知識和結構特點。

2、把握文章內容,準確概括三路大軍的渡江情況。

3、欣賞文章主體部分結構安排的匠心所在。

過程與方法:

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領悟和欣賞文本語言“在準確簡潔的基礎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導學生領悟文章強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語言的品味和鑑賞。

教學難點:

文章主體部分結構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學策略

通過任務性的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通過巧妙設問,引導學生把握文本核心問題,充分領會文本的主旨及語言特色。

四、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把握文本內容,瞭解新聞結構特點

組織學生初次朗讀課文,提示學生想象模仿播音員的感覺,並思考:如何用一句話、一段話、幾段話的方式來説出新聞的內容。

【設計意圖】把握文本內容、瞭解新聞結構特點。

(二)再次朗讀,概括要素,體會情感

組織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軍新華社長江前線播音員”的感覺,結合背景,抓住並概括新聞的六要素,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設計意圖】把握文本內容,瞭解新聞文體知識。

(三)深入探究

引導學生領會主體部分報道三路大軍渡江情況順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課堂提問:為什麼按中、西、東的順序敍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的,為什麼先説西路軍,再説東路軍?分述三路戰況,為什麼又能一氣呵成?

【設計意圖】把握文本內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語言品味和鑑賞

1、先看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重點品鑑“百萬”一詞。

(1)設問:這是“號稱百萬”,還是“確實百萬”?

【明確】用加法計算,中路軍30萬,西路軍35萬,東路軍35萬,一共100萬。這是準確數字。

引導學生想象:在“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大江之上,(可隨手畫出九江到江陰的戰線示意圖)我百萬大軍“舳艫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東至江陰”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上,衝破敵陣,橫渡長江。這是怎樣的氣勢和威武壯觀的景象!

(2)設問:“百萬”是唯一的修飾語嗎?可以換一種修飾嗎?比如,用“威武”大軍?

【明確】新聞的語言準確,是指給讀者提供“真實的、明確的、具體的”信息。

“威武大軍”不像“百萬大軍”交代具體的人數,用“真實、明確、具體”的數字來突出我人民解放軍兵力多,作戰規模大,從而自然而然地顯示出一種磅礴的氣勢,顯示出作者豪邁的胸懷和氣度,有一種王者霸氣。

還可以引導學生換用其他修飾語,比如用“東西中三路大軍”,合理與不恰當的地方分別是什麼?

【明確】“三路大軍”,是“明確、具體、真實”的數字;“東西中”,交代了作戰部署,説明我軍全線展開攻勢的作戰情況。這是“合理之處”。但是這種表達“不簡潔”,新聞語言要求用語“儉省”,要高效地表達信息。(能用一個字説清楚就不用兩個字,能用兩個字就不用五個字。)還有,“百萬”説明的是人數,它背後是鮮活的生命,意味着那麼多年輕戰士的身影,他們匯入到集體行陣的洪流之中,根本沒有清晰的面孔,但是,正是他們,用青春的熱血和年輕的生命書寫了歷史,創造了歷史!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容易被忽略的語言形式,並通過“作比較”的方式,品味語言,作出合理解釋。

2、接下來,再看我先頭部隊“中路軍”的作戰情況,重點品鑑“突破”一詞。

這段文字很短,語言非常簡潔,一共是54個漢字,9個標點,交代了明確的渡江時間(20日夜,24小時),渡江人數(30萬人),這麼儉省的文字卻交代了中路軍30萬大軍的輝煌戰果。

(1)設問:從哪個字眼特別能讓人感覺自豪呢?

【明確】“即已”。借用同學預習的説法──這是兩個文言文的副詞,意思是“就已經”,特驕傲地展示了我軍的輝煌戰果,用現代網絡詞語叫“曬一曬”。

(2)設問:不過,不能光顧着“自豪”而忽略了這輝煌背後的艱難!從哪個詞看出“艱難”?

【明確】“突破”。

(3)設問引導:為方便理解,換用其他説法進行比較,能否把“突破”換為“越過”或者“衝破”呢?

總結規律:辨析詞句,可以嘗試換用另一種表達方式與之比較。換言之,作比較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甚至可以説學習策略。

引導學生做動作區別“突破”和“越過”,即在座位上比劃比劃這兩個動詞的`不同。

【明確】原來,這二者有難度上的差異。突破:很難。“夜”,晚上,月黑風高,風急浪高,自然條件的險惡,自古以來就是“長江天險”;更何況敵人在此苦心經營,嚴密佈防,司令官親自督戰,人員、武器、裝備充足;而我方,從背景介紹中我們瞭解到當時我軍渡江的裝備之簡陋,沒有空軍部隊的配合,沒有輪船,更沒有軍艦、航母,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徵用了民用的小木船。條件何其差也!要想“越過”敵陣,那是須經過艱苦卓絕的激烈戰鬥的,是要用血肉之軀,冒槍林彈雨,流血犧牲,死傷無數,才能“突破”敵人這道嚴密的相當鞏固的防線的。不可能像是“越過”這麼簡單和輕鬆!

總結:“越過”,僅僅是“結果”;“突破”,背後還有激烈、慘烈、殘酷的戰鬥過程。

總結規律:當某個詞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時候,我們有時候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將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具體的形象,這樣,文字背後豐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藴就更容易浮出“水面”了。

(4)設問引導:“越過”之後,就該換“衝破”了。這個更難辨析。“突破”“衝破”的區別是什麼,在這裏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嗎?

【明確】鑑賞和評價,形成解釋,都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性分析的態度和能力。把這兩個詞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突破”,説的是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是“突破”一段區域;“衝破”,是三路大軍,全線進攻。“突破”是點、段,“衝破”是線、面,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用語準確的問題。

【設計意圖】用近義詞之間的比較,檢測學生能否真正做到對語言形式形成準確全面的解説。

3、“東路軍”的作戰情況:重點品鑑“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

設問:能刪掉“殲滅”“擊潰”“一切”“抵抗”中的任意一個詞嗎?

【明確】“殲滅”“擊潰”,刪掉其一就與實際情況不符,即所謂“不準確”;“一切”,表範圍;“抵抗”,誰敢不投降,就拍死你!──這是“霸氣”!刪掉了,“情感不足”。所以,為了表達“準確”和“情感”需要,有時甚至可以犧牲“簡潔”。

【設計意圖】除了對語言形式的“形成解釋”,閲讀新聞作品還應包含對“思想感情”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説”。

4、佈置作業:編題、做答案。

語言的體味和推敲,讓我們發現了那麼豐富的意藴,我們也來嘗試做發現者:

在本則新聞中再找一處(有餘力的同學多多益善)你覺得值得品味和鑑賞的語句,仿照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二題,編成練習,並給出參考答案,下節課用你的題考考同學們。

【設計意圖】將“形成解釋”拓展到課外學習,既發現值得品味鑑賞的語言點,還能通過“做答案”這一要求,嘗試作出“合理判斷,並形成全面、準確的解説”。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優質教案 篇二

[教例簡述]

這是寧鴻彬老師的一個教例(見《中學語文》1997年第9期)。

全課的教學大致分為兩塊。

第一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讀課文。

2、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

①用一句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②用一段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③用幾段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3、學生們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組織討論,認為:

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句話説出了課文的內容;

②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説出了全文的內容;

③課文中關於中路軍、本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説出課文的內容。

4、教師順勢講析:新聞要有標題、要有導語、要有主體。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叫標題: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叫導語;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叫主體。另外,課文開關括號部分叫電頭。新聞的結構,包括標題、電頭、導語、主體。

第二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教師組織討論: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通過討論,同學們認為不行。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一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

2、教師組織討論: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表,等待渡江役勝利之後再發表,不就可以改為“勝利渡江了嗎?同學位認為不可以,因為這樣的好消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二: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評析]

這個教例簡潔生動、樸實無華而又令人回味,表現出巧妙的教學設計藝術。

這種巧妙的藝術就是:課堂活動既有表象,也有深層次的含義。

這一節課的教學活動生動而熱烈。在第一個教學板塊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暢所欲言,紛紛説出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為學習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個教學板塊中,除了教師講析,點示有關新聞的知識之外,學生同樣也佔有大量的課堂時間,正是由於這樣的安排和處理,從學生角度來説,這一節課可以説是”活動充公,積累豐富”。

然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其課堂活動有着含蓄而又明確的目的性。第一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課文內容進行“再表達”——要求學生“分別用一句話、一段話、幾段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其深層含義呢,則是水到渠成地引出關於新聞結構的知識。第二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於字詞和內容的理解,而教師的意圖則時順理成章地告訴學生關於新聞的兩個特點。

教者這樣的教學藝術設計真有點兒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為了醖釀第二步棋有力搏殺的良機。

實際上這就是教學設計中的立意問題。從教師的主導作用看,正是因為教者“生平多閲歷,胸中有丘壑”,才有了這樣立意高遠的好課。這也告訴我們:在教材相同的情況下,教師的素質是多麼的重要。

歷史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優秀教案 篇三

(一)教師:本文是毛澤東同志1949年4月22日夜為新華社寫的一篇新聞消息。消息通常包括:標題、導語、主體,有時還有結語。這則消息的標題十分醒目地概括了主要內容,而且非常有氣勢。括號中的文字是電頭,説明電文是什麼時間從哪裏發來的。消息的1、2兩句是導語,從第3句到結尾是主體部分。導語一般是對消息內容進行高度地概括: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了什麼。

(二)集體朗讀全文,讀後給句子標序號,全文共17個句子。第1、2句是導語。主體部分又按渡江的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渡江的情況分為三個層次。請同學畫出三個層次的界限。

(三)教師將課本中的地圖放大,掛在黑板前,然後請1、2組的同學閲讀並記住中路軍渡江的時間、地點、人數;第3、4組同學閲讀並記住西路軍渡江的地點、人數、簡要情況及評論;第5、6組同學閲讀並記住東路軍渡江的時間、人數、地點和簡要情況。然後,1、3、5組選各一位代表按順序到台前,邊指着圖邊講解,像革命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一樣,講得清楚、明白,指圖要準確,適當。講解後再請2、4、6組各選一位代表按順序到台前講解。

(四)教師小結,評議同學講解的情況。進一步指出這則消息的發表在當時對中國人民的巨大鼓舞。

(五)請同學們每人寫一則消息,要求有標題、導語和主體三個要素。內容不限。字數在200—300之間。

(《多媒體教學支持系統·九年義務教育語文第三冊》人教社)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篇四

1、瞭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閲讀新聞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層次,體會文章準確、簡潔的語言。3、體會藴含在字裏行間的思想情感,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重點:目標2、3。難點:能根據新聞的特徵理清內容、結構和體會語言的真實準確。

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文體知識新聞:從廣義上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狹義來講指消息;

新聞六要素(記敍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新聞的特徵:1.真實性:讓事實説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誇張。

2.時效性:報道迅速及時。3.簡明性:簡明扼要。

消息——是簡明概括和迅速報道國內、國際新近發生的重大事實的一種新聞體裁。

消息的結構: 標題:迅速瞭解新聞的主要內容。

導語:比較詳細地瞭解新聞的內容(新聞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體:更為細緻地瞭解新聞的內容(用充足的事實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

背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結語:新聞結尾。(背景和結語常常暗含在主體中)。

電頭就是在報道開頭用括號或黑體字表示,交代槁子的來源和發稿的時間

時代背景:1947年7月到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範圍內轉入戰略進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軍連續發起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給國民黨反動派以致命的打擊。為了獲得喘息的機會,以便捲土重來,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佈下野,由李宗仁代總統,支撐殘局,並大搞和平談判的陰謀。在這歷史的緊要關頭,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為新華社寫了一篇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已經是確實無疑了,國民黨反動派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範圍的勝利,已不能用單純的軍事鬥爭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陰謀。我們不能讓敵人有喘息的機會,捲土重來,必須將革命進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國共雙方談判,我方提出8條21款,限蔣介石20日前表態。20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談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發佈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人民,保衞中國人民領土主權的獨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軍即執行最高統帥的進軍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一千華里的戰線上,發動了渡江戰役,國民黨反動派慘淡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一觸即潰。23日晚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派政權的覆滅。

作者簡介:毛澤東。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一、導入新課:上課前先請同學們讀下面這首詩,讀完後談一談你的感受。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毛  澤  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首七律鋪開了攻佔南京的戰場,展示了革命勝利的景象,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詩中流露出的豪壯的情懷真是前無古人,獨步當代。可以説,作為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毛澤東不愧為一位傑出的領袖,運籌帷幄,絕勝千里,同樣作為文學家,他寫的文章也是氣勢不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一則新聞。

1、檢查預習: 鋭不可當(   )     區域(   )   蕪湖(   ) 殲滅(   )

要塞(   )    潰退(   )   荻港(   )

鋭不可當——                               業已——

二、快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

①用一句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②用一段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③用幾段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教師組織討論,認為: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句話説出了課文的內容;②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説出了全文的內容;③課文中關於中路軍、本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説出課文的內容。

教師順勢講析:新聞要有標題、要有導語、要有主體。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叫標題: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叫導語;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叫主體。另外,課文開關括號部分叫電頭。新聞的結構,包括標題、電頭、導語、主體。)

(教師組織討論: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通過討論,同學們認為不行。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一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

(教師組織討論: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表,等待渡江役勝利之後再發表,不就可以改為“勝利渡江了嗎?同學位 認為不可以,因為這樣的好消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二: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2、找出這則新聞的六要素?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餘華里長江戰線   人物: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發生的原因: 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戰役   經過與結果: 中路軍 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佔領長江南岸     西路軍 三十萬渡過三分之二,已佔領廣大南岸陣地   東路軍  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

3、本文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結合詞句舉例説明)

三、再讀課文,質疑探究: 1、導語從哪幾方面總領全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人數之多(兵力)

“從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上”—— (戰線)之長

“衝破敵陣”—— 攻勢之利

“橫渡長江”—— 地點和事件結果(戰況)

2、主體部分寫了什麼?各用一個四字短語概括各路軍的作戰情況。

*具體敍述人民解放軍三路大軍渡江戰鬥的情形,並分析了我軍克敵制勝的原因。

時間

隊伍

地點

渡過兵力

戰況

20日夜——21日夜

中l路軍

安慶——蕪湖

30萬

首戰告捷略

21日下午5時起——22日22時

西路軍

九江——蕪湖

2/3

所向無敵詳

21日下午5時起——22日22時

東路軍

南京——江陰

大部

戰績輝煌較詳

3、三路軍的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麼這樣安排?

(結構順序決定於時間和事件本身的特點) 。

中路軍和西路軍都從時間説起,層次分明而又緊相銜接。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説,合在一起,可以議一議。最後説東路激戰,文勢也湧起高潮

4、找出本文的議論句,看看它屬新聞結構的哪個部分,有什麼表達效果?

“此種情況……都很泄氣”。屬“背景”部分。分析了敵潰我勝的原因,指出國民黨違背 歷史潮流,有力證明我軍發起渡江戰役是正義的戰爭,使文章具有很強的政治性。突出了文章中心。

1、議論句為什麼把國民黨反動派與廣大官兵區分開?

把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相區別,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

2、為什麼用“南京拒絕和平”而不用“蔣介石政府拒絕和平”?

因為當時蔣介石已下野,李宗仁出任代總統。

四、品味詞語

這篇課文既然是一篇新聞,那用詞就會相對的簡潔明瞭,不能有太多的描寫,可是文章用詞的簡潔明瞭並沒有影響文章的生動性,下面我們來看這篇新聞是怎們簡明又不失生動的進行報道的:1、請看研討與練習二

第一組:“越過”只寫出了“經過”,“突破”表現了戰鬥所取得的進展;“到達”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達”之意,“渡至”則表現的是“從水路進軍,來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總結性的統計,“24小時內即已”強調了時間之短、進軍之神速;

第二組:句(1)只是交代了時間。句(2)則充滿了嘲諷,湯恩伯本是來“督戰”的,結果不但無“戰”可“督”,且全軍覆滅,狼狽不堪。敵軍的“不料”正顯出我軍的神勇。

2、還有哪些語句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

用“整天激戰”概述了戰鬥的艱鉅,表現我軍的英勇無畏;“殲滅及擊潰”表現敵軍已無力抵抗,“殲滅”指“全部被消滅”,“擊潰”指“敵軍已完全喪失戰鬥力”;“佔領……廣大地區”,所指並非全部,但大勢已成定局,“控制江陰要塞”,指關鍵的軍事設施已在我掌握之中,語言具體詳明,事實確鑿可信,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課外拓展            泰坦尼克號遇難

[合眾國際社倫敦19xx年4月20日電]北大西洋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件:“不會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在船身破了一道大裂口後載着一千多人沉入大海。

午夜時分,該船與一座冰山正面相撞,享有盛譽的防水船卻無濟於事。事故發生時,泰坦尼克號正在以21海里的時速在有冰海域快速前進——有人也許會説是在大搖大擺、威風凜凜地前進着。數小時後,這艘世界上最大最豪華的客船在樂隊若無其事的伴奏聲中從海面上消失了。

五天前,當這艘船駛離英格蘭的南安普敦開始它開往紐約的處女航時,船上大約有2340名乘客和船員。在事故中大約有1595人遇難。只有745人得救,其中很多是婦女和兒童。如果船上的救生船不是隻夠一半的人使用的話,得救的人會更多。有兩隻滿載從泰坦尼克號逃下來的人的救生船被泰坦尼克號下沉時形成的漩渦捲進海底。

顯然,大多數乘客沒有意識到出事。船與冰山相撞時,輪船隻是稍稍顫動了一下,沒有激烈的顛簸。一開始,乘客們對此並沒在意,他們仍在艙內穿衣服,準備去吃飯。

阿奇博爾德·格雷西上校可能是在泰坦號上等到最後而又倖存下來的惟一的人。“我費勁地抓到銅欄杆,”他説道,“抓住後我就拼命不放。船下沉時,我在水中旋轉起來,好像轉個沒完。後來我露出水面,看見海面上一大片亂七八糟的殘骸。”

約翰·雅各布·阿斯特上校就不如他幸運了。一位倖存者看見他勇敢地幫助他的新婚妻子上了救生船,點支煙後,他又幫助其他婦女上救生船,而他自己卻隨船沉沒了。船長也沉沒了。船上大多數的工作人員和他們的妻子拒絕援救,她們在船上與丈夫手拉着手,隨着泰坦尼克號沉入大海。

(1)       找出消息的六要素。(2)找出消息的導語、主體。

詩詞集累2.   卜算子  ·詠梅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寫梅花的美麗、積極、堅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時代革命者的操守與傲骨。毛主席的確出手不凡,一首詠梅詩力掃過去文人那種哀怨、頹唐、隱逸之氣,創出一種新的景觀與新的氣象,令人歎為觀止,心服口服。3、沁園春 長沙  4、沁園春 雪

六、小結並佈置作業

寫一則消息,報道當前社會或校園中的發生的事件,向校刊投稿。

本文是一篇消息(狹義新聞),它真實、及時、簡要地報道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情況。語言準確簡潔,氣勢磅礴,實在是大手筆。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毛澤東

標題                     導語                                  主體

人民解放軍                      兵力             中路軍  首戰告捷   略

百萬大軍       渡江概況  戰線             西路軍  所向無敵   詳

橫渡長江                       戰況             東路軍  戰績輝煌  較詳

特點           及時、   準確、   真

歷史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優秀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瞭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閲讀新聞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層次,體會文章準確、簡潔的語言。

3.通過閲讀課文,瞭解中國歷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發作為一箇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理解新聞內容,把握課文的主題。

2.把握新聞的特點,重點把握新聞的結構,瞭解導語的作用。

(二)教學難點

理解新聞主體部分各層次間的關係。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視頻導入: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歷史畫面。

2.過渡語:剛才同學們看到的就是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歷史畫面,你們看得專心,毛澤東主席更是滿懷豪情,當時就寫了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你們想不想讀一讀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優質教案 篇六

教學目的

1、瞭解消息的體裁格式和一般特點。

2、學習本文作為消息的兩大語言特點:其一,凝練、概括、準確;其二,鮮明、富於感情色彩。

3、增進對新中國創建歷史的瞭解,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教學設想

這是同學們首次在課文中接觸“消息”這種體裁,整個教學過程要緊緊圍繞住“特點”二字。有關消息的格式體例應以教師介紹為主,對消息的一般特點,可通過教學過程讓學生逐步體會,由師生共同歸納。對本文語言上的兩大特點,可採用比較閲讀、範讀、朗讀的方法處理,使學生在直觀上對其特點形成鮮明印象。尤其對“語言鮮明、富於感情色彩”的特點,要點拔明白其作為消息的獨特之處。應讓學生自己選擇、評析,試寫一、二則消息,通過講評,鞏固所學。

安排兩課時。

教學重點

1、消息的格式要求。

2、本文的語言特點之一:凝練、根據、準確。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解題。

1、指名朗讀“預習提示”所列詞語,注意讀準加黑的形近字,多音字。

2、提問:鋭不可當當真要塞阻塞堵塞各加黑字字義。

3、指名上黑板聽寫,對照課文訂正:蕪、繁、殷、潰、籤、泄、督。

二、教師範讀,理清結構。

1、教師範讀,同學邊聽邊標示表明時間、地點的詞語。

2、同學討論全文層次結構。歸納講解:

開頭括號中的部分是電頭。“新華社”,是消息的發佈者,全稱新華社通訊社,是我國的國家通訊社。“長江前線”,是消息的發佈地點,當時是舉世注目的焦點。“22日22時”,是消息發佈時間,為什麼要精確到“時”?暗示戰局瞬息萬變,人民解放軍在迅速擴大戰果。毛澤東同志撰寫的上一則消息,播發只有二十小時,情況已有很大發展。真實可靠,迅速及時,是消息必具的特點,由電頭便可以看出。

開頭兩句是全文第一層,是消息的導語,總括簡述消息內容。第三句至本文末為第二層,是消息的主體,具體詳述消息內容。本文的主體部分分別介紹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渡江戰況。導語與主體構成總分關係,清晰嚴密。

3、同學結合練習二,分析主體部分結構層次。

提問:主體部分為什麼按“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安排?

歸納:首先,中路軍最早渡江,所以先寫;其次,中、西兩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東路所遇抵抗,較為頑強,所以中、西合寫在前,東路單寫在後。根據時間發展及事件特點安排順序,清晰合理。

提問:詳寫西、東兩路,略寫中路,為什麼?

歸納:如“預習提示”所説,對中路軍戰況前此已有報道,所以本文略寫中路,詳寫西、東兩路,體現着根據實際需要選材的原則。

提問:有哪些語句使三個層次連接成一個整體?

歸納:”20日夜起……首先……21日下午五時起……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銜接一、二層;“戰犯湯恩伯21到蕪湖督戰……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與西路軍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銜接二、三層,使全文連接成一個整體,被統領於導語之下。結構的確十分嚴密。

三、學習本文語言特點之一:

凝練、概括、準確(板書)

本文語言凝縮精練,,高度概括。全文只有五百餘字,但全面、清楚的報導了人民解放軍三路共百萬大軍渡江戰役的偉大歷史場面。時間、地點、人數、敵我態勢一清二楚,同學們可根據報道在課本附圖上一一標示(教師出示“渡江戰役圖”,或用投影打出)。此外,還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原因,預示了戰役前景,語言極為凝練、概括。

請以導語部分為例分析語言的這一特點。

歸納:導語部分連同電頭只65字,精確時間,大軍人數,戰線長度,渡江區域一一報道,“衝破敵陣,橫渡長江”八個字,極有氣勢的寫出渡江戰役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均是”二字概括戰線寬廣,勝利巨大。短短導語概述了偉大事件,洋溢着勝利豪情,突出體現着語言的凝練、概括。這是由體裁和報道內容決定的。

齊讀導語部分,深入體會。

消息是簡要而迅速報道國內外要聞的文體,語言凝練、概括是特定要求。除此之外,準確也是基本要求之一。

歸納:“越過”的對象是靜態的,“突破”,準確表現了戰鬥過程;“到達”,泛,“渡至”,準確表現了水戰進軍的特點;“共”,時限不明,一般化,“24小時內”,時限明確,“即已”,準確表現了神速特點。“現在”,時界相對模糊,“至發電時止”,時界更為確切;“剩下的”,表達內容模糊,“餘部”,軍事術語,準確得體。

請同學們就語言的準確性,在課文中選例分析。

歸納:例如“九江(不含)一詞,準確表明當時九江尚未解放的狀況。又如“我東路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精確到日到時。再如“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準確表現了我軍指揮部運籌帷幄,指戰員胸有成竹的狀況。還有全文最後,對“要塞”則用“控制”,對“長江”則用“封鎖”,對“鐵路”則用”切斷”,詞語搭配準確有力,恰切表明我軍鋭不可當的氣勢。類似例子在這篇五百餘字的短文中到處可見。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同學齊讀全文,進一步體會語言的凝練、概括和準確。

説話,寫文章都要得體,得體之一就是要適合文體。消息要求簡要、迅速、真實,因此語言應當凝練、概括、準確,本文在這方面堪稱典範。除此之外,本文語言還具有鮮明生動,富於感情色彩的特點,同學們課後應結合朗讀,予以體會。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篇七

【教學背景】

本課是我接手八年級後所執教的第一堂課,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的熱情,形成較好的首輪效應,我設計了這堂課,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模擬經歷,感受體驗。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 學習新聞的基本知識:特點、結構、六要素。

⑵ 把握課文內容要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自主閲讀,實踐模擬,在實踐活動中模擬經歷,感受體驗。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瞭解歷史,感受正義戰爭的力量,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

【教學設想】

一、創意説明

《新聞兩則》雖是實用性文體,但文中飽含着濃厚的個人感情因素和感情色彩,再加上寫作時代雖是學生熟悉的解放戰爭時期,但與學生的生活相距較遠,如果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模擬經歷,感受體驗,課堂會別有洞天。

二、教學步驟

1、課前準備:

課下收看“新聞聯播”或“今日播報”,分別用一句話、一段話、一篇較詳細的文章記載一則新聞。

2、課堂講述,明確新聞的要素及結構。

3、模擬軍事訪談節目:

⑴ 分組準備:

每組4至5人,一名地圖繪製專家,一名主持人,一名軍事專家,一至二名現場嘉賓。

⑵ 合作學習,完成下列任務:

① 噹噹播音員:

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應怎樣讀這則新聞? 學生自瀆、討論、交流。

② 噹噹軍事家:

如果你來當軍事家,你應該向觀眾介紹哪些方面的情況?

③ 噹噹主持人:

如果你來當主持人,你將怎樣設計導播語、採訪問題、結束語?

④ 噹噹地圖繪製專家,繪製三路大軍的渡江區域圖。

⑤ 噹噹現場嘉賓,設計其它提問。

⑶ 組內模擬表演。

⑷ 課堂展示,交流,評價。

4、教師總結。

【教學反思】

1、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

⑴ 語文體驗式教學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向指路,創設語文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共同收集,處理語言信息,通過多向互動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生個人的品德修養和語文素養。

⑵ 把表演引入了課堂,給予學生更多的心靈自由。一方面滿足了他們的“遊戲衝動”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體驗,體驗文章所表現的情景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學生情緒高昂,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表演得生動形象,並進行對比分析,不但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審美能力也提高了,參與意識也加強了。

⑶ 課前準備用生動的實例,深入淺出的完成了對新聞的文體知識的學習。學生很容易就能明瞭新聞的結構及要素。

⑷ 小組合作學習,每個學生都有明確的任務,既分工,又合作,人人都是學習的主角,又是小組學習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團隊協作精神。

⑸ 學生通過繪製地圖、寫作導播詞、解説詞、新聞播音、節目主持等,動腦動手動口,培養了多方面的能力,促進了語文綜合素質的形成。

⑹ 學生對新老師、新課堂產生了興趣,為今後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本課教學存在的不足之處有:

課文的深度挖掘、細緻品味不夠,由於時代背景及學生的閲歷所限,對文中的議論理解不是很透徹,老師要做一定的補充與講解。

歷史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優秀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瞭解新聞的結構和特點。標題通常是新聞內容的提要;導語是事件的概述;主體是具體事件的介紹。能在瞭解內容的基礎上,分別指出相關部分,劃出主體部分層次,並進行有表情的朗讀。新聞報道要遵循真實、及時、準確的原則。

2.學會閲讀新聞。讀標題,能迅速抓住主要內容;讀導語,能較詳細瞭解新聞要素(內容概述);讀主體,能細緻全面瞭解新聞內容。

3.嘗試新聞的寫作。

4.在瞭解文章背景的基礎上,結合文章的內容,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

【教學重難點】

1.瞭解新聞的結構和特點。

2.學習閲讀新聞的方法。

3.主體部分材料的組織和結構的安排(難點)。

【教學方法】

綜合運用聽讀、默讀、朗讀等多種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

【課前準備】

1.自我解決生字詞,查閲有關渡江戰役的背景材料。

2.學生每人準備一份報紙。

3.開展“校園採訪”活動,收集校園內新近發生的重要的、有意義的事。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國繁榮富強,在改革開放的的年代裏,流水發出了歡笑,山崗也變得年輕,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可是,我們怎能忘記那過去的一頁,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情景。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你從朗讀中聽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聞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餘華里長江戰線。事件發生的原因:_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_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作戰。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佔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佔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2.文章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三、自讀課文,體會情感

1.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怎樣處理才能讀好這則新聞?(討論、交流)

明確:

朗讀時應莊重,平穩,略帶喜色,標題要讀出氣勢;語速不宜過快,也不宜過慢;要注意標題、導語、主體部分之間及主體部分三個層次之間的停頓。關鍵在於把握節奏,並作好如下處理。

①“衝破”“橫渡”“英勇善戰”“鋭不可當”等應重讀,讀出勝利的豪情。

②“封鎖”“控制”“切斷”“殲滅”“擊潰”應乾脆利落的重讀,讀出自豪和勝利的喜悦。

③“不料”“紛紛潰退”“毫無鬥志”應讀出奚落,嘲諷的語氣。

2.學生兩兩之間對讀與互評。要求讀準字音,並努力讀出文章的情感和氣勢。

3.推薦2名學生代表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就這兩位同學的儀態、表情及朗讀質量進行評析,提出建設性意見。

四、默讀,瞭解新聞的結構

1.請學生用三種方式表述課文內容。

①用一句話或一個短語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②用一小段(幾句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③用一大段(幾小段)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2.畫出標題、導語、主體三者之間關係示意圖,並指導學習新聞的方法。

板書:

標題——提要(迅速瞭解)

(主標一般是主謂短語。如“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導語——概述(較詳細瞭解)(新聞要素)

主體——擴展(更細緻瞭解)

標題是對導語的概括,導語是對主體的概括。

3.從準備的報紙中挑選一則新聞,運用課內學到的新聞知識,進行瀏覽、粗讀和精讀,進一步辨別新聞的結構,瞭解新聞的特點。

五、咬文嚼字,體會新聞特點

1.思考:

①把標題改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勝利渡長江”或“人民解放軍幾路大軍橫渡長江”行不行?(真實)(準確)

②這則新聞寫完了,先不發表,等渡江線役勝利了之後再發表不就可以用“勝利”二字了嗎?(及時)

2.找語言因素進一步體會新聞的特點。

①電頭(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②時間(及時、準確)

③數字與地名的組合(準確)

……

板書:新聞的特點------真實、及時、準確

六、合作探究,質疑釋疑

1.預設

學生提出的主要問題可能有:

課文主體部分可以劃分為幾個層次?哪個層次寫得最詳?那個層次寫得最簡略?這幾個層次是怎樣銜接的?(可結合渡江戰役示意圖指出三路大軍渡江的起訖點及進軍情況)

2.在探究釋疑的基礎上,適時揭示背景。

(1)明確

文章依次報道了中、西、東三路大軍的戰況,其中東線寫得最詳。首先敵人投入兵力多,“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其次,“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更重要的是這一地區在戰略上有重要意義,直接關係到包圍敵軍,解放南京。

對中路軍所遇敵情寫得簡略。因為重大的國內外新聞,往往具有連續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讀。在毛_同志親自寫的這條消息之前,還有多條消息報道大軍渡江的。其中有一條主要報道了中路軍戰況,所以寫得簡略。

三路大軍之間有時間上的銜接,渡江部隊的銜接,內容上的銜接(在寫到西路軍時,中間又插上一句“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將二者銜接起來)

(2)背景新聞

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二十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鬥於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_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着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獲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戰鬥,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七、回顧小結,暢談學習感受

1.關於新聞知識的

2.關於對戰爭認識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結束語

毛_同志親自撰寫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40年代炮火連天的日子。學習這則新聞,使我們瞭解了歷史,看到了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這對於我們生活在和平環境中,成長在和平環境中的新一代人,無疑是一次戰爭的洗禮。此外,這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簡明準確,感_鮮明,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學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九、課外校園新聞寫作

根據“校園採訪”活動收集的材料,寫一篇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