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整理61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29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61篇《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整理61篇)

篇1: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畫楊桃》是對學生進行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教育的好教材。那麼,我在教學中是如何把握這一主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呢?

第一,理出主線。

由於課文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都是兩句話,第一自然段講父親叮囑的話“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最後一自然段第一句話“教師的話同父親講得那麼相似”。我就抓住一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粗讀文章,教師到謳説了什麼呢?這樣,就理出了貫穿全文的主線,深入分析理解下文就有了憑藉。

第二,利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激發學生細讀文章的興趣。

教學時,我利用簡筆畫和電教手段向學生展示圖畫課上發生的順逆或趣即教師和同學們對待“我”畫的楊桃的不同態度的故事情節。並把直觀教具五稜的東西放在講桌上,讓學生從前排靠邊的座位實際觀察一下,使學生增加感性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激發閲讀與思考的興趣。

第三,讓學生自己勾畫感受深的句子,提示出“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主題思想。

縱觀整個過程,天論是構思還是實施,都給文章注入了新的內涵,做到了以課文為藍本,以訓練為主體的語文教學活動,教學效果良好。

由此可見,選準切入點是語文教學重視“雙基”,激發學生興趣,有的放矢地進行思想教育的關鍵。

篇2: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組中的第三篇課文。根據教材的體系編排,考慮低年級到中年級的銜接,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我在教學中力圖體現以下這些特點:

一、緊扣重點段落,理解課文內容。

“窺一斑而見全豹。”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我着力於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重點段落——“我”和老爺爺爬天都峯的經過。“我們”在爬山途中,相互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

二、抓住關鍵語句,感覺人物形象。

與主要內容密切相關的`那些關鍵語句的理解,是學懂課文的關鍵,要把它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課文中的許多語言描寫挺有兒童味,內涵豐富,令人回味。如文中“我”和老爺爺對話中的兩個“也”字,細細揣摩,我們就可以體會到言外之意:一老一少相互羨慕、敬佩,表現了他們不怕困難、勇於攀登的精神,人物的形象自然也就豐滿了。

三、加強朗讀指導,領悟人生道理。

葉聖陶先生説:“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本節課通過各種方式的指導朗讀,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讓他們在讀中體驗;而適當的口語交際訓練落實到閲讀教學當中,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能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文中老爺爺和“我”,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精神,將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

本節課最大的不足是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過多地注重理性的分析,結果學生少了些靈氣,課堂少了些生氣,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有待於進一步改正。

篇3: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蒲公英》是一篇童話故事,以優美的語言敍述了一個道理,不要被事物美麗的表面所迷惑,同時也講述了一個自然常識,像蒲公英這類植物在泥土裏才能茁壯成長。

童話故事是學生最樂意接受的,學起來也最容易,只要把故事讀透,故事內容便都能明確!只要在熟悉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點播引導,學生們基本能明白其中的小哲理,所以在教學時,我創設了情境,注重學生的體驗,讓他們通過想想、説説、讀讀來感悟這個哲理。

比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中,在通過各種形式朗讀太陽公公囑咐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想想説説:蒲公英種子們,現在你們聽了太陽公公的囑咐,想到哪兒去安家了?為什麼?學生們結合太陽公公的囑咐,有條有理地説出了自己的選擇。我想,學生們在説的同時也已經初步明白了文中所要表達的藴意。

在指導朗讀完第三自然段後,我問同學們:小蒲公英種子們,看到這兩位小夥伴一顆向沙漠飛去了,而另一顆向湖泊飛去了,你們想不想把他們留住?你會怎樣勸告他們呢?在勸告的過程中,學生們對前面太陽公公所説的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最後,針對課文所寫的結局,我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這些蒲公英種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結果?在討論過程中尊重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在積極的思維和互動活動中,獲得思想的啟迪,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白看事物應當全面,不能被事物美麗的外表所迷惑。有時,有必要聽從長輩的正確教導。

篇4: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我們的民族國小》是一篇抒情散文。課文描寫了我國西南邊疆一所美麗而充滿歡樂的民族國小,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同時,也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上課伊始,在引入課題之後,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關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上少數民族人民的特點,孩子們普遍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於他們的服飾,印象更為深刻。與此同時,我讓孩子們念念這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在認識這些民族的同時,也為隨後開展的深入理解課文鋪墊了基礎。

在學習文本時,課文中並沒有寫孩子們是怎樣上課的,我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説説民族國小的同學們上課時的情景。孩子們各抒己見,十分踴躍,有的説:“他們聽得目不轉睛。”有的説:“他們積極舉手發言,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有的説:“他們把課文讀得又整齊又動聽。”

整堂課總體感覺教學環節還是比較清晰的,重點也突出。教學設計比較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但我也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有時還顯得有些繁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語言、過渡語言、激勵語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師細心斟酌,多加錘鍊,精心準備。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快樂地學習!

篇5: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閲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我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圍繞“你看到一個怎樣的奶奶?”這一話題展開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自主閲讀中去發現,在小組合作中討論,在交流中感悟、延伸。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比如,學生在第七自然段的探究性學習中,能準確地找到描寫奶奶動作的詞句來分析奶奶的性格特點,特別是對“挑”字的把握,準確地抓住了奶奶慷慨大方的特點。再如,在將奶奶前後兩次笑的對比探究中,學生都有自己個性化的發現,而且認識逐漸深入,不僅認識到奶奶的心情高興,而且挖掘出奶奶對孩子們那種無私的愛,在一步步的探究中,奶奶的形象越來越高大。

學生對探究性學習的話題非常感興趣,也樂衷於發現和探究,思維活躍,發言積極。這使我發現,只要我們為學生創設好準確的學生感興趣的探究性學習的主題,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究能力往往是令人吃驚的,其中學生個性化的理解與創造性的回答,也往往令教師驚喜不已。

由此可見,探究性學習作為合作探討共同提高的學習,還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創造精神,值得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大力提倡。

篇6: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用了三個課時,和孩子們共同閲讀理解了《山行》《楓橋夜泊》兩首古詩。用古箏曲磁帶和掛圖,作為激發學生,創設情境的手段了。學生都喜歡讀古詩,腦子裏也記了不少古詩。

當我問記得哪些古詩,願意誦讀給大家聽嗎?學生非常踴躍,課內外的古詩朗讀了不少。但是針對三年級的年段特徵,我必須涉及到詩意的理解。如何做到不着痕跡,使學生感悟詩意?我費盡了心思,範讀,看圖,激發各種形式的讀……可是快到下課,除了查了課外書的學生,其餘學生幾乎不會開口,我只有將詩意逐句講給他們聽,不一會,全班大部分學生都會了。唉!不知道這是我的悲哀,還是新教法重感悟的悲哀。

在用兩節課使學生理解了詩意,多種形式的朗讀古詩後,我決定加上第三課時,這節課我重點在兩首詩的比較。相同在什麼地方?學生説,相同都是詩人看見眼前的景寫的詩,都是寫秋天的詩,都寫了火紅的楓葉。那有什麼不同?學生説,不同在觀景的地方不同。時間也不同。心情也不一樣。在學生了解詩的感情色彩的不同後,我着力加強了朗讀對比,請兩個學生,請一個讀出高興的語氣,一個讀出憂愁的語氣來分讀這兩首古詩。

讀後點評,説説哪讀得好。學生在評價中獲得了朗讀的技巧,喜的情緒要讀得“節奏快點,聲音向上點”。憂愁的情緒,要讀得“節奏慢點,聲音低沉。”學生最後再讀這兩首詩時,情形就大不一樣了。

篇7: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説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這就説明了綜合性學習不僅是要綜合聯繫各學科的知識學習,其實也需要綜合學生個體各種能力的整體發展,其中就是要把語文學習的聽説讀寫的能力結合在一起,使兩者相得益彰。

在《語文園地八》“讀讀背背”的教學過程中,聽、讀的能力都能得到發揮,所以我建議還應該加強説和寫的訓練,把寫作、口語交際融合於其中,例如讓學生例舉一些平時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形近字,多談談自己區分形近字的方法,充分發揮他們自主創新的精神,也可以通過整合小組成員之間討論的結果,再表達出來,這樣也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有條件,還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更加豐富多彩的趣味語文活動,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確定活動的主題,自己分工,自己蒐集材料,自己策劃和主持活動,他們更具濃厚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能力無形間就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全面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這節課的根本教學目的還在於讓學生根據語文知識的規律有效地學習、記憶和積累,所以還要把“寫”的訓練落實到位。所以我在課後要求同學們寫一寫課後感等,把自己的收穫和感受以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聽説讀寫各種能力,在這節語文綜合性學習課中,確確實實地得到了綜合運用。

整節課裏我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時間的掌控,因為在40分鐘裏要完成“相近單字我會認”“特色成語我會記”“歇後語距我會背”三個部分的內容,不能淺嘗輒止,而是要把教學目的落實到位,讓學生能夠記憶和積累,所以這成為我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難題。在人教版國小語文實驗教材中作為語文綜合學習的“語文園地”除“口語交際”和“習作”這兩個固定的板塊,還會有其他不同的板塊內容,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實施語文綜合學習呢,我覺得就要重視課前預習和課後鞏固的作用。

形近字和特色成語是學生已學過的內容,為了讓學生對這些內容更為熟悉,我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查找資料(收集更多的形近字和特色成語,瞭解歇後語的故事),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發揮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收集和整合資料的能力。課前的準備可以更好地在40分鐘內實施教學,也可以更好地開展相關的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和滿足,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綜合性學習就是要求教師在創設教學時聯繫生活,走進生活,所以我們不應該拘泥於教材和課時,畢竟40分鐘的教學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應該把這種綜合性的學習延伸到課後,延伸到生活。例如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我們還可以利用多一節課時,把形近字、成語、歇後語運用到實踐生活,用形近字連線組詞,用成語造句,寫話,在具體的句子中使用歇後語等方式,在具體的語境中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瞭解,從根本上掌握語文知識。同時也可以結合一些班隊活動等,開展如“成語擂台賽”、“與成語交朋友”、“趣味歇後語”、“歇後語故事大賽”等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那麼學生就能在活動得到鍛鍊,有所體會,獲得感受,也能進一步培養他們“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最後我還想建議一點,由於綜合性學習是要開創“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所以當師生雙方的能力都達到一定的程度,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留給學生自主設計和組織的空間,讓他們的個性在活動中展示出來。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創設更多更有趣味的語文活動,給予適當的指導,這樣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生成,從而提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篇8: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用口語交際帶寫作。教材在編排口語交際和習作時,確實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安排。口語交際的內容是“説説我自己”,習作的內容就是“自我介紹”。

首先上口語交際課,口語交際課上進行了充足的準備。準備工作充分,學生再寫作就得心應手了。所以我認為每次習作之前,教師都可以設計相應的口語交際訓練,藉以啟迪學生的思考,誘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理順學生的思路。學生往往善於説,而不善於寫,教師要提醒學生,把自己説的內容記錄下來,其實就是一篇好文章。

強調口語交際的目的性,做到有條有理。一堂口語交際課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説話的中心。但學生在興奮的同時,説話就不着邊際,東拉西扯的。

這時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逐步引導學生回到説話的主題中來。如:學生開始都在説自己的外貌、性格、優缺點,但是説着説着話題一轉,就介紹起別人的優缺點了,這樣就沒有把話題落實到介紹自己上。這時,需要教師因勢利導地提問:“同學們,説別人是為了更好地介紹自己,你自己在這件事上有什麼表現呢?”經過老師引導,又回到了主題上。在學生説話前,我先讓學生閉眼想象一下,整理思緒,把話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篇9: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三年級教學的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在朗讀文本的基礎上體會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及寫作方法。所以在教學《風箏》一文時,我自己先讀幾遍,讓自己有對文章有更深的體會和感悟,並參考了大量的資料。因為“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在此基礎上,我深深體會到作者怎樣用樸實的語言把文中小夥伴的心情變化生動展現出來。那麼在教學中,我應該如何讓學生去理解、體會這一點呢。最後我決定以朗讀為突破口來挖掘文本。這就是在“讀”上下功夫了。

第一課時教學比較簡單,就是引導學生識生字詞,然後反覆練讀課文,當然讀課文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不至於使學生厭煩。在熟讀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文意。所以第一課時重點放在“讀”上:讀生字詞、讀課文。

第二課時教學要複雜多了。除了各段落的自由讀、齊讀,還進行指名讀,同桌交流讀,小組競讀等。而且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找關鍵詞語,在幫助學生體會心情變化,同時也積累了語言:

①在理解“精心”一詞時,採用換詞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認真、仔細的意思,以此讓學生體會文中孩子們在做風箏時的認真樣。

②在理解“憧憬”一詞時,採用查字典的方法,瞭解憧憬就是嚮往的意思。

③在理解“千呼萬喚”“大驚失色”時,逐字理解意思,再整體解釋詞義。在這指導的同時,引導學生朗讀有關心情變化的句子,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細心體會。

在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朗讀精彩時,我都能給於一個鼓勵的微笑,當某個孩子膽小聲音微弱時,讓其他孩子給他鼓掌。看着孩子們因鼓掌而激動的臉龐,我不禁也深深感動了,不經意的一點掌聲對孩子來説意義非凡啊!但就朗讀而言,學生的思想感情還沒有達到一定層次的時候,讓他們齊讀,效果會更好,充分體現團結的力量大。

可以説本節課基本達到了我預期的目標,不過也有不足之處,如文章的細節挖掘得不夠;指導朗讀評價性語言較少,教學的有些環節不是很連貫等。這些都須要多磨鍊,多給自己敲敲警鐘,儘快適應一些規模較大、正式的`課堂教學活動,在以後的日子裏爭取更大的進步。

篇10: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三年級是學生作文起步階段,對學生來説非常重要,而這時學生對作文的知識還知之甚少,寫作起來有一定困難。但如果教師在習作前為學生作好充分的準備。就可以讓學生順利地進行寫作。

怎麼準備?必須從現成的模式出發,教給他們基本的作文知識,這個模式就是課文。通過學習,學生可以逐步明白:怎樣一步一步把內容寫清楚、寫具體等等。學生接觸多種多樣的模式,可以瞭解更多的知識,認識更多事物,掌握更豐富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我們在閲讀教學過程中,要儘可能地挖掘教材的語言學習因素,不失時機地滲透作文教學的內容和基本功訓練。小語第五冊第三單元就是一篇寫秋景的習作,寫景對於寫人、寫事來説,比較難寫,如果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秋景的美麗,那美景扣動學生的心扉,學生寫出優美的文章也不是難事。

一、指導有順序地觀察

三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喜愛觀察,但卻缺乏觀察能力,不會觀察。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秋天在我們宜昌變化很大,如:我們身邊的樹木有的四季長青,有的枝枯葉黃,還有的樹葉顏色正慢慢由綠變紅、變黃……如何有效的讓學生感受到節氣的變化?我從先交流自己眼中的秋天,再畫一幅秋天的圖畫入手,讓他們發現秋天已經來到我們身邊,再配以美麗的秋景圖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秋天的美麗。

二、引導學生先説後寫,做到有順序

學生雖然敢説、想説,但由於一些客觀原因,並不一定能把想説的説出來,也不一定能有順序地説出來,更不一定能把它寫下來。怎樣使學生能有條理地把自己想説的話説好呢?所以本節課我在訓練學生説話的過程中,教學生學習觀察方法,如:從上到下,從遠到近的觀察,並以一學生的講述為例具體説明,然後再指導學生可以先觀察整體再觀察部分,也可以先中間再四周等等觀察方法。引導學生積累一些好詞佳句,並將積累的好詞佳句用進自己的講述和習作中去。

三、展開豐富的想象,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感悟

愛因斯坦曾説:“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對於作文來説,大膽而合理的想象會使文章神采飛揚。有了想象,我們可以把山寫成一個偉岸的巨人,把春風寫成一個神聖的神者,我們的筆下的景物才會生動。因此本節習作指導教學中我抓住了想象來指導學生説説樹葉被風吹起的樣子,果農收穫果實的情景等。從圖畫中回到現實,再從現實中回到畫面,這樣讓學生在説話和習作中時能夠做到有話可説,在裏面加上好詞佳句就是一篇優美的文章了。

篇11: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葉聖陶在荷花池邊欣賞美麗的荷花,觸景生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寫出了荷花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悦目。

本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達到審美的目的。本課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段具體而生動地展現了荷花的形態美.為後面作者展開想象提供了生動形象的依據。為了讓學生能好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態的荷花,再配上優美抒情的樂曲,深深吸引了學生的眼睛,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讀書慾望。

在教學中,我以“哪一段最具體地寫了這一池的荷花?”引入第二段的學習,目的是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想象荷花千姿百態之美,並能有滋有味地讀出美.我先讓學生找具體寫荷花的三句話,進行教學.

這三句話的教學我分三步走:

1.讓學生在圖上指出三個句子所寫的相對應的荷花。

2.引導學生把這三句話的意思説出來:有的剛開,有的全開了,有的將要開。

3.激發讀的興趣,讓學生練讀,指名讀,齊讀.在教完這三句話後,引導學生抓住寫荷花特點的詞語教學寫荷葉的句子,通過看圖,指導有感情讀。

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中的“冒”解讀不到位。不光是指導學生讀,讓學生表演,這樣做對文字的解讀只能停留在表面,要做多元解讀。

在教學這一環節時,可以讓學生説説還可以換成哪些字?學生思維很活躍,有:長、鑽、衝、露、伸等,再讓學生把這些字放進句子讀一讀,談談體會。通過交流再讓學生讀文,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再者,可在這一環節中設計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想象白荷花冒出來之後想些什麼、幹些什麼?並讓學生動筆寫下來,寫完後交流。

篇12: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墨漬》這篇文章的教育意義特別大。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小公主小皇帝,養尊處優,環境過於優越。很多孩子不知道失敗的滋味,不知道挫折的滋味。因此,極少有孩子能正確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困難。而我們這個社會是個多變的社會,有着人們無法預料的太多的意外。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如何能面對着人生中的變數呢?

在學習中學生感受到了遇到困難要想辦法,動腦筋,在不斷的思考中有的時候會獲得“意外的成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很到位,知道文中所説的意外的收穫指得是什麼,能用自己的話簡單的複述課文內容。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小組學習生字效果很好。學生能結合課文的內容比較容易地説出“意外的成功”指的是什麼。

講完課之後我認真的進行了思索覺得有許多遺憾之處,就是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意外的成功或收穫。

應該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學習方法、尋找學習夥伴、選擇學習內容,讓學生去自由的去學習,讓學生知道做事要善於動腦,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有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篇13: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大全

《金色的草地》的教學反思

《金色的草地》,這篇課文充滿了童真童趣,特別是課文中描寫“我”和弟弟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絨毛的情節真實生動,讀着課文描寫孩子的天真和調皮的語句,使人會不自主地產生會心的微笑;課文結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講了蒲公英顏色晝夜發生的變化及進一步抒發了作者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

教學前,我準備有關蒲公英的掛圖或照片。還讓學生查找有關蒲公英的資料,這篇課文文字和內容都比較淺顯,學生通過自讀,大體上能理解課文的內容。教學中,我用下面的問題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課文主要寫了哪兩件事情?”一是哥倆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的絨毛;二是“我”發現了草地會變顏色及其變色的原因。第一件事指導學生進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課文讀熟,然後讓學生揣摩兄弟兩人的心理、神態,並據此設計相關的動作,還可以加進有關的對話。並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只要不脱離課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樣化。學生興趣濃厚。表演得很好。學生對“草地為什麼會變色?”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但蒲公英到底是什麼樣的?同學們不是很清楚。陳藴濤同學提了個問題很好,他問:“我知道蒲公英是白色的,這裏草地上長滿了蒲公英怎麼成了金色的了?”接下來,我們通過同學們拿出查找的資料瞭解到蒲公英花的樣子,明白了草地為什麼成金色的原因。同學們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爬天都峯》的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這樣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天都峯位於我國安徽省黃山風景區內,是最為雄偉壯麗的一座山峯,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對天都峯有直觀的印象、真實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決的問題。針對課文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良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求知慾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利用課文插圖,讓學生欣賞這裏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從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發起極大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語言文字學習做好鋪墊。

激趣導入之後,應該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從總體上作以把握。初讀課文是必不可少的。讀後讓學生自己交流初讀情況,説説課文寫了些什麼,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之後,老師梳理這些問題,確定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即讀懂爸爸最後説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體感知,導讀體會。

在這一部分教學裏,以讀為主,以讀代講。老師講得再好,沒有學生全身心投入去邊體會邊讀好。以多種形式讀,個人讀、小組讀、小夥伴合作讀、齊讀等。先讀感受黃山的雄偉,天都峯的險峻。通過讀書,學生就能夠體會到:擺在小作者面前的難題就是他即將要爬的天都峯原來是這麼的高,這麼陡,這是需要一定的勇氣和信息才能爬上去的。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

我把目標定位為理解課文內容並從中體會李四光善於思考和執着的精神。我引導學生通過多讀、多思考來理解課文,把學生帶入情景,扮演李四光和老師進行對話感知問題,學生對扮演李四很感興趣;最後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一讀再讀,深入思考問題是怎樣解決的,經過共同的討論,我們得出結論:1、李四光思考了許多年2、李四光在英國學習了地質學知識3、李四光專門回家鄉對石頭進行了考察。4、繼續研究發現長江流域有第四紀冰川活動的遺蹟。(心得體會 )通過這樣的結論和總結,我立即引導學生談收穫,通過看李四光解決問題的過程,你有什麼收穫和感想。學生一開始不太敢談,只有幾個舉手的,但我抓住這幾個同學的帶動作用然後啟發,學生就談的好多了:不放棄、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永不放棄、愛思考、不輕易放棄,甚至連士兵突擊裏許三多的名言“不拋棄、不放棄”都有學生談到。我又抓住學生平時積累成語的習慣來激勵學生,有同學用上成語了,你也可以用平時積累的成語來描述,學生又談了不少,而且讓人感覺到學生對課文的主旨體會的比較到位,最後以我的“鍥而不捨”做了小結。一節課下來,我發現不少學生在啟發與鼓勵下變的更愛思考了。也更會思考了。第三節課,我乘着東風讓學生寫上課的收穫,結果有的學生寫了兩頁還多,從知識方面到精神方面,學生確實能把收穫談出來了。我又趁勢告訴學生,能寫出這麼好的收穫,你就已經會寫很棒的讀書筆記了,在收穫前邊再加上對課文的介紹和對重點句段的體會等等,一篇很棒的讀書筆記就誕生了。孩子們為自己的這一收穫興奮不已,紛紛舉着手告訴我,“老師,我寫了兩頁多收穫呢!”

課後,我思考,這篇課文的教學真的收穫不小,單單是意外地教會了學生寫讀書筆記就讓我很是欣慰。以後繼續努力,儘可能多的營造這樣多方面豐收的課堂。

篇14: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為了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提高學生的閲讀感悟能力,我根據語文學科和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在教完《風箏》這節課之後,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認真的反思,總結如下。

一、成功之處。

1.教學目標基本實現。通過抓文中的重點句子,重點詞語感受放風箏的快樂,學生融入情境,讀出了味道。

2.學生學習積極性高。雖然文章內容和學生現實生活相隔的年代久遠,但都是發生在孩童時代的故事,所以學生願意接受。

二、不足之處。

課堂上和學生的溝通不夠充分,評價語不夠豐富。

三、心得體會。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在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改進。

首先,在課前複習導入時,詢問學生童年的最大快樂不應該流於形式,要深入地挖掘,讓學生有快樂的心情體驗,更好地為學習本課服務。但是我因為怕耽誤授課時間草草一帶而過。

再者,要加強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要從講台走到學生中間來,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學生的討論,獲得有關信息,為有效調控作好充分的準備。合作學習結束以後,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讓學生反饋合作學習的信息,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有效指導。最後,要抓住重點部分,進行朗讀指導。教師點撥環節,要讓學生自主發現,適時指導。

教學中,還有很多問題和不足。我將努力使課堂教學既符合學生需要,激發學生興趣,又不致過於花哨,落到實處。及時捕捉教學契機,發揮教師的教學機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秋天的雨》的教學反思

我很喜歡《秋天的雨》這篇文章。整篇文章用的都是藝術化的語言,無論是讀之人還是聽之人,都有一種美的享受。

在講授這一課之前,我不免擔心起來:三年級的學生能感受這詩歌般的語言美嗎?能從中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嗎?畢竟,現在的孩子對生活的感受太淡薄了。特別是在季節特徵不太明顯的南方,孩子們更難於體驗何謂“秋”。這怎麼辦呢?不管了,先讓自己充滿激情吧。

進到教室,我就用高八度的聲調跟同學們説:“同學們,秋天到了,我們身邊的世界正悄然發生着變化,細心的小朋友,你有什麼發現呢?”沒想到,問題一出,同學們都舉高小手爭着回答。俗話説,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學生的這些反應頓時給我增添了不少信心。接下來的課都上得非常順暢,這是我意想不到的。課後,我作了反思。這樣的結果來源於我的課程設計嗎?好像並不是這樣的。排除了一下其它因素後,我得出這樣的結論:教師上課的情緒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我猶記得當時我的心情是非常激動的,我感覺到我跟學生同步了。這節課以後,我學會了儘量讓自己充滿激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

《花鐘》的教學反思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對於三年級上期這個特定的年齡段,根據課文在整個教材中的位置,我確定了這篇課文在發展學生語文素養方面應發揮的具體作用。

根據教材的位置,結合課後的生字和練習,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學會書寫14個生字。正確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學生自主讀書,瞭解“為什麼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不同”。並利用課餘時間上網查找資料、運用資料,增強利用網絡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習的能力。感悟作者準確、生動的語言,初步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點觀察周圍景物的方法。仿照課文表達方法,運用多樣的句式表達。陶冶美的情趣,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説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篇15: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蜜蜂》是三年級第五冊的一課。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為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通過實驗,得到蜜蜂有一個識路的本能。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了解了完成實驗有哪些必要條件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法布爾來到陌生地方放飛時,看見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爾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想些什麼?會有怎樣地推測?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説:“假如我是法布爾,我會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説:“我覺得蜜蜂很聰明,它飛得怎麼低,是為了減少空氣阻力,以便更快地飛回蜂窩。”有的説:“我覺得蜜蜂很笨,飛得高才能看得遠,才容易發現蜂窩。它飛得那麼低,怎麼能看見兩離多外的蜂窩呢?”這時依然有小手高舉着,他自信地發表了自己的推測:“我猜,蜜蜂飛這麼低是因為,空氣太潮濕,空氣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體變重了,所以飛不高,它要飛回蜂窩一定很困難。”……一個開放型問題,居然引發了學生那麼多的獨特思考,這讓我既意外又欣喜。在這堂課上,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

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學生説:“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可是有學生卻説:“老師,這個實驗是真實的嗎?”我不容質疑地説:“那當然”……課總算結束了,可是留給我很深刻。

《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

第一課時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能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初步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第一課時,我也似乎形成了思維定勢,首先讓學生自學生字詞,自讀讀通課文。然後同桌互相當小老師檢查學生生字詞和課文的學習和掌握情況,最後我來抽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剛開始,學生積極性非常高,一個個都讀的認真,小老師也非常負責,爭着指出同桌讀音不夠標準、不夠到位的地方,簡直比我這個老師還要嚴格。可隨着這樣的小老師活動的長期開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明顯下降了。看來,當小老師已經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了,我決定換一種方式試試。

在學習《玩出了名堂》一課時,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首先提出了今天我們要開展一個闖關的活動:字音關詞語關朗讀關,聽到這個新鮮的活動,學生們為之精神一振,隨即我講清了活動的要求,這個闖關活動主要還是採用同桌互助的形式,以字音關為例,凡是能讀準字音的孩子算闖關成功,可以由同桌給她畫上一顆小星星,如果有的孩子一次不能闖關成功,可以在同桌的幫助下多練習,再次讀,能讀準的,也算闖關成功。任務佈置下去,孩子們的積極性都非常高。看他們讀的搖頭晃腦的樣子,我感到一種欣慰,好久沒有看到如此積極活躍的課堂了。看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容易對新鮮的事物感興趣,只有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課堂。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需要多鑽研,要想方設法的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趙州橋》的教學反思

《趙州橋》用簡明的語言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世界聞名”一詞為線索,引導學生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憑藉着什麼而聞名於世呢?學生一時語塞,引發了他們探索的興趣。

在感受趙州橋十分雄偉時,我以教室為例,趙州橋長50多米,相當於7間教室連在一起;寬9米多,相當於一間半教室的寬度,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體會雄偉,比較形象。趙州橋的堅固體現在李春獨創的設計上,我引導學生通過閲讀文本體會李春如何設計趙州橋,他為什麼這樣設計,來體會李春的聰明才智。在課堂上,我做了一個實驗,拿一張卡紙和一本書讓學生掂一掂它們各自的重量,問學生:你有什麼感覺?學生答:一個比較重,另一個比較輕。我又問:你認為較輕的紙能不能撐起這本較重的書呢?學生答:不能。於是我做了個試驗,用一張紙做成橋面,兩岸用詞典代替,橋面平直時,紙無法撐住書;橋面呈拱形時,紙則可穩穩地將較重的書撐起。問:這個實驗説明什麼?學生通過觀察體會到:拱形承受的力比平直的狀態承受的力大,趙州橋共有五個拱形,使得趙州橋更為堅固。這個實驗幫助學生理解了拱形的作用,我還引入了一些資料:1300多年來,趙州橋經歷了風風雨雨,其中曾經歷過10次洪水,8次地震和多年的戰爭,但至今,它依然穩穩地屹立在�┖由稀J寡�生深刻體會到趙州橋實在是太堅固了。

引導學生想象圖案的精美是本文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讓學生將想象的內容用語言來描述,並出示了圖片幫助學生再現畫面,讀出體會。學生對精美一詞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如果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體會到這些精美的圖案是1300年前,勞動人民在石板上一點一點雕刻出來的,非常費時間費精力很不容易。年代雖已久遠依然如此逼真。我想學生在理解圖案精美時,體會會更深。另外,教學中,課堂氣氛略顯沉悶,需與學生溝通,師生共同努力,爭取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富饒的西沙羣島》的教學反思

通讀課文,縱觀全文。重點講解風景優美,物產豐富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在同學們理解後知道“西沙羣島是個可愛的地方”,所以“可愛”為總起部分。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是分述,二自然段是寫風景優美,三至六是全文的重點部分。就文章的結構脈絡而言,這部分是按進入羣島的地點的變換,從海面――海底――海中――海灘――島上五方面進行説明的。就對總起概述的具體分述而言,這一部分的每一自然段都各自圍繞着一個意思細説。文章的最後自然段,從內容上看,是順着前面具體的內容即西沙羣島的美麗,富饒的延伸性總結,從結構上看,也就是首位呼應,是作為文章的總結。

1、比喻,是本課用得最多的修辭手法,也是學生要掌握的內容。教學比喻句不要只滿足認得什麼像什麼,而要引導學生準確地認識比喻句,這樣的教學才到位。如:“海底的巖石上長着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從珊瑚的形狀的相似點而作比喻的,而把“西沙羣島”比喻成“南大門”,這個比喻句是意義和作用的角度出發的。

2、運用誇張,可以生動、形象、深刻地表達。“西沙羣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西沙羣島也是鳥的天下”,教學時要指出:兩句都從“密度”進行誇張,説明數量的多同時也讓學生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理解起來易懂。

《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反思

《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描寫了我國東北小興安嶺的美景,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這篇課文文筆優美,語言生動,向我們描繪了一個迷人的世界,是一篇值得細細品味的美文。但在實際教學中,效果卻不盡人滿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由於電教設備出現了故障,設計的課件無法使用,有關於小興安嶺的一年四季的美景圖片學生沒有欣賞到,缺乏對景象的直觀認識。學生對四季美景感受不夠,特別是對冬天大雪紛飛,黑熊躲進洞裏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腳掌等離現實生活比較遠的景象缺乏感知。

二:用心品讀美文,才能真正品味到美文的美。由於時間安排得不太合理,在解決“你認為課文中那些地方寫得好?”這個問題上讓學生説得太多,耽誤了一些時間,給學生留的有感情朗讀的時間不足,對美文品味不夠。

三:課後練習中提出:選擇你喜歡的段落背下來。當時,我沒有對學生提出要求背哪些段落,而是完全讓學生按自己的喜好選擇背誦。結果在單元測試中,有一道題抽出了描寫春天和夏天的段落,要求學生按原文填空,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選擇背誦這兩段,白白地丟掉了十幾分。

針對以上的問題,我認真地進行了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做到:1、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儘量給學生提供直觀性強的素材,使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結合得更緊密。2、課堂上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讓學生靜下心來,用心品味語言文字的美。3、進一步加強積累,調動學生自覺積累的主動性,主動背誦,主動摘抄,主動積累,擴大閲讀量。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

學習本課時,我從題目入手,先讓學生知道“矛”“盾”兩個字分別是古代的兵器,然後讓學生或畫或表演説出這兩種兵器的優缺點,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如果集合在一起會是什麼樣子呢?進入課文學習。學生基本在讀了課文後就可以理解大概內容,所以我請學生説説自已讀懂了什麼,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發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結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説,我相機指導學生品味了“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詞語來理解。最後再抓住“進攻、自衞、合二為一、大顯神威”這四個詞語統領全文,突破重點。

另外為了學生理順文章的順序,我反覆地研讀了課題――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優點,它們的優點是什麼?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衞。這個想法怎樣產生的呢?因此,我就讓學生在同伴中互相説一説。這樣學生就明白了發明家在比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認真思考,發現了各自的優點,然後再不斷思考,想到了發明一種新的東西,使它集合兩者的優點,發揮更大的作用,於是發明了坦克。當我再讀文本時,發現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是:坦克把盾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這句話其實就是對課題的很好的詮釋,也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於是想到從這句話入手前後勾連。那麼,如何引入這句話呢?這時就想到了這四個詞語,在詞語教學中引出這四個詞,“同學們,文中有一個句子,把這四個好詞語都用上了,請大家找一找,認真地讀一讀”。這樣的銜接自然貼切。學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複習時,還讓學生默寫了這句話,以突出這個重點句子。

最後讓學生説説自已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再集體讀最後一段,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講一個道理。讓學生知道以後寫一個道理時就可以用事例來説明的寫作方法。最後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於學生一時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雙層汽車、帶橡皮鉛筆等,學生經提示馬上也説了一些。如帶燈泡的鋼筆,帶音樂聲的拖把等等。這樣學生通過學文後可以在生活中去尋找類似的現象,也可以説是學以致用。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一文講的是發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寓理並受到教育是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説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温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顯而易見。在備課時,經過反覆的思考,我認識到應該讓學生以感悟人物性格為主線,以分析朗讀為主。在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同學們欣賞課件,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我緊接着提出問題“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重,既啟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通過討論,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在指導朗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畫出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再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説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學生在讀一讀、想一想、説一説等多種方式下,產生了極大的樂趣。通過品讀、比較、分析,學生自己就能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再一次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能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這樣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體驗、揣摩角色的性格特點,提高思想認識,為理解寓意作鋪墊。

今天這節課的教學,比較圓滿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練得積極,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話的練讀中。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掌聲》的教學反思

上完了《掌聲》一課,心裏久久不能平靜。這課講述的是一個殘疾的小女孩,因為不願意讓別人看到她走路的樣子,總是最早來,最後走。但一個新來的老師不瞭解情況,請她到講台上講故事。她在同學們的鼓勵下,終於大膽地上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後,她變得開朗了。幾年後,她在給同學寫信時説:那次掌聲,給了她信心,給了她生活的勇氣。她很感謝大家。在這課的學習過程中,同學們興趣非常高,發言的同學特別多。按我的預設,先請同學們説説你什麼時候得到過別人的掌聲,有什麼感想。

再請同學們説説英子原來是個怎樣的人,後來有什麼變化,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變化,你讀了文章後有什麼感想。或許是學生非常投入,課堂中舉手的同學越來越多,連一些平時不願舉手發言的同學也紛紛要求回答。特別是李永鋒同學,一連回答了了好幾個問題。當我問最後一個問題: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感想,學多同學的回答出乎意料的好,聯繫自己的實際,談到了掌聲對人的激勵作用。我也受了的感染,越講越激動,一節課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我和學生都還沉浸在課文中。

我覺得這一課上得很成功,不是因為老師講的好,而是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都做得很好。這不正是符合當前課改的要求嗎?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反思

《一次成功的實驗》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國小讓三個國小生做“逃生”遊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成功。教育家的實驗目的其實是對學生品行的考查,三個國小生尤其是小女孩,經受住了考驗。從她與教育家質樸的對話中,讓我們感受到她那臨危不亂,處事果斷,先人後己高尚品質。

課文內容乍看簡單易懂,但細細咀嚼,卻覺得很難達落實課文的重點難點。“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是文中的女孩兒不假思索説出的話,其實也是她內心世界真實的想法,如果她當時有絲毫的猶豫,那麼實驗的結果便是失敗。這是多麼高的境界,我想這也是常人無法企及的`。

第一課時,同學們提出了兩個有價值的問題:“為什麼説這是一次成功的實驗?”和“教育家為什麼做這樣的實驗?”第二課時,我就帶領大家圍繞這兩個問題讀課文體會。雖然在老師的引導下,大家體會出了小女孩的品質。但我覺得對大家的心靈深處的觸及不夠。特別是讓大家一交流你想説些什麼,大家的發言很公式話,聯繫到自己的不多。主要還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不夠。教師的教學設計也應該準備一些典型的材料,讓大家發表看法,加深體驗,對學生會更有感悟。

課後我就在思考,在這一節課中是否就是以學生為本了呢?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是活的,是能思考、能活動的。學生不是無條件的儲存器,教師傳授的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轉化為他本人的財富,沒有學生的思考和記憶,沒有學生的主動努力,他們的知識就無法實現,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們學習。這也就是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有加入他們的世界,融入他們的情感,才會擁有與學生一樣的快樂與收穫!

篇16: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在荷花池邊欣賞美麗的荷花,觸景生情,不但寫出了荷花的美姿,而且寫出了荷花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悦目。為了讓學生能體味語言文字的美。我先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那一池千姿百態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視線,同時又激發了學生強烈讀書的慾望。其次,我讓學生自由朗讀第2、3自然段,並請學生畫出自己喜愛白荷花的句子,寫寫自己喜歡的原因或體會。我發現有部分學生能抓住重點詞語進行品味。如:“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有的學生説:“我從碧綠的大圓盤中體會到荷葉之美。”有的説:“我從挨挨擠擠上體會到荷葉之多。”接着我讓學生美美地讀一讀。在學生交流不同姿態的白荷花時,我適時地引導學生對“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進行多元解讀,通過把“冒”字換字,來體會白荷花的可愛之處。然後我又讓學生用喜愛的方式讀讀,使學生的腦海中彷彿出現一幅美的畫面。最後,採用多種多樣的讀書方式,使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有滋有味。遺憾的是學生讀書的時間花費的稍長些,來不及讓學生當堂背誦,只好把背誦課文的時間放在了下堂課上。

《翠鳥》教學反思

《翠鳥》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六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對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特點作了非常細緻的觀察,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翠鳥羽毛豔麗的外形和它捉魚時靈敏、神速的動作。在老漁翁的啟發下,“我”體會到喜愛翠鳥應該把它當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鳥飼養的念頭。

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要學習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豔,身材小巧玲瓏的特點,按照爪子、羽毛、眼睛、嘴的順序來具體介紹。在教學這一段時,我由圖入手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口頭描述翠鳥的外形。再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描寫,找出作者的描寫順序,體會文中的優美句子及這樣寫的好處。接着出示鸚鵡的圖片指導學生根據翠鳥的描寫方法進行隨堂口頭作文。這樣做一是可以檢查學生是不是準確地理解了外形描寫這部分;二是讓學生把學到的描寫順序準確地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激發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三是訓練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國小生思維的特點是直觀性強,中年級學生尤其如此。於是,我利用課件設計了翠鳥的叫聲,通過聽、説、讀等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我重視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加深理解。指導朗讀時,我採取範讀、指名讀、師生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和討論、理解相結合,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會。如指導朗讀翠鳥外形特點時,可以讀得稍慢,輕柔;朗讀翠鳥活動的特點時,可以讀得適當快一點,讀出翠鳥動作的敏捷及捕魚動作之快。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者許多不足之處,如課前準備的翠鳥捕魚的視頻因課前沒有調試好,課堂上沒有播放出來,給自己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另外,因為課堂容量較大,在時間安排時,自己缺乏調控能力,造成時間的前鬆後緊。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加強自己的課堂調控能力,在課堂教學中鍛鍊自己,真正形成教師、學生、課堂“三位一體”。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反思

語文學習過程既是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的過程,更是學生情感體驗,個性張揚的過程。“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積極主動的感受感悟,與言語對象發生共鳴,體味言語對象表達的獨特之處,才能提高語感能力,才能準確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正如片斷中的讓學生畫美麗的村莊――親手毀掉它,促使他們對文本有了共鳴,讀得自然好!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緊緊抓住一些重點詞句進行品析,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如“誰家……誰家……誰家”,“拎起”,“不斷擴大”,“各式各樣、應有盡有”等一些重點詞句,很好地表現小村莊的人們沒有約束與限制,上山砍樹非常隨便,強烈體現了人們對森林的破壞。學業生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觸摸到課文靈魂深處的東西,帶着這種情感、體驗去讀書,能讀不好嗎?

因此,語文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情流淌,就必須牢牢抓住文中的重點詞、關鍵詞,讀讀、議議、品品,讓學生在品中感悟,從而積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特意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這種新理念,對語文教學中長期存在的越俎代庖式的“教師分析”和“統一標準答案”,無疑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如今,鼓勵、尊重、珍惜學生的獨特閲讀感受,已成為閲讀教學改革的重要話題,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可。

我在教課文《驚弓之鳥》時,有意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大膽説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在多數學生根據課文後面的思考題,對射箭高手更羸的經驗之談表示認可和讚揚後,也有少數學生談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甲生説,我覺得我們應該從這隻可憐的驚弓之鳥身上吸取一點教訓,那就是從小就要培養自己經受挫折的能力,不能像這隻雁一樣,只因為被箭射傷過,後來一聽到弓弦響就驚慌失措地墜落到地上。我們班上不是有的同學曾經因為某次考試不及格,受到家長的訓斥,現在一聽説考試就心慌嗎?――這個學生由落地的驚弓之鳥談到了當前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要注重培養青少年經受挫折的能力。

乙生説,我覺得更羸的所作所為不值得稱讚,因為他缺少人道主義。他明明知道那隻受傷的鳥不能再受驚嚇了,但為了在國王面前顯示自己的高明,又故意拉動弓弦,使那隻可憐的鳥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打擊,摔落在地上。鳥是人類的朋友,更羸的惡作劇有點殘酷無情了。――這位女學生獨闢蹊徑,居然能從保護鳥類的角度來談感受,體現了女性注重情感同情弱者的心理體驗特徵。

當然,讓學生各抒己見談感受,並不等於放任自流,教師撒手不管。對於某些明顯錯誤的看法,我在表揚其大膽發言精神之後,也會選擇不同的方式予以糾正,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啟發學生自我糾錯,教師絕不作當眾宣判式的否定。

《畫楊桃》教學反思

我在備《畫楊桃》第一課時導入新課我是這麼設計的,開始出示楊桃的圖片,問學生這是什麼果實,然後教師介紹楊桃,進入新課。可是在講這節課之前我忽然想到市場上好像賣過這種水果,現在運輸方便,家庭條件好,一定有很多學生吃過楊桃。於是導入新課我做了改動,問:“你們吃過楊桃嗎?”有很多同學舉起手來,“那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楊桃呢?”同學們積極發言,説外形,説顏色,説味道,説裏面的果實等等。同學們情緒高漲,這時我説,為了證實同學們説得是否正確咱們看楊桃的照片,然後我開始根據資料介紹楊桃,果然和同學們説的很多地方相符,沒有吃過楊桃的同學印象也很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快被調動起來了。由此我感到學生從現實生活出發領悟要比教師平淡的敍述效果好得多。

在找出全文自然段時同學們發生了爭議,有的説18個,有的説19個,一時出現混亂現象,正好下一個環節是朗讀課文,我提了一個建議,咱們按座位讓同學分自然朗讀,然後數數有多少人讀,同學們立刻靜下來,從姜礬開始依次讀了起來,這次同學們聽得格外認真,讀完一數正好19個同學讀過,那就是19個自然段。通過這次讀課文我還發現自己在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以前朗讀課文一般是找舉手的學生讀,不舉手的同學除了齊讀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次19個同學當中有的讀得好,有的讀得結結巴巴,是我教學的失誤,沒有給這些同學朗讀的機會,今後在課堂上要面向全體,指導鼓勵那些讀得不好的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在教學中真正做到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的每一個方面。

《和時間賽跑》教學反思

《和時間賽跑》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憂傷不已,後來在爸爸一席話的啟示下,從太陽落山,鳥兒飛行中,“我”明白了為什麼要珍惜時間;從和時間賽跑的經歷中,“我”體會到怎樣珍惜時間的故事。

首先,在課前我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報刊、電視、網絡、或生活中)瞭解“一分鐘可以造多少東西(農業、工業、科技、體育、軍事等各個方面的例子都可以)?”接着,聯繫課文重點詞句“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體會時間的寶貴;尤其是抓住“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這句話,結合“我”的生活經驗(看到太陽下山,知道一天就這樣過完了;看到鳥兒飛到天空,想到鳥兒即使明天飛同樣的路線,也永遠不是今天了。)去理解,讓學生從這些生活經驗中真切的感受到“時間一去不復返”。

這種真切的生活經驗,充分調動了學生對平時生活的追憶,許多學生想起已故的親人,愀然淚下;想起與朋友共度的快樂時光,忍俊失笑……

在“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這一教學重點的教學時,我也注意了引導學生聯繫“我”和時間賽跑的生活經驗,同時牽動自己的生活體驗,來進行理解!

首先,是聯繫“我”和時間賽跑的生活經驗,體會“我”跑贏時間的快樂心情;然後,要求學生找出最能表達“我和時間賽跑的深刻體會”的句子,展開討論:你同意這個説法嗎?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説明,也可以用自己知道的名人事例來説明。

孩子們大量的實例説明讓我大吃一驚!人們常説生活是最好的教育,但這一課告訴我如果在教育中融入生活的體驗,那麼,會使簡單的説教脱離蒼白和無力從而煥發出無窮的教育力量!

《檢閲》的教學反思

《檢閲》講述的是波蘭國慶節來臨之際,兒童隊員要參加國慶檢閲,主人公博萊克是一位左腿犯有殘疾的兒童,大家在討論參加檢閲時不知道如何安排博萊克,最後大家決定讓博萊克走在第一排這樣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利用插圖,激發興趣

巧用插圖讓學生理解什麼是“檢閲”,什麼是“盛大而隆重的節日”,什麼樣的場面稱得上“人山人海”。學生通過看插圖,知道這是一個熱鬧非凡的場面,是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場面,是一個讓人十分羨慕的場面……我當即告訴學生這是波蘭首都在進行國慶檢閲。不過有很多學生不明白什麼叫檢閲。我告訴他們在文中找答案。這時,有很多同學問我,為什麼檢閲要這麼熱鬧?這麼隆重?而且,有一個非常細心的孩子告訴我為什麼這麼盛大的檢閲,站在隊伍前面的是一個拄拐的男孩?我見時機成熟,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想一想,剛才的問題,想一想課文的內容哪些是插圖上有的。教室裏立刻充滿了朗朗的讀書聲。

三、抓住“文泡”輻射全文

本文中有兩個泡泡,一個泡泡是“為什麼誰都不願意第一個開口?”另一個泡泡是“我能體會博萊克當時的心情。”圍繞兩個泡泡,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與兩個泡泡相關的重點詞句進行品讀。很快,同學們找到了與第一個泡泡有聯繫的關鍵句子。我相機讓學生通過對這些關鍵詞語的理解去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隊長,是一個怎樣的集體。很快學生明白這是一個勇敢的隊長,一個有愛心的集體。難怪人們稱讚“這些小夥子真棒!”

圍繞第二個泡泡,學生找到了重點詞語“忘記自己拄拐、目視右方,睜着眼睛”,我再一次讓學生回到插圖,觀察博萊克的神情,學生從博萊克自豪的神情中知道這是一個“自信、堅強、勇敢……”的小夥子。難怪文中稱讚“這個小夥子真棒!”這時,我又一次讓學生看插圖,學生看到了舉旗揮舞的人們,看到了鼓掌歡迎的領導,看到了揮手致敬的外國貴賓……我順勢小結,這就是國家領導、外國貴賓、波蘭人民在檢閲他們的軍隊、團體,因為有博萊克的參加,讓檢閲變得隆重,讓檢閲成了盛大的節日。此時此刻,學生不僅理解了檢閲,而且理解了這是一次怎樣的檢閲,學生的情感通過對關鍵詞語的品讀,對插圖的細看,一次次被喚醒。

篇17: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我和學生學習課文《一面五星紅旗》第二課時,共同和課文中的中國留學生進行心靈對話,體驗到他愛生命,更熱愛象徵祖國的五星紅旗,使學生體會到只有愛國的人,才會受到世人的尊重。每一箇中國人,既應具有中國靈魂,又應擁有世界眼光。

因為學生年齡小,他們對五星紅旗的理解,對祖國的熱愛,只停留在很淺的層面,課文中這個感人的五星紅旗的故事,引領學生設身處地的去想,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去體驗生命的可貴,當一個人面臨生死的抉擇時,如果他為了祖國而犧牲自己,他就是一個崇高偉大的人,這是人世間最高尚的情感,這種情感都是從留學生的行動中體現出來的,想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很難,恰恰留學生用行動證明自己為保住五星紅旗,寧願餓死,不做有損於祖國的事,學生感受到這行動背後所藴涵的巨大的動力,知道五星紅旗的重要,再理解異國麪包店老闆的態度變化的原因就水到渠成了。在學習完課文後,加入中國留學生會以何種方式感謝麪包店老闆呢,讓學生動筆寫,不過,在交流時,發現學生只停留在麪包點的老闆對我的援助上,沒有往更深一層去思考,這是教師沒有引導到位,又是一個不小的缺憾。還有學生在讀中領悟,在欣賞中昇華感情。我引導學生讀得不充分,應該多讀,各種形式有感情地讀,學生會感同身受。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

第七單元的課文充滿愛,充滿真情,充滿温馨,一篇篇課文學習下來,總能讓人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情感得到昇華。《賣木雕的少年》就是這樣一篇課文,中非人民的友好情誼在文中讓人感動不矣,那少年是那樣淳樸,是那麼可愛。當“我”因為那象墩子太大而無法帶回中國而無限遺憾時,那賣木雕的少年靦腆地出現了,帶着對中國人民的無限情誼出現了,學生讀着課文,體驗着賣木雕的少年的一言一行,當學生與賣木雕的少年的情感產生共鳴時,學生的情感也就跨越了國界,相信在今後的生活中學生的情感也會更美好,從只會關注自己到關愛他人上定會有長足進展。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一是瞭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二是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三是積累一些四字詞組,並學會恰當地運用。本課篇幅較長,情節較複雜,在本課設計過程中,我先抓少年這條主線,體會他對中國人民的友誼,再抓“我”這條副線,理解“我”心情的變化及探究變化的原因,如此主副線交融,互相照應、補充,就會“主幹分明”而又“枝繁葉茂”、“血肉豐滿”。但在教學中,更加應該注意主副線之間的聯繫,少年的雕刻技術高操,讓我起先是愛不釋手,又因為帶不走木雕而感到遺憾。但又因為少年“內心的真誠熱情”而感到高興和感動!這樣處理文本,更能讓主副線水乳交融,而不能割裂這二者之間的聯繫!另外在朗讀上,更要讀出人物的情感變化的過程!

對於為什麼少年會送我木雕,由於有它特殊的背景,如果不瞭解背景資料會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所以我在上課初就向大家介紹了中國援助非洲修建坦贊鐵路的資料,這項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這樣為後面的課堂做了很好的鋪墊,為後面學生理解“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打下基礎。在課堂上的評價語言應該是豐富而生動的,同時也必須具有引導作用。而我在這堂課中評價的語言則不夠豐富。本身語文課的教學就是在教學生學習語言,作為教師,課堂上的語言應成為一種典範,學生學習的榜樣。

《西門豹》教學反思

上完《西門豹》這一課,自以為抓住了人物言行品悟了“巧妙”,親歷了文本,也感受了西門豹的聰明才智,用語之巧妙,從而吸納了那種言外之意話中有話的語言魅力。可作業批下來,實感孩子們聯繫上下文完整地回答問題組織語言的能力欠缺,細想正是本人在課堂教學中忽視了這一語言訓練。

篇18: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新課標提出了“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這三方互動的“對話”中,尤其以“學生和文本的對話”為最終出發點和歸宿。因為只有學生和文本真正對起話來,才能真正建構起文本的意義,為學生體驗情感內化語言做好鋪墊。

《爭吵》一文圍繞“我”和克萊蒂之間因為本子被弄髒而發生爭吵這件事情,重點講了“我”的心理變化,以及“我”對整個事件的感受,告訴我們朋友之間要相互諒解、彼此寬容。

在學習完課文後,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安利柯和克萊蒂最後的和解歸功於誰?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説是克萊蒂,因為克萊蒂心胸寬闊,當安利柯罵他時他也沒有還口而是主動地去講和,和好。而有的學生卻在大聲説應該歸功於安利柯德爸爸,當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時,學生説到安利柯最後之所以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及時向克萊蒂認錯是因為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爸爸,他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裏是爸爸長期教育的結果。於是,我根據學生的發言適當引導,使學生深刻理解父親的話的意思。引導學生討論文中人物的行為,使學生懂得人與人之間還要互相寬容、團結友愛。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只有多想別人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可貴的沉默》人教版實驗教材國小語文第六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執教本課後,我發現:一篇課文,忽略感悟這種情感體驗。學生通過文本這一介質感悟生活、感悟人生,只有感悟到了,他才會用心去生活才會逐漸變成一個有思想、有理想的社會人。

這節課上,同學們能夠感受到周圍人對他們的愛,同時知道在生活的時時處處都要回報愛、付出愛,就感悟到了愛的真諦。

如何讓同學們從一個只知道接受愛的人,意識到在生活中要付出愛,關鍵在當老師問同學們“你們中間有誰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請舉手!”“向爸爸媽媽祝賀生日的請舉手!”這兩個問題時同學們沉默了。我在處理這一部分時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自讀討論:“同學們為什麼沉默了?”和“從課文中那些詞可以看出課堂上很沉默?”

2、積累、摘抄表現課堂沉默的詞語、句子。

3、找出你認為最能表現課堂沉默的一句話或一段話讀一讀,讀出沉默的語氣。4、有感情朗讀。

上完課後我感覺到:同學們把這種沉默只停留在“給父母過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讓學生説一説自己平時對父母的表現,不只是停留在為父母過生日這一件事上。同學們如果聯繫實際説到:父母每天為我們準備早飯,我們卻總嫌飯菜不合口味;父母每天送我們上學,我們卻從不説“謝謝”,還覺得是父母該做的……等等這些生活小事。讓同學們主動去體驗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反省自己對父母的忽略,可能這樣課堂中的沉默就有更深一層含義了。

這節課中同學們感悟沉默,要先讓學生透過課文看清自己,只有這樣才會達到感悟的真正目的。

《她是我的朋友》教學反思

《她是我的朋友》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六冊的一篇含蓄雋永的佳作。課文講的是戰爭時期發生的故事,孤兒院的孤兒阮恆,為了救護受傷的同伴,毅然獻出了自己的鮮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當問他為什麼要獻血時,他只是説“她是我的朋友”。課文通過對阮恆獻血時的神情、動作的真實描述,生動地展現了他為救朋友而無私奉獻的優良品質。

我執教的本課第二課時教學任務是理解、感悟文本,體驗人物情感。這篇課文講述的故事距離學生生活體驗較遠,但課文描寫具體,情節感人。教學設計時,我力求通過抓住重點詞句、聯繫上下文和朗讀品味等形式,引導學生體會文本,調動學生情感。

課程標準提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三方互動對話中,尤其以學生和文本對話為最終出發和歸宿。因為只有學生和文本真正對話了才能構建文本的意義,為學生體驗情感、內化語言做好鋪墊。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和文本進行對話呢?我在教學《她是我的朋友》時,把讀文作為最根本的學習手段,讓學生讀悟結合,在讀中悟情,把儘量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多讀多想。通過讓學生個別讀、默讀、自由讀、看畫面想象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語言文本。讓學生親近文本,與文本碰撞;親近作者,與作者交流學生從不同方式的讀文中感悟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境,有助於理解課文內容,這樣也充分展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大體把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加以不斷引導,使學生順利進入文本。如讓學生讀描寫阮恆獻血過程這一部分,我讓學生勾畫出描寫阮恆動作、神情的句子,再通過體驗讀,使學生體會到阮恆獻血時內心的複雜,在讀懂文本的基礎上與文本產生了共鳴。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月球之謎》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説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着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瞭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瞭解課文中所寫的月球之謎,是本文的重點。

這是一篇科普文,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術,推進課文內容的發展,而不失為一堂語文課?這是我設計教學時的主旨思想。通過一堂課下來,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鑑:

一、充分體現了信息技術與語文文本的巧妙整合。

這一堂課最精彩的地方應該是把信息技術帶進課堂,有利的推進了課文內容的發展。孩子們在課前的預習中,充分施展了信息技能,根據課文需要製作了非常有實效性的幻燈片,內容豐富,頁面漂亮,如月亮詩句的收集,登月圖片和資料的收集,月球其他相關知識的整理和提問,人類對未來月球的計劃,分類型分版塊的進行幻燈片製作,使學生在交流與擴展時最快速地進入。最可貴的是孩子們在查閲資料的過程中,能把宂長的網上文字資源提煉成自己所需要的、非常精練明瞭的一段話或一句話,使人一看便明白,信息能立即輸入大腦,使孩子們能在短短的課堂時間裏迅速接受許多課文以外的新的信息。教師在課堂裏針對課文的需要進行合理的整合,讓信息技術有效的為文本服務,推進文本的發展。在資料的展示中,樣式靈活,有教師展示,有學生自展,還有全班展示,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寬鬆、民主的氛圍裏充分展開交流與對話。

二、正確把握了語文教育的特點,符合了語文學習的規律。

《課標》指出: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要把信息技術與文本進行巧妙的整合,使學生能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拓展思維空間,理解月球世界的奇異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謎,充分開展朗讀才是前提。這節課,教師以讀為本,問題引入,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在朗讀中,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使學生的朗讀具有層次性。如月球上奇異景色的朗讀指導,幾個月球之謎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裏感悟文本內容,拓展自如。

篇19: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李侯英

陝西榆林榆陽區魚河中心國小

【摘要】創建趣味、豐富的語文課堂來吸引學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學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被有趣的課堂吸引,我想那紀律的管理也就不費吹灰之力了吧;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同時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更加註重他們“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多閲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關鍵詞】趣味 培養 鼓勵 閲讀

這個學期我教三年級的語文,開學三個月了,在教學當中問題頻頻出現,值得我深思和探求。有人把國小的學習比作一個英文字母“u”,也就是説三年級的孩子處於最關鍵的轉折時期,在這個特殊的過渡時期,學生的身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麼如何來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呢,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1創建趣味、豐富的語文課堂來吸引學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學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被有趣的課堂吸引,我想那紀律的管理也就不費吹灰之力了吧。

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化。籤於學生的年齡特點,要想讓學生一堂課全神貫注地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學生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這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也是老師的問題,有這麼一句話“我拿什麼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開始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備課。語文課有激情,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課堂,走進樂於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2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同時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更加註重他們“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首先必須制定了詳細的讓學生自主預習的預習要求,讓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能夠在初讀的時候學生字,組詞,讀順課文,摘抄課文當中的好詞好句,做到課前的自主學習。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

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一些互動性的教學環節。再者多問一些有創建性的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老師本身也在提問方面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問題是可以問的.,如何問?學生會有哪些答案,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在備課時都要充分的考慮。

3鼓勵學生多閲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閲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他們寫讀書筆記。一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二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説“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學生素質的提高對老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平時應該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為這與學生的學習有着直接的聯繫。淵博的知識,是每一位老師教好書的關鍵所在。

篇20: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今年我擔任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三年級是一個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階段,也是一個在國小階段較為關鍵的一個年級。因為三年級是個過渡時期,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來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教學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反覆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教材中的32篇閲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我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就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

二、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裏,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三、鼓勵學生多閲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閲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他們寫讀書筆記。一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説“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我認為平時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

總之,新教材充滿着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助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為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21: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教語文雖然辛苦,但苦中有樂。在課堂上,能借助文本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聆聽學生的心聲,和學生一起收穫成功的快樂,那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可在教學《山雀》這一課後,學生的表現卻令我很失望。課後,我心中暗暗地想:學生的表現雖然不盡如人意,但我是不是不能一味地責怪他們?是不是也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行為?

《山雀》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一個有趣的動物故事,作者用充滿童趣的語言寫“我”堵住樹洞裏的小山雀,而另一隻山雀站在樹枝上不時地尖叫。“我”想象它是為了救它的朋友而掩護和傳送“信息”。這是兩隻多麼友好、聰明、有趣的山雀呀!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從中體會山雀的聰明、可愛,從而激發學生對動物的喜愛與愛護之情。

由於課文篇幅很長,且對話形式多樣,所以課前,我佈置學生回去認真預習,把課文讀通、讀熟。在教學課文四至十七自然段時,為了能讓學生體會到山雀之間友愛互助的精神,我先讓男、女生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想通過朗讀自由山雀和被拘禁山雀的對話,來讓學生從中體會山雀的友好、聰明。沒想到朗讀兩遍之後竟然還有些同學不知道該讀哪,對課文內容根本就不熟悉。可見,他們課前根本就沒認真預習。無奈之下,我只好一句一句地講解給他們聽。讀第三遍時才勉強讀對。可想而知,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怎能讀出感情來?又怎能感悟到文本的內涵呢?就連原先設計的課本劇表演也因此沒有時間完成了。

課後,我想:一直以來,我們老師都把精力放在組織課堂教學上,卻很少去精心設計作業,其實作業設計也不容忽視。今後佈置作業也得動動腦筋,多花點心思了。不然很多學生是不會認真完成的。如果在教學這課之前,我能這樣對他們説:“明天我們要學習《山雀》這一課,到時我要請同學來表演課本劇,你們想不想表演?想表演那可要把課文讀熟、讀好喲!你們回去可以先和爸爸媽媽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到時,我們看看誰是最出色的小演員,好嗎?”如此一般地“哄”學生讀書,定能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因為這種形式是學生平時最喜歡、最感興趣的。

我相信,如果每次作業我們都能精心地去設計,那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2: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本課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豔,身材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着水面疾飛”,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關於翠鳥羽毛的顏色,自上而下分別寫了頭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關於翠鳥捉魚,是按照注視、等待、叼魚、飛走的捉魚經過進行描述的。翠鳥就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着水面往遠處飛走了。“蹬開”、“像箭一樣”、“叼起”、“貼着水面”説明都是一剎那之間進行的。這幾個動作聯繫在一起,突出了翠鳥捉魚的迅速、敏捷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我重視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加深理解。

1、我引導學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再進一步弄清楚每一段寫了什麼。然後,通過反覆朗讀,體會翠鳥小巧、美麗、可愛的樣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魚的動作。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要始終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閲讀、思考、想象。在這個基礎上,把個人讀懂的或有疑問的地方講出來,和同學們交流、討論。同時,結合形象直觀生動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翠鳥捕魚的動作敏捷和翠鳥外形的關係。

2、指導朗讀、背誦。在教學翠鳥等魚、捕魚的部分,我以“誰有勇氣也來讀讀這兩段”調動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於是,我課前設計了讓學生給翠鳥上色和課上介紹翠鳥外形的教學環節。

一是可以檢查學生是不是準確地理解了這段外形描寫,頭腦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鳥形象;

二是這樣做符合國小生形象思維的特點,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

三是訓練説的能力。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給翠鳥上色是手段,按順序、有感情生動描述翠鳥的外形特點則是目的。

另外,我還讓學生讀寫結合,寫出興趣。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國小生不僅需要模仿,而且善於模仿。這是因為國小生受知識、經驗、情感等因素的侷限,他們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可以説國小生的最初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中年級學生初學作文更是如此,我要求他們嘗試模仿這段話介紹鳥的外形。學生在這一環節表現還是不錯的。

篇23: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需要人用心揣摩的藝術。上完《卧薪嚐膽》一課後,我對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如下反思:

優點:

一、詞語訓練,注重基礎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改革注重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培養,提倡有效教學。上課伊始,我便讓學生朗讀我所出示的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五個詞語,在旁人看來,我也許僅僅是在複習舊知,其實不然,這樣的目的更多的是能讓學生對文本有個整體的把握。上課過程中,我也緊緊扣住重點詞語進行教學。比如在學習越王為何要向吳王求和時,抓住“萬般無奈”;學習越王在吳國的生活狀況時,抓住“受盡屈辱”;教學第四自然段時,緊抓“時刻不忘”……授課結束時,我還不忘讓學生再次運用詞語進行復述。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讀會説會運用了。

二、能緊扣文本,引導想象。

在學習謀臣們的反應這一環節時,我先讓學生説説書上是怎麼説的,在交流朗讀之後,我便不失時機地馬上引導想象:“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個謀臣,你會怎麼説?”在同學們充分討論交流之後,我又繼續追問:“假如你就是這個吳王,你會怎麼説?”讓學生能在充分的討論交流之中體會謀臣的擔心和吳王的驕傲。例如,我還引導想象越王除了受到穿的、住的、乾的活以及時間長這些屈辱之外的屈辱,讓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越王的忍辱負重……

缺點:

一、重點段落,講解不夠透徹。

這篇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是一個重點,還是一個難點。在教學時,我的本意是讓學生在理解一箇中心句的基礎上重點把握三個方面,然後着重引導學生體會“卧薪嚐膽”字面上的意思以及它的深層含義。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因為太強調“卧薪嚐膽”的深層含義,結果導致朗讀不到位,教學環節還出現了一次反覆,現在想來,真是太不應該了。

二、引導主題,還有待推敲。

現在我們學習這些故事,就是為了學習一種精神。但我只是在文章結束之時,以總結的形式一帶而過,如果能夠聯繫實際加以説明,學生對於文章的主題也許會理解得更加透徹。

每一次反思,為的都是能讓自己有所進步,相信只要我們每一次都能踏踏實實,潛心鑽研,我們的教學之花定會常開常豔,永不凋謝!

篇24: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在閲讀教學開始時,老師先播放一段自己收集的關於火燒雲的優美圖片,讓學生形象的感受到了火燒雲的美麗壯觀,激起學生學習新的課文內容的興趣,自然引出下個環節的教學。

(二)初讀課文,明確學習目標。

先讓學生自學課文導讀,明確本課的學習要求,然後讓學生認真讀課文,隨着課文的描繪,想象火燒雲那絢麗的色彩和多變的形態。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然後重點朗讀。

(三)合作探究,讀中感悟。

老師讓學生邊讀邊想,並感情朗讀自己喜愛的文段,捕捉關鍵詞句,讀出火燒雲的顏色和形狀變化的特點。例如,在學習“火燒雲顏色變化”這一塊時,引導學生從“紅通通、金燦燦……”等七個表示顏色的詞,以及“還有些説也説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一句中體會出火燒雲顏色變化“多”這一特點;從句子“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紅通通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中的四個“一會兒”,體會出火燒雲顏色變化“快”這一特點。另外,在此教學環節中,教師還不斷地滲透引導學生質疑、對比,並積累品析好詞佳句,並嘗試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話來延續作者豐富而絕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對美麗的火燒雲由衷的熱愛,從而受到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薰陶。

(三)拓展創新,發揮想象。

教師播放悠揚音樂,讓學生在動人的音樂旋律中放飛自己豐富大膽的想象力。讓學生出示自己收集或者畫的火燒雲圖片,根據自己的觀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大膽創新,用自己的話來描述圖片中美麗的火燒雲。

火燒雲雖然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很少有學生留心去觀察它,所以大多數學生對於火燒雲的相關知識知道的較少,因此引入課外資源很有必要。教師課前可以讓學生蒐集有關火燒雲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在課上交流。教師也可以收集一些視頻在導入新課的時候進行播放,讓學生對火燒形成一個初步的概念。課後可以蒐集火燒雲的形成原因。

篇25: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賬單》是北京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小男孩彼得給媽媽開了一份賬單,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當小彼得在餐桌旁看到他索要的60芬尼時,同時也開到了媽媽給他開的一份賬單。正是媽媽的這份賬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無價,他慚愧地把索取來的報酬塞進了媽媽的口袋。

本課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研讀媽媽的賬單和彼得的賬單這一重點部分。整體設計遵循從“整體——局部——整體”這一大原則。尤其在研讀這兩份賬單之時,設計多個環節,追求層層遞進,層層深入的學習感悟。第一層次是整體感悟,要求學生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嘗試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偶爾發現有的學生竟然用上了“如願以償、羞愧萬分”這兩個詞語概括文章內容,我順勢引導,暗示孩子能夠用上文中關鍵詞語説出文章內容太好了。激發了孩子積極性,接下來幾個孩子也用上了這兩個詞語説出了文章主要內容。第二層次是研讀品味兩份賬單,體會母愛無私、無價。這一層次我又分三步走,力求讓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入,而不是瞬間深入,速度慢下來,給學生思考體會的時間、空間。

最終追求孩子認識、自身能力呈螺旋式上升。第一步,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找到這兩份賬單,我深知培養學生快速準確地蒐集信息很重要,也是《課標》中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要求之一。這一步很容易,孩子第一時間便找到了。第二步要求孩子再細讀兩份賬單,從賬單上知道了什麼?這就是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再深入。學生牢牢抓住文本信息,文本語言,進行反饋輸出。第三步,是對比品讀課文,找到兩份賬單的不同之處,認真研讀體會,通過不同點品出媽媽的愛是無價的!第三層次是藉助板書設計,再次回顧課文,再次回到整體,使學生認識在提高!這些環節基本上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深入文本的!整體來看,效果還可以!孩子們最終説出了對“0”芬尼的認識,感悟到了母愛無價!

篇26: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珍珠泉》這篇課文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珍珠泉水又綠又清,水泡既美麗又有趣,表達了作者對珍珠泉、對家鄉的讚美和喜愛之情。這節課,我重點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對珍珠泉的美麗和有趣的描寫做文章,通過啟發和引導,讓學生對珍珠泉的美麗和有趣產生更深的印象,諸如泉水的“綠”、“深”、“清”。水泡的“色彩斑斕”、“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作者如何寫“綠”、如何寫“深”、如何寫“清”,如何寫泉水冒水泡??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導學生的觀察興趣,鼓勵學生的寫作興趣。

1、泉水的特點。泉水的特點是:綠、深、清。我讓學生充分的想象:那樣清,清得能倒映出 ()。水是那樣清,清得就像 ()。從而讓學生感受泉水的美,為進一步的朗讀做基礎。具體感受完三個特點後,我創設了讓讀書能力教好的學生讀原文,其他生想象畫面,為學生感情朗讀提供了語言環境。

2、有趣的水泡。課文從水泡的形、動、色三方面介紹了水泡的有趣。在學習水泡的形時,我讓學生充分談感受,又重點指導了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之中感受重點。這樣既可以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可以讓學生説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在學習水泡的顏色時,我讓學生自己去找讀懂了什麼?水泡的顏色多從哪看出來的?怎麼讀?從讀中品味水泡的美感。

3、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麼喜歡珍珠泉,同時我也感受到學生也已經深深的愛上了這眼清泉,在他們心中有了一種表達需要。這是因為我設計了:假如讓你介紹珍珠泉,你會用什麼語氣介紹,什麼心情?為什麼會這樣?學生會以作者的身份讀出自己的感受,全文的朗讀一氣呵成.

4、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

本課的課後給了一個資料袋,裏面介紹了我國各具特點的泉,為了擴充知識,我讓學生自主閲讀,找到介紹的泉水及特點,在學生的彙報中,我又及時補充圖片加深視覺上的印象。同時,補充了我國的五大名泉。

篇27: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篇三時間如流水般消逝,轉眼間,一學期忙忙碌碌地過去了,回顧這一學期語文教學工作方面的點點滴滴,有很多的思考和感受,有苦也有甜,不管怎樣,我始終不斷地努力着,不斷地進步着,現針對自己這一學期以來的教育教學工作的得與失,作總結如下:

一、認真鑽研教材,精心備課。首先根據教材特點,按照教學計劃,對課文資料做了具體的安排,重點講述的課文針對班級的實際狀況進行設計,積極參加教研組組織的教研活動,提前備好課,寫好學校規定的標準的教案。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教參,利用好大綱,力求吃透教材,找準重點、難點。為了上好一節課,經常上網查閲資料,集中別人的優點確定自己的教學思路,時常和有經驗的老教師研究教學環節。還根據學生的年齡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獲得直接體驗,在教學中,把自己當做一個平等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着。

二、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效率。根據開學時制定的教學計劃,本學期努力抓了課堂內的效率,我們都知道課堂效率直接影響着教學質量,因此每節課的課堂內的容量做到了少而精,切實提高課堂內的訓練效率;根據學生的生物鐘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運用靈活多樣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面向全體學生,依託中間兼顧兩頭,從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有舉一反三的潛力。培養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有難度的問題找優等生;一般問題找中等生;簡單些的總是找學困生回答。佈置不同要求的作業,即使是佈置同量的作業,也是分不同的要求,好的要完成得“好、準、快”,中間的要完成得“好、準”,中下的只要完成好就行。

三、注重詩文積累,加強誦讀。中華古詩詞是我國文學皇冠上的一顆明珠,是最精美、最富於情感性和音樂性的一種文體,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繼承祖國燦爛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優秀教材,故而,部編本教材中就安排了好多篇的古詩文,這是學生語言積累的一部分。加強古詩詞習誦,重視古詩詞教學,對培養國小生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努力“武裝自己”,在課堂上適時引經據典,常引導學生學會積累與運用,讓學生學會博覽羣書,做到博聞強記。

四、重視朗讀品悟,深化理解。部編教材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我覺得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閲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閲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昇華認識。

五、課內外相結合,提高整體。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因此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動腦、動手、動眼、動口,將唱歌,講故事,畫畫等穿插其間,使課堂動起來,學生思維活躍,能在活動中認知並鞏固。給學生更多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課堂是他們輕鬆學習的遊樂園。在課外,鼓勵學生多參與有益的活動,收集各種名人故事、自然知識、社會動態……讓課外成為認知的第二課堂,多實踐多積累,不斷充實自己。有了課外的積累,才有課堂的生氣,就會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六、繼續抓好習慣,從未鬆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覺得也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點。從坐直到站立,從寫字到讀書拿書,從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到愛惜學習用品,都需要老師不厭其煩地講和説,雖然是三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都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由於家校的溝通不夠到位,部分孩子在學校的習慣到家後沒有得到良好的鞏固,因此行為習慣還有些欠缺。尤其重要的書寫仍然是影響學生分數的一個直接原因,書寫差的學生總與高分無緣。雖然我也狠抓了這部分學生的書寫,但都堅持不了多久,在老師督促檢查下也改觀不了多少,低年級時形成的書寫的不良習慣,一直難以糾正,即使原來書寫好的學生,在作業成山的面前,想寫好也難。因此,書寫依然是嚴峻的問題,我們決不能鬆懈。

篇28: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本班人數60人,學生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從語文的學習基礎上分析,優等生多,差生也多。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很多地方對學生來説是比較大的跨越,比如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地寫出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這與二年級相比跨度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如何幫助學生順利地實現這種過渡,我花費了很大的力氣,在探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創建生動有趣的語文課堂,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地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學生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由於班級人數較多,開始上課的時候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覺得學生總是不是那麼認真地聽課,不能那麼專心,老是開小差,常常半路停下來處理課堂紀律問題。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學生的問題,更多的也是老師的問題。於是我開始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地去好好備課。你的課有激情,學生們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你的課有意思,學生們才樂意全身心地步入你的課堂,走進樂於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二、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課前預習,課後複習。每次新授前都為學生布置具體預習任務,並適時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新課授完,指導學生認真複習。用小組長檢查,教師抽撿的方法進行督促。通過一段時間,學生知道該如何預習了,也能自覺做到複習。

(二)正確的上課方法。“該説時就説,該聽時就聽,該寫時就寫”,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學會聽課,認真做好課堂筆記。

(三)寫工整字,做規範作業。本學期,我重視了學生的寫字習慣的培養,課堂中適時提醒,課後抽出時間對學生進行寫字指導,嚴格要求學生認真書寫。

三、加強輔差工作,促進全體學生得以發展。

由於本班學生人數較多,個體存在着明顯的差異,為促使每位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我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組,利用結對子形式,以優生來帶動差生,課外加強輔導工作,課堂中創設機會,給予鼓勵,樹立後進生的信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促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提高。

由於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學經驗的不足,本學期在教學中還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個別學生的不良的學習習慣還有待進一步引導改正。本班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其中有一些學生在習慣方面存在着問題―寫字習慣很差,寫字姿勢不正確,不能自覺地完成作業。或遇到難題沒有堅強的意志,不會主動克服解決。

今後我將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從這學期的工作中汲取營養、吸取教訓,不斷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並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的實踐中,使每一節課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篇29: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立足於教學目標,與文本對話,與課堂中的學生對話有什麼好處?

就學生方法運用上,教師不是不確實際設計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而是依據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考慮低年級到中年級過渡,紮實學生學習方法運用――鞏固識字,提高預習要求,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此説課稿值得欣賞,是因為教師有獨到的思想,單純就説課小標題,擯棄了通俗,以課程的理念貫穿始終;就內容而言,對操作主義、經驗主義是一種超越,體現了他對教師職業內在尊嚴的詮釋與追求。就説課的教學方法,可以説是簡單而又易於操作,不但把握住了年級的過渡,而且體現了語言文字訓練的落實到位,有着一種文化精神與文化眼光,一種自覺的價值追求――對課堂生命追求,而不只是站在説課的角度。此説課稿值得欣賞,是教師個性的張揚,他不人云亦云,而是紮實於對自己事業的追求。就“簡簡單單,説教程”,可以説是簡單而豐滿。從教學目標到環節、從方法到語言文字訓練不蔓不枝,乾乾淨淨,對文本深入探究,多層面思考。整個教學思路給予人的信息都是沿着尊重學生個性與目標主線展開教學,清清爽爽,讓學生能將自己與文本和生活融為一體,從文本找到自己,愛上語文。

篇30: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進入三年級,開始真正習作課教學了,已經上了兩個單元的作文課,我發現教起來確實需要有些困難,兒童作文,需要經歷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雖然學生口頭語言已有了相當的積累,但要他們用準確的書面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畢竟還有較大的難度。我認為還是應從模仿起步,它能在理解和表達、學習與運用之間架設起一座橋樑,從而大大降低起步作文的難度。教材將“習作例文”單獨編入習作學習內容,用的是孩子的語氣,寫的是孩子的生活,抒發的是孩子的感情,且篇幅短小,格調清新,使學生讀了倍感親切。

如“習作3”――先讓學生觀察一幅畫:遠處有山,天上有朵朵白雲,近處一片樹林,一條小河從樹林裏流出來,岸上有草有花:然後讓學生添上幾種自己喜歡的小動物,併為整幅圖塗上顏色。學生看到了有自己參加繪製的這幅美麗的圖畫,尤其看到有自己添加的可愛的小動物,心裏一定很高興:這時要求學生把這幅畫寫下來,學生一定是很感興趣、有話可説的。《習作3》的例文“幾條小魚在河裏快活地遊着。它們有時停下來,有時在水裏轉圈圈。遊着遊着,小魚好像發現了敵人似的,迅速鑽到深水裏不見了。”短短的三句話,讓孩子們知道怎麼樣寫河裏的小魚。孩子們的模仿能力還是很強的,我讓他們根據習作要求完成圖畫,很多孩子還是很自然的想到了小鳥、小兔、小鹿等一些常見的小動物,在描寫時都模仿着所給例文的敍述方法來寫,開始,我覺得有些抄襲的感覺,希望他們能寫出不一樣的情景,可是轉念一想,我是不是要求過高了,孩子們只要對某一項活動有了興趣,就會樂此不疲。

對於剛剛從寫話階段過渡到習作階段的中年級學生來説,他們最需要培養的就是對習作的興趣,相反,如果故意拔高要求、加大難度就會使學生對習作產生畏難心理,學生愁作文、怕作文的情緒就會在習作起始階段產生,而一旦產生這種情緒,學生便會望作文而興歎。

於是,我還是讚揚了那些模仿例文較成功並且生動準確描繪圖中景物的孩子,在聽到自己的作文被老師表揚誦讀了之後,有的孩子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悦,開心地笑了,其他的孩子也覺得原來習作就那麼簡單,自己會寫得更好。而我想,孩子們在互聽了別人的習作後,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啟發,這也是間接一種模仿,這樣模仿多了,習作的素材就多了,也就有話可寫了,那麼習作教學也就可以從模仿開始。

篇31: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興趣是入門的嚮導,又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強大動力。因此,在教學內容的處理、方法的選擇、教學程序的安排上,都要突出一個“趣”字,着眼一個“思”字,達到一個“樂”字,使學生由趣生疑,思有所得,樂而勤學。

1、讓學生再三的讀課題,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三味書屋”在什麼地方?是什麼樣的?誰在這裏面讀書?是怎樣讀書的?

這些由學生提問,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需要,四個問題緊扣了課文重點,併為教學作了必要的導向,為學生進一步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從學生學習需要出發,以學生自主“質疑、釋疑”為主線,引領學生讀題生疑,使學生產生探究之慾望.

2、讓學生圍繞“早”字自讀探究,感悟魯迅在書桌上刻個“早”字的原因。安排如下:

1)、個體自動:學生自由讀課文,批畫有關的詞句。

2)、小組互動:小組合作研討。

3)、全班互動,師生共同探討,隨機指導朗讀,深入領悟“早”字所藴涵的魯迅勤奮好學的精神。

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在“自動”的基礎上“互動”,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探究”,通過自主學習,讀懂自己所能讀懂的內容,為合作交流準備條件。通過自主學習,明確自己無法獨立讀懂的問題,為合作探究準備內容。

3、圖文對照,領悟作者的觀察順序時,安排如下:

1)、讀讀找找:從圖中找出課文第2自然段中敍述的事物。

2 )、讀讀畫畫:在文中畫出表示方位的詞語,並體會用上這些詞的作用。

3 )、擺擺説説:讓學生用文具擺一擺並説一説三味書屋內哪個方位上放着什麼。

這些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性,利用“讀讀、找找、擺擺、説説”等形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調動各種感官,讓學生在課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能力。

篇32: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我平時的教學工作,可以説和大家做的都一樣,我選擇了兩點來談談我的做法:

(一)字詞

國小階段的識字教學是語文課的重要內容,三年級更為重要,所以我加強了生字、詞的學習。除了多寫、多練習外,我要求學生每天中午一定要練寫生字10分鐘,可以用生字本,也可用字帖,但內容一定要是課本內要求掌握的。而在睡覺前再把所學的生字讀一遍,加深記憶。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除了生字詞的練習外,還要培養學生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因此,每節課教學之前我都要佈置學生自查字典,自學文中的生字新詞,並要求在查字典的過程中記錄有關知識。一學期下來,孩子們對生字的書寫和記憶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二)學會預習

三年級是閲讀教學的關鍵時期,課前預習的教學必不可少。但這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的想法是先要讓學生們先了解什麼是預習,於是,在三年級上學期,我給孩子們擬定了一份簡單的預習方案:

1、將課文讀三遍:要求文中的長句、難讀的句子或出現生字、詞較多的句子要反覆讀幾遍;

2、自由學習生字、詞,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查字典;

3、瞭解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在基本瞭解預習後,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入瞭解預習的必要性及其好處,我在三年級下學期,又重新擬定了一份預習方案:

1、自由讀文二遍,熟悉課文內容(讀的方式可以自定,可小聲的讀、可默讀,也可朗讀)。

2、自由學習生字、詞(不認識的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要查字典弄明白,並在課本上做批註)。

3、讀文第三遍,寫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在課題下)。

4、讀文第四遍,提出自己的疑問?(三個)

5、讀文第五遍,寫出你初讀文章的感想。(於本子上)現在,課前預習以成了孩子們的一種學習習慣。

二、作文教學

(一)模式教學

提到作文,孩子們都怕,記得我讀國小時,也是一樣,不知如何下筆,總覺得無話可説,也許是因為如此,作文教學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較多的問題。我覺得國小作文教學還是要從模式教學開始,使學生逐步達到創新進步、作文有成。其實模式,簡言之就是事物的一個樣板、櫃架,很多的人都認為,作文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不應對孩子們要求過多,要讓他們自由發揮。但其實,孩子們連最基本的作文知識都沒有,又從何談起説寫作文呢?而三年級又是作文起步最關鍵的一年,所以我覺得應先讓孩子們瞭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於是我要求孩子們作文一定要分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礎上,再教孩子們如何將句子寫通順,怎樣分自然段寫。然後,再進一步的引導孩子們怎樣一不一不把內容寫清楚、寫具體,等等。

我想可以從現成的模式教給孩子們基本的作文知道,而這個模式就是課文。例:課文《爬天都峯》這篇課文開頭是:“暑假裏,爸爸帶我去黃山,爬天都峯。”這裏,我就教給孩子們開頭可直接點題。例如《頤和園》這篇課文,結尾:“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説也説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玩賞。”在這時,我們可以教給孩子們在寫作文時,結尾處可寫明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可以説,我在上每一篇課文時都會涉及到作文教學。

(二)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記得,我受到老師第一次表揚的作文是寫的《我的家人》,而這篇文章就出至於我心中最真實的感受。現在想想,這也許就是關鍵,只有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你的文章才可以成為受人觀注的文章。雖然三年級還只是作文的起步階段,但我仍要求孩子們寫作文時儘量寫自己身邊最真實的事來寫,而除此,我還有一個要求:每篇作文的結尾一定要寫出自己的最真實的感受和觀點,而在楚天杯作文競賽中,孩子們能獲獎的原因,或許就是真中取勝吧!

(三)悄悄話和睡前半小時

什麼是悄悄話?這又是一種什麼形式?我想,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其實這就是自己內心想法的真實獨白,寫出自己最想説的話,悄悄話其實就是日記的另外一種形式,不同之處在於,在這種形式中孩子們可以和老師做心與心的交流,可以隨心寫出自己最想説的話,所以孩子們更樂於接受。但如果只是孩子説而我卻無動於衷,那就不叫交流了。面對孩子們心中的高興和煩惱,我會採取不同的方法去和他們交心,有時在本子上直接給孩子回話,而更多的是找他們談心。而從中可以讓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長。有了老師的迴音,孩子們在寫時就會沒顧及,而寫的興趣也會更濃。還有就是不要害怕孩子對你有意見。要寫好作文,需要大量的積累,閲讀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制定了睡前半小時的讀書計劃。睡前半小時,就是睡覺前必須讀書半小時,而書籍類型我並不做規定。因為我記得竇桂梅老師一篇文章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在童年、少年時期,孩子需要的是童話、神話、名人傳記,除此之外,也許沒有什麼可以包袱他的詩意、靈性和慧根,只有孩子們在閲讀着沾滿蜂蜜的書籍,在舒展自由心靈,張開想象的翅膀的閲讀中,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但這些少不了家長的配合,所以之前我和家長都做了交心談心,告訴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及好處,有了家長的積極配合,睡前半小時的計劃也順利開展起來了。剛開始,只是閲讀,然後家長在簽字本上反映孩子們閲讀情況,隨後,我開始教給孩子們怎樣將好詞、好句積累下來,如何做批三注,這項工作也在進行中。

三、多練

要想寫好作文,無外乎多練。我佈置小練筆是很頻繁的,內容大多取之於生活中的小事,或班級中出現的事寫自己的感想。其實,課文也是很好的小練筆的來源。例:學了《槐鄉的孩子》一文後,我便佈置孩子們寫出自己的感想。隨後,再連續幫家長做一個星期的家務,再來寫一篇感想。這樣既練了筆,又讓孩子們真真瞭解槐鄉孩子的了不起。説真的三年級課本中60%的課文我都讓孩子們寫過小練筆,而這樣太多的練筆孩子們肯定會厭煩,所以孩子們的小練筆,我並沒有太多的限制,給予他們自由的發揮空間,字數也不限制,有話時可寫多些,沒話時也可只寫幾句話。但一定要寫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感想。

篇33: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找駱駝》這一課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説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課文以對話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為我們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科學的思想規律和方法。教學時,我本着化理性分析為感性體驗的思想,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表達特點,以“提示語”為語言訓練的突破點,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去感悟、體會、表達,在語言實踐中獲得思想啟迪,掌握語言規律,提高語文能力。

《找駱駝》一文中寫商人與老人的對話時有兩處加了提示語:一是寫商人見老人詳細描述了駱駝的樣兒卻又聲稱自己並不知道駱駝的下落後“忿忿地”指責他;二是寫老人“不緊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質問。雖然只有兩處,卻顯出人物此刻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點。

教學時,我以此為切入口引導學生研讀兩人的對話:“忿忿”是什麼意思?從哪裏可以看出商人確實很生氣?“不緊不慢”該怎麼讀?從老人“不緊不慢”的敍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麼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的樣兒了嗎?通過課文具體語句的閲讀感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態,還培養了可貴的語言意識——不少學生捕捉到了商人由稱老人“您”改為“你”這一情感變化的語言信息。

篇34: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我畢業以來一直叫低年級,這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第年級教學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閲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又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地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新課程的背景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勇於創新的能力。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1、注意新課導入的新穎;

2、培養學生積極探究的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地各抒己見,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課堂氣氛活躍,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活起來

人教版的課文中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優的佳作,其語境描述得美妙,語言應用精巧,思維表達深刻,都是引導學生的重要內容。由於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語文的精彩之處不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全印象,我在閲讀教學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在誦讀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教學《給予樹》一文,讓他們在品評中進一步認識生活中要為他人着想,同情他人,感受到幫助他人,快樂自己。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學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內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教訓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新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把語文教學融入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閲讀《成語故事》《童話故事》等課外書;設採蜜本蒐集好詞佳名,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其次,注重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活動,如舉行筆下生花競賽、書法競賽、講故事比賽、編寫兒歌。此外,注意利用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並注重習作與活動緊密結合。三年級學生作文才剛剛起步,怎樣批改才能收到實效呢?

(1)改其一點,目標明確。佈置作文,讓學生明確要求,可先“約法一章”。以記事為例,可要求學生抓住重點,或要求過程清晰,或要求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描寫突出,同時我十分注重鼓勵學生巧用語文書中的好詞佳句。批閲時根據事先約定的“法”,只要學生承諾所約的“法”之一,即使其他方面不夠理想,照樣給優。這樣由於目標單一、明確,讓學生每次習作做好一點就行,這樣大大降低了學生寫作的難度,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也為以後學生寫好習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重評輕改,抓典型。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應把重點放在習作評導上。我覺得重指導,輕講評收效不佳。改得滿篇硃紅,費時低效。我認為可針對習作特點的要求,可以在批閲時把主要精力放在歸納共性問題上,找出典型習作抄在黑板上,或印發給學生,師生一起修改,指出優點,找出失誤。互相研討,使其變成一篇佳作;或抽好、中、差幾篇抓住帶普遍性的問題,進行對比、分析,邊講述邊修改。如此下去,學生就會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3)面批幾個,拔優輔後。以吃“大鍋飯”為主,抓共性是必要的,但抓個性也不可少。最好的辦法是面批。但花時間更多,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作文課,在學生完成草稿後,每次輔導幾個,將有些“作文事故”消滅在萌芽中,防範於未然。

(4)充分利用身邊的素材進行作文訓練,總之,本學期以來,我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不斷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長處,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並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的實踐中,使每一節課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由於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學的經驗的不足,本學期在教學中還存在着不少的問題,主要有:

1、個別學生的不良的學習習慣還有待進一步引導改正。本班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其中有一些學生在習慣方面存在着的問題——寫字習慣很差,寫字姿勢不正確,不能自覺地完成作業,還有個別學生字跡潦草。還有的學生作業不能按時上交。或遇到難題沒有堅強的意志,不會主動克服解決。

2、寫作方面水平差異太大。班中學生的寫作興趣比較濃厚,但優生與差生的差異比較大。導致全班學生的寫作水平發展不夠均衡。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加以克服。

3、在課堂中努力構建開放、民主的教學模式還不夠到位。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不斷學習,鑽研業務爭取有更大收穫。

篇35: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我週日準備了《望洞庭》,説是準備,實際上就是借鑑了一節名師課。早上本來覺得有些信心,可是一節課上下來。兩位資深的組長很不滿意!究其原因,還是自己沒有生本的意識,這可真是致命的缺點。其次,缺少語文味。

一、改進教育理念。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點撥,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被動接受區別較大,學生自主學習是根據自身的學習認知與知識點,?教師的引導點撥十分重要。而在生本語文課堂上,作為語文教師不僅對學生進行個體引導,在學生合作學習時也給予引導,幫學生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而我恰恰忽視了個體引導,使得指導環節成了走過場。

二、體現語文味道。如何將豐富、精湛、耐人尋味的語言融入學生的心田?品——品詞賞句!語文課堂因為有了品詞賞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鑑賞;課堂才不會顯得浮華、淺薄;學生才能更好地讀出味道來,才會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老師文化底藴越深厚,語文素養越高,他的語言感染力越強,越會評價、鼓勵學生,越能激起童真童,他的課堂越有語文味。

王崧舟曾説:語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註、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把生本放在第一位,竭力改進自身的不足。

篇36: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國小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着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曾興奮地説,新課程真好。新課改在萬州已有兩歲了,如果現在談到新課程改革還僅僅是“新課程真好”,那課改在萬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萬州區教科所的引領下,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説:“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説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閲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説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説:“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説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閲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閲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説”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着自豪感,飽含着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着……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篇37: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對於三年級語文,自己儘管教了快一個學期了,但還是不摸門,不是很明白,只是記得黃X老師強調過自然段和結構段的教學,而且讀寫結合在三年級又尤為重要,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但這次自己講《海底世界》,又聽黃老師的評課,感覺自己只要繼續這樣講,就應該能找對路。

我想對於我現在來説,還是要把握教材。《海底世界》儘管確實有兩層含義:景色奇異和物產豐富,而且教參上也是這樣講解的。我沒有準確把握和分析,就擅自按照教參的分析教孩子把課文第二結構段分為了兩層,但其實,課文的寫作意圖是在景色奇異中體會物產豐富,而物產豐富有寓有景色奇異,這是兩個沒有辦法明確分開的層面,對於課文我還要更正確地把握,只有我正確把握課文內容了,才能帶領學生正確理解,才能教會他們學習語文的方法。

在策略上還要多想,要想盡各種辦法讓學生學會學習。講到“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備教案時是想説一句“看,海底動物的‘竊竊私語’把海洋的寧靜映襯得更鮮明瞭”,結果由於看時間耽誤有些多,就一着急,忘説了,學生光知道海底世界是寧靜的,而不知道這一自然段寫作的意圖所在了,等於前面的所教沒有讓學生內化成他們的所學,還是要不停地教給他們方法。“最”的處理很生硬,只是讓學生自己讀,而黃老師説的用一些資料就能更直觀地讓學生明白“最大的風浪”和“最強烈的陽光”對海底的影響了,這樣學生也能用這樣的作比較和舉例子把文章寫具體了。

在讀上還是要注意層次。我總感覺自己講課説的話特別多,黃老師一點就豁然開朗,只要注意了層次朗讀,學生就能體會到位,講到最難的一個自然段“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第一個層次:先讓學生自己讀一讀;第二個層次:創設情境再讀一讀,“我就是一名潛水員,我戴着水中聽音器來聽你們的竊竊私語啦”,讀出感情;第三個層次:想像一下,海底還會有什麼小動物的聲音,簡單説一説;同桌之間交流一下,再寫,再彙報;第四個層次:再回讀,帶着新的感受和理解。這樣梳理下來,感覺比我講得清楚很多,讀的不同層次,這樣就是讀書的條理。

我想三年級是一個轉變,不僅要擴大識字量,還要積累閲讀的不同方法,是一個關鍵的年段,作為語文教師,就要多學習,多吸收,使自己的課能讓學生明白,讓學生掌握自主閲讀的方法,我想,這才是我現在最應該紮實去做的。

篇38: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三年級是個過渡時期,是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時期。當我第一次拿到這本花花綠綠的教科書時,我的心裏總覺有些茫茫然,如何來完成這冊書的教學工作,是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年級的孩子,總無法在40分鐘內自始至終完全集中注意力。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感覺力不從心,我明明認真備過課了,但為什麼孩子們就是不想聽我講課呢?對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對自己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我感到很失望。但我沒有氣餒,而是虛心的請教了我的師傅曹老師,並聽了她的家常課,我發現她課堂上的孩子們學得既開心又認真。課後我也閲讀了一些相關的文章,我頓然醒悟,備課不僅僅是備課文,還要備我們的授課對象――孩子。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要想辦法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發現了這一點,我的生字教學就相對比較成功,並不是一味採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而是帶有遊戲性質的教學過程,讓孩子們玩“填字成詞”、“連字成句”等遊戲,在遊戲中記憶、鞏固生字。孩子們也樂於用這種方式來學習生字,不僅學的快,更不容易忘記。

三年級的孩子,三門主課的作業量比較大,相對而言,用於閲讀的時間就減少了,因此現在的孩子都不願意開口朗讀,就算站起來也是讀得細聲細氣、疙疙瘩瘩,很不盡如人意;也有一些學生,拿到一篇文章,讀來聲若洪鐘,讀後卻隻字未留在腦海。怎樣才能逐步的提高他們的閲讀能力,養成初步的語文素養呢?我在班上建立了圖書角,鼓勵學生多讀書,對愛好讀書的孩子及時給予表揚情況。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通過多種方式的不斷朗讀和老師的講解,課文的精髓才能轉化為孩子自己的東西。閲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在一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我多次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故事會,這樣的小型活動,都可以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和朗讀自己喜歡的故事給同學聽。

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去反思,值得去探究,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如何創建趣味、豐富的語文課堂來吸引學生的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

我剛教三年級語文教材時,初感新奇,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化,但同時又擔心應如何吃透新大綱精神,把握教材內容,充分發揮教材的精湛之處。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開始上課的時候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覺得孩子總是不那麼認真專心的聽課,總要開小差,常常半路停下來處理課堂紀律問題。反省覺得是自己紀律沒抓好。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也是老師的問題,正如所説“我拿什麼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後來我開始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備課。你的課有激情,同學們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你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課堂,走進樂於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二、必須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更加註重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首先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預習,讓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能夠在初讀的時候學生字,組詞,讀順課文,摘抄課文當中的好詞好句,做到課前的自主學習。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

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同桌間互讀互講,小組討論、一些朗讀遊戲的方式拓寬他們的合作能力。再者多問一些有創建性的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老師本身在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那些問題是可以問的,如何問?學生會有哪些答案,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

三、鼓勵學生多閲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閲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重視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他們寫讀書筆記。一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二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另外,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説“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學生素質的提高對老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平時應該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為這與學生的學習有着直接的聯繫。

在教學中,我還有很多明顯存在的不足。比如有時課堂開放過度,常常不能調控好;或是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對學生的指導方法還不夠技巧等。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在不斷的反思中進步。

篇39: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學科名稱:《愛什麼顏色》 教學目標:

1 學習詩歌,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 認識本課10個生字,包括9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3 理解體會詩歌意境,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以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4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體會詩歌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對理想的追求.

2,仿照本詩寫一段詩. 教學準備:生詞卡片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激趣引入,初讀課文。

我們的世界萬紫千紅,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自讀課文,看看小作者喜歡什麼顏色?為什麼?

二、分組自學,初步感知。

1、小組長帶領組員商量準備用什麼方法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掃除文字障礙。

2、教師指導提出學習方法。學習方法可概括為四讀:

一讀:掃讀(掃除障礙讀)。小聲自由讀課文,把課文中的字音讀準,把不認識的字或不懂的詞做上記號,查字典解決。

二讀:連讀。小組內成員分自然段連讀課文,讀通課文,檢查字的讀音。

三讀:想讀。小聲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寫了什麼?

四讀:選讀。選擇你最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

3、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生自學課文。(教師巡迴指導)

4、檢查自學情況

(1)(板書生字)在自學生字時,你有哪些困難?(在字音、字型、字義等方面的困難)在自學生字時,你還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訴同學們?重點指導“威、蔚、武”三字的筆畫。

學生交流學習。

(2)出示“保”和“寶”學生區別。師引導學生認真區別其不同用法。

三、再讀課文,體會意境。

1、指名分小節讀文,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象。

2、指名簡述讀後在頭腦中形成的彩色畫面。

四、完成“語文天地”的日積月累

抄一抄:碧綠蔚藍遼闊威武乘風破浪……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積累詞語。

1、試背詩歌,找出描寫顏色的詞語。

2、説出自己積累的有關“顏色”的詞語。

二、精品細讀,體會感情。

1、學生自主探究三小節的寫法。

2、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家鄉、對生活以及對理想的追求。

3、學生自由討論自己喜歡的顏色及原因。

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四、佈置作業:

1、完成“語文天地”找一找描寫顏色的詞語:紅()()……

師重點指導學生“運用聯想理解詞語”(金鑰匙)

2、請仿照詩歌再編一段。

第三課時

一、展示續編,培養興趣。

1、小組內展示,評出最好的作品。

2、全班交流優秀作品。

3、教師指導學生選擇有意義、鮮活的事物來描繪。

二、讀一讀,背一背。

不僅我們能用文字描繪世界的色彩,古人對色彩亦是喜愛有加。出示《漁歌子》、《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1、生自讀,解決不認識的生字。

2、標畫出詩中描寫顏色的詞。

3、説一説自己所想象到的畫面。

三、課後延伸

收集有關描寫顏色的古詩。

教學反思:

《愛什麼顏色》是一首小詩。詩歌很是簡練,結構比較簡單,勾勒了三幅絢麗的色彩,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理想的追求。 課前,我讓孩子們蒐集有關各種顏色所代表的意義的資料,讓學生在預習詩歌時交流自己喜歡的顏色及原因。教學詩歌時,我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閲讀、思考,鼓勵孩子在朗讀中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孩子在自由選擇詩歌的小節來賞析,懂得作者所喜愛的顏色,理解作者所喜歡的原因,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篇40: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新課程理念下,常常提及“興趣”,把激發孩子的“興趣”擺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條件。事實確實如此。課程改革兩年來,我也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斷地摸索着、嘗試着。我常常會捧着教材思索着,“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喜歡學這篇課文?”“怎樣的處理才能使孩子學得更快樂、更輕鬆?”“怎樣才能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懂得道理?”《金色的草地》這篇文章講述了俄羅斯鄉下的兄弟倆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快樂成長的情景,他們所做的遊戲就是趁對方不備,將蒲公英的絨毛吹到對方的臉上,這種帶有調皮和玩笑性質的遊戲雖然簡單,卻充滿了童真童趣,使兄弟兩個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帶給他們的快樂。接着他們無意中發現了草地顏色變化的原因,從而真正喜愛上了蒲公英這種平凡的植物。文章表現了兄弟倆對這片草地樸實的愛,以及這片草地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快樂,體現了人與大自然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文章情節生動真實,情感真摯、語言平實,貼近學生生活,是一篇適合國中學生閲讀的好材料。

低段的孩子生性好動,很難在課堂四十分裏做到始終如一地專心聽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在平和、輕鬆的氛圍中學習。故意在課堂上創設一個玩的時機,給孩子玩的機會,也不失為一項好的舉措。當然,我們教師要把握好分寸,要讓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價值。

篇41: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做到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深入的瞭解了課文內容,懂得了只有開動腦筋思考,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的道理。同時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畫楊桃教後反思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瞭解了作者先略寫了父親教導我畫畫要實事求是,接着具體細緻的敍述把楊桃化成五角星的事。作者通過人物的對話、神態描寫,生動形象的説明了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結果的思想方法。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了課文內容,在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到了其中的深刻道理。無論做什麼是或看問題,應該實事求是,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

路旁的橡樹教後反思

通過學習本課內容,培養了學生聯繫實際的能力,學生從築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了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後反思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掌握了本課生字詞。理解了小村莊過去和毀滅的原因,激發了熱愛大自然。愛護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燕子專列教後反思

學習完本課,學生對本課的重點詞句有了一定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愛護動物、保護你環境的意識。讓學生體會人與動物之間美好的情誼。

翠鳥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學會了課本中的生字,能夠準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驗到了翠鳥的美麗可愛,激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珍珠泉教後反思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了珍珠泉的美麗積累了優美的語言,從而培養了學生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荷花教後反思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學會了本課的生字詞,在欣賞荷花美麗的同時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美妙,激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古詩兩首教後反思

本科結合古詩學習的特點,採用多種誦讀方式,激發了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之情。

燕子教後反思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把握了燕子的主要特點,體會了文中精美的詞句,培養了善於觀察的好習慣。

篇42: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活動,我有兩點思考:一是關於教學過程中角色定位的思考。在本次課堂上,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對課堂上的“另類”聲音不粗暴對待,通過反覆品讀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既使持反對意見的學生明晰道理,又給了全體學生一個展示與鍛鍊的機會,效果較好。

二是思想品德教育應該與語文學科有機滲透在一起。課堂中所傳授的不應僅僅是學文識字,而應該將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使學生能從思想上受到薰陶和感染,能在如何做人做事上獲得啟示。

另外,還有一點,我發現在備課過程中,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考慮得過於簡單,對教材的鑽研還比較膚淺,完全是憑着課堂機智來應付突發情況。今後備課要更紮實地鑽研教材,蹲下身子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備課,這樣就會設計出更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案,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篇43: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一、以寫字教學為切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小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忽視了這一點。而新教材已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在教材的開始,不再急於講授課文。而是打破了常規,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新學期初,我就注重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的培養。經過觀察、模仿、練習,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利用寫字歌:“學寫字,要注意,頭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紙放正,一尺一拳要記清,手離筆尖一寸高,寫字認真要心靜”,來幫忙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求學生寫字時,必須要跟寫字歌進行對照。教師隨時進行督促和指導。一週下來,學生寫字時已是個個端坐。除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寫好字。每課後的寫字練習,不可忽視,每一天應安排必須的時間讓學生練習,良好的寫字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必須耐心細緻、精心地指導,並嚴格反覆長期的訓練,從而讓學生把字寫端正寫漂亮了。

二、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語新課程標準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構成本事。”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我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穫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把握訓練訓題,注重學生本事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在理解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本事。就拿口語交際這一訓練來説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概括、説話等本事,更是給學生供給了一個創新的天地,想怎樣説就怎樣説,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從而也為夯實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教這類訓練時,要精心組織,重“説”和“演”的訓練。如,我在教第六課《小攝影師》時,根據書上的插圖,實地模擬進行表演,這樣使學生的形象感知變得直觀化。學生在簡便愉悦的環境下,相互之間對起話來。頭頭是道,不但“説”得到了鍛鍊,也使學生感悟了許多道理。

四、多讀、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我成為一名學者。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以往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本事只能靠本事去培養,才幹僅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説“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能夠經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教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資料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我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我成為一名學者,我認為平時應當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

總之,新教材充滿着時代的氣息,資料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忙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為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體現新教材的真正價。

篇44: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注重學生本事的培養”這一新時期的教育形勢下,小語專家們及時抓住機遇,對國小生語文教材進行了全面修改。我做為一名剛剛踏上教育崗位的新教師,這學期拿到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時,感到尤為新奇,教材資料的多樣化,使我為之振奮。然而,我又擔心起來,自我應怎樣吃透新大綱精神,把握新教材資料,充分發揮新教材的精湛之處呢?

翻閲新教材,經過整體感知,我感覺它在教材的編排上有這四大“重”:

1、重良好習慣的培養。2、練習形式多樣,重學生知識的積累。3、重思想教育的滲透。4、重學生本事的培養、素質的提高。為了使新教材真正發揮作用,我對具體實施新教材有了初步的構想:

一、以寫字教學為切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小語大綱明確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忽視了這一點。而新教材已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在教材的開始,不再急於講授課文。而是打破了常規,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新學期初,我就注重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的培養。經過觀察、模仿、練習,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利用寫字歌:“學寫字,要注意,頭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紙放正,一尺一拳要記清,手離筆尖一寸高,寫字認真要心靜”,來幫忙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求學生寫字時,必須要跟寫字歌進行對照。教師隨時進行督促和指導。一週下來,學生寫字時已是個個端坐。除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寫好字。每課後的描紅練習,不可忽視,每一天應安排必須的時間讓學生練習,良好的寫字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必須耐心細緻、精心地指導,並嚴格反覆長期的訓練,從而讓學生把字寫端正寫漂亮了。

二、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構成本事。”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我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穫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把握訓練訓題,注重學生本事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在理解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本事。就拿口語交際這一訓練來説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概括、説話等本事,更是給學生供給了一個創新的天地,想怎樣説就怎樣説,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從而也為夯實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教這類訓練時,要精心組織,重“説”和“演”的訓練。如,我在教第九課《亡羊補牢》時,根據書上的插圖,實地模擬進行表演,這樣使學生的形象感知變得直觀化。學生在簡便愉悦的環境下,相互之間對起話來頭頭是道,不但“説”得到了鍛鍊,也使學生感悟了許多道理。

四、多讀、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我成為一名學者。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以往提出“人才只*人才去培養,本事只能*本事去培養,才幹僅有*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説“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能夠經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教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資料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我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我成為一名學者,我認為平時應當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為這與學生的學習有着直接的聯繫。如:我在教《讓我們蕩起雙槳》這課時,有位學生提出:教師你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北海公園嗎?當時,我真為自我慶幸,幸虧課前看了參考書,豐富了園林知識。由北海公園的位置講到北海公園的每處景觀,使學生聽得身臨其境,給學生學習課文也帶來了方便。淵博的知識,是每一位教師教好書的關鍵所在。

總之,新教材充滿着時代的氣息,資料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忙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為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體現新教材的真正價值。

篇45: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的語文學習已經是在逐漸的增加難度了,在三年級這個階段屬於承上啟下的關鍵時刻。語文打好基礎,重視積累,但課堂的效果如何也是制約着教學發展的一個問題,在國小語文教學這一時間內,高效課堂也是不可忽視的教學模式。

所謂高效課堂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經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進取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一般是一節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

一、正確解讀文本

1、教師在教之前要三思。思考這篇課文寫了什麼資料怎樣寫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還要去查閲一些相關的資料,包括作者的資料,寫作背景等。

2、教什麼遠比怎樣教重要得多。正確地選擇教學資料,恰當地制定了教學目標以後,再去研究怎樣教,再去用心研究教學方法,選取巧妙的教學方法使目標實現到達最高效,這才是高效課堂教學研究中最有意義的事情。

二、確立教學目標

1、課程總目標

2、本文所在的這個單元的目標

3、教材本身的課時目標

我們語文高效教學應“讀”佔鰲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然而我們教師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認為與其讓學生自我讀,不如教師多講些。於是,沒有給學生充分的閲讀時間,教師就對文章的遣詞造句、佈局謀篇大加分析,由於學生自主讀課文的時間太少,對課文的認識並不真切、思考並不深刻、感受並不強烈。此時的學生只是一個聽者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讀者,他們體會到的“情”、感悟到的“理”無非是教師個人的讀書心得、體會。這勢必會使原本富有個性的學生變成一個個只用同一個腦袋思想、用同一張嘴巴説話的“機器”。所以教師不應以自我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必須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原給學生。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師的因素、學生的因素、課堂環境的因素等等。要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認真備課,創新方法,加強師生合作教學,使課堂教學成為開放的、雙向的、多面的、立體的信息傳遞和交換的過程;同時,我們還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本事,真正發揮好教學主導作用,構建高效課堂。

想要在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們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同時還要高效的接收學習成果,並不容易。在語文教學中,課堂的互動更是必不可少。課堂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這篇國小語文高效課堂學習反思就給我們供給了值得探討的話題。

篇46: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一、以寫字教學為切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小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的作用,務必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忽視了這一點。而新教材已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在教材的開始,不再急於講授課文。而是打破了常規,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新學期初,我就注重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的培養。透過觀察、模仿、練習,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利用寫字歌:“學寫字,要注意,頭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紙放正,一尺一拳要記清,手離筆尖一寸高,寫字認真要心靜”,來幫忙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求學生寫字時,必須要跟寫字歌進行對照。教師隨時進行督促和指導。一週下來,學生寫字時已是個個端坐。除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寫好字。每課後的寫字練習,不可忽視,每一天應安排必須的時光讓學生練習,良好的寫字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務必耐心細緻、精心地指導,並嚴格反覆長期的訓練,從而讓學生把字寫端正寫漂亮了。

二、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語新課程標準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構成潛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我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穫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三、把握訓練訓題,注重學生潛力的提高。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在理解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潛力。就拿口語交際這一訓練來説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概括、説話等潛力,更是給學生帶給了一個創新的天地,想怎樣説就怎樣説,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從而也為夯實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教這類訓練時,要精心組織,重“説”和“演”的訓練。如,我在教第六課《小攝影師》時,根據書上的插圖,實地模擬進行表演,這樣使學生的形象感知變得直觀化。學生在簡單愉悦的環境下,相互之間對起話來。頭頭是道,不但“説”得到了鍛鍊,也使學生感悟了許多道理。

四、多讀、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我成為一名學者。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以前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潛力只能靠潛力去培養,才幹僅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説“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能夠透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教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資料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我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我成為一名學者,我認為平時就應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

總之,新教材充滿着時代的氣息,資料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忙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為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體現新教材的真正價。

篇47: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一樣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閲讀就應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我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十分頭疼,教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應對這些問題,應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透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潛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課文,六個閲讀鏈接和六個綜合學習,針對不一樣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明白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透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僅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狀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構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透過教師的組織、引導進行。所以教師要對自我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我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我的教學行為,使自我的課堂教學得到化。如在教學《詩的材料》時,由於備課時側重於對課文資料的挖掘、側重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着教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個性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此刻,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齊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狀況。30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立刻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透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我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以前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我的文化底藴、向有經驗的教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我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我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潛力,期望能衝破瓶頸,開拓教學的新天地。

篇48: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在我講課文之前,我都要求學生自主預習。學生在預習本課時,很多學生提出了疑問:為什麼蜜蜂會辨認方向?我一聽,立馬感覺到學生有興趣,並且意識到這是個讓學生自己動手查資料、自主學習的好機會。

因此,我佈置學生各自回去收集資料。上課這天,學生準備了很多資料。上課時,我預留了時間給學生上台展示、講述自己收集的資料。展示了幾個之後,我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換收集的資料,並解答組員提出的問題。

總的來説,這一節課,我並沒有真正讓學習課文,而是讓學生盡情交流感興趣的內容。在交流過程中,我也適時進行總結,並梳理學生思路或者講解較難理解的字詞、知識。

這一節課主要的收穫是將課堂內容向課外拓展,要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我認為,這也是讓學生對語文課保持興趣的方法之一。

篇49: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亡羊補牢》這則成語故事主要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養,街坊勸他修羊圈,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有丟了養,才後悔沒有聽街坊的,於是趕快動手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採取的教學思路是:

1、談話激趣導入。在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了解“寓言”的含義。接着揭示課題,亡羊補牢。“亡羊補牢”這個題目是對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脈絡。在理解題目的意思的時候,學生總是不能説出其意思,而是在講述“亡羊補牢”這個成語故事。這時候我先引導學生理解每一個字的意義,在教給學生解釋詞的意思的時候,可以把詞中每個字的意思進行整合,即可解釋清楚這個成語意思。在我慢慢的引導下學生終於知道了如何解釋“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的意思。在解釋每個字的意思的時候,我慢慢的滲透一種學習方法,即:把字詞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讓學生在書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學會正確的閲讀。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要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字意,又為對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初讀課文,感知大意。先自己讀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在識字環節,為了讓學生掌握生字,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讀中感悟,體會寓意。抓住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和表現不同進行教學,朗讀,感悟。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悟出道理。並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談感受,使學生真正受益。而且還總結了學習寓言的方法,為下一則寓言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不足之處:

1、課堂提問中,集體展示偏多,個人展示偏少,不能體現個體的能力。學生的思路不夠開闊,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學生的課堂生成,使課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讀不到位,應進一步加強朗讀的指導。

4、聯繫實際談體會環節,學生談得還較膚淺,老師應進一步指導。

篇50: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課本是門生學習、西席講授的根據,怎樣用好、用足課本,讓門生喜好課本、喜好學習,是起首值得思量的題目。在對課本、教參深化研討後我發明新課本更看重對門生學習風俗、學習本領的造就,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敷清楚、明白。如,本冊課本細緻造就門生預習風俗、邊閲讀邊思索的風俗、經過種種要領明白詞語的本領,看重門生對課文奇特的感覺。但對一些知識點在實習中雖有所反應,要求卻不敷明白,如標點標記的利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相識、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課本較為精確、清楚的相識後,在講授的歷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表裏相互增補,使課本越發美滿。

課本是門生學習、西席講授的根據,怎樣用好、用足課本,讓門生喜好課本、喜好學習,是起首值得思量的題目。在對課本、教參深化研討後我發明新課本更看重對門生學習風俗、學習本領的造就,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敷清楚、明白。如,本冊課本細緻造就門生預習風俗、邊閲讀邊思索的風俗、經過種種要領明白詞語的本領,看重門生對課文奇特的感覺。但對一些知識點在實習中雖有所反應,要求卻不敷明白,如標點標記的利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相識、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課本較為精確、清楚的相識後,在講授的歷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表裏相互增補,使課本越發美滿。

一、研討課本、相識門生,統統從現實動身。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二、不停實際,不停美滿,優化講堂講授

講堂是講授革新的主陣地,在講堂上西席在教給門生知識的同時,更要看重門生學習風俗、學習本領的構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三年級方才從低年級過渡下去,西席的引導作用顯得尤為緊張,在講堂上的自主學習照舊要 經過教師的構造、引導舉行。因而西席要對本身的講授舉動不停小結、不停反思,進步本身的實際程度、不停更新教誨看法,在實際中調解本身的講授舉動,使本身的講堂講授失掉最優化。

課上到如今,真的以為是和門生在一同發展,有得有失。但近來卻不停地發明每每在講授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履歷已無法饜足不停呈現的新題目、新環境。作文的講授偶然會感觸“一籌莫展”,只是經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實驗寫寫、作後評價,門生怎會對作文感興味呢?……怎樣穿越“瓶頸”明白更寬闊的講授天地,這又是我近來在不停反思的題目。要是僅僅監禁在本身小小的講授天地裏,對已經的效果志得意滿,那隻會有一個效果——不進則退!

篇51: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這次我上的是小語第四冊12課《木蘭從軍》,先談談對課的設計。本課脈絡清晰,段落之間互相銜接,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在確定好目標之後,選取不同的點來抓住重點,進行雙基教學。如第1小節抓住“英雄”一詞進行説的訓練,根據提問“我心目中的英雄是(),為什麼?”導入新課,一來可以讓學生回顧以前學習的內容,二來幫助學生弄明白何謂英雄,在腦中形成一個概念。第2小節同樣進行説的訓練,但重點是先弄清木蘭從軍的原因,是“為國為家分憂”,而後再想象説話,以木蘭的身份用自己的話説服自己的家人。第3小節側重在讀好四個描寫木蘭動作的詞,“披、跨、渡、過”。利用聲像媒體的視聽效應,加之老師導語的激情作用,使生身臨其境,反覆朗讀來體悟木蘭英勇殺敵、英姿颯爽的威武風采。真是“巾幗不讓鬚眉”。最後再寫好兩個字。當然,光憑書上的文字信息,學生對木蘭的瞭解是過於淺顯的,為了讓英雄的形象更加豐滿,在各個環節之間,我增加幾段相關的歷史資料,創設一種情境,拉近古今距離,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學得饒有趣味。

第一次試上後,同組老師覺之教學設計很合理,重點把握準確,難點也能一一突破,但是缺少印象深刻的亮點,整堂課沒有一個整體感,不和諧。提出説話訓練應出示句式,朗讀不到位,設計平板,延伸部分可以聯繫實際。接着,修改教案,選擇倒裝因果句作為練説的句式,並且將前後進行對比,使木蘭的英雄形象更加突出。

第二次試上,覺得木蘭説服家人的環節處,學生説得較散,沒能依據課文合理想象,讀的地方仍不夠到位。

一來二去,教案隨着一次次提出的建議進行着多次修改。正式推出後,效果的確不同凡響。

篇52: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由於霧凇離我們南方的學生生活較遠,在教學中我以“讀”為主線,落實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將“讀”的聯繫貫穿在整個過程,通過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藴涵的情感及道理。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1、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霧凇美景,邊讀邊感悟。

2、自讀質疑,小組交流。

3、品詞、品句,配上動作體會朗讀。

……

課上,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氛圍濃。教學中滲透了課改理念,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力圖體現三個維度的落實。教師朗讀指導也較到位。

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較單一,應在多元化些,鼓勵性再強些。

2、對詞的品析不夠到位,忽略了“凝結、隨風飄蕩、籠罩、淹沒”等詞的理解。

3、學語言不夠簡練,生活化。

“教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以上是我此次上課改彙報課的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發揚優點,對於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篇53: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在崗踏上工作崗位之初,我接手的就是八年級的語文,這個年齡段決定了他們很是叛逆,額決定了我工作的艱鉅性,語文教學反思之一。在這莫怕滾打中,我總結了一些經驗,拿來一起分享一下。

一、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如果想要征服學生,首先教師自己要有足夠的只是儲備,否則學生無法真正地信服你。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這是我們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二、把握語文教育教學的特點。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不同於別的學科,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於向敢於做,這才是激勵他們敢於思考的第一步。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薰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閲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説“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並且要利用漢語言文化沉澱豐厚的優勢,豐富語言積累,增加文化儲備。總之,語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薰陶,在反覆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

想要征服叛逆的國中生,必須要使勁花一些功夫,認真的動動腦筋。

篇54: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忽視了這一點。而新教材已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在教材的開始,不再急於講授課文。而是打破了常規,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新學期初,我就注重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的培養。通過觀察、模仿、練習,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利用寫字歌:“學寫字,要注意,頭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紙放正,一尺一拳要記清,手離筆尖一寸高,寫字認真要心靜”,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求學生寫字時,一定要跟寫字歌進行對照。老師隨時進行督促和指導。一週下來,學生寫字時已是個個端坐。除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寫好字。每課後的描紅練習,不可忽視,每天應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良好的寫字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必須耐心細緻、精心地指導,並嚴格反覆長期的訓練,從而讓學生把字寫端正寫漂亮了。

二、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穫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把握訓練訓題,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拿口語交際這一訓練來説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概括、説話等能力,更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天地,想怎麼説就怎麼説,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從而也為夯實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教這類訓練時,要精心組織,重“説”和“演”的訓練。如,我在教第九課《亡羊補牢》時,根據書上的插圖,實地模擬進行表演,這樣使學生的形象感知變得直觀化。學生在輕鬆愉悦的環境下,相互之間對起話來頭頭是道,不但“説”得到了鍛鍊,也使學生感悟了許多道理。

四、多讀、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

篇55: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蜜蜂》是三年級第五冊的一課。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為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通過實驗,得到蜜蜂有一個識路的本能。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了解了完成實驗有哪些必要條件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法布爾來到陌生地方放飛時,看見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爾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想些什麼?會有怎樣地推測?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説:“假如我是法布爾,我會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我又問,那蜜蜂為什麼要飛的很低,學生有的答:“為了減少阻力,越接近地面阻力越小!”達到預期效果。

課文總結時,我聯繫了本單元的作文,觀察日記,不過在聯繫過程中,擴展的不好,交給學生結構時直接按照課文的結構,沒有想到多數學生是沒有條件展開試驗的,同時,沒有課外推薦學生閲讀書籍。

篇56: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孔子拜師》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認為做得比較到位的有這樣幾點:

一、對於整體感知環節的處理。

整體感知環節一直是我們比較頭疼的部分,以往經常用的方法是讓學生説説“這節課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樣的問題往往會把學生難住不會收到整體感知的效果。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引導學生住抓住主題,圍繞“拜”字,大膽提問思考。誰拜誰為師?為什麼拜師?怎麼樣拜師?拜師的結果如何?通過這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對全文整體感知。

二、對於課文中重點詞語的處理。

例如對於“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僕僕”等詞的理解,我先讓學生結合當時的情況展開想象,從字詞基本意思着手理解詞語意思,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生説説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困難他又是怎樣克服的。。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

接下來説幾點這節課處理得不到位的地方,反思有以下幾點:第一,今天的教學中有些內容的設計,我只顧自己教的方便,省事,只是自己做了簡要介紹,而沒有從教學達到的目的出發來設計。例如對於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紹,我怕學生談得不夠全面,不夠生動,只想讓學生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沒有把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無從表現,學生的學習就不會深刻。我想,今後在教學中,我一定要多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教學,靈活掌握教學,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穫。第二,在教學設計方面,欠缺靈活,本來在重點學習第二段對話時,本想設計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的學習,但學生表現與我預期不符,,表現讓我意外,因此,慌亂中只顧按照已定思路進行,而沒有采取能夠及時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課堂上應隨時關注學生學的情況,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服務。

篇57: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記敍一個小小的生活細節,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蕭伯納謙遜的形象。按照事情發展的經過,課文分為3段。

故事以寫人物間的對話為主,簡短的對話傳神地表現出小姑娘的天真可愛和蕭伯納的嚴於律己。是一篇訓練學生朗讀能力,訓練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人物形象並對學生進行情感薰陶的好教材。所以讀好對話,體會言語背後的含義,從而走進人物內心是關鍵。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能學會抓住一些關鍵詞語來複述課文。

2.聯繫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出乎預料、口吻等詞語的意思。

3.通過朗讀課文的對話,藉助不同層次的朗讀和對比,讀懂對話背後的言外之意和語言表達的特色,從而感悟人物形象。

4.結合課文內容理解最後一段的意思,懂得平等相待、永遠謙虛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朗讀課文的對話,藉助不同層次的朗讀和對比,讀懂對話背後的言外之意和語言表達的特色,從而感悟人物形象。

2.結合課文理解最後一段的意思,懂得平等相待、永遠謙虛的道理,學習蕭伯納的謙遜自律,體會其寬廣胸懷。

教學準備:PPT

教學過程:

一、詞組温故,導入人物。

1.讀課題。

2.複習三組詞語。

第一組:

英國著名作家世界有名的大作家世界大文豪

你發現什麼?

板書:蕭伯納出示一些課外資料,説説你對蕭伯納的認識。 第二組:

蘇聯 小姑娘 可愛極了

板書:娜塔莎

出乎預料為之一震深有感觸

剛才我們通過課文中的一些詞串和課外的資料認識了大作家,現在讓我們再來認識一下課文中的另一個主人公,這位小老師。

【設計意圖:以三組結合課文的詞組出示,引出課文中的兩位主要人物;同時結合課內和課外的資料,引導學生感知蕭伯納的了不起,為下面體會蕭伯納説話的語氣做鋪墊。

篇58: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三年級的作文教學是國小階段作文教學的起步階段。結合本班實際對學生也進行了本次作文的訓練。對本次作文教學也有了一些認識和思考:

1、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本次作文就是讓學生寫熟悉的人的一件事,這就是要求學生能注意留心觀察生活,注意積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作為三年級的起步作文就應該培養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興趣是最強的推動力。作文是國小語文的難點。學生寫作文難、難寫作文已是普遍的現象。如何讓學生不怕寫作文,愛上寫作文應該是老師貫穿作文教學始終的研究課題。但是,應試時,作文的寫作往往會有字數等的要求,因此作文教學也會難免此俗套。我想:這也是與讓學生我手寫我心相矛盾之處吧!

3、審題是三年級作文教學的重點。本次作文要求裏強調寫熟悉的人的一件值得寫的事。因此,教學時一定要明確寫作範圍是熟悉的人,寫的事是一件值得寫的事。如果審題不細就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因此,審題的教學應是一大重點。

4、語言積累和素材的積累是寫好作文的基礎。三年級學生的思維較狹窄,往往有所侷限。如:值得寫的事就是

助人為樂。因此,引導學生積累素材很重要。學生在寫作時,所用的語言比較枯燥,語言形式也比較單一,所以在語言技巧的訓練上應該加強。

5、範文的合理適當運用。對初學寫作的人而言,怎麼用詞用句不知道,怎麼組織文章不知道。想有所創新,必先有所模仿。至於怎樣用,可探討。

6、細節描寫的訓練較難。例如本次作文,在寫事時,可寫人物語言、動作、表情、心理等。可是,學生不能較好地寫出來。怎樣訓練是個難點。希望能得到指導。

篇59: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本自然段中,一些詞語用得生動形象,如瑪瑙般、一顆顆緊偎、紅白相間、晶瑩透亮等。這些詞單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學時,我出示實物,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石榴子兒,觀後交流感受。有學生説:石榴子一頭紅,一頭白,這就叫紅白相間。有學生説:它們一粒一粒靠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樣,這就是緊偎。還有學生説:我看到了石榴子兒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寶玉一樣,好看極了,這就是晶瑩透亮接着,我將石榴子兒掰開,讓學生們一起分享。吃完後,問他們味道怎麼樣?學生們紛紛舉手,有説酸酸的,有説酸中帶點甜,吃完還覺得清爽無比。通過觀察和品嚐,學生不僅理解了描寫石榴樣子、顏色和滋味的詞語,而且加深了對石榴的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的誦讀是比較成功的。

另外,本自然段為學生寫水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教學之後,在班級裏開一個瓜果展示會,讓學生仿照第四自然段,介紹一下自己所帶水果的顏色、樣子和味道,並寫成一段話,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篇60: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這個學期轉眼過去一個月了,第一次月考的考試也順利結束了,看着學生的成績,讓我看到了自己和學生的付出沒有了很多回報。學生們的成績還是在中等位置,特別是有些問題明明強調過,還是不能很好理解。使我更感到了壓力之大!要想讓學生再提高,説句實話,真的很難!畢竟學困生比較多,但是,學生的.進步又能讓我看到一絲希望!逐題看過學生的試卷後,綜觀學生答題情況,我針對學生各方面的掌握情況做以下分析及教學反思:

一、月考試卷分析

1.基礎知識部分

總體上説,這一部分我們平常訓練的很多,題型都不陌生,儘管如此,還是出現了一些不該有的錯誤!

第一、二題是拼音天地,雖然説這是最簡單的題目,但我感覺學生還是沒有引起注意。我仔細數了一下,班級裏全對的只有全班的四分之一,這不得不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應該做得再細些!

第三題,詞語闖關,學生做得比較好,但是得分不太高,不過引起我注意的是學生對於用詞語寫一段話不是組織得很好,這是可能和平時的語段訓練和習作訓練有一定聯繫,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強化這一方面的訓練。

第四題,詞語搭配也有同學做錯的,這可以看出學生的基礎和學習態度問題。第五題,按要求完成句子練習,這部分學生實在是很不理想。他們能夠縮句,但是對於第二小題的仿寫就亂寫一通。這類題目平時的訓練是少了點,第四小題做錯的同學就是不願意去好好想想,純粹是態度上的問題居多。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第六題、第七題、第八題,詞語的積累和關聯詞的運用、根據課文內容積累名言警句。看了一下,錯的同學只在少數,還不錯!

閲讀部分

課外閲讀,失分相對教多的是對於文章中心意思的理解,從平時和這次的測驗來看,學生閲讀積累比較少,思維不夠開闊,只要是老師沒有講到的,就不敢做,不會做,做不好!這也帶給我新的思考!

3.習作部分

學生得分比較低,我分析了一下,一方面是學生的謀篇佈局有待於加強,另一方面是學生的書寫需要我繼續指導好,我想這也是我們不能出現高分的原因,字寫端正了,寫認真了,我想不僅是習作分能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對待任何事情都會認真!

二、教學反思

審視學生的答題情況,回想這一個月以來他們在各方面的表現以及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今後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改進:

1、細化自己的工作,端正學生的態度

剛接手這個班級,就有很多的問題暴露在我面前,等待着我去試驗、解決,可能也分解了我的一些精力。如今一個月的相處,他們大多數適應了我的教學方式,不過在他們的身上,還是缺少一種自主學習的動力!考了個60幾分就滿足了,根本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我想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如何建立一套科學的激勵機制,讓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壓轉為自主學習,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難題!以後一定多向各位同行學習!

2、繼續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習慣成就好人生,我發現自己班的學生明顯缺少了恆心,不注重細節,表現為浮躁,令我們科任老師都很着急!

3、興趣先導,注重積累。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加強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繼續加強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傳授與訓練。努力做到要求默寫的課文和生字一課一清,每課的練習面批面改!

4、關注“後進生”,消除他們學習上的畏難心理,課堂上多給他們機會,平時給他們一份關愛,想盡一切辦法減少“後進生”。通過輔導我們班的李憲君、王朝泉和王春蕾,我發現他們也有很強的求知慾,他們的學習態度也很端正,只是長期不被重視,沒有科學的方法,使得他們的基礎很差,他們也很努力,面對他們,只有反覆練習,為他們找小老師抓緊輔導!面對他們的每一點細微的進步,都及時地給予鼓勵,儘管他們爬行得很慢,但作為老師不能對他們喪失信心!

在這次期會考試,在我所教的班級裏很多同學都比以前有了一定的進步,特別是幾個基礎非常差的同學,雖然離平均分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和他們自己比起來,真的是在進步;但是令我遺憾的是,也有一小部分學生的成績在下滑,就是因為自己的學習態度不好,影響了班集體的平均成績。

第一次考試已經結束了,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重點針對出現的問題找到相應的解決措施,同時繼續以激發學習興趣作為教學的首要着眼點,讓同學們能夠在我的指導下進行享受學習給他們帶來的快樂,為以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不知不覺間,四月份的月考已經結束了,我和同學們又重新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迎接新的挑戰!透過學生成績這面鏡子,讓我看到了自己教學中存在的漏洞以及不足;也使我更感到了壓力之大!後期要想讓學生成績再上一個台階,説句實話,真的很難!第一,學生基礎普遍較差,學困生較多。第二,有潛力可挖的學生寥寥無幾。但是,近期有些學生的進步又讓我看到了一絲希望!綜觀學生答情況,針對學生各方面的掌握情況做以下分析及教學反思:

一、試卷特1、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本次試卷雖活題較多,但並未脱離對學生字、詞、句基礎知識的考查,例如,一至六題均分別從字、詞、句、課文內容、古詩的積累方面對學生進行了檢測。

2、體現題型的多元與多樣性。這份試題,其內容涵蓋了“識、寫、讀、背、作”,並且注重題型的多樣性,力求對學生的素質進行全面評價,一是儘可能多地涉及

到課本的各個知識點;二是體現習慣、情感、知識、能力等各個方面。試題中涵蓋了多方面的內容,

3、關注了學生課內外閲讀水平學語文必須進行廣泛的閲讀、積累。

4、作文命題注重生活性和時代性習作以我校的“養成教育”為素材,以温馨的提示語來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把養成教育中所做、所思、所想、所感及寶貴的經驗寫下來。二、試卷分析

(一)成績分析:本班參考人數為23人,人平分72.5分,優秀人數3人,優秀率10,及格人數人,及格率94;無論是優秀還是及格人數都比上一次月考有所提高。

(二)答題情況分析:

優點:從學生答題情況看,部分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總體上較好,學得比較紮實。如看拼音寫詞語,辨字組詞等題目,絕大多數同學錯誤較少。作文基本能認真審題,按要求綜合生活經驗來完成作文,學生作文離題現象都極少。

不足:(1)基礎知識掌握薄弱。

從學生的答題情況看,有極少數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不是很紮實。如:看拼音寫詞語。這一題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但是,由於學生的基礎知識差,拼音沒過關,導致不會拼讀,因此詞語不會寫。(2)漢字書寫潦草凌亂。從本次閲卷中可看出學生卷面不整潔,凌亂不堪。突出表現為有些學生亂塗亂畫,龍飛鳳舞,以至於在評卷過程中幾乎是在猜學生的答案。此外還表現在學生間架結構書寫錯誤,字的大小不勻等方面。(3)善於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不夠。這次試卷的習作命題,我是圍繞我校的“養成教育”這一生活話題為主線來擬定的,從學生的習作中明顯可以看出語言積累極奇貧乏。表現在:a、語言表述不清,反説話,説半截話,詞語搭配不當,語言蒼白無力等;b有的同學積累的東西不少,能靈活運用的卻不多,不能做到學以致用。(4)、體驗感悟膚淺。新課標指出“要結合自身體驗閲讀語文學作品”,本次檢測也考查了學生此方面的素養。但從學生的答題情況看,學生在理解感悟方面的能力還有待強化。

三、改進措施:審視學生的答題情況,回想這半個學期以來他們在各方面的表現以及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今後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改進:

1、細化自己的工作,端正學生的態度.

學生雖然已經六年級了,將要結束六年的國小生涯了,還是缺少一種自主學習的動力!我想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如何建立一套科學的激勵機制,讓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壓轉為自主學習,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難題!以後一定多向各位同行學習!

2、繼續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習慣成就好人生,我發現我班的學生和別的班級學生比較起來,明顯缺少了細心,不注重細節,表現為浮躁,令我很着急!

3、興趣先導,注重積累。

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加強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繼續加強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傳授與訓練。努力做到要求默寫的課文和生字一課一清,每課的練習面批面改!

4、關注“後進生”,消除他們學習上的畏難心理,課堂上多給他們機會,平時給他們一份關愛,想盡一切辦法減少“後進生”。面對他們,只有反覆練習,為他們找小老師抓緊輔導!面對他們的每一點細微的進步,都及時的給予鼓勵,儘管他們爬行的很慢,但作為老師不能對他們散失信心!

在這次月考中,令我遺憾的是,有些學生的成績在下滑,我想是因為他們浮躁的學習態度,影響了成績。四月份的月考已經結束了,在後半個學期的教學中,我會重點針對出現的問題找到相應的解決措施,同時繼續以激發學習興趣作為教學的首要着眼點,讓同學們能夠在我的指導下進行享受學習給他們帶來的快樂,讓他們都能以優秀的成績踏入中學的大門。

篇61: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今年我再次擔任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三年級是一個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階段,也是一個在國小階段較為關鍵的一個年級。因為三年級是個過渡時期,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來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教學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反覆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教材中的32篇閲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我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就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

二、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裏,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三、鼓勵學生多閲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閲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他們寫讀書筆記。一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説“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我認為平時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

總之,新教材充滿着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助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為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