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雷電頌》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5.42K

《雷電頌》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語文課《雷電頌》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誦讀,注意語氣、語調,在誦讀中把握人物內心情感及性格。

2、引導學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3、培養學生閲讀和欣賞戲劇文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辭手法、象徵手法,並體會其表達效果。

2、理解文章語言所包含的深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利用書籍或網絡,瞭解屈原,瞭解郭沫若,瞭解《屈原》及其創作的時代背景,接觸戲劇。

2、課前初讀:要求學生通讀課文2—3遍,弄懂生字詞,熟悉課文內容。

二、導入新課:

1、歷史故事導

2、作家及歷史背景簡介

三、整體感知:

1、課堂範讀:播放《雷電頌》的朗誦帶。要求學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語段所使用的語氣、語調、語速。

2、你覺得本文在氣勢上有何特點?

明確:

激情澎湃,氣勢雄渾。

3、模仿朗讀:根據剛剛所聽到的錄音,仔細揣摩語氣、語調、語速,自由朗讀全文。

4、與以往的課文相比,這篇課文在形式在有什麼特點?

明確:是屈原的內心獨白。

5、結合課文背景,根據你的理解,談談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

明確:課文的內容可分為兩個大的方面。

第一層(從“風!你咆哮吧!”到“把這包含着一切罪惡的黑暗燒燬了吧!”)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表達了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

第二層(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四、品味語言:

1、精讀:

討論:《雷電頌》既然是屈原的內心獨白,那麼我們就能夠從這些話中讀出屈原的內心世界。請找出你最感興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讀給大家聽,並説説這裏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內心情感。

注:要求其他同學對發言同學的朗讀及分析分別給予評價。教師可加以點撥。如:

(1)、“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這幾句對風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對風的急切的渴盼!風即是改變黑暗的變革力量,對風以及後面的雷、電的呼喚實際也就是對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的呼喚。朗讀時應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一連串的反覆,“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開,劈開,劈開!”一個比一個強烈、一個比一個堅決,我們朗讀時語氣應不斷加快、加重,以表達屈原想要衝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斷的決心。

(3)、“火,你在天邊,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這熊熊地燃燒着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瞭嗎?”這幾句是屈原對光明的狂熱的呼喊,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嚮往與追求。朗讀時應把握那如火一般熾熱的感情及雷霆萬鈞的氣勢。

(4)、“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把你這雲中君燒燬了吧!你們這些土偶木梗,你們高坐在神位上有什麼德能?你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深刻地指出了產生的根源,“土偶木梗”實際上就是指的世間昏庸腐朽、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當權者和官僚統治集團。表現了作者鞭撻一切污穢、橫掃一切邪惡的頑強戰鬥精神,體現了他與黑暗勢力決鬥到底的浩然正氣。

2、概括:

通過前邊的朗讀及對屈原內心情感的分析,你認為屈原是一個怎樣的人?明確: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着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的人。

3、在前面的朗讀中,我們還發現,課文中作者將很多事物都賦予了其它的含義。歸納一下,作者究竟賦予了這些事物以什麼特別的含義?這又是一種什麼手法?

明確:風雷電:象徵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

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徵人民羣眾。

無形的長劍:指堅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羣像: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

象徵手法。

4、討論:

《雷電頌》這段獨白激情澎湃,氣勢雄渾,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點拔:從句式,修辭等角度

明確:

A、運用擬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達了愛憎。

B、運用排比與反覆,使句式整齊,鏗鏘有力。

C、多用短句,表達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語氣。

5、配樂朗讀:全體學生配樂朗讀,再次體會屈原憂國憂民、英勇無畏的偉大精神。

五、拓展延伸:

舉辦朗誦會。同學們自行選取《雷電頌》中的片段進行朗誦,優勝者給予獎勵。另:有興趣的同學還可結合《屈原》的劇情,進行話劇表演。

《雷電頌》教案 篇二

語文備課大師

《雷電頌》教案

一、教法建議

【拋磚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家,對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學們作介紹。

(二)老師需向學生介紹清楚本劇寫作的歷史背景及寫作意圖,以便把握本文主題。

(三)屈原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對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別是其愛國主義精神和高潔的品質,更有必要讓學生了解、掌握和領會。

(四)學習本文,瞭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學習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無私、不隨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學習他心繫國家至死不悔的愛國主義情操,培養學生愛集體愛國家的主人翁責任感。

(五)能夠歸納總結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電頌”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過這一部分的內心獨白塑造的。

(七)學習本文的修辭手法。

【指點迷津】

(一)必知點:

1、郭沫若簡介:

郭沫若(1892—1978),我國現代傑出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筆名沫若。四介樂山人。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並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女神》。抗日戰爭時期,創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歷史劇。解放後,發表了蔡文姬等戲劇,著有《奴隸制時代》等書,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2、屈原簡介: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後遭讒去職,迭遭放逐。至首都郢為秦兵攻破,遂投汨羅江而死。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本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天問》一篇。等等。

3、本文寫作的背景及寫作意圖:

背景見預習提示。

寫作意圖:古為今用,借古諷今。用作者的話説當時是“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着憤怒”,作者“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裏去了”。換句話説,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借屈原的悲劇,展示了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鋭、激烈的鬥爭。

(二)重點:

4、作者筆下的屈原形象及其它人物形象

屈原:劇中屈原是正義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嚮往光明,他蔑視鬼神,鞭撻一切污穢,誓與醜惡的奸佞們戰鬥到底。屈原的形象是為正義和光明而戰鬥的不屈的戰士的形象。嬋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義感的女性的形象。嬋娟之死,使正義和邪惡的衝突達到高潮。

鄭詹尹:邪惡的化身,他卑鄙、狡詐、膽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幫兇。

5、本文的情節結構和矛盾衝突:

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課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後鄭袖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們之間的尖鋭的不可調和的矛盾衝突。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1部分寫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他們的陰謀把他們和屈原的矛盾衝突推到了頂點。

第2部分是屈原的內心獨白,表現了他的忠貞不屈和正氣浩然的英勇悲壯的形象。第3部分是嬋娟之死。這一部分是戲劇衝突的高潮,表現了光明和黑暗、正義和邪惡誓不兩立的衝突。

6、屈原歌頌風雷電的內心獨白的結構和特點(《雷電頌》)

(1)結構層次

《雷電頌》這篇獨白,結構渾然一體,內容十分豐富。可分為兩層:

第1層:從“風!你咆哮吧!”到“把這包含着一切罪惡的黑暗燒燬了吧!”

這一層是屈原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對光明的禮讚和嚮往。

第2層: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到篇末。

這一層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憤怒地詛咒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這篇獨白,以火一般熾烈的語言以及雷霆萬鈞的氣勢,表達了對黑暗世界的強烈的憤懣,也表達了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2)藝術特色

①閃耀着浪漫主義的色彩。在《雷電頌》中,作者進行了大膽的藝術虛構,運用誇張的藝術手法,讓屈原憑藉暴風、怒雷、閃電的翅膀,展開美妙的幻想,飛向光明的境地;也藉助它們的力量,毀滅一切黑暗。這樣,就使屈原的形象顯得更加神采飛揚、光耀奪目。這段獨白想象奇特,氣勢宏偉,表現了作者浪漫主義的激情。

②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充分表達感情,增強語句氣勢。

首先,《雷電頌》通篇用了擬人兼呼告的修辭方法;其次,運用了反覆、排比等修辭方法。使整個獨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又具有詩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鏗鏘有力。

7、一些物象的象徵義及藴含義

(1)風雷電:象徵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

(2)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徵人民羣眾。

(3)有形的長劍、無形的長劍:屈原《涉江》篇雲“帶長鋏之陸離兮”。有形的長劍,是屈原身子自由時的佩劍。無形的長劍指堅定的信念。

(4)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類似英國作家笛福長篇小説《魯濱遜飄流記》所描寫的海中荒島,是對社會現實極端憎惡而企求寄託靈魂的一方淨土。(5)土偶木梗羣像: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其中河伯有二義:其一指河伯神像,其二指在《九歌》中搶演河伯的一位演員。

(三)運用點:

8、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從屈原身上學到了什麼 ? 寫一篇讀後感,聯繫現實談一談你的體會。

二、學海導航

【學法指要】

1、閲讀全文,找出生字詞,運用工具書注音、釋義

提示:詭謫 咆哮 潸然 痙摩 稽首 踉蹌 睥睨。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尚饗(注音、釋義自己動手查工具書)

2、給文章劃分層次,並説出劃分的依據。

提示:本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第一部分:是開端,寫勒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鄭袖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是發展,也是本文的核心。寫屈原的內心獨白,表現了屈原的忠貞不屈和正氣浩然的英勇悲壯的形象。

第三部分:是高潮,寫嬋娟之死。表現了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誓不兩立的衝突。

3、課文開頭的舞台説明是:“東皇太乙廟之正殿……名室均有燈,光甚昏暗,室外雷電交加,時有大風咆哮。”設置這一場景的作用是什麼 ?

提示:室內空寂昏暗,室外雷電交加,大風咆哮,為屈原的內心獨白——“雷電頌”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壯的氣氛,同時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4、鄭袖、勒尚設下毒計要毒死屈原,執行者就是鄭袖之父鄭詹尹,他千方百計勸屈原飲下那杯酒,屈原沒喝,最後他説:“你該不會疑心這酒裏有毒的吧 ? ”這表現了這個劊子手什麼樣的心理 ? 提示:急於毒死屈原,故意使用激將法來“激”屈原喝下毒酒。

4、學本文,要有感情地準確朗讀《雷電頌》部分,準確地體會屈原的情感。所以,首先要注意朗讀中的節拍停頓。下面兩段對白,節拍停頓正確的項是:

(1)A.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

B.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

C.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

D.啊,我/思念那/洞庭胡,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

提示:D

(2)A.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麼 ?

B.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麼 ?

C.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麼 ?

D.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麼!

提示:C

5、屈原的內心獨白(《雷電頌》)是本文的核心,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對這一部分進行層次劃分,並作分析。

提示:《雷電頌》這篇獨白,結構渾然一體,內容十分豐富。大體可劃分為二個層次。

第1層:從“風!你咆哮吧!”到“把這包含着一切罪惡的黑暗燒燬了吧!”

這一層是屈原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對光明的禮讚和嚮往。在“比鐵還沉重”、“比鐵還堅固”的黑暗、陰慘的宇宙前,他不能不對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於是,他熱切地呼喚和祈求那些咆哮的風,閃耀的電,爆炸的雷這些宇宙中的“偉大的藝人們”,以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開”,從而創造一個“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來“沒有限制的自由”和燦爛眩目的“光明”。他把“電”這一宇宙間的長劍化做自己“心中的長劍”。在呼喊聲中,主觀和客觀,人和自然力結合在一起,充分表現了屈原摧毀黑暗、追求光明的內在的力量。

第2層: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到篇末。

這一層借指斥神鬼像來憤怒地詛咒昏庸腐朽的當權者。屈原之所以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連同一切罪惡的黑暗都“燒燬!燒燬!燒燬!”是因為它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它們“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曉得播弄人”,一句話,它們是象徵暴戾、奸詐、怯懦的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怪力亂神。這樣,屈原就由前面對自然力的祈求,發展到對人的力量的確信,表現了他無比高昂的戰鬥激情。

總之,這篇獨白,以火一般熾烈的語言以及雷霆萬鈞的氣勢,表達了對黑暗世界的強烈的憤懣,也表達了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6、作者運用了象徵手法(用一種具體事物來表現一種特殊事物或特殊意義)。獨白中的風雷電象徵什麼 ? 東皇太一等眾神象徵什麼 ?

提示:(略)

7、簡要分析《雷電頌》中使用的修辭手法。

提示:本文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充分表達感情,增強語句氣勢。首先,《雷電頌》通篇用了擬人兼呼告的修辭方法,如“風”,你咆哮吧!”“你們風,你們雷,你們電”,“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等等,這些語句,熱切地期望風、雷、電;而“你東君,你是什麼個東君”等詞語,無比憤怒地對惡神進行斥責。這樣,就最直接最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其次,運用了反覆、排比等修辭方法,也使整個獨白具有詩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鏗鏘有力。

8、《雷電頌》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特點 ?

提示:在《雷電頌》中,作者進行了大膽的藝術虛構,運用誇張的藝術手法,讓屈原憑藉急風、怒雷、閃電的翅膀,展開美妙的幻想,飛向光明的境地;也藉助他們的力量,毀滅一切黑暗。這樣,就使屈原的形象顯得更加神采飛揚,光輝奪目。這段獨白想象奇特,氣勢宏偉,表現了作者浪漫主義的激情。

9、嬋娟在這場戲中表現了怎樣的性格特點 ? 她的出現,對塑造屈原這一人物形象、展示全劇矛盾衝突有什麼作用 ?

提示:嬋娟是屈原的侍女,是有正義感的女性形象。她愛戴、崇敬屈原,把他當作“父親”、“師長”;她雖然是“普通人家的女兒”,但是卻深明大義,知道“做人的責任”;她不屈服於公子子蘭的威逼利誘,甘願為搭救屈原而獻出生命,這一切都突出地體現了她高尚、善良、純真的品質。通過嬋絹為正義而獻身的行動,有力地襯托屈原正氣凜然英勇無畏的形象。嬋娟之死,使正義和邪惡的衝突達到高潮。

10、綜觀全文,用自己的話概括屈原這一偉大形象,聯繫當今,談一談自己如何從行動上向屈原學習。

提示:(略)。

【妙文賞析】

貓不吃鼠的啟示

一提到貓,人們立即會想起捕鼠能手,老鼠的天敵。可我家卻有一隻不吃鼠的貓。

為什麼呢? 原來,奶奶每天都餵它十幾遍,它吃飽喝足之後,便呼呼大睡。久而久之,變得又饞又懶,竟忘記了自己的天職——捕鼠。現在,即使老鼠就在眼前,它也不會抓了。

貓尚且如此,人何嘗不是這樣 ? 現在,很多老師都把我們當成了“貓”,把那些現成的書本知識,給我們餵了又喂,灌了又灌。貓總是要飽的,怎能吃了又吃 ? 可有的老師就不管我們這些“貓”的消化能力。白天滿堂灌,晚上題海戰。好不容易熬到了星期六,想消化一下,老師又怕“餓”着:“《××習題集》《××千題解》都不錯,星期天玩夠了的時候好好做吧。”玩夠 ? 唉!真是天大的笑話。

“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這個口號,已經喊了許多年,可我們一些老師做起來時卻又把它忘了。貓總是餓了才去覓食。同樣,學生有時間,才能消化已有的知識,獵取更多的課外知識。如果貓不喂那麼飽,它一定自己去找食物。這樣,既省了喂,又鍛鍊了捕鼠的本領,也不至於變得又饞又懶,忘記了自己的天職。學生也是如此。如果老師不“喂”給那麼多東西,使學生能夠吃得消,接受得了,那麼學生就有時間和精力潛心於課外,去獵取更多更精美的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食品”。無形中,就開闊了視野,增強了智力,發展了能力。這是一舉數得的好事,我們的老師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呢 ?

如此看來,師“喂”徒也應講求點方式方法了。

賞析:

類比論證是這樣一種方法:通過兩個特徵或屬性基本相同的事物進行類比,從已知事物的結果,來證明另一個事物也會有相同的結果。

《貓不吃鼠的啟示》就成功地運用了這種論證方法。

文章不長,論題也不新,但卻具有吸引力,使讀者饒有興趣地讀下去,就在於作者找到了一個好的論證方法,並能在具體的論述中,將事例和分析逐步展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類比推理的方法,其優越性在於其論證時是從較形象的已知事物出發,容易使讀者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道理,從而接受作者的觀點。

【思維體操】

這一年,紀曉嵐隨乾隆南巡。一天傍晚,兩人微服出遊。他們在江邊散步時,只見那兒停着一艘小船,一個老頭兒正蹲在船頭,手持魚杆在釣魚。但見浮標晃動,老頭兒手腕一甩,釣上金色鯉魚一條,活蹦亂跳,老頭將大腿一拍,朗聲大笑。

此情此景,使君臣詩興大發。乾隆當場要紀曉嵐口占七絕一首:限在四句二十八字中,必須嵌入十個“一”字。

曉嵐望着江水漁舟,來回踱了幾步,悠然吟道:_________________乾隆聽了,連聲讚歎:“好詩!好詩!”

同學們,你們嘗試一下,就這幅圖畫展開聯想,寫幾句詩。

提示:紀曉嵐吟的七絕為:“一篙一櫓一漁舟,一丈長竿一寸鈎。一拍一呼復一笑。一人獨佔一江秋。”全詩清新自然,生動傳神,一幅《秋江獨釣圖》歷歷在目。

三、智能顯示

【心中有數】

1、本單元《雷雨》、《屈原》、《竇娥冤》三篇戲劇在高中教材中十分重要,也很有代表性。要求大家要對課文作者、寫作、背景、創作意圖、人物形象、語言特點、矛盾衝突、戲劇常識等有全面的瞭解和掌握

2、從戲劇語言和舞台説明中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是學習本單元戲劇的重點和難點,在學習過程中要深入挖掘,認真領會。

3、因為戲劇的矛盾衝突複雜、集中、尖鋭,所以,戲劇語言常結構複雜,藴含信息量大,感情充沛。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用一定的時間去閲讀課文,反覆誦讀,力求把握人物的神態、語氣、心理,從而理解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反覆誦讀是理解文章的關鍵。

常考內容舉例及方法總結(1989年全國大學聯考廣東題)

下面一句話綜合運用哪幾種修辭方法 ? 選出正確的一項。

在長期的階級鬥爭和革命戰爭中,總司令經歷了多少驚濤駭浪啊,他對敵人總是針鋒相對,革命意志像鋼鐵一樣地堅強;而對自己的同志又總是寬宏大量,情感像春天一樣的温暖。

A.排比 比喻 借代

B.對比 比喻

C.對比 排比 比喻

D.對比 對偶 比喻

解答方法:“驚濤駭浪”(比喻中的借喻),“對敵人”“對自己的同志”(對比),“情感像……温暖”(比喻),因此,答案為B。

【例2】對下列古詩句中紅色的詞語解説錯誤的一項是

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A.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之水天上來”極誇張黃河來勢之猛來勢之高。

B.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西陸”借代為秋天:“南冠”借代為囚徒。

C.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幾人回”是個設問。

D.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銀河落九天”是比喻與誇張融合在一起使用。

解答方法:答案應選C,C是反問,不是設問。

【動手動腦】

閲讀下面屈原的一段獨白,完成1—4題。

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a!我的長劍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長劍 b,你不能拔去我無形的長劍 c呀。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你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雖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樣,你抽掉了,它又合攏了來,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暫時間的一瞬的顯現,哦,那多麼燦爛,多麼眩目的光明呀!

①在“你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這個句子中,應該重讀的音節是()

A.你

B.這

C.最

D.劍

②對紅色的兩個“你”的指代對象,理解正確的是()A.都指自然現象。

B.前一個指邪惡勢力,後一個指自然現象。

C.前一個指自然現象,後一個指邪惡勢力。

D.都指邪惡勢力。

③對劃曲線的三處短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a b指閃電,c指信念

B.a指信念,b指佩劍,c指閃電

C.a指閃電,b指佩劍,c指信念

D.a b指閃電,c指佩劍

④兩處畫橫線的句子,誦讀語氣正確的一句是()

A.漸弱 漸弱

B.漸強 漸弱

C.漸強 漸強

D.漸弱 漸強

答案提示:1D

D

3C

4C

【創新園地】

1、甲、乙兩人對着吹牛。

甲:“我是一個巨人,兩腳踏在地上,頭能頂到天上!”

乙:“那算什麼巨人 ? 我一張嘴,上脣能頂着天,下脣能貼着地!”

甲:“那你臉呢 ? ”

乙:“我不要臉了!”

根據這則笑話,打一唐詩名句。

2、媽媽讓兒子填籍貫。

兒子:“媽媽,籍貫這欄怎麼填 ? ”

媽媽:“就填你出生的地方。”

兒子:“噢,我明白了,籍貫——婦產醫院。”

根據這則笑話,打一報紙名稱。

請同學們將你的答案反饋給我們

答案提示:1.謎底為:人面不知何處去。2.謎底為《體育報》

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雷電頌》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角度:

對話式解讀──學生變換角色,自主“對話”,以拓展課文闡釋空間,激發創造性思維。

主要教學步驟:

1、導入:

同學們交流有關屈原、郭沫若及《屈原》的信息。

2、誦讀:

要求調動最激越的情感,大聲吟誦,讀出雄渾磅礴的氣勢和鏗鏘有力的節奏。

3、“對話”解讀:

⑴與作者對話:

假如郭沫若走進課堂,與我們共同探討學習《雷電頌》並釋疑解難,試擬話題與他對話。

⑵與主人公對話:

吟誦這篇獨白,你定會對主人公崇敬萬分,感慨無限,請拜訪屈原並告白真情。

⑶與課文對話:

你從字裏行間讀出了屈原怎樣的內心世界?文中屈原是何形象?用文中詞句説話。

⑷與編者對話:

這篇抒情獨白被編人散文詩單元有何意圖?請以編者身份作答。

⑸拓展式對話:

假如鄭袖之流聽完這番獨白有何反應?假如嬋娟耳聞恩師之言作何感想?請設計與屈原的精彩對白。

4、學生分組活動,或訪談、或問答、或表演。

5、總結。

八年級文下冊《雷電頌》 教學設計 篇四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瞭解作品的藝術特點。

3、培養初步閲讀和欣賞戲劇文學的能力。

教學步驟:

(一)民俗導入:

每年農曆端午,我們都會划龍舟、吃粽子,同學們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一風俗習慣嗎?為了紀念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屈原》,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世界。

(二)偉人掠影:

同學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關屈原和郭沫若的資料,並製作成課件進行展示,瞭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約前340~約前277)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傳為湖北秭歸人。出身貴族,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主張聯齊抗秦,選用賢能,但受貴族排擠不見用,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讒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其忌日成為後人紀念他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重要作品有《離騷》、《九章》、《天問》等,對後代文學影響極大。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全詩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義作品。比喻生動,語言瑰麗,誇張大膽,詩中融入大量的神話傳説及歷史人物故事,使詩篇波瀾起伏,千變萬化,雄偉奇觀。屈原創造了騷體,即“楚辭”,為後世詩人的創作開闢了無限的空間。

郭沫若,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他從抗戰的現實鬥爭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着鬥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三)朗讀感悟:

1、根據課後“參考資料”瞭解戲劇基本劇情。

2、播放《雷電頌》朗讀:

不同句子、不同語段所使用的語氣、語調、語速,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點評論。

3、你覺得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點?跟以往課文相比,這篇課文在形式上有什麼特點?

參考:激情澎湃,氣勢雄渾。全文都是屈原的內心獨白。

4、根據剛剛聽到的錄音,仔細揣摩語氣、語調、語速,假設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讀全文。

5、結合課文背景,根據你的理解,談談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情感。

參考:第一部分(從“風!”……“燒燬了吧!”)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表達了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讚和嚮往。第二部分(從“把你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雷電頌》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理解積累: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

⑵瞭解寫作背景,為理解文章主旨服務。

⑶理解象徵手法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

⑴指導學生大聲朗讀課文,想象自己就是頌雷電、斥蒼天的屈原,入情入境地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

⑵在朗讀中思索體味排比、反覆、擬人等修辭手法,在抒發感情上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屈原熱愛祖國,抨擊黑暗熱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重點、難點】

指導誦讀,通過讀感受人物的思想及品味本文富有強烈感情的語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記住生字,積累詞語。

2、根據課後參考資料瞭解戲劇基本劇情。

3、蒐集屈原的有關資料。

一、結合背景激情導入

孩子們,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史上,是誰的智慧諦造了偉大的浪漫主義,開啟了多元的中華文化,哺育了一代代文學鉅子,是誰的忠烈發源了滾滾的汩羅水,摧動了帆帆龍舟,流淌着後世人永恆的紀念;如果説兩千年前的屈原是因為沒遇上名君,不忍看自己的同胞生靈塗炭,而選擇了壯烈的縱身一躍,那兩千年後,他如果看到悲劇重演,看到外族的鐵蹄踏碎了我們的半壁河山,看到炎黃子孫卻在國難當頭髮動政變,把槍口對準那些誓死保國的同胞,他心中該湧起怎樣的萬丈狂瀾?今天我們就走近屈原,去聆聽他的心聲。

二、朗讀感悟品析課文

1、聽讀錄音,找出發現:

⑴播放《雷電頌》朗讀錄音。請同學們注意聽每一個句子的語氣、語調、語速。

⑵同學們説一説聽後你的第一感覺是什麼?

(激情澎湃、氣勢雄渾)(感情充沛、高亢激昂)

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請大家看看本文的表現形式有什麼特別之處?

(通篇都是人物的內心獨白)

2、自由朗讀了解內容:

⑴(承上)好,那我們此時就是屈原,這些文字就是我們的內心獨白,我們結合剛才聽讀的錄音,先瀏覽課文,來揣摩一下該怎麼處理語調和輕重音才最合適,二分鐘後,我們來大聲誦讀一遍課文。

(自由朗讀)

⑵讀了這篇課文之後你知道了屈原的內心都想了哪些事物?

(風、雷、電、洞庭洞、長江、東海、土偶木梗、東君)

⑶作者對這些事物的態度是什麼樣的?根據作者的態度,這些事物可分為兩類,作者想借這兩類事物來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感情?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學表現手法呢?

3、重點精讀,把握情感:

⑴選出你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讀給大家,説出你讀這段時能揣摩出屈原當時怎樣的內心世界?飽含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請同學們自由賞析,言之成理,有自己的感受即可)

⑵本文的作者是屈原嗎?(不是,是郭沫若)郭沫若要借屈原之口來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呢?

(借古諷今,鞭撻了蔣某人的反動統治,抒發了人民的憤恨。)

4、綜合歸納,品析語言:

《雷電頌》激情澎湃、氣勢雄渾,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多種修辭手法相結合,品析修辭的作用)

三、小結全文,寫百字讀後感

附:閲讀拓展資料《醉》,給學生做一個欣賞。

醉──讀《雷電頌》有感

一雙戴着鐐銬的伸向長空的手

是在尋求光明

同時也奉獻自己一生的精力

在別人眼中

也許是一種痴狂

獨自叫嚷着要燒燬,燒燬

嘶啞的怒吼着要炸裂,炸裂

胸中湧動的是怎樣的一種激情

卻被鐵的桎梏鎖在黑暗的牢籠

你的火

把那鐵鐐燒紅

黑暗中血一樣的暗紅在不停地閃動

日復一日地對光明的渴望和尋求

卻被扼住在這黑暗的年代

心中縱有鐵馬金戈卻脱不去身體的悲哀

終究是個凡人

一個人的力量怎麼能達碎千年的禁錮

雷鳴,電閃,風的狂吼

咆哮,炸燬,力的崩裂

地洞山搖的偉力穿透雲層

天上的神靈也不敢吭聲

其實你也是神靈,卻化成肉體凡胎

全部的血和肉奉獻給無邊的信仰

黑暗中只有你才能見到遠方的光明

從不喝酒卻在一間孤獨的大殿中如醉如痴

仰望穹隆在《九歌》諸神面前似癲似狂

你心中的無形的長劍正劃破天宇

黑暗中那是唯一的電光

還有雷

炸裂滾動着驚天的巨響和風一同在雲中

咆哮

也許有銅和鐵的顏色

兵戈的交鋒並非都在視野之中

當世上的人都喝了酒

沒喝酒的你胸中象鐵一樣沉重

醉在神堂

跌跌撞撞地在大堂中奔走

鐐銬的沉重又給你搏鬥的力量

當你的音樂和詩在風中流淌

雷電都化成利劍

可悲痛卻刺穿你的胸膛

你不能感受到肉體的疼痛

以為你醉了

醉得辨不清方向和黑白

你醉得只知道追求光明

哪怕遙遠得不可捉摸

你連性命也不顧及

滾滾的汨羅江水沸騰着

那水中湧動着暗紅的血色的死亡

你,真的醉了

《雷電頌》教案 篇六

一、課文分析:

《雷電頌》向來被認為是我們教學的一個難點,而最主要的困難就是學生無法理解文中語句所藴含的強烈的情感,不理解抒情的作用。而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在理解文中情感的基礎上理解文中一系列意象的象徵含義。我們在教學這一課時均以朗讀作為主要的教學手段,希望以朗讀來促進學生的理解。但是如果學生不能真正為文中的情感所打動,那麼無論讀多少遍,學生也不會真正地朗讀出感情,更不能理解文中抒情的作用。對於文中各類象徵形象的理解也只能被動地接受。因此,學習本課的關鍵就在於理解文中藴含的情感。

我結合學生平時的閲讀內容和習慣簡單分析一下學生不理解的原因。我將之歸納為三點:一、文章中狂飆突進的語言風格不是現在的學生可以接受的,他們不明白為什麼會有如此強烈的抒情。二、學生無法理解屈原近乎瘋狂的抒情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刺激了屈原。三、學生與郭沫若之間的時代隔閡過深,無法理解文中藴含的反抗精神。因此,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需要循序漸進,一步步地引導,才能有效地打動學生。我們可以從把握詩人最主要的情感入手,先從整體上把握全課的情感基調,再通過對局部字句的品讀,把握具體語段的情感內涵。

綜上所述,教學本課之前必須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及相關的戲劇內容有所瞭解,從而瞭解到屈原在目睹祖國一步步走向黑暗時的痛苦,再引導學生去體會文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情感,在此過程中以指導朗讀的形式幫助學生去理解文章的內容,再結合時代背景及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作者通過本文所表達出的精神內涵。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朗誦指導,體味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深沉奔放的情感及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

2、通過學生朗讀,結合老師指導,理解文中各個意象的象徵含義。

3、結合背景材料,感悟作者通過屈原所傳遞出的愛國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難點:目標1

重點:目標2

四、教學準備:

屈原《懷沙》、《天問》、《漁父》、《離騷》節選,背景材料

預習作業:細讀全文,歸納一下本文中出現的各種形象,並根據抒情主人公對其的不同態度將之分類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兩千多年前,一位詩人面對眼前的世界,一個他既熟悉又陌生的祖國,感到迷惑不解。這個曾經強大的祖國為何會如此迅速地敗落,為什麼自己的良苦用心卻無人理會,最終向這個世界發出一系列疑問:“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天問》節選,譯文:“傍晚時分雷鳴電閃,想要歸去有何憂愁?國家莊嚴不復存在,對着上帝有何祈求?”)請大家朗讀這一部分,思考一下你從中讀出了什麼感情。這一聲吶喊,穿越了兩千年的時空,最終又一次在1942年重慶上轟響,震撼着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內心,而其中最令人振奮的一段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習的《雷電頌》。

2、檢查預習,感知文意。

①課文預習提示中的“獨白”一詞指什麼?(心理描寫,表達主人公的內心感受)

②在本文中,主人公是藉助一系列自然現象及不同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的。那麼文中究竟出現了哪些形象,依據屈原的不同態度,大家覺得可以將之分為幾類?請大家結合課文中的具體語句説明分類的理由。(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回答)

歸納:風、雷、電(呼喚它們摧毀眼前的黑暗)、洞庭湖、長江、東海、小島(渴望走入它們的世界)、土偶木梗(憤怒地指責、控訴)

③總結文中的情感:痛恨黑暗,嚮往光明,頑強戰鬥精神。

3、朗讀指導

過渡語:屈原是怎樣的人?或許你有已經有了答案,可是今天,我們要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屈原,讓我們通過朗讀,賦予文字以生命,點燃心中的激情,盪滌心中的塵埃……

①語氣,感受文中的主要情感傾向。

語氣是情感表達的外在表現形式,也是體會人物情感的途徑。下面這幾個句子,你覺得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呢?為什麼?

⑴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的咆哮吧!

⑵你,你東君,你是什麼東君?

(學生活動,依據提示,明確朗讀的語氣,再朗讀,先個別讀,再齊讀)

提示:

⑴結合上下文及對戲劇內容的介紹,感受屈原所處的時代的黑暗。對照《漁父》中“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安能以自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譯文“全體都混濁,只有我一個人乾淨,大家都醉了,只有我一個人清醒……哪能夠以乾淨的身子,沾染外界的污垢”)的詩句,思考屈原呼喚風的原因。(對現實黑暗的憤恨,表達自己不屈的意志)屈原對於風的情感是什麼樣的?(期盼、頌揚)屈原還對文中的哪些意象表達了同樣的情感?(風雷電)

⑵屈原對於劇中眾神的情感又是什麼樣的?(對他們的蔑視與批判)結合文章的內容,説説批判他們的原因是什麼?(無能、愚昧)補充戲劇中的鄭袖勾結張儀出賣國家利益的目的是為了阻止張儀選派中原的美女,而楚懷王偏聽偏信,根本不聽屈原的辯解。再對照《離騷》中對世人的描寫“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譯文“大家都競爭着在以酒食為徵逐,貪財好利的心事全然不知滿足。大家都寬恕着自己而猜忌別人,大家都在鬥着心機而互相嫉妒”)。説説劇中的眾神是什麼人的化身?(就是楚國貴族的寫照,也代表歷自私短視、昏庸無道的統治者,是黑暗勢力的化身)

⑶面對這些統治者屈原屈服了嗎?他憑藉什麼與之鬥爭?(風雷電)於是自然界的風雷電就有新的含義,是什麼?(與黑暗世界抗爭,改變黑暗世界的力量)風雷電都在呼喚光明,創造光明,而光明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屈原也渴望自己來到長江、東海及無名的小島,這裏就是他心目中理想世界的化身,這裏是光明、自由的。

總結:這種用某種具體的事物表達特殊含義的手法,叫做象徵。作者在這裏用風雷電象徵對光明的渴望以及與黑暗世界的抗爭。

拓展:從文章中任選一句話,揣摩語氣,朗讀評析。

②語調,把握情感的變化。

語調主要包括抑揚頓挫(下降、上升、停頓、轉折。形容聲音、語調等跌宕起伏,節奏分明,富有變化)與輕重緩急兩種情況,這是與文章的內容密切相關的。請大家朗讀下面的一段文字,讀出語調的變化。

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我的長劍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長劍,你不能拔去我無形的長劍呀。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雖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樣,你抽掉了,它又合攏了來,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暫時的一瞬的顯現,哦,那多麼燦爛的,多麼眩目的光明呀!

提示:

⑴語調下降、上升、停頓與主人公情感的起伏是相對應的,在這段文字中,你能夠感受到屈原的情感起伏了嗎?找出文中情感與主體內容不相同的語句。(“我的長劍是被人拔去了”“你抽掉了,它又合攏了來”)

⑵語調的輕重緩重與情感的激烈與平靜相對應,大家在文中找出表現情感最激烈的語句。(“你劈吧,劈吧,劈吧”“劈開,劈開,避開”)

(學生活動:先齊讀,指導後自讀,再由個別學生先讀,在老師的指導下,再次齊讀)

總結:作者在這裏用第二人稱來呼喚風雷電,這種修辭手法叫什麼?(呼告)通過這種手法,表現出了強烈的情感。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面對強大的黑暗力量,屈原知道雙方力量的懸殊,但他依然表現出對光明的不懈追求,這裏情感的變化正是他精神的體現。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看看文中表現出什麼精神。

4、體會精神。

①對照屈原的詩句,感受本課中所表現出的精神有什麼不同?

朗誦《懷沙》片段:“曾傷爰哀,/永歎喟兮。/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譯文:無休無止的悲哀,令人深長歎息。世間混濁無人瞭解我,和別人沒什麼可説。死就死吧,不可迴避,我不想愛惜身體。光明磊落的先賢呵,你們是我的楷模!)感受其中的精神,對照課文的內容,説一説有什麼不同?

②屈原是不可能寫出《雷電頌》這樣的作品的,郭沫若之所以創造出這樣的作品,與當時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補充背景:1941年祖國山川正遭日寇踐踏,山河破碎,家園被毀,人民流離……而同時,“皖南事變”的血腥,窒息着國統區每顆進步心靈,憤怒了華夏每一個正直的靈魂……

郭沫若在原先的構想中,是要把《屈原》寫成一部時間跨度達成20年的作品,其間屈原的命運也幾經沉浮,最終在國家遭遇毀滅性打擊後自殺殉國。但在這部作品中,時間被濃縮為一天,屈原也奔向漢北,與當地人民一起抵抗秦軍的侵略。作者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甚至要改變歷史人物的結局?

選擇一段情感比較強烈一點的,齊讀體會(預設第8段)

朗讀設計:學生讀——教師指導——領讀7段學生跟讀8段

情感激發: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毀楚齊盟約,依附秦國,走上了妥協投降的道路……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滿腔憂憤……

同學們,現在你就是屈原,屈原就是你,你眼望着奸臣當道,祖國即將毀滅,大殿外雷聲轟鳴,狂風大作,閃電霍霍……讀8節

5、拓展練習:

本文在寫作上多用象徵手法,也就是用具體的事物來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同時接合了呼告的修辭手法,也就是多用第二人稱直呼文中的人或物,以增強情感及感染力。請大家模仿文中的寫法,對自然界的事物寫一段相關的描寫。

教學後記

教學本課之前,我們區的陳雋老師開設了一堂極其成功的公開課。之所以稱之為成功,是因為在這節課上,陳老師極其成功地調動了學生的情緒,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讀之中。(陳老師的視頻請見我仔細分析了全課的主要內容,我覺得陳老師在教學內容上並沒有執着於分析各種意象的象徵含義,而是啟發學生理解文本主題即可。他在朗讀中,沒有過多地強調朗讀的技巧,而是強調了對學生情緒的調動。我們可以發現,他所選擇的兩組朗讀的例句,以訓練語調、語氣為主要方式,引導學生感受本文中情感的變化。這兩個訓練內容,學生容易掌握,而也突出了本課朗讀的核心內容。因為通過這兩段朗讀的練習,也就將文本的主題明確了出來,再結合時代背景,學生也就能夠深刻地把握文章的精神內涵。可以説,體現出了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

《雷電頌》教案 篇七

《雷電頌》

關於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又名郭鼎堂。四川樂山人。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 郭沫若出生在一箇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早年留學日本,先學醫,後從文。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

郭沫若是南方長江流域楚文化孕育出來的偉大學者和詩人。他的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一輩子都與楚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深層聯繫。而楚文化則是一個巨大的魅力無窮的遠古文化原型,對郭沫若的精神個性給予了深刻的影響和發展的基礎。在郭沫若著作譜系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與楚文化相關的:詩集《女神》、《星空》,劇作《屈原》,還有幾乎延續了半個世紀的楚辭研究活動的學術論集《屈原研究》,都可以視為對楚文化這一巨型文化原型的一再反顧和多重審視。

1942年1月,郭沫若繼《棠棣之花》之後,以10天時間完成了他的傑作《屈原》。《屈原》取材於戰國時代詩人屈原的事蹟,但劇本並未拘泥於實事,而是把屈原與楚懷王為首的統治集團的矛盾集中在一天之內,以南後對屈原的引誘不成,陰謀陷害為主線,以屈原的弟子宋玉變節攀附權貴,而侍女嬋娟卻代屈原誤飲毒酒而死為陪襯,生動地表現出偉大詩人憂國憂民、不畏強暴、磊落堅貞、大義凜然的崇高品質。屈原在暴風雨中的悲憤呼號"雷電頌",作為"道義美的化身"和"詩的魂"的嬋娟之死,控訴了舊中國的黑暗,道出了廣大人民的心聲,引起當時觀眾的強烈共鳴,這是中國話劇史上的光輝一頁。

時代背景:

1941年,郭沫若先生在周恩來同志直接指示下,在國民黨黑暗統治中心重慶,接連寫下六大歷史劇,以此為武器,配合黨向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猛烈的鬥爭。這六大歷史劇借古諷今,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是反對投降、反對專制、反對分裂,堅持抗戰、堅持民主、堅持團結,其中以《屈原》為最有名。正如作者自己所説:"對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實行特務統治,製造皖南事變的罪行,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着憤怒,因而我便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裏去了。換句話説,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

屈原

屈 原(約前339-約前285)名平,戰國時楚人,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偉大愛國詩人,他出身貴族,博聞強記,明治道,嫻辭令,官至左徒(職位僅次於令尹),入則"圖議國事",出則"應對諸侯",深得楚懷王信任。時秦楚爭霸,"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鬥爭異常激烈。屈原主張明法度,任賢能,聯齊以抗秦。曾兩度奉命出使齊國,推動了合縱聯盟的形成,但屈原的聯齊抗秦的政治路線遭到楚國保守勢力子蘭、靳尚等人的詆譭和破壞,因而被懷王所疏遠。懷王貪而輕信,誤中秦人"絕齊得地"的詭計,憤而與秦戰,兵敗地削,終於錯誤地放棄聯齊政策,受騙入秦,客死異邦,這使屈原受到極沉重的打擊。頃襄王立,子蘭為令尹,對秦採取妥協投降政策,加緊迫害屈原,策動上官大夫進讒襄王,結果屈原被放逐到江南蠻荒,一斥不復,長期的政治鬥爭至此全告失敗。詩人受盡打擊迫害,竄逐流浪,始終眷戀祖國,在此期間,先後寫成了許多激情滿懷的詩篇。屈原痛恨奸佞之壅君誤國,目諸國事日非,悲憤絕望,遂投汨羅江自盡,結束了"正道直行忠而被謗"的一生。

學習重點:

1、瞭解:歷史劇《屈原》的故事梗概。

2、瞭解:戲劇作品通過戲劇衝突、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表現主題的方法――壯美的"雷電頌"把屈原光輝品格高揚至電閃雷鳴的境地。在學習這首千古絕唱的作品中,注意多欣賞聲像素材,入情入景,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從而較好地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

3、理解:作者把"五四"時期那種狂烈的個人情感投射於歷史人物屈原身上:

(1)他呼喚着咆哮的風,去"吹掉這比鐵還沉重的眼前的黑暗";

(2)他呼喚着轟隆隆的雷,把他載到"那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的地方去;

(3)他呼喚着閃電,要把閃電作為他心中無形的長劍,"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4)他呼喚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閃耀着的一切的一切,"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4、作者運用了擬人兼呼告、疊句、反覆、比喻、排比、對偶、頂真等多種修辭手法和短促有力的句子,充分表達了感情,增強了氣勢。學習本文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

5、郭沫若以詩人之心體悟詩人屈原的精神,他渴望"這熊熊地燃燒着的生命",為祖國為人民"迸射出光明"!然而,究其實際而言,這種昂揚向上情緒也是屈原鬥爭精神不屈不撓的集中體現。

一、掌握如下詞語。

睥睨(pì nì):眼睛餘着看,形容高傲的樣子。

咆哮(xiào):水的轟鳴,人或獸的怒吼。

詭譎(guǐ jué):詭詐,狡詐。

瘦削(xuē):形容形體或臉很瘦,像是被削過的樣子。

非難(nàn):指摘和責問。

潸然(shān):流淚的樣子。

佇(zhù)立:長時間地站立。

俄頃:不久,不一會兒。

收攬:收買拉攏。

口實:假託的理由;可以利用的藉口。

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進步。故步:老步子;封,限制。

譁眾取寵:説話迎合羣眾心理,以博取眾人的誇獎和歡心。

二、文章結構:

第一層:從"風!你咆哮吧!"到"把這包含着一切罪惡的黑暗燒燬了吧!"這一層是屈原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對光明的禮讚和嚮往。

第二層: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到"毀滅,毀滅,毀滅呀!"這一層是借指神鬼偶像來怒斥、詛咒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三、文章的象徵意義:

首先,作者以雷雨前後的沉悶、黑暗象徵國民黨的統治。作者借屈原之口控訴這"暗無天日"、"比鐵還沉重的黑暗"現實。這就形象地説明了當時迫切需要進行一場革命,以掃除黑暗勢力。

其次,作者又以大自然中威力無窮的風雨雷電象徵雷霆萬鈞、勢不可擋的人民革命,也象徵了作者堅強的鬥爭決心。這裏的雷電和人同化了,它既是屈原的化身,又是作者的化身,也是人民的化身。這種戰鬥的、追求的、渴望的感情正是處於國統區高壓下人民的感情。

四、經典台詞選錄:

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夢裏,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你咆哮的時候,應該你盡力咆哮的時候!

儘管你是怎樣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們從夢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轉來,不能吹掉這比鐵還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塵,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動一些花草樹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長江,使那東海,為你翻波湧浪,和你一同地大聲咆哮呵!

考 解 析

(甘肅省)閲讀《出師表》選段,完成文後問題。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舉國,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1.解釋"由是感激"的"是"字所指代的內容的句子。

答:

2.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出師"的戰略目標是哪一項?( )

A.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

B.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C.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D.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3.選出與"故五月渡瀘"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項( )

A.桓侯故使人問之

B.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C.既克,公問其故

D.彼竭我盈,故克之

4.選出加紅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項(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臨崩寄臣以大事

B.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 恐託付不效,以傷稱帝之明

C. 遂許先帝以驅馳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D.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 以彰其咎

5.文中加紅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試作簡要分析。

答:

【考點】:閲讀文言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

1.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由是感激"的"是"為代詞,所指代內容的意思是:先帝不認為我出身低微,見識短淺,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中探望我,向我詢問當前的大事。

2.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答案為C項。諸葛亮指出"出師"的戰略目標是: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3.本題考查對選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理解。答案為D項。例句"故五月渡瀘"與D項"彼竭我盈,故克之"中的"故"都是"所以"的意思。A項"桓侯故使人問之"中的"故"是"特意",B項"而兩狼之並驅如故"中"故"的意思是"舊,原來",C項"既克,公問其故"中"故"的意思是"原因"。

4.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的意義及用法的分析。答案為D項。其中的兩個"以"字的含義和用法相同,都是連詞,可以翻譯為"來"。

5.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包含着創業艱難的思想,表達了諸葛亮效忠劉備父子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