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登泰山記》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23W

《登泰山記》教案【多篇】

登泰山記教案 篇一

樑萬年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音

汶wèn水 石蹬dèng 姚鼐nài

若僂lǚ 膝xī蓋 岱dài宗 徂cú來

石罅xià 山麓lù 樗chū蒲 降皓hào 瀑pù水

填空

姚鼐,清代著名-----家。因室名-----軒,故號-----,安徽-----人。是清代-----派的奠基人。在文學理論上,主張-----、-----、-----三者結合。

課文結構

1、簡介泰山的位置、形勢——按方位(面)、分界(線)、日觀峯(點)的位置描寫,為下文做鋪墊。

2、登泰山的經過

交代從京城到泰安的旅程。“十二月”“乘風雪”,點明時令是冬季,為下文登山張本。

描寫登山過程。先總寫登山日期、同伴和出發地點,然後寫七千餘石級,顯示泰山高峻;接着寫登山路線,介紹三谷,中間插入酈道元、古人、世人的記述、傳聞;介紹沿途名勝,顯示泰山是古老名山。

描寫山頂夕照俯視所見。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盡受眼底,是一幅絢麗壯觀的夕照圖。

3、描寫觀日出的情景。

等待日出:客觀環境——大風揚積雪擊面

主觀心情——足下皆雲漫。高聳於雲端之上,內心充滿自豪感。

日出的三個階段:日將出——稍見山巒微露,轉眼成五彩

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已出——西峯“降皓駁色”

4、介紹泰山的古蹟:建築羣——岱祠、碧霞祠、行宮

刻石

5、綜述泰山冬季特點:三多、三少、三無、雪與人膝齊。

課外閲讀

西湖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盛,為朝煙早晨煙霧迷濛,為夕嵐向晚的山光。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抑制,與杏桃相次開發一個接一個地開放,尤為奇觀。

石簣數屢次為餘言:“傅金吾圓中梅,張功甫家故物原有的東西也,急往觀之應該趕緊去看。”餘時為桃花所戀迷住,竟不忍去離開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綠柳紅桃,顏色濃豔,瀰漫二十餘里,歌吹唱歌奏樂為風,粉汗年輕婦女的汗為雨,羅紈指貴婦人家的裝束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豔麗極矣。

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湖水成為綠色之工巧妙,山嵐設色用顏色描畫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夕陽未下,始極其濃媚把它的濃媚姿態發揮到極點。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態,柳的情調,山的容顏,水的意境,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享受,安可為俗士為利祿奔走的人道哉。

作者郵箱:

[1]

《登泰山記》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3.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通假、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現象,掌握遊記順序,賞析景物描寫片斷。

難點:結合本文寫景狀物進行藝術審美,借鑑本文的修辭手法和描寫技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相關鏈接】

一、作者介紹

姚鼐(1732—1815),字姬傳,一字夢榖,清代桐城(今屬安徽)人,因書齋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清代傑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庫全書》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辭官,就在這一年辭別京師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寫了《登泰山記》。

二、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對於散文創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和鮮明的主張,其創始人是方苞,劉大櫆和姚鼐繼承並發展了他的理論,三人並稱為“桐城三祖”(因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辭著名,世稱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內容多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語言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張學習《左傳》《史記》等先秦兩漢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韓愈、歐陽修等人的作品,講究“義法”,要求語言“雅潔”。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歸序》《武季子哀辭》、姚鼐的《登泰山記》等。桐城派散文特點:提出“義法”主張。“義”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達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風貌一般簡潔平淡,而鮮明生動不足”。

三、寫作背景

姚鼐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館纂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養親為名,告歸田裏,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於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頂,第二天即除夕(當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至日觀峯的日觀亭後,觀賞日出,寫下了這篇遊記。

四、題目解説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位於山東省中部,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峯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天下第一山”之稱。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説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遊歷,作詩記文。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

五、文體解説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並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有三種形式:

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敍人物生平事蹟的文體。

②遊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

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文體裁。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認讀字音

(1)汶水(wèn)

(2)濟水(jǐ)

(3)磴(dènɡ)

(4)徂徠(cú)(lái)

(5)皓(hào)

(6)絳(jiànɡ)

(7)鼐(nài)

(8)罅(xià)

(9)樗蒱(chū)(pú)

(10)岱祠(dài)

2、理清結構

二、精讀課文

誦讀第1段

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

(1)其陰,濟水東流(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

(2)陽谷皆入汶(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3)陰谷皆入濟(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4)當其南北分者(當:介詞,在)

2、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內容?作者是怎樣寫的?

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環境。作者採用由“面”到“線”再到“點”的寫法:先寫汶水和濟水的分流,這是“面”;再引出兩水的分界線(古長城),這是“線”;然後以古長城作為參照物點出泰山的最高峯——日觀峯的位置,這是“點”。這個“點”為下文敍述登山線路和觀日出作好了鋪墊。

誦讀第2段

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

(1)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介詞,在)

(2)自京師乘風雪。(乘:這裏是“冒”的意思)

(3)歷齊河、長清。(歷:經過)

(4)越長城之限。(限:界限)

(5)至於泰安。(至於:到、到達)

(6)是月丁末。(是:這、此)

(7)酈道路元所謂環水也。(所謂:所説的)

(8)餘始循以入。(以:表修飾)

(9)道少半。(少:不到)

(10)復循西谷。(循:沿着)

(11)崖限當道。(當:動詞,擋住)

(12)世皆謂之天門雲。(雲:助詞,無意義)

(13)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負:揹負;燭:名詞作動詞,照。)

2、作者詳寫寫登山的過程,説出作者的登山線路以及文章的寫景特點。

登山路線:由南麓—入中谷—道少半—越中嶺—循西谷—至山巔。

寫景特點:先寫由京師到泰安,點明遊覽的時間和節令;再寫由山麓到山頂,詳細記述路程的遠近、山路的石級、經由的路線、古人登山的情況以及相關的一好處費地理知識;最後寫到達山頂後所見景象,由遠及近、由上而下地寫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渾和壯麗。

3、作者是怎樣描寫山頂所見之景的?

作者用“蒼山負雪,明燭夕照”寫出從曲折的山徑並在冰雪與迷霧之中初至山頭時剎那的感受。然後遠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水如畫”,俯視“半山居霧若帶然”。作者視野由遠及近,由上而下,既層次分明,又照應前文。寫山、水、雪、霧、日光、城郭,這麼多的內容,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來了。正是這些山、水、雪、霧、日光、城郭交織着,才構成一幅壯麗、優美的山水畫,表現出冬季泰山靜穆、森嚴的美。

作者用詞及其生動形象。“負”“燭”兩個動詞,把山與霧擬人化,寫出了山靜中的動態、霧動中的靜態。“燭”名詞作動詞,使雪白耀眼的景象更形象。把半山凝聚的雲霧比作飄帶,形象有趣。這部分通過對雪、日、霧三種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的描寫,鮮明地勾勒出冬季泰山的雄渾景象。

三、誦讀第3段

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

(1)戊申晦,五鼓。(晦:農曆每月最後一天。五鼓:五更)

(2)大風揚積雪擊面。(揚:捲起)

(3)亭東自足下皆雲漫。(漫:瀰漫)

(4)稍見雲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稍見:逐漸看見。)

(5)須臾所五采。(採:同“彩”)

(6)正赤如丹。(正:純正)

(7)回視日觀以西峯。(以:助詞,表示方位)

(8)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絳:大紅;皓:白;駁:雜;僂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的樣子。)

(9)極天雲一線異色。(極:盡。)

2、文章通過寫景物變化描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麼順序寫景物變化的?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四、誦讀第4、5段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其遠古刻盡漫失。(漫失:模糊或缺失)

(2)僻不當道者。(僻:偏僻;當:在)

(3)多平方,少圜。(平方:古義:平整,方形的。今義:①指數是2的乘方。②平方米;圜:同“圓”)

(4)至日觀數裏內無樹。(至:距離)

2、本段寫了觀日出後的遊覽,主要寫了哪些人文景觀?有什麼好處?

人文景觀:建築:岱祠、碧霞元君祠;古蹟:道中石刻。

好處:先以日觀亭為參照物寫周圍的建築,再寫返回途中所見的道中石刻。這樣寫,不僅展現了泰山的古老風貌,凸顯了泰山的人文內涵,也使文章顯得豐富深刻,體現了“桐城派”重考據的文風。

3、第五段是如何描寫泰山的自然景觀的?

自然景觀——寫土質: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寫樹:少雜樹,多鬆,生石罅,皆平頂,至日觀數裏無樹;寫雪:冰雪,雪與人膝齊;寫水:無瀑水;寫鳥獸:無鳥獸音跡。

作者這樣寫給人留下了泰山總體印象:一是泰山蒼勁峻峭;二是泰山之冬的靜美;

【問題探究】

1、本文有怎樣的藝術特色?

(1)抓住景物特徵巧妙烘托。本文描寫景物很少直接描寫,而是採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餘”暗暗點出,然後借于山頂俯視的“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雲漫”的圖景側面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之外,又以“明燭南天”“絳皓駁色”等進行側面烘托,既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又生動有趣。

(2)語言簡潔、生動。本文全文不到五百字,卻充分展示了雪後登山的別樣情趣。比如從京師到泰安,只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路程,並照應了第1段中的古長城。又如寫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第5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也能體現語言簡練、生動的特點,寥寥幾句,就把泰山的多石、多鬆、冰雪覆蓋的景色描寫了出來。

(3)比喻、擬人的運用。本文有幾處使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

①“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作者初登山巔的感受。作者不説冰雪覆蓋青山,卻説青山揹負着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説蒼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動的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②“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作者山巔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水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且停留在山腰間的雲霧好像飄帶一般。特別是“半山居霧”,不僅把動態的霧寫成靜態,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美的享受。

③“絳皓駁色,而皆若僂”。“或得日可否”的山峯,色彩各有不同,而形態卻是相同的:“皆若僂”。這一比擬不僅寫出了西南諸峯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峯的雄俊,並且賦予山峯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

2、本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課文洋溢着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與讚美之情。文中泰山那雄偉多姿的景色,美不勝言,使人心曠神怡。作者不顧條件惡劣,克服種種困難,登山一覽的高昂情緒也很感動人。在作者筆下隆冬時節風雪瀰漫的泰山優美絢麗,毫無冷落蕭條之感,作者頂風冒雪,豪情滿懷,胸襟開闊,既無孤芳自賞的清高,也沒有“獨釣寒江雪”的悽楚、孤寂的情懷。文章的基調是積極的、樂觀的、豪邁的,使人讀了不僅能欣賞到自然的美,也能領悟一些人生的真諦。古代記漩散文能收到這樣的效果,是很可貴的。

《登泰山記》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結合作者簡介和文本註釋,掌握基本的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瞭解《赤壁賦》《登泰山記》情景交融的特點,感受中國古代文人或顯或隱地將個體思考寄託于山水之景中的文學自覺。

2.以山水為代表的自然是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寄託。感受作者借山水書寫世俗困境、于山水中尋求突圍途徑,最終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實現個體自由的生命歷程。

教學重點

1.掌握基本的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對比閲讀這兩篇寫景抒情名篇,感受中國古代文人或顯或隱地將個體思考寄予于山水之景中的文學自覺。

2.學會運用批註式鑑賞方法,文本細讀,品鑑此類散文的創作特點。

3.在山水之境中,感受作者借山水書寫世俗困境、于山水中尋求突圍途徑,最終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實現個體自由的生命歷程。

教學難點

1.學會結合文體特點(如《赤壁賦》的“賦”)、文言字詞、藝術手法等,挖掘與歸納中國古時候寫景抒情類散文的創作特點。

2.結合中國古代文人以儒家“經世濟民”思想為世俗追求,以山川自然為精神寄託的文化傳統,感受作者借山水書寫世俗困境、于山水中尋求突圍途徑,最終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實現個體自由的生命歷程。

教學説明

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單元主題是“自然情懷”,入選本單元的篇目以此為《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節選)》、《赤壁賦》、《登泰山記》五篇寫景抒情散文。學習本單元,旨在體會民族審美心理,提升文學欣賞品味,培養對自然的熱愛之情。本專題學習的主要學習任務是基於第七單元內容,編寫一本散文集。各階段學習任務均以前三篇現代文為一類專題學習,後兩篇文言文為一類專題學習。具體安排見下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任務一:讀山水以感其情

【情境】部編版第七單元的主題是“自然情懷”,共選錄了五篇名家寫景抒情的文章。如果我們要以這個單元為基礎,編寫一本散文集,我們就把這個單元“讀厚”,圍繞主題分類收錄課內外的相關文章。然後需要“讀細”,鑑賞這些名篇“名”在哪裏;最後是“讀深”,在充分了解文章的基礎之上為這本散文集作序,表達出我們對這本散文集如此編排的理由。

話題導入:毛澤東主席曾在《沁園春雪》中寫到:“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一句,抒發了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和完成革命事業的壯志豪情。而由中國當代畫家傅抱石和關山月於1959年合作創作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同樣給我們直觀地展現出我們神州大地的恢弘壯闊。説到祖國的山河,你馬上想到了什麼?

今天讓我們共讀中國古時候寫景抒情的名篇——《赤壁賦》和《登泰山記》,穿越千百年之前,感受蘇軾和姚鼐筆下的景與情。

活動1:讀順——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字詞的讀音。

活動2:讀情——選出你最喜歡的一處讀一讀,注意朗讀的輕重節奏。

任務二:理字詞以通其意

活動:梳理兩篇文言文重點字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任務三:畫山水以現其貌

活動:請從《赤壁賦》《登泰山記》中任選一篇,結合文本意象,為文章繪製一副美景全貌圖。(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學生課前或在家繪製,鼓勵發揮特長,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

第二課時

任務一:讀山水以賞其景

導入:

餘秋雨曾在散文集《文化苦旅》自序中説道:“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説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長期薰染造成的,要擺脱也擺脱不了。”之所以稱“人文山水”,是因為自古在文人墨客筆下,山川自然便被賦予了豐富的意義。伯牙與鍾子期于山水之間相遇,一曲《高山流水》抒發知音之遇;“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儒家山水比德、表達君子道德情操的最佳註腳。凡此種種,數不勝數。

今天讓我們繼續共讀中國古時候寫景抒情的名篇——《赤壁賦》和《登泰山記》,感受蘇軾和姚鼐筆下的山水之美和潛藏其中的文人情思。

活動1:如果你是編輯,要為入編散文集的這兩篇文章補充旁批,你會怎麼選擇?請從描寫山水的語句中選擇一處,小組討論、分享。

活動2:精選一處,仿照例子,完成表格。

參考:

任務二:攜山水以勾情思

活動1:你從這兩篇山水散文中讀到了什麼情感?

活動2:《登泰山記》只是一篇山水遊記嗎?結合以下語句分析。

(1)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餘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引導:奔赴泰安之中的一系列動詞,乘風冒雪,跋山涉水,極寫路途之遙,登山之決心與熱切;登山途中,“少”“中”“西”“巔”等一系列方位名詞的變化,寫出山路之曲折,山勢之高峻,登頂之艱險。其中環節,缺一不可。作者何以費此筆墨?

明確:明寫路途艱難,實寫人生艱難。

(2)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引導:登頂山上,豁然開朗。傍晚時分,落日餘暉靜靜灑落,山水如畫,霧帶飄然,山色淡雅、祥和。“望”是眺望,與“上”呼應,此情此景,非登頂不得,心境也由苦苦攀登轉而為寧靜淡然。

明確:明寫山色淡雅,實寫心境淡然。

活動2:結合作者當下的處境,談談兩篇散文抒情方式的不同。

資料1:“烏台詩案”獲釋後,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官俸停發,衣食無着,曾做詩句“古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飢寒疑死矣”表達當時的困苦之境。元豐五年秋冬,蘇軾先後兩次遊覽黃州赤壁,寫下兩篇賦。此為第一篇賦。

資料2:《登泰山記》寫於姚鼐辭官歸故里的途中。姚鼐少懷大志,但仕途之路並不順暢。後被舉薦,參與纂修《四庫全書》。本來升遷有望,可他卻在《四庫全書》告成之後,借衰病或養親之名辭官離京。學界普遍認為,實際上是與戴震、紀昀等人不睦。他曾感慨:“夫士處世難矣!羣所退而獨進,其進罪也;羣所進而獨退,其退亦罪也。”(《贈程魚門序》)

明確:雖然兩篇散文都是融情於景、情景交融,但《赤壁賦》淡化寫景,更多的是抒情言志,藉由行歌相答、主客對話的方式表達對個體在浩渺宇宙中如何自處的哲理性思考。《登泰山記》通篇以泰山之景為表現主體。從綜觀到微觀,從日暮到日出,文字細緻考究,呈現出泰山或巍峨高大,或泰然祥和,或恢弘壯闊的景象。相應地,我們能從蘇軾筆下鮮明感受到他身處逆境之時內心的動搖猶疑,以及最終對人生深沉的頓悟,這種抒情方式是顯性的;但是我們幾乎無法從姚鼐的這篇散文中尋得他無奈辭官之後的心境,他落筆剋制、平淡,情感隱匿在眼底丘壑中。一顯一隱,恰是兩者不同之處。

任務三:寄山水以求突圍

活動1:結合閲讀經驗和以下資料,思考:為什麼中國古代文人都不約而同地在山水中尋求生命困境的突圍?

資料:

(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論語》6.23章

(2)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終南別業》

(3)“士”作為國家根本利益的維護者、精神家園的守護者要完成其歷史任務,就只能傾盡全力於理想人格的建構,把心靈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宇宙的和諧融匯起來,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潘知常《中國美學精神》

明確:在春秋時期,山水多以倫理形態呈現,借山水來進行道德教化。此外,中國古代文人歷來深受儒家“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處世觀的影響,倘若無人賞識,則“藏”到哪裏?自是青山綠水處。恰如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句極盡隱逸生活的閒適恬淡。因此,象徵着隱逸、避世而居的山水便與代表着世俗生活最高追求的廟堂相對立起來。所以他們在面對人生仕途困境而不得解時,轉而投向自然。而山水的接納、包容,也讓他們深化了人與自然渾然一體、融洽自處的理念,即“天人合一”。

活動2:我們還要為這本散文集做一個腰封。閲讀以下三則名言,你認為選用哪句最能吸引讀者?為什麼?

資料:

(1)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南朝王融《江皋曲》

(2)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候,則披文而見時。

(説到山水,就能使讀者彷彿可以順着聲音看到山光水色的樣子;説到節令物候,就能使讀者在閲讀時似乎可以感受到所寫時令的寒暖特點。)——南朝劉勰《文心雕龍》

(3)就人生而言,應平衡于山、水之間。水邊的哲學是不捨晝夜,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

——餘秋雨《仁者樂山》

課堂總結:

中國文人是有山水情結的。從謝靈運開闢山水詩之後,“山水”便成為文人筆下的常客,他們借山水以抒情、言志和明心。山水名篇《赤壁賦》和《登泰山記》同樣如此。兩者抒情方式一顯一隱,共同借山水書寫自己的生命困境,藉以在山水之境中審視自己、審視社會、審視宇宙,並將個體生命統一在自然生命之中,留下千古佳作。從此,山水也不再只是自然山水,而成為彰顯文人心跡的“人文山水”。

【作業佈置】

學到這裏,你是否也有萬千情思在心中激盪?任選“赤壁”或“泰山”為創作對象,結合閲讀體驗和生活經歷,用一首現代詩表達你獨有的情思。我們將擇優選編入冊。

《登泰山記》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並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覆閲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杜甫的《望嶽》寫出了泰山的高峻,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也稱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記名御史等,參與編修《四庫全書》。辭官後,先後在江寧、揚州等地講學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詩文集》、《九經説》等書。他編選的《今體詩選》《古文辭類纂》,歷來負有盛譽。在創作方面,姚鼐師承劉大櫆,劉大櫆師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辭著名,世稱桐城派(但後來的桐城派作家並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書序、碑傳之類。他的文筆雅潔、嚴謹,自成一格。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創始人是康熙時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義法”,主張以“清真雅正”之文,載孔孟、程朱之道,劉大魁師事方苞,並發展了他的理論,強調“義理、書卷、經濟”,要求作品闡發程朱理學,同時又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字句”。姚鼐是劉大櫆的弟子,他的口號是“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實際上是以“考據”“辭章”為手段來闡發儒家的“義理”。

三、整體把握

1、聽課文錄音,正音。

2、朗讀課文。

3、默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註釋: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當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雪:趁,冒着。

餘始循以入:相當於“而”,表順承。

及既上:等到。

蒼山負雪:揹負。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曆每月最後一天。

稍見雲中白若摴

蒱數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雲一線:盡。

僻不當道者:偏僻。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麼?學生髮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峯——日觀峯。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着力敍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後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峯之南)登山。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峯日觀亭觀日出,然後參觀名勝古蹟,最後補記泰山極頂的景物特點。

3、思路(板書)

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遊蹤進行,敍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後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嚮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佈置作業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 篇五

一、設計目的:

1、培養學生的現代生活意識。

2、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縮短學生與古代文學作品之間的距離。

二、教學思路

依照課文,重組教學內容。請學生以導遊的身份,向遊客介紹泰山,為遊客設計登山線路,安排行程起居,介紹重點景觀。

三、教學過程

(一) 導語激趣:

我們都有過旅行的經歷,山光水色,美不勝收,可我們常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風物,豐富燦爛,可我們又有“身在寶山不識寶”之憾。這時,我們便想到了導遊。導遊,能帶領我們探幽發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導我們尋根問祖,得文化之精髓。導遊之功在於“導”,閲讀《登泰山記》,請你也當一回導遊,帶領我們去領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廣告激興

根據課文第一段內容,參考有關資料,寫一段介紹泰山的文字,為泰山作廣告,激起遊客的興趣。

示例(多媒體課件顯示):

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位於山東省中部,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峯玉皇頂,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條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東流去的濟水。南北水域的分界處有春秋戰國時齊國所築的長城遺址。泰山的最高處是日觀峯。

泰山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來有“五嶽獨尊”之譽。泰山自然景觀獨步天下,旭日東昇、晚霞夕照、黃河玉帶、雲海玉盤被稱為泰山四絕。泰山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徵;泰山受到歷代文人的禮讚,山上留有上千處題詠刻石,泰山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庫。

杜甫有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山泰山極頂,能識盡泰山真面目,無限風光盡眼收。

(三)設計線路

根據課文第二段內容,讓遊客從南面登山,設計好登山線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嶺——西谷——山巔(全程四十五里)

2、東谷登山:

泰安城——東谷——天門

(四)安排遊程

根據課文內容,為遊客安排好冬季二日遊。

第一天:從泰安城出發,登山至南天門,觀賞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頂。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觀亭看泰山日出,上午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下午返程途中觀道中石刻及泰山鬆。

(五)重點景觀介紹

根據課文內容,向遊客介紹泰山的重點景觀。要求解説得詩情畫意,讓遊客陶醉,讓遊客留連忘返。

1、蒼山負雪圖(泰山夕照圖)

姚鼐描述: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請學生用現代散文的語言描述這種奇觀。

參考文字(多媒體課件顯示):

登上山頂,極目遠望,羣山揹負着白雪,蒼茫聖潔;虯枝上掛滿了銀條,粉粧玉砌。山的連綿增添了雪的氣勢,雪的潔白增添了山的明淨。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給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羣峯,給白雪覆上了一層淡紅的輕紗。紅粧素裹,分處妖嬈。半山的雲霧絲絲縷縷,纏繞山間,像粉粧女子輕歌曼舞。山水雪霧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織,形成一幅壯麗優美的山水畫。

2、泰山日出圖

姚鼐描述:

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峯,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請學生用現代散文語言描述日出奇觀。

參考文字(多媒體課件顯示):

冬日清晨,天色剛泛出魚肚白。一行人便攙扶着登上日觀峯,腳下雲霧漫漫,耳畔松濤陣陣,坐在日觀亭上,有騰雲駕霧之感。遠方的山巒在霧氣中隱現,似海市蜃樓,近處的山峯在雲濤中出沒,似博戲爭賭。注目東方,海天之間浮出一條綵線,頃刻時,綵線擴大了它的範圍,變為絢麗的綵帶,綵帶慢慢擴大為紅色的海洋,紅光洶湧着,搖盪着。太陽像是負着什麼重擔似的,慢慢兒從海中升起。一剎那間,這深紅的東西,便發出令人目眩的光亮,雲彩被染紅了,雪峯被染紅了,日觀峯上的遊人也沐浴在紅色的朝陽中。

(六)送客(作業):

而今,崇尚文明旅遊,“除了你的腳印,什麼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憶,什麼也不要帶走”,作別泰山,留下什麼樣的回憶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記》,泰山的美麗風光,泰山的燦爛文化,就會長留你的心中。

四、創意説明

1、優化教材

古文教學最忌串講,事無鉅細,重點常被淹沒。採用導遊的方式處理教材,既能突出重點,又脈落分明。比如,讓學生為泰山作廣告,實際上是讓學生疏通第一段課文,同時讓學生多方向獲取資料,培養自學能力。課文第二段內容比較繁瑣,而讓學生設計出登山線路,牽一線而帶全段,並完成了課後相關練習。介紹重點景觀,實際上是學習課文的二三兩段,這是全文的精華所在。

2、角色扮演

學習心理學中有一條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讓學生模仿別人的角色來行事。實驗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氣越大,改變態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學習成效越高。學生坐在課堂上,他們已經厭倦了旁觀被動的角色。讓學生當一回導遊,將艱深的古文學習與鮮活的導遊工作結合起來,既能讓學習在一種輕鬆形象的情境下進行,又能增添他們新的生活體驗。

3、讀寫聯袂

為泰山作廣告,用現代散文語言介紹泰山景觀等,就不是簡單的古文翻譯,而要調動文學描寫的手法,才能介紹得詩情畫意。讀了一篇古文,也寫活了幾處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