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錢塘湖春行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9.04K

錢塘湖春行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錢塘湖春行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古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通過精讀、誦讀、美讀,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美讀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蒐集有關描繪西湖的詩文,體會西湖的美。

學情分析及相應對策:

七年級的學生剛進入國中,對詩詞的教學在國小階段要求背誦為止,而到了國中階段古詩的賞析已是考試考查的範圍了,所以在國中階段除了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還需要教給學生賞析詩詞的方法,並能夠品味詩中的意境。所以在上課時除了讓學生多讀、美讀、背誦,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共同探討完成教學任務,並利用多媒體課件上課,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中獲得知識,得到美的薰陶。

教學手段:

為增強本節課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參與性,讓學生更容易品味詩的形象和意境,藉助多媒體網絡輔助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投影西湖春景圖,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樂,由圖片及音樂營造一種濃濃的學習氛圍,從而引入課題。

2、引出白居易,簡介作者。

3、出示學習目標

二、初讀詩,知詩意

1、給生字注音:啄沒堤

2、聽錄音範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

a、朗讀的節奏

b、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照古詩的要求學生集體讀課文,四人學習小組互讀課文。

4、請個別學生作示範性朗讀,然後讓學生互相點評。

5、學生説出標題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地點:錢塘湖、季節:春、事情:出遊)

6、明確詩的`體裁(七言律詩)

7、學生讀後討論提出詩中難理解的字詞:水面初平雲腳低暖樹亂花不足

8、詩題説“春行”,説説作者的遊蹤:孤山寺—賈亭—白沙堤

三、再讀詩,賞美景

1、學生自讀後討論:詩中所寫的是春天的哪一個階段,找理由説明:

寫的是早春,早鶯、新燕、亂花、淺草。是“早鶯”,而且幾處,不多,所以搶着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是不多的幾家,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悦。,而春天百花爭豔,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草初生,故“淺”,也是早春景象。

2、詩中寫了哪些景物?怎樣寫?

春水,春雲,春鳥,春樹,春泥,春花,春草,

春水初漲,春水淙淙;白雲重疊,同湖面相連,水雲相接連成一體;早鶯搶着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新燕剛回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悦;而春天百花爭豔,眼前一片奼紫嫣紅,數量多,顏色豔,使人眼花繚亂,便有迷亂之感;草初生,剛能淹沒馬蹄印。

四、品讀詩,賞妙筆

1、古人對語言的錘鍊極為講究,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實都是“吟安一個字,撫斷數根鬚”的結果,白居易、歐陽修、賈島都是其中的典範。本詩“亂花漸欲迷人眼”中的“亂”不僅寫出了花的品種數量之多,顏色之豔,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眼花繚亂,便有迷亂之感;更顯出了一種勃勃的生機。

2、詩中還有類似的妙筆,學生討論找出並説説妙在哪裏?

初、低、早、爭、暖、新、春、漸、淺”

3、想象詩中優美的意境,教師配樂朗誦。投影錢塘湖的春景圖

在一個明麗的春日,我信馬來到錢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繞到賈公亭西。一場春雨剛過。雲氣同湖面上的微波連成一片,像貼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漲得滿滿的,快要跟岸齊平了。遠處近處都有黃鶯婉轉的叫聲,這些春天的使者們,嬉戲追逐,爭着搶着往向陽的枝頭飛。誰家新歸的燕子在湖邊飛上飛下,它們忙着銜泥築巢。沿途繁花東一簇,西一叢,快要讓人眼花繚亂了。而路上的春草剛從土裏鑽出來,剛夠遮住馬蹄。春神把花掛在樹上,把草鋪在地上,供人們盡情賞玩,而我最迷戀的卻是湖東一帶,這裏綠楊成蔭,白堤靜靜的躺在湖邊,安閒,自在,真要讓人留連忘返了。

五、精讀詩,悟詩情

1、詩中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悦的心情。“最愛”,表達作者對錢塘湖美景的讚美熱愛之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説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面對美好的大自然,我們應持什麼樣的態度?

3、西湖是我國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是馳名世界的旅遊勝地,有着“人間天堂的美譽”。歷代文人詠贊西湖的詩文很多,你們能舉出一些嗎?

例:蘇東坡《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六、全班學生自由朗讀,直到能背誦

七、全文總結

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遊春的樂趣,截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開頭寫“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遊程中所見,最後用“綠楊蔭裏”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

教學反思:

(1)注重文言文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多讀、精讀、美讀中對詩意逐步瞭解,以至熟悉詩的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讀,進一步品味詩的好詞妙句,感受詩中的優美意境,最後達到詩詞教學的目的,熟讀成誦。

(2)在合作學習中培養探究能力

賞析詩中的好詞妙句,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好的詞句,在合作小組中討論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從而形成合作學習的能力。

(3)多媒體教學手段激趣

用多媒體播放有關的音樂,有關的春的圖片,有關的課件,讓學生有興趣去學習,使教學的內容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教學重、難點: 篇二

1、律詩在格律上的要求,如押韻等。

2、詩人的主觀情感是怎樣融和在寫景中的

3、品味詩歌中具有藝術張力的字、詞。

寫作背景 篇三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古往今來,有多少描繪西湖美景的詩啊!首先人們想到的是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濃粧淡抹總相宜。”(幻燈片1:西湖美景。文字: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粧淡抹總相宜。” 蘇軾;選自《飲湖上初晴後雨》)而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更是描寫西湖美景的代表之作,讀了他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蘇軾這比喻的確切。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幻燈片2:該課封面,應包括西湖、湖水、堤岸、騎馬漫步的詩人、燕子、樹間的小鳥等景物。文字:該課課名、作者、全詩。畫外音:男聲朗讀該詩。)

關於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四

第一次聽聾啞學校的老師上課,感覺有點新奇,就像大多數人無法想像,弱智學校的老師怎樣上課一樣。普通與特殊,有跨度就有區別,但語文教學有其共性的地方,主題依舊是在語言文字教學上下功夫,要把握好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只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方法的不同而已。

古詩詞教學對於特殊孩子來説,是個難點,最近我也在嘗試運用古詩的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語感,的確,有些難度。八年級聾生的理解能力比較好,感悟能力也很強。但由於聾啞缺陷,感悟古詩的音韻美,感受詩的意藴,有一定的難度。聽完這一節課,我也有些自己看法,總結一下,以供自已日後教學參考。

1、關於老師的基本素質。市特校的李老師是一個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教態自然親切,她温柔細膩的語言,能平穩孩子的情緒。當課件呈現西湖美景,加以她優雅的手語動作,的確是一種美的享受,如詩畫中的舞蹈,引生入美境。

李老師的語言特別精練。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語言簡練,卻恰如其分,是對老師的基本要求,由於我教學生得重複多次,所以變得日漸有些羅嗦,語言上也沒注意修煉。

2、教學設計結構嚴密,理解古詩的過程環環相扣,由“線—面—點”即從讀句,理解句,到整體感知,再到精彩字詞,多角度的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的含義,從讀句、讀詩、讀字中去體會西湖的春景,也感悟到作者獨特的寫作手法。

3、能把握住古詩的要點,運用課件,向學生展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便於聾生形象感知。書包範文一句詩,就是一個唯美的畫面,音畫是最直觀形象的,課件教學很適合特殊的課堂,也對老師的信息技術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善於啟發學生想像,讓學生把感悟到的內心體驗,用手語表達出來。從中我能感受到她把新課標的理念內化到教學之中。課堂上能以啟發教學為主,同時給學生獨立自主的空間,讓學生小組學,小組合作交流,從課堂來看,這一點聾生能做到,弱智兒童比較難,但我覺得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意識,不能因為他殘疾、弱智,就覺得他什麼都不會。

特別是,後面的評課老師説到,沒有注重質疑能力的培養,多是老師給出點線索,讓他們順藤摸瓜,沒有讓學生自己去找找這瓜在哪?説得很到位,這就是啟發式教學的最高境界了,讓學生獨立思考,弱智教育的老師應該意識到這一點,特別是高年段的教學。

5、創新點,讓聾生表演古詩。最後一個教學環節,讓所有的老師耳目一新,孩子們獨具特新的表演,讓聽課的老師感到驚訝,他們只借用了老師準備的頭飾,把“新燕啄新泥”、“騎馬遊西湖”、“早鶯爭暖樹”……每一個場景,用肢體語言表達得那麼真切與樸實,對古詩的理解那麼到位,這也許是老師自己都感到意外的。

當然,弱智學生不會表演,這一環節提示了我,老師可以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去幫助學生理解。或者多收集別人表演的情境劇,讓他們學習、觀摩,也是一種綜合能力的提高。

值得推敲的地方:

1、錢塘湖春行,即湖上春行。全詩緊扣“湖”“春”、“行”三個字,然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對全詩的理解,沒有讓學生緊緊課題來理解分析,學生思維易亂,而扣不住主題。如果從這三個字出發,更能啟發學生,便於放與收。

2、對於聾生來説,古詩的音律美很難把握,教學中,老師也因為學生的弱點而乎視了朗讀上的指導,哪怕是用手語讀,也可以讀出節奏上的美感來。

錢塘湖春行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能力目標:用心品味詩歌形象的語言,培養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通過精讀、誦讀、美讀,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方法

誦讀為主,學生為主,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授課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導入新課

2、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詩人。他的歌政治傾向非常鮮明,重視諷喻,崇尚簡單易懂。代表作有長篇敍事詩《長恨歌》、《琵琶行》。

二、揭示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詩歌;

2、用心品味詩歌形象的語言;

3、準確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三、整體感知

1、點名朗讀,同學糾正。

2、聽錄音朗讀,感染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劃出節奏、標出韻腳)

3、學生齊讀詩歌一遍 (注意讀出情感,讀出韻味)。

(1)、通過詩歌的題目,我們可以發現什麼信息?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遊西湖的?

(2)、作者遊西湖的路線是怎樣的呢?

(3)、此詩寫的是西湖什麼時候的景色?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來?

四、二讀課文,理解內容。

1、請放聲朗讀詩歌,對照課文下注釋,理解詩句意思。如有疑難,可與同桌討論,也可舉手問老師。

2、生自學;師巡視;教師抽查學生自學情況。

3、指名學生譯講詩歌 。

五、三讀課文,品味探究。

1、詩中為突出早春的特點,描寫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3、舉例説明本詩中引用了何種修辭手法?

4、詩中直抒胸臆的詩句是哪句?

5、師生共同歸納賞析詩歌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詩句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進行排列

1、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3、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七、課堂達標訓練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中的“漸欲”和“才能”表現了 ( )

(2)這首詩是寫( )作者的興趣不在於介紹某一處名勝或某一種景物,而是從總體着眼描繪( )

八、課外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詩。

2、根據你對《錢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寫為一篇小短文,題目自擬。

九、教師寄語

最後老師根據這首小詩,送給大家一幅對聯,希望同學們 都能做一個富有詩情、詩心之人:

鶯歌燕舞,奼紫嫣紅,西湖處處春明媚

詩情畫意,齊歡同樂,心海時時愛暖盈

板書設計: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 水漲雲舒

賈公亭 遊 春 鶯歌燕舞

白沙堤 蹤 蹤 花亂草綠

西 湖 早春圖(最愛)

關於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六

“詩不好教。”這是許多老師曾有的教學困惑。三年級國學啟蒙中的《錢塘湖春行》作者為唐代詩人白居易,是一篇選自《白氏長慶集》的小詩。我認為在課堂的處理上過重講解生字詞,接着讓學生背誦,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難免有些硬性“填鴨”。古詩詞的學習重點在於賞析,通過短短的詩句,讓讀者有“穿越”的感覺,能夠體會到作者當時所見、所聞和所感。這首詩的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彷彿置身錢塘湖的春天。本堂課教學設計思路需要清晰,主次分明,抓住“早春”二字設置“讀詩—説詩—改詩—背詩”等系列環節,其中重點突出“説詩”和“改詩”等主體部分,環節設置要做到既有梯度性又有針對性。

“讀”是賞析詩歌的基礎,同時也是形成感性認識的第一環,本堂課採用自由讀和默讀等不同形式,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步將學生引進詩歌的殿堂,進入詩歌的語言,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精妙。

“説”與“改”是本堂課的教學亮點。尤其是“改詩”這一環節,既能夠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可以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古代詩歌的教學,最高的境界為能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中。如何引導學生再創一個符合詩意的意境呢?只有在詩歌精練而含蓄的語言上下功夫。“改中品”這一教學方法正是通過對字詞的反覆比較、推敲、錘鍊讓學生體味詩境、詩趣。

“背詩”這一環節能夠把前幾個環節有機銜接了起來,在書聲裏,詩情、詩意、詩韻綜合感受,是最後一步,也是總結性一步。

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我認為:文本內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夠。景產生於情,情是作品的靈魂。以情為橋樑與詩人交流才容易產生共鳴,體會到了情才會更準確地看到詩詞的`精妙所在。

反思這堂課,有兩點明顯的不足:

1、人文性體現得不足。整堂課教師都很注重語言的學習,但人文性也多是體現在文本之外的教師言語、行動和表情中,文本內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多,導致文本語言的學習缺少文本情感的關懷。

2、自主性體現得不夠。小組討論前,由於教師沒能放手讓每一位學生充分獨立的思考,導致小組活動中少爭辯,少合作,結果小組的發言便成了小組代表“個人”即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發言。這是變相的“一言堂”!這是變相的“灌輸”!只是先前是由教師一言灌輸的,而現在,則是由少數幾個能力較強的學生一言灌輸。

這便是我這次教學中的最大敗筆,也是我這次教學後的最大收穫!

教學目標: 篇七

1、瞭解詩人基本信息。

2、梳理詩歌中,作者所“行”處見到的景緻,體會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

3、品味詩歌中具有藝術張力的字、詞。

    4.通過詩歌的學習,瞭解中國古典詩歌中藴藏的傳統文化。

5、領會詩中描繪的情景,體會詩歌所營造的意境。

6、初步瞭解律詩在格律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