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詩三首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62W

詩三首教案多篇

詩三首教案篇1

1.會寫“宮、侯”等8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結合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描繪的景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導入新課:春色是美好的,人們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樣,安靜美好。杜甫借花、蝶、鶯來歌頌春,一起背誦《江畔獨步尋花》。我們再走入春天的長安城去看看寒食節的景象吧。

2.知詩人,解詩題。

韓翃,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官至中書舍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原有詩集,後散佚,明人輯有《韓君平詩集》。

寒食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年清明節的前1~2天,節日期間不能生火做飯。

二、讀準字音,自學生字、詞語。

1.自學“御、暮”兩個漢字。指導學生從意義上區分“暮、幕”,從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讀詩,要求讀準、讀通。

3.再讀詩句,畫出停頓、重音。

三、再讀古詩,感悟詩意。

(一)連詞成句,讀懂詩意。

1.想想每個詞的意思,遇到不會的怎麼辦?(查字典、看註釋)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節,在冬至後的第105天,清明節前1~2天,節日期間不能生火做飯。

御柳:皇帝御花園裏的柳樹。

漢宮:這裏用漢朝皇宮來指唐朝皇宮。

傳蠟燭:寒食節禁火,但朝廷傳賜蠟燭給公侯之家,受賜的可以點火。

五侯:這裏指天子寵幸之臣。

2.把詞語連成句子,小組內説説這句話的意思。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樹。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3.全班彙報。(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

(二)展開想象悟詩情。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1.指名讀第一句。出現在你眼前的是什麼景象?(板書:飛花御柳)

2.“飛花”是什麼情景?“無處不飛花”寫出了花的什麼特點呢?(落花隨風飛舞,寫出了花的輕盈美麗。)

①不説“落花”而説“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意藴深遠。由此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詩人煉字的功夫。

②指導讀出花飛柳搖的美。

③用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於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

3.交流寒食節有哪些習俗。(寒食節禁火、吃冷食。)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4.日落天黑時,長安城裏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指名讀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有什麼想説的?(板書:蠟燭?輕煙)

四、補充資料,加深理解。

1.補充課前蒐集到的資料,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用自己的觀點去理解這首詩的含義。

2.寒食節民間禁火,而漢宮卻傳燭賜火,這説明了什麼?

(皇帝特許重臣“五侯”可破例燃燭並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

五、熟讀成誦,拓展延伸。

1.朗讀全詩,熟讀成誦。

2.課下蒐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同學交流你自己的見解。

板書設計

寒食

以漢喻今流露不滿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展示牛郎織女故事圖,提問:這是什麼故事?請同學們講一講牛郎織女的故事。

2.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來學一首跟這個故事有關的詩《迢迢牽牛星》。

3.板書課題,解釋題意。(選自《古詩十九首》。作者不詳,寫作時代大約在東漢末年。迢迢,遙遠。)

二、初讀古詩,掃清字詞障礙。

1.藉助拼音自由讀詩。同桌互讀,集體交流。指導學生讀好以下詞語。

迢迢(tiáo tiáo)皎皎(jiǎo jiǎo)擢(zhuó)素手

札札(zhá zhá)機杼(jī zhù)脈脈(mò mò)

2.重點指導書寫“素、章、盈、脈”四個生字,注意字的佔格和筆順。

3.熟讀古詩,讀出詩的節奏。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三、結合註釋,理解詩意。

1.藉助註釋,理解每句詩的意思,小組內交流。

2.全班彙報。

①彙報詞語意思。

迢迢:遙遠。

牽牛星:隔銀河和織女星相對,俗稱“牛郎星”,是天鷹星座的主星,在銀河東。

皎皎:明亮的樣子。

河漢:銀河。

河漢女:指織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銀河西。織女星與牽牛星隔銀河相對。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織機發出的響聲。

機杼:織機的梭子。

章:有花紋的紡織品,這裏指整幅的布帛。

零:落下。

幾許:多少。

盈盈:形容清澈。

脈脈:用眼睛表達情意的樣子。

②連詞成句,交流每句詩的意思。

(看那天邊)遙遠的牽牛星,明亮的織女星。

(織女)伸出細長而白皙的手,正擺弄着織機(織布),發出札札的織布聲。

(她思念牛郎,無心織布),因此一整天也沒織成一整幅布帛,眼淚像下雨一樣落下來。

銀河又清又淺,相隔又有多遠呢?

雖只隔一條清澈的河水,但他們只能含情凝視而不能用話語交談。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再讀古詩,與同學交流詩文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織女與牛郎被銀河阻隔,不能相見的哀傷與不幸的情感。)

2.詩中哪些地方體現了織女的哀傷與不幸的情感?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五、熟讀成誦,拓展延伸。

1.熟讀成誦,小組交流:詩中的織女給你留下什麼印象?(美麗、勤勞、孤獨、哀怨、痛苦)

2.推薦閲讀《牛郎和織女》。

板書設計

迢迢牽牛星

美麗、勤勞、孤獨、哀怨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貼出圖片(一個寧靜、美麗的夜晚,一輪玉盤似的月亮高懸夜空),你看到了什麼?

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麼?激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可誦讀關於月亮的古詩)

2.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另一首關於月亮的詩《十五夜望月》。

二、釋題意,明作者。

1.十五夜: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夜晚。

2.王建,字仲初,許州(治今河南許昌)人,唐進士,曾任昭應丞、渭南尉。一生困頓,晚景尤其淒涼。早年以宮詞著稱,中年後,詩風轉變,其樂府詩多方面地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統治階級的暴行。語言通俗明晰,凝練精悍,風格簡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體。

三、初讀古詩,掃清字詞障礙。

1.藉助拼音自由讀詩。同桌互讀,集體交流。

2.重點指導書寫“棲、鴉”兩個生字,注意“棲”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橫。“鴉”是左右結構,注意書寫時筆畫的穿插避讓。

3.熟讀古詩,讀出詩的節奏。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四、結合註釋,理解詩意。

1.藉助註釋,理解每句詩的意思,小組內交流。

2.全班彙報。

①彙報詞語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白霜。

棲: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濕:打濕。

秋思:秋天的情思,這裏指思鄉懷親的思緒。

②連詞成句,感悟詩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白霜,樹枝上棲息着烏鴉。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庭院中的桂花。人們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會落到誰家?

五、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文中寫了哪些傳統習俗?(八月十五望月)你還知道哪些傳統習俗?

2.再讀古詩,與同學交流: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八月十五遊子的思鄉之情。)

六、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熟讀成誦,感悟古詩表達的情感。

2.課下蒐集描寫中秋節習俗的古詩或思鄉的古詩,與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十五夜望月

詩三首教案篇2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四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

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3.感受詩人暗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課前準備

1.瞭解王安石的生平。

2.瞭解唐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鄉的古詩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感。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呢?

2.是呀,從古到今,月亮總是讓人情不自禁思念家鄉,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於月亮的詩。

3.揭示課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書課題。瞭解“泊”字字義,選擇正確讀音。)

交流資料,瞭解詩人

課前,你收集了詩人的哪些資料,請用簡潔的語言説一説。

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讀詩,全班讀,注意讀準字音。

2.自己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詩句的意思,並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並説説你最欣賞詩中哪一句。

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1.剛才同學們説得最多的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出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2.請説説你為什麼喜歡?

3.有同學説,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生機盎然的春天的樣子。現在請和同桌互相説一説:在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景色呢?暢所欲言。

4.同桌互讀,練説。

5.指數名學生説。

6.小結:你們的回答真精彩!詩的魅力就在於能用簡短的同一個語句在不同的人的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畫面。

7.請你用朗讀把你腦海中勾勒的畫面讀出來。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8.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彷彿看見了草長鶯飛、滿目新綠的春天,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還能讓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説,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生賽讀。

10.關於“綠”字還有一個故事,引導閲讀“資料袋”。瞭解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11.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觸呢?

12.小結: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為一個字修改十多次,我們在習作中難道不該反覆修改嗎?記住:文章是改出來的。

品評詩句,昇華情感

1.這麼美的春色,誰不流連忘返呢?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其間了嗎?

2.詩人想幹什麼?家鄉在哪兒?引導學生從課題和詩句一、二行處理解。

3.請你在教室的地圖上找找它們的位置吧。再好好讀古詩。

4.學生上台指地名,然後簡介王安石把南京稱為故鄉的原因。

5.你從哪裏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家鄉呢?

6.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

7.感情朗讀。

迴歸整體,深化體驗

1.漂泊在異鄉的遊子對家鄉是多麼的眷戀啊!讓我們一起來感情朗讀這首詩吧。

2.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回顧內容,談話入題

古詩《泊船瓜洲》讓我們體會到了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的千般惆悵?那麼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思鄉之情的呢?

初讀古詩,整體感受

1.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正確、流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詞。

2.指幾名學生讀,正音。

3.看看詩詞題目,你發現了什麼?

4.同樣的思鄉之情,但表達卻不相同。和你的夥伴好好讀詩,看看詩人們是怎麼表達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任選一首讀。

品讀詩句,領悟感情

1.詩人那濃濃的鄉情,藏在哪些詩句中呢:讀,勾畫。

2.指名答。

3.“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4.學生同桌互相説一説,指名説。

5.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惆悵滿懷的感覺。

6.詩中詩人借什麼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

7.小組內交流:説説下面那句詩的意思。

8.引讀“意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提示:頭腦中想象情景)

9.這一次又一次的想寫信、封信、拆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的掛念。

10.感情朗讀。

11.王安石見月惆悵,張籍見秋風而感慨。那麼,納蘭性德又是如何將情藏於詩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嗎?

12.小組內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13.全班交流,師引導體會“風一更……無此聲”。

入情入境,深情朗誦

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也就不同。我們在朗讀這些詩詞時,一定要想象畫面,要用心體會他們的感情。讓我們再一起朗誦這感人的詩詞吧。

找尋規律,識記生字

1.找出本課四個生字,讀讀相關句子。

2.用你認為可行的辦法去記憶。

3.學生練寫。

點評:

重慶九龍坡區是我社第一批參加實驗的實驗區,它們從20xx年參加課改以來,通過抓集體備課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該區在暑假期間組織教師備課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後,我有一些話要説:

一、感動。這些教案是九龍坡區教師在區教研室的帶領的幫助下,經過一個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來的,是冒着重慶的酷暑做出來的,這種團結、協作、奮鬥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更令人感動的人,他們願意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無私地奉獻出來,給全國的實驗老師提供備課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師們在看到這些教案時,不應該竊喜又有了應付檢查的材料,不應該產生偷懶的想法,因為這是彼時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適合你。老師們要感謝他們的最好方式是,對他們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這樣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圍。

二、感想。九龍坡區探索出來的集體備課、網絡備課曾經在天津的經驗交流會上介紹過,當時我就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教研形式。它發動集體智慧、羣策羣力,準備出一份水準較高的教案,同時還省去了老師大量的無謂勞動,老師完全可以把這個時間用在學習提高上。面對這樣一份相對“標準化”的教案,老師需要做什麼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調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記好“教學反思”,看看自己在實施教案的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大到整個的設計思路,小到某一個問題的提問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雖然本課時不能重複,但長期經過這樣反思,將對自己教學水平的提高很有幫助。

三、感慨。國小語文課改已經進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參加課改的老師和學生也用到了五年級上冊教材。課程改革對老師觀念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師生在此過程中的收穫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綜觀近一年多的課程改革的進展,使人不禁有“慢”下來,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覺。箇中原因自然是很複雜的,但我以為大致有三:第一是經過課改初期的“激情燃燒”,這時已經有些疲塌了;第二越來越到國小畢業之時了,對如何考評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專家的影響,加之一些 瓶頸問題無法突破。而重慶九龍坡區的這些教案給我強烈感受是,老師的探索熱情並沒有衰減,改革的動力並沒有消失,他們為自己前幾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為自己以後將取得的成果而充滿信心。所以,參考、學習這些教案的老師,不光得到了某些備課上的便利,更應該為他們的精神而感動。

詩三首教案篇3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牧童》,能用自身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2、體會詩詞的意境,豐富學生情感,從詩句中感受童年的快樂。

3、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學習重點】

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課前準備】

配樂磁帶。

【課時佈置】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牧童》

1、複習《所見》,範讀導入:

師:有一首題目為《所見》的古詩大家十分熟悉的,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遍。

⑴ 全體同學齊背《所見》:

清·袁枚所著──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突然閉口立。

⑵ 交流《所見》一詩中的牧童形象。

⑶ 過渡:

聽同學們背《所見》這首詩,彷彿看到了一個活潑可愛的牧童騎在牛背上的樣子,現在,我也給大家讀一首題目就叫《牧童》的詩,看看詩中的描寫敢一個什麼樣的牧童。

⑷ 師配樂範讀。

⑸ 生猜大意,交流詩中描寫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引導學生用一些詞來描述,如:悠閒、舒適、自在、自得其樂等。

2、自主合作,探究詩意:

⑴ 生自由讀全詩,要求讀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⑵ 藉助工具書、註釋、與同學合作,初步理解詩歌大意,並在小組內練習誦讀全詩。

⑶ 指名誦讀,正音。提示學生按一定的節奏來讀。全詩節奏可以這樣劃分,“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 /飽飯/黃昏後,不脱/蓑衣/卧月明”。

⑷ 師生互動交流對詩歌大意的理解。

⑸ 師:請同學們再次誦讀全詩,發揮想象,在腦海中把詩歌的語言變成一幅畫面,然後用自身的語言描述出來。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盡是長勢茂盛的青草,晚風中,牧童吹奏的笛聲悠揚悦耳。黃昏時分,吃完晚飯,連蓑衣也不脱,就悠閒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賞月夜的美景。)

⑹ 指名生配樂朗讀,其他同學可閉起眼睛聽讀,想象畫面。交流聽後所感,師生互動評議。

3、設身處地,感悟詩情:

⑴ 師: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在月光下又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⑵ 生互動交流:

師小結:學習這首詩,使我們體會到田園生活的樂趣。我想,大家一定會記住這個牧童,記住他在風中吹奏的曲子,讓我們再次齊讀這首詩,去感受田園生活的詩情畫意。

⑶ 誦讀全詩。

結束本詩學習。

二、學習《舟過安仁》

1、藉助畫面,導入新詩:

⑴ 觀察圖上的兩個小朋友在做什麼?看一看,詩歌是怎麼描寫他們的?

⑵ 生自由讀詩:

“遮”,注意要讀翹舌音。記住字形。讀通、讀順全詩。

⑶ 通過讀註釋或藉助工具書,基本理解詩歌大意。

2、檢查自學,深入研討:

⑴ 指名讀詩,正音,注意“篙、棹”兩個生字的讀音。

⑵ 再讀全詩,並想一想,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沒有讀懂。

⑶ 師生互動交流詩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身讀懂的語句,也可以提出自身不理解的地方,一起交流研討。

(全詩大意:一隻不再揚帆划槳的小船中間,坐着兩個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沒有下雨,這兩小孩居然撐着傘,仔細一看,原來他們撐傘不是為了遮風擋雨,而是舞動着傘柄起到類似揚帆的作用。)

⑷ 説一説:

這兩個小男孩留給你怎樣的印象?你喜歡他們嗎?為什麼?

⑸ 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兩個小童張傘使風的樣子。通過朗讀把兩個小童天真、淘氣的樣子表示出來。

⑹ 指名讀、齊讀。讀後點評。

3、安排作業,延伸拓展:

背誦兩首詩。預習《清平樂·村居》。

第二課時

一、課題導入,介紹知識

1、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別。

(中間有個分隔符號,前者是詞牌,後面是詞的題目。)

2、師生互動介紹有關“詞”的知識。

3、師小結:

詞原是配樂而歌唱的一種詩體,起源於唐代,宋代是詞鼎盛時期,句的長短隨着曲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一般分為上下兩闕,也就是上下兩段。宋代的蘇東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詞人。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課題入手,想象內容:

師:課文描寫的村居生活是怎樣的一幅場景?詩人是怎麼描寫的?

2、練習朗讀,讀準生字音,讀順詩句。

3、邊讀邊劃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師巡視,發現學生的困惑,或板書黑板,或與學生個別交流。提倡組內合作,藉助註釋以和工具書,初步理解詞的大意。

4、指名讀文:

其他同學正音、評價,特別提醒學生注意“亡、剝”兩個字在本課的讀音。

5、交流比較生僻、不易理解的詞。如,醉裏、相媚好、亡賴。

6、指名説大意,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距離農家低小的屋檐不遠處,是一條清澈流淌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綠色的青草,屋檐下,有兩個頭髮發白的老頭、老太正藉着酒意説着悄悄話。大兒子十分勤快,在溪邊的田間地頭種豆,老二呢,正忙着編織雞籠。最頑皮、可愛的莫過於最小的那個小朋友了,瞧,他趴在溪邊剝蓮蓬,正忙得不亦樂乎呢!)

三、發揮想象,加深理解

1、師:這一家子中,誰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麼?能想象得出老兩口正在説什麼悄悄話嗎?

2、生各抒己見。只要想象合理,都應該給予肯定。

3、這一家子的其樂融融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麼怎樣通過朗讀把這樣的一家子帶到我們面前呢?請同學們邊讀邊在頭腦裏發生相應的畫面,看看他們各自在忙些什麼?

4、生自由練讀:

展示讀,集體評議,糾正。再讀。提醒學生在讀的時候是否表示出鄉村自然環境的優美,“醉裏吳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和“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的輕鬆、活潑、愉快。

四、改編歌曲,激發興趣

1、師:詞自身就是為一種配樂歌唱的詩體,建議學生自身嘗試配樂演唱。師可範唱蘇軾的《水調歌頭》,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也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2、生練習試唱。眾評議。

五、總結談話,迴歸整體

1、師:關於詞、關於辛棄疾,我們才剛剛有了很膚淺的認識,希望同學們課外多閲讀些經典文學作品,吸取更多保守文化的精華,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

2、誦讀全詞,結束本課時學習。

六、安排作業,積累昇華

詩三首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 讀懂三首古詩,感悟每首詩中描繪的獨特景色,體會表現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意思,並由此想象畫面。

3. 會認讀本課中“螺”“諳”等生字,會寫“亭”“庭”“潭”“螺”“諳”5個生字,理解“閒”“厭”“和”“諳”等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5. 蒐集、背誦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重難點:

1. 感悟詩中描寫的景色,想象美好畫面。

2.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預習:

1. 自學生字,讀熟三首詩。

2. 藉助註釋試講詩意,畫出有疑問的地方。

3. 蒐集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課時:2—3節

第一節

教學目標:掌握生字詞,讀熟三首詩,理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假期裏,很多同學都出去旅遊了,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麗風光一定在你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簡要的話語介紹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嗎?

今天,我們還要從三首古詩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詩人筆下的山山水水是什麼樣的。

二、讀課題,指名讀三首古詩。(檢查通過預習對課文熟悉的情況)

三、指名認讀生字,提示應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導讀準後鼻音

諳——暗:區別音、形、意

四、分組學習

1. 讀熟三首詩

2. 藉助註釋在組內試講每首詩大意。

3. 交流預習中的疑問,組內解疑。

五、班內交流彙報小組學習情況。

六、作業:

1. 抄寫生字。

2. 讀、背三首詩。

第二、三節

教學目標:通過想象,進一步感受每首詩所表現的美好意境及表達方法,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一、吟誦、理解〈獨坐敬亭山〉

1. 議:詩中除了敬亭山還提到哪些事物,分別是什麼樣的?

鳥:多、高飛無影

雲:少(孤)慢慢飄走(閒)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

2. 在詩人筆下,萬物似乎都與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請你從詩中找出這樣的詞句。

閒、相看兩不厭——體會詩中擬人的表現手法。

3. 教師簡介寫作背景,讓學生粗略瞭解詩中寄寓的情感。

此詩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鬱悶時所作,因此通過眾鳥高飛、孤雲閒浮、人與山“相看兩不厭”來表達自己抱負不得施展,有志難酬的無奈。讀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失落、孤獨之感。

4. 指導背誦《獨坐敬亭山》

二、吟誦、理解〈望洞庭〉

1. 試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所寫的洞庭湖景色,看誰描述得最美。

此環節注意提示學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諧;湖面的光亮平靜。

(2)白銀盤和青螺分別所指。

——從詩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還看出那天夜裏的月色很美。

2. 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詩人是站在湖邊往遠處看的?

3. 詩人通過恰當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寫得惟妙惟肖,請找出詩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靜的湖面比作未經打磨的鏡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銀盤,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導背誦《望洞庭》

三、吟讀、理解《憶江南》

1. 釋題:憶,在此當回憶講。“憶江南”為詞牌。

2. 根據學生可能產生的疑問補充註釋。

舊:過去勝:超過

3. 説説你從這首詞中體會到怎樣的景色,詩人用什麼手法來表現這樣的景色的。

(太陽升起的時候,天空佈滿火紅的朝霞,江邊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燒着的火焰還要紅;那一江春水像藍草一樣青綠,像晶瑩的翡翠。

——比較、比喻)

4. 請聯繫前面幾句詩的意思,把最後的反問句寫完整。

江南的景色,讓我怎能?

5. 指導背誦《憶江南》

四、交流蒐集的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1. 白居易所作《憶江南》另兩首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2. 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參考篇目:《鹿砦》《望廬山瀑布》《滁州西澗》《山行》《小池》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等

五、作業:

1.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2.選畫一首古詩所表現的畫面。

詩三首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並在説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

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薰陶。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1.瞭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有人説,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説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二.初讀古詩,想象畫面

1.自由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蓑”、“遮”的讀音和寫法。

2.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奏。全詩節奏可以這樣劃分: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3.再次誦讀全詩,發揮想象,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分別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三.品讀古詩,領悟詩意

1.師提出自學要求,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的一首合作學習。進行品讀理解。

自學要求:

(1)藉助課文註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詩中你聽到了哪些動聽的聲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4)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流暢地描述出來。

(學生自主學習)

2.

交流反饋。

學習《牧童》。

(1)理解字詞

(2)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領略詩境,領悟詩情

a.“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麼?

感受到孩子是那麼的悠閒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着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b.“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脱蓑衣卧月明。”説説詩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後感情朗讀。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麼的舒暢,他的生活是那麼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c.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裏看出來的?

是一個可愛、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會在月光下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呢?而詩人又想借這個小牧童表達什麼呢?

(3)誦讀古詩,感受意境

學習《舟過安仁》

(1)理解字詞

(2)品讀詩句,入情入境

a.“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b.“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感受到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c.你喜歡他們嗎?詩人喜歡嗎?為什麼?

(3)帶着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閒的畫面。

四.再讀古詩,陶冶情趣

比較兩首詩,你有什麼話想對誰説?

五.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默寫《牧童》。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可自創一幅圖畫,也可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引入新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哪個孩子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這節課,我們再來認識另外幾個男孩,走進他們的生活。

二.揭題解題,獲得知識

1.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別。

2.瞭解“詞”的有關知識。

3.師小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4.初讀全文,讀準讀通。

(1)自由讀詞,讀準字音。(注意:醉、媚、鋤、媪、亡賴、剝)

(2)合作探究,理解字詞。(可以、看圖、聯繫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討論)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且讀且評,讀出韻律節奏。

三.品讀全文,獲得美感

1.邊讀邊想象畫面,談談有什麼感受,試着用一個詞語概括。

2.課文中,什麼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感情練讀,讀出孩子們的輕鬆、活潑、愉快。

(2)“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

他們會親熱地説些什麼呢?

這句中的哪個字生動地寫出了他們的心情?(“醉”。)

難道僅僅是酒使他們醉了嗎?説説你的體會。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結合圖畫,説説感受。

四.再讀全文,昇華情感

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悟情。

能用自己的語言把欣賞到的畫面描繪出來嗎?

總結:鄉村條件簡樸,但環境優美,夫婦恩愛,孩子勤勞,生活温馨,難怪令人陶醉。你能通過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激發興趣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美的短文。

3.改編歌曲,用自己喜歡的曲調唱《清平樂村居》。

4.收集、背誦其他描寫童年趣事的古詩詞。

練習設計:

1.用自己的話説説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3)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2.讀了這三首古詩詞,你眼前浮現出怎樣的情景?體會到怎樣的樂趣?

3.利用課餘時間,讀讀宋詞等經典文學作品,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

詩三首教案篇6

【學習目標】

1、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註釋理解詞義。

2、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意思。

3、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4、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導入

1、導語:

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根據學生課堂反應,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聖”

2、揭題:

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生在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二、釋題,簡介背景

1、讀題,看註釋,結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2、引語: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呢?”

三、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1、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並根據註釋,結合插圖,逐句説説詩意:

盡:完。

獨去閒: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閒地獨自離去了。

2、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四、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

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麼描寫的。

(板書詩題)

二、自由吟讀

1、學生邊讀邊參閲課文註解,試着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2、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三、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説説意思

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淨光亮,似乎並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裏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説它像明鏡,而説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壯闊的山水,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裏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單從一隻白銀盤裏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色淡雅、造型精緻的藝術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導賞析

1、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2、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緻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3、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課外積累

1、説説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佈置課外作業,繼續去搜集。

3、下節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六、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緻,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並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憶江南

一、複習導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蒐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緻,怎樣的心情呢?

二、讀課文,理解內容

1、帶着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2、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註釋理解意思。

3、指名看圖説出意思。誦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

曾:曾經。

諳:熟悉。

勝:超過,勝過。

4、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説説詞句的意思,然後連起來説整首詞的意思。

三、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四、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説:“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讚美。那麼,説江南好,是聽別人説,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

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麼熟悉,那麼瞭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裏?可先讓學生來回答。

教師最後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豔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於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於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裏,所以詞的結尾説──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五、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1、朗讀的感情基調:

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2、語調處理:

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後一句聲調稍抬高,彷彿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3、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六、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