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歷史説課稿(合集9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7.27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9篇《國中歷史説課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中歷史説課稿》相關的範文。

國中歷史説課稿(合集9篇)

篇一:國中歷史説課稿

一、説教材

(一)教材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戰後初期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對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所取代。美蘇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劍撥弩張,形成“冷戰”局面。但這種冷戰的格局並不符合戰後世界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兩大陣營的存在也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很快世界格局向多極化轉化,是新舊歷史階段交替的一個過渡環節,因此,本課具有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二戰後初期的世界形勢。

(2)瞭解鐵幕演説和兩極對峙局面形成的史實。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美蘇對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通過對世界近代史國際關係格局演變的梳理,培養學生比較、歸納能力及透過現象瞭解本質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兩極格局,初步瞭解冷戰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

(2)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深刻了解世界和平的可貴。

(三)教學重點:美蘇“冷戰”的表現;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難點:兩極格局的瞭解與評價。

二、説學情

本課的“冷戰”和兩極格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繫不密切,較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生的興趣。因此,要藉助文字材料、歷史圖片,以利於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冷戰”、兩極格局和“熱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説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課的實際特點,我主要採用談話法、閲讀指導法、問題導學法和直觀演示法等進行教學,使學生真正做到在思中學,在學中思。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互動教學。

四、説學法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課程標準,我通過上述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閲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與學生的主體性。

五、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一)温故知新,複習導入

通過複習提問的這個環節,使得新課與舊知識很好的銜接,便於學生形成整體的瞭解。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根據學案預習,並且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本內容。

三、合作交流,拓展昇華

本課書共有三個子目,根據我的教學對象及新課標要求,我自主設置四個步驟來完成主體部分的教學。

步驟一:“冷戰”興起的原因。

在講這一目時,我先用幻燈片展示出美蘇兩國戰後的發展情況,由此得出,美國已經成為世界霸主,而蘇聯成為其稱霸的.主要障礙,雙方的矛盾日益激化,主要凸顯雙方在意識形態的分歧。

針對矛盾,美國採用了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付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即冷戰。

引導學生分析“冷戰”的含義與實質。並讓學生探究冷戰的原因。

步驟二:“冷戰”的形成過程。

在講這一目時,我用談話法和閲讀指導法的方式讓學生閲讀相關課文,讓學生了解美蘇對抗的相關史實。學生自己總結出兩大陣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對峙的表現,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這一過程的瞭解。

“冷戰”的形成過程閲讀性較強,知識點比較明確,而且美蘇兩大陣營之間遏制與反遏制、對抗與反對抗的線索也比較清晰,屬於學生了解識記的層次。所以把“冷戰”的形成過程通過幻燈片的形式播放出來,讓學生一邊觀看圖片,一邊展開自主學習,從而理清“冷戰”形成的基本步驟。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步驟三:局部“熱戰”

“冷戰”時期的“熱戰”是以美國參與發動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最為典型。我首先向學生展示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的兩幅圖,並引導學生閲讀課本小字部分,藉此來反映出“熱戰”的實質(是“冷戰”的延續)和影響,在過程中培養了學生閲讀歷史圖片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步驟四:拓展昇華,設疑培優

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有何影響,這是本節課的難點。通過把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結合前面的學習通過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來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出兩極對峙格局的影響,鍛鍊了學生的閲讀、分析、概括、歸納能力。

四、前後貫通,課堂小結

通過讓學生回顧這節課所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得出:不應該把意識形態作為處理國家之間關係的原則,不同制度的國家也可以和平相處,理性、寬容和智慧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最後引導學生以史為鑑:遏制和對抗沒有出路,和平、合作才能共贏!

五、學以致用,當堂檢測

六、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敬請各位專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篇二:國中歷史説課稿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的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對於本節課的設計,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學、藝術地處理好學生、教師與教材三者之間的關係,將課堂真正的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樂學;讓自己與學生共同學習、探究;讓教材成為我和學生溝通的橋樑,合作的依託。

本課的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1、南北重歸統一;2、大運河的開通。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教學內容做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三個“一”為教學主線:

一個政權──隋朝的建立

一個局面──隋初經濟的繁榮;

一個創舉──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引導學生比較、分析,總結歷史規律,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要求,對本課我設定如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識目標: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能力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對“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及其作用”這一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提問相關的地理知識和導入框中的故事導入;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課下收集的資料,講“胭脂井”的傳説;通過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及原因;學習“大運河的開通”這一內容時,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和信息,結合動態示意圖,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把握這一重點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使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隋朝大運河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又一重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珍惜統一、安定、團結的環境。

三個目標在整堂課中始終是一個整體,有機結合,在教法、學法中我會進一步談到。

(三)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這個內容我準備設置幾個可操作性的問題,然後引導學生從書中獲取信息,然後進行思考和討論,教師適當的進行詳細講解,是這個問題由難轉易。

難點:首先是隋朝初年經濟的繁榮。因為教材的內容比較簡單,概括性很強,所以適當的補充史料可以使學生分析出原因。

另外對大運河開鑿的目的和作用也是本課的難點之一。七年級的學生對這個問題要是進行辯證全面的分析用一定難度,所以我準備通過提問題、提供史料、傳授方法、適當引導及比較到位的進行總結等途徑來突破這個難點。

二、説學情

經過近一年的歷史學習,七年級的學生初步具備歷史比較、分析的能力,既有對歷史學科的濃厚興趣,也具備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趣味性與學科嚴謹性、科學性相融合。特別是所教的學生,自我表現欲強、思維活躍,通過創設情境能夠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技能。

三、説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的設計,依託於面對哪些學生、處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材,實施的教學方法截然不同。針對外校學生自主、獨立、大膽、思維活躍、愛表現的特點,本節課我採用了辯論、探究、體驗等教學方法,和學生一起以“學”的身份,師生同堂,解讀《繁盛一時的隋朝》。

四、説教學過程

下面我就具體教學過程説明一下教學目標的實現。

(1)提問注意學科滲透,故事設疑激發興趣

關鍵詞:世界著名運河、隋煬帝看瓊花開運河

一堂課成功與否,開頭抓住學生的心,吊起學生的胃口很關鍵。所以我採用地理知識提問的方法進行隋運河開通的課堂導入,利用教材導入框中的隋煬帝看瓊花的故事引出問題調動學生情緒、渲染氣氛,營造歷史課堂獨特的感覺。同時指出,傳説與歷史史實間的區別。

進一步刺激學生情緒、激發興趣,使學生對大運河有一定宏觀瞭解,輕鬆、有趣、學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夠在一開始就緊緊地抓住學生,提起學習興趣。

(2)啟發思維,培養能力

關鍵詞:圖説歷史,史學辯論,總結規律

地圖是歷史課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通過《隋朝疆域圖》和《隋朝大運河圖》能夠幫助學生輕鬆、明瞭地掌握隋朝統一後疆域和大運河的中心和南北端點,並形成正確的空間地理概念,從而在有效的視覺衝擊下,於不知不覺、輕鬆的狀態中突破本節課的兩個知識點1、南北重歸統一;2、大運河的開通。

所教學生有小組學習與課堂辯論的優良傳統,而且學習的自主性較強,表現欲也很強,因此為突破本課重點: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我採用了層層設疑、史學辯論的方法,設置辯論題:

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説法對不對?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隋朝大運河開通有何利弊?

通過辯論,構建對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鍊學生語言表述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將知識、情感、能力三個目標有機結合,形成一個整體,同時也突破了教學重點。課堂效果非常好。

(3)激發興趣,活躍課堂

關鍵詞:歷史故事講述,歷史小遊戲,辯論,畫圖

歷史小故事的蒐集整理及講述,歷史小遊戲的穿插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也鍛鍊了學生的膽量、語言表達、綜合協調能力、並延伸了課堂教學,將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緊密結合,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並在課程近半時製造興奮點,提高學習興趣。

辯論:結合教材,以“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利弊”為辯題,通過回顧、對比、正反雙方的辯論,老師的點撥,從開通大運河的條件和意義等方面突破本課難點。

畫圖:讓學生在看過隋朝大運河的圖片之後,讓學生上台畫出隋朝大運河的簡單示意圖並標註出幾個重要位置,這樣就使學生能夠圖文並記,既能體驗再次創作的樂趣,鞏固知識的目的也可以達到。

五、課堂反思

關鍵詞:學生主體,快樂課堂

一切的課堂設計圍繞一個主體:學生,一個原則:課堂輕鬆、充滿未知,一個效果:不知不覺、意猶未盡。總體來看,課堂效果比較好,達到了預期目的。但如何根據教材的變化、學生的不同,設計符合課堂教學需要的教學活動,更合理的教學方法,來輔助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讓歷史課堂生動、有趣,讓學生有強烈的探知慾望,是我今後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講古代水利工程,如何處理得更加符合七年級學生年齡特點?

篇三:國中歷史説課稿

▲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説,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再者,貞觀之治上承文景之治、開皇之治,下接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學好本課,還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掌握封建社會盛世這個專題知識,為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借鑑。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瞭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過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係。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説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鑑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國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説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還要採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練習法等。

▲説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思維活躍,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培養他們自主獲取信息能力。引導學生閲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因為七年級學生知識積累較少,還未形成正確史觀,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約3分鐘)採用故事引入法導課。選用“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 的故事導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導入,同時因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附故事: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壞事。人,有好人壞人,任用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往往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卻只能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唐太宗看了這段話以後,非常感動,他對大臣們説:“今後,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徵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錯時,隨時給我提出來,幫助我改正。”

然後通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為什麼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1、通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

2、讓學生髮問,師解疑釋難。

(二)、“貞觀之治”(重點)

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DD瞭解表現DD探析成因”這樣的脈絡予以教學該目內容。

先用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過程,前車之鑑,勵精圖治,成為一代明君,形成“貞觀之治”的局面。然後聯繫藉助教材第九頁第一段的內容,指導學生理解“貞觀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現。

而在探析“貞觀之治”的原因時,我擬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合作,並在教師的引領下,概括出5點原因,並板書出來。此後,教師可以以史為鑑,聯繫時政(點到為止)繼這個環節結束後,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讓學生認識到治世局面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讓學生知道,這也是“貞觀之治”得以形成除開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該目教學任務後,我選取《課課精練》(練習冊)和近些年的會考習題中的一些對應題目及時鞏固知識,提高效果。同時,也可藉助習題彌補完善本課教學,對題目的解答,關注層次教學,因材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有意讓差生體驗成功,樹立信心。

(三)、教學“女皇武則天”

(1)放映《大明宮詞》有武則天登基場面的電視劇片段,讓學生知道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時讓學生自由發言,説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則天。教師加以點評,讓學生知道“儘管武則天是一個爭議很多,眾説紛紜的歷史人物。她專斷、剛烈、愛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對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武則天的政績主要有哪些?”由此要求學生讓閲讀教材後歸納,得出答案。而後教師進一步引用郭沫若對武則天評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這句話的意思是她為後來的開元盛世開闢了道路,弘揚了貞觀之治。她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來論證。

(2)同步鞏固:當場完成《課課精練》中的適應題和摘錄的會考相關考題予以鞏固訓練

(四)、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

引用范文瀾先生的話“唐朝只有兩個半明君”讓學生思考:這兩個半明君是誰,並説出理由。這樣處理,既可以複習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正確認識,也為下課教學設置了懸念。

三、全課總結 用歌謠進行總結:

(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訓記在心, 輕徭簿賦重生產, 君臣廉潔又勤政,

“房謀杜斷”重賢能,虛心納諫用魏徵,政治清明國強盛, “貞觀之治”真繁榮。

(二)

唐朝有個武則天, 後宮之中掌大權, 晚年稱帝國號周, 唯一女皇她為先,

弘揚“貞觀”有政績, 引出“盛世”到開元。

四、課外作業: 設計一張表格,列出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佈置下一課的預習提綱。

▲説板書設計:一、隋亡唐興

1.隋煬帝的暴政 2.李淵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貞觀之治”

(一)“貞觀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貞觀之治”的原因:

1.以隋為鑑,以民為本 2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3.勤於政事,善於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三、女皇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篇四:國中歷史説課稿

一、説教材

1、本節課的出處和作用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展》的最後一課,也是世界古代歷史部分的最後一課。本課從“傑出的科學家”、“文學與戲劇”和“著名建築”等方面的幾個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體現了世界古代文明的發展和繁榮昌盛,也是對人類古代文明的總結。

科技和文化是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豐富多彩的古代科學與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反映了古代東西方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還為近代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學習本課將有利於加強學生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辯證關係的認識。

2、教學重點難點

①根據古代文明的發展這一主題,我認為教學的重點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貢獻、《荷馬史詩》、《天方夜譚》、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聖母院。

之所以把它們作為本課的重點,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了解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體驗古代文明的輝煌,充分感知古代人們的智慧與創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樣性和不斷“發展”這一主題。這也符合國中歷史課程標準中關於“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樹立正確的國際意識”,“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開放態度”的要求。

②本課教學難點是:古代世界東西方建築出現不同特點的主要原因,和對建築藝術的發展反映不同時代人們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的變化的理解。

建築藝術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多元化的具體體現,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和社會變化的見證物。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建築是多姿多彩的,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學習“著名建築”一目時,由於國中階段思維能力的限制,學生只能通過課本上的圖片對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聖母院高大、雄偉、莊嚴的特點有比較直觀的瞭解,難以挖掘教材隱含的信息,即東西方建築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這就需要進行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昇華才能準確把握本課主題。

二、學生學情分析

國中學生的歷史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由於年齡的和思維發展水平的限制,現階段,他們對抽象的、理論化的歷史知識難以認知,而對形象、生動、具體的、有趣味性的和貼近他們學習和生活的歷史知識易於且樂於接受。在本課的學習中,九年級學生對古代科學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學與戲劇的代表作品,易於掌握和提起學習興趣。

但國中學生畢竟還沒有完全具備歷史思維的能力,他們的思維往往存在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機地進行前後知識的聯繫以及中外歷史的比較。在學習“著名建築”一目時,探尋東西方建築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國中學生有限的知識和思維能力範疇,需要教師化繁為簡用更加直觀的方法幫助他們獲得新知。

三、説教學目標

依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內容,規劃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傑出的科學家阿基米德;古希臘的《荷馬史詩》、悲劇《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著名建築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聖母院等基礎知識。

通過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鑑賞世界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的能力,領略古代科技、文學、戲劇與建築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通過探究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加深對政治經濟和文化辯證關係的認識。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國中階段正是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精神,以及欣賞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力和審美情趣,進一步樹立為發展祖國的科技事業、繁榮祖國的文學藝術做出積極貢獻的遠大理想。

3、過程與方法

教學是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相統一的過程。在教師教授古代文明的發展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學習。

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對阿基米德取得傑出成就的學習,啟迪學生向他學習優秀品質;通過對阿基米德名言的理解,深刻認識科學能產生巨大的力量。

情緒渲染法:通過教師生動而富有激情地講述《伊里亞特》中阿喀琉斯的故事,讓學生充分感受古希臘社會對英雄主義的崇尚和人類與自然不屈不撓作鬥爭的精神。教師與學生一起懷着對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集體朗讀教材引用《伊利亞特》中的一段詩歌,體驗英雄史詩的雄壯美。

析圖法:通過讀教材中大量有價值的圖片,使學生學會從歷史圖片中獲取有效信息和挖掘隱含信息。如通過觀察中外古建築圖片,認識這些建築的特點並挖掘東西方建築風格差異的原因。

中外聯繫法和列表比較分析法:通過比較中外古建築圖片,列表比較古代東西方建築的特點。

合作探究法: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共同探究東西方建築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實際,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導入新課

教師:有人曾説:“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地球。”是誰如此大膽,出此狂言?

學生回答:阿基米德。

由此導入新課。

2、學習新課

首先,(板書)傑出的科學家:古希臘阿基米德

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阿基米德有哪些主要貢獻?他的哪些品質值得大家學習?

學生有目的地閲讀課文內容,提取有關阿基米德成就的有效信息:發現浮力定律、槓桿定律,發明螺旋式水車等。並通過故事認識他的貢獻與他善於觀察思考,熱愛科學和忠於祖國的品質密切相關,通過他的事蹟,促進學生從小養成善於思考的習慣,並滲透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結合《動腦筋》,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回答:你如何理解他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這句話體現了科學傢什麼樣的情懷?

篇五:國中歷史説課稿

我説課的題目是《科舉制的創立》。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過渡語: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將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科舉制的創立》是人教版國中歷史7年級下冊第4課的教學內容,包括科舉制的誕生、科舉制的完善、科舉制的影響三個子目的內容。本課主要講述了科舉制度的確立、健全和完善,以及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本課上承隋唐時期政治經濟繁榮情況,下啟輝煌的隋唐文化,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講授的時候要重點講述科舉制完善的過程及影響。

二、説學情

過渡語: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不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還要對學情有深入的把握。

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知識層次,理解能力都不強。但是他們對歷史充滿興趣,對歷史知識有無限的探索慾望。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順應學生的特點,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三、説教學目標

過渡語: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科舉制誕生的原因;列舉科舉制創立與發展的'史實;全面理解科舉制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歸納科舉制創立和完善的過程,提高歸納、整合能力;

通過小組討論,分析科舉制的影響,認識科舉制的創立在當時社會的進步性,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科舉制的學習,認識到科舉制的誕生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四、説重難點

過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科舉制創立與發展的史實。

【難點】

理解科舉制的影響。

五、説教學方法

過渡:托爾斯泰説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本課,我主要採取的教學方法有談話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組討論法等。通過啟發式的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六、説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和難點,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眾所周知,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好的開頭,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使他們心懷期待地投入新的學習內容中去。為此我採用生活實例法導入新課:

我會提問學生在生活中所見到的考試有哪些?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提問中國古代的考試製度是什麼時候確定的?順勢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採用生活實例導入,從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歷史的距離,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興趣。

環節二:新課教學

1、科舉制的誕生

針對這一部分的內容,我主要採取了啟發式談話法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本內容,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的依據是什麼?給統治帶來了哪些不利的影響?學生通過這些問題的回答,可以得出:科舉制設立的原因是九品中正制不能選拔出優秀的人才,而且不利於中央集權。

接下來我會出示相關史料,繼續啟發學生思考:面對這種弊端,隋文帝進行了哪些改革?在隋文帝的基礎之上,隋煬帝又採取了哪些措施選拔人才?

學生通過思考可以回答出:隋文帝開始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隋煬帝時期設置進士科,標誌着科舉制的正式誕生。

【設計意圖】通過啟發式談話法循序漸進的引出問題的答案,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思維。

2、科舉制的完善

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內容,但是線索比較清晰,內容也比為簡單。因此可以結合史料,採用提綱挈領的方法,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分別採取了哪些措施去完善科舉制,從而對知識點進行梳理歸納總結。學生很容易可以總結出:

唐太宗:擴大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開創武舉和殿試;

唐玄宗: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的優點,一方面能方便記憶,另一方面能夠容易發現知識點之間的聯繫與區別,簡單而實用。

3、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制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知識,本知識點理論性較強。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採取史料分析與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我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史料,然後讓學生以歷史學習小組為單位來討論科舉制的影響,之後派代表發言,最後我會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作適當的總結點撥。讓學生明白科舉制的積極影響是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文學藝術的發展;消極影響是科舉制發展到後期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並引導學生形成一種辯證看待問題的歷史思維。

【設計意圖】通過合作探究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深層思維,從而掌握這一難點知識。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鞏固知識,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因此在小結環節我採用了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知識內容的方式來加深同學們對本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同時完成本課教學目標。

2、作業:我會佈置開放性作業,請同學們回去思考,學習本課後,你對現在學校的考試製度和考試形式有什麼想法嗎?你如何看待考試作弊現象?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更能夠提高大家的歷史學習興趣,讓同學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歷史課堂的學習中來。

七、説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着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篇六:國中歷史説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您們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國中歷史《洋務運動》,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新課程的理念,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構思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課介紹的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盈,在歷史上曾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隆盛時代。可是到近代,卻飽受屈辱,在屈辱中的清統治階級為了拯救沒落的封建統治而掀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這場運動持續了幾十年,它層層遞進、由表及裏、逐漸深入,使中國由經濟變革發展到改變封建統治的政治變革。因此洋務運動在近代化的歷程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本章知識點包括:洋務派的產生;洋務運動的內容;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3、教學目標

⑴識記和理解

理解洋務運動興起的原因和目的,記住洋務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務運動的起止時間,瞭解洋務運動的內容,掌握洋務運動中興辦的主要企業,説出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作用。

⑵能力與方法

通過分析洋務運動發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並充分利用有關信息對有關問題進行分析、論證的能力;通過組織課堂辯論,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培養學生將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評論的能力和訓練學生創新思維、敏捷答辯的能力。

⑶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洋務運動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國、中國開始融入世界的近代化進程,樹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化”意識;評價、辯論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科學價值觀念、人文價值觀念和人類價值觀念,幫助學生吸取洋務運動留下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4、教材的重點、難點

重點:洋務派創辦的軍用和民用工業,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

難點: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二、教法設計

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高效率地實現教學目標,我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在啟發式教學原則的指導下,運用多媒體,採用創設情景法,直觀演示法、整體教學法,誘思導學法等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根據國中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的實際情況,我讓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自主閲讀法、發現法、歷史聯繫法和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從材料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深化對教材的整體認識,把握洋務運動發展的內在聯繫和洋務運動的巨大歷史作用,並提倡學生與教師互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學而思,思而疑,疑後悟”的目的。

四、教學流程

1、設計理念

鑑於對《新課標》的理解,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我在教學中精選了教學內容,設計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通過歷史學習,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2、教學過程

在整個新課教學中,我以“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為主線,對本課教學環節作如下構想和設計:

[引入新課]

在新課的引入中,我注意運用啟發式教學:先創設一個重回洋務運動的歷史現場,新穎別緻的動畫片不但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針對這個動畫片我巧妙設問:“片中的曾國藩是什麼時代的偉人?與他同一時代的人物還有那些?”學生回答後進一步指出:“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清朝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在屈辱中掀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洋務運動”自然導入了本課主題。

[新課講授]

1)洋務派的產生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思維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本章內容的第一個子目的學習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新課標的理念,我先採用情景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給學生放一段錄象,然後根據錄象內容和教材的內容,設計出如下問題:結合課本知識談談洋務派是在什麼形勢下產生的?他們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他們推動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你會怎樣做?通過情境再現,學生從歷史場景中吸取信息,然後聯繫所學知識發揮想像,暢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歷史現象,又能培養豐富的想象力。在學生回答後教師展示一則材料“購買外洋器物,……尤其屬名正言順……可以剿發捻,勤遠略”來總結洋務運動的原因和目的。進一步指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統治階級內部才掀起了洋務運動,開始創辦軍事工業。自然過渡到第二個子目錄——洋務運動的內容。

2)洋務運動的內容

在第二個子目錄的教學中,主要是講述洋務運動中產生的企業,我根據課標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採用有利於加強學生記憶的直觀演示法。首先向學生一一展示洋務派創辦的軍事企業和創立者,讓學生直觀,形象的瞭解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在學生認識了洋務派的軍事工業後,我設計了問題“洋務派前期創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軍事工業,説明了洋務派是以什麼為旗號?”在學生回答後,教師

進一步指出,隨着洋務運動的深入發展,這些軍事工業都面臨着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的窘況。然後我根據這個窘況提問:假如你是洋務派大員,你打算怎樣解決這種問題?過渡到洋務運動第二階段的內容。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展示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和創建的海軍圖片。要求學生從所給的信息中,歸納總結出洋務運動不同時期的不同內容,並探索不同時期的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繫。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和推理能力。最後指出洋務派在後期創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民用工業説明洋務派的旗號發生了變化:由“自強”發展為“自強和求富”並存。

3)洋務運動的影響

對於洋務運動的影響,我採取情景教學法、誘思導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等三種教學法並用的方式來處理。首先我通過關於洋務運動的影響的錄象再現歷史場景,讓學生從中獲取有關洋務運動的影響的歷史信息。然後我通過設計問題:“洋務運動為什麼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假如你是一個資本家,面對洋務企業的刺激,你會採取什麼行動?你採取的行動會有什麼作用?”一步步誘導和啟發學生深入理解洋務運動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並充分利用有關信息對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進行分析、論證的能力。最後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我們應從這場運動中吸取什麼教訓?通過這個問題使學生樹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化”意識和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科學價值觀念、人文價值觀念及人類價值觀念。

[小結]

深入學習後,為了體現各部分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繫,我安排了回顧全文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將教學回到整體,師生根據整課板書總結全文,構築本課的主體知識結構,培養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

[知識鞏固與思維拓展]

為拓展思維,學以致用,在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之後,我再提出兩個探究性課題,要求學生討論“。

1、洋務派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你對這種看法有什麼評價?

2、我國現在處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正在大力引進外資和向西方學習,請結合洋務運動的影響,談談你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建議。”學生的思維碰撞,相互啟發,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篇七:國中歷史説課稿

國中歷史説課稿

各位評委專家:

我説課的題目是:“戊戌變法”,新課程標準要求歷史教學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的觀念,要關注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將從教材、方法、過程三個大的方面談談我對本課的把握。

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

“戊戌變法”是新編教材上冊)第二章的第七節,內容在整個中國近代史中地位非常重要。一方面,它是先進的中國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繼續: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中華民族資產階級在飽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時,希望通過改良,實行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來尋求救亡圖存之路。但最終,由於維新思想的宣傳和變法的措施觸及到頑固派利益,變法運動遭到扼殺。這樣的結果,又進一步刺激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反思,為之後的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作了鋪墊。另一方面,“戊戌變法”也標誌着中國人開始跳出了“中體西用”的迷局,越過學習“器物”的層面,開始學習西方的制度,是中國近代化道路上的又一個重要步驟;同時,戊戌變法也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考慮到本課的內容比較多,有變法的背景,興起,高潮(百日維新),結果,評價等,本課教學準備用兩個課時。第1課時主要解決變法的背景、興起;第2課時,繼續完成變法的高潮、結果以及評價。為了教學內容、過程的連貫性、延續性,應安排連堂課,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地方,一是康、樑的維新思想。康、樑的維新思想是當時中國人向先進的西方全面學習的思想。它繼承發展了早期維新思想,它的產生髮展也表明中國的思想領域又發生了重大變化。學習這一內容不僅有助於學生系統地瞭解中國近代思想領域的變化,也能瞭解到康、樑等人崇高的愛國救國意識和品質,有利於良好人格的塑造。

另外,變法的內容也是重點。學生通過對內容的學習,可以瞭解變法的本質,也可以在比較中發現維新思想與變法內容的差異。從而體會民族資產階級的侷限性,以及社會改革的不易。

從難點來看,康有為維新思想的特點是難點。學生掌握的史實有限,很難理解康有為在宣傳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時為什麼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授課時需要教師精心設問啟發誘導,在適當補充資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得出正確的認識。

戊戌變法的評價也是難點。戊戌變法的評價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分析、理解、綜合、概括能力。而這恰恰是學生的弱點。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積極討論、探究,同時給學生以一定的提示。

根據對本課教材的分析,結合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從知識與能力來看:

掌握戊戌變法的背景、興起、內容、結果。

理解康有為的維新思想特點,以及變法的意義和教訓,培養學生綜合、概括能力。

篇八:國中歷史説課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教材突出地講了“鐵農具、牛耕的推廣”與“商鞅變法”兩個史實,該課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也是本冊教材的重要內容。是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題材,也是學生借古看今,深切認識改革開放是振興中華民族的重要戰略的好的學習材料。

2、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知識層次,理解能力都不強。前面已經學習了“春秋戰國的紛爭”,學生對春秋戰國的社會形勢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為爭奪人口,土地和對別國的支配權不斷地進行兼併戰爭,與此同時,紛紛進行改革,發展經濟,強化軍事,形成了社會大變革的趨勢。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對春秋和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這一歷史現象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收集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商鞅變法原因及後果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動力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討論商鞅變法對我們今天有何啟示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鐵農具和牛耕產生髮展情況的討論研究過程,以及對商鞅變法的瞭解,研究過程,幫助學生感知人類生產進步與社會變革的艱辛歷程和偉大成就,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初步掌握、歸納、比較、置疑等基本的學習方法入具有初步判斷、推理能力;養成自主探究的個性與習慣,逐步掌握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樹立科學的唯物史觀、世界觀,樹立凡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改革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將來積極支持和投身到社會主義改革事業中去。

重點、難點:

本課有兩個重點:一是鐵農具、牛耕的推廣及意義;二是商鞅變法。

本課的難點是“生產力的進步推動社會大變革”,即鐵農具與牛耕的推廣與各國變法之間的關係。

教法與學法:

可採用“問題討論式教學法”或“學生自主探究式教學法”(本人採用前一種)。因為本課內容難度較大,為啟發學生思考,可將所有教學內容均以提問置疑方式切入,然後通過師生共同討論,逐一解決突破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關於“鐵農具、牛耕的使用及推廣”這一目的可以分為“鐵農具”和“牛耕”兩個部分來討論。

1、“鐵農具”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

①中國境內大約在什麼時候開始製造和使用鐵器?其依據是什麼?(學生閲讀課文後思考回答)

②想一想:圖中的各種農具都有些什麼用途?它們與今天的鐵農具有何不一樣?原因是什麼?(多媒體演示《戰國鐵農具文物圖》,然後組織討論)。

③《戰國鐵器主要出土地點分佈圖》給我們提供了一些什麼信息?説明了什麼問題?多媒體演示教材《分佈圖》,然後提問,組織學生歸納――鐵器分佈非常廣泛,説明鐵農具不僅開始使用,而且得到推廣。

2、“牛耕的使用推廣”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

①牛耕發明以前,人們是怎樣耕田的?②牛耕大概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③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有着什麼樣的關係?(組織學生閲讀課文,並展開想象,進行討論,然後回答。)

3、“鐵農具和牛耕推廣的意義”這一小目下可設置問題:

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有何重大意義?(組織學生拓深、拓寬教材內容來回答,教師作必要的分析補充)

二、關於“商鞅變法”可設置以下四個問題展開教學

1、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什麼要相信變法?(組織學生閲讀課文,進行討論)

2、你知道“商鞅舌戰”和“徙木立信”的故事嗎?請講給同學們聽聽。(對商鞅變法主要的經過補充一些故事,這樣能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3、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其中哪條措施最重要 ?為什麼?

4、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是什麼?(用多媒體的交互功能將內容與作用結合起來,由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揮,教師隨機演示)

內 容 作 用

承認土地私有,准許自由買賣 廢除了舊制度 增強了

國 力

獎勵耕戰 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

建立縣制 增強了秦軍戰鬥力

總結:1、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2、為以後兼併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拓展延伸

1、設置材料問答題:

(多媒體)有一次,前總理朱?F基在北京觀看話劇《商鞅》。當該劇最後演到商鞅因變法被舊貴族們處以極刑車裂而死時,朱xx潸然淚下,感慨地説道:“改革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①設問:舊貴族為何這樣仇視商鞅?商鞅遇害後,他的變法事業失敗了沒有?為什麼?朱xx的話表達了他一個怎樣的信念?

②問答題:

為什麼“商鞅雖死,而秦法未敗”?它給予我們怎樣的啟示?

篇九:國中歷史説課稿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於概括性的 篇章,向學生們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麼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瞭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並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藉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們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範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於學生們來説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於學生們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們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於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後面的説教學過程中具體説明。

二、説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七年級學生們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生們,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們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們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於重點內容將採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們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着重培養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 (3分鐘)

因為學生們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們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們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後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麼,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們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並且帶着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們閲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後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們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們回憶前面所學內容並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們複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於學生們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後,我會讓學生們試着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們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着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們閲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麼?――漢武帝年輕有為,善於用人。

然後讓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採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於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後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們説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後,我會給出我的答案。然後對學生們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老師在學生們小組討論後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們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們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麼,對於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們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們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們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説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採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們要説明為什麼這麼選擇。

然後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們較輕鬆地進行理解學習。

最後,我依舊會用語言過渡到第三子目的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使西漢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是,百餘年後,西漢逐漸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漢朝,定都在洛陽,歷史上稱為東漢。

3. 東漢的統治(7分鐘)

這一子目內容在教材中可以作為自主學習部分,所以我會將其進行簡單處理。學生們在閲讀全文後,讓一名學生們試着對“光武中興”進行簡單定義,還有一名學生們簡單向大家講述東漢的滅亡。這種方式有助於培養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鞏固總結 3分鐘

做好課堂總結有助於學生們理清本課的歷史發展線索,也有助於老師重新強調重點和難點。這裏我將結合板書引導學生們整理本節課的基本線索。

(四)課後作業

寫一寫:

俗話説,功過自有後人評,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在位時,採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漢朝經歷了百餘年後才走向衰亡,你怎樣看待這兩位皇帝?

這一環節的設置是為了對應課標要求“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因為課時的限制,我將其靈活處理,作為學生們課後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