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歷史説課稿(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2W

國中歷史説課稿(多篇)

國中歷史説課稿 篇一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的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對於本節課的設計,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學、藝術地處理好學生、教師與教材三者之間的關係,將課堂真正的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樂學;讓自己與學生共同學習、探究;讓教材成為我和學生溝通的橋樑,合作的依託。

本課的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1、南北重歸統一;2、大運河的開通。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教學內容做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三個“一”為教學主線:

一個政權──隋朝的建立

一個局面──隋初經濟的繁榮;

一個創舉──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引導學生比較、分析,總結歷史規律,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要求,對本課我設定如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識目標: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能力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對“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及其作用”這一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提問相關的地理知識和導入框中的故事導入;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課下收集的。資料,講“胭脂井”的傳説;通過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及原因;學習“大運河的開通”這一內容時,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和信息,結合動態示意圖,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把握這一重點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使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隋朝大運河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又一重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珍惜統一、安定、團結的環境。

三個目標在整堂課中始終是一個整體,有機結合,在教法、學法中我會進一步談到。

(三)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這個內容我準備設置幾個可操作性的問題,然後引導學生從書中獲取信息,然後進行思考和討論,教師適當的進行詳細講解,是這個問題由難轉易。

難點:首先是隋朝初年經濟的繁榮。 因為教材的內容比較簡單,概括性很強,所以適當的補充史料可以使學生分析出原因。

另外對大運河開鑿的目的和作用也是本課的難點之一。七年級的學生對這個問題要是進行辯證全面的分析用一定難度,所以我準備通過提問題、提供史料、傳授方法、適當引導及比較到位的進行總結等途徑來突破這個難點。

二、説學情

經過近一年的歷史學習,七年級的學生初步具備歷史比較、分析的能力,既有對歷史學科的濃厚興趣,也具備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趣味性與學科嚴謹性、科學性相融合。特別是所教的學生,自我表現欲強、思維活躍,通過創設情境能夠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技能。

三、説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的設計,依託於面對哪些學生、處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材,實施的教學方法截然不同。針對外校學生自主、獨立、大膽、思維活躍、愛表現的特點,本節課我採用了辯論、探究、體驗等教學方法,和學生一起以“學”的身份,師生同堂,解讀《繁盛一時的隋朝》。

四、説教學過程

下面我就具體教學過程説明一下教學目標的實現。

(1)提問注意學科滲透 故事設疑激發興趣

關鍵詞:世界著名運河、隋煬帝看瓊花開運河

一堂課成功與否,開頭抓住學生的心,吊起學生的胃口很關鍵。所以我採用地理知識提問的方法進行隋運河開通的課堂導入,利用教材導入框中的隋煬帝看瓊花的故事引出問題調動學生情緒、渲染氣氛,營造歷史課堂獨特的感覺。同時指出,傳説與歷史史實間的區別。

進一步刺激學生情緒、激發興趣,使學生對大運河有一定宏觀瞭解,輕鬆、有趣、學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夠在一開始就緊緊地抓住學生,提起學習興趣。

(2)啟發思維 培養能力

關鍵詞:圖説歷史 史學辯論 總結規律

地圖是歷史課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通過《隋朝疆域圖》和《隋朝大運河圖》能夠幫助學生輕鬆、明瞭地掌握隋朝統一後疆域和大運河的中心和南北端點,並形成正確的空間地理概念,從而在有效的視覺衝擊下,於不知不覺、輕鬆的狀態中突破本節課的兩個知識點1、南北重歸統一;2、大運河的開通。

所教學生有小組學習與課堂辯論的優良傳統,而且學習的自主性較強,表現欲也很強,因此為突破本課重點: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我採用了層層設疑、史學辯論的方法,設置辯論題:

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説法對不對?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隋朝大運河開通有何利弊?

通過辯論,構建對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鍊學生語言表述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將知識、情感、能力三個目標有機結合,形成一個整體,同時也突破了教學重點。課堂效果非常好。

(3)激發興趣 活躍課堂

關鍵詞:歷史故事講述 歷史小遊戲 辯論 畫圖

歷史小故事的蒐集整理及講述,歷史小遊戲的穿插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也鍛鍊了學生的膽量、語言表達、綜合協調能力、並延伸了課堂教學,將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緊密結合,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並在課程近半時製造興奮點,提高學習興趣。

辯論:結合教材,以“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利弊”為辯題,通過回顧、對比、正反雙方的辯論,老師的點撥,從開通大運河的條件和意義等方面突破本課難點。

畫圖:讓學生在看過隋朝大運河的圖片之後,讓學生上台畫出隋朝大運河的簡單示意圖並標註出幾個重要位置,這樣就使學生能夠圖文並記,既能體驗再次創作的樂趣,鞏固知識的目的也可以達到。

五、課堂反思

關鍵詞:學生主體 快樂課堂

一切的課堂設計圍繞一個主體:學生,一個原則:課堂輕鬆、充滿未知,一個效果:不知不覺、意猶未盡。總體來看,課堂效果比較好,達到了預期目的。但如何根據教材的變化、學生的不同,設計符合課堂教學需要的教學活動,更合理的教學方法,來輔助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讓歷史課堂生動、有趣,讓學生有強烈的探知慾望,是我今後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講古代水利工程,如何處理得更加符合七年級學生年齡特點?

國中歷史説課稿 篇二

一、説教材

(一)教材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戰後初期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對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所取代。美蘇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劍撥弩張,形成“冷戰”局面。但這種冷戰的格局並不符合戰後世界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兩大陣營的存在也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很快世界格局向多極化轉化,是新舊歷史階段交替的一個過渡環節,因此,本課具有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二戰後初期的世界形勢。

(2)瞭解鐵幕演説和兩極對峙局面形成的史實。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美蘇對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通過對世界近代史國際關係格局演變的梳理,培養學生比較、歸納能力及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兩極格局,初步認識冷戰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

(2)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深刻認識世界和平的可貴。

(三)教學重點:美蘇“冷戰”的表現;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難點:兩極格局的認識與評價。

二、説學情

本課的“冷戰”和兩極格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繫不密切,較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生的興趣。因此,要藉助文字材料、歷史圖片,以利於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冷戰”、兩極格局和“熱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説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課的實際特點,我主要採用談話法、閲讀指導法、問題導學法和直觀演示法等進行教學,使學生真正做到在思中學,在學中思。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互動教學。

四、説學法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課程標準,我通過上述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閲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與學生的主體性。

五、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一)温故知新,複習導入

通過複習提問的這個環節,使得新課與舊知識很好的銜接,便於學生形成整體的認識。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根據學案預習,並且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本內容。

三、合作交流,拓展昇華

本課書共有三個子目,根據我的教學對象及新課標要求,我自主設置四個步驟來完成主體部分的教學。

步驟一:“冷戰”興起的原因。

在講這一目時,我先用幻燈片展示出美蘇兩國戰後的發展情況,由此得出,美國已經成為世界霸主,而蘇聯成為其稱霸的主要障礙,雙方的矛盾日益激化,主要凸顯雙方在意識形態的分歧。

針對矛盾,美國採用了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付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即冷戰。

引導學生分析“冷戰”的含義與實質。並讓學生探究冷戰的原因。

步驟二:“冷戰”的形成過程。

在講這一目時,我用談話法和閲讀指導法的方式讓學生閲讀相關課文,讓學生了解美蘇對抗的相關史實。學生自己總結出兩大陣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對峙的表現,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這一過程的瞭解。

“冷戰”的形成過程閲讀性較強,知識點比較明確,而且美蘇兩大陣營之間遏制與反遏制、對抗與反對抗的線索也比較清晰,屬於學生了解識記的層次。所以把“冷戰”的形成過程通過幻燈片的形式播放出來,讓學生一邊觀看圖片,一邊展開自主學習,從而理清“冷戰”形成的基本步驟。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步驟三:局部“熱戰”

“冷戰”時期的“熱戰”是以美國參與發動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最為典型。我首先向學生展示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的兩幅圖,並引導學生閲讀課本小字部分,藉此來反映出“熱戰”的實質(是“冷戰”的延續)和影響,在過程中培養了學生閲讀歷史圖片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步驟四:拓展昇華,設疑培優

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有何影響,這是本節課的難點。通過把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結合前面的學習通過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來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出兩極對峙格局的影響,鍛鍊了學生的閲讀、分析、概括、歸納能力。

四、前後貫通,課堂小結

通過讓學生回顧這節課所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得出:不應該把意識形態作為處理國家之間關係的原則,不同制度的國家也可以和平相處,理性、寬容和智慧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最後引導學生以史為鑑:遏制和對抗沒有出路,和平、合作才能共贏!

五、學以致用,當堂檢測 【見學案】

六、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敬請各位專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國中歷史説課稿 篇三

一、本課地位:

我説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的第13課《秦帝國的興亡》。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掃六合”2、陳勝吳廣起義3、秦漢戰爭(自學內容)。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朝代。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它存在的時間雖短,但對後世影響深遠。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秦王掃六合”作為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秦朝的短暫的存亡的探討,以史為鑑,談對當今的啟示教訓。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薰陶,為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七年級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國家興亡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瞭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秦兼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2)認識陳勝吳廣起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查找資料,蒐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交流,培養學生樂於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培養學生通過認識秦朝的文物古蹟來分析秦朝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同時總結秦朝在統治國家中有哪些經驗教訓。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秦統一的歷史意義,認識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曆史的新局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本課重點:

由於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讓學生認識秦兼併六國的意義和對後世的影響。

五、本課難點:

秦為什麼能統一中國。在各個諸侯國中,最初秦國並不是最強的,但它後來為什麼能統一中國,這是學生較難理解的。

六、教學方法設計:(展示課件首頁)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這是目前採用較多的一種課堂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通過網絡平台,學生自學、蒐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七、説學法:

在本課教學中應着重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第一是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教材的課內思考題來實現:第二是通過識圖繪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八、教學目標的實現:(結合課件)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教學過程設計説明一下是如何實現教學目標的。(展示課件)

1、複習導入:通過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並要求在事先準備好的戰國形勢圖上填出七國的名字,然後指出是秦統一了六國,引入新課。

2、“秦王掃六合”,此目內容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應當花較多時間來探討。這裏主要從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完成統一過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對中國發展的作用四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

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由學生回顧第二單元的內容,在討論的基礎上,我可以適時的進行引導。主要原因包括統一成為大勢所趨,商鞅變法增強秦國國力以及長平之戰後六國無力抵抗強秦的進攻等。

完成統一的過程,這個子內容比較簡單,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一目瞭然。涉及到成語“紙上談兵”,可以由學生進行講述或扮演,可以提高興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範圍,我不僅僅是通過老師的演示,而是要求幾個同學到黑板上大概繪製,然後展示評比,可以彌補七年級學生歷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時增強動手能力。

秦朝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麼作用?安排學生分組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是人民的要求。戰爭對生產力的破壞是極大的,統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產,生活也相對安定。

3、陳勝吳廣起義。

首先通過對學生收集的圖片“兵馬俑”、“萬里長城”、“阿房宮”等名勝古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秦朝的賦税沉重徭役繁多,從而最終爆發了歷史上第一場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其次起義過程,簡單介紹一下“大澤鄉起義”以及起義軍的路線和最後的失敗。涉及成語“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最後總結一下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戰爭的意義,應着重強調其首創精神。

4、楚漢戰爭。

楚漢戰爭在教材中屬小字內容,只需引導學生了解戰爭雙方以及結果即可。在講述鉅鹿之戰和楚漢戰爭時,簡介“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語典故的來源。

5、練習鞏固: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是()

A、夏朝B、西周 C、商朝D、秦朝

想一想:秦為什麼能統一中國?秦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麼作用?

九、板書設計:

一、“秦王掃六合”

a) 秦統一的歷史背景

b) 秦統一的經過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c) 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二、陳勝吳廣起義:

(1)起義的原因

(2)簡單的經過(公元前209年)

(3)項羽劉邦領導:A、鉅鹿之戰 B、秦朝的滅亡

三、楚漢戰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性質:爭奪帝位

(2)結果: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最後,我再説明一下我的課件的設計思想。(結合課件簡單説明)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分析和安排,請各位老師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