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歷史説課稿【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W

國中歷史説課稿【多篇】

國中歷史説課稿 篇一

一、説教材

(一)教材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戰後初期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對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所取代。美蘇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劍撥弩張,形成“冷戰”局面。但這種冷戰的格局並不符合戰後世界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兩大陣營的存在也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很快世界格局向多極化轉化,是新舊歷史階段交替的一個過渡環節,因此,本課具有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二戰後初期的世界形勢。

(2)瞭解鐵幕演説和兩極對峙局面形成的史實。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美蘇對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通過對世界近代史國際關係格局演變的梳理,培養學生比較、歸納能力及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兩極格局,初步認識冷戰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

(2)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深刻認識世界和平的可貴。

(三)教學重點:美蘇“冷戰”的表現;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難點:兩極格局的認識與評價。

二、説學情

本課的“冷戰”和兩極格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繫不密切,較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生的興趣。因此,要藉助文字材料、歷史圖片,以利於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冷戰”、兩極格局和“熱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説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課的實際特點,我主要採用談話法、閲讀指導法、問題導學法和直觀演示法等進行教學,使學生真正做到在思中學,在學中思。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互動教學。

四、説學法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課程標準,我通過上述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閲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與學生的主體性。

五、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一)温故知新,複習導入

通過複習提問的這個環節,使得新課與舊知識很好的銜接,便於學生形成整體的認識。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根據學案預習,並且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本內容。

三、合作交流,拓展昇華

本課書共有三個子目,根據我的教學對象及新課標要求,我自主設置三個步驟來完成主體部分的教學。

步驟一:“冷戰”興起的原因。

在講這一目時,我先用幻燈片展示出美蘇兩國戰後的發展情況,由此得出,美國已經成為世界霸主,而蘇聯成為其稱霸的主要障礙,雙方的矛盾日益激化,主要凸顯雙方在意識形態的分歧。

針對矛盾,美國採用了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付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即冷戰。

引導學生分析“冷戰”的含義與實質。並讓學生探究冷戰的原因。

步驟二:“冷戰”的形成過程。

在講這一目時,我用談話法和閲讀指導法的方式讓學生閲讀相關課文,讓學生了解美蘇對抗的相關史實。學生自己總結出兩大陣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對峙的表現,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這一過程的瞭解。

“冷戰”的形成過程閲讀性較強,知識點比較明確,而且美蘇兩大陣營之間遏制與反遏制、對抗與反對抗的線索也比較清晰,屬於學生了解識記的層次。所以把“冷戰”的形成過程通過幻燈片的形式播放出來,讓學生一邊觀看圖片,一邊展開自主學習,從而理清“冷戰”形成的基本步驟。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步驟三:拓展昇華,設疑培優

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有何影響,這是本節課的難點。通過把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結合前面的學習通過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來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出兩極對峙格局的影響,鍛鍊了學生的閲讀、分析、概括、歸納能力。

六、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敬請各位專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等獎國中歷史説課稿 篇二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銅冶一中的張志紅。十分榮幸來到這兒和大家分享我的説課。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中國歷史》第8課《偉大的歷史轉折》,共1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這節課的教學總體設計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節課是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開篇課,本課的內容是“偉大的歷史轉折”,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闡述:“__”結束後,思想理論屆展開的“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內容及意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對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作用。因此本課有着“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__“,下啟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所以具有深刻的轉折性意義,同時這也是整冊教材的一個重點內容。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通過學習去感知教材的重要性。

(二)教學目標:依據課標、教材、教參確定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的知識有關於真理標準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及其歷史意義;瞭解平反冤假錯案工作在全國的展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

過程與方法: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聯繫__的基本史實

和二十多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深刻的理解這次偉大的歷史轉折。通過閲讀、自學、討論、列表歸納等探究合作形式,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黨的根本思想路線,繼承黨的優良傳統,培養不迷信、求真務實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

(三)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偉大意義。

教學難點: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與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內在聯繫。

二、説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本節課採用出示學習目標、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和老師講解答疑及藉助多媒體課件輔助等方法。以探究性學習為主線,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小組、團隊等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説學習方法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夠形成分組探究、思考討論的良好習慣,能夠自行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但有些學生進入八年級,不再像七年級時有強烈的表現欲,逐漸把想法內斂起來,不願在課堂上發言,教師要

製造一些機會調動這部分學生的思維。本節課將採用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老師補充、當堂訓練等方法,使課堂生動有趣,學生的求知慾旺盛,知識掌握的牢固。

四、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__”__的圖片,組織學生複習上節課內容:“__”是怎樣發動起來的?(毛澤東決定發動“__”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__”中出現過哪兩個反革命集團?(__反革命集團和__反革命集團)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1971年__反革命集團被粉碎1976年,__反革命集團被粉碎,__結束,然而__歷經十年(1966——1976),積弊嚴重,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混亂都非常嚴重。如何擺脱困境,打開中國的新局面?這是擺在全黨面前的歷史性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課題《偉大的歷史轉折》(板書)。

2、出示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1)理解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2)識記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間、內容及歷史意義;

(3)瞭解民主與法制建設加強的措施及影響。

3、自主學習,查找問題:

請同學們自己閲讀課本P38---P40內容,然後組內討論,查找以下問題的答案:(出示問題,用筆在書中劃下相關內容)

(1)__結束後,“左”的錯誤馬上得到了糾正嗎?當時提出了一個什麼方針?之後的思想解放運動是什麼?有何作用?

(2)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間、內容及歷史意義分別是什麼?

(3)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共中央平反的冤案是什麼?民主和法制是怎麼樣加強的?有何影響?

4、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小組討論第一個問題,思考“兩個凡是”方針是否正確?派代表回答,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即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2)假如你是一名記者,去採訪十一屆三中全的經歷者,讓學生講述會議的概況。(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召開時間,地點,內容,歷史意義)

(3)第三個問題相對簡單,容易理解,學生按照老師在大屏幕上展示知識提綱看書自學補充完成。

5、教師點撥,引導學習

(1)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就學生的討論與回答,引導學生明白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2)展示和播放有關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圖片和視頻,學生觀看學習後思考:為什麼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的偉大轉折?學生討論探究後,最後老師歸納總結。

6、當堂訓練:精選一些填空題和選擇題,這些題是本節課重難點內容,通過學生課堂訓練使學生應用剛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而達到把重難點鞏固消化的目的。

7、課堂小結:學生談談本課的收穫,教師給予及時的評價。

8、作業佈置:假如你是生活在1978年的一名記者,請你寫一篇關於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新聞報道。

以上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不足之處歡迎各位評委,老師給與指

導,謝謝!

附:

板書設計:

第8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

1、背景:糾正“__”錯誤“兩個凡是

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人心所向阻擋糾錯解放思想奠定基礎

2、召開的時間、地點

3、會議內容:

4、歷史意義:

二、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

1、為劉少奇平反

2、法制建設的加強

國中歷史説課稿 篇三

一、學情分析

1、九年級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説、愛説的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部分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理清知識脈絡,由淺入深,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並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1、主體線索和分期:資本主義發展史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確立及進一步發展完善的歷史,對於這段歷史的學習可抓住兩條線索,一是資本主義的發生史,二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資本主義的發生史是資本主義的童年時代,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資本主義的興起;二是資產階級的革命時代。

資本主義的發展史是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並進一步發展走向成熟的時代,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二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三是兩次世界大戰;四是二戰後至今。

2、教材重難點

重點:構建知識體系,理清知識點,使學生全面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

難點:使學生理解知識間的相互聯繫,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亮兵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構建知識體系,理清知識點,全面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歸納所學知識的規律,弄清知識間的相互聯繫、前後知識間的聯繫。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2、過程與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並能用來解決實際問題;能把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相結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不足,找出自己不足的原因,使自己獲得提升;正視自己,樹立信心,確立目標,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四、教學方法:

1、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台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同時,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裏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本課共分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最終確立。

2、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並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説服力的史實加以佐證,使學生的認識得到昇華和提高。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六、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教師明確資本主義的發展線索,直入教學主題。

2、教師講授新課,理清資本主義發展的知識脈絡,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資本主義的發展。學生自讀教材,完成《世界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英美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簡表》,鞏固基礎知識。

4、資本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的確立。學生回顧工業革命的知識點,並自己歸納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革命革命和改革的知識點。

5、活動與探究。教師提問並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和探究問題,每組派代表回答。

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6、課堂總結。

7、課後作業。

國中歷史説課稿 篇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本課上承《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下啟《第8-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和《第10課秦王掃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課。教材已經在第6課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變動,但是,經濟是基礎,只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才是最根本的變革,也才會導致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出現生機勃勃的繽紛局面,也為秦國最後統一六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包括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築);生產力的發展使大量荒地被開墾為私田,私田主人改變了剝削方式,封建剝削方式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他們為爭取政治、經濟利益,先後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特別是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變法運動使各國封建制度得到確立。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分析戰國時期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故事講解、分析比較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為鞏固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改革,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課前佈置學生蒐集和整理相關歷史圖片、視頻,或者指導學生製作簡單的flash動畫、課件的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築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鐵器的廣泛應用的意義);通過“立木為信”、“舌戰羣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最後自己卻被秦國以‘謀反罪’車裂而死,他為變法獻身值不值?”進行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資料的查找、篩選、歸類和分析、討論、比較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生產工具的改進、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領先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説明我國古代經濟、技術都處於世界先進行列,也説明我國勞動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從而也加深對當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認識。

通過對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學習,倡導科學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強調只要利用得當,就可以化害為利,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等環保意識。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於實踐,並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於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複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國中學生對這樣的歷史轉變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難。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於表現、求知慾望強烈,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願望。這樣便於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及知識結構出發,通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穫。而且,廈門市區的中學生普遍能夠熟練使用網絡來蒐集和整理資料,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這樣便於老師提前佈置課前預習。

2、不利因素:

七年級學生經過只有一個月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範、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但同時又存在着看問題重表象、輕本質等特點。

三、教學設計思想: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應該“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瞭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學生歷史知識積累較少,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國中歷史説課稿 篇五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於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們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麼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瞭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並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藉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們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範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於學生們來説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於學生們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們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於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後面的説教學過程中具體説明。

二、説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七年級學生們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生們,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們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們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於重點內容將採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們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着重培養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 (3分鐘)

因為學生們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們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們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後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麼,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們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並且帶着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們閲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後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們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們回憶前面所學內容並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們複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於學生們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後,我會讓學生們試着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們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着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們閲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麼?——漢武帝年輕有為,善於用人。

然後讓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採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於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後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們説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後,我會給出我的答案。然後對學生們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老師在學生們小組討論後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們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們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麼,對於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們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們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們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説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採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們要説明為什麼這麼選擇。

然後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們較輕鬆地進行理解學習。

最後,我依舊會用語言過渡到第三子目的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使西漢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是,百餘年後,西漢逐漸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漢朝,定都在洛陽,歷史上稱為東漢。

3、東漢的統治(7分鐘)

這一子目內容在教材中可以作為自主學習部分,所以我會將其進行簡單處理。學生們在閲讀全文後,讓一名學生們試着對“光武中興”進行簡單定義,還有一名學生們簡單向大家講述東漢的滅亡。這種方式有助於培養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鞏固總結 3分鐘

做好課堂總結有助於學生們理清本課的歷史發展線索,也有助於老師重新強調重點和難點。這裏我將結合板書引導學生們整理本節課的基本線索。

(四)課後作業

寫一寫:

俗話説,功過自有後人評,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在位時,採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漢朝經歷了百餘年後才走向衰亡,你怎樣看待這兩位皇帝?

這一環節的設置是為了對應課標要求“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因為課時的限制,我將其靈活處理,作為學生們課後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國中歷史説課稿模板 篇六

一、説教材

1、本節課的出處和作用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歷冊第三單元《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展》的最後一課,也是世界古代歷史部分的最後一課。本課從“傑出的科學家”、“文學與戲劇”和“建築”等方面的幾個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體現了世界古代文明的發展和繁榮昌盛,也是對人類古代文明的總結。

科技和文化是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豐富多彩的古代科學與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反映了古代東西方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還為近代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學習本課將有利於加強學生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辯證關係的認識。

2、教學重點難點

①根據古代文明的發展這一主題,我認為教學的重點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貢獻、《荷馬史詩》、《天方夜譚》、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聖母院。

之所以把它們作為本課的重點,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了解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體驗古代文明的輝煌,充分感知古代人們的智慧與創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樣性和不斷“發展”這一主題。這也符合國中歷史課程標準中關於“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樹立正確的國際意識”,“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開放態度”的要求。

②本課教學難點是:古代世界東西方建築出現不同特點的主要原因,和對建築藝術的發展反映不同時代人們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的變化的理解。

建築藝術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多元化的具體體現,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和社會變化的見證物。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建築是多姿多彩的,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學習“建築”一目時,由於國中階段思維能力的限制,學生只能通過課本上的圖片對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聖母院高大、雄偉、莊嚴的特點有比較直觀的瞭解,難以挖掘教材隱含的信息,即東西方建築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這就需要進行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昇華才能準確把握本課主題。

二、學生學情分析

國中學生的歷史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由於年齡的和思維發展水平的限制,現階段,他們對抽象的、理論化的歷史知識難以認知,而對形象、生動、具體的、有趣味性的和貼近他們學習和生活的歷史知識易於且樂於接受。在本課的學習中,九年級學生對古代科學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學與戲劇的代表作品,易於掌握和提起學習興趣。

但國中學生畢竟還沒有完全具備歷史思維的能力,他們的思維往往存在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機地進行前後知識的聯繫以及中外歷史的比較。在學習“建築”一目時,探尋東西方建築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國中學生有限的知識和思維能力範疇,需要教師化繁為簡用更加直觀的方法幫助他們獲得新知。

三、説教學目標

依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內容,規劃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傑出的科學家阿基米德;古希臘的《荷馬史詩》、悲劇《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建築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聖母院等基礎知識。

通過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鑑賞世界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的能力,領略古代科技、文學、戲劇與建築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通過探究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加深對政治經濟和文化辯證關係的認識。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國中階段正是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精神,以及欣賞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力和審美情趣,進一步樹立為發展祖國的科技事業、繁榮祖國的文學藝術做出積極貢獻的遠大理想。

3、過程與方法

教學是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相統一的過程。在教師教授古代文明的發展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學習。

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對阿基米德取得傑出成就的學習,啟迪學生向他學習優秀品質;通過對阿基米德名言的理解,深刻認識科學能產生巨大的力量。

情緒渲染法:通過教師生動而富有激情地講述《伊里亞特》中阿喀琉斯的故事,讓學生充分感受古希臘社會對英雄主義的崇尚和人類與自然不屈不撓作鬥爭的精神。教師與學生一起懷着對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集體朗讀教材引用《伊利亞特》中的一段詩歌,體驗英雄史詩的雄壯美。

析圖法:通過讀教材中大量有價值的圖片,使學生學會從歷史圖片中獲取有效信息和挖掘隱含信息。如通過觀察中外古建築圖片,認識這些建築的特點並挖掘東西方建築風格差異的原因。

中外聯繫法和列表比較分析法:通過比較中外古建築圖片,列表比較古代東西方建築的特點。

合作探究法: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共同探究東西方建築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

七年級歷史説課稿模板 篇七

一、教材分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第一單元第4課,它緊承上一課《盛唐氣象》,從對外文化交流方面介紹唐朝繁榮的盛況,體現了知識的延續性,因此它在結構上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對唐朝對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進行深入的理解,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今天的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政策。

二、學情分析

首先,從認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但他們認識問題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對事物的深入理解與分析。因此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便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要着重培養的方向。

其次,從心理特點上分析,中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愛聽歷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師應發揮這些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識到歷史課是科學,學好歷史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

最後,從生理特點上分析,青少年活潑好動,注意力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運用生動直觀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精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見解,勇於質疑,讓學生熱愛課堂。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對外文化交流情況。

2、記住與交流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物,如:阿倍仲麻呂、鑑真等。

3、理解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發展活躍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識記《唐朝主要交通路線圖》、《唐招提寺》、《鑑真坐像》等圖片,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同時建立歷史學習的空間感和方位感。

2、通過對對日本遣唐使來華的自主歸納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通過將鑑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對比學習,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在唐朝時中日、中印的良好關係,同時通過對中國先進文化對後衞國家的影響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過對鑑真、玄奘的優秀品質學習,培養學生為目標而艱苦奮鬥、堅持不懈的優良品質。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確定這節課的重點是鑑真東渡和玄奘西行。由於七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普遍不強,認識事物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質。因而對唐朝對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成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學法

七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但缺乏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同時他們愛聽歷史故事,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心。根據這些特點,這節課我主要採取的教法有情景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和問題探究法等,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他們知識不如讓他們學會學習。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的學法有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對比分析法等學法,通過靈活運用這些學法,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導入新課

通過學生耳熟能詳的《西遊記》入手,提問《西遊記》與現實的歷史是否一致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設疑導思、講授新課

1、遣唐使來華

提問“什麼是遣唐使?他們為什麼會來到中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隨後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尋找落實知識點(遣唐使來華目的、次數、人數、代表人物)。最後,引導學生分析日本遣唐使來華的原因及作用,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

2、鑑真東渡

首先,教師講述鑑真生平,引導學生看書找出相應的知識點,並進行歸納總結。接着讓學生觀察《鑑真塑像圖》和《唐招提寺圖》,增強教材的直觀性,激發學生興趣。最後讓學生分組討論“為什麼鑑真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尊敬?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3、唐與新羅的關係(設問學生邊閲讀邊做答)

4、玄奘西行

首先,讓學生講述他們所知道的《西遊記》,以此來調動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然後向學生講述真實的玄奘西行的故事,並讓他們將文藝作品與真實的歷史進行比較,找出二者的異同點,讓學生意識到文藝作品與真實的歷史是有區別的,以此來培養學生辨別歷史的能力。最後,讓學生畫一幅玄奘西行圖,以此來教會學生將地理知識與歷史學習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地圖的能力。

(三)歸納總結、全面提高

首先,老師根據板書設計進行課堂小結,接着讓學生分組討論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之後請學生髮言,然後老師點評。最後由老師進行總結。

(四)作業佈置、深化理解

思維拓展:唐朝對外發展活躍,促進了唐朝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擴大了唐朝的影響,這對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有什麼樣的啟示?對理解今天改革開放政策有什麼樣的現實意義?

七、板書設計

本節課採用圖示式板書,以增強直觀性,便於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的內在關係與整體結構有較為直觀的感受,同時便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總之,為了學生的發展,我將不斷地更新我的教育理念,不斷創新,不斷努力!

等獎國中歷史説課稿 篇八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特點和作用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是部編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的第二課內容。《繁榮與開放的時代》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以及李隆基統治前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李隆基的開元盛世將唐朝的發展推向頂峯。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説,學好《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②掌握開元盛世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係。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貞觀之治唐太宗虛心納諫。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②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3、教學重點:貞觀之治武則天開元盛世

「依據」唐朝是我國曆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鑑的開明思想,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發展,符合歷史發展潮流,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重點掌握這一內容有利於後面的學習和對整個唐朝歷史的認識。以及這一時期我國文化在當時乃至現在世界特別是亞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通過學習,瞭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和開元盛世的基本史實。

4、教學難點:對武則天的正確評價

「依據」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説,根據時代背景,實事求是的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往往會帶着感情色彩,單純的從“好”和“壞”出發,不能客觀的分析,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

二、説教法學法

(一)教法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教學的共同體,應將學生置於一種開放、主動、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發展的空間與機會。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主要採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二)學法

先教後學,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和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點撥,規範其不準確的表達,糾正其錯誤的理解。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思維活躍,但知識積累較少,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自主獲取信息。引導學生閲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武則天,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三、説教學模式

本節課的主題是《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主要由三個環節構成: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唐建立和發展)、女皇武則天(上承貞觀下啟開元)、開元盛世(鼎盛)。三個子目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通過對三個環節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唐朝建立,發展和走向鼎盛的過程及治理國家的措施。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MV武則天。

一首大氣磅礴,氣勢恢宏,又不乏女人味的《無字碑》唱盡武則天一生榮辱心酸,現代文學家郭沫若曾經評價武則天"治宏貞觀,政啟開元’,武則天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出示標題。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的統治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局面呢?帶着這兩個問題由此進入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依據」通過課件演示,增加歷史學習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活課堂氣氛。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環節一: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

1、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然後出示探究問題: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都城?時間?

(2)你知道什麼是“貞觀之治”嗎?

(3)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導學生閲讀課文,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在學生閲讀的過程中,教師走入學生當中瞭解閲讀情況並進行指導

3、第一個問題學生易於理解,第二個和第三個問題需要補充材料加以説明,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三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

材料一:太宗嘗謂公卿曰:“至於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學生思考這段話的含義。

——《貞觀政要·論求諫》

教師小結:唐太宗善於聽取正確意見,能虛心納諫,並展示諫臣魏徵和房謀杜斷。在唐太宗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他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的優點,生活中,你們有沒有因接受他人正確意見而受益非淺呢?請舉例説明。(讓學生説身邊的事情,可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同時也激發學生的興趣。)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思考這段話的含義。

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盪,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鑑,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係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明思想而制定的。唐太宗的治國措施又有哪些?

B、唐太宗的治國措施

讓學生説一説,教師多媒體展示。

教師小結:根據唐太宗的治國措施,我們來看看成效如何?

C、唐太宗的治國成效

多媒體展示兩段資料:

“(貞觀初期)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貞觀政要。納諫》

“(經過唐太宗一段統治後)天下大稔,流散者鹹歸鄉里,米鬥不過三四線,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户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給於道路焉。”——《資治通鑑》

學生討論兩段資料的含義,對比説明唐太宗治國措施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稱之為為“貞觀之治”。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體現出唐太宗的治國思想。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自己帶着問題去看書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課堂;補充史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環節二:女皇武則天

1、多媒體展示武則天畫像。教師設問:你瞭解武則天麼?

(設計意圖:學生看到畫像結合自己看到的電視劇會從不同方面説出對武則天的瞭解,既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總結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

教師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曆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為什麼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學生自主閲讀課文,教師走入學生當中瞭解情況並指導。學生自己看書能夠回答出主要是因為武則天正確的治國措施。)

3、根據武則天的治國措施,引導學生概括武則天的政績:

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4、多媒體展示無字碑及其文字介紹,設問:我們究竟該怎樣來評價她呢?

(設計意圖:分組討論,學生會根據自己看過的電視劇和本節課學過的知識來評價,但絕大多數孩子會根據自己的好壞來評價,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不能客觀分析,這就需要教師的指導。)

學生説完,教師小結給出客觀評價——-功大於過。

武則天是中國曆一位女皇帝,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她在位期間唐朝經濟發展,國力不斷上升。“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但武則天也有不少消極行為。他崇佛教,建寺院,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在打擊政敵的過程中也不免濫殺無辜。

教師小結:繼承唐太宗、武則天的業績,並將其發展推向頂峯的李隆基,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稱“開元盛世”。

環節三:開元盛世

1、多媒體展示唐玄宗簡介。

2、(多媒體展示以下兩則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一:至(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米鬥至十三文,青齊谷鬥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鬥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東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開封),西至岐州(今陝西鳳翔),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陽(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涼府(即涼州,今甘肅)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裏,不持寸刃。”可見當時糧食布帛產量豐富,物價低廉,商業繁茂,道路暢通,行旅安全。到開元二十年,全國有民八十六萬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時逾千萬),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時期全國耕地面積6。6億畝。唐朝的版圖,比之於漢代,有新的拓展;大運河把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更密切地聯繫在一起,促進了全國經濟的增長。史稱:“開元、天寶之際,耕者益力,高山絕壑,耒耜亦滿”。根據現有史料推算,當時全國實際耕地面積約八百五十萬頃,摺合今畝達6。6億畝(當下的中國為18億畝),人均佔有達9畝多。遠遠超過中國今日的平均數(1.4畝)。

3、教師設問:根據材料討論開元盛世的表現

答案提示:物美價廉;商業繁盛;人口增長;耕地面積擴大等。

教師引導:為什麼在唐玄宗統治時期,出現瞭如此繁盛的局面。分組討論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及結果。

4、多媒體展示開元盛世的原因————-唐玄宗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①政治方面:整頓吏治,裁減宂員

②經濟方面:發展經濟,改革税制。

③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5、結果: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人了鼎盛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教師補充相關史事:唐玄宗非常注重對官吏的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罷免。有一年他親自主持對縣令的考試,結果有45個縣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職。來加以説明唐玄宗整頓吏治。

教師小結:政治上,唐玄宗特別注意選賢任能,且從基層做起,親自考核新任命的縣令,斥退不合格者。姚崇極力主張禁止宦官、貴戚干預朝政,禁絕佛寺道觀營造,重獎進諫之臣;宋璟主張放寬賦税、減輕刑罰、選拔人才、官吏稱職。唐玄宗對他們重用為相,致使政治清明。

經濟上,唐玄宗重視農耕、墾荒,大力興修水利。農業生產大大發展。(可讓學生背誦杜甫《憶昔》體會一下豐衣足食,人丁興旺社會情景。)

開元時期統治者的各項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上述政局穩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我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讀史能力,讓學生學會用聯繫的方式解答相關的歷史問題,引用古文資料讓教材的説法更有説服力。)

五、教師小結:

李淵建立唐朝,從唐太宗到武則天再到唐玄宗,都勵精圖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達到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況,使唐朝不僅在中國曆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也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六、鞏固拓展:歸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主要政績。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歸納,對比能力。)

七、板書設計

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

↓ ↓ ↓ ↓

建立唐朝 發展 承前啟後 開元盛世

八、説得失

1、教師運用直觀性強的mv與歷史圖片及相關的歷史資料進行旁佐,即幫助學生了解歷史,提高學習興趣,又引導學生確立歷史觀。

2、課堂以多種形式,既激活了課堂氛圍,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能力,如mv歌曲《無字碑》渲染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回到古代的感覺;通過欣賞唐太宗與武則天的圖片,對他們的歷史有了感官的瞭解;相關數據與詩歌的展示,使學生客觀性的瞭解唐代的繁盛。

3、學生對如何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僅限於主觀,缺乏相關的事實辯證,未用擺事實講道理。