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歷史經典説課稿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9W

國中歷史經典説課稿多篇

比較好的國中歷史説課稿 篇一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第13課《紅軍不怕遠征難》。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四方面來説課。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課主要講述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即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

(1)他在國共十年對峙的歷史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特殊地位。(長征為後人留下的長征精神,直到現在仍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因此,)

(2)本課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紅軍長征的路線、遵義會議及其偉大意義。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閲讀長征示意圖,培養學生讀圖,填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示意圖的學習和運用,瞭解地圖所示語言;利用多媒體資料,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將課外知識與課內知識有機結合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學習紅軍戰勝艱難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發揚長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八年級的學生對紅軍的長征應該説有一定的瞭解,但大多同學對長征的瞭解是通過文學作品而缺乏對長征艱苦歷程的完整學習,根據學生這一情況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

1)教學重點:中央紅軍的長征,遵義會議極其偉大意義。

2)教學難點:遵義會議的意義

二、教法學法

1、教法(有三)

1)、問題導學法——我使用這一教法的目的是力求使課堂教學實現由重“講”到重“學”的轉變;

2)、探究討論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過程中)

3)、講授法、多媒體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難點。

2、學法(有二)

(1)聯繫比較法通過前後知識的聯繫,分析比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小組討論法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我從4方面來説明,導入新課,學習新課,思維拓展,鞏固練習。

情景導入(大約3分鐘)

1、導入新課,我採用情景導入法,播放《我的長征》電影片斷,(播放)播放中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這一電影片斷展現了我國曆哪一重大歷史事件?學生回答後,教師設問:紅軍為什麼要進行長征?紅軍長征過程中經歷了哪些艱難險阻?為什麼能取得長征的勝利?從而導入新課。設計意圖是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2、學習新課

我設計了兩個環節:

(1)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首先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進入此環節後出示導學提綱,導學提綱的運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這些問題的提出是教師完成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重要手段,那麼,如何設計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分為三個步驟:

A閲讀課文——自主學習、以學為主

要求學生帶着問題,結合地圖自學教材。邊掌握教材,邊列出長征的路線,教師做隨堂指導

B提出問題——獨立思考、發現問題

要求學生在初步掌握了長征概況後,針對閲讀中遇到的無法解決的疑問,提出問題,以紙條的形式,送遞老師。

C探究討論——合作探究、競爭意識

教師將學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問題交由學生,組內合作交流,探究解決,小組再以成果的形式連同導學問題向全班展示。這一步驟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的能力。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是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自學為主設計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整體感知、建構體系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教師和學生一起做一個知識性的總結,並進一步幫助學生突破重點和難點:

A、讀圖添圖——突破重點

對中央紅軍長征這一重點的解決,我採用讀圖填圖的方法,出示長征動態路線圖,使抽象的內容直觀化,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的概念並培養學生讀圖填圖的能力。

B、比較分析——突破難點

對遵義會議這一難點的處理,我選用了對比分析和出示材料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對比遵義會議前後,中央紅軍遭遇的結局的不同,得出結論。然後出示材料,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入分析正確評價遵義會議,理解遵義會議的意義。

3、教學過程的第三個環節,思維拓展。

出示紀念長征的圖片,提出問題,我設計的意圖是貼近學生生活,點名紀念長征的現實意義,從而進一步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

4、鞏固練習

練習題我節選了影視資料《長征七律》。選擇這一材料有三點好處(1)渲染氣氛,昇華感情,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2)這段材料的歌詞既是鞏固練習的材料,真實材料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加以鞏固,培養靈活運用的能力;(3)可以作為本節課的結束語。

總之,我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教改精神;明確教師的職責和學生的任務,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所有問題都力爭在課堂上解決,達到“教得輕鬆”,“學得愉快”的教學效果。

四、板書設計

板書形式的設計,清晰明瞭,重點突出,對紛繁複雜的知識體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條理的理解這段歷史。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七年級歷史説課稿模板 篇二

一、教材分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第一單元第4課,它緊承上一課《盛唐氣象》,從對外文化交流方面介紹唐朝繁榮的盛況,體現了知識的延續性,因此它在結構上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對唐朝對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進行深入的理解,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今天的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政策。

二、學情分析

首先,從認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但他們認識問題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對事物的深入理解與分析。因此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便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要着重培養的方向。

其次,從心理特點上分析,中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愛聽歷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師應發揮這些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識到歷史課是科學,學好歷史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

最後,從生理特點上分析,青少年活潑好動,注意力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運用生動直觀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精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見解,勇於質疑,讓學生熱愛課堂。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對外文化交流情況。

2、記住與交流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物,如:阿倍仲麻呂、鑑真等。

3、理解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發展活躍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識記《唐朝主要交通路線圖》、《唐招提寺》、《鑑真坐像》等圖片,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同時建立歷史學習的空間感和方位感。

2、通過對對日本遣唐使來華的自主歸納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通過將鑑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對比學習,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在唐朝時中日、中印的良好關係,同時通過對中國先進文化對後衞國家的影響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過對鑑真、玄奘的優秀品質學習,培養學生為目標而艱苦奮鬥、堅持不懈的優良品質。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確定這節課的重點是鑑真東渡和玄奘西行。由於七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普遍不強,認識事物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質。因而對唐朝對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成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學法

七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但缺乏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同時他們愛聽歷史故事,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心。根據這些特點,這節課我主要採取的教法有情景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和問題探究法等,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他們知識不如讓他們學會學習。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的學法有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對比分析法等學法,通過靈活運用這些學法,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導入新課

通過學生耳熟能詳的《西遊記》入手,提問《西遊記》與現實的歷史是否一致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設疑導思、講授新課

1、遣唐使來華

提問“什麼是遣唐使?他們為什麼會來到中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隨後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尋找落實知識點(遣唐使來華目的、次數、人數、代表人物)。最後,引導學生分析日本遣唐使來華的原因及作用,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

2、鑑真東渡

首先,教師講述鑑真生平,引導學生看書找出相應的知識點,並進行歸納總結。接着讓學生觀察《鑑真塑像圖][》和《唐招提寺圖》,增強教材的直觀性,激發學生興趣。最後讓學生分組討論“為什麼鑑真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尊敬?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3、唐與新羅的關係(設問學生邊閲讀邊做答)

4、玄奘西行

首先,讓學生講述他們所知道的《西遊記》,以此來調動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然後向學生講述真實的玄奘西行的故事,並讓他們將文藝作品與真實的歷史進行比較,找出二者的異同點,讓學生意識到文藝作品與真實的歷史是有區別的,以此來培養學生辨別歷史的能力。最後,讓學生畫一幅玄奘西行圖,以此來教會學生將地理知識與歷史學習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地圖的能力。

(三)歸納總結、全面提高

首先,老師根據板書設計進行課堂小結,接着讓學生分組討論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之後請學生髮言,然後老師點評。最後由老師進行總結。

(四)作業佈置、深化理解

思維拓展:唐朝對外發展活躍,促進了唐朝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擴大了唐朝的影響,這對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有什麼樣的啟示?對理解今天改革開放政策有什麼樣的現實意義?

七、板書設計

本節課採用圖示式板書,以增強直觀性,便於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的內在關係與整體結構有較為直觀的感受,同時便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總之,為了學生的發展,我將不斷地更新我的教育理念,不斷創新,不斷努力!

國中歷史説課稿 篇三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於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的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的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麼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瞭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並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藉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範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國中歷史説課稿:《大一統的漢朝》國中歷史説課稿:《大一統的漢朝》。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於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於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後面的説教學過程中具體説明。

二、説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七年級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於重點內容將採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着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 (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後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麼,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並且帶着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閲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後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的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並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複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於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後,我會讓學生試着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着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的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的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閲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麼?――漢武帝年輕有為,善於用人。

然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採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於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後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説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後,我會給出我的答案國中歷史説課稿:《大一統的漢朝》教學反思。然後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後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

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麼,對於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説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採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説明為什麼這麼選擇。

然後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鬆地進行理解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