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觀滄海教案(熱門35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35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5篇《觀滄海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觀滄海教案》相關的範文。

觀滄海教案(熱門35篇)

篇1:《觀滄海》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這首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

2、體味本詩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重難點分析:

1、詩人的抱負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寫景的詞句中?

2、體會本詩慷慨激昂的情感和開闊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

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一定熟悉曹操,你們認為,曹操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髮言。教師總結。(幻燈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 “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曹操都一直自稱“宰相”,從未稱帝。他曾在《讓縣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説:“身為宰相,人臣之貴以極,意望已過矣。”至於他對自己一生的評價,他是這樣説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除此之外,曹操擅長詩歌,《步出夏門行》與《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我們一定聽説過這樣的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今天我們要學的《觀滄海》就選自於《步出夏門行》組詩。

二、寫作背景

《觀滄海》寄託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闊大胸懷,因為這首詩寫作的時間很特殊。這是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時所作,此時正當夏秋之交,他登臨碣石山,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一時詩興大發,豪情滿懷,寫下了這壯麗的千古名篇。

三、鑑賞詩句

1、詩人觀察景物時的立足點在哪裏?

分析:詩人登上碣石山,面對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詩人的立足點。

2、這首詩既描寫了實在的景色,也描繪了詩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詩人描寫了哪些實在的景色?

學生髮言。教師總結:詩人描寫了大海的波濤,海中的山島、島上的樹木、百草,以及秋風吹過樹葉時的蕭瑟之聲。其寫作的順序如下:先寫觀海的地點,再寫所觀之景:一寫大海蒼茫動盪,山島堅定牢固;二寫島上草木欣欣向榮;三寫海上風浪驚心動魄。

3、詩人描寫的這些景色中,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

4、在全面描繪大海風貌的基礎上,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兩句描寫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為什麼在詩人的筆下,大海是萬物的母親?這裏的大海有沒有特別的含義?

分析:詩人在這裏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藴星辰的氣勢,其實洋溢着詩人飽滿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所以我們知道,詩人其實是以滄海自比,表達了他統一中國的偉大抱負。我們可以從大海的氣魄、胸懷觸摸到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躊躇滿志時豪邁的氣魄、飽滿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這是一首偉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誇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着的,作者統一中國意欲建功立業的抱負並沒有在詩中直接表露,而是藴藏在對景物的描寫中。這種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這種抒情方式在當時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為古代許多抒情寫景的詩歌中景與情是分開的。如荊軻《易水歌》中的上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就是側重寫“風、水”,下句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寫的則是壯士決死的感情。

而《觀滄海》字裏行間都洋溢着飽滿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地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的壯麗山河,透露出詩人“江山如此多嬌,我願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兩句是寫景的高潮,以滄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

五、總結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曹操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篇2:《觀滄海》教案

學習目標

1、理解文中字詞的意思。

2、有感情地誦讀課文並能熟練的背誦課文。

3、整體把握課文,理解詩歌意思。

4、通過課文體會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5、體會文中所描繪的壯麗景色。

學習重點

1、整體把握課文,體會詩詞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 品味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正式上課之前老是想請大家欣賞幾幅圖畫(展示圖片),從這些圖片中大家能看到什麼?(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大海的波瀾壯闊)那麼假如當你們面對大海的時候你有何感想?(學生各抒己見)你們想知道曹操面對大還是有何感想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觀滄海》這首詩歌,去領略曹操筆下大海的美景吧!

板書:題目 作者

破題:通過這個題目我們能看到什麼?(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題目點出來作者的目的,正文也是圍繞這個“觀”字進行的。

二、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建安文學代表人物。

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後,先後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大勝。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他善詩歌,《步出廈門行》、《蒿里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偉大的領袖毛澤東都評價他的詩説:“曹操的文詩詞,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脱,應當學習。”

三、創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壯麗詩篇,給人一種震撼之感。

四、疏通課文

1、教師示範

2、學生試讀

3、聽錄音

4、學生再讀

5、解決字詞

①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②滄:通“蒼”青綠色

③澹澹:水面波動的樣子

④竦峙:聳立

⑤蕭瑟:形容風吹過樹木的聲音

五、詩歌品析

詩歌 內容 情感

東臨碣石

敍事 觀滄海的地點和目的 興趣盎然、勝券在握

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

總寫大海山島之景 動盪時局需要一個主宰沉浮的人 山島竦峙

實寫 樹木叢生

寫山島之景突出欣欣向榮 勃勃生機、樂觀情懷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海面之景突出驚濤拍岸 席捲宇內蕩平諸侯驚天動地 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虛寫 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開闊胸襟一統中國的報復

包含萬千景象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裏

六、整體把握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澹”到“洪波湧起”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鋭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託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温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七、思考練習

1、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分析:“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2、“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麼情況?“臨”字做何解釋?

分析:主要交代作者所處的地點和來此目的。“臨”作“登臨、登上”講,“以”表示目的。

3、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麼內容了?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分析:寫觀海所見的情景。到“洪波湧起”為止。

4、題目是什麼意思?“滄海”的“滄”字怎麼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分析: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八、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課後蒐集一些曹操的詩詞,加深對曹操的瞭解。附: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詩歌 內容 情感

東臨碣石

敍事 觀滄海的地點和目的 興趣盎然、勝券在握

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

總寫大海山島之景 動盪時局需要一個主宰沉浮的人 山島竦峙

實寫 樹木叢生

寫山島之景突出欣欣向榮 勃勃生機、樂觀情懷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海面之景突出驚濤拍岸 席捲宇內蕩平諸侯驚天動地 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虛寫 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開闊胸襟一統中國的報復

包含萬千景象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裏

篇3:《觀滄海》教案

《觀滄海》教案範例

【教材分析】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的名篇,寫於東漢建安十二年秋。當年五月,曹操率軍北片烏桓,七月出盧龍塞,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感慨萬分,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詩中描寫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萬千的壯麗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

詩歌先突出寫大海邊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勾畫了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接着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託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温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這首詩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教學時應適當介紹詩人的經歷及寫作背景,也可佈置學生提前查找相關資料,這樣學生才能理解詩意,理解詩人的感情。教學時,以朗誦為載體,讀中理解,解後再讀。充分領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目標】

1、積累詩詞中的字詞,特別是現在很少出現的文言詞。如“澹澹”,“竦峙”,“星漢”,能背誦默寫這首詩。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説出詩歌的意思,能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3、學習寄情於景的寫法,激發為理想奮鬥的豪情壯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樂朗誦的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我們先閉上眼想象一會兒,然後用一個詞歸納你心中“海”的印象。(學生説)

引導:海是神祕的,時而波濤洶湧,時而恬靜温順,每一個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會用同一個詞形容海:壯闊。是啊,與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們將學習一首觀海抒情的著名詩篇──《觀滄海》,細讀這首詩,去感受詩人心靈的震顫,詩人情感與自然的融合,會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

二、初讀感悟

1、聽課件錄音範讀。注意字音。

2、請學生相互提醒應注意的生字生詞。(暗含了找,説,練的過程,這一步不必老師提醒,字數很少,學生相互提醒,記憶更深)

3、學生自由朗誦一遍,注意看課下的註釋。

4、抽學生配樂朗誦(課件展示畫面)。(二至三人,抽學生點評。)

5、學生小組內講述初步理解的內容,並相互評價。(還可相互提問考查字詞或是詩句意思)

三、精讀理解

1、課件展示:作者經歷及寫作背景。

2、字詞疏通。滄海,臨,以,何,澹澹,竦峙,蕭瑟,洪,日月之行,星漢,歌,詠。

3、內容層次理解。這首詩寫了幾方面怕內容。(課件展示明確)

4、學生調整自己的理解。(抽學生評價自己的理解,以“我原來認為……,現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講述自己理解的改變。)

5、帶着自己的理解朗讀。

6、學生講述:我最喜歡朗讀的詩句是……,因為……

四、品讀探究

1、提出探究的問題,可補充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

內容方面:

⑴詩從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順序敍述嗎?

⑵詩人產生了哪些聯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個詞是大海留給詩人的最初體驗?

⑵澹澹再現了海水浩渺動盪的神韻,“何”字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千古傳頌的絕句。

⑷想象詩人寫作時的情景,思考這四句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

……

重在引導學生理解詩人情與景的交融。邊讀邊理解,理解後再讀。

2、你曾經在什麼自然景物面前產生過豪壯的情感?(意在培養學生融情於景)

師可引導自己的經歷(如:在高山懸崖邊,俯視山谷,看鷹在谷中盤旋,然後飛過遠山,產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結拓展

1、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詩歌,詩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説出古代一些寫景抒情的詩句嗎?説説它們都主要寫了什麼景色,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課內交流或佈置課外蒐集)

2、寫一篇表達自己豪情壯志的詩歌或散文,運用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方法。

六、齊誦結束(或背誦結束)

七、拓展延伸

師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於景中。你能説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八、板書設計

觀 觀——水 島 樹 草

滄 博大胸懷

海 感——日月 星漢

附錄:觀滄海讀後感

最近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再次體味曹操的詩作《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又有新的感悟。

回想我也曾有幸“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晨白時,站在臨近碣石的金山嘴上觀看日出。只見東方海平線放出紅光,接着紅日水上水下相接,瞬間躍出海面,萬道霞光,極為壯觀。當紅日升高時,有人舉起手高叫,快拍照!快拍。一看,原來是想拍手託太陽的,引來一片歡笑和模仿。一天晚上坐在卧牀上,突見月亮升起,逐漸高離海平面,想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靈感一動,何不看看月出。第二天晚上提前了一刻鐘靜候,果然看到了平生從未見的奇景。只見東方銀光逐漸增大增強,一輪圓月緩緩騰出,銀波萬里,尤其是跳離水面一霎間更是攝人心魄,彷彿巨大的夜明珠照亮海空,真是“幸甚至哉”也!然而,從未見旅遊宣傳“看月出”,實在是疏忽,或明知不宣,乃失策也!而曹操卻觀得細微,遙想當年必看了日出月出,寫下了如此壯麗的詩篇!由此,不禁想到,秦皇、漢武、魏武、唐宗、康熙、乾隆都到過此海邊,得到後世最不公正評價當數誰?!

同樣都是中華民族傑出的貢獻者,為何評價卻是天壤之別?!我看,是評論家太“吝嗇”、太“正統”、太“保守”了,歷史上的評論家就不去説他們了,而在現代文明的薰陶下,我們的評論家還是在引經據典,追究細枝末節,而不從現代的眼光,看大的方面,“暴君”、“奸雄”不離口,未免引人萬分感慨和不解!

篇4:《觀滄海》教案

教學目標 :

1、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自主性學習】

1、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後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後請兩位學生來説説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一、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曹操吧?説起曹操,有人説他是英雄,有人説他是奸雄,我們同學從歷史或文學作品中認識了曹操,你認為他是怎樣一個形象呢?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後,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他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其詩內容較為豐富,風格慷慨悲壯,《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求賢若渴之心,或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蒼勁悲涼。

2 、樂府詩:今天我們學習曹操的《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海》。樂府,是原來是漢武帝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後來演化為詩體名稱,是可以入樂歌唱的詩歌,後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3 、《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課文。

三、朗讀訓練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2、教師帶度,

3、學生全體讀,小組讀,個別讀

(教師注意知道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

四、研讀詩歌

1、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彷彿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麼博大的胸懷啊!

2、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1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2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麼?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3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麼?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盪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麼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4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説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麼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藴在這滄海之中。作者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5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後,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藉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五、【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説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於景中。你能説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篇5:《觀滄海》教案

《觀滄海》精品教案

【教學設想】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 的名篇,寫於東漢建安十二年秋。當年五月,曹操率軍北片烏桓,七月出盧龍塞,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感慨萬分,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詩中描寫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萬千的壯麗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

詩歌先突出寫大海邊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 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勾畫了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接着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託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温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 的生動寫照。

這首詩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教學時應適當介紹詩人的經歷及寫作背景,也可佈置學生提前查找相關資料,這樣學生才能理解詩意,理解詩人的感情。教學時,以 朗誦為載體,讀中理解,解後再讀。充分領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目標 】

1、積累詩詞中的字詞,特別是現在很少出現的文言詞。如“澹澹”,“竦峙”,“星漢”,能背誦默寫這首詩。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説出詩歌的意思,能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3、學習寄情於景的寫法,激發為理想奮鬥的豪情壯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配樂朗誦的 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我們先閉上眼想象一會兒,然後用一個詞歸納你心中“海”的印 象。(學生説)

引導:海是神祕的,時而波濤洶湧,時而恬靜温順,每一個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會用同一個詞形容海:壯闊。是啊,與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們 將學習一首觀海抒情的著名詩 篇──《觀滄海》,細讀這首詩,去感受詩人心靈的震顫,詩人情感與自然的融合,會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

二、初讀感悟

1、聽課件錄音範讀。注意字音。

2、請學生相互提醒應注意的生字生詞。(暗含了找,説,練的過程,這一步不必老師提醒,字數很少,學生相互提醒,記憶更深)

3、學生自由朗誦一遍,注意看課下的註釋。

4、抽學生配樂朗誦(課件展示畫面)。(二至三人,抽學生點評。)

5、學生小組內講述初步理解的內容,並相互評價。(還可相互提問考查字詞或是詩句意思)

三、精讀理解

1、課件展示:作者經歷及寫作背景。

2、字詞疏通。滄海,臨,以,何,澹澹,竦峙,蕭瑟,洪,日月之行,星漢,歌,詠。

3、內容層次理解。這首詩寫了幾方面怕內容。( 課件展示明確)

4、學生調整自己的理解。(抽學生評價自己的理解,以“我原來認為……,現在我明 白了……”的句式講述自己理解的改變。)

5、帶着自己的理解朗讀。

6、學生講述:我最喜歡朗讀的詩句是……,因為……

四、品讀探究

1、提出探究的問題,可補充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

內容方面:

⑴詩從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順序敍述嗎?

⑵詩人產生了哪些聯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個詞是大海留給詩人的最初體驗?

⑵澹澹再現了海水浩渺動盪的神韻,“何”字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千古傳頌的絕句。

⑷想 象詩人寫作時的情景,思考這四句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

重在引導學生理解詩人情與景的交融。邊讀邊理解,理解後再讀。

篇6:《觀滄海》教案

教學要求

(一)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學習通過朗讀、想像閲讀詩歌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1.準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學習閲讀詩歌的方法—朗讀、想像。

(三)教學難點

通過想像體會詩歌意境的具體方法。

教學過程

[錄音機播放:海潮聲,洶湧澎湃的音樂聲]

同學們:聽,這是什麼聲音?……

[板書:海]

你們喜歡大海嗎?……我也喜歡。從小,海就是我的夢。於是,讀了很多描繪海的詩文。

“看那閃閃的白沙閃閃地明亮/是珠貝的搖籃/是星星的憩園/是珊瑚的夢鄉/太陽的夢是紅的/月亮的夢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魚在曬月光……”

邊讀邊想着那些優美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突然發現,原來,我與海貼得那麼近。

今天,我們就用這種朗讀方法一起來神遊大海。

[板書:觀滄海]

[板書:學習目標:給朗讀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馳騁於詩的意境]

首先,聽老師把這首詩朗讀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師範讀)

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誦讀,要求讀準確。

請同學們一齊朗讀,並展開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現詩所描繪的圖景,感受意境。(配樂朗讀)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時候一樣,體會到了詩的畫面和意境。如果是,那麼將你最喜歡的詩句展開充分的想像,並把它描繪出來,喜歡圖畫的同學,畫幅畫;喜歡寫作的同學,有三五個句子進行描繪。

四位同學一組,互相交流。然後各組推舉1至2篇較好的作品。(教師巡視,預選。)

我們一起來欣賞和評點同學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繪出了詩所描繪的圖景,表現出詩所表現的意境。

(老師選出第一種類型的作品一份---圖畫類,是否扣住詩歌文辭的描述。由本作品作者解説。)

XX同學,你為什麼要畫這些景物呢?……

是的,我們想像詩的意境,要能準確體現詩歌文辭本身的描述。

[板書:以文辭為本]

(老師選出第二類作品一份---文字類,是否有拓展性想像。)

請同學們説説,這段文字在“以文辭為本”這一點上做得怎樣?……

那麼,你們喜歡他哪些語句的描述呢?請説説理由。(老師引導同學着重賞評修辭的運用、描寫的角度等,體會語句的生動形象性。)

……

這些句子詩中有沒有寫到?……

XX同學,你怎麼會想出這個情景來的?

……

我們還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去豐富我們的想像世界?……

是的,我們想像詩的意境,要會調動自己的經驗積累去拓展想像。這種經驗積累,可以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以電視、書籍、網絡等其他渠道獲得的。如果我們把這些積累寫進你的想像,這段文字、這幅畫面會不會更豐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詩的畫面成為立體感強、色彩鮮明、動靜結合的活的景。

[板書:借積累延展]

(老師選出第三類作品---圖畫或文字類,是否能表現出詩的意境。)

請同學們思考討論一下:①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豐富?②這段文字(或畫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夠準確表現這首詩的意境?詩表現的是怎樣的意境?請舉例説明。

……

為什麼詩人能寫出如此氣勢磅礴、意境宏麗的詩?……

不錯,是融入了詩人的豪情。官渡之戰,他平了袁紹之亂。寫此詩時,他正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平定少數民族之亂。註釋中的烏桓就是其中之一。他正逐漸實現統一北方的大略,胸中湧動着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和宏偉抱負。大家想想,放眼面對如此浩瀚的大海,怎能不觸景生情,意氣風發?以情入景,才能寫下如此大氣的詩篇。

我們想像意境,要領會詩人的情感,並設身處地,與之產生共鳴,才能正確體會意境。

[板書:與詩情共鳴]

下面,請一位同學為我們朗讀一下詩歌,大家根據閲讀詩歌的方法---以文辭為本,借積累延展,與詩情共鳴,再作一次想像。

現在,大家是不是能住詩中的景物拓展,是不是能回憶起自己面對大海的感觸,如果將自己當做曹操,是不是能體會他當時的豪情?下面,請大家在樂曲的伴奏樂聲中修改你剛才的描述。時間3分鐘。(音樂伴奏)

請同學們課堂交流……

同學們都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詩的意境。請大家自由輕聲誦讀詩歌兩遍,要求:①讀出感情;②儘量記憶。

現在,請大家站起來。

③盡情體會。

現在,你就是一代梟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風吹動你的戰袍,衣袂飄飛,放眼觀望蒼茫無際的大海,不覺豪情滿懷,一起放聲吟誦《觀滄海》。

這堂課,大家藉助反覆的朗讀、充分的想像,成功地體會了《觀滄海》這首詩的意境。這是閲讀詩歌的方法之一。中國詩歌寶庫中羣星璀璨。你們可以用這種方法去馳騁於更廣闊的詩歌天地,領略中國古曲詩歌美妙的韻致。

作業

賞讀《夜上受降城聞笛》,寫下對這首詩的想像和理解。文體不限,300字左右。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李益

回樂峯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作業提示:

本詩抒寫戍邊將士鄉情。前兩句寫色。丘陵下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高城外的月色,皎潔寒冷,有如秋霜般令人生寒。第三句寫聲,在萬籟俱寂的靜夜裏,夜風送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末句寫情,此景此音,喚起徵人的不盡鄉愁。學生在把握詩的基本意義和詩的情感的基礎上,可展開合理而充分的想像。

附: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學習目標:給朗讀插上想像的翅膀

以馳騁於詩的意境

以文辭為本

滄海

借積累延展

與詩情共鳴氣勢磅礴,意境宏麗

教後記:

古典詩詞大量引入教材,使學生更多地體會到中國古典文字的韻致,但相比於浩瀚的古詩來説,這些也只是滄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學法指導,是變“學會”為“會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要著。本堂課在這方面作出了嘗試,學生將《觀滄海》一詩作為範例,通過探索掌握一種欣賞、領悟詩歌的方法,並藉助這種一般方法,獨立地進行更廣泛的詩歌欣賞。使用範例講授一種學習內容就像一個物體發出聲音使另一個同步頻率的物體也發出聲音那樣,能讓那些在課堂上沒有教過的同類內容或課外大量的內容為學生所認識,或者引起學生自發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自主閲讀的熱情。

傳統教學追求知識的系統性,盡力讓學生掌握一大堆所謂具有系統性的材料,其結果,學生根本不可能在這樣的教學中獲得系統的認識,反而在頭腦中充塞了一大堆雜亂無章的材料。本堂課的教學追求深而不是廣,教學突出重點,抓住難點,讓某些枝節一帶而過,使重點知識能在同學頭腦中紮根,達到一課一得的效果。

在教學中,學生依靠本首詩歌對閲讀方法的尋找,一開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試探,通過老師的啟發,經過思考、討論、明確,一直追蹤到問題的實質,並進一步來糾正自己的“誤”,實踐“正”。這樣的“試誤學習”,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並獲得成功體驗。

課堂情境的精心渲染,把學習帶入詩境,多次誦讀、背影音樂的烘托、畫面的衝擊、寬鬆愉悦的交流氛圍,營造了優化的教學情感氛圍,學生的認知效率得以提高。

本人認為這是一堂自我感到滿意的一節課,但由於教學手段限制,有些內容沒能展示出來。

篇7:觀滄海教案

教學過程

[錄音機播放:海潮聲,洶湧澎湃的音樂聲]

同學們:聽,這是什麼聲音?……

[板書:海]

你們喜歡大海嗎?……我也喜歡。從小,海就是我的夢。於是,讀了很多描繪海的詩文。

“看那閃閃的白沙閃閃地明亮/是珠貝的搖籃/是星星的憩園/是珊瑚的夢鄉/太陽的夢是紅的/月亮的夢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魚在曬月光……”

邊讀邊想着那些優美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突然發現,原來,我與海貼得那麼近。

今天,我們就用這種朗讀方法一起來神遊大海。

[板書:觀滄海]

[板書:學習目標:給朗讀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馳騁於詩的意境]

首先,聽老師把這首詩朗讀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師範讀)

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誦讀,要求讀準確。

請同學們一齊朗讀,並展開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現詩所描繪的圖景,感受意境。(配樂朗讀)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時候一樣,體會到了詩的畫面和意境。如果是,那麼將你最喜歡的詩句展開充分的想像,並把它描繪出來,喜歡圖畫的同學,畫幅畫;喜歡寫作的同學,有三五個句子進行描繪。

四位同學一組,互相交流。然後各組推舉1至2篇較好的作品。(教師巡視,預選。)

我們一起來欣賞和評點同學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繪出了詩所描繪的圖景,表現出詩所表現的意境。

(老師選出第一種類型的作品一份---圖畫類,是否扣住詩歌文辭的描述。由本作品作者解説。)

××同學,你為什麼要畫這些景物呢?……

是的,我們想像詩的意境,要能準確體現詩歌文辭本身的描述。

[板書:以文辭為本]

(老師選出第二類作品一份---文字類,是否有拓展性想像。)

請同學們説説,這段文字在“以文辭為本”這一點上做得怎樣?……

那麼,你們喜歡他哪些語句的描述呢?請説説理由。(老師引導同學着重賞評修辭的運用、描寫的角度等,體會語句的生動形象性。)

……

這些句子詩中有沒有寫到?……

××同學,你怎麼會想出這個情景來的?

……

我們還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去豐富我們的想像世界?……

是的,我們想像詩的意境,要會調動自己的經驗積累去拓展想像。這種經驗積累,可以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以電視、書籍、網絡等其他渠道獲得的。如果我們把這些積累寫進你的想像,這段文字、這幅畫面會不會更豐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詩的畫面成為立體感強、色彩鮮明、動靜結合的活的景。

[板書:借積累延展]

(老師選出第三類作品---圖畫或文字類,是否能表現出詩的意境。)

請同學們思考討論一下:①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豐富?②這段文字(或畫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夠準確表現這首詩的意境?詩表現的是怎樣的意境?請舉例説明。

……

為什麼詩人能寫出如此氣勢磅礴、意境宏麗的詩?……

不錯,是融入了詩人的豪情。官渡之戰,他平了袁紹之亂。寫此詩時,他正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平定少數民族之亂。註釋中的烏桓就是其中之一。他正逐漸實現統一北方的大略,胸中湧動着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和宏偉抱負。大家想想,放眼面對如此浩瀚的大海,怎能不觸景生情,意氣風發?以情入景,才能寫下如此大氣的詩篇。

我們想像意境,要領會詩人的情感,並設身處地,與之產生共鳴,才能正確體會意境。

[板書:與詩情共鳴]

下面,請一位同學為我們朗讀一下詩歌,大家根據閲讀詩歌的方法---以文辭為本,借積累延展,與詩情共鳴,再作一次想像。

現在,大家是不是能住詩中的景物拓展,是不是能回憶起自己面對大海的感觸,如果將自己當做曹操,是不是能體會他當時的豪情?下面,請大家在樂曲的伴奏樂聲中修改你剛才的描述。時間3分鐘。(音樂伴奏)

請同學們課堂交流……

同學們都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詩的意境。請大家自由輕聲誦讀詩歌兩遍,要求:①讀出感情;②儘量記憶。

現在,請大家站起來。

③盡情體會。

現在,你就是一代梟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風吹動你的戰袍,衣袂飄飛,放眼觀望蒼茫無際的大海,不覺豪情滿懷,一起放聲吟誦《觀滄海》。

這堂課,大家藉助反覆的朗讀、充分的想像,成功地體會了《觀滄海》這首詩的意境。這是閲讀詩歌的方法之一。中國詩歌寶庫中羣星璀璨。你們可以用這種方法去馳騁於更廣闊的詩歌天地,領略中國古曲詩歌美妙的韻致。

作業

賞讀《夜上受降城聞笛》,寫下對這首詩的想像和理解。文體不限,300字左右。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李益

回樂峯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作業提示:

本詩抒寫戍邊將士鄉情。前兩句寫色。丘陵下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高城外的月色,皎潔寒冷,有如秋霜般令人生寒。第三句寫聲,在萬籟俱寂的靜夜裏,夜風送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末句寫情,此景此音,喚起徵人的不盡鄉愁。學生在把握詩的基本意義和詩的情感的基礎上,可展開合理而充分的想像。

篇8:觀滄海教案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內容,能根據詩句中的詞語,理解詩人的抱負。

2、體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育方面:

1、培養學生誦讀的良好習慣。

2、激發學生對古體詩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1、朗讀,背誦全詩。

2、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詩人的抱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我們學習了很多詩人的詩歌,如李白、杜甫,而我們學習的詩歌中詩歌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如我們學過的《木蘭詩》是一首樂府詩,《離騷》是一首楚辭體詩……今天,我們就再次進入詩歌殿堂,進一步領略一下詩歌的魅力,學習一首樂府詩曹操的《觀滄海》。

2、作者曹操簡介:

3、寫作背景:

4. 板書課題。

二、朗讀詩歌:

百度視頻:然後自由誦讀。

三、賞析詩歌。

1. 學習第一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1) 註釋:

“滄海”一詞,可泛指大海,因為海水蒼色,一望無際,故稱。如葛洪《抱朴子·窮達》:“井蛙之不知蒼海”。蒼海:即滄海,大海。

“滄海”又作東海的別稱。本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滄海”指東海。《初學記》六解釋道:“按東海之別有澥(xiè),故東海共稱渤海,又通謂之滄海。這裏説的東海泛指我國東部海域,與今天特指浙江以東的海域“東海”不同。

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徵烏桓時經過此地。

百度圖片搜索碣石山:上的情景。

2) 譯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

3) 這句交代觀海的地點。

2. 學習第三至五句­——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1) 註釋:

何:多麼

澹 澹(dàn dàn):水波盪漾的樣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聳”,高。峙:挺立。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洪波:洶湧澎湃的波浪

2) 譯文:

水波洶湧澎湃,山島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得很茂盛。

吹起蕭瑟的秋風,海水中湧起了水花波浪。

3) 這幾句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波濤洶湧,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寫草木,仍然是靜態,再寫“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宏偉氣象。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些是實景。

3. 學習第五、六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1) 註釋:

日月:太陽和月亮

星漢:銀河。

2) 譯文:

太陽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銀河、太陽和月亮燦爛,好像出自大海里。

3)寫作手法:互文

4)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誇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

4. 學習第七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 註釋:

幸:慶幸。

至:極。

幸甚至哉:真是幸運極了啊。用這首詩歌來抒發自己的心願志向。

詠:歌吟

詠志:即表達心志。

2) 譯文:

慶幸得很,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四、整體感知。

本詩是寫景詩,還是抒情詩?寫了什麼景?抒了什麼情?

景:

(實)海水、樹木、草、秋風、洪波 生機勃勃

(虛)日月星漢 寬闊、博大

情: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圖景,表現詩人開闊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着的,作者統一中國意欲建功立業的抱負並沒有在詩中直接表露,而是藴藏在對景物的描寫中。這種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五、朗讀詩歌

朗讀提示:如果你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對大海,身邊是秋風呼嘯,海面上是驚濤拍岸,你該如何朗誦這首詩。

六、質疑。

1、按板書小結。

2、質疑:學習了課文,你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

七、板書設計:

篇9:觀滄海 教案

觀滄海 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曹操慷慨激昂的感覺。【重點】

2、通過分析文章字詞,體會曹操在本詩中體現得渴望統一天下雄心的情感。

3、通過本文的學習,對曹操詩歌的風格有所瞭解。【難點】

4、通過本首詩歌的學習,能夠大概瞭解讀詩的方法。【重點】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設問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大家對於曹操是否瞭解?你覺得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有勇有謀的梟雄】引入《觀滄海》的歷史背景——剛打敗袁紹以及其逃到烏桓的殘餘部隊,統一了北方。

2、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曹操寫這首詩歌,他的情感必然是激昂的,請大家放開聲音朗讀課文,讀出激昂的感覺。讀的時候,並尋找,在詩中最能表現曹操胸懷的句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這樣的滄海,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再次朗讀,指導朗讀。【吞吐日月,孕育羣星的氣魄,遼闊雄壯的滄海。詩人開闊的胸襟】

3、他的開闊胸襟除了在此體現之外,我們在他其他的景物描寫中是否也能偶感受到呢?全文聯繫,指導朗讀。

【抓住“何”“竦峙”“豐茂”“叢生”“蕭瑟”“洪”“湧起”,秋天,滄海邊的動盪澎湃、萬物依舊生機勃勃的景象。】

4、所以本文是借什麼表達什麼?【借滄海之景表達作者心中的意氣風發,豪情萬丈,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文章。】

5、在此之後,曹操因為赤壁之戰的失利,劉孫二人聯盟的解散,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形式,可是,曹操對於統一天下的願望與決心並沒有消失,他的經典代表作品《短歌行》就有所體現。【展示《短歌行》】朗讀《短歌行》,並説説這首詩曹操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依舊保持積極向上、渴望統一天下的情感。】

6、通過兩首詩歌的閲讀,再加上一首《龜雖壽》,我們能夠感受到曹操詩歌有什麼特點麼?【慷慨悲壯、氣勢雄渾。】

7、通過這幾首詩歌的學習,你能大概感受到詩歌學習的方法了麼?【先整體,後局部,在整體;知人論世……】

篇10:觀滄海教案

曹操

借景抒情:

景:

實景:海水 樹木 草 秋風 洪波

虛景:日月 星漢

情:開闊胸襟 統一中國 建功立業理想

教學反思

在課前的導入過程中,我向學生介紹了曹操的個人簡介以及本詩創作的背景。接下來就進行教學環節。

首先用錄音誦讀。然後讓同學們,自由誦讀本詩,體會作者在詩作中表達的感情。然後是賞析詩歌。最後學生通過我的講解,想象詩歌中描繪的場景,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總的來説,我認為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自己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夠,課堂語言過於書面化,與學生的交流有隔膜。

2、本節課是以誦讀為綱,但我在教學設計上,安排學生讀的時間太少。

篇11:觀滄海教案

1.解題:題目是什麼意思?“滄海”的“滄”字怎麼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明確: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2.教師範讀後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提問:開頭兩句交代了什麼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明確: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臨”作“登臨”講。

提問: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麼內容了?

回答: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提問: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湧起”為止。(如有同學答到“若出其裏”為止,就要引導學生明白:以下四句並非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

提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麼不同?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盪,後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接着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麼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麼內容?

明確: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湧的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啟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裏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繫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想象,我們不難體會,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根據“閲讀提示”我們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着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解釋:最後兩句是一般的結束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裏”“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齊讀、背誦。

篇12:觀滄海教案

一、導入(3分鐘)

1、當冰山帶着眩目的榮耀,漸漸融化,/你開闊的前額便從無邊的浩淼中升起。/在這個漂泊的世界裏,心像鐵錨一樣下沉,思考卻升上浪巔,額際的皺紋,與海平線震顫,起伏。/我看見曾經雕塑過你風暴和巨浪的指紋,讀海的語言,風的語言,水鳥的語言。/大海以幽深和苦澀日夜洗滌,搖撼。/生命逐漸冷卻,旋渦陡然轉動,雄鷹守侯崖岸,/聽,大海的呢喃!(音樂:海浪聲音起)

2、1800年前,一位53的老人站在了渤海岸邊,凝神靜想,回憶往事如煙;心潮澎湃,敢問前程坦然。1800年後的今天,我們用文字和他交談,一起走進他的密語心田。

3、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曹操的《觀滄海》。

4、誰能説説你所知道的曹操?

二、通讀(11分鐘)

5、通讀:

⑴ 讀讀詩題,讀讀詩。(齊讀、自讀)

⑵ 背背詩。(自背、查背、背給同桌聽、查背3~4人、齊備)

⑶ 看看字怎樣寫。寫詩。(黑板上8個豎線,7個人一人一句)(訂正)

⑷ 吟誦。

一起讀,帶着感情。(在背景音樂下朗讀,3~5個人)

説説讀詩後的感受:印象,感覺,評價,體會,感悟都可以。(3~4個人)

6、小結:敍事、寫景、感慨。

在作者的筆下,海水是多麼的美呀!它搖曳不定,波浪滔天,蒼蒼茫茫,一片渾然。

三、解疑(20分鐘)

7、學生們有不會或不懂的嗎?(在前面作好標記)

(重點解決的問題:生詞。翻譯。)

8、連起來讀,自己説説意思。(同桌互動)

9、小結:魯迅稱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在中國古典文學發展歷史上,這是第一首山水詩。大海是沒有生命、沒有感情的,但作者卻把它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情。全篇從大處着墨,通過秋風、洪波、日月、星辰等雄偉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蒼茫雄渾的氣勢,賦予大海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穿插背景)

提問:誰能説説作者的感慨?或者感受?

總結:作者宏觀縱覽,所見者大。海水、川島、樹木、百草、日月、星漢。(板書)

視野寬闊、粗線勾勒。

真可謂:巨眼睥睨萬物,胸中自有天下。

總結:“澹澹”藴涵了動盪不息的力。

“聳峙”藴涵了挺立不搖的力。

“叢生”藴涵了競爭不伏的力。

“豐茂”藴涵了旺盛不息的力。

“日月之行,星漢燦爛”更藴涵着宇宙造化的熱烈奮發的偉力。

這一切,都彷彿躍動迸發於浩淼無涯的滄海之中。不,是躍動迸發於作者廣闊的胸懷之中。

四、體悟(10分鐘)

10、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方式來談談感受、收穫。比如:可以畫簡筆畫、寫解説詞、翻譯、説説作者的觀察角度和順序、或者是怎樣展開描寫的、改寫成散文、朗讀、寫一段評價的文字、給曹操寫一封信、給渤海風光影片寫文字腳本、表演、等等。(畫──翻譯──朗誦──信……等等)

五、結論(1分鐘)

作者是一位優秀的詩人,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託了一種胸懷,高山也許是一種象徵吧!

真可謂:

水天一色,登高景現心亦遠;風月無邊,望海神明氣不凡。(板書)

同學們可以可後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中什麼具體的時間來觀滄海的呢?(下課)

篇13:觀滄海教案

練習目標

瞭解一定的古詩詞常識及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

通過註釋、學生順通詩句,理解大意。

通過教師的試範賞析,體會詩中藴含的情感。

激發學生的寫作慾望。

練習內容

引入、朗誦(可讓學生朗誦)。

教師補充古詩詞常識及作家、作品、背景材料。

學生順通詩句,理解大意,教師作點撥。

教師試析,學生評論。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作改寫練習。

練習過程

(一)引入

古代詩詞是我國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首古代詩歌,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於景表達胸懷和講究煉字煉句的手法。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教師提問,讓學生回答,説出裏面的主要人物(曹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把他的作品背出來,默寫下來,並講出大意。

(二)簡介古詩詞常識、作家、作品、背景

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亦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詩體名,為近代詩詞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各種詩體的統稱。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説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後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我們可以説。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這是一首四言古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觀滄海》是後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當作於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賞析(以練代析,詳見習題)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作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日月行,若出之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繫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説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學生評論。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改寫練習(內容詳見練習題)。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欣賞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和百草鬱鬱葱葱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着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太值得慶幸了!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改寫散文

我北伐三郡烏桓,凱旋而歸,登上碣石山,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高高聳立在海邊的山島,使大海顯得寬闊浩蕩、神奇壯觀。周圍是葱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叢生的草木在秋風中搖曳。在秋風中,海面洪波巨瀾,洶湧起伏。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旭日被海浪拋出地面,明月被海濤拋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運行,大海簡直可以包容一切!真是宏偉無比,博大無比島上蕭瑟的秋風掀起洶湧的波濤,洶湧喧騰,海面是多麼浩瀚無際。真是幸運極了,讓我們盡情歌唱,暢抒心中的情懷,用詩歌來詠歎自己遠大的志向!

篇14:觀滄海教案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觀滄海》教案設計。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自主性學習】

1、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後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後請兩位學生來説説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一、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曹操吧?説起曹操,有人説他是英雄,有人説他是奸雄,我們同學從歷史或文學作品中認識了曹操,你認為他是怎樣一個形象呢?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後,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他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其詩內容較為豐富,風格慷慨悲壯,《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求賢若渴之心,或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蒼勁悲涼。

2、樂府詩:今天我們學習曹操的《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海》。樂府,是原來是漢武帝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後來演化為詩體名稱,是可以入樂歌唱的詩歌,後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3、《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課文。

三、朗讀訓練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2、教師帶度,

3、學生全體讀,小組讀,個別讀

(教師注意知道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

四、研讀詩歌

1、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彷彿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麼博大的胸懷啊!

2、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教案《《觀滄海》教案設計》。

1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2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麼?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3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麼?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盪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麼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4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説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麼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藴在這滄海之中。作者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5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後,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藉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説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於景中。你能説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1、背誦全詩。2、課外閲讀有關曹操詩句。

附:板書設計

水何澹澹顯示大海波壯闊,

動態景色秋風蕭瑟美麗多姿,生機

實景洪波湧起勃勃景象(實頌借景抒情

山島竦峙祖國壯麗山河,抒發詩人

登山觀海(全景)靜態景色樹木叢生激起統一中國強統一中國

百草豐茂烈願望。)建功立業的抱負。

虛景日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投入其中

(想象)月大海的懷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漢含蓄表達詩人博大胸襟。

篇15:觀滄海教案

【教材簡析】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烏桓時所作。本詩的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裏洋溢着飽滿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學設想】

本節課將安排一課時,以“一詩四讀法”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創造濃郁的學詩的氣氛,同時針對七年級學生文化底藴薄弱,詩詞形象思維能力差等特點,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等優點,採用視頻、音樂、圖片等營造詩歌氣氛,調動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本課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小結和學生的朗讀、討論等互動形式活躍課堂氣氛,以期達到提高學生的詩詞鑑賞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作者簡介──背景介紹──學習新課──拓展研討──小結作業。

教學進程 教師活動及目標 學生活動及目標 導入新課

(7分鐘) 播放視頻《曹操煮酒論英雄》片段,以曹操對“英雄”的看法導入課文。 觀看視頻,然後齊讀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從中瞭解曹操的雄心壯志。 作者簡介

(1分鐘) 課件展示有關曹操的資料,引導學生記重點。 記錄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紹

(1分鐘)

課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兩次作戰線路,引導學生了解由於曹操接連取勝,因此在等山觀海,棉隊洪波湧起的大海時,才會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瞭解曹操寫這首詩的背景,為理解整首詩做鋪墊。

學習課文(一詩四讀法)

一、朗讀

(5分鐘) 1、播放課文朗誦錄音及相關圖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並體會朗誦時的感情。 欣賞課文朗誦並體會讀詩的感情。 2、展示全詩內容,指導學生朗讀的節奏及語調、情感。 把握全詩的節奏及語調、情感,然後配樂齊讀課文。 二、譯讀

(7分鐘) 明確譯讀要求,點撥學生譯讀中的疑難點。 按座位順序,同桌之間一人讀句子,一人翻譯。(可提疑問) 三、背讀

(8分鐘) 以板書的形式與學生共同探討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而加強背誦的效果。(板書見後) 明確作者思路後各自大聲朗讀背誦,看誰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學比賽。 三、背讀

(8分鐘)

明確説讀要求,即要把詩意擴展開來。舉例子示範: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可以説成是“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 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同學選擇最欣賞的一句話來説,然後每組派代表上台比賽,看哪組説得最好。 拓展研討 一、比較閲讀

(6分鐘)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詩《龜雖壽》的視頻,請學生體會出與本課的相同點,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賞《龜雖壽》的視頻,男同學讀《龜》一詩,女同學讀《觀》一詩,然後分組探討兩詩的相同點。 二、形象探討

(2分鐘)

提出歷史上的曹操與電視上的形象有異同。 發表自己對曹操的看法。(可選擇任一觀點發言)

小結作業

(2分鐘) 小結本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佈置學生回家以本詩內容畫一幅畫,要表達出詩的意境。 明確本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篇16:觀滄海教案

1、課本原文

課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2、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

2、瞭解詩歌情境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品味詩句,感悟詩歌的意境,受到美的薰陶。

二、教學重難點

誦讀詩歌,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並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大海給你們留下的印象是什麼樣的呢?(學生暢所欲言)今天,我們就跟隨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領略大海的風采吧!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展示資料,分享所得

學生分享有關樂府詩和作者的資料,瞭解作者,並且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

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龜雖壽》《長歌行》等。

背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賽,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

2、解決生字詞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

3、誦讀詩歌,體會情感

(1)學生以他喜歡的方式讀,並糾正發音有問題的字詞。

(2)教師範讀,並指導朗讀的斷句與節奏。

(3)播放音頻文件《觀滄海》。

(三)細讀詩歌,情景交融

1、詩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內容?全詩由哪個字統領?

明確:交代了詩人登臨的方位、地點、目的,由“觀”統領。

2、詩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寫之景有哪些特點?

水:澹澹

山島:竦峙

洪波:湧起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日月之行星漢燦爛

3、詩歌最後説“歌以詠志”。曹操想借用這首詩表達什麼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表達了詩人一統天下的宏大抱負以及博大的胸襟。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

(四)品讀詩歌,體會寫法

本詩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滄海”的壯美景象是如何呈現在大家眼前的?

明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

(五)課堂小結

帶着豪氣,有感情的朗讀《觀滄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偉大理想並受到感染。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觀滄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詩歌名句,將其整理歸類,並探討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篇17:觀滄海教案

1、積累:

依據原文或提示默寫。

2、古詩詞賞析:

⑴解釋字詞:

①廣州花都區: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A、明月別枝驚鵲 B、路轉溪頭忽見

②南京:曹操《觀滄海》後兩行詩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請你説説好在哪裏。(2分)

⑵把握律詩和詞的上下片的內容。

⑶領會詩詞的意境及語言特點。

⑷詩詞表現的思想感情:

①河南:《次北固山下》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是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2分)

②廣州花都:《西江月》詞中上、下片分別表現了詞人怎樣的心情?請聯繫上、下片內容作分析。(5分)

⑸名句賞析:

①河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作簡要賞析。(2分)

②成都:“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藴涵了什麼哲理?請聯繫你的生活實際談談。(3 分)

③黃岡:展開想象和聯想,用簡明形象的語言描繪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現的畫面。(2分)

⑹寫作手法:

①遵義:《漁家敖·秋思》上下闋分別以什麼表達方式為主?(2分)

②南京:《觀滄海》前三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 ”寫的是動景,“ ”寫的是靜景。

⑺作批註:

揚州:批註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和文學鑑賞、批評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簡潔的語言記錄閲讀者的感悟、品味、欣賞,體現閲讀者的眼光和情懷。

請運用下面提供的符號作標記,在《飲酒》詩旁寫出2至3個批註。(語言要簡明流暢.能讓讀者知道你已經讀懂了這首詩,並能欣賞它。)

⑻劃分誦讀節奏。(成都)

⑼古詩文比較閲讀:

山西《飲酒》《愛蓮説》

3、文言文閲讀:

⑴解釋字詞:①通假字 ②古今異義詞 ③詞類活用 ④重點實詞 ⑤重要虛詞

⑵多義詞的意義或用法辨析。

⑶用《古代漢語字詞典》選義項。

⑷給句子斷句。

⑸翻譯。

⑹內容把握:

①內容概括;②對課文內容的理解;③問答題。

⑺評價人物行為、古人做法對今人的啟示、談收穫。

⑻寫法研究。

⑼比較閲讀:

①河南:《鄒忌諷齊王納諫》與《新序》。

②南京:《孫權勸學》與《北史·傅永列傳》。

③湖北江漢:《曹劌論戰》與《文公伐原》。

④河北:鄒忌與諸葛亮的進諫方式有何不同?

篇18:觀滄海教案

教學目的:

一通過反覆朗讀,體會詩的內容和意境,學習朗讀詩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詩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

三感受詩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豪情。

教學重點:

通過反覆朗讀,體會詩的內容和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本詩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讓我們從雨果的名言來開始今天的學習。

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中國也有句俗語:宰相肚裏能撐船。一個人有多大的氣度,決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現在,我們來學習曹操的“觀滄海”,一起來領略他的胸懷。

2曹操,有人稱他為梟雄,有人稱他為奸雄,也有人稱他為英雄。你所瞭解的曹操是怎樣的呢?請你用三言兩語,介紹曹操。

師簡介曹操: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後,先後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户。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把前後的事件聯繫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説是一次多麼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

二反覆朗讀,領略詩歌的意境

1聽錄音

2通過各種形式反覆朗讀,要求注意詩歌的節奏、重音、抑揚頓挫,更要讀出感情來。

(現在,讓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感受詩歌的意境。齊讀。分散讀。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怎樣才能讀出詩歌的味道來?要注意節奏、某些詞語要重讀、要有抑揚頓挫的感覺,更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感情來)

三分析詩歌,完成目標二、三

1簡單回顧:剛才介紹了,本詩是曹操在北征烏桓途中寫的。

2全詩是圍繞哪個詞來寫的?“觀”

3出示圖片:這就是作者曾經登臨的碣石山。在山上,作者登高望遠,看到了哪些景象?請同學找出詩中相關語句。

請同學用現代漢語來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從東面登臨碣石山,來觀賞滄海。水波多麼的起伏動盪,海中的島嶼高聳挺立。島上樹木叢生,野草茂密。秋風吹來,樹木發出瑟瑟的聲響。洶湧的波浪澎湃湧起。太陽和月亮,好象在滄海中運行。燦爛的銀河,也好象從滄海中升起。多麼慶幸啊,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作了一首詩歌,來表達我自己的志向。

4請你用一個詞語來表述這些景色給你的感受。你的依據是什麼?

壯觀生機勃勃波濤洶湧

本詩寫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秋天(秋風蕭瑟)秋天一般給人的感覺總是特別淒涼,而詩人卻把它寫得生機勃勃,充滿氣勢。最能體現出作者博大胸懷的詩句是哪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作者為什麼不寫凋謝的花草,為什麼不寫金黃的果實,而寫了這些景物呢?作者站在碣石山頂,登高望遠,胸懷天下。他的胸懷就像那浩淼的滄海一樣,能容納天地萬物。統一天下,是他的夢想;建功立業,是他的抱負。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與他筆下的景物特徵相一致的。句句是寫景,句句藴涵了作者的情感。這樣的寫作手法,我們稱之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於景。

四總結全文

作業:

用現代漢語改寫《觀滄海》,適當運用修辭手法,語言要優美。

篇19:觀滄海教案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全詩。

2、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負。

3、體會、學習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此詩。

2、瞭解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教學難點

1、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體會詩人博大的胸懷。

2、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蘇軾在他的《赤壁賦》中寫道:“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蘇軾在文中稱讚的是誰嗎?(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詩作《觀滄海》)

二、瞭解作者及作品

分別請幾位同學介紹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學補充、糾正。

明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了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三、朗讀《觀滄海》,整體感知

1、老師範讀。

2、指導詩歌朗讀方法:停頓、重讀、語調、延緩。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請幾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評價。

四、合作探究,理解詩歌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探究下列問題: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寫想象的?

(3)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胸懷?

(4)詩中哪些句子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2、小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學評價。

(1)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補充、糾正並評價。

(2)明確:以“觀”統領此詩。

三層。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以“觀”統領此詩。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最後兩句詩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實景:樹木叢林,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虛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這首詩描寫了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四句,以豐富的想象表現了大海浩瀚壯闊、包容天地的宏大氣概與形象,顯示出詩人博大的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五 品讀賞析

賞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學生在小組內展示,然後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 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藴在這滄海之中。作者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湧丁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匯到詩裏,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六、小結

師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後,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藉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七、拓展延伸

師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於景中。你能説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外閲讀有關曹操詩句。

板書設計

觀觀——水島樹草

滄博大胸懷

海感——日月星漢

加載中,請稍候......

篇20:觀滄海教案

教學目的

一、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二、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三、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味各首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難點是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二、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分析、點撥,加深對詩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於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課文。

1.解題:題目是什麼意思?滄海的滄字怎麼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明確: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2.教師範讀後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提問:開頭兩句交代了什麼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明確: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臨作登臨講。

提問: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麼內容了?

回答: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提問: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湧起為止。(如有同學答到若出其裏為止,就要引導學生明白:以下四句並非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

提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麼不同?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盪,後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接着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麼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麼內容?

明確: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湧的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啟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裏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繫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想象,我們不難體會,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根據閲讀提示我們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着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解釋:最後兩句是一般的結束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裏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則把我們帶進一個開闊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詩人的感情嗎?請結合本詩的寫作背景來考慮。

點撥:詩不是為寫景而寫景的,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的壯麗河山。祖國壯麗的河山,更激起詩人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虛景描寫實際上是詩人以大海自比,藉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藴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自己統一北方,進而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

小結,朗讀、背誦

⑴教師小結。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過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⑵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完成教學目標。

1.問:你能説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嗎?結合曹操的生平,談談你受到的啟發和教育

點撥: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相比,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主要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曹操胸有大志,終成一代梟雄。我們要像曹操一樣,樹立遠大理想,將來報效祖國。

2.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一句是直接寫情的詩句,而是情寓於景中。請在課外找出二、三首類似的古詩或詩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學習。

⑴ 讀一讀 讀讀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些都是既寫景又抒情的詩句。

⑵説一説 説説這些詩中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什麼感情。

⑶比一比 把這些詩和《觀滄海》比較一下,看看其中有無虛景。

⑷背一背 背誦這幾首詩。

四、説板書設計:

我採用表格式,來設計本節課的板書。請看:

登山觀海 實景 虛景

景物 特點 景物 特點

水、山島、樹木秋風、洪波 祖國山河美麗多姿,生機勃勃 日、月、星辰、銀河 、大海 詩人以大海自比,藉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藴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和豪邁氣概。

借景抒情:借實景、虛景抒發詩人統一中國的理想和建功立業的豪邁氣概。

為什麼這樣設計呢?一是用表格顯得一目瞭然;二是有利於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五、完成課後作業。

教學思考:

事實上,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的薰陶感染,乃至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是通過一篇篇課文的教學來實現的,其中課文是載體,審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認為《觀滄海》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感情的薰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範作品。

篇21:觀滄海教案

【教學目標】

1、積累詩詞中的字詞,特別是現在很少出現的文言詞。如“澹澹”,“竦峙”,“星漢”,能背誦默寫這首詩。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説出詩歌的意思,能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3、學習寄情於景的寫法,激發為理想奮鬥的豪情壯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樂朗誦的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我們先閉上眼想象一會兒,然後用一個詞歸納你心中“海”的印象。(學生説)

引導:海是神祕的,時而波濤洶湧,時而恬靜温順,每一個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會用同一個詞形容海:壯闊。是啊,與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們將學習一首觀海抒情的著名詩篇──《觀滄海》,細讀這首詩,去感受詩人心靈的震顫,詩人情感與自然的融合,會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

二、初讀感悟

1、聽課件錄音範讀。注意字音。

2、請學生相互提醒應注意的生字生詞。(暗含了找,説,練的過程,這一步不必老師提醒,字數很少,學生相互提醒,記憶更深)

3、學生自由朗誦一遍,注意看課下的註釋。

4、抽學生配樂朗誦(課件展示畫面)。(二至三人,抽學生點評。)

5、學生小組內講述初步理解的內容,並相互評價。(還可相互提問考查字詞或是詩句意思)

三、精讀理解

1、課件展示:作者經歷及寫作背景。

2、字詞疏通。滄海,臨,以,何,澹澹,竦峙,蕭瑟,洪,日月之行,星漢,歌,詠。

3、內容層次理解。這首詩寫了幾方面怕內容。(課件展示明確)

4、學生調整自己的理解。(抽學生評價自己的理解,以“我原來認為……,現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講述自己理解的改變。)

5、帶着自己的理解朗讀。

6、學生講述:我最喜歡朗讀的詩句是……,因為……

四、品讀探究

1、提出探究的問題,可補充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

內容方面:

⑴詩從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順序敍述嗎?

⑵詩人產生了哪些聯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個詞是大海留給詩人的最初體驗?

⑵澹澹再現了海水浩渺動盪的神韻,“何”字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千古傳頌的絕句。

⑷想象詩人寫作時的情景,思考這四句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

……

重在引導學生理解詩人情與景的交融。邊讀邊理解,理解後再讀。

2、你曾經在什麼自然景物面前產生過豪壯的情感?(意在培養學生融情於景)

師可引導自己的經歷(如:在高山懸崖邊,俯視山谷,看鷹在谷中盤旋,然後飛過遠山,產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結拓展

1、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詩歌,詩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説出古代一些寫景抒情的詩句嗎?説説它們都主要寫了什麼景色,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課內交流或佈置課外蒐集)

2、寫一篇表達自己豪情壯志的詩歌或散文,運用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方法。

六、齊誦結束(或背誦結束)

[觀滄海教案]

篇22:觀滄海教案

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

3、品味語言,體會詩中描繪的宏偉壯麗景象。

4、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代梟雄曹操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話題,這一切都緣於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調宣佈--該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搶救性發掘的一座東漢大墓被確定為文獻中記載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裏,他是陰險狡詐的白臉奸雄;在讀書人眼裏,他是文才卓異的文壇巨擘;在政治家的眼裏,他是叱吒風雲的亂世梟雄;在歷史家的眼裏,他是雄才偉略的蓋世英豪,真實的曹操是一位怎樣的人呢:

讓我們通過一首詩來初步瞭解一下這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

二、簡介曹操及寫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曾歷任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代表詩作有《步出夏門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2、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攸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大軍閥袁紹。袁紹殘部逃到烏桓(當時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想得到烏桓的支持,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於今河北省東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現已不存,相傳已沉入大海),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時,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疾書,便有了《觀滄海》一詩。

三、解題:

《觀滄海》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的首章。《步出夏門行》是樂府舊題,又名《隴西行》。夏門,是洛陽的一個城門。曹操的《步出夏門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時所作的一組詩。這組詩共分五部分,開頭是序曲“豔”,下面是《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龜雖壽》四章。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

篇23:觀滄海教案

導入新課──作者簡介──背景介紹──學習新課──拓展研討──小結作業。

教學進程 教師活動及目標 學生活動及目標 導入新課

(7分鐘) 播放視頻《曹操煮酒論英雄》片段,以曹操對“英雄”的看法導入課文。 觀看視頻,然後齊讀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從中瞭解曹操的雄心壯志。 作者簡介

(1分鐘) 課件展示有關曹操的資料,引導學生記重點。 記錄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紹

(1分鐘)

課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兩次作戰線路,引導學生了解由於曹操接連取勝,因此在等山觀海,棉隊洪波湧起的大海時,才會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瞭解曹操寫這首詩的背景,為理解整首詩做鋪墊。

學習課文(一詩四讀法)

一、朗讀

(5分鐘) 1、播放課文朗誦錄音及相關圖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並體會朗誦時的感情。 欣賞課文朗誦並體會讀詩的感情。 2、展示全詩內容,指導學生朗讀的節奏及語調、情感。 把握全詩的節奏及語調、情感,然後配樂齊讀課文。 二、譯讀

(7分鐘) 明確譯讀要求,點撥學生譯讀中的疑難點。 按座位順序,同桌之間一人讀句子,一人翻譯。(可提疑問) 三、背讀

(8分鐘) 以板書的形式與學生共同探討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而加強背誦的效果。(板書見後) 明確作者思路後各自大聲朗讀背誦,看誰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學比賽。 三、背讀

(8分鐘)

明確説讀要求,即要把詩意擴展開來。舉例子示範: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可以説成是“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 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同學選擇最欣賞的一句話來説,然後每組派代表上台比賽,看哪組説得最好。 拓展研討 一、比較閲讀

(6分鐘)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詩《龜雖壽》的視頻,請學生體會出與本課的相同點,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賞《龜雖壽》的視頻,男同學讀《龜》一詩,女同學讀《觀》一詩,然後分組探討兩詩的相同點。 二、形象探討

(2分鐘)

提出歷史上的曹操與電視上的形象有異同。 發表自己對曹操的看法。(可選擇任一觀點發言)

小結作業

(2分鐘) 小結本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佈置學生回家以本詩內容畫一幅畫,要表達出詩的意境。 明確本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篇24:觀滄海教案

年級:九年級課型:誦讀欣賞課時:2課時執筆:xxx

審核:語文備課組時間:20xx.3.3班級姓名:

教學目的:

1、誦讀課文,理解深邃的意境。

2、鮮明的藝術特色。

3、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理解內涵和寫法。

第一課時

一、自主學習《觀滄海》

1、資料鏈接

曹操,有人稱他為梟雄,有人稱他為奸雄,也有人稱他為英雄。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後,先後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户。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把前後的事件聯繫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説是一次多麼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

2、自讀這首詩,給加點字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蕭瑟()

3、課前誦讀這首詩(注意節奏、語調、情感)

二、合作探究《觀滄海》

1、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2、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説出這景象嗎?

3、你能説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4、請同學們放聲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三、自主學習《江城子密州出獵》

1背景介紹

蘇東坡是北宋詞壇的大革新家,他作詞時,正當柳詞風靡一時之際,他有志於改變《花間》以來柔媚的詞風。宋神宗熙寧八年,東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歸途中與同官梅户曹會獵於鐵溝,寫下了這首出獵詞。他因自己的詞有別於“柳七郎風味”而頗為得意。曾致書鮮于子駿表達自己的這種自喜:“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豪放派的詞風)

2、自由朗讀這首詞,讀準下列字音

擎()貂()妨()

3、理解詞中的關鍵詞

黃:蒼:千騎:擎:

平岡:胸膽尚開張:鬢微霜:

會:

四、合作探究《江城子密州出獵》

1、內容理解

這首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

下闋。

這首詞中最能體現作者愛國思想和豪情壯志的句子是

2、主題探究

這首詞通過冬獵盛況的描繪,反映了

的強烈願望。

3、由典故運用,我們可以看出,詞人蘇軾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4、大聲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教(學)後反饋

我的收穫:

我的問題:

秦都中學師生共用教學案

詩詞曲三首

年級:九年級課型:誦讀欣賞課時:2課時執筆:韓雲生

審核:語文備課組時間:20xx33班級姓名:

教學目的:

4、誦讀課文,理解深邃的意境。

5、鮮明的藝術特色。

6、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理解內涵和寫法。

第二課時

一、自主學習《山坡羊潼關懷古》

1、散曲簡介

散曲是從詞發展而來的,是元代韻文的主要形式,是一種按當時流行於北方的曲調,即“北曲”寫的合樂歌詞。散曲包括小令、套曲兩類,都有曲牌名。

2、背景簡介

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旱,張養浩被徵召任陝西行台中丞,《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他在赴任途中寫的。他憑弔古蹟,用“山坡羊”的曲調共寫了九首懷古曲子。這組小令,總主題是弔古傷今,同情人民的苦難。山坡養,曲牌名。懷古,為詠史詩中的一種形式,一般為緬懷古蹟,有感而發,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3、關於作者

張養浩,字,號,濟南人,元代家,著有《》。

二、合作探究《山坡羊潼關懷古》

1、學習內容

全曲分三層

第一層(前句)寫。

第二層(第至第句)寫。

第三層(最後句)指出。

2、這首曲點名中心的句子是:

3、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4、大聲朗讀並背誦這首曲。

教(學)後反饋

我的收穫:

我的問題:

直擊會考

一、賞析《觀滄海》,回答以下問題

1、前三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寫的是動景,“”寫的是靜景。

2、後兩行詩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請你説説好在哪裏。

二、賞析《江城子密州出獵》

(1)本詞上闕寫景,描寫了的宏大壯觀的場面;下闕言志,抒寫了詞人的豪情壯志。

(2)“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一句有什麼含義?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

(3)詞的結句的意思是什麼?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

(4)對這首詞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詞的上片“老夫……擎蒼”三句,不僅寫出了打獵時威武的陣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詞的上片“卷平岡”一語,極言行走之快,可見出獵者情緒高昂,精神抖擻。

C.詞的下片作者以馮唐自喻,表達了自己企望為國禦敵立功的壯志。

D.詞的上片以記敍為主,語言風格粗獷、豪放;詞的下片以抒情為主,語言格調婉約、纖柔。

三、賞析《山坡羊潼關懷古》

(1)請摘錄出最能表現這首元曲主題的句子。

(2)中國古典詩詞意藴豐富,字字珠璣。你認為“峯巒如聚,波濤如怒”中的哪一個詞用得最好?請説出理由。

參考答案:

(1)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2)選擇“聚”與“怒”皆可。請分別看兩個示例:

示例一:我認為“聚”字用得好。“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羣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峯巒的眾多和動感。

示例二:我認為“怒”字用得好,“怒”字讓讀者耳邊迴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湧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弔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

㈠答案:1、密州出獵(或:出城打獵出獵打獵狩獵)殺敵衞國(或:渴望報效國家、渴望建功立業)2、這是詞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來赦免他的罪名,讓他有機會到西北邊防抵抗外敵入侵。運用典故,使表達委婉含蓄3、到那時我一定會把雕弓拉得滿滿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過去。表達了自己要報效國家,關懷國家命運,為國禦敵立功的壯志。4、B

16.動景:水何澹澹、秋風蕭瑟、洪波湧起;靜景: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動景靜景各寫一點即可)

17.有助於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觀感受),體現詩人的博大胸懷(或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篇25:觀滄海教案

教學設想

七年級學生誦讀古詩的通病是急於成誦:讀的速度太快,節奏感不強,這就不利於感悟與理解。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讀詩的節奏訓練人手。這篇課文有多種詩的體式,節奏型各不相同,用來進行這種訓練以養成良好的誦詩習慣,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四至七言句的節奏型依次是:

如“東臨偶石,以觀/滄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記/溪亭/日暮”(七言句)

“舊時/茅店∕社林/邊”(六言句)

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如“海日/生∕殘夜”“七八個/星/天外”“稻花/香裏/説/豐年”。

為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我們建議每一首教師都應領讀兩三遍,或者挑選個別學生為全班領讀。

至於串講或啟發提問,重點可放在景物描寫,因為借景抒情是這幾首詩詞的共同特點。背景也要講一點,切忌展開。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二、讀讀講講問問。

解題: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現在來看詩的正文。

讀兩遍後,指導學生劃分層次。要先提出問題:①全詩12行,除開頭兩行外都是寫景,説説開頭兩行的作用。②區分一下哪幾行寫實景,哪幾行寫想象之景——虛景。③寫實景中有動有靜,分析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然後歸納如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後四行)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問:海是很難寫的,可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感到海的偉大。這首詩究竟好在哪裏呢?(虛景和實景配合得好,有實景才能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虛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三、總結。

古人説:“詩言志。”這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消除了後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沒有這樣宏偉的抱負,沒有這樣闊大的胸襟,他怎能寫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樣的詩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從此中國就進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觀滄海》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龜雖壽》等詩篇。詩作以慷慨悲壯見稱。

二、故事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率軍徵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課文翻譯

原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註釋: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徵烏桓時曾路經這裏。

以觀滄海:以,來。滄海,即大海,這裏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強調作用,可譯為“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竦峙:聳立。竦、峙:都是聳立的意思。

譯文:向東伐烏桓時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海水多麼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原文: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註釋:

叢生、豐茂:都是指樹木、草木長勢旺盛。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發出的聲音。

洪波:巨大的波濤。

譯文:樹木鬱鬱葱葱地生長,各種草長勢也很旺盛。秋風颯颯吹來,樹木簌簌作響,巨大的波濤不斷湧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註釋:

若:好像。

其:代詞,代大海。星漢:銀河。

幸甚至哉:幸運得很,好極了。幸,幸運。至,達到極點。

譯文:日月運行,好像都出於大海的吞吐之中;銀河輝煌燦爛,彷彿都閃耀於大海的胸懷之間。慶幸得很,用這首歌來表達我的志向。

四、問題解疑

1、開頭兩句在全詩中有什麼作用?

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和對象。“觀”字統領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句詩。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是“多麼”的意思,是讚美之詞;“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樣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動盪,一望無垠,只有山腳下的山島突兀聳立在海心。它們點綴在遼闊的大海上,使大海顯的神奇壯觀。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兩句詩在寫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試分析。

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四句是虛景。 四、課文主題

《觀滄海》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借大海雄渾壯闊的景象抒發了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和開闊胸襟,表現了他渴望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觀滄海》教學反思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主要表現出來的問題是:

一、學生結合畫面表達的過程中,多數學生表達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所看到的畫面。這使得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先想象,再構思,後表達的思維不到位。這一點與學生們的積累、語感、想象思維的訓練不到位也有很大的關係。

二、學生們對古詩歌的認識還很粗淺,甚至是基本的律詩、絕句的格式都不知曉。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詩歌的內容。這一點也和學生們剛剛接觸到詩歌有很大的關係。

三、這節教學實踐活動中,還表現出學生們對詩歌的朗讀不夠深入。學生們的個性化朗讀與朗讀體驗表現得不好,沒有良好的語感、節奏、韻律對於理解詩句和對聯都要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在今後的詩歌教學活動中還應更多的去培養學生們聯想和想象的能力——為學生們打開一扇思維的窗,去走近詩人的心田;還應該多朗誦,多學習詩歌的基礎知識。

篇26:觀滄海教案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佔據兗州,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份,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背景介紹: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徵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觀滄海》是《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而《龜雖壽》則是最後一章。這兩首詩遙相呼應,寫下《龜雖壽》時,詩人已經53歲了,他的北征雖然歷盡艱辛,卻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為統一北方掃除了最後的障礙。他在為新的勝利所感奮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認識到,大業未竟,任重道遠,應當乘勝前進,不斷進取。

自主學習:

1.課前查找相關資料,從多方面瞭解曹操其人。並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曹操進行評價。

2.讀準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蕭瑟老驥伏櫪

課文探究:

1.《觀滄海》中實寫觀海所見景色的詩句是哪幾句?所寫內容和角度有什麼不同?

2.《觀滄海》體現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龜雖壽》前四句修辭?説明什麼道理?

課堂練習:

1.以觀滄海。山島竦峙。

2.神龜雖壽,終為土灰。

3.《觀滄海》中藉助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句子:

4.《龜雖壽》一詩中的高潮和核心的句子:

拓展閲讀:閲讀毛澤東的相關詩詞,初步感受毛澤東詩詞和曹操詩歌的異同點。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户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表達與交流:

曹操是一個千百年來褒貶不一的任務。他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奸詐狡猾,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可以説是大家風範,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請結合自己的閲讀積累,寫出你對曹操的評價。

作業:1、背誦兩首詩。2、課外閲讀有關曹操詩句。3、做練習冊。

篇27:觀滄海教案

學習目標

1、理解文中字詞的意思。

2、有感情地誦讀課文並能熟練的背誦課文。

3、整體把握課文,理解詩歌意思。

4、通過課文體會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5、體會文中所描繪的壯麗景色。

學習重點

1、整體把握課文,體會詩詞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 品味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正式上課之前老是想請大家欣賞幾幅圖畫(展示圖片),從這些圖片中大家能看到什麼?(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大海的波瀾壯闊)那麼假如當你們面對大海的時候你有何感想?(學生各抒己見)你們想知道曹操面對大還是有何感想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觀滄海》這首詩歌,去領略曹操筆下大海的美景吧!

板書:題目 作者

破題:通過這個題目我們能看到什麼?(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題目點出來作者的目的,正文也是圍繞這個“觀”字進行的。

二、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建安文學代表人物。

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後,先後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大勝。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他善詩歌,《步出廈門行》、《蒿里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偉大的領袖毛澤東都評價他的詩説:“曹操的文詩詞,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脱,應當學習。”

三、創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壯麗詩篇,給人一種震撼之感。

四、疏通課文

1、教師示範

2、學生試讀

3、聽錄音

4、學生再讀

5、解決字詞

①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②滄:通“蒼”青綠色

③澹澹:水面波動的樣子

④竦峙:聳立

⑤蕭瑟:形容風吹過樹木的聲音

五、詩歌品析

詩歌 內容 情感

東臨碣石

敍事 觀滄海的`地點和目的 興趣盎然、勝券在握

篇28:觀滄海教案

水何澹澹

總寫大海山島之景 動盪時局需要一個主宰沉浮的人 山島竦峙

實寫 樹木叢生

寫山島之景突出欣欣向榮 勃勃生機、樂觀情懷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海面之景突出驚濤拍岸 席捲宇內蕩平諸侯驚天動地 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虛寫 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開闊胸襟一統中國的報復

包含萬千景象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裏

六、整體把握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澹”到“洪波湧起”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鋭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託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温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七、思考練習

1、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分析:“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2、“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麼情況?“臨”字做何解釋?

分析:主要交代作者所處的地點和來此目的。“臨”作“登臨、登上”講,“以”表示目的。

3、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麼內容了?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分析:寫觀海所見的情景。到“洪波湧起”為止。

4、題目是什麼意思?“滄海”的“滄”字怎麼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分析: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八、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課後蒐集一些曹操的詩詞,加深對曹操的瞭解。附:板書設計

篇29:觀滄海教案

水何澹澹

總寫大海山島之景 動盪時局需要一個主宰沉浮的人 山島竦峙

實寫 樹木叢生

寫山島之景突出欣欣向榮 勃勃生機、樂觀情懷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海面之景突出驚濤拍岸 席捲宇內蕩平諸侯驚天動地 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虛寫 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開闊胸襟一統中國的報復

包含萬千景象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裏

篇30:觀滄海教案

曹操

詩歌 內容 情感

東臨碣石

敍事 觀滄海的地點和目的 興趣盎然、勝券在握

篇31:觀滄海教案

教學目的

一、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二、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三、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味各首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難點是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二、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分析、點撥,加深對詩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於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課文。

1.解題:題目是什麼意思?“滄海”的“滄”字怎麼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明確: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2.教師範讀後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提問:開頭兩句交代了什麼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明確: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臨”作“登臨”講。

提問: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麼內容了?

回答: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提問: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湧起”為止。(如有同學答到“若出其裏”為止,就要引導學生明白:以下四句並非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

提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麼不同?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盪,後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接着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麼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麼內容?

明確: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湧的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啟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裏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繫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想象,我們不難體會,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根據“閲讀提示”我們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着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解釋:最後兩句是一般的結束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裏”“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曹操《觀滄海》原文和譯文

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運行,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觀滄海》練習題

對下面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A.“水何”六句,詩人從大處落筆,濃墨重彩地描繪大海浩瀚壯闊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島的高峻和草木的豐茂,使人感到海邊景色的壯麗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從兩個“若”字可看出寫的是虛景,即通過詩人的主觀感受, 寫出了滄海之大,描繪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羣星的圖景。

C.這首詩通過描寫滄海讚頌了祖國壯麗的河山,表現了正處於事業最高峯的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D.詩人運用了大膽的誇張、豐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麗、意境開闊,全詩感情奔放,思想含蓄,顯出雄渾蒼勁的詩風。

答案:

9.A

篇32:觀滄海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學習瞭解景、人、情之間的關係,準確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義。

2、情感目標:體會詩人奮發向上建功立業的情懷。

3、技能目標:學會通過意象的賞析來鑑賞古詩的意境美。

教學重點

1、藉助豐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積累,考察“意”與“境”是如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的。

2、通過對作者、寫作風格、寫作背景的瞭解來把握詩歌的所抒發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1、通過把握意象與主體之間的關係來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

2、講讀教學

教學手段

1、多媒體輔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

通過學生背誦所學過的古詩,引出對詩歌賞析的三個層面:語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時通過駱賓王的《詠鵝》來講解意象與意境的概念(出示《詠鵝》圖片)。

個體整體

意象意境

情景交融的景和物整首詩的意象構成的境界和氛圍

二、在朗讀和想象的基礎上把握詩的意境

1、播放錄音(聽朗讀談感受)

2、學生集體朗讀,找出詩中意象以及象徵意義。

高聳的山,遼闊的滄海,動盪的水波,聳立的山島,叢生的樹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風,日月。

作者對這些意象寄託了什麼樣的情思呢?這些意象的組合能形成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

3、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樂觀,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更加強烈,

4、風格

在繼承漢樂府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了“緣情”的文學主張。他們以質樸剛健、清新自然的語言、比興的手法真實地再現現實,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表現出鮮明的個性色彩和時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後人稱這種文風為“建安風骨”。

三、檢驗對意境、意象和主觀感情的把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1、這首詩中有哪些意象?

答:舟、煙渚、客、曠野、低樹、江、月。

2、這首詩的意境是什麼?

答:孤寂、悲涼等。

四、總結

通過觀滄海的學習,我們知道要鑑賞古詩詞的意境美,我們應該從意象,作者風格,寫作背景,或者詩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意境。

[教學反思]

上完《觀滄海》這一課後,我覺得自己收穫頗多,在反覆的修改調整中,我就自己教學中的不足總結出如下規律:

1、講解知識要從形象到抽象

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為了解“意象”和“意境”這兩個概念,同時學會鑑賞古詩詞的方法,一開始我是從抽象到形象來講授這一知識點的,結果學生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只知道記筆記,後來在大家的建議下我改動原有方式,授課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時間

在上完課後,我感覺這次課最不盡任意的地方就是有點頭重腳輕,前鬆後緊,前半部分花的時間太多,結果到最後該解決的問題沒完成,只能放到課後完成。

3、備課要充分

充分的準備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觀滄海》這首古詩,從傳統的觀點看,認為都是抒發作者的雄心壯志,但是我在備課時,在翻閲背景材料時,感覺這種説法有點偏頗,不過我想可能學生不會提到,也沒仔細考究,結果在上課時思維活躍的同學卻想到了,此時我憑藉自己已有的歷史知識給了這位學生適當的合理的引導。

4、要激發學生積極性

説的激發學生積極性,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在實際中怎麼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當別論了。此次開完課後我對這一問題起先也沒考慮,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學氣乎乎的跑到我辦公室,跟我説那次上課打擊了他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當時我莫名其妙,後來才知道原來那天他準備好了問題我沒問他,由此事情我得出這樣的結論,上課的時候我的眼光應該跟同學進行不時的交流,與學生進行互動,從而及時的收集反饋學生的信息,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5、練習要有針對性

每一節課都有固定的教學目標,而且這一目標要有可檢測性,此次開課中我也設置了一些小練習,但是在上完課後,我才發現我的練習與目標有點距離,練習稍稍高於目標,練習中涉及的內容過寬過多,結果卻使的目標有點淡化,在教學中出現了第二個難度高峯。

此外,整個教學過程還應該講究結構的完整,重點的突出,難點的強調,內容的連貫。只有這樣才能將一節課上好。

篇33:觀滄海教案

教學目的:

一通過反覆朗讀,體會詩的內容和意境,學習朗讀詩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詩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

三感受詩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豪情。

教學重點:

通過反覆朗讀,體會詩的內容和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本詩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讓我們從雨果的名言來開始今天的學習。

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中國也有句俗語:宰相肚裏能撐船。一個人有多大的氣度,決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現在,我們來學習曹操的“觀滄海”,一起來領略他的胸懷。

2曹操,有人稱他為梟雄,有人稱他為奸雄,也有人稱他為英雄。你所瞭解的曹操是怎樣的`呢?請你用三言兩語,介紹曹操。

師簡介曹操: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後,先後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户。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把前後的事件聯繫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説是一次多麼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

二、反覆朗讀,領略詩歌的意境

1、聽錄音

2、通過各種形式反覆朗讀,要求注意詩歌的節奏、重音、抑揚頓挫,更要讀出感情來。

(現在,讓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感受詩歌的意境。齊讀。分散讀。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怎樣才能讀出詩歌的味道來?要注意節奏、某些詞語要重讀、要有抑揚頓挫的感覺,更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感情來)

篇34:觀滄海教案

教學設想

七年級學生誦讀古詩的通病是急於成誦:讀的速度太快,節奏感不強,這就不利於感悟與理解。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讀詩的節奏訓練人手。這篇課文有多種詩的體式,節奏型各不相同,用來進行這種訓練以養成良好的誦詩習慣,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四至七言句的節奏型依次是:

如“東臨偶石,以觀/滄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記/溪亭/日暮”(七言句)

“舊時/茅店∕社林/邊”(六言句)

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如“海日/生∕殘夜”“七八個/星/天外”“稻花/香裏/説/豐年”。

為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我們建議每一首教師都應領讀兩三遍,或者挑選個別學生為全班領讀。

至於串講或啟發提問,重點可放在景物描寫,因為借景抒情是這幾首詩詞的共同特點。背景也要講一點,切忌展開。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二、讀讀講講問問。

解題: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現在來看詩的正文。

讀兩遍後,指導學生劃分層次。要先提出問題:①全詩12行,除開頭兩行外都是寫景,説説開頭兩行的作用。②區分一下哪幾行寫實景,哪幾行寫想象之景——虛景。③寫實景中有動有靜,分析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然後歸納如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後四行)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問:海是很難寫的,可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感到海的偉大。這首詩究竟好在哪裏呢?(虛景和實景配合得好,有實景才能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虛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三、總結。

古人説:“詩言志。”這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消除了後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沒有這樣宏偉的抱負,沒有這樣闊大的胸襟,他怎能寫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樣的詩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從此中國就進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觀滄海》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龜雖壽》等詩篇。詩作以慷慨悲壯見稱。

二、故事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率軍徵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課文翻譯

原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註釋: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徵烏桓時曾路經這裏。

以觀滄海:以,來。滄海,即大海,這裏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強調作用,可譯為“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竦峙:聳立。竦、峙:都是聳立的意思。

譯文:向東伐烏桓時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海水多麼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原文: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註釋:

叢生、豐茂:都是指樹木、草木長勢旺盛。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發出的聲音。

洪波:巨大的波濤。

譯文:樹木鬱鬱葱葱地生長,各種草長勢也很旺盛。秋風颯颯吹來,樹木簌簌作響,巨大的波濤不斷湧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註釋:

若:好像。

其:代詞,代大海。星漢:銀河。

幸甚至哉:幸運得很,好極了。幸,幸運。至,達到極點。

譯文:日月運行,好像都出於大海的吞吐之中;銀河輝煌燦爛,彷彿都閃耀於大海的胸懷之間。慶幸得很,用這首歌來表達我的志向。

四、問題解疑

1、開頭兩句在全詩中有什麼作用?

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和對象。“觀”字統領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句詩。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是“多麼”的意思,是讚美之詞;“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樣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動盪,一望無垠,只有山腳下的山島突兀聳立在海心。它們點綴在遼闊的大海上,使大海顯的神奇壯觀。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兩句詩在寫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試分析。

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四句是虛景。

四、課文主題

《觀滄海》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借大海雄渾壯闊的景象抒發了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和開闊胸襟,表現了他渴望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篇35:觀滄海教案

學習目標

1、理解文中字詞的意思。

2、有感情地誦讀課文並能熟練的背誦課文。

3、整體把握課文,理解詩歌意思。

4、通過課文體會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5、體會文中所描繪的壯麗景色。

學習重點

1、整體把握課文,體會詩詞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 品味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正式上課之前老是想請大家欣賞幾幅圖畫(展示圖片),從這些圖片中大家能看到什麼?(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大海的波瀾壯闊)那麼假如當你們面對大海的時候你有何感想?(學生各抒己見)你們想知道曹操面對大還是有何感想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觀滄海》這首詩歌,去領略曹操筆下大海的美景吧!

板書:題目 作者

破題:通過這個題目我們能看到什麼?(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題目點出來作者的目的,正文也是圍繞這個“觀”字進行的。

二、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建安文學代表人物。

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後,先後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大勝。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他善詩歌,《步出廈門行》、《蒿里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偉大的領袖毛澤東都評價他的詩説:“曹操的文詩詞,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脱,應當學習。”

三、創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壯麗詩篇,給人一種震撼之感。

四、疏通課文

1、教師示範

2、學生試讀

3、聽錄音

4、學生再讀

5、解決字詞

①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②滄:通“蒼”青綠色

③澹澹:水面波動的樣子

④竦峙:聳立

⑤蕭瑟:形容風吹過樹木的聲音

五、詩歌品析

詩歌 內容 情感

東臨碣石

敍事 觀滄海的地點和目的 興趣盎然、勝券在握

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

總寫大海山島之景 動盪時局需要一個主宰沉浮的人 山島竦峙

實寫 樹木叢生

寫山島之景突出欣欣向榮 勃勃生機、樂觀情懷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海面之景突出驚濤拍岸 席捲宇內蕩平諸侯驚天動地 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虛寫 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開闊胸襟一統中國的報復

包含萬千景象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裏

六、整體把握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澹”到“洪波湧起”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鋭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託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温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七、思考練習

1、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分析:“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2、“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麼情況?“臨”字做何解釋?

分析:主要交代作者所處的地點和來此目的。“臨”作“登臨、登上”講,“以”表示目的。

3、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麼內容了?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分析:寫觀海所見的情景。到“洪波湧起”為止。

4、題目是什麼意思?“滄海”的“滄”字怎麼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分析: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八、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課後蒐集一些曹操的詩詞,加深對曹操的瞭解。附: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詩歌 內容 情感

東臨碣石

敍事 觀滄海的地點和目的 興趣盎然、勝券在握

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

總寫大海山島之景 動盪時局需要一個主宰沉浮的人 山島竦峙

實寫 樹木叢生

寫山島之景突出欣欣向榮 勃勃生機、樂觀情懷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海面之景突出驚濤拍岸 席捲宇內蕩平諸侯驚天動地 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虛寫 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開闊胸襟一統中國的報復

包含萬千景象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