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未選擇的路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25W

未選擇的路教案精品多篇

未選擇的路教案 篇一

1、理解這兩首詩,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慎重的面對人生選擇。

3、瞭解象徵手法的作用。

把握詩歌的內容,結合自己的體驗,想象和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

根據提示,閲讀這兩首詩;蒐集作者的有關資料。

第一課時

欺騙了你》。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真的不遂人願。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今天我們來學習普希金的一首小詩,看看他是怎樣面對人生的。

1、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2、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3、背誦這首詩。

亞歷山大·普希金,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他的創作對俄國文學和語言的發展影響很大,不僅是“俄羅斯文學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享有盛譽

教師引導學生反覆閲讀這首詩,獨立思考,仔細品味、感悟詩歌的語言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思考下列問題: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只的是什麼?(特指在生活中應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而身處逆境。作者寫這首詩時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

2、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第一部分寫如果身處逆境,不必悲傷,要耐性等待,快樂的日子一定到來。第二部分寫要永遠嚮往美好的未來,現在雖處逆境,當時過境遷,往事都將成為親切的回憶。)

3、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學生再讀詩歌,思考下列問題:

1、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要聯繫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來理解。表明正義被沙皇專制所扼殺)

2、面對逆境,我們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爭嗎?(當時沙皇專制統治相當嚴酷,革命勢力一時還不足與之抗爭,只能等待。)

3、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回成為親切的懷念”?(一方面強調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的,都是一筆財富,都有助於把握人生)

4、與一般詩歌相比,這首詩有什麼不同?(沒有具體形象,只是以勸告的口吻説明道理。而一般的詩歌藝術形象都比較生動鮮明)

學生朗讀背誦詩歌,試着當堂背誦這首詩。

教師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學習體會,引導學生正確的面對生活,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三。

2、根據()“體驗與反思”的要求寫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未選擇的路》。

教學設計: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欺騙了你》。現在,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詩歌《未選擇的路》。前者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人生的挫折,後者則告訴我們將如何面對人生的選擇。如果説欺騙了你》對人生的態度是積極樂觀的話,那麼《未選擇的路》對人生的選擇又是怎樣的呢?

1、理解詩歌大意。

2、認識慎重的選擇人生的意義。

3、瞭解象徵手法的作用。

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認真閲讀這首詩,最好是默讀。深入思考每節詩歌的意思,然後把握全詩,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題:

1、怎樣理解詩歌中所説的“路”?這是怎樣一種表現手法?你能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到類似的例子嗎?

(表面説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實際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這是一種象徵手法。我們學過的〈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都採用了這種寫法。)

2、四節詩各表達了什麼意思?

第一節, 寫詩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選擇的尷尬與無奈,陷入沉思---一經選擇便無從回頭。

第二節, 寫詩人選擇了一條極富挑戰的道路,這條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靜。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第三節, 寫詩人踏上自己選擇的路。但他卻留戀着那條未經選擇的路,擔心踏上一條錯誤的路而難以返回。

第四節, 寫詩人對未來的遙想。將來回顧往事,那條未選擇的路是不是比已選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現實已經、不能回頭了。

3、這首詩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

(這首詩是寫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選擇一條。當踏上這條道路以後,可能會發現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於是就對未選擇的路產生嚮往,也是對美好人生的嚮往,這便是詩人表達的意思。他告訴我們:人生的選擇很無奈,既要勇於選擇,更要慎重對待。)

1、詩人選擇了自己的路,可為什麼題目卻是“未選擇的路”?

(詩歌雖然寫到已選擇的路,但重點強調的卻是未選擇的路,以引起人們對未選擇的路的思索,所以以“未選擇的路”為題。)

2、在詩歌表現出的情緒上,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有什麼不同?

(欺騙了你》表現得積極樂觀,而《未選擇的路》則表現得有些憂鬱。)

3、這首詩歌可能對人產生怎樣的影響?

(兩首詩都富於哲理,且都富於人情味。欺騙了你》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給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選擇的路》對於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

同學們,學了這兩首詩,我們或許對於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的確是個決定命運的重大問題。俗話説“一失足成千古恨”、“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只有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堅定活潑的性格,進而正確的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願大家都能努力學習,健康成長!

1、完成“研討與練習”二。

2、試着寫一篇隨筆,評論一下這首詩。300字左右。

課後記:

未選擇的路(七年級必修教學設計 篇二

未選擇的路(人教版七年級必修教學設計)

目標定向:

1、瞭解作者,瞭解象徵手法的作用。

2、理解詩歌大意,認識慎重地選擇人生的意義。

3、能夠流利的朗讀和背誦詩歌。

限時預習

一、瞭解作者及象徵

弗羅斯特,美國詩人。他徒步漫遊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又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著名的詩集有《山間》《新罕布什爾》《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場》等。

所謂象徵,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説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徵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徵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悟

1、怎樣理解詩歌中所説的“路”?這是怎樣一種表現手法?你能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出類似的例子嗎?

2、詩歌中寫到了兩條路--選擇的路和未選擇的`路。請找出有關描寫的語句。

3、昇華全詩主旨的詩句是哪句?

4、這首詩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

5、詩人在詩句“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6、“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一句中,“那路口”指什麼?“久久佇立”説明了什麼?

小組合作

1、分配展示任務,小組討論。

2、小組展示,教師點撥講解。

3、對學案內容進行整理記憶。

當堂檢測

一、給下面詞語中加點字注音及解釋字詞

足跡(  )  瞬間(  )  誘人(  )  幽寂(  ) 萋萋(  )

涉足(  )  佇立(  )

佇立:                        極目:

涉足:                        荒草萋萋:

二、對《未選擇的路》一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僅描繪選擇,而不説面臨的選擇內容是什麼,使此詩具有了內涵的開放性。

B.這首詩具有象徵意味,讀後令人深思。

C.“我將輕聲歎息將往事回顧”是詩人對自己年輕時錯誤選擇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説明選擇其中一種意味着對另一種的放棄,選擇時應慎之又慎。

三、閲讀詩歌,回答問題。

1、詩人筆下的路顯然不是指行走的路,而是指

2、樹林裏分出兩條路,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路,是因為這條路

3、第二小節中“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的原因是什麼?

4、從第三小節的哪句話中,能看出“我”對未選擇的那條路的留戀?

5、第四小節中,“樹林裏分出兩條路”象徵了什麼?“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象徵了什麼?為什麼説“人跡更少”?

答案:

1、表面説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實際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這是一種象徵手法。我們曾學過的《在山的那邊》和《行道樹》等都採用了這種寫法。

2、.選擇的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未選擇的路是:消失在叢林深處的有許多人走過的一條小路。

3、而我卻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4、這首詩是寫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許多,人的一生只能選擇一條。當踏上這條道路以後,可能會發現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於是就對未選擇的路產生嚮往,也是對美好人生的嚮往,這便是詩人所表達的意思。它告訴我們:人生的選擇很無奈,既要勇於抉擇,更要慎重對待。

5.説明詩人的這種選擇是理智的,他對後果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思想準備,只因有了這樣慎重的考慮,才會避免日後的後悔。

6、“那路口”指兩條路的岔路口。“久久佇立”説明選擇的困惑,“我”對兩條路都很嚮往,但又不能都走,必須選擇一條,表現了“我”的慎重。

C

1、 人生之路

2、 “荒草萎委,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人跡更少”。

3.原因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4.從“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中可看出。

5.“樹林裏分出兩條路”象徵人生路上遇到的岔口。“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象徵如何抉擇人生的道路。“人跡更少”是因為這條路上人跡罕至,代表着這條路也許更艱辛,更需要開拓,正因為如此,才更具有價值。

王強

《未選擇的路》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品味詩歌,悟出詩中所藴含的人生哲理。

2、學習詩人對生活的理性思考,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瞭解一點關於象徵的知識。

教學重點:

理解詩中所藴含的哲理。詩人為什麼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

教學難點:

對於象徵的理解。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歎;魯迅也有“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這樣看來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也有着特別的意藴。那麼,他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呢?

二。作者是、國詩人。被稱為。

三。詩文理解:

1、注音及釋義:弗()涉()足佇()立萋萋()幽寂()延綿()

2、理解詩意

1)、用一句話概括每一節內容(寫在書上)

2)題目為什麼是“未選擇的路”而詩人其實選擇了自已的路了?

3)詩人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4)詩中表面上寫的是自然界的路而實際上有深刻意義,暗示的是。

5)詩人這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現手法是什麼?

象徵:把看不見摸不着的含義(抽象的東西)寄託在一個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着)的物體上表達。把“人生的道路”依託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來寫“人生之路”。

象徵與比喻的區別:

象徵: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説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象徵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徵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四、作業:積累卡片和課後1——5、9

《未選擇的路》賞析

《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在這首詩裏,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徵。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

詩的前三節似乎僅在平直地描寫林中的那兩條路的不同,但其中卻藴含着極大的比喻意義,第四節詩人筆鋒一轉,從林中之路躍到描寫人生之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這結句寄寓着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徵性和哲理性。詩人以含蓄清新、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再現出優美的自然風光,並且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反映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詩還注意引起人們的聯想,把理性與不情感融於一首短詩之中,深化了這首詩的意藴,給人以豐富的啟迪。詩人是通過優美的意境創造和濃郁的抒情表達把哲理隱含其中並傳遞給讀者的。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和韻律來表現自己對人生的思索。這種質樸無華的風格使這首詩如夏夜裏清涼柔和的風,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情趣,給人一種沁人心脾之感。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個面臨選擇的人和他進行選擇時的心態,至於選擇的具體內容並沒有寫出,詩人的着眼點是選擇本身。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在這首詩中發現自身的生活體驗,理解其中的哲理內容。

因為這首詩具有內涵的開放性,猶如一個巨大的構架,其中的內容有待讀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顧自己的人生之路,從而受到觸動而引發深深的思索。

《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

本首詩歌的教學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學生思維特點設計了教學環節,力求按照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安排教學程序。本篇文章內容屬於人生哲理詩,相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説較為難懂,主要是引導學生明白:在面對人生選擇時應該慎重,不能隨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選擇。

因此,我在教學中吸取以前教學的經驗教訓,首先在導入上改變了以往的思路。我先給學生講述了一個“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進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該怎樣走?你必須得選擇一條,當你選擇了一條在走的過程中遇到了磨難,你有什麼想法?學生答:“會想到自己選錯了道路,會特別留戀另一條未選擇的路。會調轉頭重新選擇”然後,我又講道:“有兩條道路,一條平順,一條充滿荊棘,你會選擇哪條?”學生答:“充滿荊棘的,因為他充滿了挑戰,可以磨練自我。”接着我就給與他們的回答以肯定,順勢引入今天的課文,“其實人生道路的選擇未必不是這樣,一旦選擇絕無回頭的機會,因為時間已經過去。所以選擇時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風雨會不期而至,你必須勇敢的面對。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隨波逐流。”其次我沒有去講解,而是讓他們去一遍遍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主題思想,學生能在朗誦中體味詩中所藴涵的感情。第三,我讓他們展開討論,人生道路如何選擇?引導他們開始能對於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進而正確的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最後,我結合上一首詩歌《假如生活會欺騙了你》設計了一個問題,抓住兩首詩的主旨寫一段人生的哲理:學生很容易就寫出來了。“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不要悲傷,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相信美好的未來在向我們招手。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我們要慎重的做出自己的選擇,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就在腳下。”這些環節的設置,真正落實了三維目標。

這節課的成功源於對教材文本和學生的精心分析,所以我認為:離開學情的教學是沒有目的的,離開文本的教學是盲目隨意的。

《未選擇的路》教案 篇四

一、導入新課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同學們是否記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詩句,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富於哲理的名言。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也是寫“路”的詩。

二、作者簡介

羅伯特·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

三、講讀全詩

1.請同學們反覆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麼含義?

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裏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徵手法。

2.什麼是象徵?象徵跟比喻有什麼區別?

明確:所謂象徵,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説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象徵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徵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3.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

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後的悵惘——多年後的回顧、歎息。

4.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麼重點又寫未選擇呢?

明確: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選擇的路一步步變為現實,而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對現實不滿,總覺得還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悔意由此而生,憂鬱因此而起。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5.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呢?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板書設計

未選擇的路

弗羅斯特

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後的悵惘——多年後的回顧、歎息

未選擇的路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的要求:

1. 學習詩人採用象徵手法所傳達的人生哲理。

2.反覆誦讀,背誦、默寫這首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教學目的要求1

難點:教學目的要求2

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三、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朗讀《未選擇的路》導入,或可從多媒體場景――路導入。

(二)全班同學個別讀、齊讀,男女生分讀,全體同學試背。

(三)指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

(四)請同學舉手發言説説你所知道的有關“路”的詩句、格言警句。

(五)研讀課文:

1.你是怎樣理解《未選擇的路》這首詩的主題的?

2.《未選擇的路》中的“路”“荒草”“足跡”象徵着什麼呢?

3.在《未選擇的路》一詩中昇華全詩旨意的詩句是: 。

4.體會詩句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並試着説説你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

5.談談你學習這首詩的感受。

(六)作業:

1.當堂背誦、默寫《未選擇的路》。

2.以“路”為題,寫一篇6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