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1年版新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全冊知識點歸納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5.58K

第一單元 聲音

2021年版新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全冊知識點歸納

知識點歸納: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沒有振動就沒有聲音。

2、物體振動時,也會引起它周圍物質的震動,並通過這些物質把聲音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一個地方。

3、耳的結構:

外耳:耳郭外耳道耳郭具有收集聲音並將聲音導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後可以收集到更多的聲音,聽到的聲音更大

中耳:鼓膜聽小骨。鼓膜很薄而且有彈性,即使是輕微的聲音,它都會產生震動。

內耳:耳蝸等。

4、輕輕撥動鋼尺發出的聲音弱,用力撥動鋼尺發出的聲音

5、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越,物體振動的幅度越,聲音越

6、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物體振動的越快,發出的聲音就越高,物體振動的越慢,發出的聲音就越低

綜合實驗探究:

實驗一:探究物體是怎樣發出聲音的

實驗材料:橡皮筋、鋼尺。

實驗步驟:

(1)拉伸橡皮筋,按壓橡皮筋用力揉搓橡皮筋,輕輕彈撥橡皮筋,觀察橡皮筋是否發聲,以及發聲時的現象。

(2)輕輕撥動鋼尺,使鋼尺發出聲音並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撥動橡皮筋可以使橡皮筋發出聲音,發出聲音時可以觀察到橡皮筋和鋼尺在震動。

實驗結論:物體通過振動發出聲音。

實驗二: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

實驗步驟:

(1)將正在發聲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抽出玻璃罩內的空氣,聽聽鬧鐘的聲音。

(2)請同學在桌子的一端輕輕抓撓,比較把耳朵貼在桌子的另一端和不貼在桌子上時聽到的聲音。

(3)將擊打後的音叉輕輕觸及水面,觀察水面的變化。在將音叉浸入水中,聽聽音叉的聲音。

實驗現象:

(1)抽出玻璃罩內的空氣後,聽不見鬧鐘的聲音。

(2)把耳朵貼在桌面上比不貼在桌面上聽聲音更清晰。

(3)將擊打後的音叉觸及水面,觀察到水面有波紋;將音叉浸入水中,可以聽到音叉發出的聲音。

實驗結論:物體振動時也會引起它周圍物質的振動,並通過這些物質把聲音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一個地方。聲音可以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實驗三:模擬鼓膜的震動

實驗材料:音叉、口杯、氣球皮或薄橡膠、橡皮筋、細沙或碎紙屑等。

實驗步驟:

(1)把氣球皮或薄橡膠放在杯口上面繃緊,用橡皮筋固定(氣球皮相當於鼓膜),並在“鼓膜”上面放少量的細沙或碎紙屑。

(2)用音叉等發聲物體,在“鼓膜”的上方製造強弱不同和遠近不同的聲音。認真觀察“鼓膜”震動的情況。

我的記錄表:

相同條件

不同條件

“鼓膜”的震動情況

聲音製造點到“鼓膜”的距離相等

“鼓膜”上方製造的聲音較強

震動明顯

“鼓膜”上方製造的聲音較弱

震動不明顯。

製造的聲音強弱相等

製造的聲音距離“鼓膜”較近

震動明顯

製造的聲音距離“鼓膜”較遠。

震動不明顯。

實驗結論:

“鼓膜”在聲音的作用下產生震動。聲音的遠近和強弱條件不同,引起“鼓膜”的震動也不同。發生,“鼓膜”震動的幅度大;發生,“鼓膜”震動的幅度小;距離,“鼓膜”震動的幅度大;距離,“鼓膜”震動的幅度小。

實驗四:探索鋼尺的音量變化

實驗材料:鋼尺

實驗步驟:

(1)將鋼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約20釐米。用一隻手壓住鋼尺的一端,用另一隻手輕輕撥動鋼尺的另一端,觀察鋼尺的上下浮震動幅度並描述它發出聲音。

(2)用力撥動鋼尺,觀察鋼齒的振動幅度,並描述它發出的聲音。

實驗結論:物體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物體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

實驗五: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

實驗材料:尺子、若干本硬皮書。

實驗猜想。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越長,因高越(填“高”或“低”),振動越 (填“快”或“慢”)

實驗步驟:

(1)將尺子的一端伸出桌面5釐米、10釐米、15釐米、20釐米,用力壓住餘下部分。

(2)按照尺子震動部分長度的變化順序依次用力撥動尺子,反覆3~4次,仔細傾聽尺子發出聲音的高低,並觀察尺子震動的快慢,然後記錄下來。

注意事項:儘量壓緊尺子,不要讓它與桌面碰撞發生。

我的記錄表

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釐米)

我聽到的

我看到的

音高的變化順序

音高

振動的快慢

5

由高到低

10

較高

較快

15

較低

較慢

20

實驗結論: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物體振動的越快,發出的聲音就越高;物體振動的越慢,發出的聲音就越低

第二單元 呼吸與消化

知識點歸納:

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氣管支氣管膈肌等。

2、人的呼吸實際上是進行着氣體交換,使氧氣進入血液,同時排出二氧化碳

3、人體運動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呼吸的次數比平時,呼出和吸入氣體的數量也比平時

4、根據食物的來源分為植物類食物動物類食物,根據食物的食用方法分為生食熟食

5、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通常分為: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無機鹽

6、我們從食物中獲取各種營養,這些營養必須合理搭配,才能保證我們正常生活和成長,這就是營養的均衡。為了讓我們的身體保持長期營養均衡,我們應該不偏食不挑食

7、口腔是食物消化開始的地方。牙齒唾液共同參與了食物在口腔裏的消化。牙齒有咬碎食物的作用;舌有傳送攪拌的作用;唾液有消化潤滑食物的作用。

8、牙齒按形狀分類,可分為門齒犬齒臼齒。門齒有切割食物的作用;犬齒有撕碎食物的作用;臼齒有咀嚼食物的作用。細嚼慢嚥有利於食物在體內的消化

9、人體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食物被食道輸送到胃裏,在裏進一步磨碎和分解,在小腸裏被吸收。

綜合實驗探究:

實驗一:模擬人體呼吸

實驗材料:氣球和氣球皮、吸管、瓶子。

實驗步驟:

(1)組裝如圖所示的裝置來模擬人體的呼吸。

(2)拉下裝置下方的氣球皮,觀察裝置內的氣球變化。

(3)頂起裝置下方的氣球皮,觀察裝置內的氣球變化。

實驗結論:吸氣時胸腔擴張,腹部收縮;呼氣時胸腔收縮,腹部放鬆。

實驗二:辨別脂肪

實驗材料:食用油、花生、肥肉、棉籤、白紙、水等。

實驗步驟:

(1)用棉籤蘸一點食用油塗在白紙上;在白紙上擠壓,潤滑花生、肥肉;用棉籤蘸一點水,塗在白紙上。

(2)觀察、比較以上幾種食物在紙上留下的痕跡。

我的記錄表

三種食物的油漬

紙呈半透明;摸上去黏糊糊的;有油腥味;時間長了也不容易蒸發變幹。

白紙上水的痕跡

白紙發皺變軟;時間長了,上面的水分容易蒸發變幹。

實驗結論:食用油、肥肉、花生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脂肪

實驗三:辨別澱粉

實驗材料:澱粉、土豆、饅頭、麪包、碘酒等。

實驗步驟:

(1)在澱粉糊中滴入一滴碘酒,會看到澱粉變成藍色。

(2)分別在不同的食物上滴一滴碘酒觀察實驗現象。如果發現有變藍色的現象出現,説明這種食物中含有澱粉。

注意事項:使用滴管時滴管口不能與食物接觸。

實驗現象:土豆、饅頭、麪包遇到碘酒都變成了藍色。

實驗結論:土豆、饅頭、麪包這三種食物中都含有澱粉

實驗四:模擬食道的工作

實驗材料:透明吸管、小塊饅頭。

實驗步驟:

(1)將一隻乾淨柔軟的透明塑料管,豎直襬放模擬我們的食道。

(2)將一小塊饅頭放入“食道”,用手指擠壓饅頭上面的塑料管模擬食道的蠕動。

實驗現象:饅頭會順着“食道”向下移動,直到“食道”的出口處。

實驗結論:食道的功能是通過食道壁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產生的蠕動將食物輸送到裏。

實驗五:模擬胃蠕動的實驗

實驗材料:塑料袋、水、小塊饅頭、煮熟的蔬菜。

實驗步驟:

(1)在塑料袋中裝上水、切成小塊的饅頭和煮熟的蔬菜。

(2)反覆揉擠這個袋子,模擬胃的肌肉在不停的收縮、蠕動。觀察裏面的食物,食物漸漸被磨碎、揉爛。

實驗結論:胃的功能是磨碎分解食物,幫助消化。

第三單元 運動合力。

知識點歸納:

1、重力就是把物體拉向地面的力。

2、足夠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的越快

3、氣球裏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衝力噴氣式飛機火箭鞭炮都是靠反衝力運動的。

4、充氣的氣球和拉長的橡皮筋都具有能量,釋放後可以產生動力

5、橡皮筋、彈簧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狀改變時,他們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彈力。當他們恢復到原來的形狀後,彈力就消失了。衣褲鬆緊帶、票夾、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樣的彈簧,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

6、在一定限度內,橡皮筋纏繞的圈數越多彈力越大,作用時間越長,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橡皮筋纏繞到一定數量後,小車車輪容易打滑,這時可以用增加小車重量的方法來解決。

7、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得更快,必須對物體使用更大的力。要使運動的物體靜止運動,必須對物體使用阻力

8、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它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用N表示。

9、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生摩擦,運動物體往往會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

10、任何物體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沒有能量,自然界就不會有運動和變化,也不會有生命。運動的小車、發光的燈泡、拉長的橡皮筋……都具有能量。能量還儲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學物質中。

11、小車的設計製作基本步驟:明確問題—制定方案實施方案—評估與改進

實驗器材的介紹:

1、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由提環、指針、刻度板、掛鈎、彈簧組成,它是利用彈簧“受力大,拉長長”的特性來測量力的大小的。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重力時應該注意以下事項:

(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

(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

(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值。

綜合實驗探究:

實驗一:用氣球驅動小車

實驗材料:小車、氣球、噴氣嘴、噴氣嘴支架、Z型護架、螺絲和螺帽。

實驗猜想:用氣球驅動小車。(填“能”或“不能”)

實驗步驟:

(1)在小車的一端橫樑中間安裝噴氣嘴支架。

(2)把氣球安裝在噴氣嘴上,接着把噴氣嘴安裝在支架上。

(3)選擇一塊平滑的地面來進行噴氣小車試驗。用粉筆在地面上畫出小車跑道,標出起點與刻度。

(4)吹大氣球后,用食指和中指夾住氣球頸部,不讓氣體漏出。把小車放到起點位置,調整氣球噴氣嘴的方向,迅速鬆開手指,讓小車自行駛出。

實驗結論:在這個裝置中,我們利用氣球噴出的氣體產生的反衝力讓小車運動起來。

實驗二:用橡皮筋驅動小車

實驗材料:小車、車軸、車軸套,橡皮筋、軟米尺一個、記錄表一份。

實驗猜想:橡皮筋纏繞的圈數多,小車行駛得。橡皮筋纏繞的圈數少,小車行駛的(填“遠”或“近”)。

實驗步驟:

(1)將橡皮筋固定在車的前端中心位置。

(2)預先在車軸套邊做個缺口,把橡皮筋套在車軸套的缺口上,轉動車輪纏繞橡皮筋。

注意事項:小車行駛的方向與橡皮筋在車軸上纏繞的方向相反。

(3)確定一人為操作員(纏繞橡皮筋,讓小車自動行駛),兩人為測量員,一人為記錄員。

(4)在小車的車軸上纏繞不同圈數的橡皮筋來做對比實驗。建議材料的圈數為2、4、6圈,相同圈數各做實驗三次。

(5)每次實驗都要從相同的起點開始,並要準確找到終點,用軟米尺測量出距離並及時填好記錄表。

我的記錄表

橡皮筋纏繞的圈數

實驗次數

小車運動的距離(釐米)

車均距離

2

1

130

130

2

135

3

125

2

1

176

178

2

182

3

176

6

1

266

268

2

270

3

268

實驗結論:在一定的限度內,橡皮筋纏繞的圈數多,它的彈力大,作用在小車上的時間長,小車行駛的遠;橡皮筋纏繞的圈數少,它的彈力小,作用在小車上的時間短,小車行駛得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