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老師啊,請慎用物質獎勵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7W
老師啊,請慎用物質獎勵
老師啊,請慎用物質獎勵
在竹溪縣天寶鄉國小“四優”評比競賽中,我以評委的身份全程參加了語文組的初賽,看到了各位教師在激勵學生方面很是動了一番腦筋。其中,有一位教師的方法很是特別,因此我把這個案例整理出來,供各位同仁分享。
案例描述:這是一節一年級的語文課。上課剛開始,教師提出要求:“小朋友們,請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回答對了,我還有獎品給你們。”這樣一説,學生頓時活躍起來,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老師的教學中去。
老師出示寫有“S”的卡片問:“這是聲母還是韻母?”學生都搶着舉手了,有一名學生忍不住説:“聲母。”老師獎給了那個學生一隻鉛筆。老師再出示一個卡片“a”,同學們紛紛舉手,不等老師點名回答,學生就搶着説:“韻母。”於是老師又把鉛筆獎給了最先説的學生,可有同學説不是那個同學最先説的,是自己先説的,老師無法判斷,還是照樣獎給了那個學生。接着進行下一個字母的複習,很快一把鉛筆都獎完了。
小朋友們看到鉛筆沒有了,有的就説:“沒有鉛筆了。”其他沒有掙到鉛筆的同學也注意到這個問題,舉手回答的熱情頓時減了下來。當老師再次出示寫有“ing”的卡片時,只有兩個同學舉手,老師點了其中的一個,回答對了之後,老師又從包裏拿出一把鉛筆來,獎給了那個同學一支,接着學生的積極性又明顯高了,接下來又點到一個同學回答問題,可其他學生説他已經有了鉛筆了。於是老師又讓那個同學坐下來,換了一名同學。
如此的鼓勵還在繼續,儘管學生不算多,但時間有限,問題也有限,下課了,有學生議論:“我一支也沒有掙到,有的卻掙了兩支。”
案例反思:這位教師面對一年級的學生,為了鼓勵學生,採用這樣的手段真正的是達到了目的,但課後我也一直在反思這種做法,這種“鉛筆魅力”真的是那麼有效嗎?我認為這種做法弊多利少。
其一、教師為了鼓勵每個學生,儘量不讓同一個學生得到兩支鉛筆,以留給其他同學更多的機會。這樣,在開始得到了鉛筆的同學就會想:反正老師不會再叫我回答問題了,我也沒有必要動腦筋了。這對這些先回答問題的學生來説,是不是失敗?
其二、對學生學習的動機會造成一種誤導:回答問題最大的願望是為了掙得一支鉛筆,那以後的學習怎樣?將來是不是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把報酬談好了再做?
其三、教師這一節課這樣鼓勵,那下一節課沒有了鉛筆怎麼辦?老師總不能節節課這樣鼓勵吧?
其四,沒得到鉛筆獎勵的同學定會感到悲觀,認為自己在老師眼裏不被重視,在同學炫耀鉛筆的時候也會感到低人一等,這樣一來,很可能給學生帶來心理負擔。
傳統教育過分的着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足,課堂評價似乎更多的是批評、指責和否定。新課程則強調課堂評價的“激勵”功能,將視角更多的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於是,“棒極了”、“真了不起”的叫好聲成了新課程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四優”評比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時候表揚和物質獎勵似乎太廉價了。
作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課堂評價以鼓勵為主體現了課堂以學生主體的人文關注。但是,當學生回答完問題後,教師一概以“真棒”、“很好”進行籠統評價,這樣做的結果真的能促進學習嗎?我認為,教師過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隨意性評價,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促動,反而會導致學生形成淺嘗輒止的浮躁心態和隨意應付的缺失品格。在學生髮言後,為了提供更為廣闊的交流空間,教師以“鼓勵性評價”取代“傾向性評價”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時,針對學生髮言中表露出來的不同的思想觀點、不同的行為表現,教師要抓住“小結點撥”的契機表明自己具體的意見、鮮明的觀點和準確的答案。新課程理念下的“鼓勵讚賞”,必須建立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這樣的課堂評價,才能給予學生有效的激勵點化,從而積極地促進學生課堂參與的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