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比熱容教學心得分享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8W

比熱容教學心得分享精品多篇

比熱容教學設計 篇一

教材分析:

比熱容是國中物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從日常生活常識出發,説明物質在温度變化時,吸收(或釋放)的熱量與物體質量和温度變化量有關,從而為比熱容概念的引出作好鋪墊。然後安排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分析,最終抽象出比熱的概念,並進一步由比熱的定義説明其單位。最後列出一些常見物質的比熱表,並聯系實際討論一些日常現象。同時比熱容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通過對它的。學習,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本節在設計時運用生活實例創設情境,激趣引新;通過設計實驗,科學探究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通過聯繫社會生活,拓展昇華,來提升學生能力。

教學設計:

問:同學們有燒開水的經歷嗎?

問:是一壺水容易燒開還是半壺水容易燒開?

問:將一壺水燒開還是燒熱,哪個需要時間長?

問: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有什麼關係?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板書: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水温升高的多少有關。質量越大、水温升高越高吸收熱量越多。

問:在烈日當空的夏天,我們都有過在沙灘上玩耍的經歷。當我們光着腳在沙灘上奔跑、在淺水中行走時,有什麼不同的感覺呢?

問:你能根據這一現象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嗎?

回答學生的提問然後板書課題。1、學生思考問題並回答

2、學生互相交流、反駁,對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補充完善,共同討論、回答、得出結論。

結論一:與水的質量有關,水的質量越大吸收熱量越多。

結論二:與水温升高多少有關,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熱量越多。

3、當老師提到美麗的青島海濱,同學們熱情高漲,討論熱烈,都會搶着回答。都有“腳在水中感到涼,在沙灘上感到暖”的生活經驗

經過思考、討論後提出:物質吸熱,跟物質的種類有關係嗎?

問:同學們能對自己提出的問題作出合理的猜想嗎?同學們能談談猜想的依據嗎?

老師在充分肯定同學們的意見後繼續引導:對於不同的物質,我們就以水、沙子為例,如果它們的質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數也一樣,它們吸收的暖量是否相同?我們能否設計一個實驗來探究這一問題呢?

1我們如何保證所取的水和沙子的質量相等呢?怎麼樣確定它們升高了相同的温度呢?通過什麼比較它們吸熱的多少呢?

2上述的方法是我們物理研究中經常用到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研究方法?

3大家如何利用實驗桌上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方案?請大家寫出實驗的步驟,並設計表格。

4請小組代表上講台交流設計方案。

5分析同學們設計的方案。在這些方案中,哪些更優秀?應選哪個方案進行實驗?

實驗操作時注意:儘管方案的設計者已考慮到了兩盞酒精燈的火焰要儘量一樣大,但實際上難以控制。最好用同一熱源,要求用開水。萬一水不開,也可考慮把這一裝置固定到鐵架台上,墊上石棉網,用酒精燈加熱。還有此實驗玻璃儀器較多,要求同學們安全使用儀器。

師問:

1、根據實驗數據,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2、若要使質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熱量,怎麼辦?

3、質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暖量後,升高的温度一樣嗎?這説明了什麼?

4、通過探究,現在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物質它們吸暖的本領是不一樣的。

5、如何比較不同物質的這種特性呢?

6、引導學生分析怎樣比較不同。

7、物質的吸熱能力。

8、請同學們想一下我們是怎樣給密度下定義的?要比較不同物質的密度,怎麼辦?

這樣,通過類比不僅可以建立比熱容概念,同時可讓學生意識到比熱容和密度一樣屬於物質的基本屬性。

比熱容教學設計 篇二

一、新課引入:(設計意圖: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播放一段動畫:炎熱的夏日,兩個同學正在爭論到哪裏去涼快。一個説划船到湖中心去,另一個要到岸邊樹蔭下散步。你認為誰的建議好?

讓學生思考、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

同學們的想法很多,到底誰説的對呢?學了這節課就知道了。(設計意圖:製造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

二、探究問題引入:(設計意圖:提出問題,讓學生猜想並討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明確探究問題)

提出問題:

1、燒開一壺水和燒開半壺水,哪個需要時間長?

2把一壺水燒熱和燒開,哪個需要時間長?

3、燒水時水需要的熱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係?有什麼關係?

讓學生思考、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操作要點:隨時表揚發言積極的同學和合作好的小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意識)

分析、論證、總結得出結論,即探究問題:

吸收熱量的多少或者温度變化的多少,都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物質吸熱能力的大小。今天我們探究的問題就是:怎樣比較物質的吸熱能力?

三、設計試驗:(設計意圖:通過運用物理方法,明確實驗為什麼這樣設計)

1、給出試驗器材,讓學生分組討論設計試驗方案。

2、各組展示自己的設計,取長補短。(操作要點:老師加入學生的設計環節,實時加以指點。)

3、老師提出試驗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完成試驗,讓學生在試驗過程中學習物理方法的應用。)

(1)怎樣得到質量相同的水和煤油?(控制變量)

(2)怎樣確定他們吸收的熱量相等?(控制變量)

(3)怎樣比較水和煤油吸收熱量的多少?(轉換法)

四、學生實驗。

五、討論、歸納、總結得出比熱容的概念。(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能力在爭辯中得到提高。)

1、各組展示實驗數據

2、學生髮現:從數據中得不到物質的特性。

3、學生自由討論並歸納總結:物質確實存在這樣一種性質(吸熱能力不同),但是要比較這種特性需要控制幾個變量。(操作要點:對學生的正確猜想和從實驗中得到的有用信息隨時加以肯定,從而引導他們往正確方向前進。)

4、教師總結:為了方便的比較這一性質,我們引入了“比熱容”。

5、引導學生分析比熱容表,得出一般規律。

比熱容教學設計 篇三

比熱容一直是國中教學的難點。學生往往概念難以建立,建立後的概念又由於內涵較深、外延較廣,涉及熱量、温度變化、質量三重概念間的關係,學生難以理解。筆者認為,授課時應大膽改進探究實驗,在“探究思想”的前提下建構“身邊的物理”,採用更為科學的探究流程,才能真正讓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特別是獲得能力發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下面我對執教本課時的課堂實錄稍作整理並闡述自己的一些見解。

一、課堂教學實錄

(一)提出問題──科學探究的前提

問題引入:清晨起牀後,我想吃完方便麪後再去學校,水瓶中又無熱水,但時間已經不多了。

(1)我是燒開半壺水來煮方便麪呢?還是燒開一壺水煮方便麪?

(2)若現在有温水,也有涼水,應該選擇哪種水呢?

(3)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有什麼關係?

(4)與水温升高多少有什麼關係?

(5)使用熱水袋的目的是取暖,熱水袋裏裝的是水,可以換成相同初温、質量的煤油或砂石嗎?

(6)夏天中午游泳池邊的瓷磚被太陽曬得很熱,而水卻温度適宜,這是為什麼?

(説明: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生活走向物理是新課程的理念之一,學生能根據生活經驗對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教師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反駁,對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補充完善,共同討論、歸納、得出結論。)

(二)猜想──科學結論的先導

問題引入:由此你認為物質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的多少除了與物質的質量和温度的變化有關外,可能還與什麼有關?

學生能猜想到物質吸、放熱可能與物質種類有關。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科學探究的具體化、程序化

從猜想中直接引出探究課題:物質的吸熱與物質種類有關嗎?

問題導引1:選擇何種物質作為研究對象比較科學?在探究時,還應注意哪些問題?

師生共同討論得出:選擇水、幹砂石既可滿足“不同物質”,又可使探究對象更具普遍性,在探究時採用“控制變量法”,使水、砂的質量相等,因為質量也是影響吸熱的因素。

問題導引2:如何確定物質的吸熱與物質種類有關(請提出兩種方案)。

學生經討論後提出:一是讓質量相等的水、幹砂吸收相等熱量後,測量温度變化;二是讓質量相等的水,幹砂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較加熱時間。

(説明:高效率的交流,使學生從別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啟發,認識到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

教師將實驗設計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學生重新分組。

(説明:重新分組後,學生有了歸屬感、榮譽感。以小組為單位,通力合作,取長補短,形成合作、競爭的學習氣氛。)

問題導引3:根據方案設計器材。

抽取方案中的共性後不難得出需要熱源、温度計,質量相等的兩種物質、天平等器材。

學生進行實驗設計:一是用電熱源或熱水做熱源;二是減少砂量增大砂的相對受熱面積,使用攪棒,使砂的內部温度很快一致。得出本次操作可用如下器材取代:直徑為20mm,長為20mm的試管兩支,砂和水,帶孔橡皮塞兩個,温度計、一次性塑料杯一隻,開水。

學生分組進行對比實驗。

(四)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科學事實是進行科學分析的根據

實驗步驟:用天平稱出15g砂,用量筒量出15mL的水,()分別裝入試管中;用帶孔的橡皮塞插上温度計插入砂和水中;在塑料杯中倒入適量熱水,將兩試管同時放入杯中同等深度(以熱水浸沒砂面為準)8~10s拿出,讀出砂的温度不再上升時水和砂的温度。

誤差分析:水、砂的熱傳遞方式不同,但水在形成對流前熱傳遞的主要方式也是傳導,控制放入熱水的時間是讓冷水和砂吸熱期間的傳熱方式相同,但15g的水比砂的體積大,在拿出熱水後放熱速度也有差異。

實驗反思:本實驗所得數據能較好地反映問題,且操作簡捷,學生基本能獨立完成,需要的物質量較少,幹砂較易收集,操作時應注意使用温度較高的熱水,使熱水與待研究的物質有較大温差。

(五)分析與論證──“實驗後的思考有時比實驗本身更重要!──牛頓”

問題導引1:若要使質量相同的水、砂石均升高相同的温度,該怎麼辦?

學生不難得出應對水加熱更長的時間。

問題導引2:水和砂石誰的吸熱能力強?

學生也不難得出同等條件下的水吸熱多,故而吸熱能力強。

問題導引3:如何科學地比較不同物質的這種特性呢?

實際授課時會發現學生較難用物理語言組織表達,教師類比密度概念的建立進行了啟發,

得出:可採用比較單位質量、升高1℃的水、砂吸熱多少來比較它們的吸熱能力。

通過類比不僅可以建立比熱容概念,同時可讓學生意識到比熱容同密度一樣屬於物質的基本屬性。接下來的比熱容的定義及常見物質的比熱容,讓學生自讀課本相關內容進行解決。

(六)應用──體現知識的價值

知識應用體現從物質走向社會,同時也滲透“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培養學生辯證的科學觀。

1、依據水的比熱容較大的特性,舉例説明它在工農業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我國新疆地區流行這樣一句諺語:“早穿皮襖午穿沙,圍着火爐吃西瓜。”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3、為什麼三峽水電站建成後能調節當地的氣候,使冬天氣温將升高2攝氏度,而夏天將降低2攝氏度?

我對科學探究流程的理解

楊振寧在與科大學生交流時曾説過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科學原理是淺顯易懂的……真正需要探尋的東西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最偉大的發現往往來自於最平凡的認知。”科學源自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這就要求教學的設計能設法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的物理,社會的物理”,總之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物理,而並非“書本上的方塊字”和實驗室中“冷冰冰的儀器”。教師要敢於聯繫學生實際,大膽地重組教材結構,再賦以教材新的理念,真正體現“生活即物理”。

比熱容教學心得分享 篇四

本課的目的是通過複習上一課的結論,引出比熱容。

第一,幫助學生構建比熱容的定義、單位、符號、意義。這個過程要求學生通過自學來基本完成教學任務,通過練習來鞏固比熱容的物理意義。

第二,通過舉出物質的質量不同,温度不同,來判斷物質的比熱容,即物質吸收熱量的能力會不會改變,總結出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第三步,通過查閲比熱容表中的數據,對比水和煤油的比熱容的大小,幫助學生強化水的吸熱能力是最強的,建立物質的吸熱能力是利用比熱容來表示的。第四步,教師講授水不僅僅吸收熱量,同樣會放出熱量,同一種物質吸收熱量的能力和放出熱量的能力是相同的,讓學生練習運用這樣的定義來表述比熱容的物理意義。這一步也要通過學生的練習來鞏固教學任務。

第五步,引導學生髮現水的比熱容是最大的,同等條件下吸收和放出的熱量都是最多的,讓學生學會利用比熱容,尤其是水的比熱容來解釋生活中的一些有關比熱容的物理現象。最後,通過練習判斷不同質量和不同變化温度下的物質吸收或者放出熱量的多少,總結出計算物質吸收熱量或者放出熱量的計算公式,練習運用公式來解答,通過板演來發現問題,進行糾正。

在上述的教學過程中,我感覺第五步在實際教學中不成功,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教師教學設計中不能充分的估計學生的實際表現和能力,所以在設計中害怕學生不能夠分析出水的比熱容在生活中的作用,用教師的活動代替了學生的思考過程,幫助學生分析了比熱容在生活中的作用。

由於估計不足,以及害怕學生活動停滯,所以僅接着教師又代替學生進行了下列的活動,即幫助學生分析比熱容在生活中的應用,如:教室取暖、機器冷卻、稻田對稻苗保温,並且幫助學生解釋了沿海地區比內陸地區晝夜温差小的原因,充分的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活動,而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這一環節上是忠實的聽眾。

總體上這一節課個人感覺還是成功的,大體上一直是在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的,學生的活動也比較多,尤其是單個學生的提問,幾乎達到學生總數的一半,學生活動面廣,活動量大,並且最後的板演,很好的發現並糾正了學生的錯誤,提醒學生以下面的練習中要注意這些問題,效果不錯。

比熱容教學心得分享 篇五

為響應和貫徹上級的“課內比教學”工作的號召,我校九年級年級從上星期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教學比武。今天上午第三節課,我按計劃講了一節比武課——九年級物理第十六章第三節《比熱容》。總體上來説,講得不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正如評課時周校長所説,這節課不好的根源是我駕馭教材的能力有欠缺。雖然課講得不好,但下課後,學生都説這節課講得好,確實聽懂了。看來,比武課應不同於優質課、示範課,只要是學生歡迎的課就是好課,這又讓我高興了起來——老師也需要鼓勵和賞識。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優劣思考,説的不對的,希望行家裏手多多指正。

(一)優點

1、導入設計有特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設法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的物理,社會的物理”。我在設計此課時,從夏日中午赤腳在河灘上和河水中行走感覺不同入手,引入新課;緊接着讓學生聯繫着他們極為熟悉的燒水現象,探究出影響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的兩個因素;最後又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這些會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無處不藴含着物理知識,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教學設計有創新。在不違背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我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問題的提出方式,探究實驗中採用“水浴法”對水和煤油加熱等等。這些創新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對水和煤油加熱,讓它們在相同的時間內吸收到相同的熱量,不僅學生信服,而且博得了評委的一致認同。

3、學生情感激勵效果好。這一節課我一直注重引導所有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的,學生的活動也比較多,尤其是單個學生的提問,幾乎達到學生總數的一半,學生活動面廣,活動量大,並且最後的板演,很好的發現並糾正了學生的錯誤,提醒學生下面的'練習中要注意這些問題,效果不錯。雖然有些學困生耽誤了我一些時間,但能在這麼重大的講課中露面,肯定對他們是一種最大的激勵,值了。另外我還採用了生評、師評、師生互評的評價方式,讓展示的學生獲得了積極的心理體驗,從而產生了不斷探求新知的強烈願望。

(二)缺點

1、課堂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課堂結構不完整,沒有講完。關鍵在於引入探究實驗時花費的時間過多,至少耽誤了15分鐘。這裏主要是我沒有把教材吃透,即教材中實驗探究“比較不同物質吸熱能力”與其前面的“對於不同物質,例如一種是水,一種是食用油,如果它們的質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數也一樣,它們吸收的熱量是否也相同?”不能銜接。現在反思,當時提出“對於不同物質,例如一種是水,一種是食用油,如果它們的質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數也一樣,它們吸收的熱量是否也相同?”後,應直接説“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驗證”,從而直接進行實驗,實驗做好後,分析質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熱量多,從而得出水吸熱能力強這一結論後,再寫出這個探究課題“比較不同物質吸熱能力”,就很好地解決了不能銜接的問題。

2、課堂提問的目的不夠明確。在引入新課時,由於語言沒組織好,導致提問不明,學生無從回答。如我提的“夏日中午赤腳在河灘上和河水中行走有什麼感受?”就不明,應改為“夏日中午赤腳在河灘上和河水中行走有什麼不同感覺? ”,這樣學生易於回答。

總之,這一節教學比武課讓我收穫頗多。過去的教研活動,以專家開講座、名師聽課、評課居多,採用了各種高難度的信息技術,雖然效果較好,但最大的問題是教師始終處於被動地位,不能真正參與,問題很難暴露出來。講者總是想方設法“給觀眾講點什麼”,“讓觀眾學會點什麼”,教師們“聽得感動,想想激動、回去想動動不了”,教學實踐依然故我。而本次“課內比教學”工作以“裸課”為主,從最初的組內集體研討——組內説課——執教比武課——打分評課——提出建議、談談聽課感想與收穫——選拔參加校級説課比賽——集體評議打分,這一個完整的系列教研活動從形式到內容到實際效果都與以往的教研活動大為不同,在暴露了教學中各種問題的同時,也使我們的業務水平在短期內有了一個較大的、快速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